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8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 三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十三
[0427a08] 如契經說。住慈定者。刀毒水火皆不能害。 必無災橫而致命終。問何故爾耶。尊者世 友作如是說。以慈三摩地是不害法故。復
作是說。慈三摩地威勢大故。復作是說。慈 三摩地為饒益他。諸天善神皆擁衛故。復 作是說。修靜慮者靜慮境界。具神通者神
通境界。所有威德不思議故。復作是說。住 慈定者起勝分心。非勝分心有死生故。大 德說曰。若住慈定。色界大種遍身分生。令
所依身堅密如石。故不可害。問悲喜捨定 為可害不。若可害者。何故慈定與悲喜捨 俱無量攝。而獨慈定不可害耶。若不可害 者經何故不說。答應作是說。悲喜捨定亦
不可害。問若爾。此經何故不說。答應說而 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既說慈定。應 知亦說悲喜捨定種類同故。復次慈定在
初。若說慈定應知已說悲喜捨定。復次住 悲等定雖不可害。而出定時身有微苦。慈 定不爾是故偏說。復次住悲等定雖不可 害而皮有損。慈定不爾是故偏說。復次悲
等根本雖不可害。而加行時則可傷害。慈 則不爾是故偏說。曾聞有人雖得欲界慈 定加行。而犯王法時法司者執送見王。白 言。此人犯應死罪。時王乘象欲出城遊。見
已遣人撿王法律。知其所犯王應手害。王 遂大瞋以矛 [矛*贊] 彼。其人見已便起慈心。令 所 [矛*贊] 矛還趣王所。去王不遠而投於地。王
見驚怖問罪人言。汝有何術能為此事。其 人答言我無異術。見王瞋故遂起慈心。令 惡心者不能為害。王因懺謝遂釋放之。由 此故知修慈加行亦不可害。悲等不爾
如契經說。修慈斷瞋。修悲斷害。修喜斷 不樂。修捨斷貪瞋。問既說慈捨俱對治瞋。 所對治瞋有何差別。答慈對治斷命瞋。捨
對治捶打瞋。復次慈對治是處瞋。捨對治 非處瞋。問無量為能斷煩惱不。若能斷者。 定蘊所說當云何通。如說慈悲喜捨皆不能
斷諸結。若不能斷者。此經云何通。答應 作是說。無量不能斷諸煩惱。問若爾。善 通定蘊所說。此經所說當云何通。答斷有
二種。一暫時斷。二畢竟斷。依暫時斷此經 說能斷。依畢竟斷定蘊說不斷。如是經論 二說善通。如暫斷畢竟斷。如是有片斷無片
斷。有影斷無影斷。有餘斷無餘斷。有隨縛斷 無隨縛斷。有分斷無分斷。制伏斷拔根斷。伏 諸纏斷。害隨眠斷。應知亦爾。
[0427b25] 問若四無量不斷煩惱。餘經所說復云何通。 如說苾芻。修慈心定。若不勝進住不還果。 廣說乃至修捨心定。應知亦爾。答彼經說
聖道名慈等心定。如諸經中佛於聖道。或 說為想。或說為受。或說為思。或說為意。或 說為燈。或說為信精進念定慧。或說為船
筏。或說為山石。或說為水華。一一引經如 餘處說。彼經亦爾。於無漏道說慈等聲。亦 不違理。復次為求慈等四種梵住離欲染
者。或見異生或是聖者。若是異生先離欲 染得慈等定。於後得入正性離生證不還 果。若彼先時於欲界染未得全離。後時得 入正性離生。證預流果或一來果。彼後證
