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vibhāṣāśāstra (Apitan Pi Po Sha Lun) 阿毘曇毘婆沙論
Scroll 4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五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九
[0338a29] ◎如說。若得此定。依此定立此定。更不受 未來生老病死受苦起集。問曰。此定不能斷 結。何故作是說。若得此定。乃至廣說。答曰。
應觀是事為以何故。若學人入滅定者起定。 作如是念。此是須臾滅。須臾心心數法不行。 靜妙乃爾。何況畢竟滅。畢竟心心數法不行
者。以是事故。即斷煩惱。入無餘涅槃。若無學 人。入滅定者起定。作如是念。乃至以是事故。 捨諸陰入無餘涅槃。以是事故。作如是說。若
得此定。乃至廣說。更不受苦起集。
[0338b10] 施設經說。有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有不作 願入定作願出定。有作願入定作願出定。有 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作願入定不作願
出定者。猶如有一作如是念。使我入滅定。不 作是念。使我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 現在前。得彼定出。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
前。是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不作願入定 作願出定者。猶如有一不作是念。使我入滅 定而作是念。使我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
一現在前。彼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 若一現在前。是名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作 願入定作願出定者。猶如有一作如是念。使
我入滅定。使我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 一現在前。彼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 若一現在前。是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有不
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者。猶如有一不作是 念。使我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 現在前。彼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
一現在前。是名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問 曰。作願入定作願出定可爾。何者是不欲入 定出定。而入定出定。答曰。此盡欲入定。盡欲
出定。然入定出定。有自在者。有不自在者。是 故施設經。作如是說。或有入定心得自在出 定心不得自在。或有出定心得自在。入定心
不得自在。或有入定出定心得自在。或有入 定出定心不得自在。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 不得自在者。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出定心
得自在入定心不得自在者。不作願出定作 願入定。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得自在者。不 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入定心不得自在出
定心不得自在者。作願入定作願出定。以是 事故。作如是說。入定者。盡欲入定。出定者 盡欲出定。問曰。此中說。何者四有想定。答
曰。是四無色。問曰。何故說四無色是四有想 定。答曰。四無色定。於滅定得作逆次定逆超 定。若出彼定。起非想非非想處心。次起無
所有處心。是逆次定。若起識處心。是逆超定。 若出彼定。起無所有處心。次起識處心。是逆 次定。若起空處心。是逆超定。以是事故。說四
無色是四有想定。經說。入滅定者。火不能 燒。水不能漂。刀不能傷。毒不能害。不為他 所殺。問曰。何故入滅定者。火不能燒水不能
漂。刀不能傷。毒不能害。不為他所殺耶。尊 者和須蜜說曰。此定是不害法。若入此定。害 不能害。復次此定有大威勢故。威德諸天。常
守護定。復次禪禪境界神足神足境界。是不 可思議。復次此定無心。無心者不死不生。散 耆婆經。是此論因緣。曾聞。過去有迦拘孫陀
佛。有二大賢弟子。一名毘頭羅。二名散耆婆。 爾時尊者散耆婆。於一城中。多所教化。於彼 城邊。多人行處。入於滅定。時牧牛羊者。擔薪
