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9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 八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五種納息第二之二
[0505a08] 如契經說。云何邪見。謂無施與無愛樂無 祠祀。乃至廣說。云何正見。謂有施與有愛 樂有祠祀。乃至廣說。問施與愛樂祠祀有
何差別。有作是說。無有差別施與愛樂祠 祀三聲。同顯一義無差別故。如有頌言。
若施僧福田 名善施愛祀
世間解所讚 彼當獲大果
[0505a15] 復有說者。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此名施 與。此名愛樂。此名祠祀。三名別故。有說此 三義亦差別。外論者言。無施與者謂無施三
類福。無愛樂者。謂無施別婆羅門福。無祠 祀者。謂無施眾婆羅門福。復次無施與者。 謂無施三類福。無愛樂者。謂無施非大
祠中婆羅門福。無祠祀者。謂無施大祠中 婆羅門福。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施三類福。 無愛樂者。謂無施不住天祠婆羅門福。 無祠祀者。謂無施住天祠婆羅門福。復次
無施與者。謂無施三類福。無愛樂者。謂無 施非祀火婆羅門福。無祠祀者。謂無施祀 火婆羅門福。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施三類
福。無愛樂者。謂無施在家婆羅門福。無祠 祀者。謂無施出家婆羅門福。復次無施與 者。謂無施三類福。無愛樂者。謂無施不修
定婆羅門福。無祠祀者。謂無施修定婆羅 門福。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施三類福。無愛 樂者。謂無施不修苦行婆羅門福。無祠祀
者。謂無施修苦行婆羅門福。復次無施與 者。謂無施三類福。無愛樂者。謂無施非 善習誦吠陀。及吠陀支論婆羅門福。無祠
祀者。謂無施善習誦吠陀。及吠陀支論婆羅 門福。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施三類福。無愛 樂者。謂無施不具解行婆羅門福。無祠祀
者。謂無施具解行婆羅門福。復次無施與 者。謂無施三類等福。無愛樂者。謂無施婆 羅門福。無祠祀者。謂無祠天福。內論者言。
無施與者。謂無過去福。無愛樂者。謂無未 來福。無祠祀者。謂無現在福。
[0505b16] 復次無施與者。謂無身業福。無愛樂者。謂 無語業福。無祠祀者。謂無意業福。復次無 施與者。謂無施性福。無愛樂者。謂無戒性
福。無祠祀者。謂無修性福。復次無施與者。 謂無施悲田福。無愛樂者。謂無施恩田 福。無祠祀者。謂無施福田福。復次無施與
者。謂無將施時欣樂福。無愛樂者。謂無正 施時心淨福。無祠祀者。謂無施已歡喜無悔 福。復次無施與者。謂無能施淨信。無愛樂
者。謂無所捨財法。無祠祀者。謂無所施受 者。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所捨財法。無愛樂 者。謂無所施受者。無祠祀者。謂無能施福
業。復次無施與者。謂無將施時福。無愛樂 者。謂無正施時福無祠祀者。謂無受用時 福。復次無施與者。謂無布施時福。無愛樂
者。謂無受用時福。無祠祀者。謂無後隨念 福。復次無施與者。謂無作意捨福。無愛樂 者。謂無身語捨福。無祠祀者。謂無彼受用
福。復次無施與者。謂無能施福。無愛樂者。 謂無施所得果。無祠祀者。謂無所施田。復 次無施與者。謂無施惡趣福。無愛樂者。謂
無施人趣福。無祠祀者。謂無施天趣福。 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施異生福。無愛樂者。 謂無施有學聖者福。無祠祀者。謂無施無 學聖者福。此等名為三種差別。
