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hisattvabhūmi (Pusa Shan Jie Jing) 菩薩善戒經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菩薩善戒經卷第九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畢竟地攝取品第二
[1007c14] 菩薩摩訶薩修一切行時有六事善攝眾生。 一者至心攝取。二者增益攝取。三者取攝取。 四者究竟攝取。五者不畢竟攝取。六者後攝
取。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攝取眾生如父母 兄弟妻子眷屬。至心繫念方便攝取。云何能 施眾生安樂。作是願時隨力施與。是名菩薩
至心攝取。菩薩摩訶薩雖於父母兄弟妻子 眷屬中。勝心無憍慢倍增供養。若為國王於 說眷屬。亦復如是。增益者。破壞惡法教以善
法。隨時禮拜讚歎供養。施以衣食所須之物。 知恩報恩瞻病授藥。於諸僕使不作賤想如 兄弟想。若見有罪堪忍含受。言當柔軟無有
麁獷。若為國主於諸眷屬不加苦痛。不斷其 命。遠離刑罰正法治國。隨本種姓所有分 界。於他國土不生貪奪。任力養民作一子想。
所有之物與眷屬共。所言誠實柔軟不麁離 於慳貪。是名菩薩增益攝取。菩薩摩訶薩攝 取諸眾生有二因緣。一者財施。二者法施。以
財施故破於貧窮。以法施故破於邪見。於諸 眾生其心平等。不作法慳不作師相憍慢之 想。不求恩報不求供養。若有求福來供養者
亦不遮止。為令福德莊嚴增長故。若有修集 善法持戒精進之者。瞻視供養親為執使。不 解義者為解說義。已解義者說令增長。若有
疑網為說深義能令除斷。苦樂同彼心無增 減。有犯罪者以善方便教令懺悔。有時呵責 有時讚歎。見病苦者瞻視不捨。善以方便為
除所患。若有眾生下色下進下念下智心不 輕慢。隨時為說正心因緣。見愁苦者說法慰 喻。善自思惟不信他語。無能動者。若得所施
與眾同等。修集悲心具足成就。或見正命先 意問訊。遠離惡心常修善法。終不放逸遠離 懈怠。常作是願。云何當令我之福德等與一
切。菩薩摩訶薩非一切時行取攝取。有利之時 爾乃攝取。是名菩薩取攝取。若諸眾生諸根 闇鈍。善根難熟則久遠攝取。何以故。究竟當
有清淨心故。若中根中熟則不久遠。何以故。 以不久遠得淨心故。若有利根易熟上熟易淨 易調。是名菩薩後有攝取。是名菩薩六攝取
正法攝取菩薩摩訶薩以此六攝攝取三世一 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菩薩攝取眾生。悉皆 不離如是六攝。菩薩摩訶薩攝眾生時有十二
難事。菩薩摩訶薩知無我無我所無有眾生。 而為眾生修集苦行。是名一難。為調他故而 行呵責。亦自護戒不令毀傷。是名二難。所有
物少乞者甚多。是名三難。菩薩一身繫屬多 人趨走給使。是名四難。放逸諸天同彼受身。 而其內心初無放逸。是名五難。常為一切眾
生作使。自於禁戒無所毀失。是名六難。常與 貪欲恚癡慳悋諂曲姦偽惡人共住不隨彼行。 是名七難。了知生死多諸過患而不捨之。是
名八難。一切煩惱生死多過。捨命之時心未 清淨。雖未清淨不失正念。是名九難。未得 淨心能以己身所愛之物妻子眷屬而以施
人。是名十難。眾生異心境界不同。或時軟語 或時行捨。是名十一難。終不放逸不斷煩惱。 名十二難。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不作輕重。
