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vibhāṣāśāstra (Apitan Pi Po Sha Lun) 阿毘曇毘婆沙論
Scroll 1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十九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雜揵度無慚愧品第五
[0135c08] 云何無慚云何無愧如此章及解章義。此中應 廣說優波提舍。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以此 二法所行相似故。世人見行無慚言是無愧。
見行無愧言是無慚。此二法實異。人謂是一。 欲說其定體亦說差別故。而作此論。復有說 者。以此二法能壞世人。世尊亦說。有二黑法
能壞世人。謂無慚無愧。復有說者。以此二法 行不善法時勢力最勝。如說。與何纏相應。此 心淳是不善謂無慚無愧。復有說者。以此二
法令眾生有種種差別相。如說。若世無此二 法。則眾生無種種差別相謂猪羊雞犬等。復 有說者。阿毘曇以此二法一心中可得。是故
尊者迦旃延子。欲說其體及差別相故。而作 此論。云何無慚。答曰。若無慚無慚分。乃至廣 說。如是等盡說一無慚體。而文有種種。問曰。
雖說無慚體。亦應說其所行。答曰。如不善所 行。無慚所行亦如是。所以者何。與不善法相 應故。問曰。此為何所緣耶。答曰。緣於四諦。復
有說者。先說所行。未說其體。問曰。若然者。 體是何耶。答曰。自身即是其體。何以知之。如 說。自身法。是自相似法。是總相。諸作是說。
先說是所行者。應作四句。初句者。無慚行。餘 所行是也。第二句者。行無慚所行無慚相應 法是也。第三句者。無慚行無慚行是也。第四
句者。即是無慚行。餘行相應法是也。若不爾 者。除上爾所事。如無慚行作四句。餘行亦應 作四句。復有說者。先說所緣。未說其體。未說
所行。如說。無慚無慚分。無惡賤無惡賤分。是 緣苦集諦。如說。不尊重不善尊重。不避他不 善避他。是緣滅道諦。
[0136a09] 云何無愧。答曰。無愧無愧分。無愧他。乃至廣 說。如是等。盡說一無愧體。而文有種種。問曰。
若然者。所行云何。答曰。如不善法所行。無愧 所行亦如是。餘如無慚說。問曰。所緣云何。答 曰。緣四聖諦。廣說如無慚。諸作是說。先說是
所行者。亦應作四句。初句者。無愧行餘行是 也。第二句者。無愧相應法行無愧行是也。第 三句者。無愧行無愧行也。第四句者。即無愧
行餘行相應法是也。若不爾者。除上爾所事。 如無愧行作四句。餘行亦應作四句。復有說 者。先說所緣。未說其體。未說所行。如說無愧
無愧分。不愧他。不數數愧。無羞無羞分。不羞 他。是緣滅道諦。如說行惡不畏。行惡不怖。不 見惡事可畏怖。是緣苦集諦。
[0136a23] 問曰。無慚無愧。有何差別。何故復作此論。答 曰。以此二法相似故。雖說其體相。而故須說 差別。不避他是無慚。不見惡事可畏怖是無
愧。復次不尊重是無慚。不見惡事可畏怖是 無愧。復次不惡賤煩惱是無慚。不惡賤惡行 是無愧。復次自於身作惡是無慚。於他身作
惡是無愧。復次若於一人前作惡不羞是無慚。 於多人前作惡不羞是無愧。復次造智者所 呵責因時不羞是無慚。造智者所呵責果
時不羞是無愧。是名差別。問曰。如此惡法。何 以不名為使耶。答曰。此所行麁使性微細。復 次此習氣不牢固。如燒樺皮。使習氣牢固。如
燒佉陀羅木。復次此不能自立。使能自立。復 次此依於使。無慚依貪欲。無愧依無明。使是 根本。以是事故。不名為使。
[0136b09] 云何為慚。云何為愧。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 此論。答曰。此二法所行相似。世人見行於慚 名之為愧。見行於愧名之為慚。此二法實異。
人謂是一。欲說其定體亦說差別故。而作此 論。復有說者。慚愧是無慚無愧近對治。先說 無慚無愧。今說慚愧是彼近對治。復有說者。
此是佛經。佛經中說。有二白法守護世人。所 謂慚愧。若世人無此二法。則謂不施設父母 兄弟姊妹男女眷屬。有眾生種種形差別。謂
猪羊雞犬驢馬狐狼等禽狩。以有此二法故。 施設有父母兄弟姊妹男女眷屬。亦應有猪 羊等種種形差別。佛經雖說慚愧。不分別其
體亦不說差別。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彼中 所不說者。今欲說故而作此論。