得不還果者是慈等力。若是聖者離欲染 時。得慈等定及不還果。依此故說修慈等 定得不還果。亦不違理。
[0427c12] 如契經說。修不淨觀能斷欲貪。修捨無量 亦斷欲貪。此二何別。答修不淨觀對治婬 欲貪。修捨無量對治境界貪。復次修不淨
觀對治顯色貪。修捨無量對治形色貪。復 次修不淨觀對治細觸貪。修捨無量對治 容儀貪。復次修不淨觀對治形貌貪。修捨 無量對治有情貪。是謂差別。
[0427c19] 如契經說。與慈俱修念等覺支。依止離。依 止無欲。依止滅。迴向於捨。悲喜捨三說亦 如是。問無量有漏。覺支無漏。云何有漏與
無漏俱。尊者世友作如是說。由四無量調 伏其心。令心質直有所堪能。從此無間引 起覺支。覺支無間引起無量。無量覺支相雜 而起。故說為俱而實不並。
[0427c26] 問四無量中何者最勝。有作是說。慈最為 勝。所以者何。不可害故。有餘師說。悲最為 勝。所以者何。佛以大悲說正法故。或有
說者。喜最為勝。所以者何。斷不樂故。復有 說者。捨最為勝。所以者何。斷貪瞋故。大德 說曰。由二因緣捨最為勝。一由所作。謂若
修捨能斷貪瞋。二由寂靜。謂於有情無分 別轉。故捨最勝。
[0428a05] 問世尊何故但說大悲。不說大慈大喜大 捨。答皆應說大。以佛身中一切功德皆是 大故。為欲饒益無量有情心所起故。為欲
拔濟無量有情心所起故。為欲哀愍無量 有情心所起故。於諸有情善心平等相續轉 故。然於此中不應為問。所以者何。若悲自
性。即是大悲可為此問。然悲大悲自性各別。 故不應問。而諸經中亦有處說大慈大喜及 大捨言。
[0428a14] 問悲與大悲有何差別。答名即差別。謂名 為悲。名大悲故。復次悲以無瞋善根為自 性。大悲以無癡善根為自性。復次悲對治
瞋不善根。大悲對治癡不善根。復次悲在四 靜慮。大悲唯在第四靜慮。復次悲是無量 攝。大悲非無量攝。復次悲在異生聖者身
中成就。大悲唯在聖者身中成就。復次悲 在聲聞獨覺及佛身中成就。大悲唯在佛 身成就。復次悲但能悲而不能救。大悲能 悲亦復能救。如有二人住大河岸。見有一
人為水所溺一唯扼手悲嗟而已不能 救之悲亦如是。第二悲念投身入水而救 濟之。大悲亦爾。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悲但 緣欲界苦所苦有情。大悲緣三界苦所苦有
情。復作是說。悲但緣麁苦所苦有情。大悲 緣麁細苦所苦有情。復作是說。悲但緣苦 苦所苦有情。大悲緣三苦所苦有情。復作是
說。悲但緣身苦所苦有情。大悲緣身心苦所 苦有情。復作是說。悲但緣現法苦所苦有 情。大悲緣現法及後法苦所苦有情。復作是
說悲但緣近苦所苦有情。大悲緣近遠苦所 苦有情。復作是說。悲但緣現在苦所苦有 情。大悲緣三世苦所苦有情。大德說曰。大悲
是佛第四靜慮不共住法。能遠隨行能細隨 行能遍隨行。普於一切怨親中品。諸有情類 平等而轉。悲與異生聲聞獨覺皆等成就。定
不能緣色無色界。悲與大悲是謂差別。
[0428b12] 問以何義故名為大悲。答拔濟大苦諸有 情類。故名大悲。大苦者謂地獄傍生鬼界中 苦。復次拔濟沈溺三毒淤泥諸有情類。安
