Mahāyānasaṅgrāhabhāṣya (She Dacheng Lun Shi) 攝大乘論釋
Scroll 1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攝大乘論釋卷第十四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釋智差別勝相第十之二
[0254c09] 論曰。有幾種佛法。應知攝此法身。
[0254c09] 釋曰。不 為顯攝法身體。故為此問。為顯攝法身證得 故為此問。
[0254c12] 論曰。若略說有六種。
[0254c12] 釋曰。若廣說有無量 種。今略說故止言六種。
[0254c14] 論曰。一清淨類法。
[0254c14] 釋曰。滅不淨品盡證得 法身。名為清淨法。云何得此清淨法。
[0254c16] 論曰。由轉阿黎耶識依故。
[0254c16] 釋曰。對治起時。 離本識不淨品一分。與本識淨品一分相應。 名為轉依。
[0254c19] 論曰。由證得法身故。
[0254c19] 釋曰。由此轉依。金剛 道後證得法身。滅德以外其餘諸德名清淨 法。是證得類故名清淨類法。
[0254c22] 論曰。二果報類法。
[0254c22] 釋曰。有如來法是果報 類。如見色等智名果報法。云何得此果報法。
[0254c24] 論曰。由轉有色根依故。
[0254c24] 釋曰。對治起時滅 眼等五根色識。名為轉依。
[0254c26] 論曰。由證得果報勝智故。
[0254c26] 釋曰。由此轉依。 諸佛得果報類智。此智於五塵中。當十方世 界眾生五根所生識。此智於五塵中起故名
果報類。此果報類法是證得類故。名果報 類法。
[0255a02] 論曰。三住類法。
[0255a02] 釋曰。如來遍證得一切法。 名為住法。云何得此住法。
[0255a04] 論曰。由轉受行欲塵依故。
[0255a04] 釋曰。對治起時。 滅世間受行欲塵識。故名轉依。
[0255a06] 論曰。由無量智慧住故。
[0255a06] 釋曰。由此轉依。如 來得無量智住。無量境皆不忘失。此智即當 受行欲塵觸中有忘失。識即是四不護體。此 住類法是證得類故名住類法。
[0255a10] 論曰。四自在類法。
[0255a10] 釋曰。於一切處勝能無 礙。名為自在法。云何得此自在法。
[0255a12] 論曰。由轉種種業等攝自在依故。
[0255a12] 釋曰。於 世間中有種種諸業。如耕種商賈等。或蓄聚 財物。攝此種種事業。對治起時滅此業等 識。名為轉依。
[0255a16] 論曰。由此於一切十方世界。無礙六通智自 在故。
[0255a17] 釋曰。由此轉依。於十方世界得無礙 六通智。此自在法是證得類故。名自在類法。
[0255a19] 論曰。五言說類法。
[0255a19] 釋曰。如來有不共得四 無礙解。於正說中具足勝能。名言說法。云何 得此言說法。
[0255a22] 論曰。由轉一切見聞覺知言說依故。
[0255a22] 釋曰。 於世間中。有見聞覺知四種言說。依六識境 起意識分別。由此分別生四種言說。對治起 時滅此言說識。名為轉依。
[0255a26] 論曰。由此能飽滿一切眾生心。正說智自在 故。
[0255a27] 釋曰。由此轉依。如來於四言說中。得不 共四無礙解。能稱眾生根性。如意說法皆令 得果。此言說法是證得類故。名言說類法。
[0255b01] 論曰。六拔濟類法。
[0255b01] 釋曰。是諸佛利益安樂 眾生意即是大悲。云何得此拔濟。
[0255b03] 論曰。由轉一切災橫過失拔濟意依故。
[0255b03] 釋 曰。於世間中。如王等所起災橫。菩薩昔由 善友力自勢力財物力等。拔濟眾生災橫過 失。對治起時滅此拔濟識。名為轉依。
[0255b07] 論曰。由此一切眾生災橫過失拔濟。智自在 故。
[0255b08] 釋曰。由此轉依。能如意拔濟一切眾生 災橫過失。此拔濟法。是證得類故。名拔濟 類法。
[0255b11] 論曰。如此六種類法所攝。諸佛如來法身應 知。
[0255b12] 釋曰。此六法前四是自利。後二是利他。 利他有二種。一永利二暫利。永利是真實。暫 利是假名。並是法身證得類故。言攝法應如 此知。
[0255b16] 論曰。諸佛法身為可說有差別。為無差別。
[0255b17] 釋曰。十方諸佛為同一法身。為當有異。
[0255b18] 論曰。由依止意用業無異故。應知無差別。
[0255b19] 釋曰。諸佛同以法身為依止。於眾生利益安 樂意用亦同。於眾生中現成正覺。乃至般涅 槃此業亦同。由此義故。應知諸佛法身無差 別。