[0136b23] 云何為慚若慚慚分。乃至廣說。如是等語。盡 說慚體。如上所說。問曰。慚體如此。所行云何。 答曰。如善法所行。此亦復爾。與一切善法相
應故。問曰。為緣何法。答曰。緣一切法。諸作 是說。先說是所行者。應作四句。初句者。慚行 餘行是也。第二句者。慚相應法行慚所行是
也。第三句者。慚行慚是也。第四句者。即慚 相應法行餘行是也。若不爾者。除上爾所事。 如是餘行。亦應作四句。復有說者。此說所
緣。如說。慚慚分惡賤惡賤分。此緣苦集諦。尊 重善尊重。避他善避他。能制惡事。是緣滅道 諦。
[0136c06] 云何愧。答曰。若愧愧分。愧他。乃至廣說。如 是等語盡說愧體。問曰。若已說體。所行云何。 答曰。如諸善法所行。此亦復爾。乃至廣說。若
作是說。先說是所行者。應作四句。初句者。愧 行餘行是也。第二句者。愧相應法行愧所行 是也。第三句者。愧行愧是也。第四句者。即
愧相應法行餘行是也。若不爾者。除上爾所 事。餘行亦應作四句。復有說者。此說所緣。如 說。愧愧分愧他。羞羞分羞他。是緣滅道諦。如
說。見可惡事是可怖畏。是緣苦集諦。
[0136c16] 問曰。慚愧有何差別。何故復作此論。答曰。以 此二法相似故。雖說其體相。故須說差別。避 他是慚。見惡事可畏是愧。餘答與上相違。是
慚是愧。有無慚與慚相似。有慚與無慚相似。 有無慚與無慚相似。有慚與慚相似。無慚與 慚相似者。不可慚事而慚。慚與無慚相似者。
不可慚事。而不慚。無慚與無慚相似者。可慚 事而不慚。慚與慚相似者。可慚事而慚。愧說 亦如是。
[0136c25] 界者。無慚無愧在欲界。慚愧在三界。若是無 漏不繫。如法身論說。信力乃至慧力。是學無 學非學非無學。慚愧力是非學非無學。復有
說者。慚愧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人者。凡夫 人有聖人亦有。以有此法故。當知是有漏無 漏。云何增上不善根。云何微不善根。乃至廣
說。問曰。何故說增上不善根。不說中耶。答曰 或有說者。彼作經者意欲爾。乃至廣說。復有 說者。應作是問。云何增上不善根。云何中。云
何微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乃至廣說。復 有說者。已說初後。當知亦略說中間。復有說 者。已說在此二中根。所以者。何若說上。當
知中分在微分中。若說微。當知中分在上分 中。復有說者。若易見易知者則說。中法難見 難知。是故不說。復有說者。若是世現見者
即說。若不現見則不說。世尊必知二法。謂上 與微。何以知之。如說。利根者謂央掘魔羅。鈍 根者謂薩波達婆。而不說中者。復有說者。若
說於中則文重不便。若不說中則文輕便。
[0137a15] 云何增上不善根。答曰。不善根能斷善根者。 乃至廣說。問曰。斷善根者是邪見。何以言是 不善根耶。答曰。或有說者。不善根斷善根方
便時勢勝。所以者何。一切內外法。方便時功。 勝於成時。如菩薩見眾生老病死苦發菩提 心。此心能荷負三阿僧祇劫善行。使不散壞。
亦無留難。此心甚難。後得盡智。三界善根。未 來中修。未足為難復有說者。邪見所以能斷 善根。皆以不善根力。不善根。能令善根羸劣
微薄。更無勢力。亦令因緣多諸留難。然後邪 見能斷善根。復有說者。此文應如是說。不善 根。能斷善根。何等不善根。答言邪見相應癡。
不善根。亦斷欲界欲時。最初滅者是也。問曰。 斷欲界欲。不應言亦。所以者何。即是一答故。 答曰。或有說者。此答前所說。何等邪見。能斷
善根。答言離欲界欲時初滅者。
[0137b02] 云何微不善根。答曰。斷欲界欲時。最後滅者。 彼滅已得名無欲。
[0137b04] 問曰。不善根斷善根時。為一種斷。為九種斷。 若一種斷者。此說云何通。如說。云何微善根。 答言。善根斷時最後滅者。彼滅得名善根斷。
若九種斷者。此文云何通。如說。云何增上不 善根。斷欲界欲時。最初滅者。云何以一種不 善根。斷九種善根。答曰。或有說者。一種斷。
問曰。若然者。此文云何通。如說。云何微善根。 答言斷善根時最後滅者。彼滅得名善根斷。 答曰。此以現在不行故。作如是說。如上上善
根。先不現在前。後得不成就。乃至第八善根 亦如是。彼下善根。於一時得二種現前。不行 亦得不成就。所以者何。若斷下下善根時。於
下下善根。一時得二種。一不現前行。二得不成 就。於八種善根。得不成就。不得不現前行。本 已得故。以次第得不現前故。而作是說。斷善
根時。最後滅者。彼滅得名善根斷。以一時 得九種不成就故。而作是說。斷欲界欲時。最 初滅不善根。以是義故。此二說善通。復有說
