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hṛdayaśāstra (Apitan Xin Lun) 阿毘曇心論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 共惠遠於廬山譯
界品第一
前頂禮最勝 離惱慈哀顏
亦敬順教眾 無著應真僧
[0809a11] 說曰。法相應當知。何故應知法相者。常定知 常定相。彼曰。定智有定智相則為決定。以 是故說法相應當知。問世間亦知法相此極
愚。亦知堅相地濕相水熱相火動相風。無礙 相空非色相識。如是一切不應已知復知。若 已知復知此則無窮。無窮者。此事不然。云何
說法相應當知。答世間不知法相。若世間知 法相。一切世間。亦應決定。而不決定。法 相者常定不可說知法相而不決定。若然者
不決定亦應決定。但不爾。是以世間不知法 相。復次堅相地無常相苦相非我相。若不爾 者。堅相應有常相樂相有我相。而不爾。是
故堅相即無常相苦相無我相。若世間於地 知堅相者。無常相苦相無我相亦應知而不 知。是故世間不知地堅相。問前說法相應當 知此法云何。答。
若知諸法相 正覺開慧眼
亦為他顯現 是今我當說
[0809a29] 問佛知何法。答。
有常我樂淨 離諸有漏行
[0809b02] 諸有漏行轉相生故離常。不自在故離我。壞 敗故離樂。慧所惡故離淨。問若有常我樂 淨。離諸有漏法者。云何眾生於中受有常我 樂淨。答。
計常而為首 妄見有漏中
[0809b07] 眾生於有漏法。不知相已。便受有常我樂淨。 如人夜行有見起賊相彼亦如是。問云何是 有漏法。答。
若生諸煩惱 是聖說有漏
[0809b11] 若於法生身見等諸煩惱。如使品說是法說 有漏。問何故。答。
所謂煩惱漏 慧者之假名
[0809b14] 煩惱者說漏。漏諸入故。心漏連注故。留住生 死故。如非人所持故。是故說有漏。問此更有 名耶。答。
是名為受陰 亦復煩惱諍
是法說盛陰
[0809b19] 說勞說諍。問何故。答。
煩受諍起故 是彼應當知
[0809b21] 身見等諸煩惱。勞於眾生故說煩惱。惱受身 故說受。忿怒心故說諍。從身見等生諸有漏 法。是生勞故說勞。生受故說受。生諍故說諍。
已說盛陰。陰相今當說。
若遠離煩惱 無漏諸有為
一切雜受陰 是陰聖所說
[0809b27] 謂法離身見等諸煩惱。亦解脫諸漏有為從 因生故。是一切及前說盛陰。此總說陰。是五 陰色痛 (應云覺也) 想行識。問色陰云何。答。
十種謂色入 亦無教假色
是分別色陰 牟尼之所說
[0809c03] 十種。謂色入者。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細滑。 亦無教假色者。如業品說。此色是色陰。分別 色陰時。是世尊說。
所名曰識陰 此即是意入
於十八界中 亦復說七種
[0809c08] 謂識陰即是意入。亦界中七種分別。眼識耳 鼻舌身意識及意。
餘則有三陰 無教三無為
謂是說法入 亦復是法界
[0809c12] 餘則有三陰者。痛陰想陰行陰。無教三無為 者。虛空。數緣滅。亦非數緣滅。此總說法入亦 復是法界。如是此法說陰界入。但陰一向有
為界。及入有為無為。已說陰界入。一一相今 當說。
界中一可見 十則說有對
無記謂八種 餘則善不善
[0809c19] 界中一可見者。色界此可視在此在彼是故 可見。當知十七不可見。十則說有對者。十界 有對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細滑。是各各相
