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6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 七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之五
[0345b24] 諸不還者所成就無漏法。此法不還果攝耶。 答或攝或不攝。義不定故。云何攝。答有為無 為不還果已得不失。有為不還果者。謂道類
智等。或離欲染第九解脫道等及彼眷屬。無 為不還果者。謂三界見所斷法斷。及欲界修 所斷法斷。已得者。謂信勝解已得信勝解不
還果攝種性諸根。見至已得見至不還果 攝種性諸根。及已得三界見所斷法斷。并欲 界修所斷法斷。不失者。謂信勝解不轉根作
見至故。不失信勝解不還果攝種性諸根。或 不退失此及欲界修所斷。法斷。云何不攝。答 諸不還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及彼
所證諸結盡。并不還者所成就非擇滅。諸不 還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者。謂離初 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無間
道。及有學解脫道勝進道。如是無漏法。不還 者雖成就。而非不還果所攝。以勝果道非 果攝故。及彼所證諸結盡者。謂初靜慮乃至
無所有處。各九品修所斷法斷。及非想非非 想處前八品修所斷法斷。是勝果道所證斷 故。如勝果道非此果攝。并不還者所成就
非擇滅者。謂不還者於三界及無漏法得非 擇滅。彼雖成就此非擇滅。而此非擇滅非 不還果攝。所以者何。非擇滅是無記。不還果
是善故。設法不還果攝。此是無漏法耶。答如 是。謂有為無為不還果。俱是無漏故。諸阿羅 漢所成就無漏法。此法阿羅漢果攝耶。答或
攝或不攝。義不定故。云何攝。答有為無為阿 羅漢果已得不失。有為阿羅漢果者。謂盡智 無生智無學正見及彼眷屬。無為阿羅漢果
者。謂三界見修所斷法斷。已得者。謂時解脫 已得時解脫阿羅漢果攝種性諸根。不時解 脫已得不時解脫阿羅漢果攝種性諸根。及
已得三界見修所斷法斷。不失者。謂時解脫 不轉根作不時解脫故。不失時解脫阿羅漢 果攝種性諸根。或不退失此及三界修所斷
法斷。云何不攝。答阿羅漢所成就非擇滅。 謂阿羅漢於三界及無漏法得非擇滅。彼雖 成就此非擇滅。而此非擇滅非阿羅漢果
攝。所以者何。非擇滅是無記。阿羅漢果是善 故。設法阿羅漢果攝。此是無漏法耶。答如 是。謂有為無為阿羅漢果俱是無漏故。
[0346a08] 諸法預流者成就。此法預流果攝耶。答應作 四句。此成就果攝互有寬狹故。有法預流 者成就非預流果攝。謂預流者所得勝進無
漏根等有為法。及彼所證諸結盡。并預流者 所成就非擇滅有漏法。此中有四法。前三 如前說。彼所成就有漏法者總有三種。謂善
染污無覆無記。善復有二。謂加行善及生得 善。染污謂三界修所斷染法。無覆無記謂威 儀路工巧處異熟生。如是諸法預流者成就
非預流果攝。果唯無漏。此有漏故。有法預流 果攝非預流者成就。謂預流果未得已失。未 得者。謂信勝解未得見至預流果攝種性諸
根。及見至不得信勝解預流果攝種性諸根。 已失者。謂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故。失信勝 解預流果攝種性諸根。或有退失。有法預
流者成就亦預流果攝。謂預流果已得不失。 應知此中義如前說。有法非預流者成就 亦非預流果攝。謂除前相。此中相聲即名所
表。謂若法已稱已說名所表者作前三句。 此中除之若法未稱未說名所表者作第四 句。此復云何。謂善染污無覆無記。善有二種。
謂有漏及無漏。有漏善者。謂預流者所不成 就加行離染生得善。無漏善者。謂預流者 所不成就下位上位一切聖道。及所未得
上位擇滅。染污者。謂三界見所斷染法。及 預流者已斷欲界修所斷染法。無覆無記者。 謂預流者所不成就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
及一切變化心等。如是諸法是第四句。諸法 一來者成就此法一來果攝耶。答應作四句。 此成就果攝互有寬狹故。有法一來者成就
非一來果攝。謂一來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 有為法。及彼所證諸結盡。并一來者所成就 非擇滅有漏法。此中有四法。前三如前說。
彼所成就有漏法者總有三種。謂善染污無 覆無記。善復有二。謂加行善及生得善。染 污謂欲界後三品修所斷染法。及色無色界
修所斷染法。無覆無記謂威儀路工巧處異 熟生。如是諸法。一來者成就。非一來果攝。 果唯無漏。此有漏故。有法一來果攝非一來
者成就。謂一來果未得已失。未得者。謂信勝 解未得見至一來果攝種性諸根。及見至不 得信勝解一來果攝種性諸根。已失者。謂信