草者。行道者。見皆作是念。此大德平坐而 死。我等應取牛糞乾薪燒之而去。如其念。 即取乾薪牛糞燒已捨去。爾時尊者散耆婆。
晨朝從滅定起。速抖擻僧伽梨。以日初分。著 衣持鉢。入城乞食。時諸牧牛羊擔薪草行道 人見者。皆作是言。此尊者昨日平坐而死。
我等以乾薪牛糞燒已捨來。今復還活。時人 皆號之為還活。所以不燒身者。以定力護故。 所以不燒衣者。以神足力持故。復有說者。所
以不燒身不燒衣者。皆以定力故。是故散耆 婆經是此論因緣。
[0339a14] 如因緣中說。施起滅定人。得現世報。問曰。何 故施起滅定人。得現世報耶。答曰。此不必須 通。所以者何。此說非脩多羅毘尼阿毘曇此
是因緣。或然不然。若必欲通者。有何意耶。 答曰。不得現世報。而受多報。問曰。何故施起 滅定者。若得現報。若得多報。答曰。若施滅
定者食。便為施起諸禪解脫三昧者食。所以 者何。若欲入此定者。先起欲界善心。次第 入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入滅定。欲
起此定。從此定次第起非想非非想處心。乃 至初禪。次第起欲界善心。以行者身中修如 是等功德故。施食得現世報。若得多報。復次
從此定起。出入言說著衣受取飲食。如是等 威儀寂靜故。信心婆羅門居士。生敬重心。以 衣食等施。得現世報。若得多報。復次此定。生
人希有想。若人聞彼比丘得於滅定。極生希 有想。信心婆羅門居士。以清淨心。施其衣食 等。得現世報。若得多報。復次若施起滅定
者。食便名施。不食人食入有想定者。雖不食 摶食。而食有漏觸食意思食識食。入無漏定。 雖不食四種有漏食。而以無漏觸意思識持
身。入滅定者。無四種食。亦不以無漏觸意思 識持身。是故施起滅定者。則施不食人食。得 現世報。若得多報。復次若施起滅定者。食便
是施。到涅槃還者食。所以者何。此定與涅槃 相似故。如入無餘涅槃時。一切心心數法不 生。滅一切有緣法。此定亦爾。是故施其食
者。得現世報。若得多報。不但施滅定人食 得現世報。施五種人食。亦得現世報。一從滅 定起。二從慈心起。三從無諍起。四從見道
起。五從得盡智起。又施五種人食得多報。一 施父。二施母。三施病人。四施說法人。五施近 佛菩薩。
[0339b18] 問曰。此定為是受生處造業為是滿業耶。答 曰。此是滿業。非是造業。所以者何。造業必是 業性。彼非業性。問曰。此定為得現報。為得
生報。為得後報耶。答曰。此定得生報。不得現 報。所以者何。非想非非想處。不能起此定。問 曰。何處受此定報。答曰。於非想非非想處報
四陰。若成就滅定。亦成就滅定報耶。答曰。 或成就滅定。不成就滅定報。乃至廣作四句。 成就滅定不成就滅定報者。生欲色界得滅
定。若得滅定不退。生非非想處。未受滅定 報。成就滅定報不成就滅定者於此得滅定 退。生非想非非想處。受滅定報。成就滅定亦
成就滅定報者。於此得滅定不退。生非想非 非想處。受滅定報。不成就滅定亦不成就滅 定報者。生欲色界中。不得滅定。生空處識處
無所有處。若得滅定退。若不得滅定。生非想 非非想處。不受滅定報。
[0339c06] 若退滅定。亦退阿羅漢果耶。答曰。或退滅定。 不退阿羅漢果。乃至廣作四句。退滅定不退 阿羅漢果者。學人退滅定。阿羅漢得滅定退。
不得自在。非起結現在前。退阿羅漢果不退 滅定者。慧解脫阿羅漢退。學時得滅定。無學 時起非想非非想處結。退滅定亦退阿羅漢
果者。學時得滅定。無學時起下地結。退無學 時得滅定。三界結若起一界結退。不退滅定 亦不退阿羅漢果者。除上爾所事。
[0339c15] 阿羅漢果者六種。謂退法。憶法。護法。等住。 能進。不動。諸退法阿羅漢。盡是俱解脫耶。若 是俱解脫阿羅漢。盡是退法耶。乃至不動阿
羅漢。盡是俱解脫耶。若是俱解脫阿羅漢。盡 是不動耶。答曰。或是退法阿羅漢非是俱解 脫。乃至廣作四句。是退法阿羅漢非俱解脫
者。諸退法阿羅漢不得滅定。是俱解脫阿羅 漢非是退法者。憶法乃至不動得滅定。是退 法阿羅漢亦是俱解脫者。退法阿羅漢得滅
定。非退法阿羅漢亦非俱解脫者。憶法乃至 不動不得滅定。如退法阿羅漢作四句。餘五 種阿羅漢。作五四句亦如是。
[0339c27] 如無學道有六種阿羅漢。學地亦有六種性。 學諸退法學。盡是身證耶。若是身證。盡是退 法學耶。乃至不動性學。是身證耶。若是身證。
盡是不動性學耶。答曰。或是退法性學非 身證。乃至廣作四句。是退法性學非身證者。 退法性學不得滅定。是身證非退法性學者。
憶法乃至不動性學得滅定。是退法性學亦 是身證者。退法學得滅定。非退性學亦非得 身證者。憶法乃至不動性學不得滅定。如退
法性學作四句。餘五性學作五四句亦如是。 若法與心作次第。亦是無間耶。答曰。或法與 心作次第。非是心無間。乃至廣作四句。與心
作次第非心無間者。除定初剎那及有心時。 餘定剎那及出定心是也。是心無間非心次 第者。定初剎那及有心時生住無常是也。是
心次第亦心無間者。定初剎那及有心時是 也。非心次第非心無間者。除定初剎那及有 心時生住無常。餘定剎那及出定心生住無
常是也。若法是心次第亦是定無間耶。答曰。 或法是心次第非定無間。乃至廣作四句。是 心次第非定無問者。定初剎那及有心時是
也。是定無間非心次第者。除定初剎那及有 心時生住無常。餘定剎那及出定心生住無 常是也。是心次第亦定無間者。除定初剎那