或時作輕。或時作重。或觀境界。或作健心。或 時立願。或不放逸。或修智慧或修柔軟。或行 呵責。或時行捨。或懃精進。或時懈怠。或作方
便。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學。於十二難處心不 憂悔。既能自護又能利他。
畢竟地畢竟品第三
[1008b19] 菩薩摩訶薩修十二行有七地。六是菩薩地。 餘一地聲聞菩薩共。一者性地。二者解地。三 者淨心地。四者持地。五者定地。六者定行地。
七者畢竟地。是名七地。性行解行各為一地。 喜行名為淨心地。戒行慧行無相行合為 持地。無行無相行名為定地。無礙智行名為
定行地。如來行名畢竟地畢竟地後當廣說。 菩薩從下地入淨心地時。云何能斷三惡道 苦。菩薩修集世俗漏禪。修漏禪已得世淨禪。
修淨禪已即得解地。莊嚴菩提修集一百一 十種悲。以修悲故於眾生中即得悲心。得悲 心故樂三惡道如己舍宅。菩薩自觀住三惡道。
莊嚴菩提時為眾生故受大苦惱。若我淨心 有勢力者。願令眾生所有苦惱悉集我身。善 立大願。以善願力世淨禪故。遠離身心煩惱
習氣。離習氣故轉四大身。四大既轉。因世淨 禪故不到三惡。是故菩薩斷三惡道苦。過解地 已入於淨地。餘功德如行品中十淨心說。此
十淨法有十對治。不作心。不發心。不受菩薩 戒。不信心。惡心。不修集悲。瞋心。憂悔心。不 慈心。放逸心。所言麁獷貪惜身命不隨世間。
嬾墮懈怠無漸無愧。苦惱逼身疑網怯弱。不 能供養佛法僧寶。如是等對治不淨。是十淨 中。初三法者清淨其心。後七法者淨於莊嚴。
菩薩摩訶薩信於菩提及菩提道。信菩提道 故。見苦眾生生大慈心。生慈心故即作是願。 願我救濟如是等苦。以憐愍故捨身惠施無
所貪惜。為利眾生心無憂悔。心不悔故知世 方術。知世方術故善知時節隨眾生心。以知 時故名知世間。以智力故客煩惱來深生慚
愧。以慚愧故令彼煩惱不得自在。是名勇健。 以勇健故無有放逸。不放逸故修集善法。 集善法故受菩薩戒。受菩薩戒故供養三寶。 供養三寶故其心清淨是名淨地。
畢竟地行品第四
[1008c25] 菩薩摩訶薩住於解地乃至菩薩地有四行。 一者波羅蜜行。二者菩提行。三者神通行。四 者熟眾生行。波羅蜜行者。六波羅蜜如先說。
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 是十波羅蜜是名波羅蜜行。善方便有十二 種如先說。是名方便波羅蜜。願有五種如先
說。是名願波羅蜜。十力莊嚴淨是名力波羅 蜜。知一切法是處非處名智波羅蜜。知世諦 故名智波羅蜜。知第一義諦名般若波羅蜜。
復次無量智者名方便波羅蜜。求勝勝智名 願波羅蜜。不為四魔之所障故名力波羅蜜。 能知諸法真實性故名智波羅蜜。四念處乃
至八正道分四求四真智如先說。是名菩提 行神通。如不可思議品說。六通如先說。是 名神通行。二無量調伏無量方便無量如先
說。是名熟行。菩薩摩訶薩如是四行攝一切 行。菩薩摩訶薩無量阿僧祇。究竟具足淨 諸善法。勝諸聲聞辟支佛等。畢竟攝取菩提
道果。畢竟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是名十波羅蜜。若說次第則有三事。一者對 治故。二者生故。三者得果故。對於善法有六
事。一者慳貪。二者惡業。三者恚心。四者懈 怠。五者亂心。六者愚癡。以是六法因緣故。不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壞六法故說六
波羅蜜。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六波羅 蜜則攝四波羅蜜。是名對治。生者。菩薩摩訶 薩捨於一切世俗之物出家學道。是名檀波
