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vibhāṣāśāstra (Apitan Pi Po Sha Lun) 阿毘曇毘婆沙論
Scroll 2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二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雜揵度無義品第七下
[0160b11] ◎地神作如是唱。世尊轉聖法輪。乃至廣說。 問曰。時會亦有餘天唱言佛轉法輪。何以獨 言地神唱耶。答曰。或有說者。地神隨從世尊。
欲令轉法輪無諸留難。如來從時。轉正法輪。 無諸留難。地神自念所有功勞。今已得果。心 生歡喜。是以高聲先唱。復有說者。時會雖有
餘天。而聞地神輕躁。是以先唱。如今大眾集 處性輕躁者。每喜高聲先唱。彼亦如是。復有 說者。彼深生歡喜故。是以先唱。復有說者。
是次第法故。所以者何。地神先唱。次虛空神。 經剎那須臾頃。上至梵世。問曰。如處所起聲 即處所滅。何以言上至梵世耶。答曰。此是轉
轉法。地神唱已。餘天復唱。如是轉轉乃至梵 世。猶如一燈轉轉相然。彼亦如是。
[0160b25] 問曰。如天亦解法。何故言為人轉法輪。答曰。 或有說者。以人先見諦天在後故。復有說者。 人是現見。天非現見故。復有說者。以人為證。
不以天為證故。復有說者。佛所行事業。與人 同故。天則不同。復有說者。諸天亦從人中得 善利故。復有說者。人中有四眾故。復有說者。
若於此處滅。亦於此處生。雖有聖人滿諸天 宮人中有證甘露法者。不名法滅。若無證者。 乃名法滅。是故若於此處滅。亦於此處生。若
轉輪聖王出世。聲徹他化自在天宮。憍陳如 等聲徹梵世。佛聲徹阿迦膩吒。問曰。何故轉 輪聖王聲徹自在天宮。憍陳如等聲徹梵世。
佛聲徹阿迦膩吒。答曰。或有說者。眾生造業。 有下中上。造下業者。聲徹自在天宮。造中業 者。聲徹梵世。造上業者。聲徹阿迦膩吒。復
有說者。眾生造名譽業。有下中上。造下業者。 聲徹自在天宮。造中業者。聲徹梵世。造上業 者。聲徹阿迦膩吒。復有說者。眾生讚歎父母
師長。沙門婆羅門。有下中上。若下者聲徹 自在天宮。中者聲徹梵世。上者聲徹阿迦膩 吒。復有說者。若轉輪聖王出世。則以十善教
化。於六欲天中。受其果報。若有新生天者。 諸天歡喜。我受樂親屬。今已增多。以轉輪聖 王出世之時諸天歡喜故。聲徹自在天宮。梵
天請佛轉法輪故。聲徹梵世。首陀會諸天。覺 悟菩薩故。出迦毘羅城。得無上智。是以佛出 於世。聲徹阿迦膩吒。復有說者。轉輪聖王。是
愛欲人。是以聲徹不離欲處。梵世中有尊卑 上下故。憍陳如聲徹梵世。佛有最勝大名稱 故。聲徹阿迦膩吒。設當有頂眾生有耳識者。
世尊聲亦應徹彼。世尊廣修無量名譽業故。 問曰。何故轉法輪聲徹於梵世。答曰。以梵世 是一切人所尊重處。復有說者。以梵世作三
千大千世界分齊故。復有說者。以梵世有尊 卑上下故。復有說者。以彼地有言語根本 覺觀法故。如說以覺觀心故。而有言語。復
有說者。以彼有自地善染污不隱沒無記 耳識故。復有說者。以彼有自地善染污不 隱沒無記口有作法故。以是事故。聲徹梵 世。
[0161a07] 問曰。諸佛所說法。盡是法輪耶。答曰不也。說 見道者。是名法輪。問曰。聞佛說法。入見道者 多。何以不名法輪耶。答曰。彼雖是法輪。而不
在初。初入法者得名法輪。最後入法。如須 跋陀羅者。亦名法輪。
[0161a12] 問曰。一切諸佛。盡在波羅 㮈 國。轉於法輪。 此處定不耶。若定者。此說云何通。如說燃燈
佛燈光城而轉法輪。若不定者。曇摩須菩提 所說偈云何通。如偈說。
應念過去佛所依 迦耶大城施鹿林
皆於此處善分別 清淨妙法無有上
[0161a18] 答曰。或有說者。應作是論有四處定。菩提 樹轉法輪處。天上來下處。大現神變處。何以 知菩提樹定。曾聞有文陀竭轉輪王。與四種
兵。飛行空中。到菩提樹上。其輪便住。不得 前過。時王怖懅。作是思惟。我今將無欲失王 位有命難耶。菩提樹神。而語王言。大王莫怖。
不失王位。亦無命難。王不見下菩提樹耶。此 中有金剛座。一切菩薩。皆坐此上。得無上智。 王欲過者。可避此處。從餘道往。時王便下。
種種供養菩提樹已。從餘道去。以是事故。知 菩提樹定。何以知轉法輪處定耶。即以上偈。 知其處定。何以知天上來處定耶。曾聞佛去
