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kośaśāstra (Apidamo Ju She Shi Lun)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四婆藪盤豆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釋論中分別根品之三
[0184c07] 說二定已。何法為命。偈曰。壽即命。釋曰。云 何如此。阿毘達磨藏中說。何者為命根。謂三 界壽。此非可知。此壽是何法。偈曰。能持身
暖及意識。釋曰。此偈是佛世尊所說。壽暖及 意識。此三捨身時。所捨身即眠。如枯木無意 是故此法能持暖及識。為相續住因。說名為
壽。若爾有何別法。能持此壽。此暖及識。還持 此壽。若爾此三法。互相持起故。於中何法先 謝。由此法謝餘法後謝。若執如此。應立三法
恒起無謝。是義不然。此壽以業為持。如業所 引。相續隨生住故。若爾是暖及識。何故不許 以業為持。勿執諸識從始至終皆是果報。若
爾此暖應以業為持。此識應以暖為持。如此 於無色界識應無持。以暖觸無故。此識於彼 以業為持。君不可隨意作。或說暖為識持。
或說業為識持。汝前已許何所許。勿執諸識 從始至終皆是果報。若爾是故唯有壽於二 為持。我亦說此不無但非別實物。若爾汝立
壽是何法是。三界業所引聚同分住時。何以 故。此聚同分。速疾隨宿業所作。謂應住如 量時。是聚同分。得如此時住。說名為壽。譬
如稻等所引熟時。又如放箭所引住時。若有 人執。有別德名速疾。生在箭上。由隨此德 故。箭行乃至墮。時於此人是德由唯一故。及
無礙故。於餘處急緩至時。差別不應成。若 汝說由風此德有礙。是義不然。放時即應墮。 或無墮時。風不異故。毘婆沙師強說如此。此
壽有實別物。今為但由壽盡死。為別由餘法 死。於假名論中說。有死由壽盡死由福盡。此 義有四句。第一句者。感壽命報業盡故。第二
句者。感富樂報業盡故。第三句者。二業俱盡 故。第四句者。由不離不平等事故。若壽命已 盡福業盡。於死有何能。於福業盡死中。壽命
盡亦爾。是故於二盡死。是名俱盡死。又於發 慧論中說。為應說壽隨相續起。為一起便住。 彼答欲界眾生。不入無想定無心定觀。應說
壽隨相續起。若入二定觀。及色無色界眾生。 應說壽一起便住。此答顯何義。若由依止傷 害。壽亦被傷害。此壽隨相續起。此是第一句
義。若壽依止不可傷害。如起便住。此是第二 句義。第一句顯有障礙。第二句顯無障礙。罽 賓國師判義如此。是故有夭抂死。於經中
說。眾生所得身有四種。一有眾生。身於中自 害得行。他害不得行。此義有四句。唯自害 得行者。於欲界中如戲忘諸天恨污諸天。此
二天由重喜恨。從此處退墮。不由餘緣。說諸 佛亦爾。由自死故。唯他害得行者。如在胎卵 中身。二俱害者。於欲界多。非二害者一切中
陰眾生。色界無色界欲界隨一。如地獄比 鳩婁。在見諦道慈悲滅心定無想定觀。王仙 佛便佛所記。達寐羅欝多羅強耆羅長者。兒
耶舍俱摩羅時婆等人。一切。後生菩薩母。菩 薩在胎時。轉輪王。轉輪王母。王在胎時。於 此中俱非二害。復次於經中云何說此言。婆
檀多於何眾生。自害不行。他害亦不行。舍利 弗非想非非想受生眾生。諸師解。於餘定及 餘無色處。自害謂依自地聖道。他害謂依上
地近分定。於中無此二。若爾依餘地聖道。於 彼應成他害。若不爾其義云何。或由取後兼 顯前。或由取前兼顯後。取前兼顯後者。如經
言。如梵眾天是第一樂生天。取後兼顯前者。 如經言。如光曜天是第二樂生天。於彼經如 言顯譬喻義。是故於彼經此義可然。謂取前
兼後。取後兼前。何以故。是譬喻法。由顯一 類。所餘類例可知。此舍利弗問中。無有如言。 是故不可引彼經為此經證。若汝執顯譬喻。