羅蜜。既出家已受菩薩戒。是名尸羅波羅蜜。 以護戒故雖有罵打默受不報。是名羼提波 羅蜜。戒既清淨懃修善法。是名毘梨耶波羅
蜜。以精進故五根調伏。是名禪波羅蜜五根 既調知真法界。是名般若波羅蜜。是名為生。 果報者。菩薩現在修施等善法。若捨身已外
得大財內得五具足。五具足者。生人天中得 壽色力安樂辯才。是名施果。以施因緣修集 善法。心無嫉妬忍眾罪過。是名具足第二果
報。以施因緣若作世事及出世事心無厭悔。 是名第三果報。以施因緣其心柔軟無有錯 亂是名第四果報。以施因緣了了能知此是
福田此非福田。知是可施是不可施。善知方 便求財取財。是名第五果報。四波羅蜜攝六 波羅蜜有三戒。一者隨戒戒。二者隨心戒三
者隨智戒。菩薩尸波羅蜜名為隨戒戒。禪波 羅蜜名隨心戒。般若波羅蜜名隨智戒。離是 三戒無菩薩戒。菩薩三戒攝一切戒。菩薩有
四事能利眾生。何等為四。一者為於菩提修 集善法。二者先以真智知諸法義。三者增 長善法。四者熟眾生根。如是四事菩薩能大
利益眾生。若有說言。離是四事能利眾生者。 無有是處。
畢竟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品第五
[1009b18] 十三如來行者。名為畢竟佛地。畢竟佛地者。 有百四十不共之法。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 好。四一切行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處。三不
護大悲。常不忘失。斷煩惱習一切智是名百 四十不共法。三十二相者。一者足下平。二者 足下千輻輪。三者指纖長。四者足跟 傭 滿。五
者指網縵。六者手足柔軟。七者 傭 � 腸如伊 尼延鹿王。八者踝骨不現。九者平住手摩 膝。十者藏相如象馬王。十一者身圓滿足如
尼拘陀樹。十二者身毛上靡。十三者一一毛 右旋。十四者身真金色。十五者常光面各一 尋。十六者皮膚細軟塵垢不著。十七者七處
滿。十八者上身如師子。十九者臂肘 傭 圓。二十 者缺骨平滿。二十一者得身 傭 相。二十二 者口四十齒。二十三者齒密不疎。二十四者
齒色白。二十五者頰車方如師子。二十六者 味中得上味。二十七者肉髻相。二十八者 廣長舌。二十九者梵音聲。三十者目紺青色。
三十一者眼如牛王。三十二者眉間白毫。
[1009c08] 八十種好者。二十指是名二十好。手足表裏 八處平滿踝膝 髀 六處妙好手有三聚肩肘 腕六處滿。腰奇中是名二好。臗及二尻是
名三好。馬藏二膊是三好。腰臍兩脅兩 腋兩乳是名為八。腹胸脊項是名六十。上下 牙齒。上下脣齶。兩頰兩鬘。兩目兩肩。及鼻二 孔。額上兩 肞
。兩耳頭圓足。是名八十。
[1009c15] 菩薩摩訶薩住淨地已。以業力故雖得如是 八十種好未大明淨。道樹起時乃得明淨。不 明淨時謂菩薩地行。莊嚴菩提有二種。一近
二遠。遠者。未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果報若 得名近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令眾生作 善業故。眾生造作種種惡業。以惡業故得種
種惡果。是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種 種善業種種善果。眾生聞已即得除破種種 惡業。菩薩至心修持淨戒故得足下平。供 養父母和上師長有德之人。以是因緣得足