置聖道及聖道果。故名大悲。復次以大利益 大安樂事攝有情類。故名大悲。謂令有情 修身語意三種妙行感大尊貴多饒財寶。形
貌端嚴眾所愛敬。輪王帝釋魔王等果。及種 三乘菩提種子。如是等事皆由大悲。復次大 價所得故名大悲。非如獨覺聲聞菩提。於
一齋日以一摶食。施與一人發勝思願。 便名樹彼菩提種子。由斯展轉得彼菩提。 大悲要由經多時分。於一切處以一切種 上妙樂具施諸有情。乃至身命都無悋惜。
發勝思願方名樹彼大悲種子。由斯展轉 乃得大悲。復次大加行得故名大悲。非如 聲聞菩提唯六十劫修加行得。獨覺菩提 唯經百劫修加行得。如來大悲三無數劫。
修習百千難行苦行然後乃得。故名大悲。 復次依大身住故名大悲。非如獨覺聲聞 菩提依下劣身亦得現起。大悲要依具三 十二大丈夫相所莊嚴身。八十隨好間飾支
體身真金色圓光一尋觀無厭足。依如是 身方得現起。故名大悲。復次捨大法樂故 名大悲。謂佛棄捨最上勝妙圓滿清淨不共 法樂。數數踰越無量百千俱胝輪圍山等。為
他說法不辭勞倦。故名大悲。復次由此勢 力能令大士作難作事。故名大悲。謂佛世 尊為眾生故捨尊貴位。或作陶師。或作力
士。或作樂人。或作獵師。或作婬女。或作乞 人。或引難陀遍遊五趣。或現近遠而化指 鬘。雖具慚愧。為化女人現陰藏相。雖離
掉舉。為化眾生現廣長舌。作如是等極難 作事。故名大悲。復次由此勢力動大捨山 令不安住。故名大悲。佛有二種不共住法。
一者大捨。二者大悲。若佛大捨現在前時。假 使一切世界有情皆被燒然如乾薪聚。雖 佛前住而不視之。若起大悲。乃至見一眾
生受苦。那羅延身雖極堅固難可搖動。而 猶猛風吹芭蕉葉。由此等義故名大悲。毘 柰耶說。佛以普慈慈蔭有情而為說法。 問諸有情類由佛普慈慈蔭之時為得樂
不。若得樂者。何故地獄傍生鬼界。及餘苦厄 諸有情類。由佛慈蔭而不離苦。若不得樂 伽他所說當云何通。如說。
鬼神以惡意 欲來趣向人
雖未觸害身 而已生苦怖
[0428c29] 惡意向人即令苦怖。佛心慈蔭寧不得樂。 有作是說。佛以普慈慈蔭有情亦令得 樂。問若爾。善通伽他所說。前所設難當云
何通。答佛觀有情業可轉者。普慈緣彼即 令得樂。若觀彼業不可轉者。佛不緣彼 而起普慈。復有說者。佛雖以普慈慈蔭有 情。而諸有情不即得樂。問若爾。善通前所
設難。伽他所說當云何通。答佛以普慈慈 蔭他故。現種種事乃令得樂。鬼神亦應 現可畏事。方令苦怖非唯慈心。世尊所 現種種事者。或現神通。或現愛事。或現妙
藥。或現妙觸。或現樂影。如是所現其類極 多。現神通者。曾聞佛住王舍大城鶖鷺池 邊竹林精舍。時有居士請佛及僧。欲往其 家設大施會。佛日初分著衣持鉢與苾芻
眾入王舍城。未生怨王惡友天授所教化 故。縱極狂醉護財大象欲害如來。爾時如 來申舉右手。於五指端化五師子。象見驚 怖反顧避之。佛於其後化作大坑。其坑深
廣各百千肘。象見轉怖便顧左右。佛於左 右。化作高牆俱欲頹壓。象見惶懼。仰視虛 空。佛於空中化作大石。周匝猛焰將欲墮
落。象見驚惶周慞遍顧。佛又處處化作猛 火。唯佛足邊清涼安靜。象既見已醉心醒 悟。佛知調伏滅五師子。象前以鼻摩世尊
足。佛以百福莊嚴相手。摩彼象頂。便以象 語而為說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汝應於我起敬信心。不久必得脫傍生趣。