者。九種斷。問曰。若然者。此說云何通。如說。 斷欲界欲。最初滅者。乃至廣說。答曰。有多名 九種。有因九種。有對治九種。有報九種。有善
根斷九種。因九種者。如下下善根。乃至能為 上上善根作因。上上與上上作因。不為餘者。 對治九種者。如下下對治道斷上上煩惱。上
上對治道斷下下煩惱。報九種者。如施設論 所說。修行上上殺生。生阿毘大地獄中。轉減 者。生熱地獄中。乃至轉轉減者。生畜生餓鬼
中。善根斷九種者。如下下邪見斷上上善根。 乃至上上邪見斷下下善根。若以斷善根邪 見。則有九種。若以離欲邪見則有一種。所以
者何。斷善根九種邪見時。盡從離欲一種中 起故。下下邪見。斷上上善根。上上邪見。斷下 下善根。以盡從一種中起故。此二說善通。
[0137c08] 問曰。斷善根體是何耶。答曰。是不成就不隱 沒無記心不相應行行陰所攝。所以者何。邪 見斷善根。非如刀之斷木。若斷善根邪見。在
彼身中時。成就善根得則滅。不成就善根得 則生。以無善根得故。名斷善根。復有說者。能 斷善根邪見。則是其體。若作是說。當知斷善
根體是染污法。餘義如上頂退中說。
[0137c15] 問曰。何處斷善根。答曰。閻浮提。弗婆提。瞿 陀尼。能斷善根。尊者僧伽婆修說曰。唯閻浮 提能斷。非餘方。所以者何。如閻浮提人。於善
分猛利。於不善分亦猛利。問曰。若然者。此文 云何通。如說。閻浮提成就諸根。極多有十九。 極少八。如閻浮提。弗婆提瞿陀尼亦如是。彼
作是答。此文應如是說。弗婆提瞿陀尼。極多 十九。極少十三。閻浮提如先說。評曰。不應作 是說。如前說者好。如此文義。閻浮提。極多十
九。極少八。弗婆提瞿陀尼亦如是。
[0137c25] 問曰。為男子能斷善根。為女人耶。答曰。如施 設論所說。以三事勝故。能斷善根。女人三事 不如。一男子造業勝於女人。二男子欲有所
作勝於女人。三男子能令諸根利勝於女人。 是故男子能斷。女人不能。問曰。若然者。此文 云何通。如說。若成就女根。必成就八根。彼作
是答。此文應作是說。若成就女根。必成就十 三根。評曰。不應作是說。如是說者好。男子女 人。俱能斷善根。如此文義。若成就女根。必成
就八根。若女人作斷善根方便。重於男子。如 旃遮婆羅門女謗於世尊。
[0138a07] 問曰。為愛行人能斷善根。為見行人能斷善 根耶。答曰。見行人能。非愛行者。所以者何。 愛行人。於煩惱法。不堅固。於出要法。亦不堅
固。見行人。行惡堅固。是故見行人。能斷善 根。非愛行人。問曰。黃門般吒。無形二形。能 斷善根不耶。答曰。不能。所以者何。見行人
能。彼是愛行。多恚人能。彼是多欲。復有說 者。彼心輕躁故。不能斷善根。
[0138a15] 問曰。斷何界善根耶。答曰。欲界善根。問曰。 若然者。此說云何通。如說。若人殺折脚蟻子。 無有悔心。當言此人斷三界善根。答曰。此文
應如是說。此人當言斷三界中善根。而不說 者有何意。答曰。欲令三數滿故。成就欲界善 根。不成就色無色界善根。若斷欲界善根。則
三界善根不成就。以是義故。為滿三數故。作 如是說。復有說者。以色無色界善根依欲界 善根故。復有說者。若此不斷。彼則生長。若此
斷者。彼則乾萎。復有說者。復更得不成就故。 所以者何。令彼轉更遠故。問曰。為斷生得善 根。為斷方便善根耶。答曰。斷生得善根。非方
便。所以者何。方便善根。先已不成就故。
[0138a28] 問曰。為緣有漏邪見斷善根。為緣無漏邪見 斷善根耶。答曰。有漏緣。非無漏緣。所以者 何。無漏緣使。其性羸劣。有相應使。無緣使
故。有漏緣使。其性強盛。有緣使相應使故。
[0138b03] 問曰。為自界緣邪見斷善根。為他界緣邪見 斷善根耶。答曰。自界緣者。所以者何。如前所 說故。
[0138b06] 問曰。為謗因邪見斷善根。為謗果邪見斷善 根耶。答曰或有。說者。謗因者能。所以者何。 如說。殺折脚蟻子無有悔心。當知是人斷善
根者。復有說者。謗果者能斷善根。所以者何。 如說。若決定言無善惡果報。當知是人斷三 界善根。評曰。俱能斷善根。如是說者好。所以
者何。謗因者如無礙道。謗果者如解脫道。謗 因者與成就得俱滅。謗果者與不成就得俱 生。是故俱能斷善根。問曰。何故以折脚蟻子
為喻耶。答曰。以無過於人故。殺無過者。猶無 悔心。況有過者。是故引以為喻。問曰。住戒人 斷善根時。為先捨戒後斷。為俱耶。答曰。或
有說者。先捨戒後斷善根。所以者何。彼人身 中。有一邪見生。捨戒後一邪見生。斷善根。喻 如猛風吹樹。先折其枝葉。後拔其根。彼亦如
是。評曰。應作是說。若捨彼能生戒心。當知戒 亦捨。