下輪相。於諸眾生不生害心無劫盜想。若見 父母和上師長有德之人。遠出奉迎安施床 坐。恭敬禮拜破除憍慢。以是因緣得纖長 指。具上三行得足跟 傭
滿。以四攝法攝取眾 生。以是因緣得指網縵。以好蘇油摩洗父母 和上。師長有德之人。以是因緣得手足柔軟。 修集善法不知厭足。以是因緣得 傭 腨腸。
聞法歡喜樂為人說為法走使。以是因緣得 踝骨不現相。三業清淨瞻病施藥。破除憍慢 飲食知足。以是因緣得平立手摩膝相。見分
離者善言和合。自修慚愧亦教人修。以是因 緣得馬藏相。自淨三業亦教人淨。若有眾生 四大不調能為療治。以是因緣得身圓相。聞
法歡喜樂為人說。以是因緣得身毛上靡相。 思惟諸法甚深之義樂修善法。供養父母和 上師長有德之人。若行道路佛塔僧坊除去
塼石荊棘不淨。以是因緣得身毛相。若以 飲食瓔珞施人除去瞋心。以是因緣獲得二 相。一者金色。二者常光。以何業緣得一一毛
相。即此業緣得身細軟塵垢不著。常施眾生 所須之物。以是因緣得七處滿相。自破憍慢 調柔其性。隨眾生心如法而行。為除不善教
以善法。以是因緣得上身如師子相。得肩圓 相缺骨平滿相。以何業緣得纖指相。即此業 緣得身 傭 相。遠離兩舌和合鬪諍。以是因緣
得四十齒相齒密不疎相齒齊平相。修欲界 慈。以是因緣得白齒相。見有求者歡喜迎送。 以是因緣得方頰車相。等視眾生猶如一
子。以是因緣得上味相。常施眾生無上法味。 見有忘者施其憶念。自持五戒轉以教人。修 集悲心能大法施。以是因緣得肉髻相廣長
舌相。實語喜語法語軟語非時不語。以是因 緣得梵音聲相。修集悲心視諸眾生猶如父 母。以是因緣獲得二相。一者目紺青色。二者
眼如牛王。見有德者稱實讚歎。以是因緣得 白毫相。三十二相雖復各各說其因緣。真因 緣者持戒精進。何以故。若不持戒能修精進。
尚不得人身。況得三十二相。無見頂相及肉 髻相等無差別。復次凡所作事定心不悔。以 是因緣得足下平相。若至心作。以是因緣得
千輻輪相。第二第三指網縵相。七處滿相。 細軟肩圓缺骨滿。身直廣長舌相。若常作 者。以是因緣得長指相平住摩膝相。常光一
尋相齒密不疎相。若淨作者。以是因緣獲得 餘相。復次若於眾生生淳善心。以是因緣得 手足柔軟膚體細滑塵垢不著。次第修集時
節修集。以是因緣得第二第三第四相。憙修 善法心無悔退。以是因緣得金色身。常光齒 白眉間毫相。若聞讚歎不生憍慢。覆藏善法
不令人知。以是因緣得馬藏相。所修善法迴 向菩提。以是因緣得一一孔一毛相。身毛上 靡口四十齒最上味相懃精進故。以是因緣
得方頰車上身如師子相。至心愛念一切眾 生如視一子。以是因緣得齒齊平紺青目牛 王眼相。修集善法不知厭足。以是因緣獲得
餘相。菩薩摩訶薩住性行時。修三十二相業。 住淨行時雖有如是三十二相。相不具足未 得明淨。住十三行爾乃了了明顯具足一切
佛法。雖無量相眾生不同。有下中上不可思 議。是故佛說三十二相。一切眾生所有功德 和合集聚。正與如來一毛相等。一切毛孔所
有功德和合集聚乃成一好。合集眾好所有 功德。增至百倍乃成一相。唯除白毫無見頂 相。合集其餘一切諸相。增至千倍成是二相。
和合集聚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有功德增至 千萬億倍乃成如來深遠 蠡 音。其聲聞于無 量無邊諸佛世界。如來成就如是等無量無
邊功德。以是義故。如來世尊名為無上。所行 之法名無上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三種 無量。一者三劫無量。二者修善無量。三者
利益眾生無量。是故說言如來成就無量功 德。
畢竟地住品第六
