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vibhāṣāśāstra (Apitan Pi Po Sha Lun) 阿毘曇毘婆沙論
Scroll 2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一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雜揵度無義品第七上
諸他修苦行 當知無義俱
畢竟無有利 如陸地船 [簿-尃+卑]
[0152b10] 如此章及解章義。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問 曰。何故作此論。答曰。雖一切阿毘曇盡皆說 佛經然此品偏多。所以者何。此論品多以經
為論。復次所以作此論者。此是佛經。佛經中 說。佛在優樓頻螺村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 成佛未久。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遠離苦行。
於此苦行。快得解脫。以自願力故。今得第一 菩提。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深生愛樂。一心不 亂。攝耳聽法。爾時惡魔波旬。作如是念。沙門
瞿曇。今在尼連禪河邊優樓頻螺村菩提樹 下。坐為弟子說法。乃至攝耳聽法。我今應往 為作留難。爾時惡魔。化作婆羅門摩納婆像。 往詣佛所。到已說如是偈言。
汝今捨苦行 眾生清淨道
若更行餘道 畢竟無有淨
[0152b25] 此偈義者。時魔語世尊言。汝捨古先苦行 之道所依耶。不能令人淨而生淨想。魔以無 是淨。種種苦行是淨道。佛語惡魔。非我不能
行於苦行而捨之也。我諦觀察此道。不能斷 煩惱。以無所能故。而我捨之。以是事故。而說 此偈。
諸他修苦行 當知無義俱
畢竟無有利 如陸地船 [簿-尃+卑]
[0152c04] 諸修苦行。有何義耶。答曰。或有說者。此法之 外所行。盡言為他說法者。謂八聖道。及聖道 方便。除此餘是也。以道是邪道故。與無義
俱。以是事故說。諸他修苦行當知無義俱。復 有說者。他者言下賤。非他言妙勝。諸外道所 行苦行。是下賤法。所以者何。以計我故。是故
說諸修苦行當知無義俱。復有說者。他言不 死。不死者惡魔也。是故世尊。告不死者。諸 他修苦行當知無義俱。復有說者。諸為生天
修苦行者。是苦行皆言不死苦行。以是事故。 而作是說。諸他修苦行當知無義俱。必竟無 有利如陸地船 [簿-尃+卑] 。無用邪見所行苦行。不能
斷結。無用亦如是。時魔復語佛言。若種種苦 行是邪行者。汝以何道。而自淨耶。爾時世尊。 即說此偈。
我修戒定慧 如是究竟道
今已逮清淨 無有上菩提
[0152c21] 佛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此論即是佛經 優波提舍。佛經是此論根本諸佛經中所不 說者。今欲說故。而作此論。
[0152c24] 問曰。世尊何故說諸他修苦行當知無義俱。 答曰。此是老死道。近老死法。隨順老死法。不 能以是法得盡老死道。所以者何。眾生欲度
老死海。行此苦行。此諸邪見。所行苦行。還令 眾生沒老死海。尊者瞿沙說曰。一切增長法 是無義。一切寂滅法是有義。邪見苦行苦
行。是隨順增長法。以隨順增長故。不能生寂 滅法。眾生欲度老死海故。修諸苦行。而此苦 行。必令眾生墮老死海。所以者何。以行邪方
便。邪方便者。為生天故。行此苦行。是故言墮 老死海中。
◎
[0153a06] ◎又世尊言。正身結跏趺坐。繫念在前。乃 至廣說。問曰。如一切威儀盡中行道。何故但 說結跏趺坐。答曰。或有說者。此是舊所行
法所以者何。過去恒河沙諸佛。及佛弟子。盡 行此法。復有說者。能生他人恭敬心故。若 結跏趺坐起於惡覺猶生他人恭敬之心。是
故欲生他人恭敬心故。復有說者。此法非是 世俗愛欲法故。餘威儀者。世俗用之。復次 此法能生三種菩提道故。聲聞辟支佛佛菩
提。不以餘威儀得。但以是得。復次此法行道 時。隨順安隱。非餘威儀故。復次此法能壞魔 軍。如佛世尊結跏趺坐能破煩惱及天魔軍。
復次此法能適可天人心故。復次此法不與 外道共故。餘威儀與外道共。云何名結跏趺 坐。尊者波奢說曰。跏趺坐者。累兩足正觀
境界。則得隨順定。跏趺坐。云何繫念在前。 面上故名繫念在前。復次背煩惱在後。正觀 寂滅在前。故名繫念在前。復次背生死在後。
