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8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 一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十一
[0416b23] 復次離喜住捨。正念正慧身受樂。聖應說捨 第三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三天道離喜者。問 得第三靜慮時。總離第二靜慮諸有漏法。
何故但說離喜耶。答以喜為上首。總離第 二靜慮諸有漏法故偏說喜。復次以喜難 斷難破難可越度故偏說之。復次以喜 多諸過患。熾盛堅牢。是故偏說。復次以喜
離第二靜慮染時。極為障礙繫縛留難。如 暴獄卒故偏說之。復次諸瑜伽師專為對 治喜故。修第三靜慮。是故偏說。復次諸瑜 伽師憎厭喜故總捨第二靜慮故偏說之。
復次喜上地無餘法容有故偏說喜。由如 是等種種因緣。唯說離喜。住捨。正念正慧 者。捨謂行捨。正念謂勝善念。正慧謂勝善慧。
身受樂者。身謂意身。有作是說。意有樂時 亦令大種所造色身有適悅樂。此即意識 相應樂受名身受樂。聖應說捨者。聖謂諸佛
及聖弟子。應為他說。應自住捨。問聖於諸 地皆應說捨。何故唯說第三靜慮。答第三 靜慮具自他地二種留難故偏說之。他地留
難者。謂第二靜慮喜。漂沒輕躁如邏剎斯。能 令瑜伽師於第二靜慮離染衰退。故說應 捨。勿為此喜之所留難。自地留難者。謂第
三靜慮樂。生死樂中此樂最勝。諸瑜伽師染 著此樂。不求上地勝妙功德。故說道者為 初習業諸瑜伽師。說此樂受是留難處不 應染著。復次佛及弟子應為他說第三靜
慮自地他地。留難過失勸他令捨。是故名 為聖應說捨。謂為他說第三靜慮。有勝樂 受。能令眾生染著迷悶。不求上地勝妙功 德。汝等應住正念正知。勿為此樂之所留
難。亦為他說第二靜慮。有勝喜受。能令眾 生漂溺輕躁退失第二靜慮離染。汝等應住 正念及捨。勿為此喜之所留難。如舊商主
為新商人。說諸國邑所有過患。謂如是國 如是邑中。多諸婬女博戲矯詐酒肆賊難 應遠防之。勿令汝等喪失財貨。第三靜慮 具足住者。謂得獲成就第三靜慮善五蘊。得
獲成就名具足住。
[0417a04] 復次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 淨。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第四天道斷樂 者。問得第四靜慮時。總離第三靜慮諸有
漏法。何故但說斷樂耶。答以樂為上首。總 離第三靜慮諸有漏法故偏說樂。復次以 樂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故偏說之。復次以 樂多諸過患熾盛堅牢。是故偏說。復次以
樂離第三靜慮染時。極為障礙繫縛留難。 如暴獄卒故偏說之。復次諸瑜伽師專為 對治樂故修第四靜慮。是故偏說。復次諸 瑜伽師憎厭樂故。總離第三靜慮故偏說
之。復次樂上地無餘法容有故偏說樂。由 如是等種種因緣唯說斷樂。斷苦者。問離 欲染時修觀行者已斷苦根。何故今離第 三靜慮染時乃說斷苦。答此於已斷說名
為斷謂於遠事而說近聲。如已來者亦說 今來。如說。大王從何處來。如已解脫說解 脫聲。如說。由此知見心解脫欲漏有漏無 明漏。離欲染時心已解脫欲漏。離非想非
非想處染時。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如於已 入而說入聲。如說。菩薩入正性離生。得現 觀邊世俗智。如於已受而說受聲。如說。 受樂受時如實知受樂受無有自知現在
