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hāṣāśāstra (Bing Po Sha Lun) 鞞婆沙論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鞞婆沙論卷第六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十二入處第十八
[0454a14] 十二入者。眼入色入耳入聲入鼻入香入舌 入味入身入細滑入意入法入。問曰。何以故。 彼作經者依十二入而作論。答曰。彼作經者
意欲爾。如所欲如是作經與法不相違。以是 故。依十二入而作論。或曰。彼作經者無事。問 曰。何以故。彼作經者無事。答曰。此是佛契
經。彼契經有生聞梵志。彼中食後彷徉遊行 至世尊所。到已共世尊面相慰勞已在一面 坐。一面坐已。生聞梵志白世尊曰。瞿曇。我欲
少有所問。聽我所問當為我說。世尊告曰。梵 志。隨所欲問。梵志曰。瞿曇。一切謂一切。瞿 曇一切有幾所。云何瞿曇。一切一切有施設
而施設。世尊告曰。汝梵志。有十二入。從眼入 至法入。此梵志有爾所一切。如是如來一切 施設而施設。梵志若如是說。此非一切。如沙
門瞿曇所施設。我捨此一切。更施設餘一切 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何以故。 如非境界。問曰。若有作是說。爾所一切謂
十八界。爾所一切謂五陰及無為。爾所一切 謂四聖諦及虛空非數緣盡。爾所一切謂名 及色。此亦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如
非境界耶。答曰。此不然。問曰。若不然者此云 何。答曰。此說除義不說除味。此說除施設義 不說除施設味。謂一切法性彼盡攝十二入
中。若有作是說。我捨十二入義更施設義者。 彼終不能施設。是故此說除義不說除味。此 說除施設義不說除施設味。說者此十二入
妙說快說最說上說。問曰。何以故。此十二 入妙說快說最說上說。答曰。謂此入不亂說。 及攝一切法界者。雖攝一切法但是亂說。謂
一心立七心界陰。雖非亂說但彼不攝一切 法。謂攝有為不攝無為。此入非是亂說。及 攝一切法。或曰。謂此入中說及攝一切法界
者。雖攝一切法但是廣說。陰者不攝一切法。 亦非中說此入。是中說及攝一切法。以是故。 說者十二入妙說快說最說上說。以是故作此
論。欲觀一切法者。彼當依十二入觀。依十二 入觀已。生十二入法明。及現十二義像。如 人瑩磨十二鏡自觀其像。彼一切十二鏡中
見其像。如是欲觀一切法者。彼當依十二入 觀。依十二入觀已。生十二法明。及現十二義 像。此入一身一意可得。但有行若干差降。如
十二人一家可得。但行各各異。如是十二入 雖有一身一意可得。但有行若干差降。此是 入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說性已當說行。何
以故說入。入有何義。答曰。輸門義是入義。輸 道義藏義倉義摽義機義田義泉義流義海義 白義清義是入義。輸門義是入義者。如村城
國貲輸可得令王官豐富。如是依及緣心 心數法可得。謂長養眾生。是謂輸門義是入 義。輸道義亦爾。藏義是入義者。如藏中有金
銀琉璃摩尼可得。謂益眾生。如是此依及緣 心心數法可得。謂長養眾生。是謂藏義是入 義。倉義是入義者。如倉中飲食具可得。謂長
養眾生。如是依及緣心心數法可得。謂長養 眾生。是謂倉義是入義。摽義是入義者。如此 摽下百千眾生斷其命。如是此依及緣中眾
生無常所滅。是謂摽義是入義。機義是入義 者。如因機織施經緯。如是因此依及緣心心 數法施設。是謂機義是入義。田義是入義者。
如田中生種種穀。謂長養眾生。如是此依及 緣心心數法可得。謂長養眾生。是謂田義是 入義。泉義是入義者。如彼契經。有天到世尊 所。以偈而問。
泉從何轉 何轉不轉 何所苦樂
無餘滅盡
[0454c22] 世尊以偈答曰。
眼耳及鼻 舌身并意 泉從是轉
此轉不轉 此苦及樂 無餘滅盡
[0454c25] 是泉義是入義。流義是入義者。如彼契經。有 天到世尊所。以偈而問。
流一切流 以何制流 說防護流
以何塞流
[0454c29] 世尊以偈答曰。
謂世諸流 念者制流 我說防流
以慧塞流
[0455a03] 是謂流義是入義。海義是入義者。如彼契經 說比丘海者。凡愚所未聞。凡人口說也。彼 非此聖法中海。是大積聚水數。