世後。從天上來處。有苦惱事。諸比丘。捨之而 去。外道異學。來居其中。後諸比丘。還來其 處。語外道言。此是我師天上來處。外道後
言。是我天祠常住之處。乃至生大鬪諍。時諸 比丘。語外道言。今當俱立誠言。應屬誰者。 當有瑞相。時諸外道皆默。爾時諸比丘。便
立誠言。諸神證知。若令此處是過去諸佛為 母說法來下處者。當現瑞相。時彼住處。有大 石柱。上有石師子。即便大吼。時諸外道。心懷
怖懅。捨之而去。口中又出眾寶華鬘。繞此石 柱。皆悉周遍。以是事故知佛從天上來下處 定。何以知現大神變處定。佛在世時。諸外
道輩。求佛共捔現神變。經十六大國。佛不現 神變。還舍衛國。乃現神變。以是事故。知現大 神變處定。問曰。若轉法輪處定者。然燈佛於
燈光城。轉于法輪。此說云何通。答曰。今此波 羅 㮈 國。即是昔日燈光城。復有說者。有三處 定。謂菩提樹。天上來下處。現大神變處。此三
處定。如上所說。三處不定。轉法輪處。生處。 般涅槃處。何以知轉法輪處不定。若阿羅欝 陀迦子。不命終者。佛不往其所而為說法。從 摩伽陀。將至波羅
㮈 國耶。問曰。若轉法輪處 不定者。曇摩須菩提偈云何通。答曰。此不必 須通。所以者何。此非修多羅毘尼阿毘曇。此
是造文頌法。凡造文頌者。言必過實。若必欲 通者當云何通。答曰。過去亦曾有佛於彼處 轉法輪。是以作如是說。波羅 㮈 是何義耶。答
曰。有河名波羅 㮈 。去其不遠。造立王城。故名 波羅 㮈 。何以名仙人論處。答曰。若作是說。一 切諸佛。皆於波羅 㮈
國轉法輪者。諸佛是最 勝仙人。始初於彼轉法輪故。名仙人論處。若 作是說。諸佛不必於彼處轉法輪者。佛出世 時有阿羅漢大仙。於彼處已住今住當住。若
佛不出世。有辟支佛住。若無辟支佛。有五通 仙住。以是事故。名仙人論處。亦名仙人住處。 施鹿林有何義。眾鹿於中遊行。名曰鹿林。復
次梵摩達王。以此樹林。施與眾鹿。名施鹿 林。
[0161c10] 又世尊言。此比丘漏盡。三十三天數集會。乃 至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波利質多樹 喻經。是此論所為根本。或謂三十三天有現
前了了智。知比丘漏盡。非是比相知。欲決定 說三十三天無現前了了智。是比相智。所以者 何。生得慧不知漏盡法。以是事故。而作此論。
問曰。若生得慧。不能知漏盡法者。彼諸天云 何知耶。答曰。以五事故知。一世尊起世俗心。 問曰。何故世尊起世俗心。答曰。以適世尊意
故。誰能第一適世尊意。謂能斷未來有者。世 尊亦說。比丘若起少分未來有者。我不稱讚 是人。乃至廣說。彼比丘斷未來有。適世尊意
故。起世俗心。復有說者。欲令得他心智者知 故以口言告他。二告他。告他義如先說。三彼 尊者亦起世俗心。問曰。彼尊者何故起世俗
心耶。答曰。彼尊者無始以來。煩惱熾然。今已 得冷。捨熾然諸入。得清涼諸入。捨煩惱眾生。 住清淨眾生中。捨染污陰重檐得清淨陰。生
歡喜故。起世俗心。四彼尊者亦告他。問曰。彼 尊者何故告他。答曰。欲現法中所言誠諦故。 亦令施主施飲食衣服床坐臥具病瘦醫藥。
生歡喜心。亦顯出家有果實行故。是以告他。 五從大威德天聞。問曰。何者是大威德天耶。 答曰。天中得阿羅漢者是也。問曰。一切皆知
耶。答曰。若根等者知。問曰。其餘天亦稱歎此 法不耶。答曰。亦稱歎。問曰。若然者。此中何 故不說耶。答曰。或有說者。若諸天數數集會
者。此中說之。三十三天。八日。十四日。十五 日。思念人天有行善法者不。復有說者。彼三 十三天中。或有以波利質多羅樹喻阿羅漢
者。是以稱歎。復有說者。三十三天。若聞人多 行善者。天則歡喜。是以稱歎。復有說者。三十 三天。常伺察人有行善者。為作擁護。是故稱
歎。問曰。亦稱學人不耶。答曰。亦稱歎。如經 說。若世間人。孝事父母。諸天稱歎。何況學 人。問曰。若然者何以但說漏盡者。不說學人
耶。答曰。以最勝故。乃至廣說。復有說者。以 波利質多羅樹極盛時開敷為喻。復有說者。 以漏盡人應受供養故。不雜過患故。無罪咎
故。無嫌恨故。是以稱歎。復有說者。若世有 阿羅漢。諸天增多。惡道減少。是以稱歎。猶如 明王治國以正人民增益。彼亦如是。復有說