[0255b23] 論曰。由無量正覺等事故。應知有差別。
[0255b23] 釋 曰。有諸佛於法身已得正覺。乃至已般涅槃。 有諸佛正得正覺。有諸佛當得正覺。乃至般 涅槃亦爾。如此等有無量事。前後不同。是故
應知法身有差別。
[0255b28] 論曰。如法身受用身亦爾。
[0255b28] 釋曰。諸佛應身 無差別有差別。義如法身。
[0255c01] 論曰。由依止業不異故。應知無差別。
[0255c01] 釋曰。 十方諸佛應身同依止法身。依止不異故應 身無差別。應身以化身為業。諸佛應身無不 皆為化身依止。起於化身以業同故無有差
別。
[0255c06] 論曰。不由能依止差別故無差別。無量依止 轉依故。
[0255c07] 釋曰。無量菩薩修道轉依。如菩薩 數量應身亦爾。不由依止無差別說無差別。 由身各異應身亦爾。故有差別。
[0255c10] 論曰。變化身。應知如受用身。
[0255c10] 釋曰。由依法 身故無差別。由依應身故有差別。
[0255c12] 論曰。此法身應知與幾種功德相應。與最清 淨四無量相應。與八解脫八制入。十一切入。 無諍三摩提願智。四無礙解六通慧。三十二
大人相八十小相。四種一切相清淨。十力四 無畏四不護三念處。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 悲十八不共法。一切相最勝智等。諸法相應。
[0255c18] 釋曰。此身與諸功德法相應。故名法身欲 顯相應法故為此問。
[0255c20] 論曰。此中說偈。
[0255c20] 釋曰。偈有兩義。一顯如來 功德。二顯恭敬有功德人。
[0255c22] 論曰。
於眾生大悲 離諸結縛意
不離眾生意 利樂意頂禮
[0255c25] 論曰。於眾生大悲。
[0255c25] 釋曰。此下一偈顯四無 量。此句即明大悲。
[0255c27] 論曰。離諸結縛意。
[0255c27] 釋曰。此句明大慈。離染 著意與眾生樂。
[0255c29] 論曰。不離眾生意。
[0255c29] 釋曰。此句明大喜。眾生 若已離苦受樂。則恒於彼起歡喜心。
[0256a02] 論曰。利樂意頂禮。
[0256a02] 釋曰。此句明大捨。捨不 拔苦與樂意。常懷利樂意。又捨怨親等相。 常懷平等利樂意。由有此德。是故頂禮。復
次離諸結縛意者。明離外道及二乘悲心。外 道悲心緣眾生起為結。二乘悲心緣法起為 縛。如來大悲不緣此二起故言離。大悲既
爾。慈等亦然。不離眾生意者。雖離眾生及 法緣。如來於眾生常不離四無量意。於有 苦者不離拔苦意。於無樂者不離與樂意。於
己離苦受樂者不離歡喜意。於如此眾生不 離平等意利樂意。頂禮者令得出世益為利。 令得世間益為樂。四無量具有二益。
[0256a14] 論曰。
解脫一切障 降伏世智者
應知智遍滿 心解脫頂禮
[0256a17] 論曰。解脫一切障。
[0256a17] 釋曰。此一偈顯三德。此 句明八解脫。八解脫除二種障。一修習障。二 勝類障。八解脫具二義。一是無流。二是究竟。
是無流故除修習障。即見諦等惑是究竟故。 除勝類障即下劣心。
[0256a22] 論曰。降伏世智者。
[0256a22] 釋曰。此句明八制入。是 無流非究竟。是究竟非無流。屬八制入故。異 八解脫。心能制境。使境從心。故名降伏世智 者即是佛。
[0256a26] 論曰。應知智遍滿。
[0256a26] 釋曰。此句明十一切入。 應知是十境。智緣十境遍一切處。故言遍滿。
[0256a28] 論曰。心解脫頂禮。
[0256a28] 釋曰。心於此三處皆得 解脫。
[0256b01] 論曰。
諸眾生無餘 能滅一切惑
害惑有染污 常憐愍頂禮
[0256b04] 論曰。諸眾生無餘能滅一切惑。
[0256b04] 釋曰。此偈 明無諍三摩提。凡有所作。不起一切眾生煩 惱諍。
[0256b07] 論曰。害惑有染污常憐愍頂禮。
[0256b07] 釋曰。佛能 害眾生惑。眾生有染污。如來常起憐愍心。
[0256b09] 論曰。
無功用無著 無礙恒寂靜
[0256b11] 釋曰。此半偈明願智。於三世一切事欲知為 願。如來皆能證知為智。修習熟故無功用。習 氣盡故無著。由此二義故。皆能證知於三世
境。如量能知故無礙。如來恒不出觀故寂靜。 寂靜顯無功用。無礙顯無著。
[0256b16] 論曰。
一切眾生難 能釋我頂禮
於依及能依 應說言及智
於能說無礙 說者我頂禮
[0256b20] 論曰。一切眾生難能釋我頂禮。
[0256b20] 釋曰。此 下一偈半明四無礙解。由具四解故能釋眾 生難。