是如言義。則此經中。不應有如言。經言有諸 眾生。身有別異。想有別異。如人及隨一諸 天。是故應知。如言唯為顯不為譬。勿過多
言。說壽命已。偈曰。復有有為相。生老住無 常。釋曰。有為法唯此四相。若於法中有此四 相。應知此法是有為。與前相翻則是無為。此
中生者能生此法。住者能安立此法。老者能 變異此法。無常者能滅此法。為不如此耶。如 經言。有三種有為法有為相。若具言。於經中
應說第四相。此經中不說。何相謂住。若爾此 經中說何法為住異。此住異是老別名。譬如 起是生別名。滅是無常別名。住異亦爾。是老
別名。若諸法能起。唯為有為法行於世。此法 於經中說是有為相。為起他厭怖心。何以故 生者。從未來世。能引有為法令入現在世。老
及無常能損其力。從現在世遣入過去世。譬 如有人在棘稠林中。有三怨家。一能於稠林 中牽令出外。二能損其力。三能斷其命。三相
於有為亦爾。住者攝持有為法。如欲不相離。 是故不立此住為有為相。復有無為法。於自 相住故。住相相濫。有餘師執。此經中住與
老合為一故說三相。何用如此。此住於有為 是愛著依止故。佛顯此住。如吉祥王位與災 橫相應。為令他於中不生愛著。是故有為定
有四相。復有生等四相有為故。更有別生等 四相不。說有。偈曰。生生等彼相。釋曰。彼言 顯四本相。由諸法有本相故成有為。本相亦
爾。由隨相故成有為。故立本相更有四隨相。 謂生生住住老老無常無常。若爾隨一一相 應更有四相。則有無窮過失。此隨相更立別
相故。無有無窮過失。何以故。偈曰。諸八一法 事。釋曰。如此諸相於八法有事。何法名事。 功能人功。生生等諸相。唯於一法有事。云何
如此。一切有為法。若生取自體為第九。共本 相及隨相八。此中生者。離自體能生八法。生 生者唯生本生。譬如雌雞有生多子。有生一
子。二生亦爾。住者離自體能安立八法。住住 者唯安立本住。如此老及無常。如前義應合 之。是故無有無窮過失。經部師說。此執即是
破虛空事。何以故。生等諸法非實有物故。如 汝所分。云何得知。非實有物。無量證故。於 四相實有物中無隨一量。謂證量比量聖言
量。譬如於色等諸法。若爾經中云何說。有為 法者。若生可知。及滅住異可知。天愛汝今能 誦伽蘭他。不解伽蘭他義。佛世尊說。義是量
非文句。何者為義。無明所盲凡夫眾生有為 法相續。執為我及我所。於中生愛著。世尊為 除彼愛著心。欲顯行法相續是有為相及緣
生相。故說此經。經言有三種有為法有為相。 非為顯一剎那有為四相是實有物。若法不 可知。不堪立為相。是故此經中說。有為法若
生可知等。經說重有為名。為令他知此相顯 有為性。勿如此為顯有為法類。是有故立四 相。譬如於水白鷺。及於好惡童女相。此中相
續。初起名生。終謝名滅。此相續流名住。前 後差別名住異。佛世尊顯示此義故。約難陀 說。難陀。善男子。善知受生。善知受住。預善 知受謝滅盡。此中說偈。
生謂相續初 斷名滅續住
住異此相續 是前後差別
[0186a17] 復次偈曰。
非曾有名生 住相續無常
相續斷住異 相續前後異
[0186a20] 復次偈言。
若法剎那滅 離住即便滅
此常滅是故 分別住非理
[0186a23] 是故定以相續為住。若執如此義。是阿毘達 磨藏釋言。則與道理相應。阿毘達磨藏云何 者為住。已生有為法不滅。此義云何。何以
故。剎那滅法。已生無不滅發慧論中說。於 一心中何法名生。謂初起。何法名滅。謂死。何 法名住異。謂老。此論文中。但是聚同分一
心。於此心中是如前。復有別釋。於剎那剎那 有為法中。此義亦成。離分別有別物。云何 成。隨一一剎那。未有有名生。有已不有名
滅。前前後後剎那相應名住。此彼不相似名 住異。若爾有法生不異此義云何。雖復如此。 不無別異。云何得知。擲不擲強力擲弱力擲。