象聞法已起敬信心。厭離象身不復飲食。 命終生在三十三天念荷佛恩。來詣佛 所。佛為說法見四聖諦。禮敬佛已還自天 宮。時世皆言護財大象。佛慈蔭故狂醒生天。
此中慈蔭謂現神通。佛於餘處復現神通。 曾聞佛欲般涅槃時。遊力士邑至播波 村住彼村邊。尺蠖林內力士聞已共集議 言。我等皆應同詣佛所。若不往者。當罰五
百古大金錢。充邑家用。時有力士名曰盧 遮。豪望多財心不信佛。竊作是念。我不惜 錢。但不能違親友制約。遂與邑人同詣 佛所。頂禮佛足却住一面。爾時阿難謂盧
遮曰。汝來見佛甚為善哉。無上福田不久 當往娑羅林間入大寂滅。盧遮性直白阿 難言。我來見佛非自心願。但不能違親友 制約。阿難以手牽盧遮臂。前詣佛所而白
佛言。盧遮力士不信三寶。唯願世尊為說 法要。佛作是念。此愛行人貪著五欲。若為 說法卒未能解。佛愍彼故為現神通。化作 一坑屍糞充滿臭烟熢 [火*孛]
猛火洞然。其中出 聲。盧遮力士。若不信佛聽受法者。彼命終 已定生此中。盧遮見聞身心戰懼。便歸投 佛。佛為說法。心生信已即受三歸。時世皆
言。盧遮力士佛慈蔭故令信三寶。此中慈蔭 謂現神通。現愛事者。曾聞佛住彌絺羅邑 大自在天菴羅林內。有梵志婦名婆斯搋。
喪失六子心遂狂亂。追念子故露形馳走。 遇來入此菴羅林中。遙見世尊多百千眾。前 後圍繞而為說法。狂者見佛法爾便醒。彼既
羞慚曲躬而坐。爾時佛告尊者阿難。汝可 取衣與梵志婦。吾欲為彼說正法要。阿難 受教取衣與之。彼著衣已禮佛而坐。佛作 是念此婆斯搋心沒憂海。假使今者過殑伽
沙佛為說法。亦不能解。佛愍彼故為現神 通。化作六子在其前住。彼見歡喜憂惱便 息。佛為說法見四聖諦。時世皆言。此婆斯
搋。佛慈蔭故狂醒見諦。此中慈蔭謂現愛 事。佛於餘處復現愛事。曾聞佛往室羅筏 國住誓多林給孤獨園。有一梵志。稻田成 熟垂當收刈令一子守。忽遇災雹田壞子
亡。梵志發狂露形馳走。遇來入此誓多林 中。遙見世尊多百千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 狂者見佛法爾便醒。前禮佛足退坐一面。
佛作是念。此婆羅門心沒憂海。假使今者過 殑伽沙佛為說法。亦不能解。佛愍彼故為 現神通。化作稻田及所愛子。彼見歡喜憂惱
便息。佛為說法見四聖諦。時世皆言。此婆羅 門。佛慈蔭故狂醒見諦。此中慈蔭謂現愛 事。現妙藥者。曾聞世尊遊迦尸邑。展轉來
至婆羅痆斯。住施鹿林仙人墮處。有一居 士名曰大軍。彼居士婦亦名大軍。夫婦二 人俱信三寶。恒以資具恣佛及僧。有一苾 芻服吐下藥。吐下過量因致風虛。醫人處
方須服肉汁。時看病者往居士家。具以上 事告居士婦。彼居士婦遣使持錢向市買 肉。時彼國王名為梵授。生子歡喜普勅城 中一日斷殺。使者遍城求肉不得。時居士
婦知已念言。我恣佛僧諸資身具。彼病苾芻 藥須肉汁。今既不獲或因致死。復念。世尊 昔菩薩位。為救他命數捨身肉。今我亦應
學菩薩行。即入靜室手執利刀。自割髀 肉持與使者。令辦肉汁施病苾芻。病者得 已不作憶念。因即服之所患便愈。時居士 婦苦痛所逼。呻吟在室不任自安。居士
外來問其所在。家人因以先事具白居士。 入室見婦呻吟遂發瞋忿。沙門釋子極無 慚愧。如何受施不知時宜。施雖無厭受應 知量。尋往佛所欲白世尊。正值如來為
