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kośaśāstra (Apidamo Ju She Shi Lun)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六婆藪盤豆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釋論中分別世間品第三
[0198a25] 今當說此義。由決定欲界色界無色界故。已 分別心等諸法。此中何法名欲界色界無色 界。為答此問故。偈曰。地獄鬼畜生。人道及
六天。名欲界。釋曰。四道及六天聚。六天者。 一四天王天。二三十三天。三唱樂天。四善知 足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是名欲界及
器世界。此欲界復有幾處。偈曰。二十。由地 獄洲異。釋曰。云何十四成二十。大地獄有八。 一更生。二黑繩。三眾磕。四叫喚。五大叫喚。
六燒然。七大燒然。八無間。是名地獄異。洲 有四。一剡浮洲。二東勝身。三西牛貨。四北 勝生。是名洲異。前說有六天。合數欲界成
二十處。若約眾生世。從他化自在天乃至無 間地獄。若兼取器世界乃至風輪。從此欲界。 偈曰。向上十七處。名色界。釋曰。云何偈曰。
各各定三地。釋曰。此中初定二定三定。各各 有三地。偈曰。於中四定有八地。釋曰。此中 初定三地者。一梵眾。二梵先行。三大梵。二
定三地者。一小光。二無量光。三遍光。三定 三地者。一小淨。二無量淨。三遍淨。四定八 地者。一無雲。二福生。三廣果。又一無大求。
二無熱。三善現。四善見。五無下。如此十七 處名色界。及於中住眾生。罽賓國師說。但有 十六。何以故。於梵先行處有處。高廣最勝。
如別層起。唯有一主名大梵處。非有別地。 偈曰。無色界無處。釋曰。云何無處。無色法 無有處。何以故。過去未來有教等無色法。不
住於處。此義決定。偈曰。由生有四種。釋曰。 若無處云何有異。由生差別故。無色界成立 四種。一空無邊入。二識無邊入。三無有無邊
入四非想非非想入。此四不由處立為高下 差別。何以故。是處得無色定人死墮。即於此 中生。復從此後死墮。於此處中陰即起。如有
色眾生依色色相續生。於無色界何所依相 續得生。偈曰。聚同分及命。依此心相續。釋 曰。眾生聚同分及命根。依此二彼心相續生。
阿毘達磨師說如此。若爾有色眾生。云何不 依此二心相續生。此力弱故。彼力云何強。從 定差別生故。何以故。此定能伏滅色想。若
爾由定力最強。依定心相續起何用立別依。 此義應說。如有色眾生。依色聚同分及壽命 得生。無色眾生依何法此二法得相續生。此
二互相依。若爾有色眾生。此二何故不自相 依生。由二力弱故。若爾於無色二法云何力 強。從定差別生故。此二如前。與心相續應
同。或同心及心法。是故無色眾生心相續。無 別依止。經部師說如此。復次先所生能引心 相續。因於色未離愛欲。此心相續。必與色共
起。是故此相續依色得生起。是先所生能引 無色心相續。因於色無復愛欲故。心相續不 觀色生。以棄背色故。云何說此三。為欲界色
界無色界。界以持為義能持自相故。或性為 義如前。此界與欲相應故名欲界。與色相應 故名色界。除相應言。譬如金剛耳璫及彌
梨遮飲。於此界中色非有故。不可顯現故。不 可變壞故。是故名無色界。復次此界是欲界 家。界能持欲故。餘二界應知亦爾何。法名
欲。若略說與段食相應欲。與婬相應欲。故於 中名欲。如偈言。
世間希有不名欲 於中分別愛名欲
