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5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 一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六
[0263a08] 問何故名善不善無記答若法巧便所持。能 招愛果。性安隱故名善。巧便所持者顯道 諦。能招愛果者。顯苦集諦少分即有漏善。
性安隱者顯滅諦。若法非巧便所持。能招 不愛果。性不安隱故名不善。此總顯苦集 諦少分即諸惡法。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
名無記。復次若法能招可愛果樂受果。故名 善。若法能招不愛果苦受果。故名不善。若 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復次若法能 引可愛有芽及解脫芽故名善。若法能
引非愛有芽故名不善。若法與彼二種相 違故名無記。復次若法能令生善趣故名 善。若法能令生惡趣故名不善。若法與彼 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復次若法墮還滅品。
性輕昇故名善。若法墮流轉品。性沈重故 名不善。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霧 尊者言。由四事故名善。一自性故。二相應
故。三等起故。四勝義故。自性故者。謂自性 善。有說。是慚愧。有說。是三善根。相應故者。 謂相應善即彼相應心心所法。等起故者。謂
等起善即彼所起身語二業不相應行。勝義 故者。謂勝義善即是涅槃安隱故名善。分別 論者亦作是說。自性善謂智。相應善謂識。等
起善謂身語業。勝義善謂涅槃。由四事故 名不善。一自性故。二相應故。三等起故。四 勝義故。自性故者。謂自性不善。有說。是無慚
無愧。有說。是三不善根。相應故者。謂相應不 善即彼相應心心所法。等起故者。謂等起不 善即彼所起身語二業不相應行。勝義故者。
謂勝義不善即是生死不安隱故名不善。分 別論者亦作是說。自性不善謂癡。相應不善 謂識。等起不善謂身語業。勝義不善謂生死。
脇尊者言。若法是如理作意。自性與如理作 意相應。從如理作意等起。是如理作意等流 離繫果故名善。若法是非理作意。自性與非
理作意相應。從非理作意等起。是非理作 意等流果故名不善。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 名無記。復次若法是慚愧。自性與慚愧相應。
從慚愧等起。是慚愧等流離繫果故名善。 若法是無慚無愧。自性與無慚無愧相應。從 無慚無愧等起。是無慚無愧等流果故名不
善。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復次若 法是三善根。自性與三善根相應。從三善根 等起。是三善根等流離繫果故名善。若法是
三不善根。自性與三不善根相應。從三不善 根等起。是三不善根等流果故名不善。若法 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復次若法是信等
五根。自性與信等五根相應。從信等五根 等起。是信等五根等流離繫果故名善若法 是五蓋。自性與五蓋相應。從五蓋等起。是
五蓋等流果故名不善。若法與彼二種相違 故名無記。集異門說。何故名善。答由此能 引可愛可憙可樂悅意如意果。故名善。此顯
等流果。復次由此能招可愛可喜可樂悅意 如意異熟故名善。此顯異熟果。何故名不 善。答由此能引不可愛不可憙不可樂不悅
意不如意果。故名不善。此顯等流果。復次 由此能招不可愛不可憙不可樂不悅意不 如意異熟。故名不善。此顯異熟果。若法與
