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8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 五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十五
[0437c08] 如契經說。有一苾芻來詣佛所。頂禮佛足 退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說有明界淨界。 空無邊處界。識無邊處界。無所有處界。非想
非非想處界。滅界。如是七界緣何施設。世 尊告曰。緣闇故施設明界。緣不淨故施設 淨界。緣色趣故施設空無邊處界。緣邊際 故施設識無邊處界。緣所有故施設無所
有處界。緣有身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界。 緣有身滅故施設滅界。問此中苾芻依何 事問。世尊復以何事而答。答此中苾芻依 八解脫覆相而問。佛亦以此覆相而答。明
界者。謂初二解脫。淨界者。謂第三解脫。四無 色處界者。謂四無色解脫。滅界者。謂想受滅 解脫。問何故苾芻依八解脫覆相而問答。
以彼苾芻少欲喜足覆藏己善。不欲令他 知自有德故作此問。問何故世尊以八解 脫覆相而答。答欲令苾芻意樂滿故。謂彼 苾芻作如是念。若佛為我覆相而答。八解
脫者豈不善哉。由此世尊覆相而答。此中緣 闇故施設明界者。闇謂欲界緣色處貪。初 二解脫是彼對治故緣彼立。緣不淨故施
設淨界者。不淨謂初二解脫第三解脫。是彼 對治故緣彼立。緣色趣故施設空無邊處 界者。色趣謂第四靜慮第四解脫。是彼對治
故緣彼立。緣邊際故施設識無邊處界者。 邊際謂空無邊處。彼住色邊際故。第五解脫 是彼對治故緣彼立。緣所有故施設無所 有處界者。所有謂識無邊處彼有無邊行相
轉故。第六解脫是彼對治故緣彼立。緣有 身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界者。有身謂無所 有處。此猶有生死身非全無所有故。第七 解脫是彼對治故緣彼立。緣有身滅故施
設滅界者。有身滅謂非想非非想處。以彼能 滅無所有處有身法故。第八解脫是彼對治 故緣彼立。有作是說。此中苾芻依略廣離
三界染覆相而問。世尊亦以此覆相而答。明 界者。略顯離欲界染加行道。此緣闇施設 者。闇謂欲界緣五欲貪。色界加行是彼對治
故緣彼立。淨界者略顯離欲界染。空無邊處 界者。略顯離色界染。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 非想處界者。廣顯離無色界染。滅界者略顯
離無色界染。此中有說。明界者略顯離欲 界染。唯未至定斷欲闇故。淨界者廣顯離 色界染。以四靜慮等皆名淨故。空無邊處界
者。略顯離色界染。後三無色處界者。廣顯 離無色界染滅界者。略顯離無色界染。欲界 唯有一地染故。略顯對治色無色界各有
四地染故。廣略顯彼對治。譬喻者說。此中 苾芻依八等至覆相而問。佛亦以此覆相 而答。然此經文誦者增減。謂增減界而減
廣界。明界者。謂初二靜慮此緣闇施設者。闇 謂外緣諸蓋。初二靜慮是彼對治故緣彼立。 淨界者。謂第三靜慮。廣界者。謂第四靜慮。四 無色處界即四無色處。
[0438b04] 即此經說。時彼苾芻聞佛所說歡喜敬受。復 白佛言。世尊。明界乃至滅界由何定得。佛 告苾芻。如是諸界由自行餘定得。苾芻聞
已歡喜敬受禮佛而去。此中有說。彼問得 界。復有說者。彼問得斷。