世間希有住不異 智人於中唯除欲
[0198c28] 尼乾子對舍利弗。說偈言。
世間希有若非欲 汝說分別愛名欲
比丘恒應受塵欲 若起染污塵覺觀
[0199a02] 大德舍利弗答。
世間希有若是欲 分別愛著若非欲
汝師恒應受塵欲 若見可愛色等塵
[0199a05] 若有諸法。於欲界色界無色界起行。是諸法 為與欲界色界無色界相應。不。非何者欲界 等。欲若於法隨眠名欲界等相應。何法名欲
界等欲。是法能隨眠於欲色無色界中。是名 欲界等欲。此答同縛馬答。如問縛馬者。誰是 馬主馬主是誰是能縛。此二悉不可解。不同
縛馬答。何以故。此三處前已於欲界等中分 別顯了。於中未離欲人所有欲。是名欲界欲。 若欲界欲隨眠於此法中。此法名欲界相應。
如此色無色界欲。若人已離欲下界。如理應 知。復次若欲有色。以非寂靜為地。名欲界 欲於有色定及無色欲。名色界無色界欲。餘
言如前。於變化心中所起欲。云何名欲界欲。 於中若有欲則名為信。由噉此味若退墮定。 隨變化於能變化人心上欲。亦是欲界欲。復
次若變化為香味。即是欲界相應。由此二非 色界心所變化故。為唯一三界耶。三界無邊。 譬如虛空。三界亦爾。是故無先未有今有。眾
生生對對。諸佛出世時。無量眾生般涅槃。無 眾生有盡難。譬如虛空。世界云何住。傍住。經 中說譬如車軸渧天雨時。水渧從上空落
無間無缺。如此於東方世界正壞正成。無間 無缺亦爾。如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亦爾。不說 有上下方。於別部經言有上有下。從阿迦尼
吒上更有欲界。欲界下更有阿迦尼吒。若人 離欲一欲界。是人即離欲一切欲界。色無色 界亦爾。若人依初定起通慧。隨所生處世界
起通慧。由此通慧得往自世界梵王處。非餘 處。如前所說三界。偈曰。於中地獄等。名說 有五道。釋曰。於三界中說有五道。如前所立
名。謂地獄畜生鬼神天人。由此自名說道有 五。欲界中有四道及第五道一分。色界無色 界中。唯天道一分。為有諸界出此道不。由說
於界中有諸道。說有善染污器世界。中陰為 性。是界非道。五道者偈曰是無覆無記。眾生 非中陰。釋曰。道以無覆無記為性。若不爾。
道應相雜但眾生名是道。亦非中陰為性。假 名論中說。四生攝五道盡。非五道攝四生盡。 何者非攝。即是中陰。法陰阿毘達磨說。何者
眼界。依四大及四大所造清淨色。是眼根眼 入眼界。謂地獄畜生鬼神天人。修得及中陰。 於經中說。於道却中陰。此經何名七有。經
云有七有。謂地獄有畜生有。鬼神有。天有。 人有。業有。中陰有。此經中說五道共因共行。 是故道定唯無覆無記。由却彼因業。有出彼
外故。罽賓國師說。經大德舍利弗說。淨命是 地獄。或流現前故。即起即長地獄受報業。淨 命身口意諂曲憎忿麁澁業。於地獄色受想
行識果報熟。果報已起得名地獄眾生。淨命 此中除色等法。地獄眾生皆不可得。是故五 道定是無覆無記。若爾應救分別道理論。彼
論云。於五道一切隨眠惑緣起。託五道心有 五種。由共前分執道故。是故不相違。譬如說 郊外為國土。餘部說。諸道不。但無記有善
有。染污是汝所。說由於道。却業有出外故不 由別。立業有於道成外譬如於。五濁惑濁見 濁。亦有別說。諸見非非惑。如此業有亦入
道攝。亦有別說。為顯道因故。於中陰亦應如 此論。是義不然。非道理故。眾生往於彼。是 故彼名道。中陰非所往。即於死墮處起故。若
爾無色界不應成道。即於死墮處起故。若爾 由中間有故。故立中陰。非道在二道中間故。 若此成道。不應說為中有。復次大德舍利弗