眼是入大海 彼色為濤波
若忍色濤波 彼不度眼海
濤波所迴轉 邪魅羅剎持
[0455a09] 耳鼻舌身亦爾。
意是入大海 彼法為濤波
若忍法濤波 彼不度意海
濤波所迴轉 邪魅羅剎持
[0455a13] 是謂海義是入義。清白義是入義者。此說白 清亦爾。輕故彼外書說亦名地亦名作。如彼 契經。異學摩竭檀提說。沙門瞿曇。地壞地已
壞何所作。是謂輸門義是入義。輸道藏義倉 義摽義機義田義泉義流義海義白義清義是 入義。共行說已當說別行。眼入云何。答曰。謂
眼色已見當見今見。及此餘所有。已見過去。 當見未來。今見現在。及此餘所有者。謂彼眼 識或空或不空。如眼入耳鼻舌身意入亦爾。
問曰。色入云何。答曰。謂色眼已見當見今見。 及此餘所有。已見過去。當見未來。今見現在。 及此餘所有。如色入聲香味細滑亦爾。問
曰。何以故。說色入如十色入。何以故。說一色 入。答曰。色入者是一名。餘者二名。色入者同 名。餘入者同不同名。彼說不同名。或曰。色入
者二眼界。是說色入。或曰。色入者三眼界。肉 眼天眼聖慧眼。是說色入。餘入者非三眼界。 是故不說色入。或曰。色入者二眼界及眼識
緣。是說色入。餘入者非二眼界。亦非眼識緣。 是故不說色入。尊者瞿沙亦爾說。二眼界故及 眼識緣故說一色入。或曰。謂色入者能斷壞。
是說色入。餘入者不能斷壞。是故不說色入。 或曰。色入者大礙能捨。是說色入。餘入者非 大礙亦不能捨。是故不說色入。或曰。色入者。
方所有及施設方。由延所有及施設由延。方 所有者。方色入所有。方施設者。因色施設方。 由延所有者。由延色入所有。由延施設者。因
色施設由延。謂色入。方所有及施設方。由延 所有及施設由延。是說色入。餘入者。非方所 有。亦非施設方。非由延所有。亦非施設由延。
是故不說色入。或曰。謂色入者二十種。二十 一種是說色入。餘入者非二十種。亦非二十一 種。是故不說色入。或曰。色入者可施設住此
住彼。是說色入。餘入者不可施設住此住彼。 是故不說色入。或曰。色入者色名及色所有。 是說色入。餘入者雖色所有但非色名。是故
不說色入。有法非色所有。但墮色名。如所說。 謂彼息解脫度色無無色。如是色正受身作 證遊行。此說十一種。是細滑入。何者四大。軟
澁輕重寒熱飲食飢渴。是謂十一種。是細滑 入。問曰。何以故。說細滑入。為有所觸是細滑 入耶。為性細滑是細滑入耶。為細滑緣是細
滑入耶。若有所觸是細滑入者。不應極微觸 極微。若性細滑是細滑入者。心心數法亦性 細滑非觸細滑。若細滑緣是細滑入者。應心
心數法緣細滑入非細滑緣細滑。作此論已。 答曰。有所觸是說細滑入。問曰。不應極微觸 極微。答曰。不可施設一極微。若施設者多合
聚已施設。或曰。謂因身觸。謂因身觸者是說 觸。尊者婆須蜜說曰。極微當言觸耶。當言非 觸耶。答曰。當言非觸。但等諦交易故。便有
觸想。尊者曇摩多羅說曰。諸尊極微者當言 不觸。但色合無中間故。觸則有想。如等諦 交易故。問曰。謂水中影鏡中像是實耶非實
耶。若實者面不入鏡中。鏡亦不入面中。除此 已云何更有色。譬喻者說曰。非是實。問曰。何 以故非實。答曰。所謂面不入鏡中。鏡亦不入
面中。除此已云何更有色。阿毘曇者說曰。實 有種相。是色入及眼識所知。問曰。如面不入 鏡中。鏡亦不入面中。除此已云何更有色。答
曰。我無量種成色非是一種。如緣月及陰燧 珠。緣器便得水。此真實水用事。如緣日及陽 燧珠燧鐟。緣牛糞人方便便得火。真實用火
事。如是謂水中影鏡中像實有種相。是色入 及眼識所知。問曰。如呼聲響應。彼是實耶為 非實耶。若是實者。謂此發聲即滅。除此已云
何更有聲。譬喻者說曰。非實。問曰。何以故非 實。答曰。此間發聲即滅。除此已云何更有 聲。阿毘曇者說曰。實有種相。是聲入及耳識
所知。問曰。如此發聲彼即滅。除此已云何更 有聲。答曰。我無量種成聲非是一種。謂頰 齶 齗咽舌齒相緣而發聲。問曰。法入云何。
答曰謂法意識已知當知今知。已知過去。當 知未來。今知現在。問曰。如一切十二入盡是 法性。何以故說一法入。答曰。如是雖一切十
二入是法性。但有一法處所。如十八界雖是 法性。但有一法界處所。十智雖是法性。但有 一法智處所。七覺意雖是法性。但有一擇法
覺意處所。六思念雖是法性。但有一念法處 所。四意止雖是法性。但有一法意止處所。四 辯雖是法性。但有一法辯處所。四信雖是法