者。若世有阿羅漢。諸人增多。阿修羅眾減 少。如月滿時大海水增。彼亦如是。復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諸天與阿修羅戰時則勝。如
見善精進天子諸天戰勝。彼亦如是。復有說 者。若世有阿羅漢。後生諸天威德。勝前生諸 天故。是以稱歎。如以米泔施勝於四衢施
者。彼亦如是。復有說者。若世有阿羅漢。以少 食施。得生天上故。是以稱歎。如摩訶迦葉以 一器 [禾*秀] 子飯施。阿泥盧頭以一食施。彼亦如
是。復有說者。若世有阿羅漢。見者能生信 敬心。得生天上故。是以稱歎。如蝦蟇惡狗氣 噓旃陀羅以敬信心故。得生天上。彼亦如是。
復有說者。若世有阿羅漢。生死牢獄。得遭大 赦。如王生子大赦牢獄。彼亦如是。復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則能顯示善趣惡趣道。如日
出時則見平坦嶮難之道。彼亦如是。復有說 者。若世有阿羅漢。則不失天位。不墮惡道。還 得天位故。猶如帝釋。彼亦如是。復有說者。若
世有阿羅漢。一切世間。常獲善利。無空缺時。 猶如善師教善弟子常得善利無空缺時。彼 亦如是。復有說者。若世有阿羅漢。雖有天樂。
而能捨離。思得閑靜。如帝釋轉輪聖王閻羅 王思得出家。彼亦如是。復有說者。若世有阿 羅漢。一切世間。得聞道品等寶而常豐賤。如
海船載寶令天下豐賤。彼亦如是。復有說者。 若世有阿羅漢。一切世人受樂。如豐熟時。彼 亦如是。問曰。為稱歎一切阿羅漢不耶。答曰。
或有說者。皆稱歎一切阿羅漢。所以者何。諸 天常好歎說人善。一切事辦者。甚為希有。是 故皆歎。復有說者。不必稱歎一切阿羅漢。
作阿羅漢作名譽業。亦令增益者則稱歎。若 不作名譽業。雖有作不令增益者。隣比猶無 知者。何況諸天。復有說者。若豪貴出家。如釋
婆陀王等。則稱歎之。復有說者。如經中所 說阿羅漢者。則稱歎之。復有說者。若有大智。 有大福報者。若能令諸天眾增惡道減少。則
稱歎之。復有說者。若饒益他。不生疲厭。如舍 利弗等。則稱歎之。復有說者。若能護持佛法。 世所歸趣者。則稱歎之。問曰。諸天為知增上
慢者不耶。答曰。若有增上慢。自言是阿羅漢 者。諸天不知。若無增上慢。自言得阿羅漢者。 諸天則知。復有說者。若有深厚善根。起增上
慢者則不知。若起欲界繫不淨觀。生增上慢 者則知。如帝釋世無佛時。若見有人閑居無 事。即往其所。觀察是人有成佛相不。帝釋尚
爾。何況餘天而不知也。問曰。復知犯戒者不 耶。答曰。若犯麁戒則知。細者不知。
◎
[0162c12] ◎又世尊言。有化法調伏。有如法修行。乃至 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禪那梨師經。 是此論所為根本。曾聞摩伽陀國。有大疾病。
當是疫時。摩伽陀國。頻婆娑羅王輔佐人。多 有死者。復有說者。阿闍世王。殺父王時。亦殺 父王左右輔佐。諸輔佐親屬。往請阿難。為我
問佛。於處處村落。如信樂佛者。命終之後。世 尊常悉說其生處。此摩伽陀國。我諸親屬。命 終之者。不說生處。汝當為我請問世尊。此諸
人等。命終之者。為生何處。爾時阿難。以親愛 故。許作方便。詣世尊所。而白佛言餘者人 民。有命終者。世尊常說其生處。摩伽陀國輔
佐命終。不說生處。以佛不說其生處故。彼諸 親屬。生愁惱心。不生信敬。唯願世尊。說其生 處。世尊於摩伽陀國。成等正覺。又頻婆娑羅
王。深心信佛。得究竟法。敬事眾僧。以是事 故。應說摩伽陀國諸輔佐等死者生處。爾時 世尊。默然許之。即持衣鉢。入那提揵城乞食。
食已便還精舍。洗足已。於軍闍迦房內。敷床 而坐。善攝身心。入於禪定。欲觀摩伽陀國侍 使生處。問曰。世尊有如是知見。欲有所觀。應
念即知。何以故敷床座。乃至廣說。答曰。或有 說者。欲說甚深難知難明難見事故。所以者 何。一切佛經所說義深遠者。莫若於業。十二
支緣雖是甚深。莫若二支。體是業者。信是 甚深。如來十力。知業力者。最是甚深。四不可 思議法中。業不可思議。最是甚深。八揵度中。
業揵度最是甚深。以是事故敷床座。乃至廣 說。復有說者。欲待受化者集故。復有說者。禪 那利師。未來集故。禪那利師。若聞佛欲說是
事。必來詣佛。復有說者。佛因是事。亦說如來 有八如實功德故。一明具足。二戒具足。三說 法具足。四於現明了。五善說道。六得善伴。七