說。果報已起得名地獄眾生。有說。果報已起。 不說即是果報復說淨命。此中除色等法地 獄眾生皆不可得。此言但撥能行五道人故
說除色等陰地獄人不可得。不撥餘陰。毘婆 沙師說。五道定是無覆無記。果報為性。有餘 師說。增長為自性。於五道三界中。此義次第
應知。偈曰。身異及想異。身異同一想。翻此 身想一。復有三無色。故識住有七。釋曰。經 中說。有有色眾生身異想異。如人道及諸餘
天。是第一識住。何者餘天。欲界天。初定天。 除劫初生天。云何彼身異。色相形不同故。云 何彼想異。樂想苦想非樂非苦想不同故。有
色眾生身異想一。如梵眾天劫初受生。是第 二識住。何以故。是劫初生。一切梵眾同起 一想。謂我等是大梵所生。大梵亦作此想。謂
彼是我所生。由同思想大梵為一因故。故言 想一。大梵王身量高大。異於彼眾相貌威德 言語光明衣著等亦異彼眾。故言身異。於經
中說。是諸梵眾有如此思想。我等見此眾生 長壽於久時住。乃至起如此心。願餘眾生 於我同類中生。是眾生起如此心願。我等即
於此處受生。是彼云何見此眾生。餘師說。彼 住遍光天處。見此眾生。何以故。是梵眾從彼 處墮故。梵眾已不得第二定三摩跋提。云何
能憶第二定地宿住事。若得云何緣大梵為 境。起戒執取。有餘師說。諸梵眾在中陰得 見。是義不然。於中陰無道理為得久住。無障
礙故。云何彼起如此心。我等見此眾生長 壽久住此中。是故諸梵眾在此處憶昔時事。 昔時已見此眾生長壽久住。後時更見。是故
起如此心。有有色眾生身一想異。如遍光天。 是第三識住。此中復由執上邊處。應知具足 取二定。若不爾。小光無量光。何處識住可
得安立。於彼天色相形不異故身一。有樂想 不樂不苦想故想異。彼說是諸梵。於根本定 地厭極喜根。從方便地。引捨根令現前。於方
便地厭極捨根。從根本地更引喜根令現前。 譬如大富人厭極欲樂別受法樂。厭極法樂 更受欲樂。若爾於遍淨天為不同此義耶。遍
淨天由彼樂不生厭極。何以故。是樂最寂 靜。喜樂非寂靜。為沒重心故。經部師說。有 經顯彼想不一。經言。有諸眾生於遍光天上
新得受生。未明了世間壞聚。未明了世間成 散。見下地火光焰。怖畏起厭離心。謂火光 焰勿燒空梵王處。已從下至於我處。有諸眾
生。於遍光天上先舊受生。已明了世間壞聚。 已明了世間成散。見彼眾生起驚怖心。慰喻 之言。勿畏淨仙。勿畏淨仙。昔時此光燒空
梵處竟。自然滅靜。是故於火光有來不來想 故。怖不怖想故。故說想異。不由樂不樂不苦 想。有有色眾生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
四識住。想一者。同一樂想。此中於初定由 染污想彼一想。於第二定由善想彼不一想。 於第三定由果報生想彼一想。無色界三識
住。如經所顯。是七名識住。此中何名識住。 於七處相應五陰及四陰。如理應知。是識住 所餘何故非識住。偈曰。所餘有變異。釋曰。
所餘是何法。謂諸惡道第四定及有頂。何以 故。於中識有諸變異。故非識住。云何變異。 於惡道中苦受是變異。由損害識故。於第四
定無想定是變異。於有頂滅心定是變異。能 斷識相續故。復說住於餘處眾生。是欲住處。 若住於此處不欲更動。說名識住。於惡道無
此二義。於第四定中眾生恒有動求出心。若 凡夫欲見無想天。若聖人欲見五淨居。有頂 心細昧故。彼非識住。如所說是七識住。偈
曰。有頂無想天。眾生居有九。釋曰。於九處 中眾生如欲得住。偈曰。不欲住餘非。釋曰。 何者為餘。謂惡道。何以故。於中眾生不欲
住業。羅剎逼之令住。不由自欲住。是故非眾 生居。譬如牢獄。於餘經說七種識住。復有餘 經說。偈曰。復有四識住。釋曰。何者為四。愛
