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gācāryabhūmiśāstra (Yujia Shi Di Lun) 瑜伽師地論
Scroll 3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四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二
[0470c13] 如是已辯往世間道。若樂往趣出世間道。 應當依止四聖諦境漸次生起七種作意。 所謂最初了相作意。最後加行究竟果作意。
乃至證得阿羅漢果。
[0470c16] 修瑜伽師於四聖諦 略摽廣辯增上教法。聽聞受持。或於作意 已善修習或得根本靜慮無色。由四種行
了苦諦相。謂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由四 種行了集諦相。謂因行集行起行緣行。由 四種行了滅諦相。謂滅行靜行妙行離行。 由四種行了道諦相。謂道行如行行行出
行。如是名為了相作意。
[0470c23] 由十種行觀察苦 諦。能隨悟入苦諦四行。何等為十。一變異 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
行。六結縛行。七不可愛行。八不安隱行。九無 所得行。十不自在行。如是十行依證成道 理能正觀察。此中且依至教量理。如世尊
說諸行無常。又此諸行略有二種。一有情世 間。二器世間。世尊依彼有情世間說如是 言。苾芻當知。我以過人清淨天眼。觀諸有
情死時生時廣說乃至身壞已後當生善趣 天世界中。由此法門顯示世尊以淨天眼 現見。一切有情世間是無常性。又世尊言。 苾芻當知。此器世間長時安住。過是已後漸
次乃至七日輪現。如七日經廣說。乃至所 有大地諸山大海。及蘇迷盧大寶山王。乃 至梵世諸器世界皆被焚燒。災火滅後灰燼 不現。乃至餘影亦不可得。由此法門世尊
顯示諸器世間是無常性。如是且依至教量 理。修觀行者淨信增上作意力故。於一切 行無常之性獲得決定。得決定已即由如 是淨信增上作意力故。數數尋思觀察。一切
現見不背不由他緣。無常之性。云何數數 尋思觀察。謂先安立內外二事。言內事者。 謂六處等。言外事者。有十六種。一者地事。
謂城邑聚落舍市廛等。二者園事。謂藥草叢 林等。三者山事。謂種種山安布差別。四者水 事。謂江河陂湖眾流池沼。五者作業事。六
者庫藏事。七者食事。八者飲事。九者乘事。 十者衣事。十一者莊嚴具事。十二者舞歌樂 事。十三者香鬘塗飾事。十四者資生具事。
十五者諸光明事。十六者男女承奉事。如是 名為十六種事。安立如是內外事已。復於 彼事現見增上作意力故。以變異行尋思 觀察無常之性。此中內事有十五種所作變
異。及有八種變異因緣。云何內事有十五種 所作變異。一分位所作變異。二顯色所作變 異。三形色所作變異。四興衰所作變異。五
支節具不具所作變異。六劬勞所作變異。 七他所損害所作變異。八寒熱所作變異。九 威儀所作變異。十觸對所作變異。十一雜染
所作變異。十二疾病所作變異。十三終沒 所作變異。十四青瘀等所作變異。十五一切 不現盡滅所作變異。云何八種變異因緣。一
積時貯畜。二他所損害。三受用虧損。四時 節變異。五火所焚燒。六水所漂爛。七風所 鼓燥。八異緣會遇。積時貯畜者。謂有色諸
法。雖於好處安置守護。而經久時自然敗 壞其色衰損變異可得。他所損害者。謂種種 色法。若為於他種種捶打種種損害。即便種
種形色變異。受用虧損者。謂各別屬主種種 色物。受者受用增上力故損減變異。時節變 異者。謂秋冬時叢林藥草華葉果等萎黃零
落。於春夏時枝葉華果青翠繁茂。火所焚燒 者。謂大火縱逸焚燒村邑國城王都悉為灰 燼。水所漂爛者。謂大水洪漫漂蕩村邑國城
王都悉皆淪沒。風所鼓燥者。謂大風飄扇。 濕衣濕地稼穡叢林乾 昅 枯槁。異緣會遇者。 謂緣樂受觸受樂受時。遇苦受觸。緣苦受
觸。受苦受時。遇樂受觸。緣不苦不樂受觸。 受不苦不樂受時。遇樂受觸或苦受觸。又 有貪者會遇瞋。緣貪纏止息。發起瞋纏。如
是有瞋癡者。會遇異分煩惱生緣當知亦 爾。如是眼識正現在前。會遇聲香味觸境等。 餘境餘緣起異分識。其餘一切如理應知。是
名八種變異因緣。一切有色及無色法所有 變異。皆由如是八種因緣。除此更無若過 若增。云何尋思內事分位所作變壞無常之 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從少年位乃至老
位諸行相續前後差別。互不相似。見是事 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何以故。 此內分位前後變異現可得故。云何尋思內
事顯色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 或他先有妙色肌膚鮮澤。後見惡色肌膚枯 槁。復於後時還見妙色肌膚鮮澤。見是事