金剛等物。久速落時有差別故。是彼四大變 異差別則成。諸有為法。不由大差別異。雖復 別異顯現相似。若爾是最後聲。及光明剎那。
於涅槃時。是最後六入。後剎那無故。無有住 異相。是故立此為相不遍有為。若不說住為 有為相。何者謂住異。若法有住。此法必有住
異。是故立無不遍。於此經中若略說。此經中 世尊所顯有為法相。必如此。經云。有為何 相。若先未有今有。有已更不有。此法相續名
住。此相續前後不同名住異。於中何用立生 等物。云何此法是所相即立為能相。大人相 與大人不異。云何立為相。壺尾領蹄角於牛
成相。與牛不異。復云何立為相。譬如堅實等。 是地等大相與地不異。又如上昇為烟相。由 此相故。遠處知烟。此相與烟不異。於有為相
道理亦爾。色等有為法。不由有故。有為相可 相。若人已了別自性。乃至未解先無後有相 續差別相。是故由此相。不可相有為性。復次
諸相。於有為法非別有實物。若強執生等諸 相別有實物。更何非理義而應劇此。何以故。 是一法於一時正生正住正老正滅。云何為
正。諸相共起故。是義不然。由功能差別故。 生者正在未來世。得作功能。云何知。由法已 生。不可生故。若法生所生已。住等正在現
世。得起功能。是時法生。非是時中住老無 常。此義應共思量。未來法為有為無。後能生 不能生。此義應成。若此法有於中生作功能。
此法云何成未來。應說此法未來相。功能已 謝體已生。云何成現在。亦應說現在相。住等 俱在功能中。於一剎那此法住老滅相俱成。
何以故。是時住正安立此法。是時老變異此 法。是時無常滅此法。於一時此法為是住為 是老為是滅。有餘人說。住等諸相功能次第
不俱。於此人則失剎那滅義。若汝說我立剎 那。如此四相功能成名一剎那。若爾住與餘 二俱起。先暫安立法老不變異無常不滅。此
義云何成。由作力強故。云何住有強力。猶 無常滅。住并本法住已起功能不能更起。猶 如生生不更起功能。此義應理。何以故。應生
法生已引至現在。無更引義。是義可然。此 法住所安立。可永安立。若不能安立則非道 理。何法為礙。老無常是礙。若此二有力。應
在前成。若住功能已謝。此二亦不住。本法 亦爾。云何作功能。何處作功能。此二更有何 別事可作。何以故。由住所攝故。法唯生則
不滅。若住所捨必定不住。即是此法滅。是故 此二無事可作。此義假設可然。是一法已生 未滅立名住。滅名無常老。於一法中一切種
不可成。何以故。老謂前後不同及變異。從此 法此法異類不應成。此中說偈。
若如前無老 若異非前法
是故於一法 老相不得成
[0186c29] 有餘部說。至滅因緣無常能滅本法。於彼部 此義應至。謂服下藥天來令利。何用分別無 常。從此滅因自足立滅。心及心法由信剎那
滅。此心及心法無常相。不觀滅因緣故。住及 無常非於別時俱作功能故。一法於一時中。 應立住滅俱成。是故約相續。世尊說有為法
相若依此義。彼經善立。復次若生在未來能 生應生法。云何一切未來法。不一時俱起由 此義偈曰。生能生應生。不離因及緣。釋曰。若
離因緣和合。生不能生故。未來法不俱起。若 爾我等見此是因緣功能。若有和合生有故。 若無不有故。則生不能生應生法。是故應許
唯因緣能生。若一切有云何可知。謂此法 已生此智不應有若生實無。復次相應言。亦 不應成。謂色家生。若如汝所執。應說色家
色。乃至老死如理應次第說。若爾是故汝應 許無我義亦爾。數量各合離此彼有性。如此 等事外道所立言實有物。汝等亦應信受。何
以故。為成一大小別聚散自他有物等智故。 又成就相應言故。如說色聚。此相應言云何 成是色自性。是故此生等唯假名立。為顯未
有有義故。假說名生。此生先未有。今有為 相。有多種類。為簡別種類異故。約色說生 作相應言。謂色生為令知此生但色非餘。如
說旃檀香等。又如石子體。如前所論。生住 等如理應知亦爾。若法離生相得生。云何空 等無為法不生。汝解不生者。未有有是名生。
