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ary of the Great Vehicle (Mahāyānasaṅgraha, Paramārtha tr.) 攝大乘論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攝大乘論卷下無著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入因果修差別勝相第五
[0125c26]如此已說入因果勝相。云何應知入因果修差別。由十種菩薩地。何者為十。一歡喜地。二無垢地。三明焰地。四燒然地。五難勝地。六
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云何應知以此義成立諸地為十。為對治地障十種無明故。於十相所顯法界有十
種無明猶在為障。何者能顯法界十相。於初地由一切遍滿義。應知法界。於二地由最勝義。於三地由勝流義。於四地由無攝義。於五
地由相續不異義。於六地由無染淨義。於七地由種種法無別義。於八地由不增減義。於九地由定自在依止義。由土自在依止義。由
智自在依止義。於十地由業自在依止義。由陀羅尼門三摩提門自在依止義。應知法界。此中說偈。
遍滿最勝義 勝流及無攝
無異無染淨 種種法無別
不增減四種 自在依止義
業自在依止 總持三摩提
[0126a16]如此二偈依中邊分別論。應當了知。復次此無明應知。於二乘非染污。於菩薩是染污。云何初地名歡喜。由始得自他利益功能故。
云何二地名無垢。此地遠離犯菩薩戒垢故。云何三地名明焰。由無退三摩提及三摩跋提依止故。大法光明依止故。云何四地名燒
然。由助菩提法能焚滅一切障故。云何五地名難勝。真俗二智更互相違能合難合令相應故。云何六地名現前。由十二緣生智依止
故。能令般若波羅蜜現前住故。云何七地名遠行。由至有功用行最後邊故。云何八地名不動。由一切相及作意功用不能動故。云
何九地名善慧。由最勝無礙辯智依止故。云何十地名法雲。由緣通境知一切法一切陀羅尼及三摩提門為藏故。譬雲能覆如虛空麁障故。能圓滿法身故。
[0126b03]云何應知得諸地相。由四種相。一由已得信樂相。於一一地決定生信樂故。二由已得行相。得與地相應十種法正行故。三由已得通
達相。先於初地通達真如法界時。皆能通達一切地故。四由已得成就相。此十地皆已至究竟修行故。云何應知修諸地相諸菩薩。
先於地地中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各有五相修習得成。何者為五。一集總修。二無相修。三無功用修。四熾盛修。五不知足修。應知於
諸地皆有此五修。此五修生五法為果。何者為五。一剎那剎那能壞一切麁重依法。二能得出離種種亂想法樂。三能見一切處無量
無分別相善法光明。四如所分別法相轉得清淨分恒相續生。為圓滿成就法身。五於上品中轉增為最上上品因緣聚集。於十地中
修十波羅蜜隨次第成。於前六地有六波羅蜜如次第說。於後四地有四波羅蜜。一漚和拘舍羅波羅蜜。六波羅蜜所生長善根功德。
施與一切眾生悉令平等。為一切眾生迴向無上菩提。二波尼他那波羅蜜。此度能引攝種種願。於未來世感六度生緣故。三婆羅
波羅蜜。由思擇修習力伏諸波羅蜜對治故。能引六波羅蜜相續生無有間缺。四若那波羅蜜。此度是能成立前六度智。能令菩薩於
大集中受法樂。及成熟眾生。後四波羅蜜應知是無分別後智。攝一切波羅蜜。於一切地中不同時修習。從波羅蜜藏藏經。應知此
法門廣顯諸義。於幾時中修習十地。正行得圓滿。有五種人。於三阿僧祇劫修行圓滿。或七阿僧祇劫。或三十三阿僧祇劫。何者為
五人。行願行地人滿一阿僧祇劫。行清淨意行人。行有相行人。行無相行人。於六地乃至七地滿第二阿僧祇劫。從此後無功用行人。