眾說法。瞻仰尊顏瞋心便止竊作是念。未 應白佛。先當請佛及苾芻僧。因至家中 乃可具白。遂前禮佛退坐一面。佛說法竟。 即從坐起請佛及僧。明當受供。佛知請意
默然許之。居士還家夜辦供具。晨朝敷座 遣使白佛。營供已訖惟聖知時。爾時世尊 以日初分。著衣持鉢將苾芻僧。往居士家。
敷座而坐。知而故問。家母在何。居士答言。 在室病苦。佛告居士汝可語之。大悲世尊 今令喚汝。佛非唯解內緣起法。亦善能 知外緣起事。即以神力引香山中療刀瘡
藥。封塗其瘡令止苦痛。平復如本。居士入 室告其妻言。大悲世尊令我喚汝。妻曰。佛 力不可思議。纔聞世尊令仁喚我。瘡苦痛
止乎復如本。夫妻喜躍倍加敬信。共詣 佛所頂禮雙足。佛為說法俱見聖諦。時世 皆言。大軍夫妻。佛慈蔭故瘡愈見諦。此中慈
蔭謂現妙藥。佛於餘處復現妙藥。昔勝軍 王斷賊手足棄城塹中。世尊爾時著衣持 鉢為乞食故將欲入城。彼賊見佛舉聲 大喚。唯願世尊垂哀救苦。佛非唯解內
緣起法。亦善能知外緣起事。即以神力引 香山中療刀瘡藥。封塗其瘡令止苦痛。因 為說法。賊聞法已見四聖諦。時世皆言。乃
至惡賊。佛慈蔭故苦止見諦。此中慈蔭謂 現妙藥。現妙觸者。曾聞佛住鷲峯山南。提 婆達多居鷲峯北。晝夜頭痛不能寢食。阿 難愍彼具白世尊。佛申右手如象王鼻穿
鷲峯山。摩天授頂現細妙觸。發誠諦言。我 於天授慈心憐愍。與羅怙羅等無異者。當 令天授頭痛即止。天授頭痛應聲便止。遂
顧念言。誰手見觸。既知佛手。而作是言。善 達醫方可用自活。時人皆曰。乃至天授佛 慈蔭故頭痛得除。此中慈蔭謂現妙觸。佛
於餘處復現妙觸。曾聞世尊巡行房舍。至 一房內見一苾芻。病臥糞中不能起動。彼 見佛已悲號白佛。世尊。我今無歸無救。世
尊告曰。汝本出家。豈不歸依三界慈父。彼 言。如是。佛復告言。汝何乃言無歸無救。汝 曾瞻養病苾芻耶。答言。不曾。佛言。故宜他
不看汝。世尊便自扶病苾芻。脫彼身衣安 置一處。復以竹片刮去彼身所著糞穢。以 白土泥塗摩支體。天帝注水而沐浴之。復 以牛糞塗其房中。更敷新草扶令安坐。
浣所污衣曝乾令著。佛分半食而與食之。 以福莊嚴細妙觸手。摩其頂上。令彼病苦 應時即愈。因為說法成阿羅漢。時世皆言。
乃至病者佛慈蔭故病除得果。此中慈蔭謂 現妙觸。現樂影者。曾聞世尊與舍利子一 處經行。時有一鳥為鷹所逐。怖急便趣舍 利子影。怖猶不止舉身戰慄。復越佛影身
心坦然。時舍利子合掌白佛。如何此鳥至我 影中猶有恐懼。纔至佛影。心無驚怖身不 戰慄。世尊告言。汝六十劫修不害意。我於
三大無數劫中修不害意。汝有害習。我已 永斷故令如是。時世皆言。乃至小鳥佛慈蔭 故令怖畏除。此中慈蔭謂現樂影。佛於餘
處復現樂影。曾聞愚暴毘盧宅迦。壞如天 宮劫比羅國。誅戮釋種劫奪珍財。將五百 釋女還室羅筏國。共昇臺觀而自矜誇釋 種豪慢我已誅訖。釋女語言。釋種為戒所
防制故令汝誅殺。毘盧宅迦聞已大忿。此諸 釋女猶懷傲慢。皆截手足棄城塹中。釋女 爾時苦痛所逼。各專念佛請垂哀愍。佛知
彼念。大悲所牽屈申臂頃尋至其所。念天 帝釋令持衣覆。自放身光照諸釋女。時諸 釋女蒙光影覆。苦痛皆除身心安隱。因為 說法皆見聖諦。命終生妙三十三天。世人