[0505c12] 諸左慧皆是結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諸染污 慧非結自性。彼作是說。云何是慧而有縛
義。為遣彼執顯染污慧見為性者是結所 攝。故作斯論。諸左慧皆是結耶。答應作四 句。左慧與結互廣狹故。有左慧非結。謂除
二結餘染污慧。除二結者。謂除見結取結。 餘染污慧者。謂貪瞋慢疑不共無明。及餘纏 垢相應慧。此有左慧相無結相故。有結非
左慧。謂七結即愛等七。此有結相無左慧 相故。有左慧亦結。謂二結即見結取結具 二相故。有非左慧亦非結。謂除前相。相
謂所名如前廣說。此復是何。謂行蘊中除染 污慧。及餘七結。諸餘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 法作第四句。
[0505c27] 問何故名左。左是何義。答意樂左故墮左 品故。說名為左。即是偏僻用非便義。復次 彼於解脫正理善品。皆違越故說名為左。復
次不吉祥故說名為左。如有於佛賢聖制 多及天靈廟。不右遶者以不吉祥故名為 左。復次用非巧便故名為左。如世見有諸 用左人。咸謂此人非巧便者。復次所行不正
故名為左。如說外道是左道人。所說所行皆 不正故。問若染污慧名左慧者。何故說佛 身有左光。答立左名因義各別故。謂染污 慧違越解脫正理善品故立左名。佛有常
光附身而起。以恒安住故立左名。不同 餘光起滅不定。以佛身有常光一尋。乃至微 塵及細蟲等。光威所鑠皆不近身。復有說 者。佛有三光映奪餘光皆令成左。是故
說佛身有左光。佛三光者。一佛身光作真 金色。此光照觸諸金山時令彼威光隱沒不 現。二佛齒光極鮮白色。此光照觸雪山王
時令彼威光隱沒不現。三佛智光清淨遍照。 此光照觸外道邪論皆令摧伏隱沒不現。 如是三光令餘退沒。皆成左性故名為左。 有作是說。佛身金光照齒所發鮮白光時。
顯佛面門威嚴增盛。如秋麗日光照雪山。 令彼山王威嚴轉盛。
[0506a22] 問諸佛皆有如是左光。遍身一尋恒發照不。 答諸佛皆有如是左光。遍身一尋恒時發照。 問若爾然燈佛本事云何通如契經說。然燈
如來應正等覺。身光赫奕照燈光城。周匝圍 遶踰繕那量。經十二年晝夜無別觀華開 合以知晝夜。既爾云何諸佛皆有常光一 尋。答彼經不說。然燈如來遍身所發常光一
尋。但說彼佛為化有情。現大神變發化光 照。於十二年施作佛事。有作是說。非諸 佛身皆有如是常光一尋。以佛身光非相 好攝。或大或小起滅不定。評曰應作是說。
諸佛皆有如是左光遍身一尋恒時發照。雖 非相好攝而法爾恒有。諸佛身常有勝妙 威光故。
[0506b07] 云何學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前 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學見云 何學智云何學慧。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
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云何學見。答學 慧。謂無漏忍及學八智。從苦法智忍。乃至金 剛喻定諸無漏慧皆名學見。云何學智。答學
八智。謂四法智及四類智。云何學慧。謂學見 學智總名學慧見智俱有擇法相故。已說 學見智慧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說。諸學見是
學智耶。答諸學智亦學見。學智必有推度相 故。有學見非學智。謂無漏忍此忍未有審 決相故。諸學見是學慧耶。答如是。設學慧
是學見耶。答如是。學位見與慧遍無漏心 故。諸學智是學慧耶。答諸學智亦學慧。有學 慧非學智。謂無漏忍義如前說。此三攝義准
定應知。諸成就學見彼學智耶。答諸成就 學智亦學見智即見故。有成就學見非學 智。謂苦法智忍現在前時。爾時未有無漏 智故。諸成就學見彼學慧耶。答如是。設成