[1010c11] 菩薩四淨者。一者身淨。二者緣淨。三者心淨。 四者智淨。永斷習氣得清淨器。成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身得自在生滅自由。是名身
淨。神通自在名為緣淨。修集善法心離煩 惱。是名心淨。知一切法無有罣礙。得自在智 知一切法行。是名智淨。菩薩以是四清淨法
獲得十力。何等為十。一者知是處非處力。二 者知諸業力。三者知諸禪定解脫力。四者知 諸根利鈍力。五者知諸眾生解力。六者知眾
生界力。七者知至處道力。八者知過去世力。 九者天眼力十者漏盡力。如來所說真實無 二。是故名為多陀阿伽度。若說善果及不善
果真實因緣真實體真實性真實住真實生。 是名是處善不善果非因作因。是名非處破 憍慢智。名真實智。名一切智。名無礙智。名
為淨智。名離慢智。數次第故名第一力。無有 上故名一切行。利益眾生破壞諸魔故名為 力。真實莊嚴得自在故名為具足。能破一切
諸恐怖故名為涅槃。因八正道因破諸苦故 名為無上。如法住故名為真實。自得淨法憐 愍眾生而為演說故名為梵輪。梵輪者名為
如來。如來者名為清涼。清涼者名之為戒。受 持淨戒如戒而說。是名清淨正說實說利益 而說廣大說無礙說一切說畢竟說無上說無
漏說無為說外說現前說。是故名為大師子 吼。說善力方便。說真實因。以真實因緣得真 實果。所謂人天及無上果。無上果故名為無
上。若作業已增長得果。名為過去。有作業已 未受果報。亦名過去。未作業欲作。未得果 欲得。是名未來。已作之業未得果報。受果之
業已滅過去。是名現在。去來現在業有三種。 謂身口意果。身口意果。何處造作身口意善 業。是處得果。何處造作身口意惡業。是處得
果。是名是處。純善之業不得惡果。是名非處。 不善惡業不得善果。是名非處。人業不受地 獄果報。是名非處。地獄之業不受人報。是名
非處。唯除能修身戒心慧令地獄報人中輕 受。以相似故名地獄報。人中輕受故名人果。 是名是處非處。四禪八解脫。如是等法自在
修得。以自在故。是故如來常在三昧。說法之 時。
[1011a23] 梵天王等。唯聞音聲不見形貌。如是等禪定 解脫有二種煩惱。謂未得欲得憂。已得退失 憂。如來已斷如是二憂得大自在。知諸眾生
一切心想。雖得了知心不貪著不生歡樂。修 集具足欲得便得。大得易得。得已不退。是 名第三禪定解脫力。知信等五根有上中下。
從聞生者。正思惟生者。是名根力。知上中下 欲。是名解力。知種種性聲聞性緣覺性如來 性眾生貪性乃至八萬四千煩惱性。是名第
五力。知因煩惱獲得種種世界之身。是名第 六力。知諸煩惱各有對治。知一切有亦各有 對。知破一切惡邪見對。是名至處道力。了知
四方種種眾生種種名字。過去眾生念八事。 一名。二生。三姓。四食。五受苦樂。六壽。七 住。八者命終。復念六事。一者名字。二者剎利
等姓。三者親族父母。四者飲食。五者貧富。 六者壽夭。是名第八力天行名為四禪。得四 禪果故名為天眼。具足獲得淳善果故名為
清淨。明不同故名過人眼。有欲界天眼。雖 復名同以不淨故不名天眼。天眼知者見眾 生墮。墮者名天。復有墮者名為人死。生名中
陰。中陰有二種。一者善。二者不善。不善中陰 色如黑 氀 褐。夜闇之時淨眼乃見。清淨天眼 見中陰色亦復如是。善中陰色如婆羅 㮈 女
衣。明月之時淨眼乃見。清淨天眼見中陰色 亦復如是。黑色者名下行眾生。白色者名上 行眾生。身口意惡業因緣故名為下行。身口
意善業因緣故名為上行。惡業者名為邪見。 邪見有二。一者可轉。二不可轉。誹謗因果言 無聖人。名不可轉。非因見因非果見果。是名
可轉。是故惡業名為邪見。善業者名為正見。 不謗四諦信善惡業真實果報。是故善業名 為正見。惡業因緣死過地獄。不樂受果故