得善眷屬。八於一切眾生有饒益心。如是廣 如經說。復有說者。欲令阿難聞持不忘。益加 渴仰尊重心故。復有說者。欲斷無有實德輕
易心故。有人少有所知。他人來問。以輕易故。 所問便答。如來欲現我今雖有如來知見應 念即知。而故作方便。何況小智。而不故作方
便耶。復有說者。欲現聰明人法故。世尊亦說 聰明。有三種相。一善思所思。二善言所言。三 善行所行。復有說者。摩伽陀國。諸輔佐等。有
種種因。有種種果。有種種業種種報。而遍生 六欲天中。欲諦觀如是事故敷床座。乃至廣 說。復有說者。佛時欲入禪定。阿難方問此事。
佛未答之。即入禪定。爾時世尊。以日後分。從 禪定起。於比丘僧前。敷床而坐。爾時阿難。作 是思惟。今者世尊。身心寂靜。正是問時。佛知
阿難心之所念。告阿難言。此摩伽陀國諸輔 佐等。凡八萬四千。或過是數。或是化法調伏。 或是如法修行。斷於三結。得須陀洹道。乃至
廣說。問曰。云何輔佐。答曰。或有說者。是頻 婆娑羅王內眷屬故。名曰輔佐。復有說者。常 侍三寶故。名曰輔佐。復有說者。此是前世時
名。所以者何。頻婆娑羅王。本曾為轉輪聖王。 與四種兵遊行虛空時。王輪寶忽然不行。廣 說如上。轉法輪中。乃至王八萬四千輔佐。供
養菩提樹已。異道而去。爾時轉輪聖王者。今 頻婆娑羅王是。爾時輔佐八萬四千人者。今 諸輔佐是。是故知是前世時名。復有說者。此
諸輔佐。助王治於二國。使國豐盛。命終之後。 二國空虛。故名輔佐。佛經中說。是諸輔佐。有 是化法調伏。有是如法修行。而不分別佛經。
是此論所為根本。諸經中所不說者。今欲說 故。而作此論。
[0163b19] 云何化法調伏。云何如法修行。答曰。或有說 者。諸摩竭輔佐。天身見法者。名化法調伏。人 身見法者名如法修行。復有說者。諸摩竭輔
佐。不受戒見法者。名化法調伏。受戒見法者。 名如法修行。復有說者。若於此種善根。亦令 成熟。於彼得解脫者。名化法調伏。於此三事
得具足者。名如法修行。如是於此中種達分 善根。彼中入見道此中種觀諦善根。彼中入 見道。此中受假名戒。彼中得真實戒。此中得
逮解脫戒禪戒。彼中得無漏戒。此中善學心 善學戒。彼中善學慧。此中得須陀洹果。此中 得修治善根。彼中得淨見。此中得信等五根。
彼中得不壞信。當知亦爾。是化法調伏。於此 中種達分善根。即此中入見道。此中種觀諦 善根。即此中入見道。此中入見道。此中受假
名戒。即此中得真實戒。此中得逮解脫戒禪 戒。即此中得無漏戒。此中善學心善學戒。即 此中善學慧。此中得須陀洹。即此中得須陀
洹果。此中得修治善根。即此中得淨見。此中 得信等五根。即此中得不壞信。當知亦爾。是 如法修行。問曰。何故天中見法者名化法調
伏。人中見法者。名如法修行。答曰。人中習學 故。聖道現在前。亦多讀誦。兼解其義。初夜 後夜。勤修方便。受一七六七法。從日沒時
至日出時。結跏趺坐。勤行精進。住於山窟 巖石之間。頂安禪鎮行禪毱法杖。作如是等 精進已。然後聖道乃現在前。天中無有是事
故。若於此間。修如是等方便。後生彼中。不多 用功。聖道現在前。是故名化法調伏。若於人 中。修如是等法。聖道現在前者。名如法修 行。
[0163c21] 云何多欲。云何不知足。乃至廣說。問曰。何故 作此論。答曰。此二法所行相似。有人性多欲。 世人言是人不知足。有人性不知足。世人言
是人多欲。此二法相似故。世人謂是一。今欲 說其體性亦說差別故。而作此論。
[0163c26] 云何多欲。答曰。未得色聲香味觸。此說在家 人。衣服飲食床敷臥具。此說出家人。若欲常 欲極欲。乃至廣說。在家者。求色等境界。四方
馳騁。佃種者。求田地園林牛羊等畜種種穀 麥資生之具。富貴者求王位國土封邑象馬 金銀琉璃等寶。出家人求衣鉢等所須之物。
及房舍弟子徒眾等。是名多欲。不知足者。已 得色聲香味觸。此說在家人。已得衣服飲食 床敷臥具。是說出家人。不知足者不可適所
得。乃至廣說。在家不知足者。若於一田地不 知足。復求二田地。於二田地不知足。乃至求 多。亦不知足。園林牛羊等畜。乃至資生之物。
說亦如是。富貴者於一王位不知足。求二王 位。於二王位不知足。乃至求多王位。乃至求 多珍寶。說亦如是。出家人於一衣鉢不知足。
求於二三。乃至多求不知足。乃至資生之具 不知足。說亦如是。
[0164a14] 多欲不知足。有何差別。問曰。何故復作此論。 答曰。此法相似。雖說體性。猶應說差別。云 何多欲。云何不知足。多欲者若未得色聲香