正觀涅槃在前。故名繫念在前。復次背色等 境界在後。正觀所緣在前。故名繫念在前。復 次繫念在眼中間。故名繫念在前。復次以勝
慧力。正觀境界。念念不散故名繫念在前。 復次念與不貪。俱緣於境界。故名繫念在前。 復次繫念在眉中間。故名繫念在前。
[0153b01] 觀青想等。乃至廣說。問曰。何故繫念在面上 耶。答曰。無始以來。男於女身起欲心。女於男 身起欲心。多因於面。復有說者。以面是七入
所依處。行者欲觀察諸入故。復有說者。面是 隨順不淨觀。所以者何。面上有七孔流出不 淨。以此處多出不淨故。行者偏觀。復有說
者。非因照不於自面而生於愛。以不生愛故。 繫念在面。復次以面上能生猗樂。然後遍身。 猶如受欲時。男女根邊生樂。然後遍身。復
次面上速能生欲心故。如見眼耳鼻口好相 即生欲心。問曰。繫念在面者。為是初行。為 是已行。為是久行人耶。答曰。是久行人。行人
有三種。謂初行已行久行。初行者。往至塚間。 善取死屍相。謂若青若脹。若爛若壞。若骨若 瑣。若骨瑣。善取如是相已。復觀脚骨踝骨
膞骨膝骨腦骨臗骨腰骨脊骨臂骨手骨腕 骨肩骨項骨額骨齒骨髑髏骨。於塚間。善取 如是相已。憶而不忘。速還住處。洗足坐繩床
上若草敷上。憶念所見死屍。我身亦爾。如是 名為初行。行者於所觀境界。能令廣亦能令 略。云何名廣。如觀自身骨。觀所坐床。亦復是
骨。次觀屋舍所住之坊僧伽阿藍村落田地 所有國土人民乃至大海內所有大地。皆觀 是骨。是名為廣。云何為略。捨大海內所有骨。
觀一國土所有骨。捨國土內骨。乃至捨觀外 骨。唯觀己身骨。能作如是廣略觀。是名已 行。捨自脚骨。觀自踝骨。捨踝骨。乃至觀髑髏
骨。髑髏骨有二種。有左分右分。若捨左分。觀 於右分。若捨右分。觀於左分。捨於二分。繫念 眉間。是名久行。是時名為始入。身念處觀。
不淨觀。或有緣少自在多。或有自在少緣多。 或有緣少自在少。或有緣多自在多。初句者。 謂能數數觀自身。於所觀境界。不能令轉
廣。第二句者。謂能觀大海內骨。不能令此觀 數數現在前。第三句者。謂唯觀自身。不能 令此觀數數現在前。第四句者。謂能觀大海
內骨。復令此觀數數現在前。不淨觀。或有緣 無量非自在無量。或有自在無量非緣無量。 或有緣亦無量自在亦無量。或有緣亦非無
量自在亦非無量。初句者。謂行者能觀大海 內骨。不能令此觀數數現在前。第二句者。謂 能觀自身骨。數數現在前。不能令此觀廣。第
三句者。能觀大海內骨。數數現在前。第四 句者。能觀自身骨。不能令此觀數數現在前。 是名行者觀於骨想。云何觀揣食。不淨想行
者。觀手中若器中食。此食為從何處來。知從 倉中種種穀中來。觀倉中穀。復從何來。知從 田中種種種子中來。復觀以何長養種子。知
以糞水。糞復從何來。知從屎尿糞掃聚中來。 如是觀時。見不淨物。還增益不淨物。行者或 時入村乞食。或在僧中。欲入村時。所受用水。
而作尿想。所嚼楊枝。作臂骨想。所取衣。作人 肉想。帶作腸想。鉢作髑髏想。杖作髀骨想。 行石道上時。作髑髏骨想。若至村時。見牆壁
屋舍。作骨聚想。見男女大小。作骨人想。其所 得食 麨 。作骨 麨 想。鹽作碎齒想。種種菜。作髮 想。 䴵 作皮想。飯作虫想。羹作膿糞穢想。生
酥乳酪作腦想。酥油蜜石蜜。作人肪想。蒱 桃漿。作血想。肉作人肉想。若入僧時。所受 淨草。作人髮想。得 麨 等。作骨 麨 想。餘如前
說。問曰。行者何故作如是想耶。答曰。彼行者 作是念。無始已來。不淨為淨念。應觀此物。 不淨即作不淨想。能作如是想者。能對治欲
愛。復次欲對治欲愛故。作如是觀。義言行者 作師子吼。語不淨分。我無始已來。取汝淨 相。今欲廣取汝不淨相。
[0154a09] 問曰。何以說不淨觀繫念在前。不說阿那波 那念觀界方便耶。答曰。或有說者此說初起 方便。如說不淨觀繫念在前。亦應說阿那波
那念觀界方便。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 有說者。隨多分故。諸比丘。多修不淨觀。少有 修阿那波那念者。是故說不淨觀。不說阿那
波那念。尊者瞿沙說曰。隨其入法時。所用繫 念在前。不必以不淨觀也。尊者迦旃延子。解 佛經故。佛經說。正心繫念在前。除世貪心住
無貪法中。乃至斷疑蓋亦如是。五蓋之中。何 者最重。謂貪欲蓋。不淨觀。是貪欲蓋近對治。 不淨觀。次第亦能斷餘蓋。亦能起禪。是故以
不淨想繫念在前。問曰。不淨觀體性是何。答 曰。是無貪。若取其想應共有。則體是五陰。 諸阿練若。說體是慧。所以者何。佛經說若能
善攝諸根。是名見不淨觀。復有說者。不淨觀 體。是厭厭名想。應心數法在如是等。是名 心數法中。評曰。不應作是說。說是不貪者好。
若取相應共有體。是四陰五陰。