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何以故。 此內顯色前後變異現可得故。云何尋思內 事形色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如說顯色。如
是形色由肥瘦故。應知亦爾。云何尋思內 事興衰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 或他先時眷屬財位。戒見悉皆興盛。後見 一切皆悉衰損。復於後時還見興盛。見是
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何以 故。興衰變異現可得故。云何尋思內事支節 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先
時支節無有缺減。後時觀見支節缺減。或王 所作或賊所作。或人所作或非人作。見是事 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云何尋思內事劬勞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 由觀見或自或他身疲勞性身疲極性。或馳 走所作。或跳踊所作。或趒躑所作。或騙騎
所作。或作種種迅疾身業。復於餘時見彼 遠離疲勞疲極。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 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尋思內事他
所損害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 或 他。他所損害其身變異。或由刀杖鞭革皮 繩矛矟等壞。或由種種蚊虻蛇蝎諸惡毒
觸之所損害。復於餘時見不變異。見是 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 前說。云何尋思內事寒熱所作變異無常之 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於正寒時身不舒
泰。踡跼戰慄寒凍纏逼希遇溫陽。於正熱 時身體舒泰。奮身乾語霡霂流汗。熱渴纏 逼希遇清涼。復至寒時還見。如前所說相
狀。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 常。餘如前說。云何尋思內事威儀所作變異 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行住坐臥
隨一威儀。或時為損或時為益。見是事已。 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云何尋思內事觸對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
由觸對順樂受觸領樂觸。緣所生樂時自 能了別樂受分位。如能了別樂受分位。如 是了別苦受分位不苦不樂受分位。應知亦 爾。彼由了別如是諸受前後變異。是新新性
非故故性。或增或減暫時而有。率爾現前尋 即變壞。知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 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觀察內事雜染所
作變異無常之性。謂能了知先所生起。或有 貪心或離貪心。或有瞋心或離瞋心。或有 癡心或離癡心。又能了知隨一一種諸隨 煩惱所染污心。又能了知隨一一種諸隨
煩惱不染污心。又能了知彼心相續由諸 煩惱及隨煩惱。於前後位趣入變壞不變壞 性。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 常。何以故。心由雜染所作變異現可得故。
云何觀察內事疾病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 由觀見或自或他。先無疾病安樂強盛。後 時觀見或自或他遭重病苦。觸對猛利身諸 苦受。如前廣說。復於餘時還見無病安樂
強盛。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 無常。餘如前說。云何觀察內事終沒所作變 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今時存活安住支持。
復於餘時觀見死沒唯有尸骸空無心識。 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 餘如前說。云何觀察內青瘀等所作變異無 常之性。謂由觀見死已尸骸。或於一時至
青瘀位。或於一時至膿爛位。如是乃至骨 鎖之位。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 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觀察內事一切不現