色識住。愛受識住。愛想識住。愛行識住。此 四體相云何。此次第。偈曰。謂有流四陰。釋 曰。是陰。偈曰。自地非餘地。釋曰。此四陰是
自地陰。非餘地陰。何以故。住者定著為義。 於不同地陰中。識隨貪愛故。不能得住。云 何不說識為識住。由離能住立住故。不說識
住。非能住為住。譬如非王為王所使。復次若 識乘策此法。此法名識住。由船人道理故。 說諸法為識住。非識自乘策識故。不說識為
住。毘婆沙師說如此。若爾經中說。於識食有 愛有欲。若於中有愛有欲。於中識即乘住。此 經云何。七種識住五陰為性。此經復云何
有如此。雖然不分別。生處所攝五陰中有受 樂識生時。亦說識為識住。若如色等。各各能 起識染污。若單識不能為如此。是故於四識
住不說單識為識住。復次佛世尊說四識住 為田。一切有取識為種子。不可安立種子為 種子田。佛世尊意可了別如此。偈曰。住等眾
生名。釋曰。是法為共生識好最勝田。是法說 之為識住。為以七識住攝四識住不。為以四 識住攝七識住不。偈曰。各異。釋曰。七不攝
四。四不攝七。偈曰。四句攝。釋曰。若思量應 知四句相攝。有法七所攝非四所攝等第一 句者。七識住中識。第二句者。惡道第四定有
頂識所離諸陰。第三句者。謂七識住四陰。第 四句者。除前三句。
[0200c21] 前所說三界有五道等差別。於中應知。偈曰。 於中有四雜。眾生謂卵等。釋曰。卵生胎生濕 生化生。雜者何義。雜生為義。於中眾生相雜
生。由生等故。何者卵生。是眾生從卵出。如 鵝鶴孔雀鸚鵡舍利等。何者胎生。是眾生從 胎出。如象馬牛驢駝等。何者濕生是眾生
從四大氣所生。如蟲蚊蜻蛉等。何者化生。是 眾生不減具根圓。得是及身分一時俱生。如 天地獄中陰等。復次於一一道中有幾種生。
偈曰。人畜具四生釋曰。人道有四生。卵生 者。如世羅優波世羅二比丘從鶴鳥生。又彌 伽羅母。三十二子。又如般遮羅王生五百子。
胎生者。如今世人。濕生者。如頂生王。遮婁優 波遮婁王。迦富多摩梨尼夫人。菴羅夫人等。 化生者。如劫初生人。畜生亦有四種。可見
有三種。若化生如龍伽婁羅鳥等。偈曰。地獄 但化生。中陰及諸天。釋曰。一切地獄眾生。 中陰眾生諸天。皆是化生。偈曰。鬼神亦胎生。
釋曰。亦言即顯有化生。胎生者。如女餓鬼白 淨命目乾連云。
我夜生五子 晝時亦生五
生已皆食盡 如此我無飽
[0201a14] 何生於一切中最勝。化生。若爾云何。最後 生菩薩。已至得。生自在唯受胎生。若作如此 見大利益。利益者。由親屬相關故。令無量大
家釋迦種得入正法。此人是轉輪王種姓。但 由此名欲生他恭敬尊重。及背邪歸正。在於 人道。亦得如此希有勝利。我等今云何下心。
為起受化眾生正勤心。若不爾。家姓則不可 識。世間應作此計。此眾生是何幻惑。為天為 鬼。外道亦說此言。一百劫盡如此幻惑人出
於世。作幻化事噉食世間。為離此謗故受胎 生。有餘師說。為安立身界尸履故受胎生。於 中人及餘眾生。作供養事竟。由此福德過於
千遍。恒受天生後得解脫。何以故。化生眾生 無外種子故。若死身不得住。如燈光已滅靜 無復餘。化生亦爾。若是人信世尊。有成願
通慧。此救不然。從別問更生別問。若化生眾 生。屍骸不可得。經中云何說。化生伽婁羅取 化生龍為食。不解故無失。復有食乃至未死。
若死無復飽。何生於一切中最多。唯化生。何 以故。此具二道。三道中一分。一切中間悉化 生何法名中陰。偈曰。死有及生有。在中間五
陰。釋曰。前死有後生有。於中間所得身。為 至餘處。說此身名中有。在二道中間故。若身 已有。云何非生。偈曰。未至應至故。未生名
