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hisattvabhūmi (Pusa Xing Chi Jing) 菩薩地持經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菩薩地持經卷第一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菩薩地持初方便處種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敬禮過去未來世 現在一切佛世尊
[0888a12]有十法。具足菩薩道。摩訶衍攝。云何為十。一者持。二者相。三者翼。四者淨心。五者住。六者生。七者攝。八者地。九者行。十者安立。云
何名持。菩薩自種性初發心及一切菩提分法。是名為持。何以故。菩薩依種性。必定堪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種性。名必定持。
菩薩依初發心修行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修此六波羅蜜。功德律儀。智慧律儀。菩
提分法。是故初發心名為菩薩行方便持。菩薩依行方便。滿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行方便名為大菩提持。非種性人。無種性
故。雖復發心勤精進。必不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當知。雖不發心不修行方便猶得名為種性持。若有菩薩種性。而不發心。
不修行方便。不能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菩薩種性。發菩提心勤行精進。則能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種性名為持。
名為長養。名為因。名為依。名為梯。名為導。名為覆。如種性發心。行方便亦如是。云何為種性。略說有二。一者性種性。二者習種性。
性種性者。是菩薩六入殊勝。展轉相續無始法爾。是名性種性。習種性者。若從先來修善所得。是名習種性。又種性名為種子。名為
界。名為性。又不習者。果細果遠。習者。果麁果近。菩薩成就種性者。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何以故。有二種淨。一者煩惱障淨。二者
智障淨。二乘種性煩惱障淨非智障淨。菩薩種性具足二淨。是故一切最勝最上。復有四事勝於一切聲聞緣覺。一者根勝。二者道勝。
三者巧便勝。四者果勝。菩薩性自利根。緣覺中根。聲聞軟根。是名根勝。聲聞緣覺但為自度。菩薩不爾自度度彼是名道勝。聲聞緣
覺唯能了知陰界諸入十二緣起是處非處及四真諦。菩薩巧便悉能了知一切諸法。是名巧便勝。聲聞得聲聞菩提。緣覺得緣覺菩
提。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果勝。有六波羅蜜。是菩薩種性相。令諸眾生知是菩薩。云何為六。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
波羅蜜。檀波羅蜜菩薩種性相者。是菩薩性自樂施。於彼受者以所施物等施不惓。於諸財物若多若少。等心惠施歡喜無悔。若無所
施心常慚愧。常為他人歎施功德勸令行施。見有施者心常隨喜。於諸尊重耆宿福田應供養者。捨所坐處恭敬奉施。若有人問今世