[0438b09] 若問得界彼問意言。如是諸界由何定得 彼體。佛答意言。明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界。 由自行定得。自行定者謂自近分。由自近
分離下地染得自地解脫。謂由初靜慮近 分離欲界染得初二解脫。由第四靜慮近 分離第三靜慮染得淨解脫。由空無邊處 近分離第四靜慮染得空無邊處解脫。乃
至由非想非非想處近分。離無所有處染 得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唯有滅界由餘定 得。餘定者謂有所依定。即是非想非非想處。
彼是諸有根本定故。或有說。此名有勝定。 於諸有中此最勝故。或說此名想受滅定。 是想受滅入出定故。由此定得第八解脫。 若問得斷彼問意言。如是諸界由何定得
彼斷。佛答意言。明界乃至無所有處界。由自 行餘定得。自行定者。謂自近分即有漏定。餘 定者謂諸無漏定。欲界乃至無所有處。皆由
此二定離染得彼斷。非想非非想。處界但 由餘定得。唯無漏定能離非想非非想處 染得彼斷。故滅界但由餘得。餘謂有身滅 即是涅槃。般涅槃時捨滅盡定說名為斷。
由餘涅槃而得彼斷故說彼由餘得。
[0438c02] 八勝處者。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二內有 色想觀外色多。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四 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內無色想觀外諸色
青黃赤白。復為四種。如是八種名八勝處。 問此八勝處自性是何。答無貪善根以為自 性對治貪故。若兼取相應隨轉。則欲界者
以四蘊為自性。色界者以五蘊為自性。如 是名為勝處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已 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勝處。勝處 是何義。答勝所緣境故名勝處。復次勝諸
煩惱故名勝處。雖觀行者非一切能勝所 緣境。而於所緣不起煩惱亦名為勝。如 契經說。於此處勝故名勝處。此八勝處界 者皆是色界。地者前四勝處在初二靜慮及
未至定靜慮中間。後四勝處在第四靜慮。所 依者皆依欲界身起。行相者一切皆非分明 行相。所緣者皆緣欲界一切色處。問若爾經
說當云何通。尊者無滅在室羅筏住一精 舍。爾時有四悅意天女。來至尊者座前而 立。白言。我等於四色處轉變自在。隨所愛 色皆能化作。以相娛樂隨心所玩。衣服嚴
具皆能現之。願垂納受以充供侍。尊者無 滅作是念言。我應緣彼起不淨觀。作是 念已入初靜慮。緣彼不能起不淨想。乃至 後入第四靜慮緣亦不能起不淨想。復作
是念。此天女身有種種色惑亂人意。若彼 純作一種色者。我能於彼起不淨觀。念已 語言姊等前說於四色處轉變自在。願能為 我皆現青色。天女奉教即為現青。緣亦不
能起不淨想。復作是念。彼於四色轉變自 在。若作餘色或能緣之起不淨觀。念已語 言願現黃色。天女即為皆現黃色。緣亦不 能起不淨想。復語天女皆現赤色。緣亦
不能起不淨想。復作是念。於諸色中白 色最能順不淨觀。我當令彼皆現白色。念 已語言願現白色。天女復為皆現白色。緣亦 不能起不淨想。尊者無滅作是念言。天色
殊妙不可勝伏。於是閉目默然而坐。天知 尊者都無染心。相顧既慚忽然不現。時尊 者定不勝彼境。境亦不能勝尊者定。如二 力士展轉力齊不能相勝。此亦如是。此經
所說當云何通。答尊者無滅於天色境雖 不能勝。舍利子等利根勝定皆能勝之。問 緣佛身色頗有能起不淨觀不。有說。不能。 以佛身色光明赫曜清淨無垢。無有能緣