[0138b23] 問曰。善根還相續時。為九種一時相續。為一 一種續耶。答曰。或有說者。一一種續。復有說 者。地獄中死。還生地獄中。三種相續生畜生
餓鬼中。六種相續生人天中。九種相續生。 評曰。如是說者好。一時九種相續次第現在 前。喻如病人。一時除病。漸漸生力。彼亦如 是。
[0138c01] 問曰。善根為斷者多。為相續者多耶。答曰。隨 其所斷。還有爾許相續。若斷欲界善根。還欲 界善根相續。若斷生得善根。還生得善根相
續。問曰。若斷善根。於現法中。還能令相續不 耶。答曰。如說。此人於現法中。不能還令善根 相續決定。地獄中生。地獄中死。還能令善根
相續。問曰。何等人地獄中生時相續。何等人 死時相續耶。答曰。或有說者。若於中陰中乃 至死時。受邪見報。以報盡故。死時善根還相
續。若中陰中不受邪見報者。則生時善根還 相續。所以者何。如邪見與善根相妨。報亦復 爾。復有說者。或有以因力斷善根者。或有以
緣力斷善根者。若以因力斷善根者。死時相 續。若以緣力斷善根者。生時相續。復有說者。 或有自力斷善根者。或有他力斷善根者。若
以自力斷善根者。死時相續。若以他力斷善 根者。生時相續。復有說者。或以常見。或以斷 見。若以常見。死時相續。若以斷見。生時相續。
尊者瞿沙說曰。生地獄中時。不無報現在前。 彼作是念。我自作此業。當受此報。若受彼報。 亦作是念。是時善根還相續。復有說者。現法
中能令善根還相續。尊者佛陀提婆。作如是 說。何等人於現法中。能令善根還相續。何等 人轉身。答言。若得如是善知識多聞。能為是
人說次第法語如是言。若於我有信敬心。於 諸梵行者。亦應生信敬心。若能生信敬心者。 當知是人於現法中。能令善根還相續。何等
人轉身者。斷善根人。有作無間罪者。有不作 者。若不作無間罪。是人現法中。還令相續。若 作無間罪。是人轉身。或有破見破戒。或有破
見不破戒。若破見不破戒。是人現法。若破見 破戒。是人轉身。破其心破方便。當知亦如是。 問曰。若現法能生善根者。彼所說云何通。如
說。此人於現法。不能還生善根。答曰。此說斷 善根作無間罪者。若於現法。還相續者。是名 成就善根亦現在前。若死時生時。還相續者。
是名成就不能令現在前。若於現法。還相續 者。不必生地獄中。問曰。若於現法中。還令相 續者。能得正決定不耶。答曰。或有說者。不
能所以者何。以彼身中曾斷善根故。使善根 羸劣。善根羸劣故。不能得正決定。而故能生 達分善根。復有說者。能生達分善根。得正決
定。乃至能得阿羅漢果。如優仇吒婆羅門居 士。曾斷善根。尊者舍利弗。還令其人生於善 根。得正決定。是故當知能生達分善根。乃至 亦能得阿羅漢果。
[0139a18] 問曰。殺斷善根人。殺折脚蟻子。何者罪重耶。 答曰。或有說者。若住等纏。其罪亦等。是為折 脚蟻子斷善根人其量正等。復有說者。殺折
脚蟻子罪多於彼。所以者何。折脚蟻子。不斷 善根。彼人斷善根。如是說者。呵責斷善根 者。若以殺生。殺折脚蟻子罪重。若以得罪。殺
人罪重。所以者何。若殺於人。則得邊罪。若 殺折脚蟻子。不得邊罪。問曰。於何處受斷善 根邪見報耶。答曰。於阿毘地獄受。如阿羅漢
所趣。最上到於涅槃。斷善根者所趣。最下到 阿毘獄。
[0139a29] 問曰。諸斷善根盡住邪定聚耶。答曰。如是。若 斷善根。盡住邪定。頗有住邪定不斷善根耶。 答曰有。如阿闍世王是也。復有作四句者。或
斷善根非邪定。或邪定不斷善根。乃至廣作 四句。初句者。富蘭那等。自言是佛六師是也。 第二句者。阿闍世王是也。第三句者。提婆達
多是也。第四句者。除上爾所事。
[0139b07] 問曰。為不起斷九種善根。為數數起斷九種 善根耶。答曰。或有說者。不起斷諸善根。如 見道中不起。彼亦如是。復有說者。或有斷一
二三善根而起已復斷。評曰。不應作是說。如 說不起者好。云何欲界增上善根云何微。乃 至廣說。問曰。何故問欲界繫善根。不問色無
色界耶。答曰。或有說者。作經者意欲爾。乃至 廣說。復有說者。此問初起方便入法。如問 欲界。當知亦問色無色界。亦不說者。當知
此問有餘。復有說者。先說不善根。誰是不善 根近對治。所謂欲界善根也。是故問之。復有 說者。若易見易施設者則問。色無色界增上
善根。雖易見易施設。而微者。難見難施設。所 以不問。復有說者。欲令經文便故。色無色界 增上善根。雖易顯現。而微者難見。若顯現者。
經文煩亂。所以者何。無斷善根法故。欲界有 斷善根法故。若說微者。則經文不煩是以問 之。
◎
[0139b25] ◎云何欲界繫上上善根。答曰。菩薩得正決 定時。見道邊所得等智。如來得盡智時。得欲 界無貪無恚無癡善根。問曰。何故見道邊等