味觸。乃至廣說。何以知是多欲耶。答曰。以所 求故知。若求色等境界時。多作方便。以多方 便故知。所以者何。多欲是多方便因。不知足
者。已得色聲香味觸。乃至廣說。復欲復求何 以知是不知足耶。答曰。若已欲復欲。此必數 數多求。以多求故知。所以者何。已欲復欲。是
數數多求因。復有說者。不知足是因。多欲 是果。此二法更相顯現。或以因顯果。或以果 顯因。此二法俱是貪不善根。復有說者。多欲
在意地。不知足是在六識身。所以者何。五識 緣現在法。多欲緣未來。評曰。此二法俱在六 識身。俱是欲界法。如是說者好。
[0164a29] 云何少欲。云何知足。問曰。何故作此論。答 曰。此二法相似。有人性少欲。世人言是知足。 有人性知足。世人言是少欲。此二法相似故。
世人謂是一。今欲說其體性亦說差別故。而 作此論。云何少欲。未得色聲香味觸。乃至廣 說。此在家人。未得衣服飲食。乃至廣說。此
說出家人。若不欲不常欲不極欲。乃至廣說。 在家佃種者。不求田地等。乃至廣說。富貴者 不求王位等。乃至廣說。出家者不求衣鉢等。
乃至廣說。云何知足。答曰。已得色聲香味觸。 乃至廣說。是說在家人。已得衣服飲食等。乃 至廣說。是說出家人。知足者可適所得。乃至
廣說。在家知足者於一田地知足。不求二田 地。乃至於一資生具知足。不求二。乃至廣說。 富貴者。於一王位知足。不求二王位。於二王
位知足。不求多王位。乃至廣說。出家者於一 衣鉢知足。不求於二。乃至於資生之具。不求 多。乃至廣說。少欲知足。有何差別。問曰。何
故復作此論。答曰。此法相似。雖說體性。猶應 說差別。少欲者若未得色聲香味觸。乃至廣 說。何以知是少欲耶。答曰。以不求故知。以不
求是少欲因故。知足者已得色聲香味觸。乃 至廣說。何以知是知足耶。答曰。不數數求故。 不多作方便。不多作方便。是知足因。是名差
別。或有少求而是多欲。或有多求而是少欲。 少求是多欲者。如須一呵梨勒果得已。復欲 於二。是名少求而是多欲。多求而是少欲者。
如須百千兩金資生之物得已。更不復欲。是 名多求而是少欲。或有多求是不知足。或有 多求是知足。多求是不知足者。得資生之物。
足以供身。猶故多求。是名多求而不知足。多 求是知足者。得資生之物。不足供身。雖復更 求。猶是知足。問曰。何故問少欲。而答不欲
耶。如說不欲不常欲不極欲。答曰。資生之 物有二種。一如法。二不如法。如法者少欲。不 如法者不欲。復有說者。資生之物有二種。一
是所應。二非所應。所應者少欲。非所應者不 欲。復有說者。受他物有二種。一以愚故。二 為止苦。止苦者少欲。愚者不欲。復有說者。於
財不欲。於無漏道欲。復有說者。一切阿羅漢。 永斷欲心。憐愍眾生故。受他所須云何難滿。 云何難養。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
此二法所行相似。有人性是難滿。世人言是 人難養。有人性是難養。世人言是人難滿。此 二法相似故。世人謂是一。今欲說其體性亦 說差別故。而作此論。
[0164c17] 云何難滿。答曰。多飲多食是也。云何難養。答 曰。若數數飲食是也。問曰。此二何以不問其 差別耶。答曰。應問。應作是說。難滿難養。有
何差別。答曰。多食是難滿。選擇食是難養。而 不問者。當知此說有餘。乃至廣說。
[0164c22] 云何易滿。云何易養。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 此論。答曰。應如上難滿難養。所以中說。
[0164c24] 云何易滿。答曰。不多食不多飲是也。云何易 養。答曰。不數數食是也。問曰。此中云何不 問差別耶。答曰。應問如上所說。或有少食而
是難滿。或有多食而是易滿。少食是難滿者。 應食一揣。而食二揣。是名少食而是難滿。多 食而是易滿者。若食一斛。乃足供身。而更不
食。是名多食而是易滿。曾聞有牸象名曰磨 茶。載佛舍利。來入罽賓國。以此善根故。於罽 賓國。死生人中。其後出家。得阿羅漢果。日食
飯一斛。乃至欲般涅槃時。告諸比丘尼。汝等 集會。我當自說所得勝法諸比丘尼。不信其 言。作如是說。汝是易滿人。云何不自說得勝
法耶。復語諸比丘尼言。莫生不信。我有身已 來常是易滿。亦說前世因緣我本為牸象。捨 彼身已。今得此身。能食飯一斛五升。而食