對各各相障礙。處所若有一則無二是故有 對。當知八無對。無記謂八種者。眼耳鼻香舌 味身細滑。此非樂報可記。亦非苦報可記故
曰無記。餘則善不善者。色聲意法及六識。善 身動是善色。不善身動是不善色。餘色無記。 如是聲口動淨心七識界。善不善煩惱相應
是不善餘無記。法界識心相應彼如心說。若 不相應如雜品說。
有漏有十五 餘二三三有
欲有中有四 十一在二有
[0810a03] 有漏有十五者。五內界五外界五識界漏止住 故。餘二者。意界意識界法界。此或有漏或無 漏。若漏止住是有漏。異則無漏。三三有者。意
法識界是三有中可得。欲有色有無色有。欲 有中有四者。香味鼻識舌識是一向欲有。中 攝非色無色有。離欲揣食故一切香味是性揣
食。十一在二有者。欲有色有十一界內五色 聲細滑及是境界識。此非無色中以離色故。
有覺有觀五 三行三餘無
有緣當知七 法入少所入
[0810a13] 有覺有觀五者。五識界與覺觀俱麁故覺觀 相應。三行三者。意法識界此三行。若欲界及 初禪是有覺有觀。若中間禪是無覺少觀。是
上無覺無觀。餘無者。謂餘界非覺。俱亦非觀。 俱不相應故。有緣當知七者。七界有緣有此 緣故故曰有緣。如人有子謂之有子彼亦如
是。眼識緣色耳識緣聲鼻識緣香舌識緣味 身識緣細滑意識緣諸法。法入少所入者。若 心心數法。是有緣餘則無緣。
九不受餘二 為無為共一
一向是有為 當知十七界
[0810a24] 九不受者。受名謂若色根數。亦不離根是心 心數法。所行於中止住故。異則不受。於中九 界不受。聲心法界非於中心心數法止住。餘
二者。五內界若現在是受。於中心心數法止 住。過去未來不受。非彼心心數法止住。色香 味細滑若不離根及現在是受。如心心數法
根中止住。彼中亦爾。不離根故餘則不受。為 無為共一者。一法界有為及無為。於中三種 有常故不可有為。餘法界無常故有為。有為
無為合施設故。是以為無為共一。一向是有 為當知十七界者。十七界無常故一切有為。 是故一向有為。問如是分別法相已。云何攝
法為自性為他性。答自性。問何故。答。
諸法離他性 各自住己性
故說一切法 自性定所攝
[0810b10] 諸法離他性者。謂眼離耳。如是一切法不應 說若離者。是攝以故非他性所攝。各自住己 性者。眼自住眼性。如是一切法應當說。若住
者是攝。故說一切法自性之所攝。已施設自 性所攝。於中可見法一界一陰一入所攝。如 是一切法。復次此義契經品當廣說。
行品第二
[0810b17] 已說諸法自相。如法生今當說。問若諸法自 性所攝者。亦當以自力故生。答。
至竟無能生 用離等侶故
[0810b20] 一切法不能自生。所以者何。諸行性劣無勢 力故。如羸病人不能自力起。問若不自力起。 當云何起。答。
一切眾緣力 諸法乃得生
[0810b24] 如羸病人由他扶起。彼亦如是。如心由伴生。 今當說。
若心有所起 是心必有俱
心數法等聚 及不相應行
[0810b28] 心者意。意者識。實同而異名。此心若依若緣 若時起。彼心共俱心數法等聚生。問何者心 數法等聚。答。
想欲更樂慧 念思及解脫
作意於境界 三摩提與痛
[0810c04] 想者事立時隨其像貌受。欲者受緣時欲受。 更樂者。心依緣和合不相離。慧者於緣決定 審諦。念者於緣憶不忘。思者功德惡俱相違
於心造作。解脫者於緣中受想時彼必有是。 作意者於緣中勇猛發動。定者受緣時心不 散。痛者樂不樂俱相違緣受。
一切心生時 是生聖所說
同共一緣行 亦復常相應
[0810c12] 一切心生時是生聖所說者。此十法一切心 生時共生。是故說名大地。同共一緣行者。一 切心共俱同一緣行不相離。亦復常相應者。