智。得盡智時善根此二法等而論耶。答曰。或 有說者。此不等論。但欲說見道邊等智。於見 道邊等智勝者。得盡智時善根。於盡智時善
根勝者。所以者何。如辟支佛所得見道邊等 智則勝聲聞。如佛所得見道邊等智則勝辟 支佛。辟支佛得盡智時善根則勝聲聞。佛得
盡智時善根則勝辟支佛。以是義故欲說見 道邊等智於見道邊等智勝故。乃至廣說。復 有說者。此二法等而論之。俱能摧伏過於有
頂而得之故。所以者何。摧伏出過見道所斷 有頂。得見道邊等智。摧伏出過修道所斷有 頂。得盡智時善根。以是義故等而論之。復有
說者。欲說轉勝法故。如辟支佛得見道邊等 智。則勝聲聞得盡智時善根。菩薩得見道邊 等智。則勝辟支佛得盡智時善根。問曰。若然
者。云何言聲聞辟支佛有增上善根耶。答曰。 以身勝故說增上。如在辟支佛身中。則勝聲 聞如在佛身中。則勝辟支佛。復有說者。有二
道。見道修道。若以見道力得佛亦勝。若以 修道力得佛亦勝。復有說者。此中亦不說勝。 亦不說等。但說二種善根。
[0139c19] 問曰。如菩薩得正決定已。得此等智。何以言 得正決定時耶。答曰。或有說者。此文應如是 說。菩薩得正決定已。得此等智。而不說者。有
何意。答曰。此中得決定已。言得決定時。已來 言來。如說。大王從何處來。廣說如上。復有說 者。得決定時。得此等智。所以者何。此智苦
比智時修。從苦比忍決定。得苦比智時故。集 比忍集比智滅比忍滅比智亦如是。同於所 緣未休息故。問曰。何故言此智是見道邊耶。
答曰。以二事故。一從見道中得。二從見道後 邊得。行人見道中得。故言見道中。見苦集滅 最後得。故言後邊。問曰。如此法體。是四陰五
陰。何以說名為智耶。答曰。此中智分多。從多 分故。說名為智。如見道亦體是五陰。以見分 多故。說名見道。四道通金剛喻定。此智亦如
是。問曰。見苦邊欲界等智。見集邊欲界等智。 此二何者為勝。答曰。以見集邊等智在勝身 中故勝。所以者何。見集時其道轉淨。勝見苦
時。問曰。欲界見苦邊等智。色界見苦邊等智。 何者為勝。答曰。色界者勝。所以者何。以色界 法勝於欲界法故。欲界繫見集邊等智。色界
繫見苦邊等智。何者為勝。答曰。欲界者。以在 勝身中修故勝。色界者。以界勝故勝。問曰。見 苦邊欲界等智。見集邊色界等智。此二何者
為勝。答曰。色界者。以二事故勝。一以界勝。 二以在勝身中故勝。如以苦問集。以苦問滅。 以集問滅。當知亦如是。
[0140a17] 問曰。何故法智邊不修此智耶。答曰。以非田 非器故。乃至廣說。復有說者。此智以見道後 邊得故。名見道邊智。若當法智邊亦修者。此
智當言見道中智。復有說者。此智能摧伏出 過有頂。然後得之。如苦比智現在前。此智便 修。是時名摧伏出過見苦所斷法。見集見滅
說亦如是。復有說者所作已竟。不作方便時。 得此等智。如苦法智現在前。此智則修。是 時名於苦已竟不作方便。集比智滅比智。說
亦如是。法智當多有所作。雖知欲界苦。未知 色無色界苦。雖斷欲界諸行集。證欲界諸行 滅。未斷色無色界諸行集。未證色無色界諸
行滅。復有說者。若苦比智現在前時。此智修 見苦所斷愛畢竟滅。集比智現在前時。此智 修見集所斷愛畢竟滅。滅比智現在前時。此
智修見滅所斷愛畢竟滅。法智分時。見苦集 滅所斷愛。不畢竟滅。是以不修。問曰。道比智 邊。何以不修此智耶。答曰。或有說者。非其田
器故。乃至廣說。復有說者。此智是見道眷屬 隨從見道邊。比智是修道故。復有說者。見 道邊等智。依堅信堅法身。道比智。依信解脫
見到身。復有說者。見道邊等智。是向道所得。 道比智。是果道所得。復有說者。所作已竟。不 作方便。是時此智修。道比智當多有所作。為
作何等。謂當得未曾得道。捨曾得道。所斷結 使。同一味一時得八智。修十六行。復有說者。此 智見道邊得故。言是見道邊等智。若諦有邊
名者。是處便修。三諦有邊名非道諦。如說此 身苦邊此身集邊此身滅邊。不說此身道邊。 問曰。因論生論。何故佛經不說道邊耶。答曰。
有能盡知苦盡斷集盡證滅。無有能盡修道 者。佛於道盡得修。不能盡得行修。復有說者。 若諦以世間道出世間道能見者說邊。無有以
世間道見道諦者。如世間道出世間道。有味 無味。有愛出要。繫不繫。當知亦如是。復有說 者。前無有際。無始以來。或曾以世俗道。見於
三諦。彼世俗道。亦言我是道。後若以真實道。 見道諦時。世俗道。慚羞捨去。如村落中。未立 主時。自貴者多。後若立主諸自貴者。慚羞捨
去。彼亦如是。復有說者。見道邊等智體。是 有苦諦。是有。是有果。說名為邊。苦集諦。 是有是有果。滅諦雖非有是有果。道諦非有
有。亦非有果故。復有說者。三諦有無量過 患無量功德。苦集諦是無量過患。滅諦是無 量功德。道諦亦無無量過患。亦無無量功德