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問世尊定記苦真是 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一切法者 謂十二處。如是諸法世尊顯說施設開示。如 何可立為無記耶。答非為不說故名無
記。然諸善法佛記為善。諸不善法記為不善。 若法不可記善不善。說為無記。復次佛記 善法有可愛果。記不善法有非愛果。若法
無彼二果可記。說為無記。復次由二事故 善法可記。一由自性。二由異熟。不善亦爾。 無記雖有自性可記。而無異熟故名無記。
或有不說故名無記。如諸經中應捨置記。 四種記論雜蘊已說。
[0263c21]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有異熟。幾無異熟。 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 或有執。離思無異熟因。離受無異熟果。如
譬喻者為止彼意。顯異熟因及異熟果俱 通五蘊。或復有執。諸異熟因果。若熟已因 體便無。如飲光部。彼作是說。諸異熟因果
未熟位其體猶有。果若熟已其體便無。如外 種子。芽未生位其體猶有。牙若生已其體 便無。為遮彼意顯異熟因果已熟位其體猶
有。或復有執。善不善業無異熟果。如諸外 道。為破彼義顯善惡業有異熟果。為止 此等種種異執顯己所宗故作斯論。復次 勿為止他顯示己義。但為開發諸法實性
令生正解故作斯論。答諸不善有異熟。諸 無記無異熟。此廣分別應准前門。問有異 熟者義何謂耶。為與自異熟法俱名有異 熟。為與他異熟法俱名有異熟。設爾何失。
若與自異熟法俱名有異熟則因果應並。 伽他所說復云何通。如說。
作惡不即受 非如乳成酪
猶灰覆火上 愚蹈久方燒
[0264a13] 有薩闍草。磨置乳中即便成酪。業果不爾。 如灰覆火。愚夫輕蹈。初雖不覺後便被燒。 作惡亦爾。因時雖樂至果熟時有惡趣苦。
若與他異熟法俱名有異熟。則應聖道亦 有異熟。與他異熟俱時起故。答自異熟俱 名有異熟。問若爾。因果應並。伽他所說復
云何通。答俱有二種。一者有俱。二者並俱。 有俱者。如有因有果有所緣有異熟。有因有 果者。如因謝已百俱胝劫果乃現前。相去雖
遠。而後名有因前名有果。有所緣者。如人 住此觀日月輪發生眼識。此彼相去雖四 十千踰繕那量。而此眼識名有所緣。有異熟
者。如造業已百俱胝劫異熟方起。相去雖 遠。而前業因名有異熟。並俱者。如有尋有 伺有喜有警覺。有尋者謂尋相應法。有伺者
謂伺相應法。有喜者謂喜根相應法。有警覺 者謂作意相應法。應知此中有異熟者。依有 俱說。不依並俱。復次俱有二種。一者有俱。
二者合俱有俱者。如有因有果有所緣有異 熟。合俱者。如有尋有伺有喜有警覺應知 此中有異熟者。依有俱說不依合俱。復次
俱有三種。一者近俱。二者遠俱。三者近遠俱。 近俱者。如有尋有伺有喜有警覺。遠俱者。 如有因有果有所緣有異熟。近遠俱者。如有
漏有隨眠有緣有事。有漏者謂漏相應法。及 漏所緣法。有隨眠亦爾。有緣者謂與彼緣近 遠諸法。有事亦爾。事謂因事或所繫事。應知
此中有異熟者。依遠俱說不依餘二。問何 故名異熟。答異類而熟故名異熟。熟有二 種。一同類。二異類。同類熟者謂等流果。即善
生善。不善生不善。無記生無記。異類熟者 謂異熟果。即善不善法招無記果。餘問答義 如雜蘊說。
[0264b17]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見所斷幾修所斷。 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 譬喻者作如是說。異生不能斷諸煩惱。大
德說曰。異生無有斷隨眠義。但能伏纏。若 作是說於理無損。問彼何故作此執。答依 契經故。謂契經說。若以聖慧見法斷者。是
名真斷非諸異生。已有聖慧故未能斷。 問若爾。經說復云何通。如說。苾芻彼猛憙 子。已斷欲染。已斷色染。已斷空無邊處識
無邊處無所有處染。生非想非非想處。又 說外仙已離欲染。彼作是答。所引契經不 斷說斷不離說離如餘契經不斷說斷不 離說離。何等契經不斷說斷。如說。
愚執我我所 死時皆永斷