無為恒有。云何得生。若由法爾。汝許一切法 無生如此則一切不生。云何不執如此。如一 切有為同有生。有餘因緣為生。別法無有功
能。如此一切因緣為生。無為無有功能。由於 生不同。是故毘婆沙師說。生等四相。實有別 物。何以故。不可由有難者故棄背諸阿含。如
為有鹿故而不種麥。又如為多蠅附故而不 噉果。是故於過失中應起對治。如本悉檀。隨 順修行。
[0187b07] 說八相已。何者為名聚等。偈曰。名句及字 聚。號言文總集。釋曰。此中名謂所立號。如 色聲等。句謂所立言。隨量能成就所欲說義。
如有為皆無常。如是等。若由此言事得時相 應差別顯現。此言稱句。如偈言善友一時遇。 字謂無義文。如阿阿伊伊等。為不如此耶。字
者書類分名。君不為顯書類分故造立字。為 顯字故造立書類分。若不聞說字。此字由書 方便云何應知。為令知故立書類分。是故字
非非書類分名。是名等三各總集稱聚。此中 名聚者。如色聲香味觸等。句聚者如一切有 為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如是等。字聚
者如迦佉伽伽餓等。為不如此耶。此名聚等。 言說為體。即是音聲性屬色自性。云何說是 心不相應法。此法不以言說為性。何以故。音
聲即是言說。不由唯音聲諸義可解。云何可 解。音聲起於名。名能顯示義。君不唯音聲 稱言。若由此音聲義可了知。此音聲則稱言。
由何音聲而義可解。若說者於義中已共立 定法。譬如瞿音聲。於九義已立定法。如尼六 多論偈說。
言方地光牛 金剛眼天水
於此九種義 智人說瞿名
[0187c01] 若人作如此執。謂名能顯義。此人亦應信受 此義。若名於義已定顯立。若以名顯義。由唯 音聲於義定立此用得成。何用立名實有別
法。此義不可知。云何音聲起於。名為音聲生 名說。起為顯名說。起若生者言語以音聲為 自性故。應生一切名。唯音聲為體。復次是音
聲差別。如汝所許。能生起名。唯應此能顯 義。若顯者言語以音聲為自性故。應顯一切 名。唯音聲為體。復次是音聲差別。如汝所
許。能顯了名。唯應此能顯義。何用執名有 別法。復次諸聲無有聚集。一法分分生。是義 不然。若執言語能生名。云何能生名。云何觀
過去教色剎那。最後教色剎那能生無教色。 若爾於最後聲名生故。若人但聞最後一聲。 是人便應能了知此義。若汝執如此音聲生
字以字生名。此中同前立難。字無聚集故。若 說音聲顯字。此中亦同前立難。是字異音聲。 聰慧人安靜心約異相亦不能分別。是故不
可執音聲能生及能顯字。復次若汝許。名與 義必俱相應。猶如生等。此中過去未來義現 世名不應有。云何父隨意立子名。云何名與
無為法。俱起是故此執不成正術。佛世尊所 說。
依名伽他成 工製造伽他
[0187c25] 此中於義所立定法。音聲稱名別莊飾諸名 稱伽他。此莊飾即依名莊飾。是製置差別無 有別物。譬如物行及心次第。復次唯於字
中分別有別物。是字等總集。說為名聚句聚 字聚。此但假說無有正用。毘婆沙師說實有 不相應行為性。謂名句字聚。何以故。非一切
法皆是覺觀思惟所能通達。名聚等不相應 行。於何界中相應。為是眾生名。為非眾生 名。為果報生。為增長生。為等流生。為善為
惡為無記。此問應答。偈曰。欲色眾生數。等 流無記爾。釋曰。名等有欲界相應。有色界 相應。亦有說於無色界相應。此不可言說。但
思惟依止。此名等即眾生名。若人能顯此。此 人與其相應。非所顯義。此名但等流果。是無 覆無記。爾言者。如名聚等眾生名等流果無
覆無記。如此同分亦爾。偈曰。同分亦果報。 三界有。釋曰。又此亦是果報果。不但等流 果。此通三界有。或欲界或色界或無色界有。
偈曰。至二。釋曰。至得有二種。或等流果。或 果報果。偈曰。諸相亦。釋曰。生等諸相亦有。 二種如。至得。偈曰。二定非至亦。等流。釋曰
