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hāṣāśāstra (Bing Po Sha Lun) 鞞婆沙論
Scroll 1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鞞婆沙論卷第十三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八智處第三十九
[0509b13] 八智者。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習 智盡智道智。問曰。何以故彼作經者依八智 而作論。答曰。彼作經者意欲爾。如所欲如是
作經。與法不相違。以是故依八智而作論。或 曰。彼作經者無事。問曰。何以故彼作經者無 事。答曰。此是佛契經。契經說八智。彼作經
者於佛契經中依本末處所。已此阿毘曇中 作論。彼作經者不能八智中減一智已立七 智。增一智已立九智。問曰。何以故。答曰。所
謂是一切佛契經亦不增亦不減。不增者無 增可減。不減者無減可增。如不增不減如是 無量深無邊。無量深者。無量義故。無邊者。無
邊味故。如大海無量深無邊。如是佛契經無 量深無邊。無量深者。無量義故。無邊者。無邊 味故。如尊者舍利弗。如是比百千那術。以佛
契經二句作百千經。令智盡而住。不能盡佛 契經二句得其邊崖。如佛契經此論是故作 經者無事。問曰。若佛契經此論佛契經者。說
無量智。或說二智。如增一中說二法或說四 智。如增一中說四法或說八智。如增一中說 八法或說十智。如增一中說十法。如佛契經
說無量種智。何以故。彼作經者離無量種智。 依八智而作論。答曰。謂八智是中說亦攝一 切智。二智雖攝一切智彼但略。十智雖攝一
切智但極廣。或曰。謂八智數數現在前。盡 智無生智不數數現在前。或曰。謂八智數數 思惟。盡智無生智不數數思惟。或曰。謂八智
是見性及智性。盡智無生智雖是智性但非 見性。或曰。謂八智有欲無欲意中可得。盡智 無生智一向無欲意中可得。如有欲無欲。如
是有恚無恚有癡無癡有慢無慢。如是盡當 知。或曰。謂八智學無學意中可得。盡智無生 智一向無學意中可得。如學無學。如是作不
作求不求息不息如是盡當知。以是故彼作 經者離無量種智。依八智而作論。彼作經者 或依一智頃作論。如雜揵度所說。頗以一智
知一切法耶。答曰。不也。問曰。如此智生一切 法無我。此何所不知。答曰。不知自然。不知共 有法。不知相應法。問曰。何以故爾。答曰。彼
作經者依一智頃作論以故爾。若彼作經者 依一切八智作論而問。頗八智一智能知一 切法耶。可答有等智。是如是七六五四三二
一。若彼作經者依一智作論而問。頗一智知 一切法耶。亦可答有等智也。若彼作經一智 中依二時頃立論而問。頗一智二時頃知一
切法耶。亦可答有一智二時頃。謂一智一時 頃除自然相應法共有法。餘者盡知一切法。 謂一智二時頃者。知自然相應共有法如是
彼智二時頃盡知一切法。但彼作經者。一智 一時頃立論而問。頗一智知一切法耶。答曰。 不也。八智者。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苦
智習智盡智道智。問曰。八智有何性。答曰。慧 性攝。一持一入一陰少所入。相應法共有法 攝。三持二入五陰。此是智性。己種相身所有
自然。說性已當說行。何以故。說智智有何義。 答曰。決定義是智義。問曰。若決定義是智義 者。疑品中不應有智。彼疑品者非決定。答曰。
疑品中有智者性決定。但餘事故名疑品。謂 彼疑品苦是苦猶豫疑。如是習盡道是道猶 豫疑。作譬喻者說曰。謂心中有智不應有無
智。謂心中有疑不應有決定。復次譬喻者詰 責。阿毘曇師諸尊如叢林。阿毘曇師說法性 亦如是。一心中施設智施設無智。一心中施
設疑亦施設決定。但阿毘曇師說法性。一心 中施設智無智。亦施設非智非無智。一心中 施設疑亦施設決定。施設亦非疑亦非決定。
智者慧。無智者無明。非智非無智者餘法。疑 者猶豫。決定者智。非疑非決定者餘法。問曰。 此當言智耶。當言了耶。答曰。亦名為智。亦名