勝解轉根作見至故。失信勝解一來果攝種 性諸根。或有退失。有法一來者成就亦一來 果攝。謂一來果已得不失。應知此中義如
前說。有法非一來者成就亦非一來果攝。 謂除前相。此中相聲即名所表。謂若法已稱 已說名所表者作前三句。此中除之。若法
未稱未說名所表者作第四句。此復云何。謂 善染污無覆無記。善有二種。謂有漏及無漏。 有漏善者。謂一來者所不成就加行離染生
得善。無漏善者。謂一來者所不成就下位 上位一切聖道。及所未得上位擇滅。染污 者。謂三界見所斷染法。及一來者已斷欲界
修所斷染法。無覆無記者。謂一來者所不成 就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及一切變化心等。 如是諸法是第四句。諸法不還者成就。此法
不還果攝耶。答應作四句。此成就果攝互 有寬狹故。有法不還者成就非不還果攝。 謂不還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及彼 所證諸結盡。并不還者所成就非擇滅有漏
法。此中有四法。前三如前說。彼所成就有 漏法者總有三種。謂善染污無覆無記。善復 有三。謂加行離染生得善。染污。謂色無色界
修所斷染法。無覆無記。謂威儀路工巧處異 熟生及變化心等。如是諸法。不還者成就。非 不還果攝。果唯無漏。此有漏故。有法不還果
攝。非不還者成就。謂不還果未得已失。未得 者。謂信勝解未得見至不還果攝種性諸根。 及見至不得信勝解不還果攝種性諸根。已
失者。謂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故。失信勝解不 還果攝種性諸根。或有退失。有法不還者 成就亦不還果攝。謂不還果已得不失。應知
此中義如前說。有法非不還者成就亦非 不還果攝。謂除前相。此中相聲即名所表。 謂若法已稱已說名所表者作前三句。此中 除之。若法未稱未說名所表者作第四句。
此復云何。謂善染污無覆無記。善有二種。謂 有漏及無漏。有漏善者。謂不還果所不成 就加行離染生得善。無漏善者。謂不還者所
不成就下位上位一切聖道。及所未得上 位擇滅。染污者。謂三界見所斷染法。及欲界 修所斷染法。無覆無記者。謂不還者所不成
就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及變化心等。如是 諸法是第四句。諸法阿羅漢成就。此法阿羅 漢果攝耶。答應作四句。此成就果攝互有
寬狹故。有法阿羅漢成就非阿羅漢果攝。 謂阿羅漢所成就非擇滅有漏法。彼所成就 非擇滅者。如前廣說。彼所成就有漏法者總
有二種。謂善及無覆無記。善有三種。謂加 行離染生得善。無覆無記。謂威儀路工巧處 異熟生及變化心等。如是諸法。阿羅漢成就。
非阿羅漢果攝。果唯無漏。此有漏故。有法 阿羅漢果攝非阿羅漢成就。謂阿羅漢果未 得已失。未得者。謂時解脫未得不時解脫阿
羅漢果攝種性諸根。及不時解脫不得時解 脫阿羅漢果攝種性諸根。已失者。謂時解脫 轉根作不時解脫故。失時解脫阿羅漢果攝
種性諸根。或有退失。有法阿羅漢成就亦阿 羅漢果攝。謂阿羅漢果已得不失。應知此中 義如前說。有法非阿羅漢成就亦非阿羅
漢果攝。謂除前相。此中相聲即名所表。謂 若法已稱已說名所表者作前三句。此中除 之。若法未稱未說名所表者作第四句。此
復云何。謂善染污無覆無記。善有二種。謂有 漏及無漏。有漏善者。謂阿羅漢所不成就 加行離染生得善。無漏善者。謂諸學法。染污
者。謂三界見修所斷染法。無覆無記者。謂阿 羅漢所不成就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及變 化心等。如是諸法是第四句。
[0347b02] 問信勝解為轉根作見至不。設爾何失。二 俱有過。所以者何。若信勝解轉根作見至 者。後根蘊中何故不說。如彼說若捨無漏
根。得無漏根彼皆從果至果耶。答若從果 至果。彼皆捨無漏根得無漏根。有捨無漏 根得無漏根非從果至果謂現觀邊道類 智現在前時。及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
時。此本論師有何勞倦而不說。信勝解練 根作見至時。若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者。 此中所說當云何通。如此說。有法預流果
攝非預流者成就。謂預流果未得已失。若信 勝解不轉根作見至者。如何預流果有得 已而失耶。後智蘊說復云何通。如彼說。預
流者於三三摩地未來皆成就過去。若已滅 不失即成就現在。若現在前即成就。若信勝 解不轉根作見至者。如何預流者有三摩 地已滅而失。為簡彼故說有已滅而不失
耶。識身論說復云何通。如彼說有過去無 學心是已了非今了非當了。謂時解脫阿 羅漢退阿羅漢果作信勝解。彼練根作見 至已還得阿羅漢果。彼時解脫道所攝無學