謂無想定無心定及非。至得此三一向是等 流果。於中有所餘應說所餘。謂無想有及壽 命。於前已明故不重說。云何說至得為眾生
名。由說是眾生相應故。云何說諸相。有是眾 生名。有非眾生名。與一切有為法俱起故。
[0188a22] 說一切非相應法已。於前已說偈。謂生能生 應生。不離因及緣。此中何法名因。何法名 緣。偈曰。隨造及俱有。同類并相應。遍行與
果報。立因有六種。釋曰。因有六種。一隨造 因。二俱有因。三同類因。四相應因。五遍行 因。六果報因。此中隨造因相云何。偈曰。除
自餘隨造。釋曰。所生有為法。離自體以一 切法為隨造因。對彼生住不為障礙故。為不 如此耶。若人不解諸惑當來應生。由已知故。
此惑不得生。此智於彼生中能作障礙。日光 於見星能作障礙。云何一切法。離自體於有 為法立為隨造因。此中應知。正欲起法。不能
礙生故。立為隨造因。於他生中諸法有能為 礙。而不礙故。立為隨造因。此亦可然。譬如 土主有強力。不為逼損土人。說言我等由此
主故得安樂。若土主無力為礙。云何成隨造 因。又如涅槃及定無生法。於一切法生中及 地獄等陰。於無色界陰生中。皆無力為礙。云
何成隨造因。何以故。若彼非有如有。不能為 障礙事。若土主無力亦有如前說。此中是譬 此是通說。若勝隨造因。非但不遮。亦有能生
力。如眼根及色於眼識生中。飲食於身。田等 於芽。若有人作如此難。一切法由不能礙 故。於他成因。云何一切法生不俱有。於殺生
中如殺者。云何一切不共得同罪。此不成難。 何以故。由立一切法不能遮餘法生故。名隨 造因。不由能作故立隨造因。有餘師說。一切
隨造因。於一切法有功力。譬如涅槃於眼識。 云何有功力。以涅槃為境界。意識得生。或善 或惡。因此次第方生眼識。由因緣傳傳。涅槃
於眼識亦有因緣分。故有功力。於餘法亦應 如此知。此是其方。說隨造因已。俱有因相 云何。偈曰。俱有互為果。釋曰。若法此彼互
為果。此法遆為俱有因。其譬類云何。偈曰。 如大心心法。隨心相所相。釋曰。譬如地等四 大。此彼更互為因。心於隨心法。隨心法於
心。有為相於有為法。有為法於有為相。若立 如此義。一切有為如理皆成俱有因。若離更 互為果。謂法於隨相為俱有因。隨相於法則
非應。攝如此義。何法名隨心。偈曰。心法及 二護。彼法心諸相。是名隨心法。釋曰。隨心 法者。一切與心相應法。定戒及無流戒。如是
等法生等相。此法心家法故。說隨心法。云 何此法隨心生。若略說偈曰。時果善等故。釋 曰。約時有四種。謂與心俱生俱住俱滅。及於
三世中隨同一世故。隨果者。謂同功力果果 報果等流果故。隨善等者。若心是善惡無記。 心法等隨心亦是善惡無記。如此由十種因。
說名隨心法。此中若心極少。於五十八法為 俱有因。五十八者。十大地四十本相。自本相 隨相八。於此心五十四法為俱有因。除四隨
相。餘師說。但有十四。十大地法自本四相。 毘婆沙師不立此義。若立如此。則違分別道 理論。論云。有法以身見為因。不為身見因。
除身見及身見相應法生老住滅。若有所餘 染污苦諦。以身見為因。亦作身見因。是所除 法。有餘師除此文句謂與身見相應法生等
相。罽賓國師說。彼師必應讀此文句。或由義 應憶此文句。若法由俱有因故。因此法必俱 有。若法俱有此法或非俱有因。謂於法中隨
相。此隨相於同類。隨心法隨相於心。此隨 相於同類。所造有礙色於同類所造色於四 大至得俱起於有至得。俱起於有至得。如是
等法雖復俱起非俱有因。何以故。非一果一 報一流故。此至得與有得法或不俱起。謂或 在前生。或在後生故。如此一切今且許之。雖
然種子等餘法於因果中悉明了。未曾見如 此道理。此義應說。云何俱起諸法共一時互 為因果。不無此理。譬如燈與光互與影。此義
應共詳辯。為燈是光因。為先有聚集於燈共 光生中成因。此義未可然。何以故。由此道 理斯義自現。隨有無故。了別因果人。說此因
