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hāṣāśāstra (Bing Po Sha Lun) 鞞婆沙論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鞞婆沙論卷第十一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四等處第三十四
[0491a26] 四無量等慈悲喜護。問曰。何以故次禪說無 量等。答曰。從禪生故次說等禪。有餘功德次 說無量等。問曰。無量等有何性。答曰。慈悲護
無貪性取彼共有法相應法。欲界色界有五 陰性。喜根性取彼共有法相應法。欲界色界 五陰性。問曰。若喜是喜根性者。彼婆須蜜施
設云何通彼問。慈云何。答言。慈及慈相應痛 想行識。云何痛與痛相應耶。答曰。彼說應爾。 慈云何。答曰。慈及慈相應想行識應當爾。若
不爾者當有意。答曰。彼總說五陰性。四無量 等雖痛不與痛相應。但彼想行識相應。此是 無量等性。己種相身所有自然。說性已當說
行。何以故說無量。無量等有何義。答曰。除戲 故說無量等。問曰。若除戲說無量等者。彼四 無量等有二戲用。何等除戲。答曰。慈悲除見
戲。謂眾生多行見。彼多有恚喜護除愛戲。是 故除戲說無量等。或曰。除放逸故說無量等。 或曰。聖遊戲故說無量等。如豪貴者多種種
樂戲。如是聖遊戲無量等。是謂聖遊戲故說 無量等。界者欲界繫亦色界繫。地者七地。欲 界依未來禪中間根本四禪。依者依欲界行
者慈樂行悲苦行喜悅行護捨行。緣者或有 說欲界無量等緣初禪。初禪地緣二禪。二禪 地緣三禪。三禪地緣四禪。更有說者已地緣
如是說者一切緣欲界。一切緣眾生。一切總 緣。緣欲界者。或五陰眾生緣。或二陰眾生 緣。若己心住者。五陰眾生緣若不己心住者
二陰眾生緣。意止者四意止。智者性非智與 等智相應。定者非與定相應。痛者總三痛相 應。樂根喜根護根。問曰。當言過去耶。當言未
來耶。當言現在耶。答曰。當言過去當言未來 當言現在。問曰。當言過去緣耶。當言未來緣 耶。當言現在緣耶。答曰。當言是過去緣。當
言是未來緣。當言是現在緣。問曰。當言己意 緣耶。當言他意緣耶。答曰。當言他意緣。問 曰。當言名緣耶。當言義緣耶。答曰。當言是名
緣。當言是義緣。問曰。無量等如說行亦爾耶。 為說異行異耶。有一說者。無量等者如說行 亦爾。前行慈。是故世尊前說慈悲喜護亦爾。
更有說者。無量等者說亦異行亦異。問曰。何 以故說亦異行亦異。答曰。或有但行慈等不 行餘等。問曰。何以故。答曰。無有等漸漸正
受。無有順正受。亦非逆正受。亦非超正受。如 無量等解脫。除入一切入亦爾。問曰。何等人 能行無量等。答曰。人有二種。一者求惡。二者
求功德。求惡者彼終不能行無量等。謂彼至 於阿羅漢所亦求惡。何 所 犯何所失何所過。 常誦習持謂求功德者。彼能行無量等。謂彼
至於斷善根所求功德。問曰。斷善根者無功 德何所求。答曰。彼斷善根者。端正極妙形見 本宿行。見已便作是念。本宿行為極妙。如是
受極妙果。是謂求惡者不能行無量等。求功 德者能行無量等。問曰。行無量等時作何方 便。答曰。此慈前從親起行。一切眾生立三品。
親品怨家品中人品。彼親品復立三品軟中 上。上親品者父母尊師。彼前上親品樂開解 欲令彼樂。然此心極惡難御難制難持。於親
極妙意中不住。彼精進勤不捨還攝意。於上 親品開解欲令彼樂。如人以豆投錐。數數投 不住。彼精勤不捨。要投令住。如是彼精勤不
捨還攝意。於上親品樂開解欲令彼樂。於上 親品開解已。中親及軟親開解。然後中品人 及濡怨家開解。然後中然後增上怨家品開
解欲令彼樂。如一切眾生平等如稱無欺。樂 開解如上親品。如是至增上怨家品。如是慈 成就。如慈悲喜亦爾。護因中品行。問曰。護何
以故因中品行。答曰。當捨親品者憎愛。捨怨 家者憎恚。是故前中品開解。此是眾生然後 捨怨家。問曰。何以故前捨怨家。答曰。恚易除
非愛。然後捨上親。如一切眾生平等如稱無 欺。捨一切眾生已。如中品如是至上親品。如 是護等成就。說曰。前行慈。問曰。何以故前行
慈。答曰。彼前求欲饒益眾生。慈者是饒益相。 已饒益眾生。彼作是念。當除不饒益事。悲者 除不饒益相。饒益眾生已除不饒益事。彼作
是念。令眾生喜。謂眾生喜已然後捨眾生。更 有說者前行悲。問曰。何以故前行悲。答曰。前 欲令眾生除不饒益事。悲者除不饒益事。已
除不饒益事便欲饒益慈者饒益相。如以除 眾生不饒益事饒益。彼作是念。令眾生喜 然後捨眾生。更有說者。此二無量等各各相
懷悲及喜。若前行悲要當次行喜。問曰。何以 故次悲要行喜。答曰。如悲令心憂。彼生喜已 除憂。若前行喜要次行悲。問曰。何以故喜次
要行悲。答曰。如生喜心調然後起悲攝受。問 曰。謂欲令眾生樂慈。正受用何樂令眾生樂 開解。有一說者。謂自受樂飲食樂衣被床
座樂。以如此樂令一切眾生樂開解。問曰。如 汝說一切眾生不應樂開解。一切眾生無有 此樂。更有說者。三禪地增上樂眾生樂開解。
問曰。如汝說謂不得三禪。彼不能令眾生樂 開解。更有說者。三禪地宿命智憶已眾生樂 開解。問曰。作如是說。謂三禪地不得宿命智。
彼不能令眾生開解。更有說者。謂眾生樂是 彼緣從彼行慈。問曰。作如是說。非一切眾生 受如此樂。更有說者。有眾生樂根現在前。是