各各共俱及與心俱常相應共行。離增減故 故曰相應。已說心數法謂通一切心中。不通 今當說。
諸根及覺觀 信猗不放逸
進護眾煩惱 或時不相應
[0810c20] 諸根者。善根無貪無恚無愚癡。覺者於心麁 相續。觀者於心細相續。信者成實真淨。猗者 善心時於身心離惡故快樂。不放逸者。信
善時方便不捨。進者作事專著。護者作事。行 以不行求以不求。自守無為。眾煩惱者。如使 品說此法非一切心中可得。或時相應或時
不相應。問何故說心數。答意謂之心。彼眷 屬故說心數。已說諸心數法相。如所生今當 說。
不善心品中 心數二十一
穢污二損減 欲界非不善
[0811a02] 不善心品中。心數二十一者。不善名若心生 欲界諸煩惱除欲界身見邊見。是轉成不愛 果故謂不善。此心品中當知有二十一心數
法。十大地覺觀。二煩惱無慚無愧。睡調不 信放逸懈怠穢污二損減。欲界非不善者。謂 心品是欲界穢污非是不善。如身見邊見相
應心。此品中當知有十九心數法。除無慚無 愧一向不善故。
善不共二十 無記有十二
悔及於眠心 是能以為增
[0811a12] 善不共二十者。不共名謂心獨一無明煩惱。 生是二十心數。除一煩惱餘如前說。善名謂 淨心能轉成愛果。此心共俱當知有二十。十
大地覺觀信進。猗不放逸善根護慚愧。無記 有十二者。不穢污心品中有十二心數法。十 大地覺觀。悔及於眠心是能以為增者悔名
事不成恨為悔是善不善。彼相應心品中增 悔餘心數法如前說。眠名滅心一向合不自 在為眠。是一切五品中生彼盡增益。餘心數
法如前說。若悔眠不行三品中是增二。餘心 數法如前說。問此欲界心相續說色界云何。 答。
初禪離不善 餘知如欲有
禪中間除覺 於上觀亦然
[0811a26] 初禪離不善餘知如欲有者。初禪無不善彼 中有四品。善穢污不共無記是如欲界說。善 中二十無記十二穢污十九。已離不善當知
亦離無慚無愧。一向不善故不共有十八。禪 中間除覺者。中間禪無覺彼一向除覺餘如 初禪說。於上觀亦然者。第二第三第四禪亦
復無觀。及無色界於中一切除觀覺前已除。 已說心數法由伴生色今當說。
極微在四根 十種應當知
身根有九種 餘八種謂香
[0811b07] 極微在四根十種應當知者。謂極微在眼中 是知有十種。地種水火風種。色種香味細滑 種。眼根種身根種。耳鼻舌極微亦如是。身
根有九種者。謂餘身根極微九種彼有一根 種餘如上說。餘八種者。於中餘非根色中極 微有八種。問此極微何界說。答謂香欲界中
有香。色界中離香彼一切除香味種。餘種如 欲界說問前已說若心生彼中必心數法生。 及心不相應行。於中已說心數法。心不相應 行云何。答。
一切有為法 生住變異壞
[0811b18] 一切有為法各各有四相生住異壞。世中起 故生。已起自事立故住。已住勢衰故異。已異 滅故壞。此相說心不相應行。問若一切有為
法各有四相者是為相。復有相。答是亦有四 相。彼相中餘四相俱生。生為生住為住異為 異壞為壞。問若爾者便無窮。答。
展轉更相為
[0811b25] 此相各各相為。如生生各各相生。如是住住 各各相生。異異各各相異。壞壞各各相壞。是 以非無窮。後四相各行一法。前四相各行八
法。生者生八法。前三後四及彼法餘亦如是。 已說諸行伴。如由伴生今當說。
所作共自然 普遍相應報
從是六種因 轉生有為法
[0811c03] 一切因盡在六因中。此因生一切有為行。於 中所作因者。生法時不障礙不留住。由此故 生不相似法。如由地萬物得生。共因者。諸行
各各相伴由此故生。如心心數法心不相應 行及極微種。自然因者謂彼自已相似如習善 生善。習不善生不善。習無記生無記。如物種