及有心時定。餘剎那及出定心是也。非心次 第非定無間者。定初剎那及餘有心生住無 常是也。八勝處乃至廣說。問曰。勝處體性是
何。答曰。是不貪善根。對治於貪。若取相應迴 轉。欲界是四陰。色界是五陰。
[0340a27]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勝處。勝處是 何義。答曰。勝於境界。勝於煩惱。故名勝處。 雖諸行者不能盡勝境界。然於境界不生煩
惱故名勝處。如世尊說。勝此處故名勝處。
[0340b02] 界者是色界。地者初四勝處。未至中間初禪 第二禪地。後四勝處。在第四禪地。所依身者。 是欲界身。緣者緣於欲界。為何所緣。答曰。
緣色入。盡緣一切欲界色入耶。答曰。盡緣。問 曰。若然者經云何通。如說。尊者阿泥盧頭。在 舍衛國。住一精舍。有四快意天女。來詣尊
者阿泥盧頭所。作如是言。尊者阿泥盧頭。我 等是快意天女。於四處得自在意欲。作何等 色。隨意能作。以自娛樂。若欲須衣服瓔珞。隨
意能作。而自娛樂。爾時尊者阿泥盧頭作如 是念。我今應觀此女作不淨想即起初禪不 淨想。不能勝之。乃至起第四禪不淨觀。亦不
能勝。復作是念。此色雜故。不能勝之。若純 一色。我則能勝。作是念已。而語之言。姊妹汝 等。於四處中。得自在者。盡作青色來。即皆青
色。亦不能勝。復作是念。若轉此色。或能勝 之。復語之言。作黃色來。即皆黃色。赤色亦 爾。不能勝之。爾時阿泥盧頭。復作是念。白色
隨順不淨想。若作白色。我或能勝。復語之 言。作白色來。即皆白色。亦不能勝。爾時尊者 阿泥盧頭。知此色雜妙不可勝故。閉目而坐。
是時天女。作如是念。今此尊者。不能憶念我 等。知此事已。忽然不現。尊者阿泥盧頭。不勝 境界。境界不勝尊者阿泥盧頭。譬如二力士。
相撲不能相勝。彼亦如是。此說云何通。答曰。 尊者阿泥盧頭。雖不能勝餘利根者。如佛舍 利弗目揵連等則勝。問曰。能於佛身作不淨
觀不。答曰。能作唯佛。能非餘聲聞辟支佛 能。所以者何。佛身清淨無垢。一切不淨觀者。 不能於佛身作不淨想。唯佛世尊。能於自
身。作不淨觀。復次不淨觀有二種。一觀色過 患。二觀緣起。觀色過患不淨觀。不能於佛身 作觀色過患。不淨觀能作緣起觀。餘廣說如
雜揵度不淨觀處。念處者盡與身念處。俱智 者盡與等智俱。三昧者不與三昧俱。根者總 而言之。與二根相應。謂喜根捨根。過去未來
現在者。是三世。緣三世者。過去緣過去。未來 必生者緣未來。不生者緣三世。現在者緣現 在。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盡
緣三種。三界繫者是色界繫。緣三界繫及不 繫者。是緣欲界繫。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是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緣
非學非無學。是見道斷修道斷無斷者。是修 道斷。緣見道斷修道斷無斷者。緣修道斷。名 緣義緣者。是緣義。緣自身他身非身者。初二
緣自身他身。餘緣他身。是離欲得方便得者。 是離欲得。亦是方便得。初禪者。離欲界欲。得 二禪者。離初禪欲。得第四禪者。離第三禪欲。
得以方便起現在前。是方便得。佛不以方便 起現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聲聞或以中。或 以上方便。是曾得未曾得者。聖人最後身凡
夫起曾得。未曾得者。餘凡夫起曾得者。
[0340c25] 八勝處。內有色想觀外色。內有色想者。觀自 身色。修色想。不離色想。觀外色者。觀少外 色。若好若惡。少有二種。一境界少。二自在
少。好色者。不弊壞青黃赤白色。惡色者。弊壞 青黃赤白。色於此色。生勝知見者。斷於欲 愛。過於欲愛。緣取前色。皆得自在。是名為
勝。猶如大家大家子驅使奴僕皆得自在。彼 亦如是。是名初勝處。初者次第數在初故名 初。復次次第入彼定時初入故名初。勝處者。
若入此定。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如初勝 處。第二勝處亦爾。異者。先觀少今觀多。多 有二種。一境界多。二自在多。餘如上說。內無
色想觀外色。內無色想者。內不修色想。離 色想觀外色少。餘廣說如上。是名第三勝處。 如第三勝處。第四勝處亦爾。異者。第三觀少
好惡色。第四觀多內無色想。觀外色。如上 所說。觀青色者。作如是觀解。諸所有色。若略 若廣。盡觀是青。如眼識所觀眼識所行。次生
意識。觀青色青光青影。如是內無色想。觀外 青色青光青影。生勝知勝見者。斷於欲愛。 過於欲愛。是名勝於色。緣取前色。皆得自在。
猶如大家大家子驅使奴僕皆得自在。彼亦 如是。有如是想者。起如是想現在前。是名第 五勝處。第五義廣說如上。如青色。黃色赤色
白色說亦如是。一一異者。黃勝處。應說迦那 迦華喻。赤色者。應說槃頭耆婆迦華喻。白色 者應說優師迦星喻。問曰。此四種色。何者最
妙。尊者和須蜜說曰。白色最妙。世人亦說 是吉色。猶如四方之中東方最勝世人亦稱 為吉。彼亦如是。尊者佛陀提婆說曰。觀白色 者。心則清淨。不隨順睡眠法。
[0341a27] 十一切處。乃至廣說。問曰。十一切處體性是 何。答曰。八是無貪善根。對治於貪。若取相應 迴轉。是四陰五陰性。若是欲界四陰。若是色
界五陰。空處識處一切處體性是四陰。此是 一切處體性。乃至廣說。