一斛。乃至廣說。如是等。雖是多食。而是易 滿。曾聞波斯匿王。能食飯二斛飲漿二斛。 是彼功德因緣故。因一根粳米一莖甘蔗。日
日長生爾許飲食故。身體肥大。以此大身。往 詣佛所。佛便問言。大王身體肥大。得無疲 耶時波斯匿王。心生慚愧。具向佛說。爾時世 尊便說此偈。
人當有正念 於食知止足
亦不遭苦受 易消而增壽
[0165a19] 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漸自減食。乃至後時。 唯食飯一斛。如是雖復多食。而是易滿。或選 擇食而是難養。或有選擇食而是易養。選擇
食是難養者。麁食足供身。而選擇好食是也。 選擇食是易養者。麁食不能供身。不選擇好 食是也。或有貪味故數數食所食不多。或有
所食多而不貪味數數食。或有所食多貪味 數數食。或有所食不多不貪味數數食。初句 者烏等是也第二句者象馬等是也。第三 句者狼狗狸猫等是也。第四句者除上爾所
事。問曰。此有何差別耶。答曰。體性即是差別。 如前說。難滿者所食多。難養者選擇食。復有 說者。難滿者是多欲。難養者是不知足。此二
法。俱是欲界法。俱是貪不善根。通六識身。易 滿易養與上相違是也。問曰。此有何差別耶。 答曰。體性即是差別。如前說。所食不多是易
滿不選擇食是易養。復有說者。易滿是少欲。 易養是知足。此二法。俱是三界法。是不貪善 根。對於貪故。通六識身。
[0165b09] 佛經說。有四聖種。乃至廣說。問曰。世尊何 故說此經耶。答曰。為止四種業行故而說此 經。四種業者。或以佃種為業。或以販賣為業。
或以事官為業。或以尊貴為業。一種業者。以 乞求為業。為止四種業行一種業故。世尊說 此經。復欲顯現業及所應作故。業者應乞
求衣服飲食床臥敷具。以自存活。所應作者。 應樂斷煩惱樂修善法。如是無盡業所應作。 無罪業所應作。無害他業所應作。不同外道
業所應作。說亦如是。復次欲現聖道及聖道 具故。聖道者。謂樂斷樂修者是也。聖道具 者。謂飲食衣服床敷等是也。沙門果沙門果
具婆羅門婆羅門具亦如是。以如是等事故。 佛說此經。
[0165b23] 問曰。聖種體性是何。答曰。對貪故名無貪善 根。若取相應共有是四陰五陰性。復有說者。 性是不貪精進。初三者是不貪。樂斷樂修是
精進。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所以者 何。樂斷樂修。亦是不貪性故。問曰。若然者云 何有四。答曰。為斷生四種愛故有四。為斷
因衣生愛。說於衣知足聖種。為食說食知足。 為房舍敷具。說房舍敷具知足。為增長有故。 說樂斷樂修知足聖種。是故為止四種愛故。
說四聖種。此是聖種體性。乃至廣說。
[0165c04]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聖種。云何為 聖。以善故說聖。以無漏故說聖。復有說者。聖 人行此法故說聖。復有說者。能生妙好適意
果故說聖。此說是依果。復有說。報果者能生 妙好適意報果故說聖。云何名種。過去恒河 沙數諸佛。及諸佛弟子。從是中生故名種。
復有說者。能令佛法久住故說種。所以者 何。佛般涅槃後。道法千年。而不壞者。是聖 種力。如樑椽持舍使不散壞。彼亦如是。復
有說者。相續義。是種義。佛涅槃後。使佛法相 續不斷。是種義。有如是聖。有如是種。故名聖 種。
[0165c16] 界者有漏是三界繫。無漏是不繫。問曰。如欲 界有四種可爾。以有衣服飲食床敷臥具故。 色界無飲食。無色界無衣服飲食床敷臥具。
云何有四耶。答曰。彼雖無如是物。有如是功 德。復有說者。此間修衣服飲食床敷臥具知 足法故。雖生彼間。而猶隨從。尊者和須蜜說
曰。彼雖無此法。而有此法對治。對治有多種。 有斷對治。有過患對治。有持對治。有遠分對 治。色界有此四種對治。無色界有二種。謂持
對治。遠分對治。尊者佛陀提婆說曰。無無漏 衣服飲食床敷臥具。而有無漏聖種。彼雖無 衣服飲食床敷臥具等。而有聖種。地者有漏
在十一地。無漏在九地。依者。依三界身初者 依欲界。行者行十六行。亦行餘行。緣者緣一 切法。念處者是四念處。智者與十智相應。定
者與三定相應。根者與三根相應。謂喜樂捨 根。世者。在三世。緣者。緣過去未來現在。亦 緣非世法。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善。不善無