彼緣從彼行慈。問曰。作如是說。非一切眾生 樂根現在前。亦非一切眾生如是成就樂根。 尊者婆須蜜說曰。謂眾生樂慈正受。彼定行
所緣以何樂令眾生樂開解。答曰。謂彼自受 安樂。若飲食樂及衣被床臥樂。是彼緣從彼 行慈。問曰。此定不應一切眾生緣。亦不一
切眾生受如此樂。重說曰。三禪地增上樂眾 生樂開解。問曰。此定不應一切眾生緣。亦不 一切眾生得三禪地樂。重說曰。三禪地宿命
智憶已眾生樂開解。問曰。此定不應一切眾 生緣。亦不一切眾生得三禪地宿命智。重說 曰。謂眾生樂是彼緣從彼行慈。問曰。此定不
應一切眾生緣。亦非一切眾生樂。重說曰。有 眾生樂根現在前。是彼緣從彼行慈。問曰。此 定不應一切眾生緣。亦非一切眾生樂根現
在前。尊者曇摩多羅說曰。諸尊見諸眾生。樂 想與慈愍俱有饒益心。愍念眾生平等行如 曾見彼行者入城村乞食。見無錢財者。及無
床臥裸形惡垢弊衣手足。剖裂頭髮蓬亂手 執瓦器。到家家乞下聲軟語從他。乞索當施 貧窮當惠。困厄當給孤。獨復見象眾馬眾車
眾步眾。金冠莊飾光曜照目。著妙衣持蓋。隨 從擊鼓吹貝作五倡伎。如彼天子。見此二 已。食後還至本處。舉衣鉢洗足。或坐繩木床。
身柔軟意柔軟。坐已以彼苦者安處樂中。令 彼苦者亦如此樂。是故說諸尊見眾生。樂想 與慈愍俱有饒益心。愍念眾生平等行如曾
所見。問曰。謂欲令眾生樂慈正受。彼眾生不 得樂彼定當言顛倒耶。當言不顛倒耶。答曰。 當言不顛倒。欲饒益故。或曰。當言不顛倒。以
妙意故。或曰。當言不顛倒。愍眾生故。尊者婆 須蜜說曰。當言不顛倒。有眾生樂根現在前。 是彼緣從彼行慈。重說曰。當言不顛倒。有眾
生樂。是彼緣從彼行慈。重說曰。當言不顛倒。 壞恚故。尊者曇摩多羅說曰。諸尊不由彼行 慈故。眾生得樂。但從彼行除恚。問曰。顛倒
行亦除恚。答曰。謂正行除恚非是顛倒謂以 餘行除恚是不善。或曰。謂彼如是意開解欲 令眾生苦者。應有顛倒。但彼如是意開解欲
令眾生得樂。而彼眾生不得樂。彼有何過。或 曰。謂彼入善心饒益一切眾生故。是非顛倒。 說曰。此說三思惟。一自相思惟。二總相思惟。
三得解思惟。自相思惟者。如色相思惟。色至 識相思惟識是謂自相思惟。總相思惟者。如 十六聖行是謂總相思惟。得解思惟者。如此
無量等解脫。除入一切入。此三思惟中說無 量等意解思惟非餘。問曰。無量等為遍緣一 切眾生耶。為有方齊限耶。若遍緣一切眾生
者。云何不得眾生海邊。若有方齊限者。此 契經云何通。彼四無量等滿一切世間成就 遊。作此論已。有一說者無量等遍。緣一切眾
生。問曰。云何不得眾生海邊。答曰。設得一切 眾生海邊當有何咎。佛契經說。四生卵生胎 生濕生化生除此已更無眾生。如是得眾生
海邊但總相非自相。更有說者。無量等方有 齊限。問曰。此契經云何通。彼四無量等滿 一切世間成就遊。答曰。此眾生說方為名。更
有說者。佛遍緣一切眾生聲聞辟支佛方有 齊限。更有說者。佛辟支佛遍緣一切眾。聲 聞方有齊限。更有說者。佛辟支佛聲聞得度
無極遍緣一切眾生。餘聲聞方有齊限如是 說者。無量等者。是得解思惟。若佛遍緣一切 眾生者。辟支佛聲聞亦爾。若佛方齊限者。
辟支佛聲聞亦爾。問曰。如無量等遍緣一切 眾生。何以故。說意與慈俱滿東方已成就遊。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一切諸方。意與慈俱滿
諸方已成就遊。答曰。此契經應當爾。意與慈 俱滿東方。眾生已成就遊。如是南方西方北 方一切諸方。意與慈俱滿。眾生已成就遊。此
應當爾。若不爾者當何意。答曰。此眾生說以 方為名。問曰。頗不發初禪地無量等。能發二 禪地無量等耶。有一說者。不可不發初禪地
無量等能發二禪地無量等。問曰。何以故不 可不發初禪地無量等能發二禪地無量等 耶。答曰。謂初禪地無量等。二禪地無量等依
方便門。是故不可不發初禪地無量等能發 二禪地等。更有說者。可得不發初禪地無量 等能發二禪地無量等。如聖道可得。初禪地
不發能發二禪地。何況無量等得解思惟。問 曰。無量等一地不可得各各次第現在前。餘 地各各次第能現在前耶。為不耶。有一說者
曰。無量等地亦不可各各次第現在前。要從 彼一地相似善根現在前。謂次第無量等現 在前。無量等現在前已。有如此行慈樂行悲
苦行喜悅行護捨行。問曰。初禪地無量等 上。速發二禪地無量等耶。於二禪地無量等 上。速發初禪地無量等耶。答曰。二禪地無
量等上速發初禪地無量。非初禪地無量等 上速發二禪地無量等。如學梵書已速學佉 樓書。非學佉樓速學梵書。如是二禪地無量
等上。速發初禪地無量等。彼定揵度說。云 何思惟慈正受。答曰。眾生樂。云何思惟悲正 受。答曰。眾生苦。云何思惟喜正受。答曰。悅
眾生。云何思惟護正受。答曰。舍是眾生。 問曰。此云何說正受。答曰。前正受已正受 為名。此中證答如前說。如世尊契經說。謂
須涅多羅弟子為梵天人上故說法時。不具 一切戒行。彼或生四天王中。或生三十三天 中。或生炎天。或生兜術天。或生化自在天。或
生他化自在天。謂須涅多羅弟子為梵天上 說法時。具一切戒行。彼思惟四梵遊處。於欲 除欲已多遊行故梵天中。問曰。如此所說須
涅多羅勝非釋迦文。何以故。謂須涅多羅弟 子具一切戒行彼生梵天中。謂不具一切戒 行。彼生欲界六天中。謂釋迦文弟子具一切