隨類相因。一切遍因者。謂諸煩惱轉相續生。 如見我審入計著。由此見故於我有常無常 審入計著。謗陰相審入計著。於陰相猶豫受
有常樂淨等生。諸煩惱如是。說諸一切遍如。 使品說相應因者。心及心數法。各各力於一 緣中。一時行相離則不生。報因者。謂行生於
生中轉成果。如善愛果不善不愛果由此故 生。已說諸因。諸法隨因中生今當說。
若心因報生 心數及煩惱
是從於五因 興起應當知
[0811c19] 若心心數法因報生及諸煩惱。是從五因生。 報因生者。從所作因生。彼生時相似不相似 物不障礙故住。從共因生伴力故生。彼各各
相伴。及心不相應行共伴從自然因生。彼有 相似前生無記法從相應因生。俱一時一緣 中行從報因生彼善不善。謂此果穢污心心
數法除報因無記故。是從一切遍因生由此 故生。餘四因如前說。
是彼不相應 諸餘相應法
除其初無漏 是從四因生
[0811c29] 是彼不相應者。若色從報生。及心不相應行 是從四因生。所作因共因報因自然因。穢污 色及心不相應行亦從四因生。所作因共因
自然因一切遍因。諸餘相應法除其初無漏。 是從四因生者。餘心心數法除其初無漏。亦 從四因生。所作因共因自然因相應因。
謂餘不相應 因生當知三
及諸餘相應 初生無漏法
[0812a08] 謂不相應法前所說於中。餘若有自然因除 初無漏。是從三因生。所作因自然因共因。初 無漏相應亦從三因生。所作因共因相應因。
是前無自然。
於中不相應 應從二因生
若從一因中 生者必無有
[0812a14] 於中不相應應從二因生者。初無漏品中。色 心不相應行從二因生。所作因共因。已說一 切有為。於中若從一因生者必無有。已說諸
因。如此因如來定知諸法相。覺力教化故說。 緣今當說。
次第亦緣緣 增上及與因
法從四緣生 明智之所說
[0812a21] 次第緣者。一一心生相續無間。緣緣者。心心 數法境界。緣彼故心心數法生。增上緣者。是 所作因一切萬物。萬物生時不作罣礙。但自
所作為要。是說增上緣。因緣者。共因相應因 自然因報因一切遍因。已說諸緣。諸法隨緣 生今當說。
心及諸心數 是從四緣生
二正受從三 謂餘說於二
[0812a29] 心及諸心數是從四緣生者。心心數法從四 緣生。前開導故生是彼次第緣。境界是彼 緣緣除其自已。餘一切諸法。是彼增上緣。二
正受從三者。無想定滅盡定是從三緣生。於 中入定心是彼次第緣。於中自地前生功德 是彼因緣。及餘俱生生住異壞。亦彼因緣
彼增上緣如前說。謂餘說於二者。離彼餘心 不相應行。及色從二緣生。因緣及增上緣。問 以何故此諸法謂之行。答。
多法生一法 一亦能生多
緣行所作行 如是應當知
[0812b11] 多法生一法一亦能生多者。無有一法能自 力生。但一法由多法生。多法亦由一法生。以 是故謂緣行所作行如是應當知。
業品第三
[0812b15] 已說諸行己性及由諸因緣生。今謂此有因 能嚴飾果種。生種生差別可得。今當說。
業能莊嚴世 趣趣在處處
以是當思業 求離世解脫
[0812b19] 業能莊飾世趣趣在處處者。三世於五趣中。 種種身差別嚴飾。是世嚴飾事唯業。是以當 思業求離世解脫。
身業及口意 有有之所造
從是生諸行 嚴飾種種身
[0812b24] 身業及口意有有之所造者。謂身口意業生 生所造作。從是生諸行嚴飾種種身。此業相 今當略說。
身業教無教 當知二俱有
口業亦如是 意業唯無教
[0812b29] 身業教無教當知二俱有者。身業性二種有 教性無教性。於中有教者。身動是善不善無 記。善從善心生。不善從不善心生。無記從無