[0341b03]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一切處。一切 處是何義。答曰。以二事故。名一切處。一以不 缺。二以廣大。不缺者。無有處所緣地。復緣於
水如緣地。若緣水緣火風青黃赤白空處識 處不缺亦如是。廣大者。普遍緣地。乃至普遍 緣識。尊者佛陀提婆說曰。遍緣一切。無有空 缺。名一切處。
[0341b10] 界者。八在色界。二在無色界。地者。八在第四 禪地空處一切處在空處地識處一切處在識 處地。所以者何。淨解脫在第四禪地。能入
後四勝處。後四勝處。能入八一切處。淨解 脫。緣淨境界。不能分別若好若惡。青黃赤白 勝處。能分別不能令無邊一切處。能令青黃
赤白無邊。此色為何所依。如依四大。是故 次觀無邊地無邊水無邊火無邊風。此廣大 誰所生。以覺故知色等依空。是故次觀無邊
空處。彼覺何所依。依於識。是故次觀無邊識。 識更無所依故。更不立一切處。所依身者。八 依欲界身。後二依三界身。行者不行行。緣
者。八緣欲界。緣欲界何法。答曰。緣於色入。 二緣無色界。念處者八與身念處俱。後二與 法念處俱。智者盡與等智俱。三昧者不與三
昧俱。根者與一捨根相應。過去未來現在者。 是三世。緣三世者八。過去者緣過去。未來必 生者緣未來。必不生者緣三世。現在者緣現
在。後二者緣三世。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善。 不善無記者。八緣三種。二緣善無記。是三界 繫不繫者。八是色界繫。二是無色界繫。緣三
界繫不繫者。八緣欲界繫。二緣無色界繫。是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非學非無學。緣學 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緣非學非無學。是見道
斷修道斷不斷者。是修道斷。緣見道斷修道 斷不斷者。八緣修道斷。二緣見道修道斷。緣 名緣義者是緣義。緣自身他身非身法者。八
緣他身。二緣自身他身。是離欲得方便得者。 是離欲得是方便得。離欲得者。離欲時得。方 便得者。作方便得。佛不以方便起現在前。辟
支佛以下方便。聲聞或以中。或以上。是本得。 未曾得者。是本得亦是未曾得。聖人內道凡 夫。亦是本得。亦是未曾得。餘凡夫是本得。問
曰。一切處方便云何。答曰。四以眼識為方便 滿足時。緣青黃赤白色入。四以身識為方 便滿足時。緣地水火風觸入。復有說者。七以
眼識為方便。除風一切處。復有說者。八以眼 識為方便。問曰。風一切處。云何以眼識為方 便。答曰。眼識亦取風色入如是相。謂有塵無
塵。滿一切處。毘嵐風等。空一切處。以空為 方便。識處一切處。以識為方便。
[0341c22] 十一切處。云何為十觀。上下諸邊地無有缺 無有量。上者是上方。下者是下方。諸邊者是 四方四維。無缺者不雜。無量者無有邊際。是
名初一切處。初者次第數在初故名初。復次 順次入此定時初入故名初。一切處者。入此 定時。善色受想行識。此是一切處。乃至識處
一切處說亦如是。異者空處一切處。識處一 切處。不說色陰。問曰。八一切處。緣上下諸 邊可爾。所以者何。彼所緣有方所故。空處一
切處。識處一切處。所緣無方所。云何有上下 諸邊。答曰。八一切處。應說有上下諸邊。二一 切處。無上下諸邊。若如是說者。有何意耶。答
曰。行此定者。在上下諸邊故。如人中修空處 一切處。是下四天王天中修。識處一切處是 上餘方。說亦如是。
[0342a08] 問曰。何故第三禪。無解脫無勝處無一切處 耶。答曰。非其田器。乃至廣說。復次對治欲界 色愛故。初禪立解脫。對治初禪色愛故。第二
禪立解脫。第二禪無色愛故。第三禪不立解 脫。以第三禪無解脫故。亦無勝處。亦無一切 處。所以者何。以解脫入勝處。以勝處入一切
處故。復次以遠故不妙故。第三禪於欲界遠。 於四禪不妙。復次以如第三無色定故。空處 識處。有無邊行。非想非非想處。有滅定。無所
有處。無無邊行。亦無滅定。如第三無色定善 根減少。第三禪亦如是。復次第三禪。有一 切生死最勝受樂。行者多於中著樂故。不能
起解脫勝處一切處。問曰。若然者。何故有無 量神通等功德。答曰。一切起不必有一切功 德。若當彼地。無無量無神通者。彼地便是空 無功德地。
[0342a24] 佛經說入地一切定者。作如是念。地即是我。 我即是地。我定與地。無二無別。餘一切處亦 如是。問曰。若得一切處。必離第三禪欲。若
計地是我。必是第四禪地身見。計第四禪地 是我。一切處緣欲界。此云何可爾。答曰。此 中說不定名定。如非沙門說名沙門非婆羅
門說名婆羅門。彼亦如是。復次此說前所得 事。譬如國王雖復亡國。富貴之事。猶名為 王。此亦如是。先得此定。而退失之。以曾得
故。作如是說。復次彼是速入定者。於彼定退。 起欲界身見。計欲界地是我。速還離欲。起一 切處。復緣欲界。如提婆達多。能速入定。以神
足力。自化作小兒。五花剃髮。著金瓔珞。於 太子阿闍世抱上。宛轉遊戲。復現此相。使 太子阿闍世知是大聖提婆達多。時太子阿
闍世。抱弄嗚之。以唾著其口中。以貪利養故。 而咽其唾是故世尊語提婆達多。汝如死尸 食唾之人。彼食唾時。退失神足。速入定故。
尋得離欲。自化其身。還在太子阿闍世抱上。 宛轉遊戲。復次身見計第四禪地是我。一切 處亦觀第四禪地。問曰。一切處緣於欲界。答