故。復有說者。凡夫於無始生死已來。於三諦 曾已有功。後若得正決定時。皆見道邊等 智。亦欲證此法。猶如與欲法。我亦當知。苦乃
至證滅。然無有凡人曾修聖道者。復有說者。 見苦時。不見真道。見集滅時。亦不見真道。見 道諦時。乃見真道時。世俗道言我非道。是中
應說烏孔雀等喻。復有說者。見道諦時。斷緣 道諦道使。非三諦。是故世俗道於三諦。自言 是道。後見道諦。而便退還。是故不修。界者。
在欲色界。問曰。何故無色界中無耶。答曰。非 其田器故。乃至廣說。復有說者。若地有見道。 則有見道邊等智。無色界無見道故無。如是
因論生論。何故無色界無見道耶。答曰。非其 田故。乃至廣說。復次若有緣一切法無我行 是中則有見道。無色中無緣一切法無我行。
故無見道。復次若地有達分善根。則有見道。 無色界無達分善根故。無見道。復次若地有 忍有智。復次若地有法智分比智分。復次見
道法。決定應爾。若依下地。得正決定。則上地 不修。無色中。若有見道邊等智者。依第四禪。 入見諦道。彼則無用故不修。地者。七地中有。
謂欲界未至中間根本四禪。若依未至禪。得 正決定。彼一地見道修。二地見道邊等智修。 若依初禪。得正決定。二地見道修。三地見道
邊等智修。若依中間禪。得正決定。三地見道 修。四地見道邊等智修。若依二禪。得正決定。 四地見道修。五地見道邊等智修。若依三禪。
得正決定。五地見道修。六地見道邊等智修。 若依四禪。得正決定。六地見道修。七地見道 邊等智修。依者。依欲界身。或有說者。依色界
身。所以者何。如來展轉曾有色界身。亦能作 所依故。辟支佛聲聞亦如是。報者。後當廣說。 行者。行十二行。苦邊者。行苦四行。集邊者。行
集四行。滅邊者。行滅四行。緣者。欲界緣欲界 苦。色界緣色無色界苦。緣集滅說亦如是。復 有說者。此是總緣。如緣欲界苦者緣色界苦
者。此總緣苦諦。乃至滅諦說亦如是。評曰。此 是別緣非總緣。如前說者好。念處者。苦集邊 是四念處。滅邊是法念處。智者。是等智。定者
不與定俱。根者總而言之。與三根相應謂喜 樂捨根。三世者是未來世。緣三世者。若苦集 邊者緣於三世。滅邊者不緣世。善不善無記
者。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緣欲界。苦集者。緣 三種。色界苦集邊者。緣善無記。滅邊者。唯 緣善。三界繫者。是欲色界繫。緣三界者欲界
苦集者緣欲界繫。色界苦集邊者。緣色無色 界繫。滅邊者。緣見不繫是學無學非學非無 學者。是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者。是緣非學非無學。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 是修道斷緣。見道修道不斷者。若苦集邊者 緣見道修道斷。若滅邊者緣不斷。緣名緣義
者。若苦集邊者是緣名緣義。若滅邊者是緣 義。緣自身他身不緣身者。若苦集邊者。緣自 身他身若滅邊者。不緣身。問曰。此智為依凡
夫身。為依聖人身耶。若依凡夫身者。何以不 名凡夫法。若依聖人身者。此法終不起現在 前。若起者。云何不二道俱現在前。或有說者。
應作此論。不依凡夫身。亦不依聖人身。評曰。 不應作是說。云何名善根。不依凡夫身。不依 聖人身。實義者當言依聖人身。問曰。聖人不
起現在前。何以言依聖人身耶。答曰。雖不起 現在前。以時而言。應在聖人身。復有說者。依 堅信堅法身。彼堅信堅法人。不起所期心故。
不現在前。問曰。如堅信堅法身雖智忍所依。 云何復是此智所依耶。答曰。彼有二種身。一 種得見道。亦在身中成就。亦現在前。即此身
得此智。不在身中成就。不現在前。第二身得 等智。在身中成就。亦現在前。即此身得見道。 不在身中成就。不現在前若此身得見道。在
身中成就現在前。得是智。不在身中成就。不 現在前。如此身堅信堅法起現在前。若此身 得是智。在身中成就現在前。得見道不在身
中成就。不現在前。若起期心。堅信堅法。亦能 起此身現在前。是聞思修慧者。欲界者是思 慧以勝故。非是聞慧。以欲界非離欲地非定
地非修地故非修慧。若欲修時。墮思慧中。若 色界是修慧。非聞思慧。所以者何以勝故非 聞。以色界是離欲地定地修地故非思慧。若
欲思時。墮修慧中。為在意識五識者。在意地 非五識身。
[0141b26] 問曰。得須陀洹果捨見道。亦捨見道邊等智 不耶。答曰。不捨。所以者何捨無漏時異。捨有 漏時異。無漏法以三時捨。謂退時。得果時。轉