心。是已成就非今成就非當成就。彼於成 就施設了聲。是已了者是已成就非今了 者非今成就。非當了者非當成就。若信勝 解不轉根作見至者。如何彼說時解脫阿
羅漢退阿羅漢果作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已還得阿羅漢果耶。答應作是說。有信勝 解轉根作見至。
[0347c01] 問若爾。善通後所設難。後根蘊中何故不說。 答後根蘊中應作是說。有捨無漏根得無 漏根非從果至果謂現觀邊道類智現在前
時。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退法等練根作 思法等時。及時解脫練根作不動時。而不 作是說者。有別意趣。謂彼舉始舉終。影
顯中故說。現觀邊道類智現在前時者。即是 舉始說時解脫練根作不動時者。即是舉 終。由舉始終。影顯中間。有信勝解練根作 見至時。若學位中無練根義至無學位亦
應如是。如學位中無救護無勢力。無學位 中亦應爾。故亦顯有退法等轉根作思法 等。如舉始終如是。舉初入已度加行究竟 應知亦爾。尊者僧伽筏蘇說曰。信勝解練根
作見至。即攝在根蘊所說中。即是從果至 果攝故。謂預流者修習練根加行道已趣 一來果。若得一來果即名轉根。得果與轉 根時。無差別。若一來者修習練根加行道
已趣不還果。若得不還果即名轉根。得果 與轉根時無差別。問何故無有得預流果 阿羅漢果即名練根。彼作是答。出過欲界 是無始來數數舊法。無一有情於欲界染
未曾離故。由此得有求轉根者倍離全 離欲界染故。得二果時亦即轉根。出過有 頂。非無始來數數舊法。無一有情於有頂 染曾已離故。由此無有求轉根者分離
全離有頂染故。得二果時亦即轉根。問如 汝所說學位練根進得二果。即是從果至 果攝故不別說者。無學位中有六種性轉 退法作思法。乃至轉安住作堪達時。後根
蘊中何故不說。但說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耶。彼作是答。此亦攝在根蘊說中。所以者 何。轉退法作思法時不捨退法根而得 思法根。乃至轉安住作堪達時不捨前四
根而得堪達根。若轉堪達作不動時頓捨 前五根得不動根故。彼但說時解脫練根 作不動時。捨無漏根得無漏根非從果 至果。不說轉退法等作思法等。評曰。彼不
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尚無有一成就二 根。況有成就五品根者。又不還者修習練 根加行道已雖不能得阿羅漢果。何故不 能轉作見至。諸異生輩雖不得果而有轉
根。何緣聖者離得果時無轉根義。離染轉根 加行各別。如何離染得二果時亦即轉根。故 後根蘊舉始舉終影顯中故。不說信勝解 練根作見至。亦不說退法等練根作思法
等。有餘師說。無信勝解轉根作見至。
[0348a19] 問若爾善通根蘊所說。此中所說當云何通。 如此說有預流果未得已失。若信勝解不 轉根作見至者。如何預流果有得已而失
耶。彼於此中有作是說。不成就過去未來 得。有作是說。有成就過去未來得。若作是 說。不成就過去未來得者。彼說預流果得 在未來名未得。在過去名已失。在現在
名成就。若作是說。有成就過去未來得者。 彼說預流果有三種。謂下中上。若初住下 預流果時於中上預流果名未得。於下品 預流果名成就。不應說已失無所已失
故。若初住中預流果時於上預流果名未 得。於下預流果名已失。於中預流果名成 就。若初住上預流果時於中下預流果名 已失。於上預流果名成就。不應說未得
無所未得故。問若初住中預流果者於下 未得。若初住上預流果者於中下俱未得。 如何說已失耶。彼作是答。超過彼故說名 已失。謂彼先時有可得義今至勝位已超
過彼更不可得故名已失。由斯理趣雖信 勝解無有轉根作見至者。而得說預流果 有未得已失義。後智蘊說復云何通。如彼 說預流者於三三摩地未來皆成就過去。
若已滅不失即成就現在。若現在前即成就。 若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者。如何預流者 有三三摩地已滅而失。為簡彼故說有已 滅而不失耶。彼作是答。後智蘊中應作是
說。預流者於三三摩地未來皆成就過去已 滅即成就。不應說不失而說不失者是誦 者錯謬。識身論說復云何通。如彼說時解脫 阿羅漢退阿羅漢果作信勝解。練根作見
至已還得阿羅漢果彼作是答。我不能通 識身論文極明了故。評曰既不能通識身 論說。又前損減智蘊論文。雖通此文亦不 應理。故應信受有信勝解能轉根作見至。
若有學位不能轉根。無學位中亦應不轉 如有學位。無救護無勢力。無學位中亦應 爾。故尊者佛護作如是說。信勝解轉根作 見至有六事不共。一者在欲界不在色無
色界。二者依靜慮不依無色定。三者用無 漏道不用世俗道。四者用法智不用類 智。五者是已退非未退。六者住果非住勝 果道。問彼何故在欲界非在色無色界耶。
彼作是答。由說法力方能轉根。唯欲界中 有說者故。問彼何故依靜慮不依無色定 耶。彼作是答。學位練根要依得果地。無依 無色定得學果者。故學轉根不依無色。問