盡滅所作變壞無常之性。謂由觀見彼於餘 時此骨鎖位。亦復不現皆悉敗壞離散磨滅 遍一切種眼不復見。見是事已。便作是念。
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何以故。如是色相數 數改轉。前後變異現可得故。如是且由現見 增上作意力故。十五種行觀察內事種種變
異無常之性。觀察是已。復更觀察十六外 事種種變異無常之性。云何觀察地事變異 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此地方所。先未造立 道場天寺宅舍市鄽城牆等事。後見新造善
作善飾。復於餘時見彼朽故圮坼。零落頹 毀穿缺。火所 焚 燒水所漂蕩。見是事已。便 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何以故。如是
色相前後轉變現可得故。云何觀察園事變 異無常之性。謂先觀見諸園苑中藥草叢林。 華果枝葉。悉皆茂盛。青翠丹暉甚可愛樂。復
於後時見彼枯槁無諸華果。柯葉零落。火 所焚燒水所漂蕩。見是事已便作是念。 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觀察 山事變異無常之性。謂於一時觀見其山叢
林蓊欝聳石巉巖。復於一時見彼叢林巉 巖聳石。彫殘頹毀高下參差。火所焚燒水 所漂蕩。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 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觀察水事變異無
常之性。謂先一時見諸河瀆池泉井等。濤波 涌溢醴水盈滿後於一時見彼一切枯涸乾 竭。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 常。餘如前說。云何觀察業事變異無常之
性。謂先一時見彼種種殉利牧農工巧正論 行船等業皆悉興盛。復於一時見彼事業皆 悉衰損。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
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觀察庫藏變異無常 之性。謂由觀見種種庫藏。一時盈滿一時 滅盡。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 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觀察飲食變異無
常之性。謂由觀見種種飲食。一時未辦一 時已辦。一時入口牙齒咀嚼。和雜涎唾細 細吞咽。一時入腹漸漸消化。一時變為屎 尿流出。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
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觀察乘事變異無 常之性。謂於一時見種種乘新妙莊嚴甚 可愛樂。復於一時見彼朽故離諸嚴飾。 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
餘如前說。云何觀察衣事變異無常之性。謂 由觀見種種衣服。一時新成一時故壞。一時 鮮潔一時垢膩。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
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觀察嚴具變 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諸莊嚴具。一時未 成一時已成。一時堅固一時破壞。見此事 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
說。云何觀察舞歌樂事所有變異無常之性。 謂由觀見舞歌伎樂現在。種種音曲差別異 起異謝。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
其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觀察香鬘塗飾所 有變異無常之性。謂先觀見種種香鬘鮮榮 芬馥。後時見彼萎悴臭爛。見此事已便作
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 觀察資具變異無常之性。謂觀見彼未造已 造成滿破壞前後變異。見此事已便作是
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觀 察光明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種種明 闇生滅變異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 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觀察男女承奉