[0256b23] 論曰。於依及能依應說言及智。
[0256b23] 釋曰。於依 是義。能依是諸法門。應說言是方言。及智是 巧辯。
[0256b26] 論曰。能於說無礙。
[0256b26] 釋曰。於此四中功能無 礙。為他說亦無礙。
[0256b28] 論曰。說者我頂禮。
[0256b28] 釋曰。已離惑愛所說無 垢。有能說之德故名說者。
[0256c01] 論曰。
攝壽住及捨 變化及改性
得定智自在 世尊我頂禮
[0256c04] 釋曰。此偈明通慧。若壽命應盡。能更攝受令 長。乃至經八萬大劫等。非止八萬劫而已。欲 住多劫亦如意能住。欲捨亦如意能捨。又於
諸定中亦有此三能。從一身中。分出無量身 為變化。轉金土等為改性。通慧皆由定成如 意無礙故。言得定智自在。
[0256c10] 論曰。
諸眾生見尊 信敬謂勝士
由他見能生 淨心我頂禮
[0256c13] 釋曰。此一偈。合明三十二大人相。八十小相 眾生。見佛大小相生信心及敬心謂如來是 最勝之士如來大小相並能生眾生清淨心。
[0256c16] 論曰。
故隨彼類音 行往還出離
證知諸眾生 正教我頂禮
[0256c19] 釋曰。此偈明四種一切相清淨。隨眾生形類 及音辭示現。如彼眾生。過去受生為往。現在 受生為還。行於二世之中。得三乘道果為出
離。佛皆證知此事。如所應為說正教。由四清 淨故有此能。
[0256c24] 論曰。
方便歸依淨 於中障眾生
於大乘出離 摧魔我頂禮
[0256c27] 釋曰。從出家受戒。乃至世第一法悉名方便。 苦法忍乃至第二果為歸依。以得四不壞信 故。第三第四果為淨。以離欲欲界乃至無
色界故。魔於此中能障眾生。令不得此道果。 若大乘中修十地行。出離三障。魔亦於中能 為障礙。由如來具十力故。能為眾生摧伏眾 魔。
[0257a05] 論曰。
智滅及出離 障事能顯說
於自他兩利 降邪我頂禮
[0257a08] 釋曰。此偈明四無畏。智即一切智無畏。滅即 流盡無畏。出離即說盡苦道無畏。障事即說 障道無畏。若有外道。難佛言非一切智。或言
諸流未盡。或言如來說盡苦道。修之不能令 離苦。說障道法起此障不妨得道。如來於中 無畏能降邪難。
[0257a14] 論曰。
無制無過失 無染濁無住
於諸法無動 無戲論頂禮
[0257a17] 釋曰。此偈明四不護。無師制止。身口意命自 無十惡等過失。非但無貪瞋邪見煩惱。一切 煩惱皆已滅盡。不著諸法故言無染濁無住。
不作意知諸法。知諸法無復學義。離於分別。 智慧遍滿故言無動。過失已除故無戲論。
[0257a22] 論曰。
於眾伏他說 二惑所遠離
無護無忘失 攝眾我頂禮
[0257a25] 釋曰。此偈明三念處。若有眾生。於大集中聞 如來說法。生毀謗如來亦不瞋。若能信受如 來亦不。愛若無毀無信如來亦不捨。於此三
處常起大悲。以方便力巧說正法。令其入理。 於大眾中能降伏如此眾生。為說正法不起 瞋欲二惑。既無瞋欲即知無無明。不由守護
心故不忘失。大念大悲。常自堅固故無忘失。 以此大悲能攝大眾。
[0257b04] 論曰。
於利益他事 尊不過待時
所作恒不虛 無迷我頂禮
[0257b07] 釋曰。十方無量眾生。於一剎那中應得利益。 如來以大悲力。於一剎那中悉令得利益無 空過者亦無一眾生得道時。未至預往其所。
待時至方為說法。凡有所作皆應時得益。故 所作無虛。迷是無明。無明即習氣體。由習氣 盡故利益不虛。
[0257b13] 論曰。
於一切行住 無非圓智事
遍知一切世 實體我頂禮
[0257b16] 釋曰。此偈明無忘失。已受生及未受生為行。 正受生為住。眾生三世事皆是圓智境故。能 遍知三世。真如為體故名實體。由體實智圓
故無忘失。復次佛在因位修十地為行。得佛 為住。圓智能通達此自因果事。遍知一切世 明。能通達眾生三世事。此解通明能知自 他。
[0257b23] 論曰。
日夜六時觀 一切眾生界
與大悲相應 利樂意我禮
[0257b26] 釋曰。此偈明大悲。佛常觀眾生。而言六時者。 欲為物作軌摸示修道。有自利利他行。以六 時修利他行。六時修自利行。眾生界即眾生
性。眾生性不同。或因惡生善。或因善事生善。 或因怖畏事生善。或因歡喜事生善。大悲能 稱此性化度故。皆與大悲相應。根及欲樂亦 爾。
[0257c04] 論曰。
由行及由得 由智及由事
於一切二乘 無等我頂禮
[0257c07] 釋曰。此偈明十八不共法。行是因得是果。智 是如理如量智。事即利益眾生事。十八不共 法不出四義。不與二乘等故名不共。
[0257c10] 論曰。
由三身尊至 具相無上覺
一切法他疑 能除我頂禮