起不淨想。有作是說。一切異生聲聞獨覺。 皆不能緣諸佛身色起不淨想。唯佛世尊 於佛身色容有能緣起不淨想。或有說者。
不淨觀有二種。一觀色過患。二觀色緣起。 觀色過患者。不能緣佛起不淨想。觀色 緣起者亦能緣佛起不淨想。復有說者。不 淨觀有二種。一於自相轉。二於共相轉。
於自相轉者。不能緣佛起不淨想。於共 相轉者。亦能緣佛起不淨想。問諸不淨觀 為在意地為在五識。答在意地非五識。 問若爾經說當云何通。如說眼見色已隨
觀不淨如理思惟。廣說乃至身覺觸已隨 觀不淨如理思惟。答由五識身方便引起 諸不淨觀故作是說。如意近行實唯意地。 五識引起此亦應爾。問諸不淨觀唯緣色
處。但應說言眼見色已。隨觀不淨如理思 惟。何故亦言耳聞聲已。廣說乃至身覺觸已 如理思惟。答如不淨觀能伏色貪亦能伏 餘四境貪故。作如是說亦不違理。有作
是說。眼見色已廣說乃至身覺觸已。一一皆 能引起緣色不淨觀故作如是說。或有說 者。非不淨觀緣聲等起。別有殊勝不淨行
相。能緣聲等不淨相生。復有說者。諸瑜伽 師。先緣色處修不淨觀。得成熟已後緣聲 等。起厭患想勝伏彼境。能伏者善。若不能
伏復緣色處起不淨觀。如習鬪戰而活命 者從木冊出。與他鬪戰得勝者善。若不 得勝還入木冊。此亦如是故不相違。有 餘師說。此契經中不說緣色起不淨觀。但
說於色等起厭患想。觀此成滿已乃至能 厭心心所法。故彼經說意知法已。隨觀不 淨如理思惟。故不淨言顯厭患想非不淨 觀。故八勝處唯以欲界一切色處為所緣
境。念住者此八唯與身念住俱。智者一切 唯與世俗智俱。三摩地者。一切不與三摩 地俱。根相應者總說但與喜捨相應。三世 者皆通三世。緣三世者。此八勝處過去緣
過去。現在緣現在。未來若生法緣未來。若 不生法緣三世。善不善無記者。皆唯是善 緣善不善無記者皆緣三種。三界繫及不繫 者皆唯色界繫。緣三界繫及不繫者。皆
唯緣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皆唯 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皆 唯緣非學非無學。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 者。皆唯修所斷。緣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
者。皆唯緣修所斷。緣名緣義者。皆唯緣 義。緣自相續他相續非相續者。初二緣自 他相續。後六有說。唯緣他相續。有說。通
緣自他相續。加行得離染得者。皆通二種。 離染得者。在初靜慮者離欲界染時得。在 第二靜慮者離初靜慮染時得。在第四靜 慮者離第三靜慮染時得。彼後由加行現
在前加行得者由加行故得。亦由加行故 現在前。聲聞或由中加行。或由上加行。獨 覺由下加行。佛不由加行得及現前。曾得
未曾得者。皆通曾得未曾得。謂諸聖者及內 法異生皆通二種。外法異生唯是曾得 如是已說勝處總相。一一別相今應廣說。 內有色想觀外色少。若好若惡於彼諸色
勝知勝見是初勝處。此中內有色想者。謂 有內各別色想未離未捨未除。觀外色者 謂為離捨除各別內色想。由勝解作意觀
外諸色。少者謂二種少。一所緣少。二自在少。 若好者。謂不弊壞青黃赤白色。若惡者。謂 弊壞青黃赤白色。於彼諸色勝知勝見者。
謂為調伏欲貪故。斷壞欲貪故。超越欲 貪故。於彼諸色起勝知見勝伏彼色。謂 攝受彼及調伏彼。猶如大家及大家子攝 受調伏自諸僕使。是故名為勝知勝見。是初