戒行。彼生善處及滅盡涅槃界。謂不具一切 戒行。彼生地獄餓鬼畜生中。答曰。此不然。何 故應當從契經索次第何因何緣。佛契經說。
須涅多羅以無量等。是戒謂為梵天上說法。 謂須涅多羅弟子為梵天上說法時。求等能 行具足等。彼生梵天中。謂須涅多羅為弟子
梵天上故說法時。求無量等不能具足行無 量等。彼行增上善根生欲界六天中。復次 爾時一切眾生各有妙行。謂不行無量等。彼
生欲界六天中。何況求無量等不能。發無量 等。云何彼增上善根不生欲界六天中耶。是 謂此中說不是犯戒及破戒。釋迦文學二百
五十禁。是戒為無餘涅槃故說法。謂釋迦文 弟子不犯戒不破戒。便生善處亦入無為涅 槃。謂釋迦文弟子犯戒越戒不具足戒。生地
獄餓鬼畜生中。生人惡趣中。是謂契經次 第。於是須涅多羅作是念。我不應爾與弟子 俱生一處一趣。我寧可增益思惟慈。增益思
惟慈已。當生光音天中。於是須涅多羅後時 增益思惟慈。增益思惟慈已。生光音天中。問 曰。如已成菩薩除諸疾患。何以故自行二禪
發於等。為弟子說初禪。答曰。須涅多羅觀 弟子根本齊限故。或曰。二禪地無量等。無 佛法時不可得發。唯有已成菩薩能發。餘一
切不能。或曰。須涅多羅菩薩作是念。此梵 志長夜欲得梵天。常願梵天究竟梵天。彼作 是念。令我等生梵天上近大梵天。須涅菩薩
常欲滿他願故。隨所欲而為說法。問曰。如三 四禪無量等極妙。何以故說二禪地無量等 妙。答曰。彼弟子無量等故。說二禪地無量等
妙。或曰。為初禪地無量等故。說二禪地無量 等妙。或曰。須涅菩薩作是念。彼三禪四禪地 無量等。無佛時不可得尊者瞿沙亦爾說。若
上地可得無量等者須涅多羅不應說我寧可 增益思惟無量等生光音天。此非凡夫地。但 佛威神故。令弟子能彼現在前。問曰。何以故
說梵遊行處。答曰。初梵可得及一切具。依未 來已雖初可得。但非是一切具。上地雖一切 可得。但非是初。此初禪中亦初可得。亦一切
具。是故說梵遊行處。或曰。能除非梵故。曰梵 遊行處。非梵者欲界結。彼能除是謂除非梵 遊行處。或曰。謂思惟大梵已得梵天王故。曰
梵遊行處。或曰以梵音說。故曰梵遊行處。或 曰。梵者。謂如來彼說分別施設顯示。故曰梵 遊行處。問曰。無量等及梵遊行處何差別。有
一說者。無有差別。無量等有四。慈悲喜護。梵 遊行處亦四。慈悲喜護。是故無差別。或曰。謂 初禪可得。彼是梵遊行處。上地可得。彼是無
量等。或曰。除非梵故名梵遊行處除。戲故名 無量等。或曰。除非梵故名梵遊行處。除放逸 故名為無量等。或曰。三地可依。未來初禪中
禪是名為梵遊行處。七地可得。欲界未來禪 中禪根本四禪。名為無量等梵遊行處。無量 等是謂差別。如世尊契經說諸比丘。我自知
七歲思惟慈心。七成敗不來至此世。世成敗 時我生光音天中。世不成敗生餘空靜梵宮。 彼為梵天餘處千反作他化自在天子。三十
六為釋提桓因。無量百千作轉輪聖王。說曰。 此中七夏月名七歲。說者菩薩極好時多諸 善根。地無沙石生諸金銀。在中國為人王。彼
國極熱。離城不遠有山林。謂至夏月彼城中 人往詣山林。彼菩薩留人守城已。出城亦詣 山林。彼人夏四月各各作務。菩薩別至高顯
處。發無量等。發無量等已。夏四月遊行無量 等。過夏四月已。謂人出林中已還入城。菩薩 出林已亦還入城。彼時菩薩極設大會施與
作福欲得食者與食。渴者與飲。裸者與衣。施 與屋舍床臥燈明。亦持戒說者菩薩六往反 山林七反。或有說者。菩薩命終已生光音天。
或有說者。成敗時彼命終生光音天。是故此 中七夏月名七歲。問曰。若說無量等果生梵 天上及光音天中。此應當爾。謂無量等色界
果色界法。若說無量等果生他化自在天子 釋提桓因及轉輪聖王此色界善根。彼欲界 不受報。何以說無量等果生他化自在天子
及釋提桓因轉輪聖王。答曰。菩薩於三地發 無量等。欲界初禪二禪。欲界無量等果生他 化自在天子釋提桓因及轉輪聖王。初禪地無
量等果生大梵。二禪地無量等果生光音天。 或曰無量等於此故。欲界有出心入心。如市 肆中一切雜物可得。欲界亦爾。此欲界乃至
盡智無生智有相似相。謂欲界出心入心。由 彼果生他化自在天子釋提桓因及轉輪聖王。 根本無量等生大梵天及光音天中。或曰。謂
菩薩極設大會時施與作福。欲得食者與食。 渴者與飲。裸者與衣。施與屋舍床臥燈明。由 彼果作轉輪聖王。若持戒者由彼果作釋提
桓因及他化自在天子。無量等果生大梵天 及光音天中。或曰。此佛契經說三福。一者施 二者戒三者思惟。此契經說比丘。我作是念。
是誰行果。是誰行報。令我大尊神妙。比丘。 我作是念。此三行報令我最尊。極大神妙。云 何三。一施二御三攝。施者是施福。御者是戒
福。攝者是思惟福。彼施福果作轉輪聖王。 戒福果作釋提桓因及他化自在天子。思惟 福果作大梵天及光音天。以故爾。問曰。何以
故色界一切善根說無量等。思惟福不說餘。 答曰。謂無量等者果不可燒。如彼契經。天至 世尊所以偈問曰。
何物火不燒 而風不能壞
水災壞地時 何者水不漬
[0494c09] 世尊偈答曰。
福火所不燒 福風不能壞
福水所不漬
[0494c12] 雖非福亦不燒但燒其果。無量等亦不燒。福 亦不燒果。以是故佛契經說。色界一切善根 中。說無量等思惟福如佛契經說。慈正受時
火所不燒。毒所不中。刀所不傷。不由他橫 死。問曰。何以故慈正受時。火所不燒。毒所不 中。刀所不傷。不由他橫死。尊者婆須蜜答曰。