就學慧彼學見耶。答如是。學位見慧必俱成 故。諸成就學智彼學慧耶。答諸成就學智 亦學慧。有成就學慧非學智。謂苦法智忍 現在前時。忍有慧相無智相故。
[0506c01] 云何無學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前 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無學見 云何無學智云何無學慧。前論是此所依根
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云何無 學見。答盡無生智所不攝無學慧謂無學正 見。云何無學智。答無學八智。謂四法智及四
類智。云何無學慧。答無學見無學智總名無 學慧見智。定有擇法相故。已說此三自性 雜不雜相今當說。諸無學見是無學智耶。答
諸無學見亦無學智。無學位中能推度者必 審決故。有無學智非無學見。謂盡無生智此 智息求不推度故。諸無學見是無學慧耶。答
諸無學見亦無學慧。有無學慧非無學見。謂 盡無生智。此智唯有擇法審決二種相故。 諸無學智是無學慧耶。答如是。設無學慧是
無學智耶。答如是。無學智慧俱遍無學無漏 心故。此三攝義准定應知。諸阿羅漢無不 成就此三種者。是故此三展轉相問皆答如 是。學無學三不說斷者俱無斷故。
[0506c20] 云何非學非無學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 論。答前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 非學非無學見。云何非學非無學智云何非學
非無學慧。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 應說之。故作斯論。云何非學非無學見。答 眼根五見世俗正見。此三見相。廣如前說。謂
觀視等。云何非學非無學智。答五識相應慧。 及意識相應有漏慧俱通三種。謂善染污無 覆無記。廣如前說。云何非學非無學慧。答五
識相應慧。及意識相應有漏慧。有漏智慧俱 遍一切有漏心品。皆有審決擇法相故。已 說此三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說。諸非學非無
學見。是非學非無學智耶。答應作四句。此 見與智互廣狹故。此中初句謂眼根者。唯能 觀視非審決故。第二句謂五識相應慧等者。
有審決相。無推度相故。第三句謂五見世 俗正見者。皆有推度審決相故。第四句謂 除前相者。相謂所名。如前廣說。此復是何。
謂色蘊中除眼根諸餘色蘊。行蘊中除有漏 慧諸餘行蘊。及三蘊全。并無為法作第四 句。非學非無學見慧相對作四句亦爾。非學
非無學智慧相對自性等故。皆答如是。此三 攝義准定應知。成就與斷廣說准前初納 息說應知其相。若成就一定有餘二。隨一
已斷已得遍知餘二亦爾。故更相問。皆答如 是。
[0507a17] 如大梵天作如是說。我是梵是大梵得自 在。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諸惡見趣 於生死中令諸有情起大染著引大無義。
與生死苦作大依處。謂有此者定於三界。 往返輪迴受諸苦惱。數數趣入穢闇母胎。 住生藏下熟藏之上。為諸不淨恒所逼切。 出產門時受諸劇苦。生墮草等如利刀割。
此等苦事無量無邊。皆由不知見趣過患。 欲令知已厭惡斷滅故作斯論。如大梵天 作如是說。我是梵是大梵得自在。我於世 間能造化能出生是彼父。此於五見何見
攝。見何諦斷此見耶。此中以二事推求 諸見趣。一以自性。二以對治。以自性者。謂 此諸見趣以何為自性。以對治者。謂此諸
見趣以何為對治。雜蘊見蘊生智論中。皆亦 以二事推求諸見趣。謂以自性及以對治。 如生智論作如是說。沙門喬答摩是幻化 者誑惑世間。佛由此道已超幻誑。彼謗此