勝處者。初謂名數次第在初。或入彼定次 第在初勝處者。謂入彼定時所有善色。受 想行識總名勝處。如初勝處應知第二勝 處亦爾。有差別者。謂此第二觀外色多。多
有二種一所緣多。二自在多。餘如前說。內 無色想觀外色少。若好若惡於彼諸色勝 知勝見。是第三勝處。此中內無色想者。謂
內各別色想已離已捨已除。觀外色者。謂不 為離捨除內各別色相。而由勝解作意 觀外諸色。餘如前說。如第三勝處應知第 四勝處亦爾。有差別者。謂第四勝處觀外
色多。內無色想。觀外色青青顯青現青光 無量。無量淨妙可喜可樂不可違逆。如隖 莫迦花。或婆羅痆斯染青衣色。於彼諸色勝
知勝見有如是想。是第五勝處。此中內無 色想外觀色義如前說。青者謂諸青色。若 大若小總說為青。青顯者。謂彼青色眼所照
了眼所行境故名青顯。青現者。謂彼青色 如為眼識所了別已。引生意識亦分別 之故名青現。青光者。謂彼青色光明照曜故 名青光。無量者。謂彼青色廣無邊際故名無
量。無量淨妙者。謂如青色廣無邊際。彼淨妙 相亦無邊際。是故名為無量淨妙。可憙者。 謂彼青色可欣可悅令意悅豫故名可憙。
可樂者。謂彼青色可愛可玩。若緣於此不 復希餘故名可樂。不可違逆者謂彼青色 令心堪忍隨順趣向。是故名為不可違逆。 如隖莫迦花或婆羅痆斯染青衣色者。謂彼
極青故引為喻。於彼諸色勝知勝見。義如 前說。有如是想者。謂於彼青色有如前 說。青想現前是第五勝處。義亦如前。如說 青勝處說黃赤白勝處應知亦爾。有差別
者黃勝處應說如羯尼迦羅花。赤勝處應說 如槃度時縛迦花。白勝處應說如隖殺私星 婆羅痆斯。黃赤白衣隨類應說。問四顯色中
何者最勝。尊者世友作如是說白色最勝世 共說此是吉祥故。如四方中東方最勝。是 吉祥故白色亦爾。大德說曰。緣白色時令 心明淨。以不隨順惛沈睡眠。能任持身故
最為勝。
[0440b11] 十遍處者。謂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遍處。問此十遍處自性是何。答前 八遍處以無貪善根為自性對治貪故。若
兼取相應隨轉。即欲界者以四蘊為自性。 色界者以五蘊為自性。後二遍處俱以四 蘊為自性。如是名為遍處自性。我物自體 相分本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
名遍處。遍處是何義。答由二緣故名為遍 處。一由無間。二由廣大。由無間者。謂純 青等勝解作意不相間雜故名無間。由廣 大者。謂緣青等勝解作意。境相無邊故名
廣大。大德說曰。所緣寬廣無有間隙故名 遍處。
[0440b24] 此十遍處界者。前八遍處是色界。後二遍處 是無色界。地者前八遍處在第四靜慮。第九 遍處在空無邊處。第十遍處在識無邊處。
所以者何。以淨解脫在第四靜慮。由此能 入後四勝處。此後四勝處復能入前八遍處。 此中解脫唯於所緣總取淨相。未能分 別青黃赤白。後四勝處雖能分別青黃赤白。
而未能作無邊行相。前四遍處非唯分別 青黃赤白。而亦能作無邊行相。謂觀青等一 一無邊。復思青等為何所依。知依大種故。
次觀地等一一無邊。復思此所覺色由何廣 大知由虛空故。次起空無邊處復思此能 覺誰為所依。知依廣識故。次復起識無邊 處。此所依識無別所依。故更不立上為遍
處。所依者前八遍處唯依欲界身起。後二 遍處通依三界身起。行相者。此十皆作無 邊行相。所緣者。前八遍處唯緣欲界色處。
後二遍處各緣自地四蘊。念住者。前八遍處 身念住俱。後二遍處法念住俱。智者一切皆 與世俗智俱三摩地者一切不與三摩地
俱。根相應者。一切唯與捨根相應。三世者。 皆通三世。緣三世者。前八遍處過去緣過 去。現在緣現在未來若生法緣未來。若不