性。但有一信法處所。三寶三自歸雖是法性。 但有一法寶一法歸處所。如是十二入雖是 法性。但有一法入處所。或曰。法入者是一名。
餘入者有二名。法入者同名。餘入者同不同 名。彼說不同名。或曰。謂彼法常入不異生老 無常不壞。謂滅盡涅槃彼入法入中。是故說
一法入。或曰。謂一切有為法封印想。謂三有 為相。彼入法入中。是故說一法入。或曰。謂一 切有為法說顯現誦習。謂名彼入法入中。是
故說一法入。或曰。謂覺法是法不覺是我。謂 空三昧彼入法入中。是故說一法入。問曰。身 見亦入法入中。謂覺法是我。何以故。不因身
見說法入耶。答曰。此非如如覺身見。是如如 覺空三昧。是謂因空三昧。故說法入非身見。 或曰。此法可得。如風所從來。此名風入。如是
法入中法可得。是故說法入。或曰。多法可得 故說一法入。法入中多有法入。謂色法無色 法。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法無對法。相應法
不相應法。依法不依法。行法不行法。身法不 身法。共緣法不共緣法。是謂多法可得故說一 法入。如佛契經。內六入前說眼入。後說乃至
意入。外六入前說色入。後說乃至法入。問曰。 何以故。世尊內六入前說眼入。後說乃至意 入。外六入前說色入。後說乃至法入。答曰。他
說隨順故。如是他說隨順。如是應味次第順。 或曰。世尊順說故他亦順受。故佛說如是順 受亦如是順。或曰。因麁細故。內六入何者最
麁眼入是。是故佛前說。何者最細意入是。是 故佛最後說。外六入何者最麁色入是。是故 佛前說。何者最細法入是。是故佛最後說。是
因麁細故。佛契經內六入前說眼入。後說乃 至意入。外六入前說色入。後說乃至法入。佛 契經說。比丘此岸者內六入是。比丘彼岸者
外六入是。問曰。何以故。佛契經內六入說此 岸。外六入說彼岸。答曰。近遠法故。如河近者 此岸遠者彼岸。如是謂心心河依者近緣者
遠。是謂近遠法故。或曰。下上法故。如河謂所 下處是此岸所上處是彼岸。如是心心法所依 下所緣上。是謂下上法故。或曰。彼岸者第
一義滅盡涅槃。彼攝外入。以是故佛契經內 六入說此岸。外六入說彼岸。問曰。云何河。 答曰。心心法是。如河兩岸所持眾生數非眾
生數漂流入大海。如是心心法河內外入岸 所持漂流眾生入生死海。問曰。云何船。答 曰。聖道是如依船筏。無量眾生而得渡 河。如是依聖道船筏。無量眾生渡生死
河。佛契經說。六入當知。內六更樂入當知 內。問曰。如此外亦當知。何以故。世尊說六 入當知內六更樂當知內。答曰。世尊於契經
中說內觀。世尊說內入諸根意。莫向外前 內想內身。身觀後外後內外。是前內觀故。 或曰。世尊教弟子不顛倒觀故。世尊說曰。
莫顛倒觀常樂淨我。當觀無常苦空無我因 習本緣。以聖八行破壞有。是謂不顛倒觀 故。或曰。世尊教弟子不共觀故。世尊說莫共
觀麁澁。當觀如病癰箭蛇無常苦空無我。內 六更樂火燒有。是不共觀故。或曰。佛契經 說內意止。問曰。何以故。佛說內意止。答曰。
為我故計有我。是吾作是我作。愛我已便有 愛具。長養內故求外具。以是故佛契經說。六 入當知。內六更樂入當知內。問曰。六入六更
樂入何差別。一說者無差別。六入者眼入耳 鼻舌身意入。六更樂入亦眼入耳鼻舌身意 入。是故無差別。更有說者。有差別。謂近者
是六入。謂遠者是六更樂入。問曰。如汝說六 入者是現在。六更樂者過去未來。更有說者。 謂近者是六更樂。謂遠者是六入。問曰。如汝
說六更樂入是現在。六入者是過去未來。或 曰。謂當行時轉是六更樂入。餘者是六入。或 曰。謂依六入作行是六入。謂依六更樂作行
是六更樂入。或曰。謂所有是六更樂入。餘所 有者是六入。如說比丘鉢彼性是鉢如比丘 用事。是故說比丘鉢如是謂所有是六更樂
入。餘所有者是六入。尊者陀羅難提說曰。性 入者是六入。行入者是六更樂入。如說鐵酥 鉢性是鐵。鉢如依酥用事。是故說鐵酥鉢。如
是性入者是六入。行入者是六更樂入。佛契 經說。二入無想眾生及有想無想天。問曰。何 以故。佛契經說。二入無想眾生及有想無想
天。答曰。餘地二種名。一者識住。二者眾生 居。欲令二入中作二名。謂此雖有眾生居名 但無識住名。是謂二名。故佛契經說。二入
無想眾生及有想無想天。或曰。佛契經眾生 居識住處等施設已。謂眾生居於識住中不 攝。彼立二入。無想眾生及有想無想天。或曰。
多壽故。一切凡夫處所無有爾所壽如無想 天。一切處所無有爾所壽。如有想無想天。是 謂多壽。故佛契經說。二入無想眾生及有想