[0257c13] 釋曰。此偈明一切相最勝智。三身即是三德。 法身是斷德。應身是智德。化身是恩德。由 三身故。至具三德相果。由得無上覺故最
勝。眾生於一切法中生疑。如來悉能為除 斷。
[0257c18] 論曰。
無繫無過失 無麁濁無住
於諸法無動 無戲論頂禮
[0257c21] 釋曰。此偈顯如來六種清淨。一惑障清淨即 無繫。由滅惑等三障故。二業障清淨。謂無過 失。由滅二十二業障故。三報障清淨。謂無麁
濁。由除七種生死故。四利益清淨。謂無住。由 於生死涅槃無隔礙故。五自在清淨。謂於諸 法無動。不由功用。於一切法如意能現故。六
無戲論清淨。由過言語覺觀思惟境界故。前 三明自利。後三明利他。故言等即等此六 清淨。
[0258a01] 論曰。諸佛法身不但恒與如此等功德相應。 復與餘功德相應。
[0258a02] 釋曰。前所明功德通大 小乘。已說法身與此功德相應。復有大乘不 共功德與法身相應。
[0258a05] 論曰。謂自性因果業相應。行事功德相應。
[0258a06] 釋曰。此中略說大乘六種功德與法身相 應。謂法身自性。法身因法身果法身業。法身 相應。法身生起。
[0258a09] 論曰。是故應知。諸佛法身有無上功德。
[0258a09] 釋 曰。於大小乘中。不與他共故無有上。
[0258a11] 論曰。此中說偈。
[0258a12] 釋曰。為顯此六種功德。是故說偈。
[0258a13] 論曰。
尊成就真如 修諸地出離
至他無等位 解脫諸眾生
[0258a16] 論曰。尊成就真如。
[0258a16] 釋曰。此句明法身自性。 成就真如是無垢清淨。若在道前道中。垢累 未盡未得名成就。道後垢累已盡故名成就。 此真如為法身自性。
[0258a20] 論曰。修諸地出離。
[0258a20] 釋曰。此句明法身因。在 因位修真如。所顯十地究竟。出離皮肉心三 障。即是智斷二種轉依。由此轉依故得法身。
[0258a23] 論曰。至他無等位。
[0258a23] 釋曰。此句明法身果。若 證法身果。則得淨我樂常四德果。淨不與闡 提等。我不與外道等。樂不與聲聞等。常不與 獨覺等。
[0258a27] 論曰。解脫諸眾生。
[0258a27] 釋曰。此句明法身業。若 得此果解脫眾生。解脫有四種。謂安立善道 及三乘。業解脫凡夫及三乘人。
[0258b01] 論曰。
無盡等功德 相應現於世
於三輪易見 難見人天等
[0258b04] 論曰。無盡等功德相應現於世。
[0258b04] 釋曰。此兩 句明法身相應。無盡等有五種功德。與法身 相應。一清淨為勝。二一切為勝。三無量為勝。
四難思為勝。五無盡為勝。從初地至七地。嫉 妬等所對治習氣垢。永滅不生為依止故。 諸德清淨為勝。與法身相應。於第八地。無分
別無間缺。自然無流道為依止故。諸佛於無 流界諸功德一切為勝。與法身相應。於第九 地。不可數量三摩提陀羅尼門海。能攝無量
法智為依止故。從此海生一一功德。皆無量 為勝。與法身相應。於第十地。一切如來所有 祕密處。現前證智為依止故。難思為勝。與法
身相應。次此後證得佛地時。解脫一切障智 為依止故。諸功德無盡為勝。與法身相應。無 盡即是常住。為顯常住故言現於世。前四功
德雖約諸地明其差別。同至果方究竟故。悉 與法身相應。
[0258b21] 論曰。於三輪易見難見人天等。
[0258b21] 釋曰。此兩 句明生起。三輪即是三身。於三身中應化二 身易見。法身難見。又法身於深行菩薩及諸
佛為易見。於四種眾生為難見。一凡夫二聲 聞。三獨覺四始修行菩薩。如經言。如來藏非 墮身見眾生境界。非遊戲顛倒眾生境界。非
於空散亂菩薩境界。何以故。凡夫人於色等 諸法。無如此性。執有我及我所性。不能信樂 身見滅離處甘露界。何況能正覺諸佛境界
如來藏。二乘人於常住最勝應修中。倒修常 住相。遊戲無常相。修樂我淨亦爾。如此二乘 人由倒修不能得諸佛法身道。於中遊戲故。
四德相應法身非其境界。始修行菩薩迷如 來藏空道理。信樂空解脫門。計滅有物以為 空。謂諸法先時是有。後則斷滅即是空。復有
諸菩薩。由得空相思擇空義。謂離色等法有 別物為空。我今修行為證此空。當來必應得。 如來藏非有非無為理故。非散亂心偏執有
無境界。人天等即前四眾生。法身甚深非其 境界故。生起此四種眾生迷惑行於法身。有 此四事故。自性身於三輪中。非人天能見。
[0258c13] 論曰。復次如來法身甚深最甚深。
[0258c13] 釋曰。以 難行難通達難得故。甚深最甚深。復次言說 難了達故稱甚深。義理無底故稱最甚深。復 次文義難量故稱甚深。品類非一故稱最甚
深。
[0258c18] 論曰。此甚深云何可見。
[0258c18] 釋曰。以何相能顯 此甚深。令得可見。