受者。故知已受而說受聲。此中亦爾已斷 說斷。謂於遠事而說近聲。復次依雙法盡 俱說斷聲言雙法者。謂苦與樂。離欲染 時雖苦已盡而樂未盡。今離第三靜慮染
已。苦樂俱盡俱說斷聲。復次斷樂者。謂斷 第三靜慮樂根。斷苦者。謂斷彼相應心心所 法。復次斷樂者。謂斷第三靜慮樂根。斷苦
者。謂斷第三靜慮入出息。諸賢聖者於入出 息生於苦想過諸異生於無間獄所起苦 想。復次斷樂者。謂斷第三靜慮樂根。斷苦
者。謂即斷彼樂根。如說。無常故苦。先喜憂 沒者。離欲染時憂根已沒。離第二靜慮染 時喜根已復沒。是故說今先喜憂沒。不苦不
樂者。謂不苦不樂受。捨清淨者。謂行捨。念清 淨者。謂善念。問下地亦有無漏捨念。何故但 說第四靜慮捨念清淨。答第四靜慮捨念。俱
離八擾亂事故名清淨。苦樂憂喜入息出息 尋伺名為八擾亂事。此中皆無獨名清淨。 復次第四靜慮無內外災故名清淨。下三靜 慮有內外災不名清淨。謂初靜慮內有尋
伺火故外為火災所燒。第二靜慮內有極喜 水故外為水災爛。第三靜慮內有出入息 風故外為風災飄。第四靜慮無此三災故 說清淨。復次第四靜慮所依身器三災不及。
念無忘失捨無諠雜。非如下地故說清 淨。復次第四靜慮離諸煩惱及隨煩惱。故說 捨念清淨非餘。謂有捨念離諸煩惱非隨 煩惱。謂下三靜慮無漏捨念或有捨念離隨
煩惱非諸煩惱。謂第四靜慮有漏捨念。或 有捨念離諸煩惱及隨煩惱。謂第四靜慮無 漏捨念。或有捨念非離煩惱及隨煩惱。謂 下三靜慮有漏捨念及欲界一切捨念。應知
此中隨煩惱者。即上所說八擾亂事。
[0417c02] 復次第四靜慮所依色身澄潔明淨。譬如燈 光捨念依彼故亦清淨。復次第四靜慮是圓 滿依諸依中勝。是究竟地諸地中尊。故彼捨
念亦名清淨。復次第四靜慮定名不動定之 勢力遍所依身。故彼捨念亦名清淨。復次第 四靜慮是七依定齊下上俱有三無漏定 故。由此捨念亦名清淨。復次第四靜慮有二
事廣。一處所廣。二善根廣。故彼捨念亦名清 淨。復次第四靜慮過殑伽沙菩薩依之入正 性離生。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故彼捨念亦名
清淨。復次第四靜慮三瑜伽師依之得入正 性離生得果盡漏。謂佛獨覺及諸聲聞。故彼 捨念亦名清淨。復次第四靜慮大種造色。顯
色形色皆極勝妙故。彼捨念亦名清淨。復次 依第四靜慮宿住隨念智。能緣欲界及四靜 慮諸宿住事故。彼捨念亦名清淨。由如是
等種種因緣。第四靜慮所有捨念獨名清淨。 第四靜慮具足住者。謂得獲成就第四靜慮 善五蘊。得獲成就名具足住。
[0417c21] 如契經說。有四種增上心所現法樂住。問何 故名為增上心所。答此中心所即三摩地。無 三摩地具大勢力。有大功用能成大事。能
如根本四靜慮者。故此獨名增上心所。復 次四靜慮中有無量種增上心所殊勝功德。 如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礙解。無諍願智邊 際定等。是故獨名增上心所。復次依四靜
慮諸瑜伽師。以無量門受心所樂。謂前所說 諸功德門。及空空等三三摩地是故獨名增 上心所。
[0418a02] 復次此四靜慮樂通行攝。是故獨名增上心 所。問四靜慮中亦有能引後樂功德。何故但 說現法樂住。答亦應說為後法樂住。而不
說者應知此經是有餘說。復次若說此為 現法樂住。應知已說後法樂住。以後法樂 用現法樂為因得故。
[0418a08] 如契經說。先於此間修彼等至後方生彼。 復次後法樂住依止繫屬現法樂住。現法樂 住不依止繫屬後法樂住。是故但說現法
樂住即已說彼。復次現法樂住與後法樂 住為加行門。若已說此即已說彼。復次現 法樂住是因後法樂住是果。若已說因即已
說果。如因果如是。能作所作。能生所生。能 成所成。能續所續。能引所引。能轉所轉。能相 所相。應知亦爾。復次現法樂近後法樂遠。若