道是邪見攝。是彼自性見道所斷。是彼對治 道智生時能斷。如是不實推求不實分別顛 倒惡見令永滅故。又彼論說。世尊何故慳阿
羅漢。佛由此道已超慳悋。彼謗此道是邪 見攝。是彼自性見道所斷。是彼對治道智生 時。能斷如是不實推求。乃至廣說。梵網經
中。亦以二事推求見趣。一以自性。二以等 起。梵問經中但以一事推求見趣。謂以等 起。如是諸處合以三事推求見趣。一以自
性。二以等起。三以對治。脇尊者曰。不應 推求諸惡見趣。所以者何。誰有智者勞煩 詰問無明者暗盲者墮坑。評曰。應以三事
推求見趣。所以者何。若以三事推求見趣。 雖是異生具煩惱縛。而同聖者諸惡見趣永 不現行。此中應說實法師因緣。如雜蘊中 已廣說其事。
[0507b22] 答我是梵是大梵得自在者。取劣法為勝見 取攝見苦所斷。此中梵王實非真梵。非真大 梵。非於一切皆得自在。而謂自身實是真
梵是真大梵。普於一切皆得自在。彼於下 劣法而計為最勝。故見取攝是彼自性。所以 者何。法中最勝唯有涅槃。有情中勝唯有聖
者佛。心得自在於法亦自在。聲聞獨覺雖 於諸法未得自在。而於自心已得自在。 梵王於此二種自在俱未能得。而彼自謂 已得自在。於劣計勝故見取攝。苦智生時
能斷如是不實推求不實分別。顛倒惡見令 永滅故。名見苦斷是彼對治。由此見取於 苦處生。故見苦時此見永滅。如日纔出輕霜
即除。如草端露風搖便墮。我於世間能造 化能出生。是彼父者非因計因。戒禁取攝見 苦所斷。此中意說。諸有情類各自業感內身
外物。而彼梵王。謂自能化出生。為父非因計 因。戒禁取攝是彼自性。見苦所斷是彼對治 如前應知。如梵眾天作如是說。此是梵是
大梵得自在。此於世間能造化能出生。是 我等父。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 耶。答此是梵是大梵得自在者取劣法為 勝見取攝見苦所斷。此中梵眾。執大梵王是
梵是大梵普得自在。於劣計勝見取所攝。 是彼自性見苦所斷是彼對治。廣說如前。此 於世間能造化能出生。是我等父者。非因計
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此中梵眾。執大梵王 普於世間是造化者。是出生者與彼為父。 非因計因戒禁取攝是彼自性。見苦所斷是 彼對治。廣說如前。
[0507c23] 問此中是梵是大梵得自在有何差別。答是 梵者。謂執梵王五取蘊果。是真清淨寂靜安 樂。是大梵者。謂執梵王五取蘊果。於諸真
淨寂樂中尊。得自在者。謂執梵王五取蘊 果。有最勝用統攝一切皆得自在。如是皆 名取劣為勝。謂執穢苦為真淨樂。及有 淨樂最勝用故。真樂淨者謂滅道諦。滅道二
諦俱是真勝。一切法中涅槃最勝。是善是常 超餘法故。有為法中聖道最勝。能永超越 生死法故。一切隨眠不隨增故。如有頌 言。
滅於諸法勝 道於有為勝
一切有情中 如來為最勝
[0508a07] 問於梵世中梵王最勝。觀彼為勝應是正 見。如何說彼是惡見耶。答若謂唯於梵世 中勝容非惡見。然彼謂於一切最勝故
惡見攝。彼於諸佛獨覺聲聞及上諸天皆為 劣故。又彼妄執五取蘊果同真滅道故惡見 攝。問此中於世間能造化能出生是彼父等。
有何差別。答於世間者。謂於有情世間及 器世間。能造化者。謂能造作器世間。及能 化作有情世間能出生者。謂能出生非情數
物重顯造義。是彼父等者。謂是一切有情之 父重顯化義。此執皆是非因計因。謂執梵 王五取蘊果。能造化作一切世間。然諸世間
有情數者。各從自業煩惱而生。非情數者。 一切有情業增上力共所引起。彼於劣果執 為勝因。既非因計因故戒禁取攝。此及前見
取俱迷果處。苦諦生故皆見苦所斷。又我常 執力所引故。如彼皆成見苦所斷。
[0508a24] 已說如是惡見自性。及彼對治等起。云何梵 網經中說彼等起。如彼經說前劫壞時。諸 有情類多從此歿生極光淨眾同分中。此劫
成時空中先有梵天宮起。時極光淨有一有 情。壽業福盡從彼天歿來生梵宮。獨一長 時儼然而住。後便起愛思念同侶。云何當 令諸餘有情生我同分為我等侶。問彼由