皆言。佛慈蔭故乃至釋女皆獲利樂。此中慈 蔭謂現樂影。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非慈 蔭即令得樂。
[0430c22] 如契經說。修慈究竟極至遍淨天。修悲究竟 極至空無邊處修喜究竟極至識無邊處。修 捨究竟極至無所有處。問修慈究竟極至遍
淨。是事可爾。得彼果故繫屬彼故。修三無 量究竟極至下三無色。云何可爾。豈有色 界善招無色果耶。答有作是說。此說甚
深。彌勒下生當解此義。復有說者。尊者寂 授能解此義。此本論師當造論時。逢彼在 定不獲請問。有餘師說。佛觀所化宜於
無色說無量聲。乃能悟解。故作是說。如於 解脫說八方聲。或有說者。此中佛於第三 靜慮。下三無色對治覺支。說為慈等。故不
違理。有餘復言。與彼相似故作是說。謂慈 無量樂行相轉。樂受極至第三靜慮。悲無量 苦行相轉。有色便有斷手足等種種苦事。空
無邊處訶責諸色似悲行相。喜無量歡行相 轉。識無邊處於識歡悅似喜行相。捨無量捨 行相轉。無所有處多所棄捨似捨行相。故 依相似說無量聲。復次至彼樂住故作是
說。謂樂修慈者。離欲界染。起初淨慮心 不樂住。更求勝進離初靜慮染起第二靜 慮亦復如是。離第二靜慮染起第三靜慮 時心便樂住。樂修悲者。離欲界乃至第三靜
慮染。起第四靜慮心不樂住。更求勝進離 第四靜慮染起空無邊處時心便樂住。樂修 喜者。離欲界乃至第四靜慮染。起空無邊 處心不樂住。更求勝進離空無邊處染。起
識無邊處時心便樂住。樂修捨者。離欲界乃 至空無邊處染。起識無邊處心不樂住。更 求勝進離識無邊處染。起無所有處時心 便樂住。故依樂住說無量聲。復次依相隨
順故作是說。謂慈所起欲界等流順第三靜 慮。第三靜慮所起欲界等流順慈。廣說乃至 捨所起欲界等流順無所有處。無所有處所
起欲界等流順捨。故依相順說無量聲。復 次為對外道於無色界起解脫想。故於無 色說無量聲。顯無色界皆如無量非真解 脫。是故尊者妙音說曰。諸外道輩愚無色界
執為解脫。故佛於彼說無量聲。顯似無量 非真解脫。
[0431b04] 四無色者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 宗顯正義故。謂或有說。無色界有色。如
分別論者。或復有說。無色界無色。如應理 論者。問分別論者依何教理說無色界亦有 色耶。答依契經故。謂契經說。名色緣識識
緣名色。無色界既有識亦應有名色。餘經 復說。壽煖識三恒和合不相離。不可施設 離別殊異。無色界中既有壽識亦應有煖。 餘經復說。離色受想行。不應說識有去來
住有死有生。無色界中既得有識。亦應具 足有四識住。復有過難。若無色界全無色 者。欲色界死生無色界。或二萬劫。或四萬
劫。或六萬劫。或八萬劫。諸色斷已後死還生 欲色界時色云何起。若色斷已還得起者。般 涅槃已諸行既斷。亦應後時還起諸行。勿
有此失。故無色界決定有色。問應理論者 依何教理說無色界全無色耶。答依契經 故。謂契經說。色界出離欲。無色界出離色。
寂滅涅槃出離有為。既說無色界出離色。 故無色界定無諸色。餘經復說入靜慮時 觀一切色受想行識如病如癰。乃至廣說。 入無色定時。觀一切受想行識。如病如癰。