彼定無諍。是故諍不能動。重說曰。彼定極大 威神。是故諸天所護。重說曰。色界四大現在 前故。彼患不能動。如彼色界四大充滿。身體
合一極厚如石。是故彼患不能動。是謂慈正 受時火所不燒毒所不中刀所不傷不由他橫 死。問曰。悲喜護正受時此患能動耶。不動耶。
若動者何以故慈正受不動。悲喜護而動耶。 若不動者何以故但說慈正受不動。不說悲 喜護正受。作此論已。答曰。悲喜護正受亦不
動。問曰。何以故說慈正受不動。不說悲喜護 正受耶。答曰。應說如說慈悲喜護亦爾。若不 說者。是世尊有餘言。此現義義門義度義略
當知是義。或曰。悲喜護雖正受時不動。但起 時或能動。慈起亦不動。或曰。悲喜護雖正受 時不動。起或能傷壞。慈起亦不傷壞。或曰。根
本悲喜護正受時雖不動。但悲喜護方便可 動。慈方便亦不動。說者有一人。得欲界慈方 便。彼以不知犯於王法。為執事所收將送王
所。王當爾時乘大象出城。遙見彼人顧問左 右。此是何人。臣白王曰。此人犯於王法。願王 罰之。王時手執古律省其過狀。此人所犯法。
王應手行刑。王怒隆盛以劍投之。彼人見王 瞋恚。尋方便行慈正受。如豆投木即還墮地。 彼劍如是投身即還墮王足下。時王驚怖問
彼人曰。汝行何術。作何蠱道。施何幻化。彼人 對曰。大王。願王歡喜。我不作術不作蠱道 及以幻化。王問曰。若不爾者此云何。彼人對
曰。我見王瞋。於天王所行於慈心。是故此 劍不害我身。是故可知慈方便亦不動。況根 本慈耶。以是故說慈正受時不動。不說悲喜
護。如佛契經說。慈修習多修習能除諍。悲修 習多修習能除恚。喜修習多修習能除不樂。 護修習多修習能除害。問曰。無量等能除
結耶。不能除結耶。若無量等能除結者。此定 揵度云何通彼說。慈除何繫結。答曰。無處所。 悲喜護除何繫結。答曰。無處所。若無量等不
除結者。此契經云何通。作此論已。答曰。無 量等不能除結。問曰。若爾者定揵度所說善 通。此契經云何解。答曰。除結有二種。一者須
臾除。二者究竟除。如須臾除者。是佛契經所 說。慈修習多修習能除諍。悲修習多修習能 除恚。喜修習多修習能除不樂。護修習多修
習能除害。如無量等不能究竟除結者。如定 揵度所說。如是此二說為善通。如佛契經說。 慈修習多修習除婬諍。護修習多修習亦除
諍。問曰。何諍慈能除。何諍護能除。答曰。諍 有二種處諍非處諍處。諍者慈能除。非處諍 者護能除。復有二種諍。一者欲捨眾生命。二
者繫眾生。謂捨眾生命慈能除。謂繫眾生者 護能除。如是諍慈除。如是諍護除。如佛契經 說。不淨修習多修習能除婬欲。慈修習多修
習除婬欲淨。問曰。何婬不淨能除。何婬慈 能除。答曰六種欲。一色欲。二處欲。三行欲。 四婬欲。五更樂欲。六莊飾具欲。色欲者以不
淨除。處欲者以慈除。行欲者不淨除。更樂欲 者以慈除。婬欲者以不淨除。莊飾具欲者以 慈除。如是欲不淨除。如是欲以慈除。如世尊
契經說。如是修習慈心解脫。如是多修習能 得阿那含果。或復上得。問曰。如無量等不能 除結。何以故說如是修習慈心解脫。如是多
修習能得阿那含果。或復上得。答曰。此佛契 經以聖道名說慈。佛說聖道多種名。或以痛 為名。或以想為名。或以思為名。或以意為名。
或以信為名。或以精進為名。或以念為名。或 以定為名。或以慧為名。或以燈為名。或以我 為名。或以石山為名。或以華為名。或以水為
名。或以痛為名者。如所說。比丘覺已此苦知 如真。此習盡道知如真。是謂痛為名。或以想 為名者。如所說。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除一
切婬欲。一切色欲。一切無色欲。一切無明。一 切自慢。是謂想為名。或以思為名者。如所 說。未那若思及行黑黑報。謂思能除。是謂
思為名。或以意為名者。如所說偈。
當制意入處 謂無所有緣
終不染著世 可受一切供
[0495c06] 是謂意為名。或以信為名者。如所說偈。
信能度流 不放逸海 真諦除苦
慧應清淨
[0495c09] 如所說。舍利弗信成就。若比丘比丘尼除 去不善修行於善。是謂信為名。或以精進為 名者。如所說。阿難精進能轉成道。如所說。舍
利弗聖弟子成就精進力。除去不善修行於 善。是謂精進為名。或以念為名者。如所說。我 說一切中念。如所說。舍利弗聖弟子成就於
念。如守門人。除去不善修行於善。是謂念為 名。或以定為名者。如所說偈。
定者是道 非定非道 定以自知
五陰興衰
[0495c19] 如所說。舍利弗聖弟子成就三三昧。須除去 不善修行於善。是謂定為名。或以慧為名者。 如所說偈。
慧為世間妙 能趣有所至
能用等正智 生老病死盡
[0495c24] 如說所說慧過一切法上。如所說。諸妹聖 弟子以慧刀斷一切結縛使惱纏。重斷打重 打割剝。是謂慧為名。或以燈為名者。如所說 偈。
勤修不放逸 受攝及調御
慧者能然燈 癡闇不能壞
[0496a01] 是謂燈為名或以我為名者。如所說。比丘我 者聖八道。是謂我為名。或以石山為名者。如 所說。比丘大石山者堅固常住不壞。一切同
一體等見是。是謂石山為名。或以華為名者。 如所說。比丘生七覺花者七覺是。是謂花為 名。或以水為名者。如所說。比丘成就八味水
者聖八道是。是謂水為名如此佛說聖道多 種名。如是佛契經說。聖道以慈為名。或曰。謂 慈意慈解脫計慈意方便。或凡夫時求阿那