所有變異無常之性。謂觀見彼或衰或盛不 久堅住。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 性無常。餘如前說。如是一切外事諸行。前
之六種是所攝受事。後之十種是身資具事。 以要言之。當知其性皆是無常。何以故。形 相轉變現可得故。由如是等如前所說。諸
變異行現見增上作意力故。於內外事如 其所應。以變異行觀察一切是無常性。由 是因緣於諸變異無常之性。現見不背不 由他緣非他所引。隨念觀察審諦決定。即
由如是所說因緣。說名現見增上作意。即 由如是現見增上作意力故。觀察變異無 常性已。彼諸色行雖復現有。剎那生滅滅壞 無常。而微細故非現所得故。依現見增上
作意應正比度。云何比度。謂彼諸行要有 剎那生滅。滅壞方可得。有前後變異。非如 是住得有變異。是故諸行。必定應有剎那
生滅。彼彼眾緣和合有故。如是如是諸行得 生。生已不待滅壞因緣自然滅壞。如是所 有變異因緣。能令諸行轉變生起。此是變異
生起因緣。非是諸行滅壞因緣。所以者何。 由彼諸行與世現見滅壞因緣。俱滅壞已後 不相似生起可得。非彼一切全不生起。或 有諸行既滅壞已一切生起全不可得。如
煎水等。最後一切皆悉消盡。災火焚燒器世 間。已都無灰燼。乃至餘影亦不可得。彼亦 因緣。後後展轉漸減盡故。最後一切都無所
有。不由其火作如是事。是故變異由前所 說八種因緣。令變生起自然滅壞。如是比 度作意力故。由滅壞行於彼諸行剎那生滅 滅壞無常而得決定。於如是事得決定
已。復於他世非所現見。諸行生起。應正比 度。云何比度。謂諸有情現有種種差別可 得。或好形色或惡形色。或上族姓或下族姓。
或富族姓或貧族姓。或大宗葉或小宗葉。或 長壽命或短壽命。言或威肅或不威肅。或性 利根或性鈍根。如是一切有情差別。定由 作業有其差別方可成立。非無作業如
是有情色類差別。定由先世善不善業造作 增長種種品類。由彼因緣於今自體差別 生起。不應自在變化為因。何以故。若說自 在變化為因能生諸行。此所生行。為唯用
彼自在為緣。為待餘緣。如是自在方能變 化。若唯用彼自在為緣。是則諸行與彼自 在俱應本有。何須更生。若言先有自在體 性然後行生。是則諸行不唯自在為緣生
起。若言自在隨其所欲。功用祈願方能造 化。是故亦用欲為因緣。非唯自在。若爾此 欲為有因耶。為無因耶。若言有因。即用
自在以為因者。此則同前所說過失。不應 道理。若言此欲更有餘因。是則如欲功用 祈願離自在外餘法為因。如是亦應一切 諸行皆用餘法以為其因。何須妄計無用
自在。由如是等比度增上作意力故。於有 他世諸行生起獲得決定。如是略由三種 增上作意力故。尋思觀察內外諸行是無常 性。謂淨信增上作意力故。現見增上作意力
故。比度增上作意力故。於前所舉能隨順 修無常五行已。辯變異滅壞二行。云何復 由別離行故觀無常性。謂依內外二種別
離。應知諸行是無常性。依內別離無常性者。 謂如有一先為他主。非奴非使能自受用。 能驅役他作諸事業彼於後時退失主性 非奴使性。轉得他奴及所使性。於主性等
名為別離無常之性。依外別離無常性者。 謂現前有資生財寶先未變異。未為別離 無常滅壞。後時為王盜賊非愛及共財等 之所劫奪。或由惡作加行失壞。或方便求
而不能得。如是等類應知。是名由別離 行知無常性。云何復由法性行故觀無常 性。謂即所有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 於現在世猶未合會。於未來世當有法
性。如實通達如是諸行。於未來世當有 法性。如是等類名為通達法性無常。云何復 由合會行故觀無常性。謂即如是變異無 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於現在世合會現
前。如實通達如是諸行。於現在世現前合 會。如是等類名為通達合會無常。彼於如 是內外諸行五無常性。由五種行如其所 應作意修習。多修習故獲得決定。如是由
證成道理及修增上故。於無常行得決定 已。從此無間趣入苦行。作是思惟。如是諸 行皆是無常。是無常故決定應是有生法 性。如是諸行既是生法即有生苦。既有生
苦。當知亦有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 苦。求不得苦。如是且由不可愛行趣入苦 行。如是復於有漏有取能順樂受一切蘊
中。由結縛行趣入苦行。所以者何。以於愛 等結處生愛等結。於貪等縛處生貪等縛。 便能招集生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純 大苦蘊。如是復於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
切蘊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苦行。所以者何。 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諸蘊麁重俱行苦 樂種子之所隨逐苦苦壞苦不解脫故。一切 皆是無常滅法。如是行者。於能隨順樂受