為了。智者決定義故。謂知苦習盡道。了者開 義。謂開己意亦開他意。以是故亦名為智。亦 名為了。如是共行說已。當說別行。問曰。如一
切十智法性。何以故說一法智。答曰。十智雖 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智。知十八界雖是法性 但事故說一法界。如十二入雖是法性但事
故說一法入。如七覺意雖是法性但事故說 一擇法覺意。如六思念雖是法性但事故說 一法念。如四信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信法。
如四意止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意止。如 四辯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辯。如三寶三 自歸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寶法歸。如是
雖有十智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智。或曰。此 法智者。一名餘者二名。法智者同名餘者同 不同名。是故說一法智非餘。或曰。謂法智始
覺法。如法故說法智。謂後覺如法。是未知 智。是說未知智。或曰。謂法智初得無壞信。 是故說法智。謂後得無壞信。是未知智。或曰。
謂法智。除欲界多非法相結。如恚憤不語依 高害諂誑無慚無愧慳嫉。是故說法智。謂除 諸結是未知智。或曰。謂法智。法智除欲界結
是法智。謂除色無色界結是未知智。問曰。何 以故說知他心智。答曰。謂知他心。是故名知 他心智。問曰。如知他心數法。何以故。說知他
心智不說心數法智。答曰。方便求故知他心 智。此法多事故得名。或性故或依故或相應 故或方便求故或行故或緣故或行緣故。性
故得名者如界入陰。依故得名者如六識身。 謂依眼者彼名眼識。謂依乃至意名為意識。 相應故得名者如覺樂痛法覺苦痛法覺不苦
不樂痛法。方便求故得名者如此知他心智。 復次如無量空處無量識處行故得名者如苦 智習智。緣故得名者如四意止如五見。正受
行緣故得名者如盡智道智。此智名亦同緣 亦同。此中方便求故名知他心智。因此故彼 行者。精勤方便求欲令我知他心。然後不精
勤方便求。自然知他心數法。如人欲求見王。 既見王已并見眷屬。如是行者精勤方便求 欲令我見他心。然後自然知他心數法以故
爾。或曰。妙說妙義故。彼品何者最妙心。是如 所說。如王行眷屬隨從以故爾。或曰。謂說心 王。因彼故立心數法。心者說大地。因彼故
立十大地。或曰。謂彼神通作證時。無礙道緣 心以故爾。如是如前心所答。於此中盡答。以 故說知他心智。問曰。何以故說等智。答曰。知
等故名等智。如此中淨不淨行盡行裁割縫 去來坐臥言語飲食。如是餘事是謂知等。故 曰等智。問曰。如知第一義苦習盡道乃至一
切法。何以故。說等智不說第一義智。答曰。多 知等故名為等智。少知第一義。是故不說第 一義智。或曰。隱沒故名為等智。猶如器蓋上
名隱沒。如是此智隱沒故名為等智。或曰。此 智謂依於癡與癡相續。癡所持是故名等智。 尊者婆須蜜說曰。此智非智相。但多人舉作
智相。是故名等智。如彼多人舉作王性非王 種。但多人會推舉為王。以多人舉故。是故說 名多人舉。但王如是。此智非智相。但多舉
非智相。是故名等智。問曰。何以故說苦智。 何以故說乃至道智。答曰。謂苦行四行乃至 道行四行。是名苦智乃至道智。問曰。世俗智
亦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何以故不名苦 智至道智。答曰。是世俗智與苦習同一縛。是 故不名苦智至道智。或曰。此世俗法誹謗說
言。無苦無習盡道。是故不應說苦智至道 智。或曰。謂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能滅壞 破有。是名苦智乃至道智。世俗智雖苦行四