後世如法事者。悉皆為說若有王賊水火惡知識怖。隨力所能施以無畏。受他寄物未曾差違。若負人債終不抵捍。兄弟分財平等無
二。於諸珍寶深愛著者。教令離貪。尚教他離。況自貪著。性於好財能捨受用。樂修勝業報利弘多。於諸酒色歌舞倡伎種種變現
一切戲事。常生慚愧能速遠離。得大財寶猶不貪著。何況小利。如是等比。是名檀波羅蜜菩薩種性相。
[0888c08]尸羅波羅蜜菩薩種性相者。是菩薩身口意業性自柔軟。不增惡行不樂殺生。設作惡業心生慚愧。能疾悔除不令增長。不以刀杖恐
怖眾生。體性仁賢常懷慈愛。恭敬尊長奉迎供養。善知機宜所作巧便。善隨人心言常含笑。舒顏平視先意問訊。知恩報恩。所求正直
不偽不曲。受如法財不為非法。性常喜樂修諸福德。見人修福尚以身助。況復自為。若有眾生更相殘害打縛割截毀訾訶責。有如是
等無量眾苦。若見若聞心常憐愍。重今世善及後世樂。於輕罪中心常恐怖。況餘重惡而不畏慎。若見他人農商放牧。書數算計。和合
諍訟。求財守護。出息施與。婚姻集會。如是一切如法事中悉與同事。鬪亂諍訟互相恐怖。若自若他無義無益。如是一切不與同事。
善能遮制十不善道。若為他使隨順其教。已所宜行諮訪明哲。於諸事業廢我成彼。常懷悲惻不興怒害。設令暫起尋即除滅。恒修實
語不誑眾生。不離他親及無義語。言常柔軟無有麁惡。於己僮僕尚不麁言。況於他人。於諸功德心常愛樂。見人行者隨喜讚善。如是
等比。是名尸羅波羅蜜菩薩種性相。
[0889a01]羼提波羅蜜菩薩種性相者。是菩薩性自柔和。若遇他人不饒益事。不起恚害無反報心。若他悔謝即受其懺。不懷結恨無復餘想。如
是等比。是名羼提波羅蜜菩薩種性相。
[0889a05]毘梨耶波羅蜜菩薩種性相者。是菩薩性自精進。晨起夜寐不樂習著眠睡偃臥。凡所作事精勤不捨。能善思惟要令究竟。創始造業
必定堅固。事若未成終不中廢。於第一義心不退沒。不自輕言不能成辦。於所作事堪能勇猛。入諸大眾摧伏邪論。善能酬答一切難
問。諸餘苦事悉能堪耐。大方便力終不憂悔。何況小事。如是等比。是名毘梨耶波羅蜜菩薩種性相。禪波羅蜜菩薩種性相者。是菩
薩於法於義。性善思量無諸亂想。若見若聞山巖林藪。離諸憒亂隨順寂默即生念言。是處安樂是處遠離。尋往其所。勤加修學。是
菩薩性薄煩惱陰蓋輕微。至遠離處思量己利。不為惡覺之所惱亂。或時暫起尋即除滅。於怨憎所常起慈心況復餘人。若見若聞眾
生受苦。即起悲心。隨力方便度令離苦。性樂饒益安樂眾生。或有親屬錢財殺縛驅擯。如是等難悉能安忍。能速受持諸法深義。念
力成就所受專諦。久遠所修悉能憶持。亦令他人憶念不忘。如是等比。是名禪波羅蜜菩薩種性相。
[0889a26]般若波羅蜜菩薩種性相者。是菩薩於一切明處一切智處生慧成就。不頑鈍不薄少不愚癡。諸放逸處悉能思量。是名般若波羅蜜菩薩種性相。
[0889b01]是菩薩種性麁相我已略說。諸餘實義。唯佛世尊能決定知。種性菩薩具足如是性功德者。成就真實白淨之法。是故名為難得。名為
奇特。名為不可思議。名為不動。名為無上。名為如來住處。正因相應。
[0889b06]種性菩薩。成就白淨法者。不為四種煩惱之所染污。若染污者。白淨之法不現在前。或生惡道。種性菩薩久處生死或墮惡道。墮惡道
者疾得解脫。雖處惡道不受大苦。如餘眾生入地獄者。若苦觸身即能厭離。見他受苦能起悲心。如是種性為大悲因。是故菩薩雖墮
惡道勝餘一切惡道眾生。云何四種煩惱。一者久習放逸煩惱數利。二者愚癡習惡知識。三者尊主王賊怨敵所迫不得自在。其心迷亂。四者眾具不足常憂身命。
[0889b16]種性菩薩復有四法。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四。一者本無善友諸佛菩薩善說法者。二者雖值善友佛及菩薩善說法者。