諸行及樂受中。由結縛行趣入壞苦。於能 隨順苦受諸行及苦受中。由不可愛行 趣入苦苦。於能隨順不苦不樂受諸行。及 不苦不樂受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行苦。如是
由結縛行不可愛行不安隱行增上力故。 於三受中作如是說。諸所有受皆悉是苦。 如是名為由無常行作意。為先趣入苦 行。復作是念。我於今者唯有諸根唯有境
界。唯有從彼所生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 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見唯有假立。此中可 得。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如是唯有諸蘊 可得。於諸蘊中無有常恒堅住主宰。或說
為我或說有情。或復於此說為生者老者 病者及以死者。或復說彼能造諸業能受 種種果及異熟。由是諸行皆悉是空無有我 故。如是名為由無所得行趣入空行。復作
是念。所有諸行與其自相。及無常相苦相相 應。彼亦一切從緣生故不得自在。不自 在故皆非是我。如是名為由不自在行入 無我行。如是行者。以其十行攝於四行。復
以四行了苦諦相。謂無常行五行所攝。一 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 會行。苦行三行所攝。一結縛行。二不可愛
行。三不安隱行。空行一行所攝。謂無所得 行。無我行一行所攝。謂不自在行。彼由十 行悟入四行。復由四行於苦諦相正覺了
已。次復觀察如是苦諦。何因何集何起何 緣。由斷彼故苦亦隨斷。如是即以集諦四 行了集諦相。謂了知愛能引苦故。說名為 因。既引苦已復能招集令其生故。說名為
集。既生苦已令彼起故。說名為起。復於當 來諸苦種子能攝受。故次第招引諸苦集。故 說名為緣。復有差別。謂了知愛是取因故。
復能招集。即以其取為因有故。復能生起 有為上首。當來生故。又能引發以生為緣 老病死等諸苦法故。隨其所應當知說名 因集起緣復有差別。謂正了知煩惱隨眠附
屬所依愛隨眠等。是當來世後有生因。又正 了知彼所生纏隨其所應是集起緣。謂後有 愛能招引故。即是其集此後有愛。復能發 起喜貪俱行愛。此喜貪俱行愛復與多種
彼彼喜愛為緣。如是依止愛隨眠等及三 種纏。能生後有及能發起諸愛差別。是故 說名因集起緣。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集 諦相。於集諦相正覺了已。復正覺了如是
集諦無餘息滅故。名為滅。一切苦諦無餘 寂靜。故名為靜。即此滅靜是第一故。是最勝 故。是無上故。說名為妙。是常住故。永出
離故。說名為離。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滅 諦相。於滅諦相正覺了已。復正覺了真對 治道於所知境。能通尋求義故。能實尋求
義故。由於四門隨轉義故。一向能趣涅槃 義故。所以說名道如行出。如是行者。由四 種行了道諦相。如是名為於四聖諦。自內
現觀了相作意。彼既如是於其自內現見諸 蘊。依諸諦理無倒尋思正觀察已。復於 所餘不同分界不現見蘊。比度觀察。謂彼 所有有為有漏。遍一切處遍一切種。於一
切時皆有如是法。皆墮如是理。皆有如 是性。彼所有滅皆永寂靜常住安樂。彼所有 道皆能永斷究竟出離。當知此中若於現見 諸蘊諦智。若於所餘不同分界不現見境
比度諦智。即是能生法智類智種子依處。 又即如是了相作意。當知猶為聞思間雜。 若觀行者於諸諦中。
[0475a06] 如是數數正觀察故。 由十六行於四聖諦證成道理已得決定。 復於諸諦盡所有性。如所有性超過聞思
間雜。作意一向發起修行勝解。此則名為勝 解作意。如是作意。唯緣諦境一向在定。於 此修習多修習故。於苦集二諦境中得無
邊際智。由此智故了知無常。發起無常無 邊際勝解。如是了知苦等。發起苦無邊際 勝解。空無我無邊際勝解。惡行無邊際勝
解。往惡趣無邊際勝解。興衰無邊際勝解。及 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無邊際勝解。此中 無邊際者。謂生死流轉。如是諸法無邊無
際。乃至生死流轉不絕。常有如是所說諸 法。唯有生死無餘息滅此可息滅。更無有 餘息滅方便。即於如是諸有諸趣死生法中。
以無願行。無所依行。深厭逆行。發起勝解。 精勤修習勝解作意。復於如是諸有諸生 增上意樂深心厭怖。及於涅槃隨起一行 深心願樂。彼於長夜其心愛樂世間色聲香
味觸等。為諸色聲香味觸等滋長積集。由 是因緣雖於涅槃深心願樂。而復於彼不 能趣入。不能證淨。不能安住不能勝 解。其心退轉於寂靜界未能深心生希仰
故。有疑慮故其心數數厭離驚怖。雖於一 切苦集二諦數數深心厭離驚怖及於涅槃 數數發起深心願樂。然猶未能深心趣入。 何以故。以彼猶有能障現觀麁品我慢。隨