行乃至道行四行。但增受長養有。是故非名 苦智至道智。或曰。謂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 行。能斷有相續。能斷輪轉生老死。是故名苦
智乃至道智。世俗智雖苦行四行乃至道行 四行。能相續有輪轉生死。是故不名苦智乃 至道智。或曰。謂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苦
盡趣道。有盡趣道。貪盡趣道。盡生老死趣道。 是故名苦智乃至道智世俗智雖苦行四行乃 至道行四行。苦習趣道。有習趣道。貪習趣道。
生老死習趣道。是故不名苦智乃至道智。或 曰。謂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非身見種。非 顛倒種。非愛種。非使種。非貪處非恚處非癡
處。非雜污非雜毒非雜濁。非在有不墮苦習 諦。是名苦智乃至道智。世俗智雖苦行四行 乃至道行四行。是身見種顛倒種愛種使種。
貪處恚處癡處。雜污雜毒雜濁在有墮苦習 諦。是故非名苦智乃至道智。說曰。四事故名 為法智。始知法故名為法智。知現法故名為
法智。於法非愚故名為法智。於法非欺故名 為法智。遙知故名未知智。此亦四事從因遙 知果。從果遙知因。從身行口行遙知心。從見
善說法遙知世尊。知他心智亦四事。因次第 緣增上。此智有四緣。知亦四緣。等亦四事。名 等相續等俗數等所入等。苦亦四事。生苦老
苦病苦衰苦習亦四事。行結愛處所。盡亦四 事。一者三結盡。二者欲恚薄。三者五下分結 盡。四者一切結盡。道亦四事。一者緣。二者現
法安樂遊。三者身遊戲。四者觀所作辦。盡智 亦四事。空三昧不相應不攝見不與知他心智 俱。所求已捨。無生智亦四事。一者依二者
方便求三者意四者不轉。說曰。一智攝一切 智。法智是此性非如法智。但十智性是法。二 智攝一切智。有漏無漏相續非相續繫非繫。
三智攝一切智。法智未知智等智。四智攝一 切智。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五智攝一 切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等智。六智攝一切
智。苦習盡道智知他心智等智。七智攝一切 智。法智未知智等智苦習盡道智。八智攝一 切智。法智未知智 知 他心智等智苦智習智 盡智道智。
[0511b14] 問曰。若八智攝一切智者。餘更有八智法界 住智涅槃智生死智念宿命智漏盡智妙智盡 智無生智。云何此八智攝彼八智。答曰。此八
智盡攝彼八智。
[0511b18] 問曰。云何此八智攝彼八智。
[0511b19] 答曰。法界住智者是法性。彼是四智法智未 知智知他心智等智。涅槃智者是盡智。彼是 四智法智未知智盡智等智。生死智念宿命
智者。本阿毘曇師及罽賓說者一等智。尊者 瞿沙說曰。生死智念宿命智六智。法智未知 智等智苦智習智道智。除知他心智盡智。問
曰。何以故除知他心智。答曰。生死智念宿。命 智緣過去未來。知他心智緣現在。是故除知 他心智。問曰。何以故除盡智。答曰。生死智念
宿命智是有為緣。盡智無為緣。是故除盡智。 如是說者生死智念宿命智是一宿命智。有漏 盡智者。或有說。謂智有漏盡緣是漏盡智。更
有說者。漏盡智者漏盡意中可得。是漏盡智。 謂說漏盡緣。是漏盡智者此四智。法智未知 智盡智等智。謂說漏盡意中可得。是漏盡智
者一切十智漏盡意中可得。妙智者本阿毘 曇師及罽賓說一智等智。尊者瞿沙說曰。妙 智者七智。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
習智道智除盡智。問曰。何以故除盡智。答曰。 妙智者有為緣盡智者無為緣。是故除盡智。 如是說者妙智一等智盡智。無生智者六智。
法智未知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除知他心智 等智。問曰。何以故除知他心智。答曰。盡智 無生智知他心智。不相應故除知他心智。問