[0154a28] 界者。是欲色界。地者是十地。謂欲界中間禪 根本四禪四禪邊。身者在欲界。行者非十六 行別行不淨行。緣者緣欲界色入。問曰。此為
緣欲界一切色入不。答曰。盡緣。問曰。若然者。 何以尊者阿尼盧頭。不能於快意天身作不 淨觀耶。曾聞尊者阿尼盧頭。於一林中。跏趺
坐禪。有四快意天女。自化其形。端正極妙。來 詣尊者阿尼盧頭所。作如是言。尊者阿尼盧 頭。我是快意天。能於四處。自在變化。若欲見
我身何色者。我悉能現。以娛樂之。是時阿尼 盧頭。作是思惟。我今應當作不淨觀。即起初 禪不淨觀。而不能令此觀現在前。乃至欲起
第四禪不淨觀。亦復不能。復作是念。彼是種 種色。若當純是一色。我則能起。即語天女言。 諸姊妹。盡作青色。是時天女。即作青色。復作
不淨觀。猶故不能。復作是言。諸姊妹。盡作黃 色。是時天女。即作黃色。復起不淨觀。猶故不 能。復語之言。諸姊妹。盡作赤色。是時天女。即
作赤色。復起不淨觀。猶故不能。問曰。尊者阿 尼盧頭。何故語諸天女作種種色耶。答曰。彼 作是念。移轉其色。我或能起不淨觀。復次欲
觀彼色好不好相故。如是語。復作是念。白色 隨順骨相。彼若作白色者。我能作不淨觀。即 語言。姊妹。汝作白色。是時天女。即作白色。
起不淨觀。猶故不能。復作是念。此諸天女。端 正殊妙。即時默然。閉目不看。是時天女。忽然 不現。如是義云何通耶。答曰。彼尊者阿尼盧
頭。雖不能觀。餘利根者能。如尊者目犍連 舍利弗辟支佛佛。問曰。有能於佛身作不淨 觀不耶。答曰。一切聲聞辟支佛能觀。而不能
作不淨想。所以者何。佛身極明淨。極妙極勝。 無諸過咎。眾生樂見故。是故一切聲聞辟支 佛。不能作不淨觀。唯佛能觀。復有說者。聲
聞亦能觀。所以者何。不淨有二種。一是色過 患。二是色緣起。不能觀色過患。而能觀色緣 起。不淨觀。復有二種。一是總相。二是別相。
能觀總相。不能觀別相。念處者。根本而言。非 念處方便而言。是身念處智者。與等智相應。 根者。總與三根相應。定者。不與定相應。過
去未來現在者。是三世法。緣過去未來現在 者。過去即緣過去法。現在者即緣現在法。未 來不生者。緣三世。當生者。緣未來。善不善無
記者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三種盡緣。緣無 記法多。三界繫者欲色繫。緣三界者緣欲界。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非學非無學。緣學
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緣非學非無學。見道斷 修道斷無斷。是修道斷。緣見道斷修道斷不 斷者。是緣修道斷。緣自身他身者。緣自身亦
緣他身。緣名緣義者是緣義是離欲得。方便 得者。亦是離欲亦是方便。離欲得者離欲界。 欲得初禪地者乃至離三禪。欲得第四禪地
者。最後身凡夫人聖人。得曾所得。亦得未曾 得。其餘凡夫。得曾所得。離欲得者。離欲時得。 後作方便。起現在前。佛不以方便起現在前。
辟支佛起下方便。聲聞或作中方便。或作上 方便。起現在前不淨觀。有作方便而得。後作 方便起現在前。問曰。何等人能起不淨觀耶。
答曰。凡夫聖人俱能。聖人者。從須陀洹。乃 至阿羅漢。何處起者。答曰。先作是說。欲界中 是三方。非欝單越。欲界天中。不能使初行現
在前。所以者何。以無青等死屍故。先於人中 得。後於彼起現在前。聞思修者。是三種。欲界 者是聞思修。色界者是聞修。問曰。觀一切
是骨。而一切非骨。云何此觀非顛倒耶。答曰。 能斷結故。非是顛倒。問曰。觀房舍是骨。此觀 何所緣耶。答曰。或有說者。緣本所見塚間骨
瑣復有說者緣房舍中所有虛空界。評曰。此 是虛想。觀其所觀。即緣彼法。如是說者妙。 問曰。此不淨觀。為在意地。為在六識身耶。答
曰。是意地緣於形色。非五識身。問曰。若是意 地非五識身者。此經云何通。如說。眼見色作 不淨思惟。答曰。先眼識見色。後意地作不淨
思惟。復有說者。從其門從其道。如六喜觀行。 是意識地。從眼門道生。乃至身門道生。是故 說六不淨觀。當知亦如是。問曰。從眼門道生
不淨觀。作如是說者可爾。如彼經說。耳聞聲。 鼻嗅香。身覺觸。意知法。作不淨思惟。此云何 通。所以者何。除色入餘入。非不淨觀境界。答
曰。或有說者。不淨觀不緣聲等。更有勝行。能 厭離聲等。復有說者。為色愛所覆。修不淨觀。 為聲香味觸法愛所覆。亦修不淨觀。故作如
是說。復有說者。行者觀形色是不淨。形色所 依聲香味觸法。更以勝不淨觀厭離行觀。故 作如是說。復有說者。行者善修不淨觀。能伏
作色。復欲伏於聲等境界。若能伏者善。若不 能者。還修不淨觀。猶如鬪軍時。先安營壘。然 後出陣。與怨共鬪。若勝怨者善。若不勝者。便