果相。若此法有無。彼法隨有無。此法定是 因。彼法定是果。俱有諸法中。隨一無所餘 皆無。隨一有所餘皆有故。因果義成。俱起
因果此義可然。互為因果。此義云何由此義。 若爾所造有礙色定不相離。於同類更互義 亦然。與四大義此又應同。心隨相等於心等
亦爾。如三杖互有相持力故住。俱起諸法因 果義成亦爾。此執須更思量。此三杖為由俱 起力故住。為由先聚集力故住。此中亦有別
物。謂繩釘地能持。此等有餘因。謂同類因 等故。俱有因成。同類因相云何。偈曰。同類 因相似。釋曰。是同類法於同類法為同類因。
如善五陰於善五陰為同類因。有染污於染 污。有無記於無記亦爾。色是無記。於五陰中 四陰非色同類因。餘師說如此。柯羅邏於柯
羅邏等十位。是同類因。頞浮陀於頞浮陀等。 如此離前。一一於一聚同分中為同類因。於 所餘同類中。是十位於十位亦爾。於外物類
亦爾。如麥於麥。舍利穀於舍利穀。如此等應 廣思量。若有人不許色為色同類因。此文句 即違彼人所許意。謂前四大是後四大因。亦
是增上緣。一切相似法。於相似中悉為同類 因不。說非何為。偈曰。自部地。釋曰。自部有 五種。見苦所滅乃至修道所滅。地有九種。欲
界一四定四無色。此中見苦所滅法。於見苦 所滅法中。為同類因。非於餘法。乃至修道所 滅法亦爾。若彼欲界法。於欲界法為同類因。
初定地於初定地。乃至第四定地於第四定 地。於所餘地亦爾。此同類因非一切法。何 者。偈曰。前生。釋曰。若同類法前已生。於後
法已生及未生。是同類因。若未來定非同類 因。此義從何來。從阿毘達磨藏來。彼藏云何 者為同類因。前已生善根於後生善根及與
彼相應。法於自部自界。由同類因成因。如此 若過去於過去現在。若過去現在於未來。應 說如此。此亦是阿毘達磨藏文句。彼藏云。若
法於此法成因。或時是法於此法不成因不。 彼答無時非因。約俱有因相應因果報因故 有此言。與前文句不相違。若人執如此。未來
諸法於正生位中定成同類因。是故約最後 位說此言。謂無時非因。於此人前執不成救 義。由此法於正生位前未作同類因後方成
因。此問中說。是法若於此法成次第緣。有時 是法於此法非次第緣。不由前分別可得說 如此。無時非緣。云何說如此。若此法不生。
為顯二門故說此言。如於彼於此亦爾。如於 此於彼亦爾。若爾得何功德。若爾此文顯法 主非聰慧人。是則此中於前救義。為勝。復次
若爾云何說此文。除未來身見及身見相應 苦諦。所餘染污苦諦。此以身見為因。非身見 因。是所除此以身見為因。亦是身見因。除未
來身見及身見相應苦諦。應作如此文句。若 不作由義應憶知如此文句。若爾此假名論 文句云何。將彼論云。一切法於四義中定四
義。謂因果依境。此中因謂相應因。果謂功力 果。及增上果。依謂眼等相。境謂色等塵若 爾同類因。先未成因。後方成因。此義自至約
位許如此非是約物。何以故。聚集者是位果 非物果。若同類因。於未來世成因。如果報因 何所有。於發慧阿毘達磨中。此因應顯現。此
執未可然。何以故。是同類因有功能能取 果與果。此因於阿毘達磨中顯現非餘。無如 此義。何以故。此同類因。由等流果說有聚
此果。若未來不相似無前後故。若已生於未 生不應成等流。如過去於現世。勿以果前因 後故。無未來同類因。若爾果報因。於未來
亦不成因。何以故。是果報果。若在因前。或 與因俱。非道理故。於未來中無前後故。是義 不然。何以故。同類因若無前後。此法相似。
於相似法成同類因。更互為因故。更互等流。 此執應成更互等流義。此不應道理。果報因 不爾。若離前後。亦不可立為更互因果。因果
相異故。是故同類因位所成。果報因相所成。 是故若於未來不可遮於前。已說同類。謂於 自地依何法有此決。但約有流作此決。若無