而謬受學。三者雖值善友佛及菩薩善說法者。不謬受學。而不勤方便。不熾然精進。四者雖值善友佛及菩薩善說法者勤修方便。而
善根未熟莊嚴未備。久遠已來心不調伏。菩薩雖有菩薩種性。因緣不具不能得成無上菩提。離是四法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無菩薩種性。雖有一切諸方便行。終不得成無上菩提。
菩薩地持方便處發菩提心品第二
[0889b28]菩薩初發心。是一切正願始。悉能攝受一切正願。是故初正願為自性願。菩薩發心而作是言。我當求無上菩提安立一切眾生。令究
竟無餘涅槃及如來大智。如是發心求菩薩道。是故初發心名為求行菩薩。緣於菩提及緣眾生而發心求。是故初發心攝受一切菩
提善根。為上導。為極巧便。為功德具足。為極賢善。為極真實。於一切眾生悉捨惡行。於世間出世間正願為上無上。如是當知。初發
心有五相。一者自性。二者行。三者緣。四者德。五者勝。初發心菩薩名為度。大乘菩提諸菩薩數。是故初發心度之所攝。發是心已。漸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初發心是菩提根木。發是心已。見諸眾生受無量苦。而起悲心欲度脫之。是故初發心是大悲所依。
依初發心建立菩薩菩提分法。及眾生所作菩薩所學悉能修習。是故初發心是菩薩學之所依。如是初發心名為攝。名為根本。名為依。
[0889c18]初發心菩薩有二種。一者出。二者不出。出者。從初發心乃至究竟終不退轉。不出者。則有退轉。退有二種。一者究竟退。二者不究竟退。
究竟退者。退已終不復起菩薩之願。不究竟退者。退已還起。
[0889c23]初發心菩薩有四種緣。四種因。四種力。云何四緣。一者善男子善女人。若見若聞諸佛菩薩有不可思議神通變化。彼見聞已即
發是念。是為大事不可思議。能為如是諸變化事。以此見聞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二者雖不見聞如上神變。聞說法
者讚歎菩提及菩薩藏。聞則欣慶歡喜信樂。以此聞法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三者雖不聞法。見法滅相而作是念。無量眾
生當遭大苦。菩薩住世則能除滅。我今當修菩提之道。護持正法。為諸眾生滅無量苦。以護法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四
者不見法滅。見惡世眾生為十煩惱之所惱亂。一者愚癡。二者無慚愧。三者慳嫉。四者苦惱。五者穢污。六者煩惱。七者惡行。八者放
逸。九者懈怠。十者不信。見已作是念。大濁世起。於此惡世尚不能發二乘之願。況能志求無上菩提。我當發心亦令他發。以濁世中發
心難得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0890a13]云何四因。一者種性具足。二者諸佛菩薩善友所攝。三者起大悲心。四者生死苦難行苦。如是久遠無量諸苦。於此眾苦心不怖畏。種
性具足者。所謂無始法爾。善友所攝者。有四事。一者善友不愚不鈍。黠慧不邪。二者不教人放逸。亦不以放逸之具授與他人。三者不
教人惡行。亦不以惡行之具授與他人。四者終不斷人上信上欲上受上精進上方便上功德令其退下。不以下信下欲下受下精進下方便下功德授與他人。所謂斷無上大乘
令學二乘。斷修慧與思惠。斷思慧與聞慧。斷聞慧與福業。斷戒與施。如是等斷上功德令其退下。以下功德授令修習。起大悲心者
有四事。或有世界有苦惱處。或有世界無有苦惱。菩薩生於有苦惱處。見他受苦。或自受苦。或見俱受。或見生死長久受無間苦。菩薩