智者既知此 不執我我所
[0264c03] 何等契經不離說離。如說。有村邑中童男 童女。戲弄灰土以造舍宅。於此舍宅未離 染時修營擁衛。若時離染毀壞捨去。如此
二經不斷說斷不離說離。所引契經義亦應 爾。然諸異生於諸煩惱。實未永斷但能暫 伏。謂離染時以世俗道攀初靜慮離欲界 染。漸次乃至攀非想非非想處。離無所有處
染。非想非非想處無上可攀故不能離。猶 如蚇蠖緣草木時攀上捨下。若至極處 無上可攀即便退下。如人上樹應知亦然。 如野干等踐暴麻蘆。但損苗莖不除根
栽。異生離染應知亦然。唯能暫伏不能永 斷。為遮彼意顯諸異生以世俗道亦能斷 結。或復有執。必無聖者以世俗道斷煩惱 義。彼作是說。聖者何緣捨無漏道而用世
俗。為遮彼意顯有聖者以世俗道斷煩 惱義。或復有執。一切煩惱皆悉頓斷。無漸 斷義。彼作是說。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煩惱頓 斷。即由彼定斷一切惑。是故說名金剛喻
定。猶如金剛能破鐵石牙骨貝玉末尼等 故。彼雖許有四沙門果。然斷煩惱要金剛 定。問前之三果未能斷惑。何用立為。彼作 是答。前之三果伏諸煩惱。引金剛定令現
在前。方能永斷故非無用。譬如農夫左手握 草右執利鎌一時刈斷。為遮彼意顯諸煩 惱有二對治。謂見及修二道差別。一一現前
皆能永斷。或復有執。於四聖諦得現觀時 頓而非漸。為斷彼執顯於四諦得現觀 時漸而非頓。見所斷惑如修所斷。不應一 時斷一切故。若於四諦得現觀時頓非漸
者。便違聖教。如契經說。給孤獨長者來詣 佛所白佛言。世尊。於四聖諦得現觀時。 為頓為漸。世尊告曰。如四桄梯漸登非頓。
或復有執。一切煩惱無有見修所斷差別。為 遮彼意顯諸煩惱定有見修所斷差別。為 止此等種種異執顯己所宗故作斯論。復 次勿為止他顯示己義。俱為開發諸法實
性令生正解故作斯論。答三結中有身見 結見為前行有二句。或見所斷。或見修所 斷。問前行是何義。答先立義先答義是前行
義。先立義是前行義者。先立見所斷句。後 立不定句。先答義是前行義者。先以見所斷 句答。後以不定句答。云何見所斷。若有身
見非想非非想處繫。隨信隨法行現觀邊苦 忍斷。是見所斷。謂有身見從欲界乃至非想 非非想處可得。世俗道起能斷欲界乃至無
所有處有身見。於非想非非想處有身見。此 世俗道無能斷力。便住不進。後若見道現在 前時方能斷彼。此中有身見者。定彼自性。
非想非非想處繫者。定彼地。隨信隨法行者。 定彼能斷補特伽羅。現觀邊苦忍者。定彼對 治道。斷者。定彼道所作。若有身見有不雜
對治決定對治不共對治。聖者斷非異生。 聖道斷非世俗。見道斷非修道。忍斷非智 者是此所說。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弟子
斷見所斷。何者是餘。謂從欲界乃至無所有 處有身見。彼若異生斷以修道斷。聖者斷 以見道斷。異生斷以世俗道斷。聖者斷以
無漏道斷。異生斷以智斷。聖者斷以忍斷。 異生斷以九品斷九品。聖者斷以一品斷 九品。異生斷數起斷。聖者斷不起斷。異生斷
不觀諦斷。聖者斷觀諦斷。如有身見結。五順 下分結中有身見結。五見中有身見邊執見 亦爾。自性同故俱通九地唯一部故。戒禁取
疑結見為前行有二句。或見所斷或見修所 斷。前行義如上說。云何見所斷。若戒禁取疑 非想非非想處繫。隨信隨法行現觀邊諸忍
斷。是見所斷。謂戒禁取疑從欲界乃至非 想非非想處可得。世俗道起能斷欲界乃至 無所有處戒禁取疑。於非想非非想處戒禁 取疑。此世俗道無能斷力便住不進。後若
見道現在前時方能斷彼。此中戒禁取疑者。 定彼自性。非想非非想處繫者。定彼地。隨 信隨法行者。定彼能斷補特伽羅。現觀邊諸
忍者。定彼對治道。斷者定彼道所作。若戒 禁取疑有不雜對治決定對治。不共對治。聖 者斷非異生。聖道斷非世俗。見道斷非修
道。忍斷非智者是此所說。餘若異生斷修所 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何者是餘。謂從欲 界乃至無所有處戒禁取疑。彼若異生斷以