曰。何以故除等智。答曰。盡智無生智是無漏。 等智是有漏。是故除等智。如是此八智攝彼 八智。說曰。一切智當言一智。智知故。知如法
故。十智當言法智。性法故。十智當言妙智。願 滿故。十智當言盡智。得漏盡故。十智當言無 生智。不轉故。問曰。此八智幾欲界繫。幾色界
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繫。答曰。六智是不繫。 等智三界繫。知他心智或色界繫或不繫。地 者法智。六地未至中間根本四禪。未知智
者九地。此六地及三無色。知他心智根本四 禪。
[0511c25] 問曰。何以故根本四禪。答曰。神通故謂神通 定可得。彼知他心智可得非根本地及無色。 非神通定可得。等智十一地。苦智習智盡智
道智法智分六地。未知智分九地。依者法智 知他心智依欲界。未知智等智依三界。苦智 習智盡智道智法智分依欲界。未知智分依
三界。行者法智未知智十六行。知他心智道 四行。等智或十六行。或離十六行。苦智習智 盡智道智各四行。緣者法智未知智四諦緣。
知他心智欲界色界緣。他有漏無漏心心數 法等智。或四諦緣或離四諦。苦智苦諦緣。習 智習諦緣。盡智盡諦緣。道智道諦緣。意止者
法智未知智苦智習智道智四意止。盡智法 意止。知他心智心意止。等智或四意止。或離 四意止。智者即智定者。法智未知智三三昧
相應。知他心智道無願相應。等智或三三昧 相應。或不相應。苦智二三昧相應。習智盡 智道智各一三昧相應。痛者法智未知智知
他心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總三根相應。樂 根喜根護根。等智五根相應。問曰。當言過去 耶。當言未來耶。當言現在耶。答曰。當言過去
當言未來當言現在。問曰。當言過去緣耶。當 言未來緣耶。當言現在緣耶。答曰。法智未知 智等智或過去緣。或未來緣。或現在緣。或離
世緣。知他心智當言現在緣。苦智習智道智 當言過去緣。當言未來緣。當言現在緣。盡智 當言離世緣。問曰。當言名緣耶。當言義緣耶。
答曰。當言名緣當言義緣。問曰。當言己意緣 耶。當言他意緣耶。當言離意緣耶。答曰。法智 未知智等智當言己意緣。當言他意緣。當言
離意緣。知他心智他意緣。苦智習智道智當 言己意緣。當言他意緣。盡智。當言離意緣。 廣說八智處盡。
鞞婆沙三三昧處第四十
[0512b01] 三三昧者。空三昧無願三昧無想三昧。問 曰。應說一三昧。如十大地十心心數法。如五 根五力七覺種八道種。說一三昧應說二三
昧。如所說有漏無漏。相續不相續。繫不繫。應 說四三昧。如所說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 不繫。應說五三昧。如所說欲界繫色界繫無
色界繫斷無斷。應說六三昧。如所說欲界繫 色界繫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應說 九三昧。如所說增上增上中增上軟。中上中
中中軟。軟上軟中軟軟。應說十八三昧。有漏 九種無漏九種意故。一時頃有無量三昧。云 何一三昧廣施設三三昧。云何無量三昧略
施設三三昧耶。答曰。以三事故。一行二不願 三緣。行者空三昧行二行。空行非我行。不願 者。不願有故。問曰。若不願是無願者亦不願
道耶。答曰。不也。何以故。無願者是聖道能除 有。以故不願有。聖道者不願道。何況願有緣 者無想。離十想法故。十想法者。五界想。色聲
香味細滑。二眾生想。男想女想。三有為有為 想。生老無常。此者彼中無一。是離十想法故 名無想。是謂三事故行不願緣說三三昧。或
曰。除結故說三三昧。空三昧除身見。無願三 昧除戒盜。無想三昧除疑。是謂除結故說三 三昧。彼施設中說謂空三昧。即是空三昧非無
願。非無想。謂無願即是無願。非空三昧非無 想。謂無想三昧即是無想。非空三昧非無願。
[0512b27] 問曰。何以故別說三。答曰。行各異故。謂空 三昧行。此行非無願行非無想行。謂無願行。 此行非空三昧行非無想行。謂無想行。此行
非空三昧行非無願行。是謂行各異故別說 三三昧。復如所說。謂空三昧即是空三昧。亦 是無願非無想。謂無願即是無願。亦是空三