無想天。或曰。斷異學意故。異學二入中計意 解脫想。世尊說此是生死入非是解脫。是謂 斷異學意。故佛契經說。二入無想眾生及有
想無想天。或曰。行法故。異學於二入中計意 無行解脫。世尊說此中復行諸界諸趣諸生 輪轉生死中。是謂行法。故佛契經說。二入無
想眾生及有想無想天。或曰。退轉法故異學 於二入中計意不退轉解脫。世尊說此中復 退轉諸界諸趣諸生輪轉生死中。是謂退轉
法。故佛契經說。無想眾生及有想無想天。此 佛契經。尊者舍利弗到世尊所已而說曰。世 尊。此無上事謂世尊施設入。彼世尊無餘智
無餘分別。更無無上智。謂餘智若沙門婆羅 門等等覺。問曰。爾所一切謂十二入。尊者舍 利弗非一切智非一切見。云何知爾所一切
謂十二入。答曰。說無餘故知。如佛契經說十 一入已後說法入。尊者舍利弗意決定諸法 未說未現彼一切。當知在入中。或曰。以妙願
智觀已知。或曰以相貌知。如佛契經說。爾所 一切謂十二入。尊者舍利弗得無壞信。彼世 尊所說倍極信。以故知爾所一切十二入。是
謂相貌知也。問曰。云何尊者舍利弗相貌知 非現知耶。答曰。現知亦知。尊者舍利弗因十 二入故亦知一切法。問曰。若尊者舍利弗因
十二入故亦知一切法。佛舍利弗有何差別。 答曰。佛世尊一切知盡知。尊者舍利弗雖一 切知。但不能盡知。或曰。尊者舍利弗總十二
入。故知一切法非一一相。佛世尊知總相。亦 知一一相有無量內入。謂尊者舍利弗從他。 如世尊說此契經。舍利弗以何口說此妙。一
向師子吼。更無有沙門婆羅門於世尊等等 覺。何況出上。尊者舍利弗白世尊曰。躬從世 尊聞。躬自受持如如來所說。阿難無有此處。
前後有二如來興出世無有是處。問曰。云何 世尊為受化說界云何入。答曰。世尊教化一 切法中無智。或非一切法中無智。謂一切法
為說界。非一切法中無智者為說入。或曰。世 尊教化或利根或鈍根。利根者為說入。鈍根 者為說界。或曰。世尊教化或大因力或多緣
力。大因力者為說入。多緣力者為說界。或曰。 世尊教化或多內力或多外力。內多力者為 說入。外多力者為說界。或曰。世尊教化內思
念長養身。或從他聞。內思念長養身者為說 入。從他聞者為說界。或曰。世尊教化或始 開則知。或分別知。始開知者為說入。分別
知者為說界。或曰。於界有愚為說界。於入有 愚為說入。或曰。有猗性者為說界。性義是界 義。猗財物者為說入。輸門義是入義。如是
世尊教化為說界。如是教化為說入。廣說十 二入處盡。
鞞婆沙五陰處第十九
[0457b29] 五陰者。色陰痛陰想陰行陰識陰。問曰。色 陰云何。答曰。佛契經說。色陰云何。諸所有 色。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惡
若妙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我非彼非是我。 如是以慧如真實觀。是謂色陰。如是更有契 經說。色陰云何。諸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
大造色。阿毘曇中說。色陰云何。十色入及諸 色在法入中。問曰。此三種說何差別。答曰。一 切三說中各各斷意。問曰。謂契經說。色陰云
何。諸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麁 若細若惡若妙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我非 彼非是我。如是以慧如真實觀。於中斷何意。
答曰。是時彼異學牢羅尸棄。過去未來欲令 非種。欲斷彼意故契經說。色陰云何。諸所有 色。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乃至如是以慧
如真實觀。問曰。如所說色陰。云何諸所有色 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於中斷何意。答曰。 觀當來故。佛世尊說契經。一切智善覺善見
過去未來現在。我般涅槃後當來世。必有謂 離四大不欲令有造色。欲斷彼意故契經說 色陰云何。諸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
色。問曰。如所說色陰云何。十色入及諸色在 法入中。於中斷何意。答曰。彼時有尊者曇摩 多羅。謂法入中色不欲令有種。問曰。何以故。