依自種性性自仁賢。於四境界起下中上悲。於無窮生死無間大苦心不怖畏者。有四事。一者性安隱勇猛。二者黠慧專修思惟。三者
於無上菩提。起增上樂。四者於諸眾生發增上悲。云何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力。四者方便力。菩薩自力發菩提心。是名自
力。因他發心。是名他力。先習大乘相應善根。今少見佛及諸菩薩。或少聞歎說則便發心。是名因力。於現世中近善知識。聞其說法能修眾善。是名方便力。
[0890b10]菩薩以四緣四因自力因力發菩提心者。堅固不動決定究竟。他力方便力而發心者。不堅固動轉不定。
[0890b13]菩薩有四事退菩提心云何為四。一者種性不具足。二者惡知識所攝。三者於諸眾生。悲心微薄。四者於生死苦生怖畏心。
[0890b16]初發心堅固有二事。出過世間殊勝奇特未曾有法。一者於諸眾生起親屬想。二者無攝親屬之過。攝親屬過者。受親屬故心生愛恚。
初發心堅固有二事。於諸眾生起真淨心。一者安隱心。二者快樂心。安隱心者。為諸眾生除不善處安置善處。快樂心者。貧乏眾生無
所依怙。能以攝法等心饒益。初發心堅固有二方便。一者淨心方便。二者道方便。淨心方便者。彼安隱心快樂心日日增長。道方便者。
自於日夜成熟佛法。隨其力能依淨心方便。安樂饒益一切眾生。
[0890b27]初發心堅固有二門善法所入。一者自利方便。發菩提心。二者他利方便。滅除眾苦。
[0890b29]初發心堅固有二事。發心成道所攝善法。出勝一切所攝眾善。一者因勝。二者果勝。彼菩提因所修善法。是名因勝。無上菩提。是名
果勝。勝於一切聲聞緣覺。是故菩薩因果殊勝。初發心堅固有二種利益。一者發是心已。即為一切無量眾生而作淨施尊重福田。二
者攝取純淨福德。成就淨福者。二轉輪王福德所護。若臥若覺。不為惡獸惡鬼神等之所惱害。在所生處少病無病。若說法時。身不
疲惓心不忘失。性種性菩薩身口意惡性自微薄。既發心已轉復輕微。若他所用無驗呪術。菩薩用之悉皆神驗。已能成就。隨順上
忍。能忍他惱。亦不惱他見人相惱。心生憐愍瞋嫉隱覆。幻偽諂曲諸上煩惱皆悉微薄。設起速滅。在所住處無諸恐怖鬪諍飢饉非人
所惱。如是諸難未起不起。設起速滅。發心菩薩或生惡道速得解脫。受苦微少疾生厭離。於餘眾生能起悲心。純淨福德之所護故。成就如是等無量淨福。
菩薩地持方便處自他利品第三
[0890c20]云何菩薩行。略說諸菩薩所學。如學而學。總說是菩薩行。菩薩於何處學。學有七處。云何為七。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真實義。
四者力。五者成熟眾生。六者自熟佛法。七者無上菩提。云何自利他利。自利他利略說十種。一者純。二者共。三者安。四者樂。五者因
攝。六者果攝。七者此世。八者他世。九者畢竟。十者不畢竟。純共自他利者有二種。一者純自利。二者純他利。違菩薩道者。應知
應斷。順菩薩道者。應當修學。為已樂故求財自用。為祕法故求佛經法守護執持。為生天故受持禁戒精進禪定智慧等法。為世間
貪果故供養佛塔。為貪利故作求利相。為欺彼故無緣自說種種功德。貪他親附非法攝受自住禪樂捨為眾生。是名純自利。應知應
斷。布施忍辱悲心為首。迴向菩提及欲生天。是名自利共他。應當修學。除如是所說。餘純自利相違者。是名自利共他。純他利者。
無因無果邪見布施。犯戒違道為他說法。自度下地。而以下地淨法授與他人。菩薩捨禪願生欲界。自在菩薩十方世界種種變現。教
化眾生。如來畢竟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利益一切無量眾生。是名純他利。前所說二種純他利。應知應斷。餘純他利。應當勤學。除