名地獄。放逸惡業共為翅羽必至地獄。明見 因果故為天眼。善業因緣過於惡死。樂受 果報受人天身。以正見故得生善有。生善有
者名為人天。明見了了故名天眼。云何善有。 以善因緣獲得善果是名善有。是名第九力。 以修身戒心慧因緣斷一切漏。以斷漏故獲
得無漏身戒心慧。無漏身戒心慧有二種。見 道修道。以二道故心得解脫慧得解脫。得心 慧解脫故能示神通教化眾生。是名第十力。
十力菩薩知性。知分別。知自相共相不共相。 知平等。知業。知次第。知勝不勝。菩薩能知如 是七事。知性者。十力性即五根性。以慧多故
名為智性。是故說言知處非處。不言信處非 處。乃至漏盡亦復如是。分別者有三種。一者 分別時。二者分別行。三者分別自相共相十
力能知一切時。所謂過去未來現在。是名分 別時。十力能知一切十方世界無量煩惱對 治。是名分別行。十力能知一切色相。是名自
相。知色無常乃至一切法無常。是名共相。是 名分別自相共相。不共者。十力不共一切聲 聞緣覺。十方諸佛同得十力。是名平等。知業
者。處非處力。因實知因果實知果。是第二 力。如來了知自業果報。亦知眾生所有業果。 因禪定解脫力故。如來得三種示現能調眾
生。因知根力了知眾生下中上根。以知根故 隨根說法。因解力故如來了知一切眾生善 性惡性。為除惡性教以善性。因知世界力故。
如來常行世間之法。不為世法之所染污。知 世界故知眾生界。知眾生界故。隨根隨心隨 其煩惱而為說法。云何如來初教眾生令入
佛法。如來若教聲聞菩薩初入佛法。作如是 言。善男子。汝應修集深樂寂靜空閑獨處。 汝初生時父母為汝所立名字。乃至諸師和
上所立名字。當至心觀。如我此字父母諸師 和上所作。於內外六入有耶無耶。善男子。 汝若離於內外諸入不見有者。汝於爾時得
真實智。知是名字虛假不真。法亦不真。名 亦不真。以名字法不真實故。云何於是而生 憍慢。善男子。汝於爾時復應觀眼及眼名字。
眼有二種。一者名字。二者流布。眼名非眼眼 相非眼。若有一物名為眼者是物亦無。若實 有眼名亦應實。若真實者眾生生時。自應識
知不須教誨。未見不教而能知者。以是義故。 知名亦不實物亦不實。如眼識亦如是。作是 觀時除斷內外諸入貪著。以斷內外貪故。斷
一切法相。以斷一切法相。真實知於一切法 性。一切法性者。謂不真實無有相貌。善男 子。作是觀時若欲得一切智。欲得大慈大悲。
欲得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欲得性行乃至 如來行。欲得菩薩地六通乃至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悉能得之。是名第六力。因至處道
力知真實道不真實道。壞不真道示以真道。 因宿命力故知受眾苦。知己不樂生死。亦教 眾生不樂生死壞於常見。因天眼力授人記
莂斷於斷見。因漏盡力如來自知已得解脫。 能壞眾生見非如來謂真如來。見非沙門言 實沙門。非婆羅門言實婆羅門。如來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得是十力一時而得。云 何而說有次第耶。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時初觀因果。是故初名處非處力。如是
因果誰所受作。是名業力。以破業故修集 禪定。為知眾生誰能修集誰不修集故觀 諸根。根有三種。謂下中上。是名眾生性。是
名第五力。以知性故知心淨不淨。是名世 界。欲知淨心及不淨心因緣故知至處道。如 是道者斷常斷見。是名宿命天眼力。二見斷