昧非無想。謂無想即是無想。非空三昧亦非 無願。問曰。何以故并說二別說一。答曰。一時 得故。共除結故。一時得者。若依空三昧取證
亦得無願。若依無願取證亦得空三昧。共除 結者。此二俱具若斷除結種。是謂一時得故。 共除結故。并說二別說一。復如所說。謂空三
昧即是空三昧。亦是無願亦是無想。問曰。何 以故一切并說。答曰。此三昧空無有常計常。 常住不變易以是故一切并說謂無願即是
無願亦是空三昧亦是無想。問曰。何以故此 三昧無願。答曰。此三昧不願婬恚癡。亦不願 受當來有。是故此三昧是無願。謂無願三昧
即是無想。亦是空三昧亦是無願。問曰。何以 故此三昧是無想。答曰。此三昧無有色想。無 有聲香味細滑法想。是故此三昧無想。問曰。
三三昧有何性。答曰。行陰性。界者或三界繫 或不繫。地者或十一地或九地。依者依三界。 行者空三昧有二行。空行非我行。無願有十
行。無常行因習本緣道正趣出要。無想有四 行。盡止妙離。此中應作四句。謂空三昧亦是 行空行耶。答曰。或空三昧非行空行。云何空
三昧非行空行耶。答曰。謂空三昧行非我行。 是謂空三昧非行空行。云何空行非空三昧 耶。答曰。謂空三昧行空行時相應諸法。是謂
行空行非空三昧。云何空三昧亦是行空行。 答曰。謂空三昧行空行。是謂空三昧亦是行 空行。云何非空三昧亦非行空行。答曰。若即
取此種類。應說謂空三昧行。餘行相應法。若 不即取此種類。應說除此行如行。如是已行 當行。如空行三四句。如是無我行亦三四句。
是謂空三昧六四句。無願三十。無想十二。并 說四十八四句。緣者空三昧緣苦諦。無願緣 三諦。無想緣盡諦。意止者空三昧無願四意
止。無想法意。止智者雖性非智。空三昧四智 相應。法智未知智苦智等智。無願七智相應。 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心智苦智習智道智。無
想四智相應。法智未知智盡智等智。定者即 定。痛者三痛相應。樂根喜根護根。問曰。當言 過去耶。當言未來耶。當言現在耶。答曰。當言
過去。當言未來。當言現在。問曰。當言過去緣 耶。當言未來緣耶。當言現在緣耶。當言非世 緣耶。答曰。空無願當言過去緣。當言未來緣。
當言現在緣。無想者當言非世緣。問曰。當言 名緣耶。當言義緣耶。答曰。當言名緣當言義 緣。問曰。當言己意緣耶。當言他意緣耶。當言
非意緣。答曰。空三昧無願當言己意緣。當言 他意緣。無想三昧當言非意緣。此是三三昧 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說性已當說行。何以
故說三昧。三昧有何義。答曰。三事故說三昧。 一等二相續三緣縛。等者眾生久時心數法 亂。謂令正真。因三昧故。相續者眾生久時心
數法不次第生。若生善便有不善無記。若生 不善便有善無記。若生無記便有善不善。謂 令一向次第生善相縛相續除不善無記。唯
因三昧故。緣縛者眾生久時心數法散。色聲 香味細滑法。謂令攝撿縛一緣中。因三昧故。 是謂三事故等相續緣縛說三昧。或曰。以三
事故。一攝二不散三不捨說三昧。或曰。復有 三事故。一者一意二不散三相續說三昧。如 世尊契經說三三昧三解脫門。問曰。三三昧
者。空三昧無願無相解脫門。亦空三昧無願 無相。此二何差別。答曰。三昧者有漏無漏。解 脫門者一向無漏。是謂差別。問曰。此論更
有論生。何以故三昧有漏無漏。解脫門一向 無漏耶。答曰。此是解脫門。解脫門者不應有 漏。亦不應繫縛。是故三昧有漏無漏。解脫門 一向無漏。
[0513b13] 問曰。解脫門者。為取證故解脫門耶。為有漏 盡故解脫門耶。若取證故解脫門者。應苦法 忍相應是解脫門餘者非。若有漏盡故解脫
門者。應金剛三昧相應是解脫門。餘者非。作 此論已。答曰。解脫者。取證故亦漏盡故。問 曰。若取證漏盡故是解脫門者。應苦法忍相
應是解脫門餘者非。答曰。一切取證故。得一 切漏盡。故名為解脫門。問曰。何以故名為門。 答曰。向面故名為門。如勇健夫執楯自障。以
極利刀害彼怨家。如是行者三昧向面已。以 利慧刀害結怨家。如是謂向面故名為門。如 世尊契經以三三昧為鬘。問曰。何以故佛世