如是所說。餘純他利相違者。是名他利共自。
[0891a17]安。自他利者。略說五種。一者無罪相。二者攝受相。三者此世。四者他世。五者寂滅。菩薩所攝善根。若多若少。修習成就。亦以此善成就
眾生調伏建立。是名無罪相。安自他利菩薩。以離染污樂眾具樂住禪樂饒益自他。是名攝受相。安自他利菩薩。有此世安非他世。有
他世非此世。有此世他世。有非此世非他世。此四種受四種法。次第隨其所應。云何為四。有法現世受樂他世受苦。有法現世受苦他
世受樂。有法現世受樂他世受樂。有法現世受苦他世受苦。是名此世他世安自他利。涅槃及涅槃道涅槃分。世間法出世間法。是名
寂滅安自利他。樂自他利者。略說五種。一者因樂。二者受樂。三者苦對治樂。四者斷受樂。五者無罪樂。因樂有二種。一者情塵觸
因緣。故樂受生。二者今世後世愛果業。是名因樂。眾苦息已思惟三種因樂。起身心受。是名受樂。受樂有二種。有漏及無漏。無漏
者。學無學。有漏者。三界繫。欲界色界無色界。彼一切三界。隨其所應六入分別。眼觸因緣乃至意觸因緣生。五識相應。名為身受。意
識相應。名為心受。寒暑飢渴種種苦惱。已起未起對治令息。息已樂知生。是名苦對治樂。滅受想定。是名斷受樂。無罪樂者。有四種。
一者出家樂。二者遠離樂。三者寂滅樂。四者菩提樂。信家非家出家學道。解脫種種在家之難。是名出家樂。斷欲惡不善法得初禪離
生喜樂。是名遠離樂。二禪為首覺觀止息是名寂滅樂。一切煩惱究竟滅。於一切法。如實覺知樂。是名菩提樂。因樂者。是樂因非自性。
受樂者。非樂因是自性。對治樂者。非樂因非自性。而是息苦除苦。斷受樂者。非樂因非自性非除苦。而所有受是真實苦。隨住定時
是受滅。無罪樂所攝。最後菩提樂。未來現在一切煩惱究竟滅。諸餘無罪樂。於彼隨順。是名無罪樂。
[0891b24]是菩薩以安隱樂饒益眾生。非安隱樂如實知之。隨力方便教令除斷。若苦而後安者。彼雖憂惱要當饒益。是則菩薩依巧方便。若樂
而後不安者。彼雖憂苦不欲去之。以方便力要為除斷。何以故。以後必得樂故。
[0891b29]是菩薩欲眾生安者欲令得樂。與其安者亦欲與樂。安者謂因處。樂者謂果處。是故當知。樂眾生者必先安之。彼愛果業今世後世
因樂所攝。及苦對治樂。斷受樂。無罪樂。決定以此饒益眾生。亦名為攝。亦名無罪受樂。及情塵觸因樂。是染污有罪不安隱者。不以
饒益教令除斷。若非染污無罪安隱者。以此饒益一切眾生。菩薩亦常隨力自行。是名菩薩安樂自他利因攝。果攝自他利者。略說
三種因三種果。報因報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云何為報。報有八種。一者壽具足。二者色具足。三者種性具足。四者自在具足。五者
信言具足。六者大力具足。七者人具足。八者力具足。長壽久往。是名壽具足。顏容端政。是名色具足。生於上族。是名種性具足。得
大財大眾大眷屬。是名自在具足。斷事聽訟制作法度。受與寄付悉從取正。凡所出言人所信伏是名信言具足。有大名稱大方便大
智慧。種種技藝為人所重。大眾恭敬尊重讚歎。是名大力具足。成就丈夫法。是名人具足。少病少惱有所堪能。是名力具足。
[0891c21]云何報因。不害眾生無傷害心。是名壽因。施燈明淨物。是名色因。捨離憍慢。是名種性因。眾具惠施。是名自在因。離口四過。是
名信言因。攝諸功德立大誓願。供養三寶及諸尊長。是名大力因。樂丈夫法厭女人法。說丈夫法饒益他人。教令厭離女人之法。是名
人因。眾生所作如法事中。隨其所能悉往營助。是名力因。如是八種。是名報因。略說報因有三種勝。令報增上。一者心淨。二者方便淨。