曰。亦有緣第四禪者。若作是說者。一切處亦 緣第四禪。問曰。若然者。色界諸天純是白色。 云何觀青黃赤色耶。答曰。彼作是說。色界諸
天身。純一白色。諸非眾生數物。有青黃赤 色。不應作是說。若身見與一切處相應者。有 如是過。云何相應共有法。或緣欲界。或緣第
四禪身見。不與一切處相應。然一人亦名計 我。亦名得定。以起身見故。名為計我。以起一 切處故。名為得定。身見計第四禪地是我。一
切處緣欲界。非一時故。此經善通。
[0342b26] 有地定。有地一切處定。乃至有白定。有白一 切處定。問曰。地定地一切處定。有何差別。答 曰。地定在欲界四禪地。一切處定在第四禪。
復次方便是定。滿足是一切處。復次因是定。 果是一切處。復次少分。是定遍是一切處地 定地一切處定。是謂差別。
[0342c03] 問曰解脫勝處。一切處。有何差別。答曰。名即 差別。是名解脫。是名勝處。是名一切處。復次 下善根是解脫。中善根是勝處。上善根是一
切處。復次少善根是解脫多。中善根是勝處 無量。上善根是一切處。復次因是解脫。果是 一切處。因果是勝處。復次背捨義是解脫。
勝緣義是勝處。遍緣義是一切處。復次心解 脫是解脫。勝煩惱義是勝處。無缺遍義是一 切處。復次若得解脫。不必得勝處一切處。若
得解脫勝處。不必得一切處。若得一切處。必 得解脫勝處。所以者何。解脫能入勝處。勝處 能入一切處。解脫勝處。一切處。是謂差別。
◎
[0342c15] ◎八智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 道智。云何法智。乃至道智。廣說如經本。問 曰。彼尊者何故於此論中。以八智而作論。答
曰。彼尊者有如是欲如是可如是意欲。以八 智而作論。隨其欲意。亦不違法相。立八智而 作論。餘處亦立八智而作論。如定智揵度中
說。或欲以二智而作論。即立二智。如智揵 度中說他心智念前世智。根揵度中立法 智比智。定揵度中立盡智無生智。或欲以四
智而作論。即立四智。如根揵度中說。若苦 智。是苦無漏智耶。乃至若道智。是道無漏智 耶。或欲以十智而作論。即立十智。隨其所知。
譬如陶師以知泥團安置輪上。隨其所欲。出 種種物。不損所能。彼尊者亦如是。以聞思修 慧。除所知過。隨其所欲而作論。不違法相亦
如是。復次不應求彼尊者何故立八智耶。所 以者何。此是佛經。佛經說八智。法智乃至道 智。彼尊者以佛經是此論根本因緣故。依八
智而作論。彼尊者無力。於八智中。減一智說 七智。增一智說九智。所以者何。佛經無有增 減。無增者無增可減。無減者無減可增。如無
增無減。無益無損。無量無邊。無量者。是無量 義。無邊者。是無邊文。猶如大海水無量無邊。 無量者深無量。無邊者廣無邊。一切佛經。亦
無量無邊。無量者。義無量。無邊者。文無邊。 如尊者舍利弗等。百千論師。欲解佛經二句 義故。造百千那由他論。盡其覺性退還而不
能知佛經二句義邊際到於彼岸。問曰。若佛 經是此論根本因緣者。佛經中多種說智。或 說二智。如二法中。或說四智。如四法中。或說
八智。如八法中。或說十智。如十法中。何故彼 尊者於多種智中。此使揵度依八智而作論。 答曰。八智是中說攝一切智。二智雖攝一切
智。而是略說。十智雖攝一切智。而是廣說。復 次若智數數修數數現在前者。依此智而作 論。復次此八智。亦是智性。亦是見性。盡智無
生智。雖是智性。而非見性。復次若智是有欲 無欲人身中可得者。依此智而作論。盡智無 生智。是無欲人身中可得。復次若智是學無
學人身中可得者。依此智而作論。盡智無生 智。是無學人身中可得。如學無學。所作已所 作。未棄重擔已棄重擔。未逮己利已逮己利。
有求無求。當知亦爾。彼尊者或依剎那頃一 智而作論。如雜揵度說。頗有一智知一切 法耶。答曰。不知。若依十智而作論者。此論不
成。若依九八七六五四三二智而作論者。此 論不成。乃至一智二剎那頃而作論者。此論 亦不成。所以者何。初智剎那頃。不知自體相
應共有法。第二剎那頃。知前智相應共有法。 彼中依剎那頃一智而作論故。答曰。不知。或 說一智攝一切智。謂法智非如法智。以體是
法故。或說二智攝一切智。如有漏智無漏智 縛智解智繫智不繫智。或說三智攝一切智。 如法智比智等智。或說四智攝一切智。前三
智更增他心智。或說五智攝一切智。如等 智苦集滅道智。或說六智攝一切智。前五智 更增他心智。或說七智攝一切智。除他心智。
或說八智攝一切智。增他心智。問曰。若八智 攝一切智者。復有八智。謂法住智。涅槃智。 生死智。漏盡智。念前世智。願智。盡智。無生
智。云何攝耶。答曰。雖更有八智。亦是八智所 攝。所以者何。此八智盡在前八智中故。問曰。 此八智云何在前八智中。答曰。住名諸法因
三界上中下果在因中住。若知此智。名為因 智。因智是四智性。等智法智比智集智涅槃 智。是滅智。亦是四智性。等智法智比智滅智
生死智者。舊阿毘曇者。罽賓沙門。作如是 說。是一智。謂等智。尊者婆摩勒。已作如是 說。生死智是四智性。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
評曰。應作是說。是一等智漏盡智。或有說者。 是漏盡。人身中可得故。名漏盡智。若作是說。 是十智性。或有說者。漏盡智是緣漏盡處智。
若作是說。漏盡智是四智性。謂法智比智等 智滅智念前世智。舊阿毘曇者罽賓沙門。作 如是說。是一等智。尊者瞿沙。作如是說。是六