已說近即已說遠。如近遠如是。隣逼非隣 逼。和合非和合。此身眾同分。餘身眾同分。應 知亦爾。復次現法樂住若愚若智。內道外道
正觀邪觀。皆共信有故偏說之。後法樂住 有不信者如諸外道是故不說。復次諸愚 夫類多貪現樂不求後樂。於現樂中貪少 欲樂。不求廣大離欲妙樂。世尊欲令捨小
欲樂。得四靜慮廣大妙樂。作如是說。汝等 若求廣大樂者。當捨欲樂修四靜慮。是故 但說現法樂住。復次以四靜慮現在前時。必
受現樂故偏說之。後樂不定或退生下或 進生上。或般涅盤是故不說。由如是等種 種因緣。世尊但說四種靜慮名現法樂。近 分無色雖亦有樂義。而苦通行攝故不說
之。
[0418b03] 如契經說如是四種增上心所現法樂住。諸 修定者數數入出。應正了知寂靜解脫超過 諸色。四無色定諸修定者數數入出應正宣
示。問何故世尊於四靜慮勸應了知。於四 無色勸應宣示。答靜慮麁顯明了易見。諸 修定者從彼出已復樂欲入故。佛告言。若 欲復入應正了知入出定相勿有謬失。無
色微細相隱難見。諸修定者從彼出已不 樂復入故。佛告言。若不樂復入應正宣 示他。入出定相勿令忘失。復次四靜慮中多 有種種異相功德。諸修定者從彼出已復樂
欲入故。佛告言。若樂復入應正了知入出 定相勿有謬失。無色定中無有多種異相 功德。諸修定者從彼出已不樂復入故。佛 告言。若不樂復入應正宣示他。入出定相
勿令忘失。復次四靜慮中根受心所有多異 相。諸修定者從彼出已復樂欲入故。佛告 言。若樂復入應正了知入出定相勿有謬 失。無色定中根受心所無多異相。諸修定者
從彼出已不樂復入故。佛告言。若不樂復 入應正宣示他。入出定相勿令忘失。復次 四靜慮中有無量種功德勝利。諸修定者從 彼出已復樂欲入故。佛告言。若樂復入應
正了知入出定相勿有謬失。無色定中無 無量種功德勝利。諸修定者從彼出已不樂 復入故。佛告言。若不樂復入應正宣示 他。入出定相勿令忘失。復次四靜慮中有
遍照智緣自上下。諸修定者從彼出已。復 樂欲入故。佛告言。若樂復入應正了知入 出定相勿有謬失。無色定中無遍照智能 緣自上不緣下地。諸修定者從彼出已不
樂復入故。佛告言。若不樂復入應正宣 示他。入出定相勿令忘失。由如是等種種 因緣。佛於靜慮勸應了知。於四無色勸 應宣示。
[0418c09] 如契經說。四種靜慮有四勝利。四無色定 有一勝利。問何故靜慮勝利有四。無色定中 勝利唯一。答即由前說種種因緣。靜慮無
色勝利有異。此中復有二不共答。謂靜慮 中有三種定。一有尋有伺。二無尋唯伺。三 無尋無伺無色定中唯有一種無尋無伺。復
次四靜慮中有三種受。謂喜樂捨。無色定中 唯有捨受。故四靜慮勝利有四。無色定中勝 利唯一。問靜慮勝利有何差別。答名即差別。
謂名靜慮名勝利故。復次靜慮三種。謂善 染污無覆無記。勝利唯善。復次靜慮二種謂 有漏無漏。勝利唯無漏。復次靜慮或色界繫。
或不繫。勝利唯不繫。復次靜慮或學或無學。 或非學非無學。勝利唯學無學復次靜慮或 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勝利唯非所斷。
復次靜慮通染不染。勝利唯不染。復次靜慮 通有異熟無異熟。勝利唯無異熟。復次靜慮 三諦攝。除滅諦。勝利唯道諦攝。是謂靜慮 勝利差別。
[0418c28] 如契經說。初靜慮憂根滅。第二靜慮苦根滅 問離欲染時斷憂及苦。契經何故作是說 耶。答依過對治故作是說。謂離欲染位雖
斷苦根。而未名為過苦對治。於初靜慮 得離染時。過苦對治故說苦滅。苦對治者。 謂初靜慮。復次依過族姓及苦所依故作 是說。謂離欲染位雖斷苦根。而未過苦所
依族姓。於初靜慮得離染時。過苦所依及 苦族姓故說苦滅所依族姓。謂諸識身。問離 欲染位雖斷憂根。而未過彼對治所依及 彼族姓。不應說憂初靜慮滅。答憂根對治