尊說三三昧為鬘。答曰。增上恭敬故。極妙故。 如人以鬘冠首。妙故他所恭敬。如是行者以 三三昧鬘冠首。妙故天及人增上恭敬。是謂
增上恭敬妙故說三三昧為鬘。或曰。如人首 冠華鬘風不亂其髮。如是聖三三昧冠首善 根功德。覺觀風不能亂以故爾。或曰。如人以
綖結花作鬘久住不速解散。如是聖三三昧 結功德鬘。得久住不速遺忘以故爾。或曰。如 人以華結作鬘多有所直。如是聖以三三昧
結功德鬘多有所直。取證得果除結漏盡。因 此事故佛契經說。舍利弗聖弟子成就三三 昧鬘。除去不善修行於善以故爾。或曰。謂以
三三昧廣師子吼。如所說尊者舍利弗遊拘 薩羅止山林中。離彼不遠有異學亦在中止。 彼時人民於四月節會遊戲。彼異學少有事
緣。下山林至人間。遇彼節會得酒肉豐足。彼 醉挾瓶還本山林。彼遙見尊者舍利弗。見已 輕之。甚奇我亦止於林彼亦止於林。我亦出
家彼亦出家。我亦捨妻色彼亦捨妻色。我有 如此樂彼有如此苦。即時說偈曰。
美酒我飲醉 今復持一瓶
山地草樹木 視之一金色
[0513c18] 於是尊者舍利弗作是念。此死瘦梵志能說 此偈。我豈不能以偈答之。即時說偈曰。
我飲無想酒 持空三昧瓶
山地草樹木 視之如棄唾
[0513c22] 尊者舍利弗於此偈中以三三昧作師子吼。 我飲無想酒者。此現無想三昧。持空三昧瓶 者。此現空三昧。山地草樹木視之如棄唾者。
此現無願三昧。如是此偈中尊者舍利弗作 師子吼。以是故佛契經說三三昧為鬘。問曰。 死瘦者。無命根無意非眾生數。彼梵志有命
有意是眾生數。何以故說言死瘦耶。答曰。以 彼輕易意故言死瘦。或曰。彼無慧命根故言 死瘦。說曰。此說多有無想。或以空三昧說無
想。或以見道說無想。或以無疑說無想。或以 非想非不想說無想。或無相即說無想。或以 空三昧說無想者。如所說我本無想。三昧所
為所行。謂我所為所行者。我今便止不欲。謂 彼比丘思惟空法。便忘眾生想不見男女。此 是空三昧說無想。復次空三昧說無想者。如
所說有一比丘。得空解脫門。而不自知何果何 功德。彼作是念。誰能為我記此三昧果及功 德。復作是念。尊者阿難聖所稱譽。世尊印可
阿難。必能為我記此三昧果及功德。復作是 念。若我至尊者阿難所。問此三昧何果功德 者。或能尊者阿難還問我。比丘得此三昧耶。
我若說得云何示他功德。我若言不得云何欺 彼上尊。比丘我若默然住。云何觸嬈上尊。比 丘復作念。我當尋從尊者阿難。或能自他從
尊者阿難所聞此事。於是彼比丘六年中尋從 尊者阿難而不聞此事。於是彼比丘後時從 坐起。整衣服偏露右肩。叉手向尊者阿難。白
尊者阿難曰。尊者阿難。謂此三昧精勤修行 不增不減。如水定住。住故解脫。解脫故住。此 三昧何果何功德耶。尊者阿難問曰。比丘。汝
得此三昧耶。比丘對曰。唯然尊者阿難。得此 三昧。尊者阿難說曰。比丘謂此三昧精勤修 行不增不減。如水定住。住故解脫。解脫故住。
比丘。此三昧智果智功德。比丘不久當得智。 精勤修行者勇猛專志。是故說精勤修行。不 增不減者不增涅槃不減生死。是故說不增
不減。或曰。不增者除我故。不減者除是我故。 或曰。不增者除我見故。不減者除有我見故。 是故說不增不減。如水定住者。如泉眼出水
覆泉眼不捨。如是彼三昧所緣生而不捨彼 緣。比丘此三昧智果智功德者。取證得果漏 盡故。說智果智功德。於是彼比丘聞尊者阿
難善方喻說。內懷歡喜誦習受持已。禮尊者 阿難足。繞尊者阿難已而去。彼比丘因尊者 阿難教授。獨靖寂燕坐心不放逸。精勤遊
已知法至得阿羅漢。此是空三昧說無想。見 道說無想者。如所說目揵連。彼鞮舍梵不為 汝記第六無想行人耶。第六無想行人者。堅
信堅法。此義說第六無想行人。彼無想不可 數不可施設。或此住或彼住。或苦法忍或苦 法智。或苦未知忍或苦未知智。或習法忍或
習法智。或習未知忍或習未知智。或盡法忍 或盡法智。或盡未知忍或盡未知智。或道法 忍或道法智。或道未知忍。是謂無想不可數
不可施設。以是故堅信堅法。說第六無想人。 此中見道說無想。問曰。何以故此見道說無 想。答曰。見道速疾道捷疾。道不住故。以是故