尊者曇摩多羅謂法入中色不欲令有種。答 曰。彼說謂色因五識身五識身緣是謂色。彼 在法入中色。非因五識身。非五識身緣。是故
彼非色。欲斷彼意故說數。色陰云何。十色入 及諸色在法入中。問曰。若爾者尊者曇摩多 羅所說云何通。彼說謂色因五識身五識身
緣是謂色。彼在法入中色。非因五識身非五 識身緣。答曰。可說謂非因五識身。但六識身 緣。彼在法入中色。雖不因五識身亦非五識
身緣。但因意識身意識身緣。或曰。雖彼在法 入中色非因五識身亦非五識身緣。但彼因 依緣依。問曰。云何彼依。答曰。四大也。問曰。
痛陰云何。答曰。佛契經說。痛陰云何。六身 痛。此如契經所說阿毘曇亦爾。問曰。想陰云 何。答曰。佛契經說。想陰云何。六想身。此如
契經所說阿毘曇亦爾。問曰。行陰云何。答曰。 佛契經說。行陰云何。六思身。阿毘曇說。行陰 云何。答曰。行陰二種。一者心相應。二者心不
相應。問曰。心相應行陰云何。答曰。痛想思更 樂憶欲解脫念定慧善根不善根無記根結縛 使煩惱纏所知所見所觀。如是諸所有心相應
行。是謂心相應行陰。問曰。云何心不相應行 陰。答曰。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命根種類得 處得種得入生老死無常名身句身味身。如
是諸所有心不相應行。是謂心不相應行陰。 問曰。何以佛世尊一切相應不相應行陰中。 一思立行陰耶。答曰。此思施設行時攝受種。
是故佛一切相應不相應行陰中。一思立行 陰。如愛施設習時攝受種。是故佛一切有漏 種一愛立習諦。如是此思施設行時攝受種。
是故佛一切相應不相應行陰中一思立行陰。 問曰。識陰云何。答曰。佛契經說識陰。云何六 識身。此如契經所說。阿毘曇亦爾。此是陰性
已種相身所有自然。性說已當說行。何以故 說陰。陰有何義。答曰。聚義是陰義。團義積義 撿義。世施設陰施設。多語是陰義。聚義是
陰義者。諸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彼一切一 向撿已立一色陰。如是至識陰。是謂聚義是 陰義。團義是陰義者。無量有為種團合已立
五陰。是謂團義是陰義。積義是陰義者。猶糞 積聚種種積。如是陰種種積。撿義是陰義者。 諸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
細若惡若妙若遠若近。彼一切一向撿已立 一色陰。乃至識陰亦爾。是謂撿義是陰義。世 施設陰施設者。謂色陰三世乃至識陰亦三
世。是世施設陰施設。多語是陰義者。謂色多 語乃至識陰亦多語。問曰。如汝說一極微不 應有色陰。謂彼無多語。答曰。不可以一極微
施設。若施設者。便多聚斂施設。阿毘曇者 若掌護陰施設。彼說極微攝一界一入一陰 少入。若不掌護者。彼說極微一界一入一陰。
如人大穀聚取一粒去。他問人何所持。彼人 若掌護穀聚者。說此穀聚中一粒。若不掌護 者。說此穀一粒。如是阿毘曇者。若掌護陰施
設。彼說極微一界一入一陰少入。若不掌護 者。彼說極微一界一入一陰。是說多語陰語。 是謂聚義是陰義團義積義撿義世施設陰施
設多語陰語是陰義。問曰。何以故。世尊前說 色陰後說識陰。答曰。隨順他故。如是隨順他。 應味次第順。或曰。世尊說隨順受教者亦順。
或曰。麁細故。五陰中何者最麁。色陰是。是故 佛前說四無色陰。何者最麁。痛陰是。是故佛 前說。問曰。此痛無形無處亦不可見。云何麁
細可知。答曰。行故知。如所說手痛足痛頭痛 如是。如是痛是行故知有麁細。何者最細 識陰是。是故佛後說。以是故。佛契經前說
色陰後說至識陰。問曰。何故心數法中痛陰 想陰別立陰。餘心數法立行陰。答曰。佛世尊 於法真諦。餘真無能過。彼盡知法相盡知行。
謂法獨能擔彼別立。謂品能擔彼立品。或曰。 此現二門二略二度二炬二光二明現二數。 如痛陰想陰別立陰。如是餘心數法亦應立。
如餘心數法立一行陰。如是痛想亦立行陰 中。如是陰或立三或十三。是故說此現二門 二略二度二炬二光二明二數。或曰。謂此二
界宗因。痛宗禪因想宗無色。或曰。謂因二法 行者二界多求痛勞。因痛於禪疲勞。因想於 無色疲勞。或曰。謂因二法眾生生死中受無
量苦。貪於樂痛及著顛倒想。或曰。謂二法滅 立二定。無想定及滅盡定。或曰。謂二法治故。 彼行者入二定。無想定及滅盡定。或曰。謂此
二法別受二識住名。痛識住。及想識住。餘心 數法一行識住。以是故。一切心數法。痛陰想 陰別立陰。餘心數法立一行陰。問曰。何以故。