流云何。偈曰。更互有九地道。釋曰。同類因 義流於非至地。於中間定四色定三無色定。 於此九地道諦。更互為同類因。何以故。此道
於九地為客故。不屬彼界。彼地貪愛不能取 此為自境。是故若法同類。雖不同地。得作同 類因。此同類因生何品果。偈曰。於等勝果。釋
曰。此為等品上品果因非下品果因。如苦法 智忍為未來苦法智忍同類因。或為上品道 乃至無生智同類因。若無生智但為無生智
因。無餘上品故。見修無學道。為三二一同類 因。此中鈍根道。亦為鈍根道利根道因。利根 道但為利根道因。如信行信解脫時解脫道。
或為六四二因。法行見至非時解脫道。或為 三二一因。云何下地道於上地道。或等或勝。 一由根二由因增長。此中見道等下下品等。
於後後由因增長勝。若於一相續中。信行 法行道不得俱有。若已生於未生為因。為 唯道於等勝果作同類因。為更有餘法世間
法亦爾。偈曰。學得於二爾。釋曰。不但無流 法為等勝果同類因。學得有流法於二果亦 爾。或為等果同類因。或為勝果同類因。非下
類因。此學得是何法。偈曰。聞思等諸法。釋 曰。此法加行所得。謂聞德思德修德。為等品 勝品果因。非下品因。如欲界聞慧。為欲界聞
思慧因。若思慧但為思慧因。無修慧故。色界 聞慧。為聞慧修慧因。無思慧故。若修慧但 為修慧因。如此等有九品差別故。最下下
品。為一切下中等八品因。道理如此。生得 善法。一切皆有九品。前為後同類因。染污法 亦爾。若無覆無記有四種。謂果報生。威儀相
應。工巧處。變化心。共有此四種。次第為四 三二一同類因。於欲界變化心。是四定果。此 中是上地定果。非下地定果同類因。何以故。
功力所造同類因。無道理以下類為果。譬如 舍利穀麥等。勿作功力無果。是故諸師說如 此言。若無流已生。可得非未生無流因不有
如已生苦法智於未生苦法智忍。一切勝於 劣非同類因。先所得無流法。定在一相續中。 於後生無流。可非因不有。謂未來苦法智忍
於苦法智。何以故。果非前故。又未來無同 類因故。前已生無流法。於後已生無流法。可 非因不有。謂勝於下類。如已退上果現證下
果。復次苦法智至得於後後剎那入觀人所 得苦法智忍至得下類故。說同類因已。偈曰。 相應因何相心心法。釋曰。一切心及心法共
聚。名相應因。若爾有別相續生心心法。更互 應成相應因。是義不然。若一相一境得成相 應因。若爾則同前過失。若同一時成相應
因。若爾於別相續生心心法。應成相應因。如 眾人共見新月等。是故偈曰。同依。釋曰。若 彼互同依止。得名相應因。同者謂不異。如眼
根剎那能作眼識依。亦作眼識相應受等心 法依。乃至意根剎那於意識及意識相應法 依義亦爾。相應因即是俱有因。何義立為俱
有因。何義立為相應因。譬如同宗互相於有 力故得行路。俱有因亦爾。由五種平等。共同 所作故。立相應因。譬如同宗共同食飲資用
事是故得行。於中若離一則一切不相應。是 故此二因其勢有異。
[0190b25] 說相應因已。遍行因相云何。偈曰。遍行染 污因。自地前遍行。釋曰。於自地先有諸法。 若遍處能行於後生染污法。立為遍行因。此
遍行法。後分別惑品中當說。由為一切染污 法通因故。離同類因。別立此因。能為餘部染 污因故。由彼威力。別部諸惑。亦得增長。聖
人染污法。亦以遍行為因不。罽賓國師說。一 切染污法。見諦所滅惑為因。何以故。於分別 道理論說。何法以見諦所滅惑為因。諸染
污法。及見諦所滅法果報。何法以無記為 因。一切無記有為法。及諸惡。有法以苦為 因。以身見為因。非身見因不。廣說如彼論。乃
至云除身見及諸餘法生老住滅所有別染污 苦諦。若爾云何會釋假名論文。彼論云。有法 不善。唯不善為因。不有若聖人退離欲欲界
染污作意初起現前。約未滅因。說此言。何以 故。見諦或是此因已滅。是故不說。說遍行因 已。果報因相云何。偈曰。果報因非善。及以
有流善。釋曰。一切惡及有流善法。是果報 因。果報為法故。是故無記不能造果報。由無 功力故。譬如陳朽種子。若爾云何無流不生