三者福田淨。淨心悕望無上菩提。迴向善根漸漸增長。信樂修行勝妙純善。見人行者心生隨喜。日夜念念隨順正法隨覺隨觀。是名
心淨。長夜修習精勤無間。復以此法轉授他人。見有授者隨喜讚善。見彼受行隨順訓導。亦以此法而自建立。是名方便淨。略說方便正起方便果。是名福田淨。
[0892a08]云何報果。菩薩壽具足故。久修善法令諸眾生成就善根。是名壽具足果。菩薩色具足故。大眾愛樂。眾愛樂故。悉共宗敬樂聽所說。是
名色具足果。菩薩種性具足故。眾所敬重供養讚歎。言必受行無所違犯。是名種性具足果。菩薩自在具足故。布施普攝成就眾生。是
名自在具足果。菩薩信言具足故。常以愛語利益同事。攝取眾生化令成就。是名信言具足果。菩薩大力具足故。眾生所作悉能營助。
眾生知恩咸來歸仰。凡出言教即皆承用。是名大力具足果。菩薩人具足故。男相成就堪為一切功德法器。於一切方便一切知見得
無所畏。於一切時自在遊處。一切眾生往來同事。人間曠野隨意無礙。是名人具足果。菩薩力具足故。精勤方便。堅固方便。速疾方便。
修善無厭攝人不惓。是名力具足果。菩薩以此八種報果饒益眾生。自熟佛法隨順功德。菩薩住是報果。令諸眾生作所應作。眾生
隨教各修所願。若菩薩雖自有力而彼不從。不名利他。若自無力而受化者順。亦不名利他。若自有力受化者順。是二具足則能兼利。
菩薩具足二法能自行佛法。以三乘法成就眾生。能自究竟無上菩提。眾生熟者令得解脫。是故菩薩住八種報果。乃能安樂一切眾
生。一切眾生無際生死。從本已來空無義利。悉令不空獲大果實。
[0892b05]云何為福。云何為智。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是名為福。般若波羅蜜。是名為智。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各有二分。一者
福分。二者智分。依禪故修四無量等。是名福分。依禪故修陰界入巧便。處非處巧便。觀苦習滅道。善不善法。有罪無罪法。下法上法。
垢法淨法。及諸緣起。皆能如實分別觀察。是名智分。依精進故修行施戒四無量等。是名福分。依精進故修聞思修惠。陰巧便等如
前說。是名智分。如是福智略說六種。廣說則無量。云何福因智因。福因智因略說三種。一者得長養福智方便處欲。二者隨順近緣。
三者本習福智近緣者。不住顛倒緣。住不顛倒緣。習近惡知識。倒說福智倒念倒受。是名住顛倒緣。與此相違淨分。名住不顛倒
緣。離長養福智方便處欲障不起。是名為近。此三因不具者福智不生。
[0892b22]云何福果智果。菩薩依福故。為諸眾生於無窮生死備經眾苦。隨其所欲攝取眾生。菩薩依智故。攝受正福種種巧便。為諸眾生乃至
無上菩提。如是略說福智有四種果。廣說則無量。若報若報因若報果。一切依福起。福依智起。此二具足最勝最上。得無上菩提。若
福智不具終不能得。是名菩薩因攝果攝自他利。云何此世他世自他利。現修福業獲如法財。宿善因緣今受果報。善能轉禪住此
世樂。依於此世為利眾生。依於諸禪現法涅槃如實。世間出世間。向現法涅槃有為法。是名此世自利。即以此法教化眾生。是名此世
他利他世欲界身財。乃至禪無色生。此世憂苦。思惟修習彼因。是名他世自他利。此世喜樂。思惟修身財因。乃至此世退分。禪無色正受。是名此世他世自他利。
[0892c09]云何畢竟不畢竟自他利。欲界身財。有因有果。凡夫世俗淨。有因有果。是名不畢竟自他利。一切煩惱畢竟滅。八正道及依此生
世俗善法。是名畢竟自他利。畢竟不畢竟有三種。一者自性。二者退。三者受用果盡。自性者。涅槃畢竟。一切有為法不畢竟。八正
道不退。受用果不盡畢竟。餘善有漏法退。受用果盡不畢竟。是名十種自他利。如是略說廣說。菩薩應當隨力修學。過去已學。未來