修道斷。聖者斷以見道斷。異生斷以世俗 道斷。聖者斷以無漏道斷。異生斷以智斷。 聖者斷以忍斷。異生斷以九品斷九品。聖
者斷以一品斷九品。異生斷數起斷。聖者 斷不起斷。異生斷不觀諦斷。聖者斷觀諦斷。 如戒禁取疑結。四暴流軛中見暴流軛四取
中見取戒禁取。四身繫中戒禁取此實執取 身繫。五順下分結中戒禁取疑結。五見中邪 見見取戒禁取。七隨眠中見疑隨眠。九結中
見取疑結亦爾。自性同故俱通九地唯四 部故。貪不善根修為前行有二句。或修所 斷或見修所斷。問前行是何義。答先立義先
答義是前行義。先立義是前行義者。先立修 所斷句。後立不定句。先答義是前行義者。先 以修所斷句答。後以不定句答。云何修所
斷。若貪不善根學見迹諸智斷。是修所斷。謂 貪不善根五部可得。即見苦乃至修所斷。見 道起能斷見苦乃至見道所斷貪不善根。於
修所斷貪不善根。此見道無能斷力。便住不 進。後勝修道現在前時方能斷彼。此中貪不 善根者定彼自性。學見迹者定彼能斷補特
伽羅。諸智者定彼對治道。斷者定彼道所 作。若貪不善根有不雜對治決定對治不共 對治。聖者斷非異生。修道斷非見道。智斷
非忍者是此所說。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 弟子斷見所斷。何者是餘。謂前四部貪不善 根即見苦乃至見道所斷。彼若異生斷以修
道斷。聖者斷以見道斷。異生斷以世俗道 斷。聖者斷以無漏道斷。異生斷以智斷。聖 者斷以忍斷。異生斷以九品斷九品。聖者
斷以一品斷九品。異生斷數起斷。聖者斷不 起斷。異生斷不觀諦斷。聖者斷觀諦斷。問此 中所說若貪不善根學見迹諸智斷是修所斷
者。顯聖者身中修所斷貪不善根。餘若異生 斷修所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者。顯異生聖 者身中見所斷貪不善根。餘有異生身中修
所斷貪不善根。此中何故不說。答應說而 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彼已說在前 所說中。所以者何。以部差別建立煩惱。不
以在身諸煩惱。部有五無六。聖者見道現 在前時斷見所斷。後若修道現在前時斷修 所斷。異生修道現在前時總斷五部。以諸異 生不能分別五部差別唯能總斷。說異生
斷修所斷言。即已說彼故不別說。復次說 學見迹諸智斷言。即已顯彼故不別說。異生 身中修所斷者。即學見迹智所斷故。如貪不
善根。瞋癡不善根。三漏中欲漏。四暴流軛 中欲暴流軛。四取中欲取。四身繫中貪欲瞋 恚身繫。五蓋中除惡作疑餘蓋五結中瞋結。
五順下分結中貪欲瞋恚結。七隨眠中欲貪 瞋恚隨眠。九結中恚結亦爾。自性同故俱唯 欲界通五部故。有漏無明漏見為前行有
三句。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見修所斷問前 行是何義答先立義先答義是前行義。先立 義是前行義者。先立見所斷句。次立修所斷
句。後立不定句。先答義是前行義者。先以 見所斷句答。次以修所斷句答。後以不定 句答。云何見所斷。若有漏無明漏非想非非
想處繫隨信隨法行現觀邊諸忍斷。是見所 斷。謂有漏從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 得。無明漏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 得。世俗道起能斷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有
漏欲界乃至無所有處無明漏。於非想非非 想處有漏無明漏。此世俗道無能斷力。便住 不進。後若見道現在前時方能斷彼見所斷
者。此中有漏無明漏者定彼自性。非想非非 想處繫者。定彼地。隨信隨法行者定彼能斷 補特伽羅。現觀邊諸忍者定彼對治道。斷者
定彼道所作。若有漏無明漏有不雜對治決 定對治不共對治。聖者斷非異生。聖道斷 非世俗。見道斷非修道。忍斷非智者是此