所依族姓皆在意識。既與憂根同在意識。 故正斷時即說彼滅。苦根所依及苦族姓。不 與對治同在一識。故過對治所依族姓方
說苦滅。有作是說。第二靜慮苦根滅者。謂 尋伺滅以諸賢聖於尋伺中發生苦想。過 諸異生厭地獄苦。能生苦想故名苦根 有契經中說四靜慮猶如床座。問世尊何故
說四靜慮如床座耶。答是高勝性攝受性 故。高勝性者。對欲界說。以四靜慮出欲界 故。攝受性者。對善法說。靜慮攝受多善法
故。復次諸賢聖者。於無始來生死長途極 生疲厭故。於靜慮暫時憩息。如倦長途 暫居床座。故於靜慮說床座聲。
[0419a23] 有契經說。四種靜慮譬如涼風。問世尊何故 說四靜慮如涼風耶。答此能止業煩惱熱 故。謂初靜慮能止欲界種種不善業煩惱熱
第二靜慮能止初靜慮尋伺相應業煩惱熱。 第三靜慮能止第二靜慮極憙相應業煩惱 熱。第四靜慮能止第三靜慮極樂相應業煩 惱熱。故說靜慮譬如涼風。
[0419b01] 有契經中說。四靜慮如妙飲食。問世尊何故 說四靜慮如飲食耶。答有能任持法身義 故。如村邑中諸妙飲食。皆送王城長養尊
勝。如是種種勝妙善根。皆集靜慮長養法 身。故說靜慮如妙飲食。
[0419b06] 有契經中佛為梵志。說第四靜慮名究竟 迹。問世尊何故為婆羅門捨前三靜慮。說 第四靜慮名究竟迹。答有婆羅門聞佛具
有一切智見。復聞諸佛無不皆依第四靜 慮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一切施設第四靜 慮為究竟迹。彼作是念若佛施設第四靜 慮是究竟迹。決定具有一切智見。作是念
已來問世尊。佛知彼意故但為說第四靜 慮是究竟迹。彼聞決定信佛具有一切智見。 佛又告彼婆羅門言。第四靜慮是如來迹。是
佛所行佛所習近。如野龍象夏日中時。從 稠林出見地方所。其地沃潤花果茂盛。流 泉浴池其水清美。雜花映發甚可愛樂。見已
歡喜以牙掘地而安其足。世尊亦爾。第四 靜慮行捨現前掘爾焰地而安智足。應知 此中如來迹者。說第四靜慮究竟奢摩他。佛
所行者。說第四靜慮究竟毘鉢舍那。佛所習 近者。總說第四靜慮究竟止觀。
[0419b24] 有契經中說。四靜慮皆是樂住。問世尊何故 說四靜慮是樂住耶。答根本靜慮易現在前。 故名樂住非如近分。及無色定難現在前。
所以者何。諸有情類為欲界業煩惱繫縛。引 未至定令現在前極為艱難。如被反縛甚 難自解。有情亦爾。既為欲界業煩惱縛為 解自縛。引未至定極為艱難。修不淨觀或
持息念。經於十年或十二年。有能引起未 至定者。有不能引故極艱難。若離欲染 起初靜慮不由功用故易現前。從初靜 慮復欲引起靜慮中間。多用功力。異心所
滅異心所生。麁心所滅細心所生。尋俱者滅。 伺俱者生。故定中間亦難現起。譬如有人 以木破木多用功力然後乃破。以初靜慮 自地心所有滅有生亦復如是。後三靜慮
近分難起。根本易起如初應知。問已離下 染起無色定。亦不艱難寧非樂住。答雖 離下染以無色定極微細故起亦艱難。 起靜慮時易於彼故。又無色界既無諸色
非皆信有。故修行者欲起彼定亦甚艱難。 如爪長者來白具壽阿難陀言。我等在家 長夜貪著色等五境。聞無色界極生驚恐 如臨深坑。云何有情而都無色故難信有
以難信故起極艱難。復次依四靜慮易可 離染。非近分等故名樂住。譬如二人俱往 一處。一從陸路一則乘船。雖俱到彼而 乘船者不為艱難非陸路者。如是有情有
依靜慮而離染者。有依近分或依無色而 離染者。雖俱離染而依靜慮不為艱難 非近分等。故唯靜慮得樂住名。復次唯靜慮 中具二種樂故名樂住。一樂受樂二輕安
樂。前三靜慮皆具二樂。第四靜慮雖無受 樂。而輕安樂勢用廣大勝前二樂。近分無色 雖有輕安。而不廣大故不名樂。復次樂
有二種。一者主樂。二者客樂。主樂者。謂依 靜慮起靜慮。客樂者。謂依靜慮起無色住。 住靜慮地具起二樂故名樂住。住無色 地不具二樂故非樂住。近分非勝故不得
名。復次四靜慮中無惱害樂勢用廣大。非 近分等故名樂住。