當學。一切十種自他利。是名畢竟不畢竟自他利。
◎
◎菩薩地持方便處真實義品第四之一
[0892c21]云何真實義。略說二種。一者實法性。二者一切事法性。此二法性以種分別復有四種。一者世間所知。二者學所知。三者煩惱障淨智
所行處法。四者智障淨智所行處法。云何世間所知真實義耶。世間眾事隨順俗數。知見悉同。謂地即是地。非水非餘水火風。色聲香
味觸乃至苦樂。略說此物。即此物非彼物。如是一切決定意解所行處事。世間本來自憶想知不從修習。是名世間所知真實義
也。云何學所知真實義耶。如世智人依現智比智。及從師聞思量修學。彼決定智所行處事。結集建立。是名學所知真實義也。云何煩
惱障淨智所行處法真實義耶。一切聲聞緣覺無漏智。若無漏方便。若隨生世智修行境界。於彼智緣中煩惱障淨。未來世障畢竟
不起。是名煩惱障淨智所行處法真實義也。所謂四聖諦苦集滅道。觀此四諦入無間等惠及無間等所起智慧。聲聞緣覺見陰離
陰我不可得。諸行緣起生滅和合。陰與離陰。無我人性修習知見。云何智障淨智所行處法真實義耶。智所知礙。是名為障。彼智障
解脫智修行境界。是名智障淨智所行處法真實義也。所謂諸佛菩薩入無我法。入已清淨。於一切法離言說自性假名自性。離諸妄
想。平等大智修行境界。第一如實無上無邊。一切法擇永滅不起。
[0893a18]又真實相建立二種。一者有性。二者無性。有性者。建立施設假名自性。久遠已來世間計著。一切憶想虛妄根本。所謂是色是受想行
識眼耳鼻舌身意。地水火風。色聲香味觸法。乃至涅槃。如是世間假名有自性法。是名為有。無性者。色假名。乃至涅槃假名。無事無依
假名。所依一切悉無。是名為無。如上所說。有無是二。俱離法相。所攝二法無有二。無二者。是名中道。離於二邊。是名無上。如是真
實。是佛世尊淨智境界。是諸菩薩所應修學。若修學者。名為大智方便菩薩。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薩與空解脫相
應。在於生死如實知生死。不於生死無常等行而生厭離。能成就佛法利益眾生。若不如實知生死者。不能捨離貪恚癡等一切煩
惱。若不捨離則以染污受諸生死。以染污心受生死者。不能成就佛法利益眾生。若於生死無常等行生厭離者。是菩薩疾得涅槃。疾
得涅槃者。亦不能成就佛法利益眾生。云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空解脫相應菩薩。則不畏涅槃亦不求涅槃。若菩薩畏
涅槃者。不能滿足涅槃道。以畏涅槃故不見涅槃功德利益。不見涅槃功德利益。清淨信樂皆悉遠離。若菩薩求涅槃者。多修習故疾般涅槃。疾般涅槃者。不能成就佛
法利益眾生。若於生死不如實知。則長受生死。若厭生死。則疾般涅槃若畏涅槃者。不能滿足涅槃之道。若求涅槃多修習者。則疾
般涅槃。當知是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大方便。若於生死得如實知。則於生死心不染著。若於生死無常等行不厭離者。
不疾涅槃。不畏涅槃者。則能滿足涅槃之道。深見涅槃功德利益。若不勤求疾涅槃者。當知是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大方便。是大方便依第一空解脫。是故名
為修第一空解脫菩薩最大方便。謂向如來無上大智故。
◎
菩薩地持經卷第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0 冊 No. 1581 菩薩地持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