[0258c20] 論曰。此中說偈。
[0258c20] 釋曰。如大乘中所顯。法身 甚深義有十二種。今以偈說此義。
[0258c22] 論曰。
佛無生為生 以無住為住
作事無功用 第四食為食
[0258c25] 論曰。佛無生為生。
[0258c26] 釋曰。此下一偈明第一甚深。此甚深中復有 四種甚深。一生二不住三業四住。此句明生 甚深。諸佛受生無生為相。有十種因以證此
義。一與無明不同相故。二種種不同故。三 攝受自在故。四於住自在故。五於捨自在故。 六無二相故。七唯似顯現故。八同幻化譬故。
九無住處為住處故。十能成就大事故。
[0259a04] 論曰。以無住為住。
[0259a04] 釋曰。此句明不住甚深。 諸佛於生死涅槃悉無所住。亦有十種因以 證此義。一非永所離故。二滅不盡故。三由諸
佛非有法故。四由知非有為性故。五無所得 無分別故。六由己離心故。七由得心故。八由 心平等故。九住因不可得故。十不住因不可 得故。
[0259a11] 論曰。作事無功用。
[0259a11] 釋曰。此句明業甚深。亦 有十因為證。一一切礙滅故。二無依止故。三 應作無思故。四作者不作心故。五業非運動
故。六於非有無功用故。七由宿願疾利故。八 所作已辦故。九應作未辦故。十由熟修一 切法中自在故。
[0259a17] 論曰。第四食為食。
[0259a17] 釋曰。此句明住甚深。亦 有十因為證。一示諸佛不資四食。以顯自身 由食住故。二為長眾生善根故。三為顯同
諸人故。四欲令弟子如法學受用四種命緣 故。五欲令他學知足行故。六令他起正勤方 便故。七為成熟他善根故。八欲顯自身無染
著故。九為治正法恭敬心故。十為圓滿本願 生故。若如來由此義故食。於四食中是何食。 是第四食。四食者。一非清淨依止住食。謂
段等四食。令欲界眾生身得相續住。欲界眾 生具見修二縛故。依止不清淨。此依止由四 食得住。故名非清淨依止住食。二淨不淨依
止住食。謂業識觸三食。令色無色界眾生身 得相續住。此二界眾生已離下界惑。未離自 地及上界惑故。依止亦淨不淨。此依止由三
食得住故。名淨不淨依止住食。三清淨依止 住食。謂段等四食。令聲聞緣覺身得相續 住。二乘人三界惑已盡故。依止清淨。此依
止由四食得住。故名清淨依止住食。四能顯 依止住食。段等四食悉是諸佛食。何以故。諸 佛由此食故顯自身得住於世。為生長施主
淨信。為因功德善根故。此食不作如來食事。 如來食時。諸天為受施諸眾生。是如來意所 許故。眾生由此食當得成佛。為令眾生得成
佛故。如來示現以手觸食。如此等義悉是甚 深。
[0259b14] 論曰。
無異亦無量 無數量一事
最堅不堅業 無上應三身
[0259b17] 論曰。無異亦無量。
[0259b17] 釋曰。此下一偈明第二 甚深。此甚深中復有三種甚深。一安立二數 三業。此句明安立甚深。諸佛法身無差別故
無異。眾多依止法。證得此法身故無量。
[0259b21] 論曰。無數量一事。
[0259b21] 釋曰。此句明數甚深。三 乘眾生無有數量。於中諸佛一事。
[0259b23] 論曰。最堅不堅業無上應三身。
[0259b23] 釋曰。此兩 句明業甚深。諸佛有三身相應。實體常住故 稱無上。由應身如來業堅固。不可改轉。以真
實故。由化身如來業不堅固。由權以方便引 出二乘。後以應身。教彼修菩薩道故。
[0259b28] 論曰。
無一法能覺 一切無不覺
一一念無量 有不有所顯
[0259c02] 論曰。無一法能覺。
[0259c02] 釋曰。此下一偈明第三 正覺甚深。人法二非有。所覺既無故能覺亦 無。
[0259c05] 論曰。一切無不覺。
[0259c05] 釋曰。諸佛由假名故無 非是佛。是故無一非覺。覺此法云何。
[0259c07] 論曰。一一念無量。
[0259c07] 釋曰。一一剎那。無量諸 佛正覺真如。若爾諸佛與真如為一為異。若 一則無覺。若異則無真如。
[0259c10] 論曰。有不有所顯。
[0259c10] 釋曰。一切法名有不有。 謂一切法空。諸佛是諸法空所顯。是故不可 說能覺。不可說不覺。
[0259c13] 論曰。
無欲無離欲 依欲得出離
已知欲無欲 故入欲法如
[0259c16] 論曰。無欲無離欲。
[0259c16] 釋曰。此下一偈明第四 離欲甚深。由欲不有故如來無欲。從本無欲 故亦無離欲。若欲是有可有離欲。欲既本無 故無離欲。
[0259c20] 論曰。依欲得出離。
[0259c20] 釋曰。由諸菩薩永除上 心欲。但留隨眠欲故。諸菩薩得出離成佛。何 以故。苦不留此隨眠欲則同二乘涅槃。若不