還營壘。彼亦如是。是故作如是說。經說。有 五現見三昧。云何為五。如說。汝等比丘。當 如實觀察此身。從足至頂髮。種種不淨。充滿
其中。所謂髮毛爪齒薄皮厚皮。筋脈肉骨心 肺脾腎。肝膽澹蔭大小腸胃。屎尿涕唾口 中流涎。肪 [月*冊] 髓腦及以腦腕。膿血汗淚生藏
熟藏。猶如有人。於門窓向觀見倉中種種雜 穀。謂胡麻粳米大。小諸豆大麥小麥等。比丘 如實觀察此身。亦復如是。若能如是觀者。是
名初現見三昧。復次比丘。如實觀察此身。乃 至廣說。除去血肉。唯觀白骨。識於中行。若 能如是觀者。是名第二現見三昧。復次比丘。
如實觀察此身。乃至廣說。觀於骨身。識於中 行。亦住今世。亦住來世。若能如是觀者。是名 第三現見三昧。復次比丘。如實觀察此身。乃
至廣說。但觀骨身。識在中行。住於來世。不住 今世。若能如是觀者。是名第四現見三昧。復 次比丘。乃至觀身白骨。識在中行。不住今世。
亦不住來世。若能如是觀者。是名第五現見 三昧。問曰。此五現見三昧。誰之所有。答曰。 第一第二現見三昧。凡夫聖人所有。第三者。
是須陀洹斯陀含所有。第四者。阿那含所有。 第五者。阿羅漢所有。問曰。第一第二三昧。是 現見可爾。所以者何。因現見生故。觀識行時。
云何是現見。答曰。現見是其方便。從現見生 故。亦名現見。諸法立名處多。或以自體故 立名。或以所依故立名。或以相應故立名。或
以對治故立名。或以行。或以緣。或以行緣故 立名。或以方便故立名。自體立名者。如諦如 陰。諦者。體是逼切故名苦諦。乃至體是求故
名道諦。體是色故名色陰。乃至體是識故名 識陰。所依立名者。如眼識依眼生故名眼識。 乃至意識依意生故名意識。相應立名者。如
意業意行。如意觸生愛。此法與意相應故立 名。對治立名者。如法智比智。若法對治欲界。 是名法智。若法對治色無色界。是名比智。
行立名者。如苦智集智。所以者何。此智緣同 行不同。緣立名者。如無相三昧。緣無十想 法故。名無相行。緣立名者。如滅智道智。所以
者何。此二智行不同。緣亦不同。方便立名者。 如他心智空處識處五現見三昧。以現見為 方便。生此定故。名現見三昧。問曰。不淨
觀。何故名現見三昧耶。答曰。能生現見三昧 故。
[0155c14] 問曰。何故佛不淨觀。獨名無上耶。答曰。或有 說者。佛不淨觀。能勝伏一切境界故。獨名無 上。聲聞辟支佛所有不淨觀。不能勝伏一切
境界。如尊者阿尼盧頭。不能勝伏境界。不名 無上。復有說者。佛不淨觀是骨觀。觀骨是骨。 觀筋肉等是筋肉。乃至廣說。評曰。若作是說
通。佛是少境界。不淨觀者。如前說者好。能勝 一切境界故。獨稱無上。
[0155c22] 如佛告目揵連提舍梵天。何以不為汝說第 六人住無相。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 曰。此是佛經。佛經中。佛住舍衛國祇陀林
中給孤獨精舍。爾時有三梵天。身光明照 曜。以夜初分。來詣佛所。到佛所已。頂禮佛足。 在一面立。時一梵天白佛言。世尊。婆翅多國。
有眾多比丘尼命過。第二梵天。復白佛言。世 尊。彼命過者。有是有餘涅槃者。第三梵天。復 白佛言。世尊。彼命過者。有是無餘涅槃者。時
諸梵天。說是語已。繞佛三匝。忽然不現。爾時 世尊。過此夜已。使敷床坐。於僧中坐已。告諸 比丘。作如是言。昨夜初分。有三梵天。光明照
曜。來詣我所。乃至第三梵天。說是語已。繞我 三匝。忽然不現。爾時大目揵連。在彼眾中。作 是思惟。彼天有如是知見。言是有餘涅槃無
餘涅槃者。是何天耶。爾時大目揵連。隨其所 應。即入三昧。三昧力故。於祇陀林。忽然不現。 住梵天上。去提舍梵天不遠。爾時目揵連。從
三昧起。詣提舍梵天所。到已作如是言。提舍。 何等梵天。有如是知見。知是有餘涅槃。知是 無餘涅槃。問曰。如目揵連知見。勝於梵天。百
千萬分。何以問於梵天耶。答曰。欲顯提舍梵 天功德故。此天本是目揵連弟子。得阿那含 果。有大功德。彼諸梵天。無有識者。欲顯彼功
德令諸梵眾恭敬尊重故。是以問之。時提舍 梵天。答目揵連言。此梵身諸天。有如是知見。 能知有餘涅槃者。爾時目揵連。問提舍梵天。
一切梵身諸天。盡有此知見。知有餘涅槃無 餘涅槃不也。提舍梵天答曰。非一切梵身 天有如是知見。乃至廣說。此諸梵天。雖有天
壽妙色名譽。而不知足。不知如實最上遠離 法者。無是知見。若諸梵天。有壽色名譽。而行 知足。能知如實最上遠離法者。有如是知見。
尊者目揵連。復問提舍梵天。此諸梵天云何 能知。提舍言。尊者目揵連。若諸比丘。得阿 羅漢道是俱解脫。是諸梵天。作是思惟。若此