[0420a06] 如契經說。若於是處無諸惱害說名為樂。 復次根本靜慮現在前時。長養大種遍身中 生令身充悅故名樂住。近分定等現在前
時。長養大種唯心邊生。非極充悅故非樂 住。有作是說。近分定等現在前時。長養大 種雖遍身生。而長養用不及靜慮現在前時
長養大種故非樂住。譬如二人同一池浴。 一身入水。一用手澆。雖俱洗浴而入水者潤 益為勝非手澆者。復次四靜慮中止觀力等
故名樂住。近分定中觀強止劣。無色定中止 強觀劣俱非樂住。復次四靜慮中精進與止 平等而轉故名樂住。雖一切地精進力強。而
靜慮中為止所制故平等轉。餘地不爾故 非樂住。復次四靜慮中增上捨斷離染可得 故名樂住。謂離染時有二種斷。一增上捨 斷。二有功用斷。依近分無色離諸染時。名
有功用斷極艱難故。依根本靜慮離諸染 時。名增上捨斷任運轉故。譬如二人俱詣 一方。一乘良馬。一乘惡馬。乘良馬者甚不 艱難至所詣處。乘惡馬者甚為艱難方得
至彼。復次四靜慮中無功用道離染可得 故名樂住。近分無色有功用道。而得離染 故非樂住。如多人眾俱渡大河。有依草 束。有依浮瓠。有依棑筏。有依船舫。依船
舫者任運安樂得至彼岸。依餘物者怖畏 艱難而到彼岸。有情亦爾度煩惱河。有依 靜慮。有依餘地。雖俱從生死此岸度至涅 槃彼岸。而依靜慮者安樂易到故名樂住
非依近分無色者。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唯 四靜慮名為樂住。如名樂住如是亦名觸 住。俱住。
[0420b08] 四無量者。一慈二悲三喜四捨。問何故靜慮 無間說無量耶。答靜慮引起四無量故。復 次靜慮無量更相引故。復次以四無量是靜
慮中勝功德故。問此四無量自性是何。答慈 悲俱以無瞋善根。為自性對治瞋故。若兼 取相應隨轉。則四蘊五蘊為自性。欲界者四
蘊。色界者五蘊。問若慈悲俱以無瞋善根。 為自性對治瞋者。慈對治何等瞋。悲對治 何等瞋耶。答慈對治斷命瞋。悲對治捶打
瞋。復次慈對治應瞋處瞋。悲對治不應瞋處 瞋。有作是說。慈無量以無瞋善根。為自性 對治瞋故。悲無量以不害為自性對治
害故。喜以喜根為自性。若兼取相應隨轉。 則欲界者四蘊為自性。色界者五蘊為自性。 問若喜無量以喜根為自性者。品類足說
當云何通。如說。云何喜無量。謂喜及喜相 應受想行識。若彼所起身語二業者。彼所起 心不相應行皆名為喜。豈有喜受與受相
應。答彼文應說。謂喜及喜相應想行識。不 應言受而言受者是誦者謬。復次彼論總 說五蘊為喜無量自性。雖喜受與受不相 應。而餘心心所法與受相應。故作是說亦
不違理。有餘師說。此喜無量欣為自性。欣 體非受別有心所與心相應。有說。欣在喜 根相應聚中可得。有作是說。喜根後生欣 由喜力所引起故。若作是說此喜無量與
受相應亦不違理。捨以無貪善根為自性 對治貪故。若兼取相應隨轉。則欲界者四 蘊為自性。色界者五蘊為自性。如是名為 無量自性。問此四無量其相云何。答自性即
是相。相即是自性。自性與相不相離故。尊 者世友作如是說。授與饒益是慈相。除去 衰損是悲相。慶慰得捨是喜相。忘懷平等 是捨相。
[0420c13] 已說無量自性及相。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 無量。無量是何義。答普緣有情對治無量 戲論煩惱故名無量。問戲論有二種。一愛
戲論。二見戲論。何無量。對治何戲論耶答 無量不能斷諸煩惱。但能制伏。或令轉遠。 有時四種皆對治愛。有時四種皆對治見。
若依四種近對治說。應言慈悲近對治見戲 論。以見行者多瞋恚故。喜捨近對治愛戲 論。以愛行者多親附故。有作是說。慈悲近
對治愛戲論。喜捨近對治見戲論。復次普 緣有情對治無量放逸煩惱故名無量。謂 四無量能近對治欲界放逸諸煩惱故。復次 如是四種是諸賢聖。廣遊戲處故名無量。