生法緣三世。後二遍處俱緣三世。善不善無 記者。皆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前八遍處 緣三種。後二遍處緣善無記。三界繫及不繫
者。前八遍處唯色界繫。後二遍處唯無色 界繫。緣三界繫及不繫者。前八遍處唯緣 欲界繫。後二遍處唯緣無色界繫。學無學 非學非無學者。皆唯非學非無學。緣學無
學非學非無學者。皆唯緣非學非無學。見 所斷修所斷非所斷者。皆唯修所斷。緣見 所斷修所斷非所斷者。前八遍處唯緣修 所斷。後二遍處緣見修所斷。緣名緣義者。
皆緣義。緣自相續他相續非相續者。前八 遍處。有說。唯緣他相續。有說通緣自他 相續。後二遍處俱緣自他相續。加行得離染
得者。皆通加行得及離染得。離染得者。前八 遍處離第三靜慮染時得。第九遍處離第四 靜慮染時得。第十遍處離空無邊處染時
得。彼後由加行現在前。加行得者由加行 故得。亦由加行故現在前。聲聞或由中加 行。或由上加行。獨覺由下加行。佛不由加
行得及現前。曾得未曾得者。皆通曾得未曾 得。謂諸聖者及內法異生通曾得未曾得。外 法異生唯是曾得。
[0441a12] 問此十遍處加行云何。答前四遍處以眼識 為加行。至成滿時緣青黃赤白四色處為 境。中四遍處以身識為加行。至成滿時
緣地水火風四觸處為境。有作是說。前七 遍處以眼識為加行。中一遍處以身識為 加行。所以者何。地水火遍處。以形顯色為 所緣故。風遍處以動性觸為所緣故。復有
說者。前八遍處皆以眼識為加行。所以者 何。風遍處亦以色為所緣故。如世間說。東 風南風西風北風。有塵風無塵風。毘隰縛
風。吠嵐婆風。風輪風等。故風遍處亦緣色 處。空無邊處以空為加行。識無邊處以識 為加行。
[0441a25] 如是已說遍處總相。一一別相今應略說。 於一切青若上若下若傍。無二無量。起一青 想是初遍處。一切青者。謂諸青色若小若大
總名為青。上者謂上方。下者謂下方。傍者 謂四方四維無二者。謂純青相無餘間雜。無 量者。謂無邊際。起一青想者。謂由勝解作
意於一切處起一青想。是初遍處者。初謂 名數次第在初。或入此定次第在初遍處。 謂入此定時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總名遍處。
如青遍處廣說。乃至識無邊處遍處亦爾。有 差別者。後二遍處不應說色。唯應說受 想行識蘊。問前八遍處可有上下。彼所緣境
有方處故。後二遍處緣空緣識。所緣既無 方處上下。云何可說有上下耶。答後二遍 處所緣雖無上下方所。而所依定有三品。 故可說上下。上謂依上品定。下謂依下品
定。復言傍者依中品定。復次修觀行者。身 所居處有上下故可言上下傍。謂處等其 事云何下者住人中。中者住四大王眾天。上
者住三十三天。如是乃至他化自在展轉相 望為下中上。上者名上。下者名下。中者名 傍。
[0441b18] 問何故第三靜慮無解脫勝處遍處耶。答非 田器故乃至廣說。復次對治欲界初靜慮中。 識身所引緣色貪故。初二靜慮立緣不淨
解脫勝處。第二第三靜慮無識身所引緣色 貪故。第三第四靜慮。不立緣色不淨解脫 勝處。前三靜慮有尋伺喜樂。及入出息擾亂
事故無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緣淨妙 境能伏煩惱其事甚難。是故必依無擾亂 地乃得成就。復次第三靜慮去欲界遠。於 靜慮中又非最勝。故無解脫勝處遍處復
次第三靜慮如第三無色。無多功德故無 解脫等。謂空識無邊處有無邊行相功德。非 想非非想處有滅定功德。無所有處無無邊
行相。又無滅定。是故此地功德減少第三靜 慮如彼亦無解脫勝處遍處功德。復次第三 靜慮有生死中最勝受樂。能令行者耽著迷 亂故無解脫勝處遍處。問若爾應無無量