中有。釋曰。若至所應至處。方得名生。此眾 生已離本生。未至應至處。於中間雖有未得 名生何處。是此眾生應往是處。業所引果報。
明了顯現及究竟。是所住處。若至此處名 生。餘部說。生有與死有斷絕。此執非可許。 何以故。由道理及阿含故。此中依道理說。偈
曰。似穀相續故。無間於後生。釋曰。諸法次 第相續生。由不斷故。於餘處生。此可證見。 譬如穀相續。是故眾生相續次第無斷絕。於
餘處生。此義可然。若爾諸法斷絕於餘處生。 此可證見。譬如於鏡等中從本生影。亦可證 見。如此從死有生有斷絕生。此亦可然。偈
曰。影非成實故。不等故非譬。釋曰。影是何 法。有別物生。是色中一類。是義不然。非成 實故。若成實有物不相似故。故亦不堪為
譬。云何非成實。偈曰。共一處二無。釋曰。 於餘一處見鏡色及影色。此一處中無道理 二影俱有。依止四大異故。復次別方定故。於
一水處互向自面。所有諸色互對生影。於一 色中二人共看。不應有俱時各見此中餘色 得生。是義不然。復次影及光。不曾見於一處
俱有。曾見鏡在影中日光顯然。若影是實有。 光不應得於中生以相違故。復次共一處二 無者。何者為二。謂鏡面及月圓。於別處見鏡
面。於別處見鏡中月圓。如井中水。此月影若 於中生。不應見在餘處。是故此影實無所有。 諸法聚集有如此勢力。謂非有顯現似有。何
以故。諸法功能差別。難可思議。如此不成 實故。不堪為譬。云何由不相似故不堪為譬。 偈曰。無相續。釋曰。影非本物相續。與鏡相
續相應故。與本俱有故。如生有約死有成。相 續無間無絕。生於餘處故。影無如此相續。是 故影譬不等。偈曰。二生。釋曰。從二種因影
得生。謂從本物及鏡。依此最勝二因影得生。 生有不爾。從二因生。謂從死有及從餘勝法。 復由此義影譬不等。不應說如此。有外色無
意赤白為勝因。若化生眾生。於空中受生。復 分別何因如此。由道理不可許。從死陰斷絕 無相續生陰得起。由此道理。是故有。中陰。偈
曰。由經。釋曰。由經知有中陰。經中說七種 有。地獄有。畜生有。鬼神有。天有。人有業 有。中有。此經非彼受誦。復由別經說有中
陰。偈曰。乾闥婆。釋曰。三處現前故。於母胎 中眾生得受生。何者為三。一母四大調適有 時。二父母互起愛心和合。三乾闥婆正至欲
託生。若除中陰。此中何法名乾闥婆。若此經 非彼所受誦。故執如此。云何陰壞得至其中。 復次若汝執無中陰。云何會釋阿輸羅耶那
經。經云汝等能知不。是乾闥婆正至於中。為 剎帝利。為婆羅門。為鞞舍。為首陀羅。為從 東方來南西北方來。廣說如經。此中何法名
乾闥婆。五陰破壞。云何得來。如此之經汝可 不讀耶。若汝言我不受此經。此義復云何。偈 曰。說五。釋曰。佛世尊說有五種阿那含。中
滅生滅無行滅有行滅上流滅。若無中有。云 何得名中滅。有諸天名中。至於彼般涅槃。故 名中滅。若爾亦應有天名生等。至於彼般涅
槃。汝等亦應作如此執。是故此非好執。復次 偈曰。行經故。釋曰。於經中說有七種賢聖 行。於中說中滅人有三。由時節處所勝負差
別故。譬如有鐵小火星纔出即滅。初人亦爾。 譬如有鐵火星出遠方滅。第二人亦爾。譬如 有鐵火星出去最遠墮未至地而滅。第三人
亦爾。如汝所執。若有天名中則無如此三品。 時節處所勝負差別。是故此執唯漫分別。有 餘師說。於壽量中間立三人。或執近諸天
邊。若人滅盡諸惑。說名中滅。此人或行入 界般涅槃。或行入想般涅槃。或行入覺般涅 槃。是故成三。復次初人於色界中。攝聚同
分已般涅槃。第二人受富樂已般涅槃。第三 人入誦法藏堂已般涅槃。若爾生滅何相。此 人入多時相應誦法藏堂已方般涅槃。多故