說行陰如一切五陰有為。何故立一行陰。答 曰。謂彼思有為想此入中。是故說行陰。或曰。 謂彼一切有為法。封印想謂三有為想。彼入
中是故說一行陰。或曰。謂一切有為法顯現 誦習。謂名彼盡入中。是故說一行陰。或曰。 謂一切有為法因習本緣。謂生彼盡入中。是
故說一行陰。或曰。多法合聚故說一行陰。多 有法入此中。相應不相應依不依行不行身 不身共緣不共緣。是謂多法合聚故說一行陰。
問曰。無為何以故。不立陰中。答曰。謂非陰名 亦非陰性。非色名亦非色性。是故不立色陰 中。非痛名亦非痛性。是故不立痛陰中。非想
名亦非想性。是故不立想陰中。非行名亦非 行性。是故不立行陰中。非識名亦非識性。是 故不立識陰中。若作是念者。何以故。不立行
中。陰者多有種。多種者非無為。或曰。陰者墮 生老無常。無為者無生老無常。或曰。陰者興 衰法有因得有為相。無為者非興衰法無因
得無為相。或曰。陰者世迴轉作行受果知緣。 無為者非世迴轉不作行不受果不知緣。或 曰。陰者墮於世。無為者不墮世。或曰。陰者墮
於陰。無為者離於陰。或曰。陰者苦所縛。無為 者離苦縛。或曰。陰者軟中上。無為者無軟中 上。或曰。陰者前後可得。無為者無前後。以是
故。無為不立陰中。彼佛契經說八萬法身。問 曰。法身者有何齊限數。有一說者。一數經名 法身。謂彼一身。是謂一身齊限數。如是至一
切八萬。更有說者。謂契經說。意止此是一法 身齊限數。如是契經說。意斷神足根力覺種 道種。是謂一法身齊限數。如是至一切八萬。
算者說。八字一句三十二字為一首盧數。
有五百千 亦復五千 五百五千
一法身數
[0459a25] 如是至八萬。如是說者。佛契經教化故說八 萬度。謂度受化於聖道得度。彼八萬度名八 萬法身。問曰。謂此有爾所身何以故。立五陰
身。答曰。彼一切入五陰身中。謂欲者佛語教 性。彼盡入色陰中。謂欲者佛語名性。彼盡入 行陰中。是故一切八萬法身盡入五陰中。此
佛說契經。謂餘五陰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脫 身解脫知見身。問曰。如此餘五陰身。何以故。 立五陰。答曰。彼亦盡入中。戒身入色陰中。餘
者入行陰中。以是故佛契經說五陰。廣說五 陰處盡。
鞞婆沙五盛陰處第二十
[0459b08] 五盛陰者。色盛陰痛盛陰想盛陰行盛陰識 盛陰。問曰。色盛陰云何。答曰。謂色過去未來 現在。欲生而生。恚怒癡及餘若干心煩惱生
而生。彼欲生而生者愛是。恚者瞋是癡者無 明是。及餘若干心煩惱生而生者。謂彼心相 應煩惱。說曰。此不應說恐生而生。問曰。何
以故。答曰。恐者無智性。謂眾生無智彼便恐。 更有說者。恐者身見性。謂眾生計有我彼便 恐。此亦入中。如所說及餘若干心煩惱。如是
說者此恐應說。問曰。何以故。答曰。恐者心數 法心相應。問曰。此恐何所。答曰。在欲界非色 無色界。問曰。若色無色界無恐者。彼契經云
何通。彼風吹火至梵處。謂眾生生光音天不 久。未曾見世間成敗。不知世間成敗彼見火 已恐怖驚愕身毛竪。火不來至此耶。謂眾生
前生光音天。彼見世間成敗。彼知世間成敗。 見火已慰勞彼眾生。諸眾生勿恐怖。諸眾生 勿恐怖。是火極至彼不至此。如汝所說。色無
色界恐怖者。此云何通。如是餘偈云何解。
世尊知一切 說法成就眼
如來人師子 世中無比士
彼時長壽天 名稱色微妙
聞已驚恐怖 如鹿畏師子
[0459c02] 若色無色界無恐怖者。此云何通。答曰。恐怖 者此說厭。問曰。恐怖厭者何差別。答曰。名即 是差別。此恐怖彼厭。是謂差別。或曰。恐怖者
欲界。厭者三界。或曰。為結障礙恐怖。為善根 障礙是厭。尊者婆須蜜說曰。恐怖及厭何差 別。答曰。為結障礙是恐怖。為善根障礙是厭。
重說曰。為不善法障礙是恐怖。為善法障礙 是厭。重說曰。二諦攝是恐怖。三諦攝是厭。重 說曰。無智性是恐怖。慧性是厭。尊者曇摩多
羅說曰。諸尊思念惡起諍是恐怖。諍已心懼 相是厭。恐怖及厭是差別。問曰。恐怖者為凡 夫為聖人。答曰。恐怖者凡夫非聖人。問曰。何
以故。恐怖者凡夫非聖人耶。答曰。彼聖人恐 怖已盡。更有說者。凡夫亦有恐怖。聖人亦有 恐怖。問曰。如聖人恐怖已盡。何所有恐怖。答
曰。有五恐怖。死恐怖惡趣恐怖不活恐怖惡 名恐怖眾中恐怖。此五恐怖聖人已盡。餘恐 怖聖人未盡。聖人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