乃至十地滿第三阿僧祇劫。復次云何七阿僧祇劫。地前有三地。中有四地。前三者。一不定阿僧祇。二定阿僧祇。三授記阿僧祇。地中
有四者。一依實諦阿僧祇。二依捨阿僧祇。三依寂靜阿僧祇。四依智慧阿僧祇。復次云何三十三阿僧祇。方便地中有三阿僧祇。一信
行阿僧祇。二精進行阿僧祇。三趣向行阿僧祇。於十地中地地各三阿僧祇。謂入住出。如此阿僧祇修行十地正行圓滿。
有善根願力 心堅進增上
三種阿僧祇 說正行成就
攝大乘論依戒學勝相第六
[0126c19]如此已說入因果修差別。云何應知依戒學差別。應知如於菩薩地正受菩薩戒品中說。若略說由四種差別。應知菩薩戒有差別。
何者為四。一品類差別。二共不共學處差別。三廣大差別。四甚深差別。品類差別者。有三種。一攝正護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利益
戒。此中攝正護戒應知是二戒依止。攝善法戒是得佛法生起依止。攝眾生利益戒是成熟眾生依止。共學處戒者。是菩薩遠離性罪
戒。不共學處戒者。是菩薩遠離制罪所立戒。此戒中或聲聞是處有罪。菩薩於中無罪。或菩薩是處有罪。聲聞於中無罪。菩薩有
治身口意三品為戒。聲聞但有治身口為戒。是故菩薩有心地犯罪。聲聞則無此事。若略說所有身口意業事。能生眾生利益無有過
失。此業菩薩皆應受學修行。如此應知共不共戒差別。廣大差別者。應知有四種。由四種廣大故。一種種無量學處廣大。二能攝無量
福德廣大。三攝一切眾生利益安樂意廣大。四無上菩提依止廣大。甚深差別者。若菩薩由如此方便勝智行。殺生等十事無染濁過
失。生無量福德速得無上菩提勝果。復次有變化所作身口業。應知是菩薩甚深戒。由此戒有時菩薩正居大王位。或現種種逼惱
眾生。為安立眾生於戒律中。或現種種本生。由逼惱他及逼惱怨對。令他相愛利益安心。生他信心為先。後於三乘聖道中令彼善根
成熟。是名菩薩甚深戒差別。由此四種差別。應知是略說菩薩受持戒差別。復次由此四種差別。更有差別不可數量菩薩戒差別。如毘那耶瞿沙毘佛略經中說。
攝大乘論依心學勝相第七
[0127a22]如此已說依戒學差別。云何應知依心學差別。略說由六種差別應知。何者為六。一境差別二眾類差別。三對治差別。四隨用差別。
五隨引差別。六由事差別。境差別者。由緣大乘法為境起故。眾類差別者。大乘光三摩提。集福德王三摩提。賢護三摩提。首楞伽摩三
摩提等。攝種種三摩提品類故。對治差別者。由緣一切法為通境智慧。如以楔出楔方便故。於本識中拔出一切麁重障故。隨用差別
者。於現世久安住三摩提樂中。如意能於勝處受生。隨引差別者。能引無礙神通於一切世界。由事差別者。令動放光遍滿顯示轉變
往還。促遠為近轉麁為細變細為麁。令一切色皆入身中。似彼同類入大集中。或顯或隱。具八自在伏障他神力。或施他辯才及憶念
喜樂。或放光明能引具相大神通。能引一切難行正行。以能攝十種難修正行故。何者為十。一自受難修。自受菩提善願故。二不可
迴難修。由生死眾苦不令退轉故。三不背難修。由眾生作惡一向對彼故。四現前難修。於有怨眾生現前為行一切利益事故。五無染
難修。菩薩生於世間不為世法之所染故。六信樂難修。行於無底大乘。能信樂廣大甚深義故。七通達難修。能通達人法二無我故。
八隨覺難修。諸佛如來甚深不了義經能如理判故。九不離不染難修。不捨生死不為生死染污故。十加行難修。諸佛如來於一切障
解脫中住不作功用。能行一切眾生利益事。乃至窮生死後際樂修如此加行故。於隨覺難修諸佛如來說不了義經。其義云何。菩薩
應隨理覺察。如經言。云何菩薩不損一物不施一人。若菩薩善能行施無量無數。於十方世界修布施行相續生起。云何菩薩樂行布
施。若菩薩不樂行一切施。云何菩薩行信施心。若菩薩不行諸佛如來信心。云何菩薩發行布施。若菩薩於布施中不策自身。云何菩