根時。有漏法亦三時捨。謂退時。離地離界時。 善根斷時。彼時非退。不離地界。不斷善根故 不捨。復次修道與見道。二事相妨。一不得俱
成就。二不俱現在前。修道與見道邊等智。一 事相妨。不俱現在前。得俱成就。問曰。若不捨 者。於修道中。起現在前不耶。答曰。不起現在
前。以是事故。先作是說。修道於見道邊等智。 一事相妨。成就不現在前。以不妨成就故不 捨。妨現在前行故。不現在前。復次以是見道
眷屬不離見道故。修道中不現在前。復次以 依堅信堅法身故。依餘身不起現在前。復次 以不離向道故。不依餘身現在前。
[0141c12] 問曰。此為有報無耶。答曰。有報。問曰。此報 為在何處。答曰。若欲界者。報在欲界。若色界 者。報在色界。若在初禪。報在初禪。乃至若在
四禪。報在四禪。問曰。如聲聞可爾。所以者何。 聲聞當在色界身故。佛辟支佛。云何可爾。答 曰。彼亦有展轉凡夫時身在色界受報。問曰。
若然者。云何聖人身作因。凡夫身受報耶。答 曰。若然者有何過。有聖人身作因凡夫身受 報。如惡道有二種因。一見道所斷。二是修道
所斷。六種煩惱。如此聖人身作因。凡夫身應 受報無過。彼亦如是。復有說者。佛辟支佛。亦 有聲聞陰界入展轉色界身分。而受此報。評
曰。不應作是說。如是說者好。以是有漏善根 故言有報。而此報不熟。未曾有受之者。
[0141c26] 得盡智時。三界善根未來修問曰。為修幾 耶。答曰。若生欲界。得阿羅漢。則三界善根未 來世修。若生初禪。則八地修。乃至若生非想
非非想處。則一地修。問曰。此善根為是生得。 為是方便耶。答曰。是方便非生得。為是聞思 修慧者。若欲界者。是聞思慧。若色界是聞修
慧。若無色界是修慧。問曰。如欲界是聞思慧 色界是聞修慧。聞思慧羸劣。云何未來世修 耶。答曰。以他力故。未來世修。非自力。為是
意地是六識身。是意地非五識身。所以者何 方便善在意地。生得善在五識問曰。若唯在 意地者此說云何通。如說。漏盡阿羅漢。成就
六識支。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幾現在成 就。為有耶。為無耶。若有者誰有耶。云何有 耶。答曰。有若阿羅漢。初起善眼識現在前。一
支過去。六支未來。一支現在。彼滅已不捨。 若善耳識現在前。二過去。六未來。一現在。彼 滅已不捨。乃至善意識現在前。六過去未來。
一現在。此云何通。答曰。此中所說者。最初得 阿羅漢清淨身所得善根。不取無始生死已 來者。復有說者。此說阿羅漢六常住法。問曰。
阿羅漢六常住法體性是何。答曰。或有說者。 體性是念慧。何以知之。答曰。依佛經故。佛經 中說阿羅漢。若眼見色。以念慧力住於捨。心
不生憂喜。乃至意知法。廣說亦爾。復有說者。 若取迴轉相應共有體。是四陰五陰。此是六 常住體性。乃至廣說。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常住。云何常住義。答曰。阿羅漢。常住 此法。未曾遠離。故名常住。問曰。一切阿羅 漢。盡有此常住法不。答曰。或有說者。不盡有。
若阿羅漢。是非時解脫。得種智者。此有常 住法。評曰。應作是說。一切阿羅漢盡有。所以 者何。一切阿羅漢。常有念慧故。界者。是欲界
色界。地者五地。謂欲界四禪。
[0142b02] 問曰。以何等故。得阿羅漢果。三界善根。未來 世修。非餘時耶。答曰。阿羅漢。必須世俗出定 入定心。復次當於爾時。不滿解脫。得滿足故。
學人解脫。乃至金剛喻定不名滿足。若得盡 智乃名滿足。猶如農夫灌田。一畦滿已復流 一畦。若諸畦已滿更不復流。彼亦如是。復有
說者。是時心得自在。首繫解脫羂。是時所 修善根。如貢上法。猶如國王登位首繫羂 時。一切萬姓。貢上珍寶。彼亦如是。復次是時
能折伏未曾折伏煩惱。力士諸善根。皆稱善 故修。猶如大眾集會一處。若能撲未曾有力 士者。大眾稱慶。彼亦如是。復有說者。是時能
破未曾破煩惱怨家。諸善根如迎法故修。猶 如有人能破怨家歸國之時多人出迎。彼亦 如是。復有說者。無有前際。無始已來。諸善根
身。常為煩惱身所覆蔽沈沒。不能自免。欲 界煩惱盡時。不得止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八種煩惱斷時。猶不得止息。若九種煩惱盡
時。是時乃得止息。如束絹法。九處約之。若 斷一約乃至八約。其束不散。若九約都斷然 後乃散。彼亦如是。
[0142b23] 時解脫阿羅漢。是時二種慧修。謂盡智無學 正見盡智。行十四行。無學正見。行十六行。若 依未至禪。三十法智修。三十比智修。乃至第