含果。或聖人時求阿那含果。謂凡夫時求 阿那含果者。彼除欲界結時得慈意解脫。彼 若取證彼得阿那含果。謂聖人時求阿那 含果。除欲界結得阿那含果。於阿那含果
上得慈意解脫。以是故說。如是修慈意解脫。 如是多修習得阿那含果。或復上得。但無量 等不除結。問曰。無量等何者最妙。有一說者。
慈為最妙。謂慈正受一切眾不能傷害故。更 有說者。悲為最妙。謂佛發於大悲而說法。問 曰。何故但說大悲而不說大慈大喜大護。答
曰。應說如說大悲。大慈大喜大護亦爾。謂從 佛意中功德可得盡應說大。何以故。佛世尊 無量愍心饒益心善心。是故謂從佛意中功
德可得盡應說大。更有說者。此不應難。何以 故。若悲即是大悲者可難。但悲異大悲異。問 曰。若悲異大悲異者。悲及大悲何差別。答曰。
即以名為差別。一者悲。二者大悲。或曰。地亦 有差別。悲在七地。大悲根本第四禪地。或 曰。意亦有差別。悲佛辟支佛聲聞同。大悲但
佛非餘。或曰。身亦有差別。悲者男女身可得。 大悲者男身可得非女身。或曰。除結亦有差 別。悲無貪。善根能除貪。大悲無愚癡。善根能
除癡。或曰。行亦有差別。悲者能悲不能救。大 悲者亦能悲亦能救。如二人在河岸上。彼時 河中有漂溺人。彼一人意雖欲拔濟。而無有
力但索掌而住。彼第二人有意亦有力。拔濟 彼人著安隱處。如彼一人見已索掌而住無 力者。悲亦如是。如彼第二人有意亦有力拔
濟彼人著安隱處者。大悲亦如是。尊者曇摩 多羅說曰。諸尊佛世尊大悲。從久遠來極微 入遍一切入等攝。一切眾生聲聞何能悲。及 色無色界眾生。
[0496b13] 問曰。何以故說大悲。答曰。以大賈得故名大 悲。非如聲聞道以一施以一人故。亦非如辟 支佛道一楊枝施一把施故。但一切極妙事
極愛物施。除非己有。然後可得。是謂大賈 得故名大悲。或曰。生大身故名大悲。非如聲 聞道辟支佛道不具身可得。但彼大士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紫磨金色圓光一 尋。梵音聲妙如迦毘陵鳥。視之無厭。是謂生 大身故名為大悲。或曰。以大方便求得故名
大悲。非如聲聞道一種二熟三解脫。亦非如 尊者舍利弗六十劫中增益智慧。亦非如辟支 佛百劫中增益智慧。但具足三阿僧祇劫。修
無量苦行然後可得。是謂大方便求可得故 名為大悲。或曰。極多饒益眾生故名為大悲 如此眾生願求佛道。願求辟支佛聲聞道。得
大富生豪貴家。顏貌端正生天上人中。彼一 切皆由大悲。是謂多饒眾生故名為大悲。或 曰。墮大塹眾生能拔濟之故名為大悲。如佛
見眾生墮於五趣而度脫之安處道果。彼一 切皆由大悲故。是謂墮大塹眾生能拔濟故 名為大悲。或曰。能動大護山故名為大悲。佛
世尊於四禪地不共遊處名為大護。謂佛護 現在前時。爾時一切眾生地獄餓鬼畜生熾燃。 如甘蔗竹 [竺-二+韋] 稻麻。叢林熾燃。佛於彼處心無
傾動。如大悲現在前已。爾時佛身極堅固力。 大悲能動如風吹芭蕉樹。是謂能動大護山名 為大悲。或曰。以大士能入考掠中故名為大
悲。如佛化作末羅力士形。或作瓦師形。或作 乞人形。或作妓女形。手牽難陀至五趣中。 為鴦崛魔故。迴前地令後廣。迴後地令前廣。
佛常定不亂。口出廣長舌而自覆面。極成就 慚愧。為女人現陰馬藏。捨妙禪樂。捨極妙佛 法。為教化故。過百千億鐵圍山大鐵圍山至
恒沙國土。一切由大悲故。是謂大士能入大 考掠中名為大悲。如世尊律所說。世尊為眾 生慈滿已而說法。問曰。謂世尊為眾生慈滿
故而說法。彼眾生得樂耶。不得樂耶。若眾生 得樂者。何以不以慈滿一切地獄餓鬼畜生 天人。而為說法。若彼眾生不得樂者。此偈云 何通。
如鬼心念惡 若往著於人
不觸亦不害 能令生痛畏
[0496c26] 彼鬼心念惡者。能動惡果。況佛心念善不動 善果耶。作此論已。說曰。世尊為眾生慈心滿 為說法。彼眾生得樂。問曰。若樂者何以故。不
以慈滿一切地獄餓鬼畜生天人。而為說法。 答曰。世尊觀眾生行轉不轉。謂眾生作轉 行。為彼慈滿而說法。謂眾生作不轉行。不為
慈滿而說法。更有說者。世尊為眾生慈滿說 法者。彼眾生不得樂。問曰。若眾生不得樂 者。此偈云何通。
如鬼心念惡 若往著於人
不觸亦不害 能令生痛畏
[0497a08] 答曰。佛世尊無量種慈滿。或以神足。或現愛 緣。或知樂。或善細滑。或清涼影。或以神足 者。如所說。世尊最後遊世間。至波婆國閻浮
林精舍。波婆國人聞世尊遊世間。到此波婆 國閻浮精舍。波婆國人聞已。聚集一處共設 要令。我等盡當往見世尊。若不往者。當罰舊
金錢五百枚。彼設如是要令已。一切往詣世 尊所。爾時大臣留枝。於世尊所無敬信意。彼 亦往至世尊所。彼時阿難遙見大臣留枝來。
見已告言。善來。善哉善哉。留枝。汝能來見世 尊。此世尊具足無上福田。不久無常所壞。留 枝大臣曰。阿難。我不故來見沙門瞿曇。我但
不違親里要令故耳。尊者阿難謂留枝。不違 親里何等要令。大臣留枝曰。尊者阿難。我等 親里聚集一處共設要令。我等盡當往見世
尊。若不往者當罰舊金錢五百枚。尊者阿難。 我寧與舊金錢五百枚。不願來見沙門瞿曇。 但我作是念。無令於親里有諍。於是尊者阿
難牽大臣留枝臂。至世尊所。到已白世尊曰。 唯世尊。此大臣留枝。本舊親里。然於世尊無 信敬心。唯願世尊。善為說法。令於世尊有信