記心生。無教者。若作業牢固。轉異心中此種 子生。如善受戒人不善。無記心中。彼猶相隨 惡業人惡戒相隨。口業亦如是者。口業性亦
二種。意業唯無教者。意業性一向無教。所 以者何。不現故思微相續故。問此五業幾善。 幾不善。幾無記。答。
教當知三種 善不善無記
意無教亦然 餘不說無記
[0812c11] 教當知三種善不善無記者。身口教說三種 善不善無記。於中善身教者。行施持戒等善 心作身動。不善身教者。殺生不與取非梵行
等。不善心作身動。無記身教者。無記心作身 動。如威儀工巧伎術。如是口動善者。如不虛 言饒益相應。應時言等從善心生。口業不善
者。如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從不善心生。口 業無記者。從無記心生。口業意無教亦然者。 意業無教亦三種善不善無記。善心相應思
是善。不善心相應思是不善。無記心相應思 是無記。餘不說無記者。餘有二身無教及口 無教。彼二種善不善。無無記。所以者何。無記
心羸劣。彼不能生強力業。謂轉異心中彼相 似相隨。是故身無教口無教無無記。問無記 業何業性。何處繫。答。
色有無記二 隱沒不隱沒
隱沒繫在色 餘在於二界
[0812c28] 色有無記二隱沒不隱沒者。身口業是色性 以業色性故。二種隱沒及不隱沒。隱沒者。謂 煩惱所覆亦從諸煩惱生。異者是不隱沒。隱
沒繫在色者。若隱沒一向繫色界。所以者何。 思惟斷煩惱能起身口業。此欲界思惟斷煩 惱一向不善。不以不善煩惱能起無記業。餘
在於二界者。不隱沒無記業。亦繫在欲界。亦 繫在色界。意業如心說是餘處分別。故今不 說。
身口業無教 當知善不善
三相禪無漏 調御威儀戒
[0813a10] 身口業無教當知善不善者。業若色性於中 若無教性是善不善。三相禪無漏調御威儀 戒者。無教戒有三相。無漏禪生調御威儀。無
漏者。謂戒道共俱行。正語正業正命。禪生者。 謂禪俱行離惡。調御威儀戒者。謂欲界戒。
無教在欲界 教依於二有
當知非心俱 謂餘心俱說
[0813a17] 謂欲界無教是非心共俱。所以者何。謂受戒 戒雖善心不善心無記心隨行。而不與善不 善無記共。俱教者亦在欲界亦在色界。但非
心共俱。所以者何。由身故色界無教。及無漏 與心共俱。所以者何。由心故此非餘心中隨 行。已分別諸業。若成就業今當說。
無漏戒律儀 見諦所成就
禪生若得禪 持戒生欲界
[0813a25] 無漏戒律儀見諦所成就者。見諦謂無漏見 見聖諦。初生無漏見時見於欲界苦諦。是故 一切聖人成就無漏戒。禪生若得禪者。謂得
禪是成就禪戒。持戒生欲界者。若受戒者故 成就欲界戒。已略說成就。如過去未來。現在 可得。今當說。
謂住威儀戒 無教在於今
當知恒成就 或復盡過去
[0813b04] 謂住威儀戒無教在於今當知恒成就者。若 住威儀一切時成就無教戒。彼終不離至命 盡所縛。或復盡過去者。或成就過去無教戒。
若盡不失。謂初已盡是成就過去。過去者假 名為盡。
若有作於教 即時立中世
當知成過去 已盡而不捨
[0813b11] 若有作於教即時立中世。若作身口教。爾時 即成就現在教。現在者假名中世。當知成過 去已盡而不捨者。若彼教已盡不失。爾時即
成就過去。
謂得禪無教 成就滅未至
中若入正受 教亦如前說
[0813b17] 謂得禪無教成就滅未至者。若得禪彼成就 過去未來。所以者何。如彼禪成就戒亦復爾。 中若入正受者。現在假名中。彼若入定空爾
時成就現在無教。所以者何。與定俱故。教亦 如前說者。如住威儀戒。若作教爾時成就現 在教。若不作教爾時不成就教。若盡不失爾
時成就過去。若不盡設盡便失。爾時不成就。 住禪戒亦復如是。