彼何故用無漏道不用世俗道耶。彼作是 答。要猛利道方能轉根。世俗道鈍故彼不用。 問彼何故唯用法智不用類智。彼作是答。
要生欲界方能轉根。欲界唯得法智自在。 故彼不用類智轉根。問彼何故是已退者。 非未退者。彼作是答。厭患退者方求練根。
要曾退已而有厭患。故未退者無轉根義。問 彼何故住果非住勝果道。彼作是答。若住 勝果道而練根者。應練根時捨多道得少 道。彼應名退不名為進。故唯住果有轉根
義。以練根時唯得果故。
[0348c19] 阿毘達磨諸論師言。學轉根時於彼六事。 三事應理三事不可。謂彼所說學位轉根在 欲界非在色無色界者此事應理。唯欲界
有轉根義故。又彼所說彼依靜慮不依無 色定者此亦應理。唯依靜慮得學果故。又 彼所說彼用無漏道不用世俗道者此亦 應理。學位練根如見道故。然彼所言彼用
法智不用類智者此事不可。所以者何。義 不定故。謂生欲界或有於法智得自在非 類智。或有於類智得自在非法智故。又 彼所言是已退者非未退者。此亦不可。所以
者何。義不定故。謂或已退或復未退然怖畏 退或求勝根而練根故。又彼所言彼住果非 住勝果道者此亦不可。所以者何。義不定 故。謂學練根或住果位或住勝果道求利
根故或畏退故。問若住勝果道而轉根者 捨多道得少道豈非退耶。答彼求利根 不求多道故無有失。如多銅鐵貿少金 銀豈名失利。
[0349a09] 問於欲界內何處轉根。為但人中為亦天 上。答唯在人中受教勝故。又畏退故。問人 四洲內何處轉根。尊者窶沙筏摩說曰。唯贍
部洲有轉根義。贍部洲人根猛利故。評曰應 作是說。人三洲內皆得轉根。除北俱盧 無勝德故。問為依男身有轉根義為亦 依女。有作是說。唯依男身有轉根義。男身
功德勝女人故。評曰應作是說。諸轉根者 亦依男身亦依女身。以依女身亦能發起 勝功德故。問隨依何地先得學果後即依 彼而轉根耶。有說即依彼學者轉根。亦有
依餘地然勝非劣。謂初二果依未至定得 果轉根不依餘地。若不還果依彼地得即 依彼地而後轉根。或依餘地然勝非劣。諸 不還者極少成就三地果。極多成就六地果。
謂次第者離欲界染第九解脫道時。彼成就 三地不還果。即未至定初靜慮及靜慮中間。 若已離欲染即依此三地入正性離生者。 彼道類智時亦即成就此三地不還果。若依
第二靜慮入正性離生者。彼道類智時成 就四地不還果。謂前三地及第二靜慮。若依 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者。彼道類智時成 就五地不還果。謂前四地及第三靜慮。若依
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者。彼道類智時成 就六地不還果。謂前五地及第四靜慮。依初 三地得不還果已。即依此三地而轉根者。 彼捨三地不還果。得三地不還果。即彼若
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三地不還果 得四地不還果。即彼若依第三靜慮而轉根 者。彼捨三地不還果。得五地不還果。即彼
若依第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三地不還果。 得六地不還果。若依第二靜慮得不還果 已即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四地不還 果得四地不還果。即彼若依第三靜慮而
轉根者。彼捨四地不還果。得五地不還果。 即彼若依第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四地不 還果。得六地不還果。若依第三靜慮得不
還果已。即依第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五 地不還果。得五地不還果。即彼若依第四靜 慮而轉根者。彼捨五地不還果。得六地不
還果。若依第四靜慮得不還果已。即依第 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六地不還果。得六 地不還果。無依上地得不還果後依下地 而轉根者。所以者何。勿捨多道得少道故。
應名損減不名增益。或有說者。有依上 地得不還果後依下地而轉根者。彼作是 說。依第四靜慮得不還果已若依第三靜 慮而轉根者。彼捨六地不還果。得五地不還
果。即彼若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六 地不還果。得四地不還果。即彼若依初靜慮 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六地不還果。得三
地不還果。依第三靜慮得不還果已。若依 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五地不還果。得 四地不還果。即彼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