大德有身之時。人天皆見。若身壞命終。人天 更不復見。不但俱解脫。若比丘得阿羅漢。是 慧解脫。是諸梵天。作是思惟。此比丘得阿羅
漢是慧解脫。此大德有身之時。人天皆見。乃 至廣說。不但慧解脫也。若比丘是身證。此大 德亦能勝進。得無學根見到信解脫語亦如
是。問曰。彼諸梵天。何以不說堅信堅法耶。答 曰。或有說者。若是彼天境界者則說。堅信堅 法。非其境界。是故不說。復有說者。若是諸梵
所行法者則說。此法非其所行。是故不說。爾 時目揵連。聞提舍梵天所說心生歡喜。隨 其所應。即入三昧。以三昧力。從梵天沒。到祇
陀林。爾時尊者目揵連。從三昧起。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在一面坐。先共提舍梵天所論說 事。具以白佛。爾時世尊。告目揵連言。提舍梵
天。不說第六人行無相耶。爾時大目揵連。即 從座起。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時。 唯願世尊說第六人行無相。若諸比丘聞已。
當奉行之。佛告目揵連。諦聽善思念之。我今 當說。目連當知。若比丘。不觀一切相入心無 相三昧。是名第六人行無相。佛經雖作是說。
而不分別。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此論是佛 經優波提舍。諸經所不說。今欲說故而作此 論。
[0156b24] 云何第六人行無相。答曰。堅信堅法。是第六 人行無相人。所以者何。七種聖人。攝一切聖 人。提舍梵天。已說五種。不說此二種。是以知
之。問曰。此二人。何以說行無相者耶。答曰。 彼尊者不可施設立名。在此在彼。乃至廣說。 問曰。此是二人。何以說一耶。答曰。即如文
說。此二俱不可施設立名。在此在彼。以義同 故。說名為一。復有說者。此二俱不起不相似 心。復有說者。此二所行心等。俱有十五心故。
復有說者。此二俱不起期心故。復有說者。此 二俱是不可施設。俱是無言說。俱是速疾道。 以是義故。二人為第六人。問曰。彼五人是行
無相人耶。何以說此行無相者。名第六行無 相人。答曰。彼五人者。非行無相人。唯此名 行無相人。問曰。若然者。何以說此是第六行
無相人。答曰。此是數法第六。非是行無相第 六。餘處亦說已害第五常行。前四非是常。 唯第五者是常。以數法故。第五者是常。非
四盡是常。如說。第六增上。五亦如是。如是 以數法故言第六。非無相故言第六也。問曰。 此所說無相無相解脫門。不動法心解脫。亦
說是無相。非想非非想處。亦說是無相。此四 有何差別。答曰。此中說見道是無相。所以者 何。此是速疾道。不起期心。若人入此法者。不
可施設。在此在彼。故說無相。無相解脫門。言 無相者。以緣無十相法故言無相。不動法心 解脫。言無相者。不為諸煩惱相所覆蔽。亦不
更生煩惱相。故言無相。非想非非想處。言無 相者。以彼處愚劣不猛利不決定所行以疑。 彼無了了想相。無了了非想相。是故言無相。
見道有十五心。第十六心俱道比智是修道。 聲聞能知見道中二心。謂苦法忍。苦法智。若 欲觀第三苦比忍心。是時乃知第十六道比
智相應心。辟支佛知見道中三心。謂苦法忍。 若法智。若欲知苦比忍時。是時乃知第八集 比智相應心。佛世尊。知見道中所更相續心。
問曰。何故聲聞知見道中二心。辟支佛知三 心。佛悉知耶。答曰。他心智。知相似境界。不 知不相似境界。世俗知世俗心心數法。無漏
知無漏心心數法。法智知法智分。比智知比 智分。聲聞辟支佛。作方便他心智。乃現在前。 行者欲入見道。聲聞他心智現在前。是時知
見道中二心。謂苦法忍俱心。苦法智俱心。行 者入比智分。聲聞作比智分他心智方便。起 比智分他心智現在前。欲知第三心。乃知第
十六心。行者欲入見道。辟支佛作法智分他 心智方便。行者入見道。辟支佛起法智分他 心現在前知二心。謂苦法忍苦法智。行者入
比智分。辟支佛作比智分他心智方便。起比 智分他心智現在前。欲知第三苦比忍心。乃 知第八集比智心。佛不作方便。他心智現在
前。如行者起見道中一一剎那現在前。佛亦 起他心智。知見道一一所更相續心。
[0157a19] 問曰。有能施堅信堅法人食者不也。答曰不 能。若施衣服床座則能。食則不能。所以者何。 此是速疾道故。若入此道。必不起期心。不可
施設。在此在彼。是故不能施其食。問曰。若不 能施其食者。優伽長者經云何通。如說。居士 此是須陀洹。此是向須陀洹。乃至廣說。答曰。
此是天語此天。或有說。是魔王眷屬。欲嬈亂 居士心故。復有說者。彼天是餘鬼。欲欺誑 居士故。作如是說。復有說者。此天是居士家
中受記祠神。欲令居士心生歡喜。亦欲示現 情相親近故。作如是說。復有說者。此天是彼 居士本日親屬。欲示其福田非福田故。作如