薩恒遊戲布施。若菩薩無布施時。云何菩薩能大行施。若菩薩於施離娑羅想。云何菩薩於施清淨。若菩薩欝波提貪悋。云何菩薩能
住於施。若菩薩不住究竟後際。云何菩薩於施自在。若菩薩於施不得自在。云何菩薩於施無盡。若菩薩不住無盡中如施經。於戒
乃至般若如理應知。復有經言。云何菩薩行殺生。若菩薩有命眾生斷其相續。云何菩薩奪非他所與。若菩薩自奪非他所與眾生。云
何菩薩行邪婬。若菩薩於欲塵起邪意等。云何菩薩能說妄語。若菩薩是妄能說為妄。云何菩薩行兩舌。若菩薩恒住最極空寂處。
云何菩薩能住波留師。若菩薩住所知彼岸。云何菩薩能說不相應語。若菩薩能分破諸法隨類解釋。云何菩薩行阿毘持訶婁。若
菩薩數數令自身得無上諸定。云何菩薩起憎害心。若菩薩於自他心地能害諸惑。云何菩薩起邪見。若菩薩一切處遍行邪性如理
觀察。復有經言。佛法甚深。何者甚深。此論中自廣分別。一切佛法常住為性。由法身常住故。一切佛法皆斷為性。由一切障
皆斷盡故。一切佛法生起為性。由化身恒生起故。一切佛法能得為性。能得共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行故。一切佛法有欲為性。
有欲眾生愛攝令成自體故。一切佛法有瞋為性。一切佛法有癡為性。
[0127c26]一切佛法凡夫法為性。一切佛法無染著為性。成就真如一切障不能染故。一切佛法不可染著。諸佛出現於世。非世法所能染故。
是故說佛法甚深。為修行波羅蜜。為成熟眾生為清淨佛土。為引攝一切佛法故。菩薩三摩提業差別應知。
攝大乘論依慧學勝相第八
[0128a04]如此已說依定學差別。云何應知依慧學差別。由無分別智自性依止緣起境界相貌立救難攝持伴類。果報等流出離。究竟行善加
行無分別智後得智功德。無差別加行。無分別後得智。譬威德無功用作事甚深義故。應知依慧學差別。由依慧學差別。應知無分別
智差別。無分別智自性。應知離五種相。五相者。一離非思惟故。二離非覺觀地故。三離滅想受定寂靜故。四離色自性故。五於真實義
離異分別故。是五相所離智。此中應知是無分別智。於此中如所說。無分別智性中故說偈言。
諸菩薩自性 五種相所離
無分別智性 於真無分別
諸菩薩依止 非心非非心
是無分別智 非思疾類故
諸菩薩因緣 有言聞熏習
是無分別智 如理正思惟
諸菩薩境界 不可言法性
是無分別智 二無我真如
諸菩薩相貌 於真如境中
是無分別智 無相無差別
相應自性義 所分別非他
字字相續故 由相應義成
離言說智慧 於所知不起
於言不同故 一切不可言
諸菩薩攝持 是無分別智
此後得行持 為生長究竟
諸菩薩伴類 說是二種道
是無分別智 五度之品類
諸菩薩果報 於佛二圓聚
是無分別智 由加行至得
菩薩等流果 於後後生中
是無分別智 由展轉增勝
諸菩薩出離 得成相應故
是無分別智 應知於十地
諸菩薩究竟 由得淨三身
是無分別智 至勝自在故
不染如虛空 此無分別智
種種重惡業 由唯信樂故
清淨如虛空 此無分別智
解脫一切障 由得及成就
如虛空無染 是無分別智
若出現於世 非世法所染
如瘂求受塵 如瘂正受塵
如非瘂受塵 三智譬如此
如愚求受塵 如愚正受塵
如非愚受塵 三智譬如此
如五求受塵 如五正受塵
如非五受塵 三智譬如此
如未識求解 如讀正受法
如解受法義 次第譬三智
如人正閉目 無分別亦爾
如人正開目 後得智亦爾
如空無分別 無染礙異邊
如空中色現 後得智亦爾
譬摩尼天鼓 無思成自事
如此不分別 種種佛事成
非此非非此 非智非非智
與境無差別 智名無分別
佛說一切法 自性無分別
所分別無故 彼無無分別
[0128c08]此中無分別有三種。一加行無分別。二無分別智。三無分別後智。加行無分別有三種謂因緣引通數習力生起差別故。無分別智亦