減壽命。然後般涅槃。非初受生即般涅槃。 如此一切與火星譬皆不相應行處所無勝負 差別故。若爾於無色界。亦應說有中滅人。亦
於壽量中間般涅槃故。由不說故。是故此執 惟自分別。若汝不讀誦如此等經。我今何所 作。大師已般涅槃。正教無主。已多種分破
乃至今時。於文於義隨欲分破。此猶不息。 若人受如此等阿含。為證為量。中陰於此人 得成。若爾云何說頭師魔。由現身入大阿毘
指獄。此魔正生未死。地獄火焰已來燒身。方 捨壽命。由中有身乃入地獄。經意如此。何 以故若業最劇。圓滿此業。不得待捨身。是故
此魔現報先熟。生報後熟。復次此義今云何 可會釋。有五無間業。若人已作已長。次第無 間必生地獄。不往餘道。此是經意。於中為
顯此業必受生報。若如文分別。但應稱五業。 不得說餘句。應至如此。若作業無間命即應 斷。無暫活義。何人不許中有生義。雖然從死
有無間。由中有生於地獄趣。向生有故。是故 不說為生有。若爾云何。釋此偈。
已度四位至衰耄 二生汝今近閻魔
於其中間必無住 路中資糧咄不有
[0202b16] 此偈顯於人道中無中間住。生滅次第無礙 故。復次於中有中無住。為至生處行無礙故。 偈意如此。若如此是意。若如此非意。此分判
依何道理得成。汝亦同此難。是故於此二義。 如前所說經。無相違故。故不可偏以此偈 證無中陰義。復次證名言者。是行無行何道
是所應往。中有若起有何相。偈曰。由一業引 此。當先有相貌。釋曰。此業能引生諸道。此 業能引顯中有。為至此道。是故此道必所應
往。於此道中是應來先有相。此即中陰相。若 爾狗等眾生。於一胎中應生五道中陰。若地 獄中陰即燒母腹。於先有時。地獄眾生火亦
不恒然。若行於園中。何況在中陰。設許火 燒然。如不可見亦不可觸。由體性細故。是故 非難。諸中陰於胎中亦互不相觸故。為業遮
故。故不能燒。身量云何。如六七歲小兒。而 識解聰利於小兒。若菩薩在中陰。如圓滿少 壯人。具大小相。是故雖在中有。正欲入胎。
而能遍照百俱胝剡浮洲。若爾云何菩薩母。 於夢中見白象子欲入右脇。母所見但是夢 相不關中有。菩薩久已離畜生故。譬如柯枳 王見十種夢。謂象井 麨
旃檀林小象衣爭瓔 珞蓮華。於事前得此夢。中陰眾生非破腹入 胎。云何得入。從生門入。是故雙生。若在後 生為大。若在前生為小。若爾大德達磨須部
吼底說偈。云何會釋。
變身作白象 六牙四足飾
入母胎臥住 念如仙入林
[0202c15] 此言不必須會釋。何以故。此言非經非律非 阿毘達磨。但是集言。聰慧人欲集義為論。有 餘諸法攝為增益。若言必須會釋。此是母於
夢中見子入胎相。大德說偈意如此。色界中 有身量圓滿。有衣共生。慚羞最重故。諸菩薩 中有衣著具足。復有叔柯羅比丘尼。由本願
力故。於中有著衣入胎出胎。乃至般涅槃後 共衣俱燒。所餘皆裸。欲界眾生無慚羞多故。 復次何法名先有。偈曰。復有先於死後於生
剎那。釋曰。有者若約通義。謂五取陰。此有 離為四分。一中有。如前說。二生有。謂於道 託生初剎那。三從此後除死剎那。是別先
有。此中說名先有。四最後剎那名死有。從此 後有中有。若生有色眾生中。此中有。偈曰。同 生淨天眼。可見。釋曰。若同生道中陰。定互
相見。若人有天眼最清淨。是一通慧類。此人 亦得見。彼若生得天眼則不能見。以最細故。 餘師說。天道中陰能見一切中陰。謂人鬼畜
生地獄中陰。除前除前得見。偈曰。業通疾。 釋曰。通慧者謂行虛空。此通從業得。此通速 疾云何。不可及迴故名疾。若人應生他方。修
得通慧人所不能及。佛世尊亦不能遮迴。由 業力最強故。偈曰。具根無障礙。釋曰。此有 具足五根。金剛等所不能礙。此義應然。曾聞