是說。問曰。天於居士。縱令極親。非其境界。 何由而知。答曰。向須陀洹果有二種。一是假 名。二是真實。若真實者。非其境界。若假名
者。是其境界。復有說者。有能施其食者。而 彼未食。所以者何。如行者入見道。若弟子。若 比坐。為其受食。若檀越以食著其草上。若衣
裓上。如餘經說。婆陀利於意云何。若比丘 是堅信。我語之言。汝於污泥。以身為橋。我欲 從上而過。為違我言不。答言不。此亦說假名
須陀洹向。非是真實。所以者何。真實須陀洹 向者。不起不相似心。聞佛所說故。復有說者。 此中亦說真實須陀洹向。問曰。彼不起不相
似心。能聞佛所說。云何言是真實耶。答曰。 雖不聞佛所說。以深心敬重佛故。假令見道 可起者。亦當隨順佛言。是故佛作是言。有如
是功德者。隨順我言。何況汝無功德者也。
[0157b18] 如說。世尊轉法輪。地神唱言。乃至廣說。問 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為斷疑故。人謂地神有 現前了了智。知佛轉法輪。非是比相智。欲說
地神無有現前了了智。有比相智。知佛轉法 輪故。而作此論。
◎
[0157b23] ◎問曰。轉法輪非是生得智境界。地神云何 知耶。答曰。以五事故知。一世尊起世俗心故 知。問曰。何故世尊起世俗心。答曰。見三阿僧
祇劫所行今有果報。生歡喜故。起世俗心。復 有說者。見本所立弘誓今已果故。復有說者。 見本所立願今已果故。復有說者。欲饒益他
意令滿足故。以是事故。世尊欲令他知起世 俗心。乃至畜生亦知。何況地神。世尊或起世 俗心。舍利弗等諸大聲聞。入頂第四禪。以願
智力。尚不能知。或時起世俗心。乃至畜生亦 能知。二者亦告他。問曰。佛何故告他耶。答曰。 欲現善說法中所言誠諦故。復有說者。欲現
三阿僧祇劫所行有果報故。復有說者。欲顯 憍陳如是世良福田故。復有說者。欲令人天 生信敬心故。復有說者。欲現非如世師悋法
已破法悋故。復有說者。欲現己身是大人法 故。復有說者。欲現己身是聰明人故。如說。有 三事是聰明相。謂所思是善。所行是善。所言
是善。以是事故告他。三者彼尊者亦起世俗 心。問曰。彼尊者何故起世俗心耶。答曰。彼尊 者令無始生死今有邊故。除無量苦。斷惡道
因。生決定聚得見真諦故。復有說者。見本所 立誓本所立願本所行事今有果故。起世俗 心。四者彼尊者亦告他。問曰。何故告他耶。答
曰。欲現善說法中所言誠諦故。復次欲現世 尊三阿僧祇劫所行今有果故。復次欲現佛 法有大威勢故。亦欲現色身為世福田故。復
次欲生五人等欣仰心故。復次欲顯現如來 大功用故。復次欲現佛法是神變出離法故 告他。五者從大威德天邊聞。問曰。何者是大
威德天耶。答曰。或有說者。是淨居天。復有 說者。是欲界天。見真諦者。復有說者。是欲界 天。曾見過去佛者。所以者何。過去諸佛。轉法
輪時。有如是相。今現是相。知佛欲轉法輪。即 便告他。從彼得聞。
[0157c29] 問曰。云何是法輪義。答曰。或有說者。法體法 性義。是法輪義。復有說者。選擇法義。是法輪 義。復有說者。能現見法義。是法輪義。復有說
者。淨法眼義。是法輪義。復有說者。對治非法 輪義。是法輪義。所以者何。如六師自言。是 天人師。亦轉法輪。然其輪是八邪道。是故對
非法輪。是法輪義。問曰。何等是輪義。答曰。 速疾義。是輪義。復有說者。捨此趣彼義。是輪 義。復次破煩惱義。是輪義。
[0158a09] 問曰。何故此輪名梵法輪耶。答曰。以梵世在 初具聖道故。名梵法輪。第二第三禪不在初。 亦不具聖道。第四禪。雖是佛身初得。而不具
聖道。復次梵行者。身中可得故。名梵法輪。復 次對非梵行故。名梵法輪。復次破非梵煩惱 故。名梵法輪。復次如來等正覺是梵。彼分別
解說施設顯現。名梵法輪。復次以梵音說故。 名梵法輪。復次若具有八聖道處。名梵法輪。 復次若有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煩惱對治法可
得處。名梵法輪。不善無記。有報無報。能生二 果。能生一果。無慚無愧相應。無慚無愧不相 應。有聚體。無聚體。忍對治。智對治。可得處。
名梵法輪。復次若有九斷知果道。名梵法輪。 餘三禪中。有五斷知果道。無色中。有一斷知 果道。初禪中。俱有九斷知果道。故名梵法輪。
亦如經說四十法。二十是不善分。二十是善 分。若分別解此四十法。名梵法輪 (四十法者如十邪道自稱 勝有十謗十直道十正見等十直亦如是)
。問曰。如善法隨順法輪。可 是梵法輪。不善法不隨順法輪。云何言是梵 法輪耶。答曰。不以善不善體言是法輪。以緣 善不善智。名梵法輪。所以者何此是寂靜。無