智。除滅智他心智非他心智。所以者何。他心 智緣現在法非滅智。所以者何。滅智緣無為 法。評曰。應作是說。是一等智願智。是一等
智。或有說是八智性者。除盡智無生智。所 以者何。願智是見性。彼二智非見性。評曰。 應作是說。願智是一等智。盡智無生智是六
智。謂法智比智苦集滅道智。以如是等事 故。八智攝一切智。尊者僧伽婆修說曰。應 說一智。謂決定智。所以者何。決定義是智
義。彼決定有有漏有無漏有縛有解有繫有 不繫。有漏者是等智。是縛是繫。無漏智。是 解是無繫。或是欲界對治。或是色無色界
對治。或是欲界對治者。是法智。若色無 色界對治者。是比智此三智。若知他心心 數法。是知他心智無漏決定智。或行苦四行。
乃至行道四行。若行苦四行者。是苦智。乃至 若行道四行者。是道智。問曰。若然者唯有 三智。法智比智等智。答曰。如是唯有三智。
謂法智比智等智。問曰。若然者。云何立八智。 答曰。以五事故。一以對治。二以方便。三以 自體。四以行。五以緣行。對治者。是法智比
智。方便者。是他心智。自體者。是等智。行者 是苦智集智。所以者何。此智行不同緣。同緣 行者。是滅智道智。所以者何。此智緣不同行
不同故。以此五事故。立八智。尊者婆摩勒說 曰。對治四種愚故立八智。四種愚者。界愚心 愚法愚諦愚。對治界愚故說法智比智。對治
心愚故說他心智。對治法愚故說等智。對治 諦愚故說苦集滅道智。此是智體性。乃至廣 說。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智。智是何
義。答曰。決定義是智義。問曰。若決定義是智 義者。疑相應智則非智。所以者何。不決定 故。答曰。疑相應慧亦是智。但疑於聚中有勢
用故。言是疑聚。如多愛人名為愛行。非無恚 癡以愛有勢用故名為愛行。彼亦如是。恚行 癡行。說亦如是。譬喻者。作如是說。若心有
智。則無不智。若心決定。則無猶豫。若心有 麁。則無有細。亦為阿毘曇者說過。汝說法相。 猶如若干草木雜生一處而無別相。一心中
有智無智。非智非不智。猶豫決定。非猶豫非 決定。麁細非麁非細。阿毘曇者。復作是說。我 法生時。聚生一心中。有智無智。非智非無
智。決定猶豫。非決定非猶豫。麁細非麁非細。 智者是智。非智者是無明。非智非無智者。是 餘心心數法。猶豫者是疑。決定者是慧。非決
定非猶豫者。是餘心心數法。麁是覺細是觀。 非麁非細是餘法。復有說者。以二事故名智。 一以決定。二以適可。知苦乃至知道名決定。 自適適他意故名適可。
[0344a23] 已總說諸智。所以今當一一分別說。所以者 何。何故名法智。答曰。體是法故名法智。問 曰。餘智體亦是法。何故不名法智耶。答曰。餘
智雖體是法。而法智是法。如十八界雖體是 法。十二入體亦是法。七覺支體亦是法。四念 處體亦是法。四不壞淨體亦是法。四無礙體
亦是法。三歸三寶體亦是法。而法界法入 擇法覺支念法法念處法不壞淨法無礙法歸 法寶法。而名為法。如是十智體。雖是法而
法智名法。復次法智有一名。餘智有二名。法 智是共名。餘智是共不共名。以不共名說。復 次以初知法故名法智。後知法故名比智。復
次彼智相應。初得信法名法智。後得信法名 比智。復次於法中現見故名法智。次現後生 故名比智。復次欲界多諸非法煩惱。如忿恨
諂誑放逸害等非法。誰是彼近對治。謂法智 是也。色無色界。無如是非法煩惱故名比智。 復次若智是六地所攝。緣於一地是法智。若
智九地所攝緣於八地是比智。復次若智六 地所攝緣六地者是法智。若智九地所攝緣 九地者是比智。復次若智對治十八界十二 入五陰者是法智。若智對治十四界十二入
五陰者是比智。復次若智對治善不善無記 五陰者是法智。若智對治善無記五陰者是 比智。若智對治福非福不動行者是法智。若
智對治福不動行者是比智。復次若智對治 摶食愛婬欲愛是法智。若智對治定愛是比 智。何故名知他心智。答曰。知他心故名知他
心智。問曰。亦知他心數法。何故但名知他心 智耶。答曰。以期心故。行者期心。作如是念。 使我知他心。若知他心。亦知數法。猶如有人
作如是念。使我見王。若見王時。亦見王侍 者。彼亦如是。復次此法以種種事故得名。或 以自體。或以對治。或以方便。或以相應。或以
所依。或以行。或以緣。或以行緣。以自體者。 如陰如諦如等智。以對治者。如法智比智。若 對治欲界名法智。若對治色無色界名比智。
以方便者。如空處識處五現三昧他心智。以 相應者。如婆伽羅經說。云何樂受法。答曰。 若法與樂受相應。云何苦受法。答曰。若法與
苦受相應。云何不苦不樂受法。答曰。若法 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以所依者。眼識乃至意 識。若依眼生名眼識。乃至依意生名意識以
行者是苦智集智。所以者何。此智行不同緣 同。或以緣者。念處無相三昧。以行緣者。是滅 道智。所以者何。彼行不同。緣亦不同。復次以
名義勝故。此聚中。誰為最勝。心為最勝。譬如 王來眷屬亦來。但言王來。彼亦如是餘廣說。 如雜揵度說心處。何故名等智。答曰。世人
等行此智故名等智。如男女來去世人現所 行法等。問曰。亦緣第一義法。何故名世智。答 曰。從多分故多緣世法。少緣第一義法。復次
此智無第一義相。以多人所稱故名世智。猶 如多人所立之王。雖非王種。以多人所立故。 亦名為王。彼亦如是。復次此智是假名。所以