有三種。謂知足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無分別後智有五種。謂通達憶持成立相雜如意。顯示差別故。為成立無分別智。復說別偈。
餓鬼畜生人 諸天等如應
一境心異故 許彼境界成
於過去未來 於夢二影中
智緣非有境 此無轉為境
若塵成為境 無無分別智
若此無佛果 應得無是處
得自在菩薩 由願樂力故
如意地等成 得定人亦爾
成就簡擇人 有智得定人
於內思諸法 如義顯現故
無分別修時 諸義不顯故
應知無有塵 由此故無識
[0128c27]此無分別智即是般若波羅蜜。名異義同。如經言。若菩薩住般若波羅蜜。由非處修行能圓滿修習所餘波羅蜜。何者非處修行能圓
滿修習所餘波羅蜜。謂離五種處。一離外道我執處。二離未見真實菩薩分別處。三離生死涅槃二邊處。四離唯滅惑障知足行處。
五離不觀利益眾生事住無餘涅槃處。聲聞智慧與菩薩智慧差別云何。應知由無分別差別不分別陰等諸法門故。由非一分差別
通達二空真如。入一切所知相故。依止一切眾生利益事故。由無住差別住無住處涅槃故。由恒差別於無餘涅槃不墮斷盡邊際故。
由無上差別實無異乘勝此故。此中說偈。
由智五勝異 依大悲修福
世出世富樂 說此不為遠
[0129a13]若菩薩於世間實有亦復可知。若菩薩如此依戒定慧學功德聚相。應至十種自在。於一切利他事得無等勝能。云何於世間中見有
眾生遭重苦難。由菩薩見彼眾生有業能感苦報障勝樂果故。由菩薩見如此若施彼樂具則障其生善。由菩薩見彼無樂具能現前厭惡生死。由菩薩見若施彼樂具則是生長
一切惡法因緣。由菩薩見若施彼樂具則是逼害餘無量眾生因緣。是故菩薩不無如此能。世間亦有如此眾生顯現。此中說偈。
見業障礙善 厭現及惡增
害他彼眾生 不感菩薩施
攝大乘論學果寂滅勝相第九
[0129a26]如此已說依慧學差別。云何應知寂滅差別。諸菩薩惑滅即是無住處涅槃此相云何。捨離惑與不捨離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為相。
此中生死是依他性。不淨品一分為體。涅槃是依他性。淨品一分為體本依者是具淨不淨品二分依他性。轉依者對治起時此依他
性。由不淨品分永改本性。由淨品分永成本性。此轉依若略說有六種轉。一益力損能轉。由隨信樂位住聞熏習力故。由煩惱有羞行
慚弱行。或永不行故。二通達轉。謂已登地諸菩薩。由真實虛妄顯現為能故。此轉從初地至六地。三修習轉。由未離障人是一切相
不顯現真實顯現依故。此轉從七地至十地。四果圓滿轉。由已離障人一切相不顯現清淨真如顯現至得一切相自在依故。五下劣
轉。由聲聞通達人無我故。由一向背生死為永捨離生死故。六廣大轉。由菩薩通達法無我故。於中觀寂靜功德故。為捨不捨故。若菩
薩在下劣轉位有何過失。不觀眾生利益事故。遠離菩薩法。與下乘人同得解脫此為過失。諸菩薩若在廣大轉位有何功德。於生
死法中由自轉依為依故。得諸自在於一切道中能現一切身。於世間富樂及於三乘。由種種教化方便勝能能安立彼於正教。是廣大轉功德。此中說偈。
於凡夫覆真 於彼顯虛妄
於菩薩一向 捨虛顯真實
不顯現顯現 虛妄及真實
是菩薩轉依 解脫如意故
於生死涅槃 若智起等等
生死即涅槃 二無此彼故
是故於生死 非捨非非捨
於涅槃亦爾 無得無不得
攝大乘論智差別勝相第十
[0129c02]如此已說寂滅差別。云何應知智差別。由佛三身。應知智差別。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者。是諸如來法身。於一切
法自在依止故。受用身者。諸佛種種土。及大人集輪依止所顯現。此以法身為依止。諸佛土清淨。大乘法受樂受用因故。變化身者。以
法身為依止。從住兜率陀天及退。受生受學受欲塵。出家往外道所修苦行。得無上菩提轉法輪。大般涅槃等事所顯現故。諸佛如來