通等諸餘功德。答言功德少不說全無。若此 地中無無量等應此靜慮空無功德。復次 無量總緣通慧遊戲此地。得有解脫勝處 遍處功德。別緣色等伏諸煩惱以難成故
此地中無。
[0441c11] 如契經說。得地遍處定者。作如是念。地即 是我我即是地。地之與我無二無別。得餘遍 處定者。隨自所緣廣說亦爾。問得遍處定
者。必已離第三靜慮染。彼所起我見必是第 四靜慮。若第四靜慮我見。必唯緣第四靜 慮地等前八遍處。但緣欲界色處為境。如 何可說與彼我見同緣地等。有作是說。
此中於未得彼定者說得彼定者聲。如 非沙門說名沙門。非婆羅門說名婆羅 門。謂以欲界聞思所成初學修習地等遍處。 猶未能斷欲界煩惱。未得根本地等遍處。
故緣地等容起我見。或有說者。仍舊名 說亦不相違。如有國王。雖失王位。仍舊 名說亦呼為王。如是先得地遍處等。今雖 退失仍名得者。彼起欲界我見。緣欲界地
等計我於理無違。復有說者。依速入出 遍處我見。作如是說亦不相違。謂彼先得 地遍處等。後速退起欲界我見。緣執欲界地 等為我。速復還得第四靜慮地遍處等彼
緣欲界地等為境。如提婆達多先得靜 慮。以神境通力變作小兒。著金縷俗衣作 五花頂。在未生怨太子膝上婉轉而戲。仍 令太子知是尊者提婆達多。時未生怨憐
愛抱弄。嗚而復以唾置口中。提婆達多貪 利養故遂咽其唾。故佛訶曰。汝是死屍食 人唾者。彼咽唾時便退靜慮。速復還得令 所變身在太子膝如故而戲。遍處我見應
知亦爾。有餘師說。此中有身見執第四靜慮 地等為我。前八遍處亦緣第四靜慮地等。問 豈不前八遍處緣欲界色耶。答亦緣欲界
色亦緣第四靜慮色。問色界諸天純一白色。 云何緣彼作青等耶。答色界有情純一白 色。彼非情數亦有青等。評曰。彼不應作是
說。若有身見與八遍處相應俱有。可設難 言如何相應俱有法。或緣第四靜慮或緣 欲界。然有身見前八遍處非相應非俱有 不應為難。而一有情名計我者亦名得定
者。以有身見故名計我者。以遍處故名得 定者。有身見執第四靜慮地等為我。前八 遍處緣欲界色非俱時故善通此經。此有 身見與八遍處所依身同所緣境異。
[0442a23] 如契經說。有地等定有地等遍處。問此地 等定與地等遍處有何差別。答地等定在 欲界四靜慮地等遍處唯在第四靜慮。復
次加行時名地等定。成滿時名地等遍處。復 次因時名地等定。果時名地等遍處。復次若 作少分解時名地等定。若作周遍解時名 地等遍處。是謂差別。
[0442b01] 問解脫勝處遍處有何差別。答名即差別謂 此名解脫此名勝處此名遍處。復次下品 善根名解脫。中品善根名勝處。上品善根
名遍處。復次小善根名解脫。大善根名勝 處。無量善根名遍處。復次唯因名解脫。 唯果名遍處。通因果名勝處。復次能有 棄背名解脫。能勝伏境名勝處。能廣所緣
名遍處。復次唯作勝解名解脫。能伏煩 惱名勝處。於所緣境無二無量名遍處。復 次若得解脫未必已得勝處遍處。若得勝 處必已得解脫。未必已得遍處。若得遍處
必已得解脫及勝處。所以者何。從解脫入 勝處。從勝處入遍處。故是謂解脫勝處遍 處差別。
[0442b15] 此中八智三三摩地。三重三摩地。如後智蘊 當廣分別。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如此蘊初 已廣分別。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楊忠權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法雲寺出版之光碟,日本瑜伽行思想研究會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