悉成就當知 得道若未生
中間在道心 盡不捨前世
[0813b27] 悉成就當知得道若未生者。一切得道成就 未來無漏無教。所以者何。如彼無漏心成就 戒亦復爾。中間在道心者。已合道若入於定。
爾時即成就現在。盡不捨前世者前世是過 去彼於此無教。若盡不失如得聖果。及退者 成就過去無教。
若作惡不善 立戒成就二
至彼纏所纏 盡已盡當知
[0813c06] 若作惡不善立戒成就二者。如此住威儀戒。 或住禪戒或住無漏戒。或作不善濁重纏。爾 時於不善中起無教。即成就教及無教。若非
濁重纏不起無教。問幾時成就。答至彼纏所 纏。若纏所纏隨可得成就。盡已盡當知者。彼 纏若盡教及無教亦隨盡。
處不威儀戒 無教成就中
惡而不愛果 亦復過去盡
[0813c14] 處不威儀戒無教成就中惡而不愛果者。若 住不威儀戒。爾時成就不善無教。不善名不 愛果。亦復過去盡者。滅非不滅。
有教現於時 是說成就中
亦復盡過去 善於上相違
[0813c19] 有教現於時是說成就中亦復盡過去者。教 謂如前說。善於上相違者。如住威儀戒說。不 善如是住不威儀。說善至彼善心。
若處中所作 即成就中世
亦復過去盡 或二亦復一
[0813c24] 處中者。不威儀亦非不威儀住是居中容。彼 如善住說善。或復二有教及無教。或一向教。 或善不善。或一。問云何得色界戒云何捨。為
根本禪得。為餘方便。答非一向根本禪。
色界中善心 得定威儀戒
是失彼亦失 無漏有六心
[0814a01] 色界中善心得定威儀戒者。若得色界善心 或離欲或不離欲。彼一切得色界戒。所以者 何。一切色界善心中戒常共俱。問云何失。答
是失彼亦失。問無漏云何。答無漏有六心無 漏戒。無漏六地心共得。問云何失。答是失彼 亦失。六地者。未來禪中間禪根本四禪。問此 戒幾時捨。答。
調御威儀戒 是捨於五時
禪生及無漏 二時覺所說
[0814a10] 調御威儀戒是捨於五時者。威儀戒五時捨。 罷道犯戒死時。邪見增法沒盡。禪生及無漏 二時覺所說者。禪戒二時捨退及上生。無漏
戒亦二時捨退及得果。問餘業云何捨。答。
不善戒有二 善無色亦然
穢污說一時 若業住於意
[0814a16] 不善戒有二者。不作方便及死時善無色亦 然者。善無色業亦二時捨。善根斷時及上生。 穢污說一時若業在於意者。穢污意業一時
捨離欲時。已說諸業性及成就。如此業世尊 種種分別。今當說。
若業與苦果 當知是惡行
意惡行增上 貪瞋恚邪見
[0814a23] 若業與苦果當知是惡行者。謂業是不善盡 說是惡行。不善者苦果。意惡行增上貪瞋恚 邪見者。不善思願是意惡行。復三種說意惡
行。貪瞋恚邪見。
此相違妙行 最勝之所說
若於中最上 是名為十道
[0814a29] 此相違妙行最勝之所說者。此相違一切善 業及無貪無恚正見。若於中最上是名為十 道者。若於不善業中。若業最上者是說業道。
如殺生不與取邪行妄言兩舌惡口綺語貪恚 邪見。於中殺生者。眾生想捨眾生意斷他命 求方便成業。不與取者。物他所有他想不與
輒取。邪行者。婦女他所有犯於道。若自所 有時時犯非道。妄言者。異想意欺誑他說。兩 舌者。憎他故親相離方便說。惡口者。以瞋
於他不愛言。綺語者。不善心無義言。貪者欲 界欲恚者忿怒。邪見者謗因果此是業道。 餘者非業道。謂此行方便求及飲酒等。不正
業思願者是根本業。此以彼十為道。
若業現法報 次受於生報
後報亦復然 餘則說不定
[0814b15] 謂業能成現法果時則不定。問如世尊說。三 業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此云何。答。