記者。緣三種。三界繫者如先說。有漏是三界 繫。無漏是不繫。緣三界繫及不繫者。緣三界 繫。亦緣不繫。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三
種。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三種盡緣。見道 斷修道斷無斷者。是修道斷無斷。緣見道修 道無斷者。緣三種。緣自身他身非身法者。緣
三種。緣名緣義者。緣名緣義。問曰。為是意 地。為是六識身。答曰。是意地非五識身。所 以者何。五識身是生得法故。復有說者。是五
識身。所以者何。一切善心。是聖種故。評曰。 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為是生得善。為是 方便善。答曰。是方便善。非生得善。所以者何。
一切聞思修善。皆為解脫。故是聖種。復有說 者。是生得善。評曰。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 乃至蟻子。有生得善。可是聖種耶。問曰。若是
方便者。外道禪解脫勝處。一切處。為是聖種 不耶。答曰不是。所以者何。如先說。聞思修善 為解脫。故是聖種。外道不知足。為增長有及
有具。故非聖種。問曰。一切善心中盡有少欲 知足。所以者何。是對貪無貪善根故。何以說 知足是聖種。不說少欲耶。答曰。或有說者。少
欲猶是欲名。又是無所欲異名。若說少欲 時。猶有所欲。不名無所欲。知足更無所欲。亦 無異名。故說是聖種。復有說者。少欲於未得
少欲於未來。知足者知足於已得知足於現 在。若於現在所得少物能知足者。是為甚難。 於未得未來轉輪聖王位少欲者。未足為難。
以知足難故。說是聖種。復有說者。少欲是欲 界。知足是三界。復有說者。少欲是三界繫非 不繫。知足是三界繫亦是不繫。評曰。不應作
是說。此二法。俱是三界繫。亦是不繫。問曰。 若然者。復還生疑。何故說知足是聖種。不說 少欲耶。答曰。為異於外道知故。不說少欲是
聖種。若說少欲是聖種者。諸外道。當作是言。 我等亦是行聖種者。所以者何。汝等猶著糞 掃衣。而我等不著衣。汝等猶乞食自活。而我
等多不食。汝等猶坐樹下。而我等或常舉手 翹足而立。不坐床座。我等行如此法。非是 聖種耶。外道梵志。雖行此法。於有有具。而不
知足。是故異外道。故不說少欲是聖種。
[0166b16] 問曰。何故隨病藥。聖種中不說耶。答曰。或有 說者。此法以入上所說中。所以者何。隨病藥 有二種。一是可食。二不可食。可食者在飲食
中攝。不可食者。在衣服床敷臥具中攝。復有 說者。若一切人。一切時所用者。說是聖種。隨 病藥非一切人一切時用。如尊者婆拘羅所
說。我於佛法中出家。過八十年。不憶此身有 病乃至頭痛。亦不憶畜隨病藥乃至畜一呵 梨勒果。如此欲界一切人。非一切時畜隨病
藥。況色無色界。復次若受用此法。令人放逸。 若能捨者。是名聖種。隨病藥不能令人放逸 故。不說是聖種。
[0166b28] 問曰。何故逮解脫戒無作。說是聖種。不說有 作是耶。答曰。或有說者。有作隨剎那滅。無作 是相續不斷。不斷義是聖種。復有說者。無作
與無漏道俱得。有作不爾。是故無作是聖種。 在家人有四聖種。出家人亦有四。在家者有 期心。而不能行。曾聞帝釋坐眾華座。有千二
百那由他侍女六萬伎人。常作音樂。以娛樂 之。而彼帝釋。常有期心聖種。而不受用。出家 者亦有期心。亦行聖種。出家者或有隨得於
衣服飲食等。而不知足。是行聖種。曾聞有一 比丘。以日沒時。往詣佛所。從佛求房而住。 爾時佛告阿難。與此比丘房舍。阿難與之。爾
時比丘語阿難言。大德嚴淨此房。除去瓦石 糞掃之等。懸繒幡 [巾*蓋] 。散種種華。燒上妙香。 敷細軟臥具。安置好枕。爾時阿難。具以是事
往白世尊。佛告阿難。如彼比丘所言。盡為辦 具。是時阿難。悉為具之。時彼比丘。即入房 中。坐其床座。於夜初分。起淨解脫。次第起
餘解脫。盡一切漏。得阿羅漢果。兼起神通。於 日清旦。以神通力。從彼房舍。忽然而去。爾 時阿難。以清旦時。詣彼房舍。見其門開。不見
比丘。即往白佛。具說是事。佛告阿難。汝於此 比丘。莫生異想。昨夜初分。而彼比丘。起淨解 脫。乃至修起神通。以神通力。從彼房去。阿難