入作意間無間轉作是思惟。我於生死曾 久流轉。我於生死當復流轉。我於涅槃當 能趣入。我為涅槃修諸善法。我能觀苦真 實是苦。我能觀集真實是集我能觀滅真實
是滅。我能觀道真實是道。我能觀空真實是 空。我觀無願真是無願。我觀無相真是無 相。如是諸法是我所有。由是因緣雖於涅
槃深心願樂。然心於彼不能趣入。彼既了 知如是我慢是障礙已。便能速疾以慧通 達。棄捨任運隨轉作意。制伏一切外所知境。
趣入作意隨作意行。專精無間觀察聖諦。 隨所生起心謝滅時。無間生心作意觀察。 方便流注無有間斷。彼既如是以心緣心 專精無替。便能令彼隨入作意。障礙現觀
麁品我慢無容得生。如是勤修瑜伽行 者。觀心相續。展轉別異。新新而生或增或 減。暫時而有率爾現前。前後變易是無常性。
觀心相續入取蘊攝。是為苦性觀心相續。 離第二法是為空性觀心相續。從眾緣生 不得自在是無我性。如是名為悟入苦 諦。次復觀察此心相續。以愛為因以愛為
集。以愛為起以愛為緣。如是名為悟入 集諦。次復觀察此心相續。所有擇滅是永滅 性。是永靜性是永妙性是永離性。如是名為
悟入滅諦。次復觀察此心相續。究竟對治 趣滅之道。是真道性是真如性。是真行性 是真出性。如是名為悟入道諦。如是先來 未善觀察。今善作意方便觀察。以微妙慧
於四聖諦能正悟入。即於此慧親近修習 多修習故。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正智得生。 由此生故能斷障礙愛樂涅槃所有麁品 現行我慢。又於涅槃深心願樂。速能趣入
心無退轉離諸怖畏。攝受增上意樂適悅。 如是行者。於諸聖諦。下忍所攝。能緣所緣 平等平等智生。是名為煗。中忍所攝。能緣所
緣平等。平等智生。是名為頂。上忍所攝。能 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名諦順忍。彼既如 是斷能障礙麁品我慢。及於涅槃攝受增
上意樂適悅。便能捨離後後觀心所有加行。 住無加行無分別心。彼於爾時其心似滅 而非實滅。似無所緣而非無緣。又於爾 時其心寂靜雖似遠離而非遠離。又於爾
時非美睡眠之所覆蓋。唯有分明無高無 下奢摩他行。復有一類闇昧愚癡。於美睡 眠之所覆蓋其心似滅非實滅中。起增上 慢。謂為現觀。此不如是。既得如是趣現
觀心。不久當入正性離生。即於如是寂靜 心位最後一念無分別心。
[0475c22] 從此無間於前 所觀諸聖諦理起內作意。此即名為世第 一法。從此已後出世心生非世間心。此是 世間諸行最後界畔邊際。是故名為世第一
法。
[0475c27] 從此無間於前所觀諸聖諦理起內作意。 作意無間隨前次第所觀諸諦。若是現見若 非現見諸聖諦中。如其次第有無分別決
定智現見智生。由此生故。三界所繫見道 所斷附屬所依諸煩惱品一切麁重皆悉永 斷。此永斷故。若先已離欲界貪者。彼於今 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得不還果。彼與前
說離欲者相。當知無異。然於此中少有 差別。謂當受化生。即於彼處當般涅槃不 復還來生此世間。若先倍離欲界貪者。彼 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得一來果。若
先未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 現觀已。麁重永息得預流果。由能知智與 所知境和合無乖現前觀察故名現觀。如 剎帝利與剎帝利和合無乖現前觀察名
為現觀。婆羅門等當知亦爾。此亦成就眾 多相狀。謂證如是諦現觀故獲得四智。謂 於一切若行若住諸作意中善推求故。得唯 法智得非斷智得非常智。得緣生行如幻
事智。若行境界由失念故。雖起猛利諸煩 惱纏。暫作意時速疾除遣。又能畢竟不墮惡 趣。終不故思違越所學。乃至傍生亦不害
命。終不退轉棄捨所學。不復能造五無間 業。定知苦樂非自所作非他所作。非自他 作非非自他無因而生。終不求請外道 為師。亦不於彼起福田想。於他沙門婆羅
門等終不觀瞻口及顏面。唯自見法得法。 知法證法源底越度疑惑。不由他緣。於 大師教非他所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終 不妄計世瑞吉祥以為清淨。終不更受第
八有生。具足成就四種證淨。如是行者。乃 至世第一法已前名勝解作意。於諸聖諦 現觀已後。乃至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 名遠離作意。
[0476b03] 復從此後為欲進斷修所斷惑。如所得道 更數修習。永斷欲界上品中品諸煩惱已得 一來果。如預流果所有諸相。今於此中當
知亦爾。然少差別。謂若行境界。於能隨順 上品猛利煩惱纏處。由失念故暫起微劣 諸煩惱纏。尋能作意速疾除遣。唯一度來生
此世間。便能究竟作苦邊際。得不還果及不 還相。如前已說。當知此中由觀察作意。於 一切修道數數觀察已斷未斷。如所得道
而正修習。又於此中云何名修自性。云何 名修業。云何名修品類差別。謂由定地作 意。於世出世善有為法修習增長。無間所 作殷重所作。令心相續會彼體性。如是名