敬心生於歡喜。彼留枝心行愛志亂不定。諸 佛世尊終不為亂志者說法。彼時世尊離處 不遠。化作沸屎地獄。深廣無量。令彼舉聲。
有大臣名留枝。於世尊所無信敬心。彼命終 已當生此中。大臣留枝見大地獄。聞聲已恐 懼生厭。佛世尊知彼恐懼生厭已。隨順說極
妙法。大臣留枝聞法已。遠塵離垢諸法法眼 生。此佛以大慈滿大臣留枝。問曰。云何說慈 滿。答曰。彼神足是。復次或以神足。如所說。
調達勸阿闍世王。有象名檀那波勒。以清酒 飲之令醉。放使奔趣害於世尊。彼時象遙見 世尊。便走趣向彼。時世尊遙見象來。見已左
右面化作極高牆。後化作極大澗。深百千 丈。上化極大山雷聲而下。在前化五大師 子。彼象見五大師子已。極大恐怖迴視左右。
面有極大牆。還迴視後有極大澗。深百千丈。 而仰視大火山雷聲而下。見已謂生一切世 火燃想。佛世尊見象大畏懼已。還攝却五大
師子。却五大師子已。唯見佛足下清涼。見已 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世尊足。以鼻投世尊 足。彼時世尊諸相莊嚴紫磨金色。滿五千福
祐一切。世尊以右手摩象頭。摩象頭已醉便 解。醉解已。世尊為說偈曰。
象莫害大龍 象龍出世難
象莫害大龍 終不生善處
不應捶而捶 無恚而生恚
當受十倍報 速疾往生彼
當受極苦痛 身體亦毀壞
當遭困重疾 心亂志惱惡
或遭災困厄 為他所誹謗
或親戚離別 錢財盡亡失
居宅諸所有 為火所焚燒
身壞無有慧 當生地獄中
[0497c04] 彼象聞此偈已。眼便淚出。佛為作象音而說 法。彼象聞佛說法。命終生三十三天。此佛為 象故慈滿。問曰。此中云何慈滿。答曰。即彼神
足是。謂神足或現愛緣者。如所說。梵志有一 兒守稻田。天大瀑雨為雹所殺。及壞稻田。彼 梵志以二俱喪故。便意亂生狂裸形而走。乃
至舍衛阿那邠邸園。彼梵志應從佛化。世尊 遙見梵志從遠而來。見已作是念。今此時恒 沙佛為說法者不能令度。彼時世尊離彼不
遠。化作稻田及彼一子。梵志見此二已還得 本心。彼作是念。此是我子及以稻田。令我常 抱憂患。見已便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世尊
足。却坐一面。彼於世尊有信敬心內懷歡 喜。世尊隨順為說妙法。彼梵志聞佛說法。遠 塵離垢得法法眼生。此佛為梵志慈滿。問
曰。此中云何慈滿。答曰。即彼現愛緣是。復次 現愛緣者。如所說。婆斯吒女梵志有六子。命 終念子憂慼。意亂生狂裸形而走。乃至舍衛
阿那邠邸園。彼女梵志應從佛化。世尊遙見 女梵志從遠而來。見已作是念。今此時若恒 沙佛為說法者不能令度。彼時世尊離彼不
遠化作六子。女梵志見六子已逮得本心。此 是我子令我常抱憂患。彼有慚愧。便長跪而 坐。彼時世尊告阿難。汝阿難取欝多羅僧與
彼女梵志。如是世尊。彼尊者阿難受世尊教 已。取欝多羅僧與女梵志。女梵志取阿難欝 多羅僧被著。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禮足
已却住一面。彼於世尊有信敬心。內懷歡喜。 世尊隨順為說妙法。女梵志聞佛說法。遠塵 離垢諸法法眼生。此佛為彼女梵志故慈滿。
問曰。此中云何慈滿。答曰。即彼現愛緣是。是 謂現愛緣。或現智藥者。如所說。摩訶先優 婆夷。請佛及僧供養醫藥。彼時有一比丘。
得病服藥。醫教勅當服肉汁。彼病比丘語侍 病者。賢者汝語摩訶先優婆夷。某比丘有患 服藥。當須肉汁。彼時侍比丘者。便至摩訶先
優婆夷所。到已語摩訶先優婆夷。妹當知。某 比丘遇患服藥。當須肉汁。彼摩訶先優婆夷 告使人曰。汝持此物往買肉與彼比丘。彼使 人持物往周遍波羅
㮈 城。索肉不能得。說者 彼曰。梵摩達王生一童男。盡勅城內不得殺 生。彼使人還至摩訶先優婆夷所。到已白摩
訶先優婆夷曰。大家當知。周遍城中求索肉 不可得。摩訶先優婆夷作是念。此為災比丘 得患而服藥。若不得肉或能命終。便持利刀
入屋中。割身軟肉與使人。汝使人。自煮與彼 比丘。彼使人如所勅持與比丘。彼比丘不知。 持往與病比丘。彼病比丘亦不知而服。至病
得愈。摩訶先優婆夷患身疼痛。彼時摩訶先 優婆夷。夫少有事為出行不在。彼摩訶先優 婆夷夫還自問內人曰。摩訶先今所在。內
人對曰。大家。摩訶先在屋中極患苦痛。彼時 摩訶先夫聞已極瞋恚無有敬心。彼作是說。 若施者不知。受者亦不知耶。我當往向佛論
之。於是摩訶先夫至世尊所。彼時世尊無量 百千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摩訶先夫見已作 是念。今不得論。明當請世尊會。然後當論。作
是念已。便前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禮足 已却坐一面。彼時世尊為摩訶先夫。無量方 便而為說法。勸進等勸進令歡喜等歡喜。無
量方便為說法。勸進等勸進令歡喜等歡喜。 默然住。彼時摩訶先夫從座起叉手向世尊。 白世尊曰。唯世尊。明設微小會。願世尊及僧
愍故當受。世尊受彼摩訶先夫請默然而住。 於是摩訶先夫知世尊默然可已。禮世尊足 繞世尊已。還本所止。到已即彼夜具諸餚
饍。設種種淨妙供饌。辦已便白時至。彼時 世尊晨著衣服。諸比丘前後圍繞。往詣彼摩 訶先夫舍。到已就座。世尊知而問內人。摩訶