除上心欲。則與凡夫不異。如無上依經說。菩 薩作是念。諸惑本來不入眾生自性清淨心。 諸惑唯是客塵自分別所起。我今有能。為除
諸眾生客塵煩惱。能說如理正教。由此念菩 薩不起下劣心。菩薩由此念。於眾生生貴 敬心。諸菩薩復作是念。諸惑無力無能。何
以故。諸惑無真實依止。但虛妄分別諸惑。 如理正思惟所觀。不更起乖違。是故我等應 作如此如此觀。由此觀諸惑不更生染著。若
諸惑無復染著。是為最善。非是染著。若我 愛惑染著。我云何能為眾生解煩惱繫縛。 說如理正教。此惑能令生死相續。與善根相
應。成熟眾生。是故我今應攝留此惑。
[0260a07] 論曰。已知欲無欲故入欲法如。
[0260a07] 釋曰。菩薩 見欲是分別性故欲不有。欲無相性即是欲 法真如。菩薩知欲不有。得入此真如故。於欲 得出離。
[0260a11] 論曰。
諸佛過五陰 於五陰中住
與陰非一異 不捨陰涅槃
[0260a14] 論曰。諸佛過五陰於五陰中住。
[0260a14] 釋曰。此下 一偈明第五滅陰甚深。諸佛已過色等五取 陰。由不得五陰。於陰法如中住。
[0260a17] 論曰。與陰非一異。
[0260a17] 釋曰。諸佛已捨陰分別。 依他性與陰非一非異。何以故。佛所住五陰 真如。是分別依他陰家法故不異。由此義雖
一非不異。真如是清淨境界。陰非清淨境界 故非一。
[0260a22] 論曰。不捨陰涅槃。
[0260a22] 釋曰。由與陰真如永相 應。無捨離義。故如來般涅槃最勝。
[0260a24] 論曰。
諸佛事相雜 猶如大海水
我已正應作 他事無是思
[0260a27] 論曰。諸佛事相雜猶如大海水。
[0260a27] 釋曰。此下 一偈明第六成熟甚深。諸佛於眾生共同利 益事。譬如眾流入於大海。同為龜魚等受 用。如此諸佛共入法界。真如平等作利益事。
成熟眾生。
[0260b03] 論曰。我已正應作他事無是思。
[0260b03] 釋曰。我已 作他利益事。正作當作。於三世中並無作意 思量。雖不作意。利益事如法得成。譬如摩尼 寶及天鼓。無有作意而所作事成。
[0260b07] 論曰。
由失尊不現 如月於破器
遍滿諸世間 由法光如日
[0260b10] 論曰。由失尊不現如月於破器。
[0260b10] 釋曰。此下 一偈明第七顯現甚深。諸佛於世間不顯現。 而世間說諸佛身常住。若身常住云何不顯 現。譬如於破器中水不得住。由水不住故。
於破器中實有月不得顯現。如此諸眾生無 奢摩他軟滑相續。但有過失相續。於彼實有 諸佛亦不顯現。水譬奢摩他軟滑性故。若佛 不顯現可無佛耶。
[0260b18] 論曰。遍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
[0260b18] 釋曰。若諸 佛於非有過失眾生所見。亦恒作諸佛正事。 說三乘十二部經。猶如光明。定是諸佛應作 下種成熟解脫等諸利益事。如世間中生盲
人。雖不見日日光恒照一切色像。為令有 目者得見故。
[0260b24] 論曰。
或現得正覺 或涅槃如火
此二實不有 諸佛常住故
[0260b27] 論曰。或現得正覺或涅槃如火。
[0260b27] 釋曰。此下 一偈明第八菩提般涅槃甚深。諸佛有處現 得正覺。有處現般涅槃。譬如火性有處然有
處滅。諸佛亦爾。有諸眾生已成熟。如來於彼 現般涅槃。於未成熟現得正覺。為令彼得成 熟及解脫故。譬如火性由種類是一。法身亦 爾。由真如性是一。
[0260c05] 論曰。此二實不有諸佛常住故。
[0260c05] 釋曰。菩提 般涅槃為二。但變異他心令他謂二體。實不 有。由如來法身常住無前後故。
[0260c08] 論曰。
如來於惡事 人道及惡道
於非梵行法 住第一住我
[0260c11] 釋曰。此一偈明第九住甚深。諸佛如來住最 勝住。住最勝我。諸佛若住不離此二處。或住 最勝住。或住最勝我。惡事謂一切不善法。如
來於不善法恒住最勝住。最勝住謂真空定。 即是聖住。眾生若在人道中。若在惡道中。如 來緣彼眾生住。或由第四定。即是天住。謂
最勝住。或由大悲即是梵住。謂最勝住。於非 梵行法。謂六塵染著。此中佛住最勝我。最勝 我即法界清淨。如來恒觀六塵空為體為境。 即是佛住。
[0260c21] 論曰。
佛一切處行 亦不行一處
於一切生現 非六根境界
[0260c24] 論曰。佛一切處行。
[0260c24] 釋曰。此下一偈明第十 顯現自體甚深。如來後智。於善惡無記法中 遍滿恒行。
[0260c27] 論曰。亦不行一處。
[0260c27] 釋曰。由無分別智。離智 境界不可分別。故無一處行。復次由化身無 處不行。由法身應身無有行處。