故諸漏永盡。名漏盡力。是名次第。復有次第。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最初先觀 是處非處。次觀世業。破世業故觀禪解脫。及
觀眾生能修集道不能修集故。次天眼見 諸眾生諸根利鈍。為欲知故。餘如先說。復有 次第。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觀十
二因緣是處非處。十二因緣由何而出。是故 觀業。眾生諸業或有受報。或不受報故。天眼 觀何等。為眾生故。觀法界。是名為解。法界世
界無有差別。欲知難調易調故知宿命。為知 受教不受教故知根利鈍。知已為說八正道 分。名至處道。以道力故斷諸煩惱。名漏盡力。
處非處力及以業力有何差別。善業惡業了 知善果及以惡果。是名是處非處力。作者定 受不作不受。是名知業力。為欲調伏不善
業故修集禪定。調伏有二種。一者信。二者 不信。是故觀根信心有二種。一者信三寶。二 者信摩醯首羅。是名為解脫。有三種謂下
中上。是名世界力。知世界已說於世道聲聞 道緣覺道菩薩道佛道。是名至處道力。觀諸 眾生善因惡因重業輕業。是名宿命力。因是
知故斷常斷見。是名天眼。真實見故諸漏永 盡。是名漏盡力。十力之性悉是智性無有差 別。以境界緣故說有差別。四無所畏如常說。
如來為眾生說於四事。一者聲聞不共法解 脫。二者聲聞共解脫。三者眾生苦解脫。四者 為眾生斷苦得解脫說於對治。聲聞不共者。
我所覺知。若言有法汝不知者。我亦不見沙 門婆羅門若人若天若魔若梵如法而言不知 不見。以不見故不生羞畏。我漏已盡。若言
不盡。不見沙門乃至魔梵如實而言汝漏未 盡。以不見故不生羞畏。我已得道。若言是道 非畢竟者。我亦不見有諸沙門乃至魔梵如
實而言。汝未得道是非畢竟。以不見故不 生羞畏。我說障道。若言不障。我亦不見有諸 沙門乃至魔梵如實而言說障非障。以不見
故不生羞畏。佛所說道為諸菩薩及諸聲聞。 佛涅槃後集結藏時。聲聞藏中除菩薩名。菩 薩藏中安菩薩名。是故方等名菩薩藏。不共
聲聞者。謂如來三念處。如來說法至心聽 受。心得歡喜受諸安樂。如法而住不違佛 教。佛亦不喜。修集捨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
如來說法有不信受違反所說。佛亦不瞋無 有愁惱。修集捨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如來 說法或有聽者。有不聽者。聽者不喜不聽不
愁。修集捨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是名三念 處。復有不與聲聞共者。謂三不護。如來不護 身口命。有阿羅漢無記業記失念心故。無記
業者名突吉羅。如來已斷一切無記業。何以 故。常修正念故。是故如來隨心而說呵責眷 屬。所謂驅擯麁言加之心無畏難。何以故。身
口命淨故。復有不與聲聞共。所謂大悲如先 說。如來作何事。何處作。何因緣作。云何作。 何時作。如是諸事能如實知。是名念心。如
來知何事者謂一切行。何處者一切世界。何 因緣者為調伏眾生。云何作者謂善方便。何 時作者謂一切時。以是故。如來常修正念之
心。如來世尊若動若眴若語若行若住若作。 一切時中無煩惱習。是故說言如來永斷煩 惱習氣。阿羅漢等則不如是。是故不與聲聞
共也。如來覺知三種法聚。一者得利益義聚。 二者非利益義聚。三者非利益非不利益義 聚。如來了了知是三聚。是故說言如來得一
切智。如是等一百四十不共之法。不與聲聞 辟支佛共。是故名為聲聞不共。菩薩行時得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然不明淨。坐道樹下。無