如富貴人有無量種廣遊戲處。謂諸園苑宮 殿臺閣遊獵等處。復次如是四種能緣無量 有情為境。生無量福引無量果故名無 量。
[0421a01] 此四無量界者在欲色界。地者慈悲捨三在 七地。謂欲界四靜慮。及未至定靜慮中間。有 說。在十地。謂四靜慮四近分。靜慮中間及
欲界。喜無量在三地。謂欲界初二靜慮有 餘師說。初二靜慮無悲無量。所以者何。初二 靜慮有勝喜受歡行相轉。悲無量慼行相轉。
初二靜慮若有悲者。則一心中有歡有慼便 違正理。問若爾初二靜慮如何有無漏厭。答 無漏厭與真實作意相應不違於喜。如如於 境覺真實相。如是如是深生喜慰如如於
境深生喜慰。如是如是復欣彼覺。如人求 寶而掘於地。如如掘地如是如是得諸寶 物。如如得寶如是如是復欣掘地。悲無量 與勝解作意相應故違於喜。評曰。應作是
說。初二靜慮有悲無量。云何知然。有至教 故。如定蘊說。初二靜慮攝初二靜慮四無量 等故知有悲。此四無量所依者。唯依欲界
身而得現起。行相者。慈有與樂行相。悲有 拔苦行相。喜有喜慰行相。捨有捨置行相。 所緣者。唯緣欲界。唯緣聚集。唯緣和合。唯
緣有情。謂緣欲界五蘊二蘊有情為境。若 諸有情住自地心者則緣彼五蘊。若諸有情 住他地心。或無心者則緣彼二蘊。有作是
說。初靜慮無量緣欲界有情。第二靜慮無量。 緣欲界及初靜慮有情。第三靜慮無量。緣 欲界及初二靜慮有情。第四靜慮無量緣欲
界及下三靜慮有情。復有說者。初靜慮無量。 緣欲界及初靜慮有情。第二靜慮無量。緣欲 界及初二靜慮有情。第三靜慮無量。緣欲界
及下三靜慮有情。第四靜慮無量。緣欲界及 四靜慮有情。有餘師說。慈無量緣欲界及下 三靜慮。所以者何。慈無量與樂行相轉。唯四
地中有樂受故。悲無量唯緣欲界。所以者 何。悲無量拔苦行相轉。唯欲界中有苦受 故。喜無量緣欲界及初二靜慮。所以者何。喜
無量喜慰行相轉。唯三地中有喜受故。捨無 量緣欲界四靜慮。所以者何。捨無量捨置行 相轉。一切地中有捨受故。評曰。此諸說中
初說為善。謂四但緣欲界為境。念住者。此 四唯與法念住俱。智者此四唯與世俗智 俱。三摩地者。此四不與三摩地俱。唯有漏
故。根相應者。慈悲捨三與喜樂捨三根相 應。喜全不與受根相應。若兼說彼相應隨 轉。則喜亦與喜根相應。過去未來現在者。
此四無量皆通三世。過去緣過去。現在緣 現在。未來可生法緣未來不可生法。緣三世 善不善無記者。此四無量唯是善緣三種。欲
界色界無色界繫者。此四無量欲色界繫唯 緣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此四無量 唯非學非無學唯緣非學非無學。見所斷修
所斷非所斷者。此四無量唯修所斷。緣見修 所斷。緣名緣義者。此四無量通緣二種。緣 自相續緣他相續者。此四無量唯緣他相
續加行得離染得者。此四無量皆通二種。應 知此中離染得者。謂初靜慮無量離欲界染 故得。第二靜慮無量。離初靜慮染故得。第
三靜慮無量。離第二靜慮染故得。第四靜慮 無量。離第三靜慮染故得。或離自地上地 染時。修得無量加行得者。謂四無量多由加
行而現在前。佛不由加行而現在前。獨覺 由下加行而現在前。聲聞由中上加行而 現在前。異生不定種姓多故。曾得未曾得者
此。四無量皆通二種。一切聖者及住後有異 生皆通二種。諸餘異生唯是曾得。有作是 說。一切聖者及住內法異生皆通二種。外法 異生唯是曾得。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楊忠權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法雲寺出版之光碟,日本瑜伽行思想研究會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