四禪亦如是。若依空處。三十比智修。非法智。 乃至無所有處亦如是。非時解脫阿羅漢。是 時三種慧修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盡智
無生智有十四行。無學正見有十六行。若依 未至禪。有四十四法智修四十四比智修乃 至第四禪亦如是。若依空處。有四十四比智 分修。非法智乃至無所有處亦如是。
[0142c04] 諸心過去。一切彼心變易耶。乃至廣說。問曰。 何故作此論。答曰。為止於世中愚言無過去 未來現在世是無為法。為止如是意欲明過
去未來是有法故。而作此論。
[0142c08] 諸心過去。一切彼心變易耶。心變易有二種。 一隨世變易。二法變易。過去染污心有二種 變易。一隨世變易。二法變易。不染污心。唯
一種變易。謂隨世變易非法也。未來現在染 污心。是法變易非隨世也。不染污心非法變 易。亦非隨世變易。諸心過去一切彼心變易
耶。答曰。諸心過去一切彼心變易。若為染污 者。有二種變易。不染污者。有一種變易。謂隨 世變易。頗心變易。彼心非過去耶。答曰。有未
來現在欲恚相應心。為明此義引佛經為證。 如說佛告比丘。若伺賊以鋸截汝支節。是時 心變易。口不應惡言。若心變易。口出惡言。是
汝留難。以是義故。恚相應心。是名變易。如說 若比丘婬欲變心。以是義故。欲相應心。是名 變易。問曰。一切染污心盡是變易。何以唯說
欲恚相應心是變易。不說餘使相應心耶。答 曰。或有說者。此說有餘。乃至廣說。復有說 者。應說餘使相應心。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
餘。復有說者。若正是佛經所說。此中則說。此 二心正是佛經所說。是故說之。如是因論生 論。何故世尊說欲恚相應心是變易。不說餘
使相應心耶。答曰。以欲能變身恚能變境界。 所以者何。若於境界生愛。所有心心數法馳 騁緣中。是時此身猶無情物。若於境界生恚。
猶不能以面向之。何況正視。復有說者。此二 能變身。能變生處。欲心能變身者。或有眾生。 起貪欲纏。能變男形使滅。女形使生。或有
眾生。起瞋恚纏。能使人身滅。使成蛇身。此中 應說外道來作比丘喻。曾聞有尼揵子。來詣 佛法出家時。諸比丘在其人前。說惡法中種
種過患。其人聞已。於佛法生大瞋恚。以瞋恚 故人身即滅。便成蛇身。云何欲心能變生處。 如世尊說。告諸比丘。有遊戲失念天。彼天若
快意遊戲受樂之時。身體疲惓心則失念。以 失念故於彼命終。云何恚變生處。世尊亦說。 有恚害意天。彼諸天心懷恚時。以惡眼相視。
惡眼相視故恚心轉盛。恚心轉盛故。於彼命 終。瞋恚復能變生處。如以恚心打他他人即 死。復有說者。欲能變時。恚能變形。欲變時
者。以欲故有嬰孩少壯男女等時差別。恚變 形者。以恚故。鋸截他手足耳鼻種種身分。以 此二法能壞時壞形故。是以說之。復有說者。
以此二法能生憎愛種種過患故。是以說之。 復有說者。此二法。速能令身色變異。是以 說之。
[0143a24] 若心有染一切彼心變易耶。乃至廣說。問 曰。何故作此論。答曰。先說婬欲心變易。或謂 唯婬欲心是變易非餘。今說三界欲心盡是
變易故。而作此論。
[0143a28] 若心有染。一切彼心變易耶。答曰。若心有染。 一切彼心變易。若過去心。有二種變易。若未 來現在。有一種變易。謂法變易。頗有心變易
彼心非有染耶。答曰。有過去欲不相應心。若 染污。有二種變易。不染污一種謂隨世變易。 未來現在恚相應心。如說。伺賊以鋸截汝身
體。乃至廣說。如是心。是法變易非有染。問 曰。現在心至過去名變易。未來心至現在。何 以不名變易耶。答曰。若變易心。更不變易。故
名變易。未來心至現在。復當變易。至過去故 不名變易。復有說者。若所作變易。隨世變易。 是名變易。現在心。雖有隨世變易。無所作變
易。所以者何。猶有所作。復當變易。至過去 世故。問曰。何故名伺賊耶。答曰。晝伺其便。 夜則偷劫。問曰。何故以鋸為喻耶。答曰。以刀
截人。有入時痛出時不痛。有出時痛入時不 痛。以鋸截人。出入俱痛。是以為喻。若心有恚 一切彼心變易耶。答曰。若心有恚一切彼心
變易。如前所說。盡應說之。頗變易一切彼心 非有恚耶。答曰。有過去恚不相應心。未來現 在欲相應心。如是一切煩惱相應心。隨相應 說。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十九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46 阿毘曇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