所有法身其相云何。若略說其相應知有五種。此中說欝陀那偈。
相證得自在 依止及攝持
差別德甚深 念業明佛身
[0129c15]五相者。一法身轉依為相。一切障及不淨品分。依他性滅已解脫一切障。於一切法得自在。為能清淨性分依他性轉依為相故。二
白淨法為相。由六度圓滿。於法身至得十種自在勝能為相故。何者為十。一命自在。二心自在。三財物自在。此三由施度圓滿得成。四
業自在。五生自在。此二由戒度圓滿得成。六欲樂自在。由忍度圓滿得成。七願自在。由精進度圓滿得成。八通慧自在。此五通所攝。由
定度圓滿得成。九智自在。十法自在。此二由般若波羅蜜圓滿得成。三無二為相。由無有無二相故。一切法無所有空相不無為相故。
復次有為無為無二為相。非惑業集所生故。由得自在能顯有為相故。復次一異無二為相。諸佛如來依止不異故。由無量依止能證此故。此中說偈。
我執不有故 於中無依別
如前多依證 假名說不一
性行異非虛 圓滿無初故
不一無異故 不多依真如
[0130a06]四常住為相。真如清淨相故。昔願引通最為極故。應作正事未究竟故。五不可思議為相。是真如清淨自證智所知故。無譬喻故。非覺
觀行處故。
[0130a10]復次此法身證得云何。是觸從初所得。由緣相雜大乘法為境。無分別智無分別後所得智五相修成熟修習。於一切地善集資糧。能
破微細難破障故。金剛譬三摩提。即此三摩提後滅離一切障故。是時由依止轉成證得。應知此法身有幾自在於中得自在。若略說
有五自在於中得自在。一淨土顯示自身相好無邊音不可見頂自在。由轉色陰依故。二無失無量大安樂住自在。由轉受陰依故。三
具足一切名字文句聚等中正說自在。由轉想陰執相差別依故。四變化改易引攝大集牽白淨品自在。由轉行陰依故。五顯了平等迴觀作事智自在。由轉識陰依故。
[0130a23]此法身應知為幾法依止。若略說唯三。諸佛如來種種住處依止故。此中說偈。
諸佛如來受五喜 皆因證得自界故
二乘無喜由不證 求喜要須證佛界
由能無量作事立 由法美味欲得成
得喜最勝無有失 諸佛恒見四無盡
[0130a29]種種受用身依止。為成熟諸菩薩善根故。種種化身依止。為多成熟聲聞獨覺善根故。有幾種佛法應知攝此法身。若略說有六種。
一清淨類法。由轉阿黎耶識依故。由證得法身故。二果報類法。由轉有色根依故。由證得果報勝智故三住類法。由轉受行欲塵依故。
由無量智慧住故。四自在類法。由轉種種業等攝自在依故。由於一切十方世界無閡六通智自在故。五言說類法。由轉一切見聞覺
知言說依故。由能飽滿一切眾生心正說智自在故。六拔濟類法。由轉一切災橫過失拔濟意依故。由一切眾生災橫過失拔濟智自
在故。如此六種類法所攝諸佛如來法身。應知諸佛法身為可說有差別。為無差別。由依止意用業無異故。應知無差別。由無量正覺
等事故。應知有差別。如法身受用身亦爾。由依止業不異故。應知無差別。不由依止差別故無差別。無量依止轉依故。變化身應知如
受用身。此法身應知與幾種功德相應與最清淨四無量相應。與八解脫八制入十一切入。無諍三摩提願智四無閡解六通慧。三十
二大人相八十小相。四種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畏。四無護三念處。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法。一切相最勝智等諸法相應。此中說偈。
於眾生大悲 離諸結縛意
不離眾生意 利樂意頂禮
解脫一切障 降伏世智者
應知智遍滿 心解脫頂禮
諸眾生無餘 能滅一切惑
害惑有染污 常憐愍頂禮
無功用無著 無礙恒寂靜
一切眾生難 能釋我頂禮
於依及能依 應說言及智
於能說無礙 說者我頂禮
故隨彼類音 行往還出離
證知諸眾生 正教我頂禮
諸眾生見尊 信敬調勝士
由他見能生 淨心我頂禮