有過咎。不害於他。故名梵法輪。
[0158b02] 問曰。何故說見道是法輪修道非法輪耶。答 曰。或有說者。速疾義。是法輪義。見道是速疾 道。不起期心道故。復有說者。捨此趣彼。是法
輪義。見道捨苦趣集。捨集趣滅。捨滅趣道。復 有說者。以四事故名法輪。一捨此。二趣彼。三 未選者選。四已選者不捨。捨此者。見道中捨
苦。趣彼者。趣集。未選擇選擇者。是集。已選擇 不捨者。是苦。復有說者。上下義。是法輪義。 猶如輪輻。或時在上。或時在下。見道亦爾。或
時智忍緣欲界苦在下。或時智忍緣於有頂 在上。緣於有頂已。復緣欲界。是故上下義。是 法輪義。復有說者。降伏四方天下義。是法輪
義。如轉輪王所有輪寶。則能降伏四方天下。 行者亦爾。以見道輪降伏四諦四方天下。復 有說者。獨如輻轂輞法。輻用持輞。轂用持輻。
見道苦忍苦智集忍集智如輻。滅忍滅智如 轂。道忍道智如輞。所以者何。此忍智緣一切 道故。法智緣法智分。比智緣比智分。復有說
者。見道所斷結。能生非法八邪法輪。見道能 對治此法。故名法輪。尊者瞿沙說曰。八聖道 一時在此身中轉。故名法輪。正見正覺正精
進正念如輻。正語正業正命如轂。正定如輞。 此八法皆是中道中修。故名法輪。
[0158b25] 佛在波羅 㮈 國。初轉法輪。問曰。菩提樹下。 已轉法輪。何以言波羅 㮈 國初轉法輪。答
曰。轉法輪有二種。一在自身。二在他身。在菩 提樹下。是自身轉法輪。波羅 㮈 國。是他身 轉法輪。以在波羅 㮈
國他身中初轉法輪故。 名初轉法輪。復有說者。轉法輪有二種。有 共不共。如聲聞辟支佛。是共法輪。佛是不共 法轉。以轉共法輪故。言初轉法輪。復有說者。
以最初得無我證人故。言初轉法輪。復有說 者。若是時得勝辟支佛者。言初轉法輪。所以 者何。辟支佛亦於自身。能轉法輪。不能於他
身而轉法輪。唯佛能於他身而轉法輪。復有 說者。若於三阿僧祇劫所行得其果處。名初 轉法輪。所以者何。佛若欲於過去諸佛所般
涅槃者。即得隨意。所以身心不解。作百 千苦行者。但欲利益他故。若我得無上智時。 當令無量眾生。於生死牢獄。而得解脫。如是 願行。於波羅 㮈
國。而得滿足。故名初轉法 輪。復有說者。能降伏他故名輪。猶如國王降 伏城村一切人民故得名為王。不但降伏宮 人。彼直名之為王。如是能降伏他身。名為
法王。不獨己身名為法王。問曰。若聖道所在 身中。即自身名轉法輪者。何以名佛轉法輪 耶。答曰。或有說者。以覺悟故。言佛轉法輪
所以者何。隨彼身中有聖道。若不以佛語光 照。則聖道不生。若以佛語光照。則彼身中聖 道便生。如池水中。雖有波頭摩拘物頭分陀
利華。若日光不照。則不開不敷不香。日光 若照。則開敷香。彼亦如是。復有說者。雖有 聖道在彼身中。若不以如來言說之手而轉
之者。則聖道不生。如轉輪王。若不以金輪寶 置右手中以左手轉之。作如是言。我今輪 寶。當有所降伏者。是時諸神則不為轉行其
輪。若以輪寶。置左手中。以右手旋之。是時 諸神則為轉行其輪。然轉其輪者是神。而王 受其名。彼亦如是。復有說者。彼身中雖有聖
道。若不得如來緣顯發者。則聖道不生。猶如 倉中有諸種子。若不以緣發者。牙則不生。 彼亦如是。復有說者。彼身中雖有聖道。若如
來不以善巧方便名句味身除彼身中障礙者。 則聖道不生。若除其障礙。則聖道生。復有說 者。有二因二緣。生於正見。一從他聞法。二內
自思惟。如從他聞法。名佛轉法輪。如內自思 惟。言身中自有聖道。如是得於人身。成就四 法者。名多有所作。如近善知識。從其聞法。名
佛轉法輪。如內自思惟。如法修行。言身中有 聖道。
[0159a14] 問曰。如住苦法忍時。已轉法輪。何以道比智 時言轉法輪耶。答曰。或有說者。住苦法忍時。 雖轉法輪。而轉義未足。道比智時。轉義乃足。
復有說者。以道比智時有五事應。一得未曾 得道。二捨曾得道。三斷煩惱同一味故。四頓 得八智。五修十六行。是時名轉法輪。憍陳如
汝解法耶。乃至廣說。問曰。此五人皆是解 法者。何以獨問憍陳如耶。答曰。或有說者。 以憍陳如先見聖諦後乃餘者。憍陳如見聖
諦時。餘者方在達分善根。復有說者。以本願 故。先告憍陳如。汝解法耶。答言已解。乃至廣 說。問曰。世尊何故。三問憍陳如耶。答曰。或
有說者。憍陳如見聖諦已。世尊起於知見。觀 前後際。為憍陳如應在惡道陰界入多。為我 於三阿僧祇劫所經剎那須臾頃多。作是觀
時。見憍陳如應在惡道陰界入多。非我三阿 僧祇劫所種剎那須臾頃多。佛見是已。作是 思惟。我於三阿僧祇劫修集無量苦行。今得
無上智。但能使憍陳如應在惡道陰界入在 不生法中。不更為餘事者。於我便足。是以三 問。復有說者。憍陳如能緣縛一切眾生身。一