者何。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處。盡有此智故。 復次此智是愚所依處愚立足處。復次此智 是所差故。猶如人差上座差維那聲。論者
說曰。此智為無智所覆故名等智。猶器中物 名為覆物。何故名苦智乃至道智。答曰。以對 治決定故。所緣決定故。乃至道智亦如是。復
次處所決定故。對治決定故。名苦智乃至道 智。復次行苦四行故名苦智。乃至行道四行 故名道智。問曰。若有漏慧。行苦四行。乃至行
道四行。是苦智耶。答曰。若行苦四行。行道 四行。於諦有決定者。名苦智道智。善有漏慧。 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於諦不決定故。
不名苦智乃至道智。復次若行苦四行。乃至 行道四行。煩惱更生。復次若行苦集滅道四 行。見不復名不見。知不復名不知。已得決
定處。不為無知猶豫邪見所覆。善有漏慧。雖 行苦等四行。見還不見。知還不知。還為無 明猶豫邪見所覆。復次若行苦等四行。能
減損破壞。於有是苦智乃至道智。善有漏 慧。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增益長養。於 有餘。答如雜揵度說。復次若行苦等四行。
不行集滅道等四行是苦智。若行集等四行。 不行苦滅道等四行是集智。若行滅等四行。 不行苦集道等四行是滅智。若行道四行。不
行苦集滅等四行是道智。善有漏慧。若行苦 等四行。亦行集滅道等四行。或行苦行亦行 集行。或行苦行亦行滅行。或行苦行亦行道
行。或行集行亦行滅行。或行集行亦行道行。 或行滅行。亦行道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滅 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道行。或行苦行亦行
滅行道行。或行集行亦行滅行道行。或行苦 行亦行集行滅行道行。行如是行時。當言是 苦智。乃至當言是道智。復次若行苦集滅道
四行。不同苦集一繫。善有漏慧。雖行苦集滅 道四行。同苦集一繫。問曰。滅道不同一繫。何 故不立滅道智耶。答曰。以始不中立故。終
亦不中立。界者他心智。有漏者是色界繫。無 漏者是不繫。等智是三界繫。餘是不繫。地者。 法智在六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比智在
九地。上說六地。三無色地。除非想非非想地。 他心智在根本四禪地。等智在十一地。欲界 未至中間根本四禪四無色地。餘若是法智。
分在六地。若是比智分在九地。所依身者。法 智依欲界身。他心智依欲色界身。比智等智 依三界身。餘若是法智分依欲界身。若是比
智分依三界身。行者。法智比智。行十六行。 他心智。若無漏者行道四行。有漏者。不行行 等智行十六行。亦有不行行者。苦智行苦等
四行。集智行集等四行。滅智行滅等四行。道 智行道等四行緣者。法智比智緣四諦。他心 智緣心心數法。等智緣一切法。苦智緣苦諦。
集智緣集諦。滅智緣滅諦。道智緣道諦。念處 者。他心智是三念處。除身念處。滅智是法念 處。餘智是四念處。智者即智。三昧者。法智比
智。與三三昧俱。他心智。若無漏者。與道無願 三昧俱。有漏者。不與三昧俱。等智不與三昧 俱。苦智與二三昧俱。集智與集無願三昧
俱。滅智與無相三昧俱。道智與道無願三昧 俱。根者。等智與五根相應。餘智總而言之。與 三根相應。過去未來現在者。是三世。緣三世
及非世者。法智比智等智。緣三世亦緣非世 法。他心智。過去者緣過去。現在者緣現在。未 來必不生者緣三世。必生者緣未來。滅智緣
非世法。餘智緣三世。善不善無記者。等智是 三種。餘智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比智緣善 無記。滅智道智緣善。餘智緣三種。是三界
繫及不繫者。他心智。有漏者是色界繫。無漏 者是不繫。等智是三界繫。餘智是不繫。緣三 界繫不繫者。法智緣欲界繫及不繫。比智緣
色無色界繫及不繫。他心智緣欲色界繫及 不繫。等智緣三界繫及不繫。苦智集智緣三 界繫。滅智道智緣不繫。是學無學非學非無
學者。他心智是三種。等智是非學非無學。餘 智是學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法智 比智等智他心智緣三種。苦集滅智緣非學
非無學。道智緣學無學。是見道斷修道斷不 斷者。他心智。有漏者修道斷。無漏者是不 斷。等智是見道修道斷。餘智是不斷。緣見道
斷修道斷不斷者。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緣 三種。苦智集智緣。見道斷修道斷。滅智道 智緣不斷。緣名緣義者。法智比智等智苦智
集智緣名緣義。餘智緣義。緣自身他身非身 者。法智比智等智緣自身他身及非身。他心 智緣他身。苦智集智道智緣自身他身。滅智
緣非身。若苦智行苦行耶。若行苦行是苦智 耶。答曰。或是苦智非行苦行。乃至廣作四句。 是苦智非行苦行者。苦智行無常行空行無
我行行。苦行非苦智者。行苦行苦智相應法。 是苦智亦行苦行者。苦智行苦行。非苦智非 行苦行者。若即取此種性者。行無常行空
行無我行苦智相應法。若不即取此種性者。 除上爾所事。已行苦行。當行苦行。說亦如是。 如苦行有三四句。無常行空行無我行。亦有
三四句。如苦智有十二四句。集智滅智道智。 各十二四句。合四十八四句。