攝受住及捨 變化及改性
得定智自在 世尊我頂禮
方便歸依淨 於中障眾生
於大乘出離 摧魔我頂禮
智滅及出離 障事能顯說
於自他兩利 降邪我頂禮
無制無過失 無染濁無住
於諸法無動 無戲論頂禮
於眾伏他說 二惑所遠離
無護無忘失 攝眾我頂禮
於利益他事 尊不過待時
所作恒無虛 無迷我頂禮
於一切行住 無非圓智事
遍知一切世 實體我頂禮
日夜六時觀 一切界眾生
與大悲相應 利樂意我禮
由行及由得 由智及由事
於一切二乘 無等我頂禮
由三身尊至 具相無上覺
一切法他疑 能除我頂禮
無繫無過失 無麁濁無住
於諸法無動 無戲論頂禮
[0131a03]諸佛法身不但恒與如此等功德相應。復與餘功德相應。謂自性因果業相應。行事功德相應。是故應知諸佛法身有無上功德。此中說偈。
尊成就真如 修諸地出離
至他無等位 解脫諸眾生
無盡等功德 相應現於世
於三輪易現 難見人天等
[0131a11]復次如來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云何可見此中說偈。
佛無生為生 以無住為住
作事無功用 第四食為食
不異亦無量 無數量一事
最堅不堅業 無上應三身
無一法能覺 一切無不覺
一一念無量 有不有所顯
無欲無離欲 依欲得出離
已知欲無欲 故入欲法如
諸佛過五陰 於五陰中住
與陰非一異 不捨陰涅槃
諸佛事相雜 猶如大海水
我已正應作 他事無是思
由失尊不現 如月於破器
遍滿諸世間 由法光如日
或現得正覺 或涅槃如火
此二實不有 諸佛常住故
如來於惡事 人道及惡道
於非梵行法 住第一住我
佛一切處行 亦不行一處
於一切生現 非六根境界
諸惑已滅伏 如毒呪所害
留惑至惑盡 佛證一切智
諸惑成覺分 生死為涅槃
得成大方便 故佛難思議
[0131b08]由此義故十二種甚深應知。謂生不住業住甚深。安立數業甚深正覺甚深。離欲甚深。陰滅甚深。成熟甚深。顯現甚深。菩提般涅槃顯
現甚深。住甚深。顯自體甚深。滅惑甚深。不可思議甚深。
[0131b13]諸菩薩緣法身憶念佛。此念緣幾相。若略說諸菩薩依法身修習念佛有七種相。何等為七。一諸佛於一切法至無等自在。如此修習
念佛。於一切世界至得無礙無邊六通智。故此中說偈。
被障因不具 一切眾生界
住二種定中 諸佛無自在
[0131b20]二如來身常住。由真如無間解脫一切垢故。三如來最無失。一切惑障及智障永相離故。四一切如來事無功用成。不由功用恒起正
事永不捨故。五如來大富樂位。一切佛土最微妙清淨為富樂故。六如來最無染著。出現世間非一切世法所染。如塵不能染空故。
[0131b26]七如來於世間有大事用。由現成無上菩提及大般涅槃。未成熟眾生令成熟。已成熟眾生令解脫故。此中說偈。
隨屬如來心 圓德常無失
無功用能施 眾生大法樂
遍行無有礙 平等利多人
一切一切佛 智人緣此念
[0131c04]復次諸佛如來淨土清淨其相云何應知。如言百千經菩薩藏緣起中說。佛世尊在周遍光明七寶莊嚴處。能放大光明普照無量世
界無量妙飾界處。各各成立大城。邊際不可度量。出過三界行處。出出世善法。功能所生最清淨自在唯識為相。如來所鎮菩薩
安樂住處。無量天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所行。大法味喜樂所持。一切眾生一切利益事為用。一切煩惱
災橫所離。非一切魔所行處。勝一切莊嚴。如來莊嚴所依處。大念慧行出離大奢摩他毘鉢舍那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門入處。無量
功德聚所莊嚴。大蓮花王為依止。大寶重閣如來於此中住。如此淨土清淨顯色相圓淨形貌量處。因果主助眷屬持業利益無怖畏
住處路乘門依止圓淨。由前文句如此等圓淨皆得顯現。復次受用如此淨土清淨。一向淨一向樂。一向無失一向自在。