切眾生。亦能緣縛憍陳如身。憍陳如見諦已。 佛作是念。我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更 不作餘事。但斷憍陳如及一切眾生展轉緣
縛者。於我便足。是故三問更相吞噉。更相斷 命。說亦如是。復有說者。為近誹謗故。佛本為 菩薩時。出迦毘羅城。是時迦毘羅諸釋遣侍
者五人。二人是母親。三人是父親。二人言受 欲得淨。三人言苦行得淨。當於菩薩修苦行 時。言受欲得淨者。即便捨去。言苦行得淨者。
而故給侍菩薩。菩薩捨苦行處已。酥油塗身。 食諸飯食。彼言苦行得淨者。心生惱亂。即便 捨去。是時菩薩身力轉增。詣菩提樹。降伏
眾魔。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正覺已。遍 觀世間。誰先應聞法。我當為說。見欝陀迦子。 應先得聞。是時有天。即便白言。欝陀迦子。昨
日命終。爾時如來亦說知見。知昨日命終。復 作是念。誰次應聞法。我當為說見阿蘭迦蘭。 次應得聞。天復白言。阿蘭迦蘭喪來七日。佛
亦說知見。知阿蘭迦蘭喪來七日。佛作是念。 阿蘭迦蘭。不聞我法。便為大失。問曰。佛已成 道。應為彼人說法。而不為說。云何不名教化
失時。尊者瞿沙說曰。佛初成道。心愛敬法。不 思餘食。未觀眾生誰應得度。復有說曰。如來 大悲。未及彼人。而便命終。復有說者。佛未分
眾生立為三聚。復有說者。受佛化者。必須根 熟。彼根未熟。而便命終。又諸根成熟。必由 自心。彼人慢意行禪自稱是一切智。必須久
時諸根乃熟。問曰。若此人根未熟者。佛何以 言彼人不聞我法便為大失。答曰。若彼人不 命終者。佛能除其自稱一切智心。亦生信佛
是一切智。心亦可先令憍陳如前諸根得熟 而得受化。若彼一人佛得道後。四十二日。 有餘命者。能令彼人於我法中大得利益。而
彼命行盡故。世尊捨之。若有眾生應受化者。 如來能自住壽。如待須跋陀羅等。若能住他 壽命者。無有是處。復有說者。佛本為菩薩時。
是彼人弟子。若當彼人不命終者。當示其師 法。亦令彼人知佛所得法。非是彼人本所受 法。以是事故。言彼人大失。佛作是念。誰次應
聞法。天復白言。阿若憍陳如等五人。次應得 聞亦起知見。知阿若憍陳如等次應聞法。 佛復作是念。今在何所。天復白言。在波羅 㮈
國。佛亦起知見。知在波羅 㮈 國。於時世 尊。漸次向波羅 㮈 國。趣彼五人。是時五人。 見世尊來。即共立制。如修多羅廣說。憍陳如
見真諦已。佛告之言。汝於法解耶。乃至廣說。 汝今觀我有懈慢耶。多行法耶。於離欲法有 退失耶。我得甘露法耶。是時憍陳如。極生慚
愧。而答佛言。今觀世尊。無有懈慢。不行多 法。於離欲法。亦無退失。得甘露法。我悉證 知。以是事故。而三問之。復次欲滿本誓願故。
曾聞此賢劫中。有王名惡行。有仙人名忍辱。 時王除去男子。將諸伎女。遊戲林間。種種 快意。時王疲厭而便眠臥。時諸伎女。為花
果故。於林樹間。處處求覓。是時仙人。於自住 處。閑靜禪思。時諸伎女。遙見仙人。即詣其 所。頂禮足已。在一面坐。是時仙人。為諸伎
女。說欲過患。時王眠覺。四方觀視。不見侍 人。作是思惟。將無有人將我伎女去耶。其 王即時瞋恚拔劍。遍林樹間。而推求之。見諸
伎女坐仙人邊。心生是念。今此大鬼將我 伎來。前問之言。汝是誰耶。仙人答言。我是 仙人。王復問言。汝於此間何所作耶。仙人
答言。行忍辱道。王作是念。此人見我瞋恚。自 稱忍辱。我今當試為實爾不。復更問言。汝得 初禪耶。答言不得。汝乃至得非想非非想定
耶。答言不得。其王聞已。瞋恚轉增。語仙人 言。可申汝臂。以刀斷之。而問之言。汝是何 人。仙人答言。是忍辱人。如是復斷一臂。亦
斷兩足。割其耳鼻。令仙人身。使為七分。復問 之言。汝是何人。仙人答言。是忍辱人。仙人語 王。今何故生疲厭心。汝若以刀割我身體。令
如微塵者。我言忍辱。終無有異。爾時仙人。復 作是念。如彼今日斷我身體使為七分。我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先以大悲。令汝修
七種道斷汝七使。時惡行王者。今憍陳如是。 忍辱仙人者。今世尊是。憍陳如見真諦已。 佛之威力。自見己身。本是惡行王。斷仙人身。
使為七分。亦憶本誓願。是時世尊告憍陳如。 非我違本誓耶。遵本所願耶。是時憍陳如。即 從座起。極懷慚愧。白佛言。世尊。不違本誓。
遵本所願。我愚小作是罪。今重懺悔。以本願 滿故。三問阿若憍陳如。
◎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46 阿毘曇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