破燒赤鐵塊。見蟲於中生。中有眾生。若應生 此道中從此道。一切方便。偈曰。不轉。釋曰。 云何人道中陰。無時可轉令成天道中陰及
餘道中陰。此眾生若為此道成中陰。決定應 生此道中。不生餘道。復次欲界中陰為食段 食不。答爾。不食麁段。何故。偈曰。此食香。釋
曰。故名乾闥婆。若福德小食臭氣若福德大 食妙香。眾生於此有中得住幾時。大德說無 定。乃至未得生緣聚集。此中壽命無別業引
之。一聚同分攝故。若不爾。此中由命根盡。 應別立死有。若有肉聚等須彌山。此肉聚至 夏時一切成蟲。彼中陰為住待夏時不。復從
何方來。此問未曾至經中。亦未曾至阿毘達 磨中。若爾可然。微細眾生貪著香味。壽命短 促。無有邊際。此眾生聞氣貪著香味。於捨命
時覺悟先業能感蟲生報。由此貪愛受於蟲 生。復次昔已有業能感彼道。是時彼緣最多。 於生果報得具事能非餘時。此義必然。何以
故。已有宿業能感轉輪王報。世間壽八萬歲 時。或過此壽。有多轉輪王生非餘時。是故世 尊說眾生業報不可思議。大德婆須蜜多羅
說。七日得住。若不得生緣和合。此中死墮 死墮更生。復有餘師說。七七日住。毘婆沙師 說。但促時住。以樂受生故。疾行結生。若因
緣聚集未具。若其於此道中必應受生。是時 宿業自和合眾緣。若不定生此處。於餘處此 道中皆得受生。餘師說。若於此眾生類中不
得生。則於餘相似類眾生中受生。譬如牛於 夏時欲事偏多。狗於秋時。熊於冬時。馬於春 時。野牛野干豹等欲事無時。是時此眾生應
生牛中。若非夏時則生野牛中。若應生狗中 非時則生野干中。若應生馬中非時則生驢 中。若應生熊中非時則生豹中。為不如此耶。
若眾生在別聚同分中陰中。於餘聚同分則 不得受生。一業所引故是故此執有失可訶。 此中有為行至應生道處故起。偈曰。顛倒心
行彼。生處由欲戲。釋曰。此中有眾生。由宿 業勢力所生眼根。雖住最遠處。能見應生 處。於中見父母變異事。若應成男。於母則起
男人欲心。若應成女。於父則起女人欲心。 到此心起瞋。於分別論中有如此文。乾闥婆 於二心中隨一心應起現前。或欲相應起。或
瞋相應起。此中有眾生。由二起顛倒心故。求 欲戲往至生處。是事樂得屬己。是時中不淨 已至胎處。即生歡喜仍託彼生。從此剎那。是
眾生五陰和合堅實。中有五陰即滅。如此方 說受生。若胎是男。依母右脇面向背蹲坐。若 胎是女。依母左脇面向母腹住。若胎非男非
女。如欲類託生住。亦如此無中有異男女。皆 具根故。是故或女或男託生如處而住。後時 在胎中增長。或作黃門。此義應思。為即以
赤白四大成胎中眾生根及依止。為由業力 故別有四大宿業所生成根等。但依止赤白 四大。有餘師說。即是赤白四大。何以故。此
赤白先無根。共中陰俱滅。有根後生。由種 子滅芽生道理故。是時說此名柯羅邏。若作 如此思。則善順此經。經云父母不淨和合所
生。復有經云。比丘汝等長夜增長貪愛攝取 血滴。餘師說。別有四大。譬如葉蟲依止葉糞。 蟲依止糞。由說柯羅邏依止不淨生。是故與
柯羅邏經不相違。若託胎卵生道理如此。 於餘生如理應說。此中是道理應知。偈曰。餘 愛樂香處。釋曰。若眾生欲受濕生。由愛樂
香故至生處。此香或淨或不淨。隨宿業故。化 生由愛樂處所故至生處。若爾地獄眾生。云 何愛樂處所。由心顛倒故。此眾生見寒風及
冷雨觸惱。自身見地獄火猛盛可愛。欲得暖 觸故往入彼。復見自身為熱風熱光及火焰 等所炙。苦痛難忍。見寒地獄清涼。愛樂冷觸
故往入彼。如位造作能感如此生業。見自身 是如此位。見彼眾生亦爾。是故往彼。先舊諸 師作如此說。復次此中天中陰。一向上昇如
從坐起。人畜生鬼神中陰如人等。偈曰。地獄 脚向上。釋曰。如偈言。