阿羅漢辟支佛非佛。何以非佛。答曰。如來無 所著等正覺恐怖永盡。如色盛陰痛想行識 盛陰亦爾。此是盛陰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何以故說盛陰盛陰有何義。 答曰。受所生是故說盛。謂生受是故說盛。受 所養是故說盛。謂養受是故說盛。受所長是
故說盛。謂長受是故說盛。受所來是故說盛。 謂來受是故說盛。受所持是故說盛。謂持受 是故說盛。受所等持是故說盛。謂等持受是
故說盛。或曰。受所轉是故說盛。謂轉受是故 說盛。或曰。受著此中如塵垢。是故說盛。或 曰。受於此中所攝是故說盛。或曰。此是受屋
室居處。依此已愛生而生。見慢無明及餘若 干心煩惱生而生。或曰。此受所有是故說盛。 如外職所有。如內職所有。如王所有。如是此
受所有是故說盛。但內更無所有。若有問者。 汝屬誰謂作是。答我是受所有。或曰。受所廣 施設是故說盛。謂廣施設受是故說盛。廣者
說痛為名。此盛陰界中不別施設。地中不別 施設。除其意。謂因我陰餘得盛陰名。因餘陰 我得盛陰名。若此意不別施設者。此外物不
可施設陰以故爾。問曰。陰及盛陰何差別。答 曰。名即是差別。彼陰此盛陰。或曰。陰有漏無 漏。盛陰一向有漏。或曰。陰染污不染污。盛陰
一向染污。或曰。陰攝三諦。盛陰攝二諦。或 曰。陰或斷或不斷。盛陰一向斷。或曰陰或 受相應或不相應。盛陰一向相應。或曰。陰
得或結相應或不相應。盛陰得一向結相應 不離結。或曰。陰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盛陰一向非學非無學。陰及盛陰是謂差別。 廣說五盛陰處盡。
鞞婆沙六界處第二十一
[0460a23] 六界者。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問曰。 何以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契經。此佛契經 十八界總已說六界。問曰。何以故。此佛契經
十八界總已說六界。答曰。為教化故。世尊教 化。或有利根或有鈍根。利根者說六界。鈍根 者說十八界。如利根鈍根。如是因力緣力內
力外力內思惟長養。從他聞盡當知。或曰。略 者說六。廣者說十八。如略如廣如是分別不 分別。卷及舒改不改。漸漸一時盡當知。以
是故作此論。六界者。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 界識界。此六界於十八界中攝十界七界少所 入。攝十界者。四大及空界攝十界。眼界色界
耳界聲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細滑界。七 界少所入者。識界攝七心界。少所入謂彼有 漏無漏。謂有漏者攝。無漏者不攝。是故少所
入。六界者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問 曰。地界云何。答曰。佛契經說。地界云何堅 是。此佛總說地界云何堅是。但彼堅無量差
別。內異外亦異。外異者。如此屋牆壁樹木巖 石山金銀琉璃摩尼水精珠銅鐵鉛錫白鑞。內 異者。如髮毛爪齒筋骨脾腎心肝腸胃腹大
小便手足異。及餘支節異。足極堅非手。謂 內外堅。彼一切總已說地界云何堅是。問曰。 水界云何。答曰。佛契經說。水界云何濕是。此
佛總說水界云何濕是。但彼濕無量差別。內 異外亦異。內異者。如此目淚涎唾膏肪膸腦 膽膿血小便支節間各異。外異者。涌泉深淵
流水澹水河水池水大海。至下水輪謂內外 濕。彼一切總已說。水界云何濕是。問曰。火界 云何。答曰。佛契經說。火界云何熱是。此佛總
說。火界云何熱是。但彼熱無量差別。內異外 亦異。內異者。令身熱身溫暖身燒身燋熱得 名數。飲食噉味令身安隱。手足各異支節亦
異。外異者。如炬火燈火大聚火極大火鐟 火泥犁火沷燋火。謂內極利非外。謂此飲 食舉著釜中極煮色不變。食入腹中已色即
變。謂內外熱。彼一切總已說。火界云何熱是。 問曰。風界云何。答曰。佛契經說。風界云何。 謂吹起是。此佛總說風界。云何吹起。是但吹
起無量差別。內異外亦異。內異者。下風上 風支節風腹中風力風脊風起風屈申風喘 息風百脈風支節間各異。外異者。如塵土風 無塵風隨藍風飄風成敗風不成敗風至風
輪。謂內外吹起。彼一切總已說。風界云何吹 起是。問曰。空界云何。答曰。佛契經說。空界 云何。謂色邊色。謂色者造色是。於彼間施設。