[0345c28] 有四事故名法智。一以初知法。二以現見法。 三是實智。四是捨智。有四事名比智。一以因 比相知果。二以果比相知因。三以身口行比
相知心。四以所說比相知。佛有四事。名他心 智。謂因次第緣威勢。如此智有四事。智所緣 亦有四事。謂因次第緣威勢。有四事名等智。
一以名等。二以縛等。三以假等。四以著等。有 四事名苦。一以熱惱。二以生。三以身受。四以 死。若智行此四事。是名苦智。有四事名集。一
以業。二以煩惱。三以愛。四以無明。若智行此 四事名集智。有四事名滅。初沙門果斷三結。 第二果斷三結薄愛恚癡。第三果斷五下分
結。第四果斷一切結。若智行此四行。是滅智。 有四事名道。一從第八乃至一切學諸有所 作。二降伏怨敵。三觀本所作。四近漏盡。若智
行此四行。是名道智。有四事名盡智。一不攝 見。二不行空。三除他心智。四方便遲緩。有四 事名無生智。一知因。二知果。三知自身。四以 人。
[0346a18] 十智應言一智。謂法智。非如法智以體是法 故。十智應言一智。謂決定智。所以者何。決定 義是智。十智應言一智。謂智所知。亦是一智。
謂於所知審實生著。九智應言一智。謂道 智。以道諦攝故。十智應言一智。謂願智。以滿 所願故。十智應言一智。謂盡智。盡諸煩惱。身
中可得故。十智應言一智。謂無生智。更不迴 還故。
[0346a26] 三三昧。空無願無相。應說一三昧。如心數 法中定。如定根定力定覺枝正定。應說二三 昧。謂有漏無漏縛解。應說四三昧。謂欲界繫
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應說五三昧。謂欲界 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學無學。若以在身。若以 剎那。則有無量三昧。云何世尊。於一三昧於
無量三昧。立三三昧。答曰。以三事故。一以對 治。二以期心。三以所緣。對治者是空三昧。空 三昧是身見近對治。身見行我行我所行。空
三昧行空無我行。為以何行對治何行。答曰。 以無我行。對治我行。以空行。對治我所行。復 次無我行。對治五我見行。空行對治十五我
所見行。復次無我行。對治己見。空行對治己 所見。復次無我行。對治我見愛。空行對治我 所見愛。復次陰非我是無我行。陰中無我是
空行。復次眼非我。是無我行。眼中無我。是空 行。乃至意亦如是。復次性空是無我行。無 所行空是空行。期心者。是無願期心不願於
有。故名無願。問曰。亦期心不願於道耶。答 曰。不應作是問。亦不期心。不願於道。然不願 於道。自有所以。聖道雖非有。而依於有。行者
期心。不願於陰。而聖道依陰。不願於世。而聖 道依世。不願於苦。而聖道與苦相續。問曰。若 然者。聖人何故修道。答曰。欲到涅槃故。行者
作如是念。除於聖道。更有方便到涅槃。不知 更無有是故。欲到涅槃故修道。所緣者是無 相緣。無十相法故是無相十相者。謂色聲香
味觸男女相。及三有為相。復次陰是相。彼緣 陰滅故是無相。世是相。前後是相。下中上是 相。彼不緣世不緣前後。不緣下中上。故是無
相。復有說者。三三昧亦行行。空三昧行二行。 謂空無我行。無願三昧行十行。謂集道八行 無常苦行。無相三昧行四行。謂滅四行。復有
說者。三三昧是對治。空三昧是身見近對治。 無願三昧是戒取近對治。無相三昧是疑近 對治。施設經說。空三昧是空非無願。無相無
願三昧是無願非空。無相無相三昧是無相 非空無願。所以者何。空三昧所行非無願無 相。無願無相亦如是。復次說空三昧是無願。
無願是空三昧。無相即無相非空非無願。問 曰。何故二三昧同一體。一三昧異體耶。答曰。 以此二三昧一時得對治一種法。一時得者。
若依空三昧。得正決定。見苦四心頃。未來無 願三昧修。若依無願三昧。得正決定。見苦四 心頃。未來空三昧。修對治一種法者。此二三
昧俱對治見苦所斷法。復次說空三昧是空 無願無相。云何是空。此中無有常不變易空 無我無我所。云何是無願。此三昧。不願於
愛。不願於恚。不願於癡。不願未來有。云何是 無相。答曰。此三昧無色聲香味觸故。是無相 無願。是無願亦是空。亦是無相。云何是無願。
此三昧。不願愛恚癡。不願未來有。云何是 空。此三昧空無有常。乃至無我無我所。云何 是無相。此三昧。無有色相乃至觸相。無相三
昧。是無相是空是無願。云何是無相。此三昧。 無色相乃至無觸相。云何是空。此三昧。無有 常乃至無我無我所。云何是無願。此三昧。不
願於愛。乃至廣說。此是三昧體性。乃至廣說。
[0346c26]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三昧。三昧是 何義。答曰。以三事故名三昧。一以正。二以 攝。三以相續。正者無始以來。煩惱惡行。邪見
顛倒。令心心數法嬈觸。所以令其正直者。 皆是三昧力。攝者無始以來。心心數法散亂。 於色聲香味觸法中。所以攝令不散。住一緣
中。皆是三昧力。相續者心心數法。生無色 定。次第善心。次第生染污無記心。染污心 次第生善心無記心。無記心次第生善心染
污心。所以能捨二種心。但令善心相續者。皆 是三昧力。
◎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46 阿毘曇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