先優婆夷今為所在。內人曰。唯世尊。摩訶先 優婆夷行來斷。極患苦痛在屋中。佛世尊知 內緣起。知外亦如是。於是世尊屈伸臂頃。至
雪山上取藥來已摩著瘡上。著瘡上已。告摩 訶先優婆夷夫曰。呼摩訶先優婆夷出。世尊 呼汝。唯然世尊。摩訶先夫受世尊教已。便至
摩訶先所。到已語摩訶先。世尊呼汝。聞世尊 呼瘡即平服同一色。聞已於世尊所倍增信 敬。內懷歡喜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却住
一面。世尊隨順為說妙法。摩訶先優婆夷及 諸眷屬聞說法已。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此 世尊為摩訶先優婆夷故慈滿。問曰。此中云
何慈滿。答曰。即彼智藥。復次智藥者。如所 說。彼時愚癡琉璃王。破迦維羅衛城。將彼釋 種極妙六女。彼在堂上而自誇說。我能壞汝
親族令無遺餘。彼釋女對曰。王有宿福。我親 族見諦盡是聖人。但王不應全命而來。彼王 作是念故。能為彼敢有所言。彼王捨於後世
無有慈心。截彼釋女手足已棄著塹中。彼釋 種女盡應佛化。彼世尊為教化故。便至彼處 見彼遭無量苦患。見已作是念。今此時此釋
六女若恒沙佛為說法者。彼患斯苦不能令受 化。佛世尊知內緣起。知外亦如是。於是世尊 屈申臂頃。至雪山上取藥來已。摩著瘡上。摩
著瘡上已。苦痛即除便生樂痛。生樂痛已。世 尊隨順為說妙法。彼六釋女聞說法已。遠塵 離垢諸法法眼生。此世尊為六釋女慈滿。問
曰。此中云何慈滿。答曰。即彼智藥是。是謂智 藥。或以更樂者。如所說。世尊遊諸房到一房 舍。世尊見彼房中有一比丘。遇患苦痛獨自
無伴。眠大小便中不能起居。世尊知而問比 丘。何以故遇此患獨自無伴。病比丘質直白 世尊曰。唯世尊。我窳惰不能看視他。他亦不
看視我。唯世尊我無所依。唯善逝我無所怙。 世尊告曰。比丘。汝不為我故出家學道作沙 門耶。比丘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世尊告
曰。比丘。我是汝所依及天世間。彼時世尊於 彼臥處徐徐扶起。將出外安徐令臥。彼時世 尊還入房中。出彼薦席除大小便。泥治臥屋
更布新薦席。洗浴病比丘已。更著新衣浣濯 故衣。還將入房。徐徐臥新床褥上。以手摩身 世尊告曰。比丘。若汝不增勤修不到欲到不
獲欲獲不證欲證者。比丘但更遭重患復甚於 此。如世尊以手摩病比丘。所苦即除便得樂 痛。得樂痛已。世尊隨順為說妙法。比丘聞說
法已。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此世尊為彼比 丘故慈滿。問曰。此中云何慈滿。答曰。彼更樂 是。復次更樂者。如所說。世尊遊耆闍崛山一
方。調達亦在一方。彼時調達遭重頭痛不可 堪忍。彼時世尊以具足相好紫磨金色滿百 千福手。貫彼山摩調達頭。除一切苦痛便得
樂痛。得樂痛已。調達作是念。是誰之恩。彼還 顧見是世尊手。見已說曰。善哉悉達。善學此 醫。以此醫方足得生活。此世尊為調達故慈
滿。問曰。此中云何慈滿。答曰。即更樂是。是 謂更樂。或以涼冷影者。如所說。世尊及尊者 舍利弗同遊一處。尊者阿難在佛後執拂拂
佛。彼時有鳥為鷹所逼。怖畏飛趣尊者舍利 弗影中住。身戰如獨搖樹。彼鳥離舍利弗影。 飛至佛影中無恐畏。阿難見已叉手白佛曰。
甚奇世尊。如此鳥在尊者舍利弗影中時。身 戰如獨搖樹。離舍利弗影。至世尊影已便無 恐畏。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舍利弗
比丘雖離於殺不極清淨。是故鳥住影中。 身戰如獨搖樹。阿難。我於三阿僧祇劫離於 殺。極具足清淨行。是故鳥住我影中而無
恐怖。此世尊為彼鳥故慈滿。問曰。此中云何 慈滿。答曰。即涼冷影是。復次涼冷影者。如所 說。有一賊被截手足棄著塹中。彼賊世尊應
化。世尊作是念。若此時恒沙佛為一賊說法 者。不能度彼。時世尊往至賊所。到已彼賊在 世尊影中。即離苦痛便得樂痛。得樂痛已。世
尊隨順為說妙法。賊聞法已。遠塵離垢諸法 法眼生。此世尊為賊故慈滿。問曰。此中云何 慈滿。答曰。即涼冷影是。是謂涼冷影。如世尊
無量種慈滿非一種。以是故律說。世尊慈滿 眾生而說法。如世尊契經說。四種人受於梵 福。謂人未曾立處。以如來舍利立作鍮婆。是
謂初人受於梵福。復次謂人未曾立處。作房 舍已施招提僧。是謂二人受於梵福。復次謂 人若有鬪亂。僧而和合之。是謂三人受於梵
福。復次謂人心與慈俱滿一方已成就遊。如 是二三四四維上下滿一切諸方已。心與慈 俱成就遊。如是心與悲喜護俱滿一方已成
就遊。如是二三四四維上下滿一切諸方已 成就遊。是謂四人受於梵福。譬喻者說曰。此 非佛契經所說。亦非梵福。佛契經說。無量等
是梵福。何以故。謂無量等與果等。如此受梵 福。謂金剛座及轉法輪。從天下處立鍮婆。如 是彼立小小鍮婆。得梵福與等等耶。如此受
梵福。謂竹園祇桓林深邃林立大僧坊。如是 彼立小小房。得梵福與等耶。如此受梵福。謂 調達鬪亂。僧而和合之。如是彼拘舍彌比丘
小小諍。而和合之得梵福。與等耶。是故非佛 契經。亦非梵福。佛契經說。無量等亦是梵福。 如是說者是佛契經說。亦是梵福。問曰。如此