師修集三十七品乃得明淨。學地菩薩得金 剛三昧已。次第二念得十力一切佛法乃至 一切淨智。悉以得故名一切智無礙智無障
智淨智寂靜智清淨智具足智。是名畢竟地。 過一切菩薩行一切菩薩地。入如來地如來 行得無上身。轉菩薩身永斷習氣。住畢竟地
菩薩摩訶薩覩見佛法如羅縠中視。如來世 尊都無斯事。是故名淨。住畢竟地菩薩見於 佛法如遠見色。諸佛見法如近見色。畢竟菩
薩見於佛法如闇見色。諸佛見法如晝見色。 畢竟菩薩如未出胎。諸佛世尊如已出者。畢 竟菩薩如夢所見。諸佛世尊如覺見物。畢竟
菩薩如燈不明。諸佛世尊如盛明燈。菩薩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能於一切諸佛世 界施作佛事。作佛事者有九種。一一佛事能
大饒益無量眾生。何等為九。一者自為大丈 夫事能令眾生信丈夫事。二者以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莊嚴其身。為利眾生破其疑網。三
者如來具足十力。具足十力故能利眾生。若 有問言。云何為力。則能善解破其疑心。調伏 眾生壞破邪見。四者如來具足四無所畏。為
信三寶。為調伏眾生。為破邪見。為大師子 吼。五者如來具足三念處。如說而行如行而 說破諸煩惱。能畜徒眾能化眾生。六者如來
具足三不護法。為利眾生為調眾生。晝夜常 以佛眼觀察諸眾生。七者如來具足大悲。為 具足羼提波羅蜜。為令眾生離諸苦故。為施
安樂故。八者如來具足無錯謬不失念心。是 故無師如法而行如法而住。為利眾生令調 伏故。為壞眾生諸放逸故。九者如來永斷煩
惱習氣。知義法非義法非義非非義法。是故 如來說於義法。離非義法非義非非義法。如 來具足一百四十不共之法。如是九事能作
佛事。是名如來行。是名如來地。是名如來畢 竟地。何以故。為如來行如來地如來畢竟地。 於無量億那由他劫。受菩薩戒修菩提行。畢
竟菩薩能教無量無邊眾生住畢竟地。如來 一切佛法。悉為眾生不自為己。聲聞緣覺所 有之法。但為自利少利於他。是故二乘無不
共法。無上佛法終無似於聲聞辟支佛法。大 悲不錯謬斷習氣。一切智五智三昧。如來具 足一切不共之法。是故名為無上。此經演說
菩薩禁戒。菩薩道菩薩戒果。一切菩薩行一 切菩薩戒果行。是故名為菩薩地。名菩薩藏 菩薩摩夷。攝取一切大乘經典無礙智經。若
天若人若沙門若婆羅門。信是經典受持聽 說讀誦書寫。廣說修集分別其義。見有持者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燈燭香花伎樂供養。當
知是人常為十方諸佛之所護念稱說其名。 得無量功德聚。何以故。菩薩戒因緣。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受持讀誦書寫解說菩薩
戒故。如來正法久住不滅。諸惡比丘漸就損 減。若無菩薩戒者。諸惡比丘漸漸熾盛。如來 正法不久則滅。爾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此
經當名何經。優波離。是名善戒。名菩薩地。名 菩薩毘尼摩夷。名如來藏。名為一切善法根 本。名安樂因。名諸波羅蜜聚。爾時優波離聞
佛所說歡喜禮拜。右遶而去。
菩薩善戒經卷第九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0 冊 No. 1582 菩薩善戒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