[0261a01] 論曰。於一切生現非六根境界。
[0261a01] 釋曰。諸佛 如來由化身。於一切眾生中顯現具相。諸佛 由化身。乃至地獄道等眾生亦見。在彼受生
為化度彼故。由諸佛不現似變化性。彼眾生 雖見不能了別。謂是已同類故。佛化身非地 獄等眾生六根境界。
[0261a07] 論曰。
諸惑已滅伏 如毒呪所害
由惑至惑盡 佛證一切智
[0261a10] 論曰。諸惑已滅伏如毒呪所害。
[0261a10] 釋曰。此下 一偈明第十一滅惑甚深。諸惑謂見修煩惱。 於菩薩地中先已滅盡。餘心煩惱雖復未滅。 由智念所伏廢其功用。譬如眾毒呪力所害
無復本能。心惑亦爾。智念所守。不能復生二 惑染污。
[0261a16] 論曰。由惑至惑盡佛證一切智。
[0261a16] 釋曰。諸菩 薩留隨眠惑為助道分。不同二乘速般涅槃。 由此事故修道究竟。得習氣滅盡及證圓智。
[0261a19] 論曰。
諦惑成覺分 生死為涅槃
得成大方便 故佛難思議
[0261a22] 論曰。諦惑成覺分。
[0261a22] 釋曰。此下明第十二 不可思議甚深。若由留惑故得惑盡者。二乘 集諦成菩薩覺分。如二乘覺分能滅彼集諦。
菩薩用彼集諦以滅心惑。故成覺分。
[0261a26] 論曰。生死為涅槃。
[0261a26] 釋曰。若集諦是覺分。苦 諦即是涅槃。何以故。諸菩薩在生死不被染 污。起自他兩利皆得圓滿譬如二乘在有餘
涅槃。不為二惑所染污。能得自利。
[0261b01] 論曰。得成大方便故佛難思議。
[0261b01] 釋曰。在因 位得大方便。謂般若大悲。在果位得大方 便。謂三身。法身是自利方便。餘二身是利他 方便。是故如來不可思議。
[0261b05] 論曰。由此義故十二種甚深。應知。謂生不住 業住甚深。安立數業甚深。正覺甚深。離欲甚 深。陰滅甚深。成熟甚深。顯現甚深。菩提般涅
槃顯現甚深。住甚深。顯現自體甚深。滅惑 甚深。不可思議甚深。
[0261b09] 釋曰。佛有三身。諸菩 薩若念佛應緣何身。應緣法身。
[0261b11] 論曰。諸菩薩緣法身憶念佛。此念緣幾相。
[0261b12] 釋曰。法身有無量甚深道理。若緣法身應緣 幾相。
[0261b14] 論曰。若略。說諸菩薩依法身。修習念佛有七 種相。
[0261b15] 釋曰。此七相是法身正用。即是法身 圓德。為顯念佛須緣此圓德故。略說七相。一 諸佛圓德屬自心。由六通自在故。二此德常
住是真實善故。三最無過失滅習氣盡故。四 無惓無難無功用故。五受大法樂由諸土清 淨故。六無苦無難無染障故。七有大事用平
等利他故。若菩薩憶念此七種圓德。則能通 達法身。須依法身修習念佛者。為顯學一切 觀行門皆緣真如得成。若不緣真如則觀行 不清淨。
[0261b25] 論曰。何等為七。一諸佛於一切法。至無等自 在。
[0261b26] 釋曰。三世諸佛於六通境得最極自在。 同類人不能為礙。下類人非所能及。在有心 無心位中恒不廢。以修習成熟故。故名自在。
非聲聞獨覺菩薩所得。又於世間無可譬。故 名無等。
[0261c02] 論曰。如此修習念佛。
[0261c02] 釋曰。令此念與法身 成一。故名修習。
[0261c04] 論曰。於一切世界。至得無礙無邊六通智故。
[0261c05] 釋曰。諸佛成就六通。於十方世界無能沮 損。無有限極。不同二乘有礙有邊故。如來通 慧自在無等。
[0261c08] 論曰。此中說偈。
[0261c08] 釋曰。若諸佛於一切法有 無等自在。云何一切眾生不悉般涅槃。為釋 此難是故說偈。此偈為顯此因由此因故彼 不般涅槃。
[0261c12] 論曰。
被障因不具 一切眾生界
住二種定中 諸佛無自在
[0261c15] 論曰。被障因不具。
[0261c15] 釋曰。一切眾生若有業 等諸障。諸佛於此位中不能令彼般涅槃。通 慧由被障故不得自在。若眾生無涅槃性。名
因不具。諸佛於此位中。不能令彼般涅槃。通 慧亦無自在。無涅槃性。謂貪著生死不信樂 大乘。
[0261c21] 論曰。一切眾生界。住二種定中。諸佛無自在。
[0261c22] 釋曰。眾生界。謂四大空識六界是實。依此 六界假立眾生。眾生是假名。有六道差別 故言一切。如此眾生若在二種定中。一所作
業定。二受果報定作業定。謂凡夫所作十惡 等。業決定應感四惡道報。果報定。謂極鈍根 顛狂眾生。及正受四惡道報。如來於此眾生
亦無自在。何以故。以無外緣故。
[0261c29] 論曰。二如來身常住。
[0261c29] 釋曰。以十種因。共證 法身及眾德常住三因。證法身。七因證餘身。 三因證法身者如論。
[0262a03] 論曰。由真如無間解脫一切垢故。