何緣起斯愛念。脇尊者曰。不應詰問無明 者愚盲者顛蹶。有作是說。往彼處者。爾時 法爾起此愛念。謂法爾力是彼生緣。復有說
者。無始時來諸有情類樂相習近。由串習力 引彼愛生故彼愛念由因力起。或有說者。 彼未除滅攝眾愛故。謂先於此為眾導師 後生彼天猶有餘習由此勢力引起彼愛。
有餘師說。極光淨天來至梵世。作初靜慮 種種化身。與大梵王共相娛樂。彼後息化 還自天宮。於是梵王追慕同侶。起斯愛念 有作是言。梵王自起初靜慮化作梵眾身
而自娛樂。後既疲惓便息神通化眾沒已。 作如是念。誰能常起諸化眾身。云何當令 餘有情類生我同分為我徒侶。有餘復言。 梵王先起自地天眼傍見餘界。大梵天王梵
輔梵眾恭敬圍繞見已念言彼之形色容貌威 光非勝於我。彼有徒眾而我獨無。云何當 令餘有情類來生我所為我徒眾。彼經復 說。梵王當起此思念時。極光淨天餘有情
類。諸有壽盡業盡福盡。皆從彼歿來生梵 世。梵王見已作是念言。此諸有情是我化作。 問梵王何故起此念耶。答由彼梵王先起
思願。彼有情類應念而生。故彼梵王起如 是念。有作是說。梵王化作諸梵眾已。入 中間定既入定已。化眾便沒時極光淨有情 命終來生梵世。後大梵王從定起已既見梵
眾作是念言。前所化眾應已隱沒。今諸有 情現在前者。或應是我化力引生。或可是先 思願所作。由斯大梵作是念言。此諸有情是
我化作。彼經復說。梵眾生已作是念言。我等 曾見如是有情長壽久住。問彼住何處曾 見梵王答即住梵世曾見梵王。然不憶知 何處曾見。如於集會曾見一人。後經久時
復遇相見。雖醒曾相見而不憶處所。有 作是說。彼住中有曾見梵王。若爾云何曾 見大梵長壽久住。以中有身速求生處不 久住故。復有說者。彼從極光淨來至梵宮
為娛樂。梵王爾時曾見。問彼既已失第二靜 慮。云何能憶上宿住事。答彼諸梵眾離自地 染。復依第二靜慮起宿住隨念智通。能憶
上地曾所見事。問若爾何故緣大梵王起斯 惡見。答從離染退故緣梵王復起惡見。問 豈不色界無退義耶。答劫初成時彼亦有 退。有餘師說。彼以本性念生智憶上曾見
事。問豈不色界無有本性念生智耶。答劫 初成時色界亦得有本性念生智。或有說 者。梵王先入中間靜慮住經多時。彼諸梵 眾從上地歿。生梵世中見大梵王長壽久
住威光赫奕。不敢親附後出定已。命諸梵 眾共相慰問。時諸梵眾互相謂言。我等曾見 如是有情長壽久住。彼經復說。時諸梵眾作
是念言。我等皆是梵王化作。從彼而生是我 等父。問何緣彼起如是念耶。答彼聞梵王 數作是說。我能造化我能出生。是汝等父聞
已深信。復曾見梵王長壽久住。既深生信 重故起是念。如有國王實無技用。然對 臣眾而自矜誇。我於昔時有大威勇。親率 士眾摧伏勍敵。臣眾既聞無不信受。咸言
我等幸遇大王。親友國人皆獲安樂。復有 說者。彼聞梵王數如前說。為審決故便起 宿住隨念智通。觀察自他先蘊相續漸次乃 至初結生心。而不能觀前命終位。下通不
能觀上境故。彼由通力知大梵王先生 久住。後起思念我等便生由此定知。我等皆 是梵王化作。從彼而生是我等父。故由通 力彼起是念。
[0509a10] 問劫初成時幾有情類。問時發起如前所說 顛倒想見。有作是說。小千界中有一大梵 十獨梵千梵眾。中千界中有千大梵十千獨
梵千千梵眾。大千界中有千千大梵俱胝獨 梵百俱胝梵眾。復有說者。小千界中有一大 梵千獨梵十千梵眾。中千界中有千大梵十
千獨梵俱胝梵眾。大千界中有十千大梵俱 胝獨梵百俱胝梵眾。有依雜說。大千界中有 俱胝大梵百俱胝獨梵百千俱胝梵眾。評曰。
應作是說。大千界中有俱胝大梵百俱胝獨 梵十俱胝那庾多梵眾。劫初成時同時發 起如前所說。顛倒想見。
[0509a22] 問大梵天王住在何處。梵輔梵眾住何處耶。 西方諸師。作如是說。初靜慮地處別有三。 一梵眾天處。二梵輔天處。三大梵天處。此處
即是靜慮中間。迦濕彌羅諸論師說。初靜慮 地唯有二處。即梵輔天中有高勝靜處。如 近聚落有勝園林是大梵王常所居處。此處
即是靜慮中間。問大梵天等身量云何。答大 梵王身量一踰繕那半。梵輔天身量一踰繕 那。梵眾天身量半踰繕那。問大梵天等壽量