為修之自性。當知修業略有八種。一有 一類法由修故得。二有一類法由修故習。 三有一類法由修故淨。四有一類法由修 故遣。五有一類法由修故知。六有一類法
由修故斷。七有一類法由修故證。八有一 類法由修故遠。若先未得殊勝善法。修習 令得名修故得。若先已得令轉現前。名修 故習。若先已得未令現前。但由修習彼種
類法。當令現前。令轉清淨鮮白生起。名修 故淨。若有失念染法現行。修善法力令不 忍受斷除變吐。名修故遣。若未生起所應
斷法。修善法力了知如病深心厭壞。了知 如癰如箭障礙無常苦空及以無我深心厭 壞。名修故知。如是知已數修習。故無間道 生斷諸煩惱。名修故斷。煩惱斷已證得解
脫。名修故證。如如進趣上地善法。如是如 是令其下地已斷。諸法轉成遠分乃至究 竟。名修故遠。當知是名八種修業。應知此
修品類差別有十一種。一奢摩他修。二毘鉢 舍那修。三世間道修。四出世道修。五下品道 修。六中品道修。七上品道修。八加行道修。九
無間道修。十解脫道修。十一勝進道修。奢 摩他修者。謂九種行令心安住。如前已說。 毘鉢舍那修亦如前說。世間道修者。謂於諸
下地見麁相故。於諸上地見靜相故。乃 至能趣無所有處一切離欲。出世道修者。 謂正思惟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 道真是道。由正見等無漏聖道。乃至能趣
非想非非想處一切離欲。下品道修者。謂由 此故能斷最麁上品煩惱。中品道修者。謂由 此故能斷所有中品煩惱。上品道修者。謂由
此故能斷所有最後所斷下品煩惱。加行道 修者。謂由此故為斷煩惱發起加行。無間 道修者。謂由此故正斷煩惱。解脫道修者。
謂由此故或斷無間證得解脫。勝進道修者。 謂由此故從是已後修勝善法。乃至未起 餘地煩惱能治加行。或復未起趣究竟位。 當知是名十一種修品類差別。如是於修
勤修習者。於時時間應正觀察所有煩 惱已斷未斷。
[0476c26] 於時時間於可厭法深心厭 離。於時時間於可欣法深心欣慕。如是名 為攝樂作意。
[0476c28] 彼即於此攝樂作意。親近修習 多修習故。有能無餘永斷修道所斷煩惱。 最後學位喻如金剛三摩地生。由此生故便
能永斷修道所斷一切煩惱。問何因緣故此 三摩地名金剛喻。答譬如金剛望餘一切末 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等諸珍寶。最為 堅固。能穿能壞所餘寶物。非餘寶物所能
穿壞。如是此三摩地於諸有學三摩地中 最上最勝最為堅固。能壞一切所有煩惱。 非上煩惱所能蔽伏。是故此三摩地名金剛 喻。
[0477a09] 從此金剛喻三摩地。無間永害一切煩惱 品麁重種子。其心於彼究竟解脫。證得畢 竟種姓清淨。於諸煩惱究竟盡中發起盡
智。由因盡故當來苦果畢竟不生。即於此 中起無生智。彼於爾時成阿羅漢諸漏已 盡。所作已辦無復所作。證得自義盡諸有 結。已正奉行如來聖教心。善解脫。已具成
就十無學法。謂無學正見正思惟乃至無學 正解脫正智。於諸住中及作意中。能隨己 心自在而轉。隨所樂住或聖或天或梵住 中即能安住。隨樂思惟所有正法能引世間
或出世間諸善義利即能思惟。言聖住者。 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言天住者。 謂諸靜慮諸無色住。言梵住者。謂慈住悲
住喜住捨住。又於爾時至極究竟畢竟無垢 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離諸關鍵。已出深坑 已度深塹。已能摧伏彼伊師迦。是為真聖。 摧滅高幢已斷五支成就六支。一向守護
四所依止。最極遠離。獨一諦實棄捨希求。無 濁思惟身行猗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獨 一無侶正行已立。名已親近無上丈夫具
足成就六恒住法。謂眼見色已無喜無憂。 安住上捨正念正知。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 已舌甞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無喜無 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彼於爾時領受貪
欲無餘永盡。領受瞋恚無餘永盡。領受愚 癡無餘永盡。彼貪瞋癡皆永盡故。不造諸 惡習近諸善。其心猶如虛空淨水如妙香 檀。普為一切天帝天王恭敬供養。住有餘
依般涅槃界。度生死海已到彼岸。亦名任 持最後有身。先業煩惱所引諸蘊自然滅。 故餘取無故不相續故。於無餘依般涅槃 界而般涅槃。此中都無般涅槃者。如於生
死無流轉者。唯有眾苦永滅寂靜清涼滅 沒。唯有此處最為寂靜。所謂棄捨一切所 依愛。盡離欲永滅涅槃。當知此中有如是 相。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不能習近五種