若欲界中善 及色界三地
是應有樂報 受者定不定
[0814b19] 若欲界中善及色界三地是應有樂報者。欲 界善業生報與樂俱。及色界初禪第二第三。 亦生報與樂俱。此總說樂報。問此亦是定耶。
答受者定不定。若定若不定是四地中。善一 切有樂報。
生不苦不樂 謂在於上善
若受於苦報 是說不善業
[0814b26] 生不苦不樂謂在於上善者。第四禪地善業 及無色中是不苦不樂報。是生報與不苦不 樂俱。於中無樂痛。若受於苦報是說不善業
者。不善業是苦報。必與苦痛俱。受報此亦定 不定如上。問世尊說四業。黑黑報。白白報。黑 白黑白報。不黑不白無報。此云何。答。
色中有善業 是白有白報
黑白在欲界 黑報說不淨
[0814c05] 色中有善業是白有白報者。色界善業是白 報一向不淨故。及離不善故彼一向極妙報。 是謂白有白報。黑白在欲中者。欲界善業黑
白黑白報。所以者何。是不善所壞羸劣故故 說黑白。彼雜受報愛不愛故說黑白報。黑報 說不淨者。不善謂不淨是黑增惡故。鄙賤故 是說黑報。
若思能捨離 是盡無有餘
彼在無礙道 謂是第四業
[0814c14] 謂道能滅此三業是無礙道。若有思此思是 第四業。於中四思思惟道滅。第二業十三有 二道。見諦道四。思惟道九。是無漏思不增惡
故不黑。不五樂故不白。與無窮相違故無 報。問世尊說身口意曲穢濁。此云何。答。
曲生於諂偽 穢從瞋恚生
欲生謂為濁 世尊之所說
[0814c21] 曲生於諂偽者。若業從偽生。是曲欺誑故。穢 從瞋恚生者。若業從恚生。是穢一向諍故。 欲生謂為濁世尊之所說者。若業從欲生。是
濁一向塵垢故。問如世尊說三淨身口意。此 云何。答。
淨一切妙行 滿者是身口
謂無學意滿 即是無學心
[0814c28] 淨一切妙行者。若有妙行是一切淨。離煩惱 不淨故。問滿云何。答滿者是身口。無學意中 身口妙行。是謂滿善除一切罣礙故。謂無學
意滿即是無學心者。若無學意滿是無學心。 所以者何。無學心者。已逮得文尼相故。已 說諸業假名果。今當說。
善惡不善業 是俱有二果
善或成三果 一果謂餘說
[0815a07] 善惡不善業是俱有二果者。善業成二果所 依果及報果。無漏業亦有二果。所依果及 解脫果。不善業亦有二果。所依果及報果。善
或成三果者。謂善有漏業能除諸煩惱是三 果。所依果報果及解脫果。一果謂餘說者。謂 餘無記業是一果所依果。無餘。問造色相是 身口業。是業何四大造。答。
自地若有大 依於身口業
無漏隨力得 是彼謂之果
[0815a16] 自地若有大依於身口業者。若欲界諸業是 依於欲界大此所造故。色界業亦如是。問無 漏諸業云何。答無漏隨力得是彼謂之果者。
無漏色若依四大得即依彼地。若住欲界得 道。彼身口業欲界四大造。如是一切地謂力 除色界欲及無色界。彼若命終生無色中。若
未得而得身口業。是身口業即彼地四大造。 問如世尊說三障。業障煩惱障報障。是相云 何。答。
無間無救業 廣能生煩惱
惡道受惡業 障礙亦應知
[0815a27] 此三法障礙者。必不受聖法是故說障礙。問 此業何等最大惡。答。
若業壞僧者 是說為極惡
[0815b01] 謂業壞僧是業最惡。是阿鼻大地獄住劫。問 何者最大妙。答。
第一有中思 當知彼最大
[0815b04] 非想非非想處於有第一。彼地攝思是大妙 極。大果彼八萬劫壽報。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50 阿毘曇心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