云何。答大梵王壽量一劫半。梵輔天壽量一 劫。梵眾天壽量半劫。應知此處四十中劫合 為一劫。問大梵天王經幾時量獨一而住。
經幾時量與眾共住。經幾時量復與眾別。 有作是說。經五中劫獨一而住。經五中劫 與眾共住。經五中劫復與眾別。復有說者。
經十中劫獨一而住。經十中劫與眾共住。 經十中劫復與眾別。評曰。應作是說。經 於半劫獨一而住。經於半劫與眾共住。經
於半劫復與眾別。二十中劫是半劫量。梵輔 梵眾依未至地心命終結生。大梵依靜慮中 間心命終結生所以者何。命終結生心唯捨
受相應。捨受唯在初靜慮近分地有。非根 本地故。諸起此見我一切忍此於五見何 見攝。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
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長爪梵志。來詣佛 所而白佛言。喬答摩。當知我一切不忍。乃 至廣說。契經雖作是說。而不說此於五見
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經是此論所依根 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問何故 名為長爪梵志。答由彼梵志身爪俱長。而且
說為長爪梵志。問彼復何緣留此長爪。答彼 貪習業無容剪故。有作是說。彼恒山居爪 髮雖長無人剪剃。復有說者。彼在家時樂 習絃管。後雖出家猶愛長爪故不剪之。
有餘師說。彼在外道法中出家。外道法中 有留爪者。故說彼為長爪梵志。此中以二 事推求見趣。一以自性。二以對治。如文
應知。問此惡見趣等起云何。答尊者舍利子。 及大目乾連。投佛出家是此等起。謂長爪梵 志。是舍利子舅。曾教尊者外道書論。聞舍
利子與大目連歸佛出家。深心憂悔作如 是念。智境無窮設解深遠終有迴義。彼喬答 摩多聞智慧雖定應勝舍利子等。而必應 有勝。喬答摩定復有餘能勝彼者。如是展
轉智境無窮。故我不應不設方便。作是念 已來詣佛所而白佛言。喬答摩。當知我一 切不忍。世尊告曰。汝為忍此所起見不。時
彼梵志作是思惟。若答言。忍便違所立。若 言不忍便無所宗。若無所宗則非論道。 思已愧恥默然而住。復次長爪梵志是斷見
者。彼觀一切後當必斷。故佛告言。汝所起 見亦當斷不。復次長爪梵志是猶豫者。彼觀 一切皆可猶豫。故佛告言。汝於自見亦猶
豫不。然彼梵志有占相智。自知所立必當 墮負故。彼梵志默然而住。世尊告曰。無量有 情同汝所見汝亦同彼。謂諸世間依三種
見。一有一類。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一 切忍。二有一類。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 一切不忍。三有一類。起如是見。立如是
論。我一分忍一分不忍。此中若言一切我皆 忍者。彼依此見生愛貪著。若言一切我皆 不忍者。彼依此見不生愛貪著。若言我一 分忍一分不忍者。彼依此見一分生愛貪
著。一分不生愛貪著。問一切見趣無不皆 能生愛貪著。世尊何故說依彼見有不生 者。答應知彼經有別意趣。謂常見者執有 後世。於能引發後有業思生愛貪著。若斷
見者執無後世。於能引發後有業思不愛 貪著。是彼契經所說意趣。然諸見趣無不皆 能生愛貪著。謂斷見者信有現在入胎為 初命終為後。撥無他世。於此見中生愛貪
著。與常見者保執無異。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八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楊忠權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法雲寺出版之光碟,日本瑜伽行思想研究會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