處所。一者不能故思殺害諸眾生命。二者 不能不與而取。三者不能行非梵行習 婬欲法。四者不能知而妄語。五者不能貯 畜受用諸欲資具。如是不能妄計苦樂自
作他作自他俱作非自他作無因而生。又亦 不能怖畏一切不應記事。又亦不能於 雲雷電霹靂災雹及見種種怖畏事已深 生驚怖。當知此中金剛喻定所攝作意。名
加行究竟作意。最上阿羅漢果所攝作意。名 加行究竟果作意。由如是等多種作意。依 出世道證得究竟。
[0477b28] 如是一切名聲聞地。此是一切正等覺者所 說。一切聲聞相應教法根本。猶如一切名句 文身。是所制造文章呪術異論根本。
◎
◎本地分中獨覺地第十四
[0477c03] 如是已說聲聞地。云何獨覺地。當知此地 有五種相。一者種姓。二者道三者習。四者 住。五者行。
[0477c06] 云何獨覺種姓。謂由三相應正了知。一者 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塵種 姓。由此因緣於憒鬧處心不愛樂。於寂
靜處深心愛樂。二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 菩提時有薄悲種姓。由是因緣於說正 法利有情事心不愛樂。於少思務寂靜 住中深心愛樂。三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
菩提時有中根種姓。是慢行類。由是因緣 深心希願無師無敵而證菩提。
[0477c15] 云何獨覺道。謂由三相應正了知。謂有一類 安住獨覺種姓。經於百劫值佛出世。親近 承事成熟相續。專心求證獨覺菩提。於蘊
善巧於處善巧。於界善巧於緣起善巧。於 處非處善巧於諦善巧。勤修學故。於當來 世速能證得獨覺菩提。如是名為初獨覺 道。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
正法如理作意。於先所未起順決擇分善 根引發令起。謂煗頂忍而無力能即於此 生證法現觀得沙門果。復修蘊善巧修處 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
巧修諦善巧故。於當來世能證法現觀得 沙門果。是名第二獨覺道。復有一類。值佛 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證法 現觀得沙門果。而無力能於一切種至極
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 果。復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 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依出 世道於當來世。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
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是名第三獨覺道。
[0478a05] 云 何獨覺習。謂有一類依初獨覺道。滿足百 劫修集資糧。過百劫已出無佛世。無師自 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法現觀得獨覺菩
提果。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復有一類 或依第二或依第三獨覺道。由彼因緣出 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或證
法現觀乃至得阿羅漢果。或得沙門果。至極 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證得最 上阿羅漢果。當知此中由初習故成獨覺 者名麟角喻。由第二第三習故成獨勝者
名部行喻。
[0478a16] 云何獨覺住。謂初所習 麟 角喻獨 覺。樂處孤林樂獨居住。樂甚深勝解。樂觀 察甚深緣起道理。樂安住最極空無願無相
作意。若第二第三所習部行喻獨勝。不必一 向樂處孤林樂獨居住。亦樂部眾共相雜 住。所餘住相如麟角喻。
[0478a21] 云何獨覺行。謂一切 獨覺隨依彼彼村邑聚落而住。善護其身 善守諸根善住正念。隨入彼彼村邑聚落 或為乞食。或濟度他下劣愚昧以身濟度。
不以語言。何以故。唯現身相為彼說法不 發言。故示現種種神通境界。乃至為令心 誹謗者生歸向故。又彼一切應知本來一向 趣寂。
◎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四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0 冊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西蓮淨苑輸入,惠敏法師提供之科判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