見道說無想。或無疑說無想者。如所說尊者 瞿多有欲想有恚想有癡想。若無者。是謂無 想是謂無疑。此中說無疑是無想。問曰。何以
故說無疑是無想。答曰。結者能令退因結相 故。無疑不減不退。以是故無疑說無想。或 非想非不想說無想者。如所說彼度一切無
所有處非想非不想處成就遊。此中非想非 不想說無想。問曰。何以故非想非不想說無 想。答曰。彼想亦非定非想亦非定。想非定者。
如七想正受。非想亦非定者。如無想正受 想滅。正受鈍故不利故不捷疾故。無想即 說無想者。如所說三三昧空三昧無願無想。
此中無想即說無想。如世尊說。空三昧上 尊所居。問曰。何以故說空三昧上尊所居。 答曰。上尊多遊中故。三千大千國土。佛世
尊於功德中最為上尊。彼多遊此中。第二上 尊尊者舍利弗彼亦多遊此中。是謂上尊所 居多遊此中。名空三昧上尊所居。或曰。謂空
三昧於此法不共居故。說空三昧上尊所居。 雖百歲在此外法者。但彼故名為小成就。愚 法故。雖七歲在此法者。但彼名為上尊成就。
上尊法故。謂空三昧於此法不共居故。名為 上尊所居。
[0514c15] 問曰。無願無想於此外法為有耶為無耶。答 曰。雖無根本無願無想。或有相似無願行相 似是麁行。無想行相似是止行。一切九十六
種術無有似空三昧。況根本空三昧。謂空三 昧於法此不共居。是故說上尊所居。或曰。定 住故說空三昧上尊所居。此眾生未觀空故。
常亂馳逸狂奔不住如水擾動。意如是不住。 若觀空法已。定住不移動如須彌山。是謂定 住。故說空三昧上尊所居。或曰。一切愛非愛
便不便善不善樂具苦具不共俱。是故說空三 昧上尊所居。如所說尊者舍利弗母命終。弟 子退服還家。當爾時黑齒比丘常與尊者舍利
弗不相得。彼作是念。我當至彼說此凶問。便 詣尊者舍利弗所。到已說曰。尊者舍利弗欲 知不。尊母命終。弟子退服還家。尊者舍利
弗說曰。黑齒比丘。此者知當如何。如汝所說 母命終者此有之性誰生不死者。汝所說弟子 退服還家者。此凡夫人性常移動。世尊說唯
一聖人常不移動。如所說阿難見諦之人。知 已犯戒捨戒退服還家者。非有此處。黑齒比 丘作是念。雖有斯言心必不樂。爾時尊者舍
利弗見此事。清旦整服持鉢入舍衛分衛。分 衛已食後舉衣鉢澡洗手足。以尼師檀著左 肩上。入安陀林坐禪。尊者舍利弗安陀林坐
禪時作是念。世間頗有極好妙事可愛。謂當 變易起我愁憂苦惱耶。復作是念。世間無有 極好妙事可愛。謂當變易起我愁憂苦惱。爾
時尊者舍利弗晡時從禪起。出安陀林詣祇樹 給孤獨園。尊者阿難遙見尊者舍利弗來。見 已說曰。善來尊者舍利弗。為從何來何處坐
禪。爾時尊者舍利弗答曰。阿難。從安陀林來 在彼坐禪。尊者阿難問曰。尊者舍利弗。在安 陀林云何坐禪。答曰。阿難。我於安陀林思惟
有覺有觀。問曰。云何尊者舍利弗有覺有觀 三昧。答曰。阿難。我於安陀林坐禪時作是念。 世間頗有極好妙事可愛。謂當變易起我愁
憂苦惱耶。尊者阿難問曰。作是念時為獲何 等。答曰。阿難。我作是念。世間無有極好妙事 可愛。謂當變易起我愁憂苦惱。
[0515a25] 問曰。尊者舍利弗。為極愛敬世尊不。答曰。阿 難。極愛敬世尊。問曰。若世尊般涅槃。為當起 愁憂苦惱不耶。答曰。阿難。世尊般涅槃。我不
起愁憂苦惱。但作是念。世尊般涅槃甚速。世 間眼滅甚疾。尊者阿難說曰。善哉善哉。尊者 舍利弗。世尊般涅槃。不起愁憂苦惱。何以故。
如彼我是我極斷故。是謂一切愛非愛便不 便善不善樂苦具不共俱。是故說空三昧上 尊所居。復次如所說。世尊遊舍衛祇樹給孤
獨園。爾時尊者阿難在一處坐禪。便作是念。 一時世尊遊釋種處城名尼鉗。彼時我從世 尊聞如此所說義。阿難。我多遊空三昧。云何
昔世尊所說善知善受持耶。於是尊者阿難。 從下晡起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却住一 面。白世尊曰。唯世尊。世尊昔一時遊釋種處
城名尼鉗。彼時我從世尊聞如此所說義。阿 難。我多遊空三昧。云何昔世尊所說善知善 受持耶。如是向世尊說已。世尊告曰。如是阿
難如是阿難。我所說汝善知善受持。何以故。 阿難。我今亦多遊空三昧。問曰。若彼善知善 受持者。何以故問世尊。若問者云何善知善