果報。非貪愛所潤故。譬如貞實種子無濕潤 故。此無流法不繫屬三界。云何能生屬三界 果報。所餘諸法有二種故。能生果報。譬如貞
實種子有潤濕。此名云何可知。為是果報家 因。為以果報為因。若爾何有。若執果報家因 故說果報因。果報生眼此文不應成。若執果
報為因是業果報。此文亦不成。此二悉得成。 已如前說。復次果報是何義。熟不似故名報。 何以故。於欲界有時一陰果報因一果。謂至
得生等。有二陰一果。謂身口業生等。有四 陰一果。謂善惡心心法生等。於色界有一陰 果報因一果。謂至得及無想定生等。有二陰
一果。謂初定教色生等。有四陰一果。謂散 善心生等。有五陰一果。謂在定心生等。於無 色界有一陰果報因一果。謂至得滅心定生
等。有四陰一果。謂善心心法生等。復次有業 此業唯一法入為果報。謂壽命為果報。若業 感意入果報。此業生二入為果報。謂意入法
入。如此若業感觸入果報亦爾。若業感身入 果報。此業生三入為果報。謂身觸及法入。如 此色香味亦爾。若業感眼根果報。此業生四
入為果報。謂眼身觸法入。如此耳鼻舌亦爾。 有業感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入果報。何以故。 業有二種。有多業一果報。有一業多果報故。
譬如外種子有多種果有一種果。多種果者。 譬如蓮石榴匿瞿陀等。一種果者。譬如穀麥 等。一世業三世果報熟有是處。三世業一世
果報熟無是處。勿果減因。如此一剎那業。 多剎那果報。此義不可倒。不得與業同時果 報熟。亦無無間次第熟。何以故。次第剎那。次
第緣所引故。果報因觀次第剎那相續終方 熟。復次此六因。定在何世。彼定世由義已 顯。未以文說。是故應更立言釋。偈曰。遍行
及同類。二世。釋曰。此二因若在過去現世 則成因。若未來不成因。能證此義道理。於前 已說。偈曰。三世三。釋曰。俱有因相應因果
報因。此三因各有三世。隨造因不說定世故。 是故應知通三世及無世。說六因已。何法為 彼果。約此彼成因。偈曰。有為擇滅果。釋曰。
何者為果法。一切有為法及擇滅。阿毘達磨 藏文如此。若爾無為法由果故應有因。若法 以此為果。此法成因故。則應感果。若法有為
可立因果。偈曰。無為非因果。釋曰。無為法 不可立為因果。何以故。非六因故。非五果 故。云何不許聖道為擇滅隨造因。由不能遮
應起法生故。立此為隨造因。無為無生。是故 於無為不成因。若爾是何法果。云何為果。是 道果。由道力至得故。若爾但至得是道果。於
至得道有功能故。擇滅則非有別義。聖道於 至得有功能。有別義道於擇滅有功能。於至 得功能云何能令生。於擇滅功能云何能令
至。是故聖道於擇滅非一向因。擇滅於聖道 非一向果。可是增上果。云何無為成隨造 因。不遮他生故。成隨造因。此法無果。解脫
法無取果與果時。由無功能故。何以故。佛世 尊不曾說無為為因。由別義亦說為因。經部 師說如此。云何說是因是緣。能令色生皆是
無常。若色依無常因緣生。此色云何得常住。 乃至識亦爾。若爾無為法不應成識所緣境。 由決能生皆是無常。此義自至。是因是緣能
令識生皆是無常。由此定說是識所緣亦是 無常。不說如此。是故識所緣。有常無常。此 義自至。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四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9 冊 No. 1559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日本 SAT 組織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