眾生墮地獄 脚上頭向下
誹謗諸仙人 護精進行者
[0203c28] 前已說顛倒心行彼。為一切中陰眾生皆有 此事入母胎。為不皆爾亦不無。此經中說。有 四種託胎。何者為四。偈曰。一正入有覺。釋
曰。有眾生多善根聚集。護持正念。死時不失 正念故有覺。乃至入母胎。亦不失正念。住時 出時則失正念故無覺。偈曰。餘住。釋曰。有
眾生住母胎。亦不失正念故有覺。先入亦爾。 偈曰。復餘出。釋曰。復有眾生出母胎。亦不 失正念故有覺。先入住亦爾。偈曰。餘三位。
釋曰。有餘眾生在三位中。皆失正念故無覺。 若入無覺。住出必無覺。是名四種託胎。此是 逆說。由隨順首盧柯結故說。偈曰。一切卵生
則無覺。釋曰。若卵生眾生。恒於三處無覺。 云何卵生眾生。說名託胎。此眾生亦先託胎。 或由當來名說。如經言能作有為。是故名行。 如世人言煮飯磨 麨
。是故無失。云何不覺悟 入母胎及住出。復云何覺悟入住出。若眾生 小名位。正欲入母胎時。即起顛倒想欲。或見 猛雨洪注疾風飄鼓。或見大陰寒。或見多人
沸撓。自謂我今入密草稠林草屋葉屋中。我 今匐行住樹根下壁根下。若住亦起顛倒。謂 我今於此等中住。若出亦起顛倒。謂我今從
此等中出。若大名位眾生亦起顛倒想欲。我 今當入園入遊戲處。登上高樓及大殿堂。坐 於床座。若住謂住其中。若出謂從此出。如此
不覺悟入住出。若覺悟者了解分別。謂我今 正入母胎。正住母胎。正出母胎。無顛倒想 欲。此中更分別說。偈曰。說託胎有三。輪王
及二佛。釋曰。轉輪王獨覺大正覺。此三人次 第應知託胎三義。第一託胎謂轉輪王。何以 故。此人正入胎時有覺悟。非住出時。第二
託胎謂獨覺。此人入住二時有覺悟非出時。 第三託胎謂大正覺。此人入住出三時皆有 覺悟。此中三人悉由當來名所顯。云何三事
不同。偈曰。業智慧及二。次第勝能故。釋曰。 業勝能者。能作大福德行人。由福德有業勝 能。故立第一。修習多聞多思人。由智慧有勝
能。故立第二。能作大福德行及修習多聞多 思。人由福慧有勝能故。立第三。是轉輪王等 三人如此次第。所餘為第四。此義應爾。
[0204b10] 外道本執說我義。於此中執我。言爭事起。彼 言若汝立義眾生從別世度餘世。我等本義 則成。謂實有我。今破此義。偈曰。無我。釋曰。
此我何相。能捨此陰能受彼陰。如彼所分別。 此我實無。謂於內作者人。何以故。非二量境 界故。如色塵及眼等根。佛世尊亦說。有業有
果報。作者不可得。由無故。故不可說。此我 能捨此陰受彼陰。若離法假名。此中法假名 者。謂若此有彼有。由此生彼生。廣說十二
緣生。此我何相。謂非所破。偈曰。唯諸陰。釋 曰。若假說唯諸陰名我。此我非所破若爾諸 陰從此世到餘世。此義應至諸陰不度餘世。
云何此諸陰。偈曰。煩惱業生起。由中陰相 續。入母胎如燈。釋曰。諸陰剎那剎那滅。彼 於度無能。煩惱所攝業。所變異故。唯有諸
陰。由中有相續往入母胎。譬如燈雖念念滅 由相續得至餘處。諸陰亦爾。是故無失。實無 有我。但煩惱業所引諸陰相續得入母胎。此 義得成。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六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9 冊 No. 1559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日本 SAT 組織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