彼比丘者。性樂鮮好。從性意天中。來生此間。 若汝不為辦具如是鮮好房舍臥具等者。而 彼比丘。則不能得勝進之法。如是出家人。雖
於衣服床敷臥具等不知足。不隨得而用。然 能行聖種。過去諸佛。皆稱歎糞掃衣而不聽 著。今佛稱歎糞掃衣而聽著。問曰。何故過去
諸佛稱歎糞掃衣而不聽著。今佛稱歎而聽 著耶。答曰。或有說者。古昔時人。性不貪愛。 雖有價直百千兩金衣。惜著之心。不如今人
惜著凡衣。復有說者。古昔時人。饒財多寶。若 求百千兩金衣。未足為難。如今世人財寶儉 少。求糞掃衣。猶尚難得。何況價直百千兩金
衣。復有說者。古昔時人。心好鮮淨。於麁弊物 不生敬心。是以讚歎而不聽用。今世時人。性 好麁弊。於受用麁弊物者。能生信敬心。是以
讚歎亦聽受用。復有說者。古昔時人。身體細 軟。若受用麁弊物者。不能自存。是以讚歎不 聽受用。今世時人。身體麁強。受用麁弊。能自
存身。是以讚歎亦聽受用。尊者佛陀提婆說 曰。古昔諸物。若讚歎時。亦聽受用。所以者何。 佛不無事有所讚歎糞掃衣。輕賤易得。求時
無過耶。答曰。或有說者。糞掃衣。無多人著故 輕賤。求時易得故輕賤。處處可得故易得。佛 所聽故求時無過。復次此業無過故。求時無
過。復次智人所行故。求時無過。尊者佛陀提 婆說曰。少價故言輕賤。不從他得故易得。無 生故求時無過。
[0167a21] 佛以二事故。於知足。說是聖種。一為斷貪 著衣心。如難陀等。二為讚歎於衣知足。如摩 訶迦葉等。以二事故。於食知足。說是聖種。一
為斷貪食心。如婆陀利等。二為讚歎於食知 足。如婆拘羅等。以二事故。於床座知足。說 是聖種。一為斷貪著床坐心。如愚王比丘等。
如說愚王比丘白佛。唯願世尊。觀我床座麁 弊如是。二為讚歎床座知足。如離婆多等。 以二事故。說樂斷樂修是聖種。一為除懈慢
者心。如闡陀等。二為讚歎勤行精進。如億 耳等。以四事故。當知是人住聖種者。一不樂 談得利養。二不樂近貪美食人。三不多用資
生之物。其所用者。皆是清淨。四於諸利養。得 與不得。不生憎愛。佛經說此四聖種。是最勝 是種性是可樂是不雜。一切世間。若沙門婆
羅門。若天魔梵。無能如法說其過者。問曰。 云何是最勝。答曰。或有說者。若行此法。墮 最勝人中。如佛說。我五百弟子。各有最勝之
事。若於資生之物。而知足者。佛亦讚歎。此人 是最勝。復次涅槃是最勝。此法能到。故名最 勝。復次能知最勝法故。名最勝法。何等是最
勝法。謂佛若佛弟子。誰能知此法。謂行聖種。 及修聖道者。復次此法於一切滿意善根中最 勝。故言最勝。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多不意滿
足而死。若住聖種者。命終之時。其意滿足。此 法體是最勝。能到最勝。故名最勝。復次能去 積聚過故。所以者何。下劣者多積聚。最勝者
不積聚。若住聖種者。於諸所須。而不積聚。轉 輪聖王。王四天下。所有財寶。由是易盡。住聖 種業。所用無盡。能除積聚法故。體是最勝。能
到涅槃最勝法。故名最勝。云何是種性。答曰。 如先說。過去恒河沙數諸佛。及諸弟子。皆從 是種中生故。名舊種性。亦令諸佛法常相續
不斷。故名種性。復有說者。此法能知種性故 名種性。如來等正覺善種性。唯此法能知。故 名種性。云何名可樂。答曰。所有斷樂。及修樂
此法能樂。故名可樂。復次此法亦可言知也。 所以者何。行此法者。能次第知夜分。故以日 沒時。結跏趺坐。至日出時乃起。復次此法能
知可樂法。故名可樂。復次能入聖法胎。故名 最勝。入善法種性。故名種性。住善法時。能 知善法氣味。故名可樂。云何不雜。答曰。不
雜四種業故。謂佃種販賣事官尊貴不雜。此 業淳善功德。故名不雜。沙門婆羅門等。不能 如法說其過者。不雜過患。不逼切他人故。如
經說比丘當知。我聖弟子。心無憎愛。云何無 憎愛。愛名愛恚。聖弟子。降伏愛恚。不為愛恚 所伏故。名無憎愛。此經亦說。有樂斷樂修。此
二有何差別。答曰。無礙道是樂斷。解脫道是 樂修。復次見道是樂斷。修道是樂修。如見 道修道忍知未知欲知根知根見地修地。說 亦如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46 阿毘曇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