[0262a03] 釋曰。此 即三因中一因。真如謂道後真如。無間位即 佛金剛心。能滅最後微細無明。及無有生死 苦集二諦。故言解脫一切垢。此無垢清淨真
如是常住法。諸佛以此為身故。諸佛身常住。 由此身常住。依此身有眾德故。眾德亦常住。 此常住以真實性為相。
[0262a10] 論曰。三如來最無失一切惑障。及智障永相 離故。
[0262a11] 釋曰。一切有失無失眾生中。如來最 無失。由過失因緣已滅盡故。現在已滅未來 不生。故言永相離。
[0262a14] 論曰。四一切如來事無功用成。
[0262a14] 釋曰。作意 名功用。緣三世起。謂我已作正作當作。離如 此作意名無功用。但由本願力。所欲作事。自 然皆成。
[0262a18] 論曰。不由功用。恒起正事永不捨故。
[0262a18] 釋曰。 若由功用有正事。則有起不起。以不由功用。 是故恒起。由本願無盡故永不捨。以眾生不 盡故。本願不盡。
[0262a22] 論曰。五如來大富樂位。
[0262a22] 釋曰。大富由外財 大樂由正法。
[0262a24] 論曰。一切佛土最微妙清淨。為富樂故。
[0262a24] 釋 曰。淨土中有八不可得二可得。故名最微妙 清淨。八不可得者。一外道。二有苦眾生。三生 姓家富等差別。四惡行人。五破戒人。六惡
道。七下乘。八下意下行諸菩薩。二可得者。一 最上品。意行諸菩薩。二諸如來顯現於世。所 住為最微清淨。能住為最妙清淨。
[0262b02] 論曰。六如來最無染著。
[0262b02] 釋曰。上心惑為染。 隨眠惑為著。又約惑障為染。智障為著。又煩 惱有二相。一以喜為相。二以憂為相。欲慢
見等以喜為相瞋疑無明等以。憂為相。喜相 惑為染。憂相惑為著。二惑皆滅盡故名無染 著。
[0262b08] 論曰。出現世間非一切世法所染。如塵不能 染空故。
[0262b09] 釋曰。因立故名出世。果成故名現 世。又自利圓滿故名出世。利他圓滿故名現 世。或佛出世未現於世。如已成道未轉法輪。
若轉法輪。世間方能了別是佛是一切智。世 間所了別故名現世。如來雖受用衣食等四 緣。為生長眾生善根。非為資益自身。於此
緣中不生憂喜。故不為世法之所染污。空以 非有為體。體無礙故不為有物所染。如來亦 爾。
[0262b18] 論曰。七如來於世間有大事用。
[0262b18] 釋曰。如來 出世以化身成道。乃至般涅槃名大事。此身 所作眾生利益事名用。
[0262b21] 論曰。由現成無上菩提及大般涅槃。未成熟 眾生令成熟。已成熟眾生令解脫故。
[0262b22] 釋曰。 為未下種及未成熟眾生令下種成熟故。現 成菩提。為已成熟未解脫眾生。令解脫故。現 般涅槃。
[0262b26] 論曰。此中說偈。
[0262b26] 釋曰。此中說二偈。重明七 相。顯法身七種圓德。
[0262b28] 論曰。
隨屬如來心 圓德常無失
無功用能施 眾生大法樂
[0262c02] 論曰。隨屬如來心圓德。
[0262c02] 釋曰。諸佛圓德。謂 六通等。但屬自心不關外緣。
[0262c04] 論曰。常。
[0262c04] 釋曰。此圓德由依常住法身真實 善為性故。眾德皆常。
[0262c06] 論曰。無失。
[0262c06] 釋曰。由法身離一切障。所依無 失。故能依亦無失。
[0262c08] 論曰。無功用。
[0262c08] 釋曰。由修因及本願成熟。所 作佛事皆自然成。無惓無難故言無功用。
[0262c10] 論曰。能施眾生大法樂。
[0262c10] 釋曰。由得淨土自 在。有大人能受大法。得弘自如理行。令他 如理行故名法樂。
[0262c13] 論曰。
遍行無有礙 平等利多人
一切一切佛 智人緣此念
[0262c16] 論曰。遍行無有礙。
[0262c16] 釋曰。於八世法。如來後 智恒分別此事。於中無憂喜心故。遍行無礙。 若有礙則有苦。無礙故安樂。諸佛雖行六塵。
過於言說。以離有無執故。
[0262c20] 論曰。平等利多人。
[0262c20] 釋曰。凡夫二乘新行菩 薩。及深行菩薩名多人。如來能平等利益。說 大富行善道行安樂行自利行二利行。此即 是有大事用。
[0262c24] 論曰。一切一切佛智人緣此念。
[0262c24] 釋曰。一切 者即目。智人謂諸菩薩。諸菩薩緣此七相。 念一切佛法身。
攝大乘論釋卷第十四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1 冊 No. 1595 攝大乘論釋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