果不與等。答曰。饒益他故。世間福相。如無量 饒益他。謂修無量等。如是此亦無量饒益他。 謂未曾立處。以如來舍利立鍮婆。謂因彼處
百千眾生修善身口意行。供養世尊繒綵華 蓋幢幡伎樂碎末塗香。願求佛道聲聞辟支 佛道。得大富生豪貴家。顏貌端正生天上人
中。觀此極有饒益。如此無量極饒益他。謂發 於無量等。此亦如是。無量饒益他。謂未曾立 處作房已。施與招提僧。謂因彼處百千眾生
修善身口意行。誦習讀者問者教者。思惟契 經律阿毘曇。思惟靜默除欲界結。除色界無 色界結。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果。為佛法僧故佐助眾事。願求佛道聲聞辟 支佛道。得大富生豪貴家。顏貌端正生天上 人中。觀此極有饒益。如此無量極饒益他。謂
發於無量等。此亦如是無量饒益他。謂和合 鬪亂僧者。如僧鬪亂壞。爾時未取證不取證。 未得果不得果。不能除結。不得漏盡。亦不誦
習契經律阿毘曇。亦不思惟契經律阿毘曇。 亦不思惟靜默。不除欲界結。亦不除色無色 界結。不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果。三千大千世界不轉法輪。至首陀會天。意 亂。謂和合鬪亂僧已。未取證取證得果。能除 結得漏盡。誦習契經律阿毘曇。思惟契經律
阿毘曇。亦思惟靜默。除欲界結。除色無色界 結。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三 千大千世界轉于法輪。至首陀會天。意亦不
亂。觀此極有饒益。或曰。謂未曾立處以如來 舍利立鍮婆者。如來是梵因。彼處受梵福。謂 未曾立處作房施招提僧。因梵行人處受梵
福。謂和合鬪亂僧者。謂聖道因。彼處受梵福。 尊者婆須蜜說曰。謂未曾立處以如來舍利 立鍮婆。以四事故受梵福。云何為四。開極妙
意。廣出財物。及立舍利。所作已訖。謂未曾立 處作房施招提僧。以四事故受梵福。開極妙 意。廣出財物。所作已訖。誦習禪思未定得定。
謂和合鬪亂僧。以四事故受梵福。除口四過 行四淨口。除諸非法住於施法。謂修無量等。 以四事故受於梵福。離諍不諍。除去五蓋。色
界果封在色界。問曰。梵福福為幾數。有一說 者。謂所因行得轉輪王。此是梵福數。更有說 者。謂所因行得天帝釋。是謂梵福數。更有說
者。謂所因行得他化自在天子。是謂梵福數。 更有說者。謂所因行得大梵。是謂梵福數。更 有說者。世敗還成時。一切眾生所因行施設
此大地。是梵福數。更有說者。梵天請世尊轉 於法輪。聖大梵請佛所轉法輪受福。是梵福 數。問曰。大梵不隱沒無記心請佛世尊。云何
受梵福。有一說者。謂始發梵天我當往請佛 世尊。即彼時大梵天受梵福。此者不論。何以 故。如汝所說應不作行而受報。問曰。若不爾
者此云何。答曰。大梵天請世尊轉法輪。大 梵天聞已便作是念。我請故佛轉法輪。彼以 此懷歡喜心。發極妙善願。彼時受梵福。更有
說者。除已成菩薩。餘一切眾生所受福。此是 梵福數。如是說者名梵福者。此稱譽讚歎。但 梵福者無量不可計阿僧祇不可數。如世尊
契經說。慈修習多修習生遍淨天。悲修習多 修習生空處。喜修習多修習生識處。護修習 多修習生不用處。問曰。若說慈修習多修習
生遍淨天者。此應爾。謂慈果報在遍淨。謂 說悲修習多修習生空處。喜修習多修習生 識處。護修習多修習生不用處者。此不應爾。
何以故。此是色界功德善根。不應受無色界 報。何以故說悲修習多修習生空處。喜修習 多修習生識處。護修習多修習生不用處。有
一說者。彌勒下已當為說之。餘者不能。或曰。 為相似故說。慈是樂行樂根。一切生死中最 妙。彼三禪中可得。是故佛說修慈生遍淨。悲
者能呵責壞色。空處亦呵責壞色。是故佛說 修悲生空處。喜者悅行。識處意亦悅行。是故 佛說修喜生識處。護者能捨不用處。亦說名
為捨。是故佛說修護生不用處。或曰。彼行者 令意悅樂故。或有行者欲得三禪。或欲得空 處識處不用處。謂欲得三禪者。彼除欲界結。
意不樂不悅。除初禪欲不樂不悅。於二禪除 欲時。三禪現在前意悅樂。謂欲得空處者。彼 除欲界欲。意不樂不悅。乃至三禪除欲。意不
樂不悅。於四禪除欲時。空處現在前意悅樂。 謂欲得識處者彼除欲界欲。意不樂不悅。乃 至四禪除欲。意不樂不悅。謂空處除欲時。
識處現在前意悅樂。謂欲得不用處者。彼除 欲界欲。意不樂不悅。至空處除欲。意不樂不 悅。於識處除欲時。不用處現在前意悅樂。是
謂行者令意悅樂故。以故爾。或曰。此中說覺 支道支。謂覺支道支者能除二禪。彼說慈為 名。謂覺支道支除四禪。彼說悲為名。謂覺支
道支除空處者。彼說喜為名。謂覺支道支除 識處者。彼說護為名。是謂說覺支道支。以故 爾。或曰。斷異學意故。異學無色中計解脫想。
於無量等中說道想。謂異學無色中計解脫想 者。彼世尊說無等量共同。尊者瞿沙亦爾說。 異學於離中者癡。於不離中計解脫想。謂計
解脫想者。彼世尊說無量等共同。廣說四無 量等處盡。
鞞婆沙論卷第十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47 鞞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