受持。作此論已。答曰。善知善受持。問曰。若 善知善受持者。何以故問。答曰。尊者阿難以 壞釋種憂慼意中不定故問。說者彼愚癡流
離王伐迦維羅衛盡壞彼族。尊者阿難聞愚 癡流離王伐迦維羅衛盡壞我釋種。聞已明 旦與一比丘為伴。入彼城視本城猶若天宮。
今如丘塚。牆壁樓櫓埤堄窓牖皆已毀壞。有 種種華樹種種果樹園觀。盡已摧折縱橫蔽 地。若干花池蓮華池青蓮花池盡頹毀枯竭。
異類奇鳥鳧雁鴛鴦鴝鵒鸚鵡孔雀千秋青雀 飛在空中。烟火所熏徘徊在上。無量男女 喪失父母。號哭悲泣隨逐阿難。彼時異學 優曇鉢園中。七萬賢聖埋半身在地。以大
香象鐵把把之。尊者阿難見已增益悲酸。世 尊因彼處故。與諸比丘前後圍繞。諸根寂定 意行不動猶如山地。執心如持油鉢。御五根
馬如淨金山而入彼城。於是尊者阿難遙見 世尊妙光曜身。阿難見已作是念。甚奇生地 同壞種族俱滅。我有如此憂慼。而世尊猶若
大山無有傾斜。彼時世尊知尊者阿難意念 意行。便告尊者阿難曰。阿難。我多遊空三昧。 而汝有村想我具足寂靜想。而汝有人想。我
具足法想。彼時尊者阿難及餘比丘喪失親 族。內懷憂慼不能行善。於是世尊因此處故 遊於人間。次第遊行還至舍衛。遊舍衛祇桓
精舍給孤獨園。彼時尊者阿難憂慼心除。於 寂靜處作是念。昔一時世尊遊釋種處城名 尼鉗。彼時我從世尊聞如此所說義阿難。我
多遊空三昧。云何昔世尊所說善知善受持 耶。於是尊者阿難從下晡起至世尊所。到已 禮世尊足却住一面。白世尊曰唯世尊。世尊
昔一時遊釋種城名尼鉗。彼時我從世尊聞 如此所說義。阿難。我多遊空三昧。云何世尊。 所說善知善受持耶。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
是阿難。我所說汝善知善受持。何以故。阿難。 我今亦多遊空三昧。問曰。若問者云何善知 善受持。答曰。彼善知善受持者不耶。受持
不顛倒受持。不前不後受持不盡遺忘。但內 懷憂慼意中不定故問。說曰。如世尊說。阿難 我今亦多遊空三昧。彼時諸比丘聞所說作
是念。空三昧者。諸佛世尊必不共遊居。非 諸聲聞辟支佛。彼時世尊知諸聲聞意念意 行已。告尊者阿難曰。阿難。諸有比丘欲多遊
空三昧者。阿難彼比丘當不念村想不念人 想。應念寂靜想。問曰。世尊現何等村想。何等 人想。何等寂靜想。何等地想。何等無量空處
想。何等無量識處想。何等無所有處想。何等 無想意定。何等有為意解脫。何等無為意解 脫。何等漏盡。答曰。村想者。現緣迦維羅衛想。
人想者。現殺舍夷人想。寂靜想者。現尼拘類 樹園想。地想者。現四禪想。無量空處乃至無 所有處想者。現除此欲色界。或曰。村想現欲
界。欲界者說如村。如所說偈。
謂能棄村刺 罵言及縛害
比丘離苦樂 如山不可動
[0516a14] 人想者。現凡人想。寂靜想者。現二禪想。此說 賢聖默然。地想者。現滅色想。因色故便有截 耳鼻手足。無量空處想乃至無所有處想者。
現除欲色界。是謂現村想至無所有處想。問 曰。何以故。常說村想人想當莫念。答曰。謂此 二想令諸比丘內多懷憂慼。世尊說當捨此
行善法。以是故。常說莫念村想人想。問曰。何 以故。捨下想增上想。答曰。制亂故。若世尊 不捨下想增上想者便有亂。諸佛世尊法常
不亂說。是謂制亂故。或曰。制重說故。若世 尊不捨下想增上想者。便為有重。諸佛世尊 法常不重說。是謂制重說。故捨下想增上
想。阿難此不顛倒。如真實空三昧。謂有為解 脫無為解脫。問曰。云何此中有為解脫無為 解脫。答曰。有為解脫者。等意解脫。無為解脫
者。無礙解脫。問曰。何以故說等意解脫。答 曰。以少道得故說等意解脫。問曰。何以故說 無礙解脫。答曰。以無量道得故說無礙解脫。
問曰。何以故說無礙解脫不動。答曰。結者能 令動。無礙者因結不動不轉不退。以是故無 礙解脫說不動。謂至竟漏盡者。謂現一切漏
盡。廣說三三昧處。盡廣說大章盡。
鞞婆沙論卷第十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47 鞞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