乃至廣說。由此故知無色界中定無諸色。餘 經復說。無色諸定寂靜解脫超過諸色。由此 故知無色界中定無諸色。餘經復說超諸色
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 無邊處具足住故。無色界定無諸色復有 過難。若無色界猶有色者。應無漸次滅法。 若無漸次滅法。應無究竟滅法。若無究竟
滅法應無解脫出離涅槃勿有此過故。無 色界決定無色。問此二說中何者為善。答應 理論師所說為善。問應理論者云何釋通分
別論者所引契經。答彼所引經是不了義。是 假施設有別意趣。所以者何。如來說法。或 依欲界。或依色界。或依無色界。或依欲色
界。或依色無色界。或依三界。或依離三界。 依欲界者如說三界三尋三想。謂欲恚害。 依色界者。如說四靜慮。依無色界者如
說四無色。依欲色界者。如彼所引經依色 無色界者。如說修定意所成等。依三界者。 如說三界及三有等。依離三界者。如說涅
槃及聖道等。且彼所引等一契經名色與識 互為緣者。依欲色界說。若無色界唯名與 識更互為緣。若即如文而取義者。即彼經
說六處緣觸。豈無色界具有六處。又彼所引 第二契經。壽煖識三不相離者。亦依欲色 界說。若無色界唯壽與識互不相離。若即
如文。而取義者。即彼經說壽煖識三不可 施設離別殊異。豈此三種蘊界處門。不可 施設離別殊異。又彼所引第三契經。離色 受想行不應說識。有去來等者亦依欲色
界說。若無色界應說離受想行。不應說 識有去來等。若即如文而取義者如餘經 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豈上二界亦資段 食。問云何通彼所說過難。答此不須通非
三藏故。若必須通應示義趣。謂於三界死 生往來。或色續色。或色續無色。或無色續 無色。或無色續色故。不應說諸色斷已。復
云何起無斷義故。問若離色已復還生色。般 涅槃已應還起行。答離有二種。一暫時離。 二究竟離。暫時離者。復可還生。究竟離者。
必不復起故不應難。問分別論者云何釋 通應理論者所引契經。彼作是說。此所引經 是不了義。是假施設有別意趣。所以者何。 謂彼經說無色界出離色者。出離麁色非
無細色。如說色界出離諸欲。而色界中猶 許有色。說無色界出離諸色。無色界中應 許有色。彼不應作是說。不說色界出離 色故可猶有色。說無色界出離色故應定
無色又如色界說出離欲細欲亦無。說無 色界出離色故亦無細色。又無色界無麁受 等。亦應說為無受等界。又色界色細於欲 界應說色界亦名無色。下三無色麁於有
頂應說下三名有色界。故彼所說定不應 理。彼於餘經及說過難皆不能通。是故 應知。分別論者。是無知果。黑闇果。無明果。
不勒加行果。說無色界猶有細色。然無色 界諸色皆無。為止如是他宗所說顯示己 宗所有正義。非但止他顯己所說。亦為顯 示諸法正理。令他解了故作斯論。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楊忠權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法雲寺出版之光碟,日本瑜伽行思想研究會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