如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空。飲食來往處 空。住消處空。下過處空。更有說者。空界云 何。空邊色是。此說空色不空色。不空色者眾
生數。空色者非眾生數。謂彼空非眾生數色 邊施設。如樹間葉間牆間屋間牖間戶間。是 謂空非眾生數色邊施設。舊阿毘曇說。皮性
膜性肉性筋性骨性髓性。色可知處亦可知。 尊者婆須蜜說曰。云何知有空界。答曰。契經 可知。世尊亦說。謂此空中空諸所色覆所不
覆。問曰。云何契經可知非現知耶。答曰。現亦 可知。謂晝所有明是空界所有。謂夜所有闇 是空界所有。重說曰。形可知處亦可知。重說
曰。夜闇障故不見。晝明障故不見。尊者曇摩 多羅說曰。諸尊空界雖不可知。但非無智處。 空界是色非是色。亦非此住非彼住。亦非空
者相貌聲世轉可知。問曰。空空界何差別。答 曰。空者非色。空界是色。空者不可見。空界者 可見。空者無對。空界者有對。空者無為。空界
者有為。問曰。此論中更有論生。若空無為者。 此契經云何通。彼時世尊手捫摸空。手捫 摸空已告諸比丘。比丘於意云何。手寧著此
空縛空受空不。答曰。不也世尊。若空無為者。 何以故。世尊以手捫摸無為耶。如是餘契經 偈云何通。
謂無積聚 亦無我所 空則無想
於離中行 如鳥飛空 足跡難尋
[0461a08] 此云何通。如是餘契經偈云何解。
此空無足跡 如外無沙門
[0461a10] 此云何通耶。如是餘契經云何通。於比丘意 云何。若巧畫師畫弟子。寧能以色莊染此虛 空不。答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唯世尊。此虛
空非色不可見無對。是故巧畫師畫弟子。不 能以色莊染此虛空。此云何通。如是餘偈云 何解。
如鹿依林 鳥飛虛空 法歸分別
真人趣滅
[0461a18] 此云何通。答曰。謂世尊契經說。於比丘意云 何。手寧著此空縛空受空不。答曰。不也世尊。 此佛契經以虛空界說虛空。如佛所說契經 偈。
謂無積聚 亦無我所 空則無想
於離中行 如鳥飛空 足跡難尋
[0461a24] 此佛契經偈虛空即說虛空。如佛所說契經 偈。
此空無足跡 如外無沙門
[0461a27] 此佛契經偈虛空界說虛空。如佛契經說。於 比丘意云何。若巧畫師畫弟子。寧能以色莊 染此虛空不。答曰。不也世尊。唯世尊。此虛空
非色不可見無對。是故巧畫師畫弟子。不能 以色莊染虛空。此佛契經以虛空界說虛空。 如佛契經說偈。
如鹿依林 鳥飛虛空 法歸分別
真人趣滅
[0461b06] 此佛契經說偈。以虛空界說虛空。問曰。彼虛 空此虛空界為緣故住耶。為起故住耶。作此 論已。有一說者。亦非緣故住。亦非起故住。問
曰。若不爾者此云何。答曰。彼虛空此普散。虛 空界與次第緣普散。虛空界次第四大。四大 次第心數法。若有欲虛空界非種者。謗彼爾
所法展轉。問曰。識界云何。答曰。有漏意及六 識。問曰。無漏法何以不立六界中。答曰。無漏 法者。能滅壞破。有此界增受長養有。或曰。無
漏法者。能斷有相續。能斷輪轉生老死。此界 者。能相續有輪轉生老死。或曰。無漏法者。非 身見種非顛倒種。非愛種非使種。非貪處非
恚處非癡處。非雜污非雜毒非雜濁。非在有。 不墮苦習諦。此界者。身見種顛倒種愛種使 種。貪處恚處癡處。雜污雜毒雜濁。在有墮苦
習諦。或曰。無漏法者。苦盡趣道。有盡趣道。 貪盡趣道。盡生老死趣道。界者。苦習趣道。 有習趣道。貪習趣道。生老死習趣道。以是故
無漏法不立界中。尊者婆須蜜說曰。何以故 此界說有漏。答曰。此界有漏所生。非無漏法 有漏所生。重說曰。此生於有漏。不無漏法生
於有漏。重說曰。界者士數。非無漏法士數。重 說曰。界者報數。不無漏法報數。重說曰。界者 入母胎。如所說因此界入母胎。非因無漏法
入母胎。重說曰。界者久時住。不無漏法久時 住。是故說數。
二漏為士 數及報應 母胎久住
作界滿偈
[0461c05] 問曰。陰盛陰界何差別。答曰。陰者已成勢。盛 陰者轉勢。界者重轉勢。或曰。陰者施設有為。 盛陰者施設行。界者施設有漏。陰盛陰界。是
謂差別。廣說六界處盡。
鞞婆沙論卷第六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47 鞞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