[0131c22]復次諸佛法界恒時應見有五業。一救濟災橫為業。由唯現盲聾狂等疾惱災橫能滅除故。二救濟惡道為業。從惡處引拔安立於善
處故。三救濟行非方便為業。諸外道等加行非方便。降伏安立於佛正教故。四救濟行身見為業。為過度三界能顯導聖道方便故。五
救濟乘為業。諸菩薩欲偏行別乘。未定根性聲聞能安立彼為修行大乘故。於如此五業應知諸佛如來共同此業。此中說偈。
因依事意及諸行 異故世間許業異
此五種異於佛無 是故世將同一業
[0132a04]若爾聲聞獨覺非所共得如此眾德相應諸佛法身。諸佛以何意故。說彼俱趣一乘與佛乘同。此中說偈。
未定性聲聞 及諸餘菩薩
於大乘引攝 定性說一乘
法無我解脫 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涅槃 究竟說一乘
[0132a11]三世諸佛若共一法身。云何世數於佛不同。此中說偈。
於一界中無二故 同時因成不可量
次第成佛非理故 一時多佛此義成
[0132a15]云何應知諸佛法身非一向涅槃。非非一向涅槃。此中說偈。
由離一切障 應作未竟故
佛一向涅槃 不一向涅槃
[0132a19]云何受用身不成自性身。由六種因故。一由色身及行身顯現故。二由無量大集處差別顯現故。三隨彼欲樂見顯現自性不同故。四
別異別異見自性變動顯現故。五菩薩聲聞天等種種大集相雜和合時。相雜顯現故。六阿黎耶識及生起識見。轉依非道理故。是故
受用身無道理成自性身。云何變化身不是自性身。由八種因故。一諸菩薩從久遠來。得無退三摩提。於兜率陀天道及人道中受
生。不應道理。二諸菩薩從久遠來恒憶宿住。方書算計數量印相工巧等論。行欲塵及受用欲塵中菩薩無知不應道理。三諸菩
薩從久遠來。已識別邪正法教。往外道所事彼為師。不應道理。四諸菩薩從久遠來。已通達三乘聖道正理。為求道故修虛苦行。不應
道理。五諸菩薩捨百拘胝閻浮提。於一處得無上菩提及轉法輪。不應道理。六若離顯無上菩提方便。但以化身於他方作佛事。若爾
則應於兜率陀天上成正覺。七若不爾。云何佛不於一切閻浮提中平等出現。若不於他方出現。無阿含及道理可證此義八二如
來於一世界俱現此不相違。若許化身成多。由四天下攝一世界。如轉輪王。於一世界或一主或別主俱生。不應道理。諸佛亦爾。此中說偈。
佛微細化身 多入胎平等
為顯具相覺 於世間示現
[0132b17]有六種因。諸佛世尊於化身中不得永住。一正事究竟故。由已解脫成熟眾生故。二若已得解脫求般涅槃。為令彼捨般涅槃意。欲求
得常住佛身故。三為除彼於佛所有輕慢心故。為令彼通達甚深真如法及正說法故。四為令眾生於佛身起渴仰心數見無厭足故。
五為令彼向自身起極精進。由知正說者不可得故。六為令彼速得至成熟位向自身不捨荷負極精進故。此中說偈。
由正事究竟 為除樂涅槃
令捨輕慢佛 發起渴仰心
令向身精進 及為速成熟
諸佛於化身 許非一向住
[0132c01]為度一切眾生。由發願及修行尋求無上菩提。一向般涅槃。此事不應道理。本願及修行相違無果故。
[0132c04]復次受用身及變化身無常故。云何諸佛以常住法為身。由應身及化身恒依止法身故。由應身無捨離故。由化身數起現故。如恒受
樂。如恒施食。二身常住應如此知。若法身無始時。無差別無數量。為得法身不應不作功用。此中說偈。
諸佛證得等無量 是因眾生若捨勤
證得恒時不成因 斷除正因不應理
[0132c12]阿毘達磨大乘藏經中名攝大乘。此正說究竟。
攝大乘論卷下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1 冊 No. 1593 攝大乘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