根者。彼捨五地不還果。得三地不還果。依 第二靜慮得不還果已。若依初靜慮等三 地而轉根者。彼捨四地不還果。得三地不 還果。此中但說與前異者。依自上地而轉
根者捨得多少如前應知。問若依上地得 不還果後依下地而轉根者。既捨多道得 少道故。應名損減豈是增益。答彼求利根 不求多道捨多得少亦無有過。如多賤貨
貿少貴珍。乃名增益不名損減。依果說已 若依道說諸不還者。未離初靜慮染若依 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三地聖道。 得三地聖道。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
慮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 四地聖道。得三地聖道。已離第二靜慮染 未離第三靜慮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 轉根者。彼捨五地聖道得三地聖道。已離
第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若依初靜 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六地聖道得三 地聖道。已離第四靜慮染未離空無邊處 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七
地聖道。得三地聖道。已離空無邊處染未 離識無邊處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 根者。彼捨八地聖道得三地聖道。已離識 無邊處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
捨九地聖道。得三地聖道。未離第二靜慮 染。若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四地聖 道得四地聖道。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 三靜慮染。若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
五地聖道得四地聖道。乃至已離識無邊處 染。若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九地聖 道得四地聖道。未離第三靜慮染。若依第 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五地聖道得五地
聖道。已離第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 若依第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六地聖道 得五地聖道。乃至已離識無邊處染。若依 第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九地聖道得五
地聖道。未離第四靜慮染。若依第四靜慮 而轉根者。彼捨六地聖道得六地聖道。已 離第四靜慮染未離空無邊處染。若依第 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七地聖道得六地
聖道。乃至已離識無邊處染。若依第四靜 慮而轉根者。彼捨九地聖道得六地聖道。 已離初靜慮等染。若依第二靜慮等而轉根 者。捨得多少如理應思。無依無色而轉根
者。學果不依無色定故。應作是說。若於 上地已得自在而依下地學轉根等。亦得 上地無漏果道。然轉根時不得無色彼定 無有不還果故。此中應作頗設問答。頗有
聖者捨九地聖道得六地聖道而名為進 不名退耶。答有謂已離識無邊處染。信勝 解依第四靜慮而轉根時。頗有聖者已離 無所有處染而但成就一地聖道耶。答有。
謂已離無所有處染。依未至定入正性離 生。彼見道中十五心頃。頗有不還者已離無 所有處染。唯成就三地無漏果道耶。答有。 謂已離無所有處染。信勝解於上地不得
自在。依未至定或初靜慮或靜慮中間轉 根作見至時。頗有身證者不成就無漏無 色定耶。答有。謂身證信勝解轉根作見 至時。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七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楊忠權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法雲寺出版之光碟,日本瑜伽行思想研究會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