所說。云何修所斷。若有漏無明漏學見迹諸 智斷。是修所斷。謂彼有漏無明漏有五部。見 道現在前時斷前四部。於修所斷有漏無明
漏。此見道無能斷力便住不進。後勝修道 現在前時方能斷彼。此中有漏無明漏者定 彼自性。學見迹者定彼能斷補特伽羅。諸智
者定彼能斷對治道。斷者定彼道所作。若 有漏無明漏有不雜對治決定對治不共對 治。聖者斷非異生。修道斷非見道。智斷非
忍者是此所說。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弟 子斷見所斷。何者是餘。謂從初靜慮乃至無 所有處有漏。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無明漏。
異生身中五部。聖者身中四部。彼若異生斷 以修道斷。聖者斷以見道斷。異生斷以世 俗道斷。聖者斷以無漏道斷。異生斷以智
斷。聖者斷以忍斷。異生斷以九品斷九品 聖者斷以一品斷九品。異生斷數起斷。聖 者斷不起斷。異生斷不觀諦斷。聖者斷觀諦
斷。如有漏無明漏。四暴流軛中有無明暴流 軛。四取中我語取。五結中貪慢結。六愛身中 意觸所生愛身。七隨眠中有貪慢無明隨眠。
九結中。愛慢無明結亦爾。自性同故俱通八 九地。及通五部故。前行有三種。一不共前 行。二畢竟前行。三最初前行。不共前行者如
三結等。畢竟前行者如三不善根等。最初前 行者如有漏無明漏等。若諸煩惱通三界繫 唯見所斷。彼見為前行有二句。如三結等。
若諸煩惱唯欲界繫通於五部。彼修為前行 有二句。如三不善根等。若諸煩惱通三界 繫亦通五部。彼見為前行有三句。如有漏 無明漏等。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0266c11] 惡作蓋修所斷。異生聖者俱以九品智斷彼 故。如惡作蓋五結中嫉慳結。五順上分結。 六愛身中前五愛身。九結中嫉慳結亦爾。同
是九品智所斷故。疑蓋若異生斷修所斷。世 尊弟子斷見所斷。此唯欲界前四部故。九十 八隨眠中二十八見所斷。謂有頂前四部。十
修所斷。謂三界修所斷部。餘若異生斷修所 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謂下八地前四部。問 若二十八見所斷。十修所斷。餘不定者。品類
足論何故說九十八隨眠中八十八見所斷 十修所斷耶。答此文是了義。彼文是不了義。 此文無別意趣。彼文有別意趣。此文無別
因緣。彼文有別因緣此文依勝義諦說。彼 文依世俗諦說。復次彼論依漸次者具縛 者非超越者說。此論依非漸次者不具縛 者超越者說。復次彼論唯依聖者離染非
異生聖道作用非世俗說。此論通依聖者 異生離染聖道世俗道作用說。復次此論是 決定說。彼論依異門說。謂先離欲乃至無 所有處染入正性離生者。彼見道中亦證
下八地見所斷法無漏離繫得。故作是說。八 十八見所斷十修所斷。尊者妙音亦作是說。 此論所說依決定理。品類足論說八十八見
所斷者。依證無漏解脫得說。或依漸次得 果者說。
[0267a07] 問何故名見所斷。何故名修所斷耶。見不 離修修不離見。如何建立二所斷名。答雖 見道中亦有如實修可得。修道中亦有如實
見可得。而見者是慧修者是不放逸。如實者 是增廣義。或猛利義。見道中慧多不放逸少。 修道中不放逸多慧少。故彼所斷名有差
別。復次如實者是平等義。或相似義。雖見道 中有爾所慧。亦有爾所不放逸。修道中有 爾所不放逸。亦有爾所慧。而見道中慧用增
勝。不放逸用劣弱。修道中不放逸用增勝。慧 用劣弱。故彼所斷名有差別。尊者世友作如 是說。雖觀四諦斷諸煩惱。不可分別此
見所斷此修所斷。而由見力斷棄吐者。名 見所斷。如已得道。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分齊 品類漸令微薄乃至究竟。皆斷盡者名修所
斷。有作是說。見所斷者亦名修所斷。見道 中亦有如實修故。修所斷者亦名見所斷。 修道中亦有如實見故。於此義中若由見
力斷棄吐者。名見所斷。如已得道。若習若 修若多所作。分齊品類漸令微薄乃至究竟。 皆斷盡者名修所斷。問此說何義。答此說
見道是猛利道。暫現在前一時能斷九品煩 惱。修道是不猛利道。數數修習久時方斷九 品煩惱。如利鈍二刀同截一物。利者頓斷鈍
者漸斷暫見斷者名見所斷。數修斷者名修 所斷。復次若以見增上道斷者名見所斷。 若以修增上道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以 見慧二相道斷者名見所斷。若以見智慧三
相道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以眼明覺慧四 相道斷者名見所斷。若以眼明覺智慧五相 道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以諸忍斷者名 見所斷。若以諸智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
九品以一品斷者名見所斷。若九品以九 品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以未知當知根 斷者名見所斷。若以已知根斷者名修所 斷。復次若如析石而斷者名見所斷若如
絕藕絲而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違勇決 者名見所斷。若違加行者名修所斷。復次 未見諦而觀諦斷者名見所斷。若已見諦重 觀諦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以一因道而斷
者名見所斷。若以二因道而斷者名修所 斷復次如大力士擐甲冑而斷者名見所 斷如尪疾人御驢車而斷者名修所斷。復 次若斷彼時唯修自所觀諦諸行相者名見
所斷。若斷彼時亦修他所觀諦諸行相者名 修所斷復次若以向道未成就果而斷者名 見所斷。若以向道已成就果而斷者名修所 斷。復次若以無分齊品類道斷者名見所
斷。若以有分齊品類道斷者名修所斷。復 次若以隨信隨法行道斷者名見所斷。若 以信勝解見至身證道斷者名修所斷。復次 若以初頓起道而斷者名見所斷。若以後
數起道而斷名修所斷。復次若彼離繫四沙 門果攝者名見所斷。若彼離繫或三或二或 一沙門果攝者名修所斷。復次若所斷法緣 無事者名見所斷。若所斷法緣有事者名
修所斷。復次若彼斷已永不退者名見所斷。 若彼斷已或退或不退者名修所斷。復次若 解脫已不復縛者名見所斷。若解脫已或復 縛或不復縛者名修所斷。復次若離繫已
不復繫者名見所斷。若離繫已或復繫或 不復繫者名修所斷。復次若斷彼時忍為 無間道智為解脫道者名見所斷。若斷彼 時智為無間道智為解脫道者名修所斷。
復次若斷彼時智為加行道忍為無間道 智為解脫道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智為 加行。無間解脫道者名修所斷。復次若法 先得非擇滅後得擇滅者名見所斷。若法
或先得非擇滅後得擇滅。或先得擇滅後 得非擇滅。或一時得二滅者名修所斷。復 次若斷彼時修緣一諦道者名見所斷。若 斷彼時修緣四諦道者名修所斷。復次若
斷彼時修四行相道者名見所斷。若斷彼 時修十六行相道者名修所斷。復次若斷 彼時唯修相似道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 修相似不相似道者名修所斷。復次若斷
彼時修二或一三摩地者名見所斷。若斷 彼時修三三摩地者名修所斷。復次若斷 彼時不起斷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或起斷 或不起斷者名修所斷。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楊忠權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法雲寺出版之光碟,日本瑜伽行思想研究會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