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5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五
[0257a18] 有七隨 眠 。謂欲貪隨眠瞋恚隨眠有貪隨眠 慢隨眠無明隨眠見隨眠疑隨眠。問此七隨 眠以何為自性。答以九十八事為自性。謂
欲貪瞋恚隨眠各欲界五部為十事。有貪隨 眠色無色界各五部為十事。慢無明隨眠各 三界五部為三十事。見隨眠三界各十二為
三十六事。疑隨眠三界各四部為十二事。由 此七隨眠以九十八事為自性。已說自性 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隨眠。隨眠是何義 答微細義隨增義隨縛義是隨眠義。微細義
是隨眠義者。欲貪等七行相微細。如七極微 成一細色。隨增義是隨眠義者。欲貪等七普 於一切微細有漏皆悉隨增。乃至一極微。或
一剎那頃欲貪等七皆隨增故。隨縛義是隨眠 義者。如空行影水行隨故。空行謂鳥。水 行謂魚。鳥以翅力欲度大海。水中有魚 善取其相而作是念。無有飛鳥能過大
海。唯除勇迅妙翅鳥王。即逐其影鳥乏 墮水魚便吞之。如是隨眠於一切位恒 現起得非理作意。若現前時即受等流或異 熟果復次微細義是隨眠義者。依自性說隨
增義是隨眠義者。依作用說。隨縛義是隨眠 義者。依彼得說。復次微細義是隨眠義者。 依自性說。隨增義是隨眠義者。依相續說。
隨縛義是隨眠義者。依習氣堅牢說。復次微 細義是隨眠義者。依過去隨眠說。隨增義是 隨眠義者。依現在隨眠說。隨縛義是隨眠義
者。依未來隨眠說。復次微細義是隨眠義 者。依行相說。隨增義是隨眠義者。依所緣 縛說。隨縛義是隨眠義者。依相應縛說。復
次微細義隨增義是隨眠義者。依相應隨眠 說。隨縛義是隨眠義者。依不相應隨眠說。 問隨眠皆與心等相應。如何言依不相應 說。答此中於得立隨眠名得隨眠故。說名
隨眠。外國諸師作如是說。由四種義故名 隨眠。謂微細義隨入義隨增義隨縛義。是隨 眠義。微細義是隨眠義者。謂欲貪等自性行
相俱極微細。隨入義是隨眠義者。謂欲貪等 隨入相續無不周遍。如油在麻膩在團中 無不周遍。隨增義是隨眠義者。謂欲貪等 於相續中展轉隨增。如孩乳母。隨縛義是
隨眠義者。如空行影水行隨逐。復次微細 義是隨眠義者。依自性說。隨入義是隨眠 義者。依相應說。隨增義是隨眠義者。依行 相說。隨縛義是隨眠義者。依彼得說
應以三事知諸隨眠。一以自性故。二以 果故。三以補特伽羅故。以自性故者。欲貪 隨眠如食興蕖瞋恚隨眠如食辛辣。有愛 隨眠如乳母衣。慢隨眠如憍傲人。無明隨眠
如盲瞽者。見隨眠如失道者。疑隨眠如臨 岐路。以果故者。欲貪隨眠若習若修若多所 作。當生鴿雀鴛鴦等中。瞋恚隨眠若習若修
若多所作當生蜂蝎毒蛇等中。有貪隨眠若 習若修若多所作當生色無色界。慢隨眠 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當生卑賤種族。無明隨 眠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當生愚盲種族。見隨
眠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當生外道種族。疑隨 眠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當生邊鄙種族。以補 特伽羅故者。欲貪隨眠如難陀等。瞋恚隨眠
如氣噓指鬘等。有貪隨眠如遏璽多阿邏荼 嗢達洛迦等。慢隨眠如傲士等。無明隨眠如 鄔盧頻螺婆迦葉波等。見隨眠如善星等。
疑隨眠如摩洛迦子等。問嫉慳何故不立隨 眠。答彼二無有隨眠相故。復次隨眠微細 彼二麁動。復次隨眠輕微彼二尤重。復次隨
眠猛利彼二數行。復次隨眠是根本煩惱彼二 是煩惱等流。謂嫉是瞋恚等流。慳是欲貪等 流。復次隨眠習氣堅固如於此地燒擔山
木火滅雖久其地猶熱。彼二習氣不堅固。 如於此地燒草樺皮。火纔滅已其地便冷。 復次隨眠難伏。彼二易伏。是故彼二不立 隨眠。餘纏及垢准二應說。
[0258a03] 有九結。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 疑結嫉結慳結。問此九結以何為自性。答 以百事為自性。謂愛慢無明結。各三界五
部為四十五事。恚結唯欲界五部為五事。見 結有十八事。謂有身見邊執見各三界見苦 所斷為六事。邪見三界各四部為十二事。取
結有十八事。謂見取三界各四部為十二事。 戒禁取三界各見苦道所斷為六事。疑結三 界各四部為十二事。嫉慳結各欲界修所斷
為二事。由此九結以百事為自性。已說自 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結。結是何義。答 繫縛義合苦義雜毒義是結義。所餘廣釋如
三結處已釋。諸結總義一一自性今當廣說。 云何愛結。謂三界貪。然三界貪於九結中總 立愛結。七隨眠中立二隨眠。謂欲界貪名
欲貪隨眠。色無色界貪名有貪隨眠。於餘經 中立為三愛。謂欲愛色愛無色愛。問此三何 別。答世尊所化根有三品。為利根者說一
愛結。為中根者說二隨眠。為鈍根者說三 界愛。復次世尊所化修有三種。為初習業 者說一愛結。為已熟修者說二隨眠。為超 作意者說三界愛。復次世尊所化樂有三
種。為樂略者說一愛結。為樂廣者說三 界愛。為樂略廣者說二隨眠。復次合苦 義是結義。以三界貪俱令有情苦合非樂故 立一愛結。隨增義是隨眠義。以欲界貪外門
隨增。色無色貪內門隨增故立二隨眠。染境 義是愛義。以所染著欲色無色境有差別 故。立三界愛。云何恚結。謂於有情欲為 損害。問若於非情欲為損害亦應是恚。何
故不說。答從多說故。謂此恚結多於有情 欲為損害。少於非情。是故不說。復次從重 說故。謂於有情欲為損害其罪甚重。非於
非情。是故不說復次從本說故。謂此恚結 要於有情欲為損害。然後方於非情亦起。 是故不說。復次依想說故。謂於非情若起 恚結。亦於彼處起有情想。是故但說於有
情起。云何慢結。謂七種慢。一慢二過慢三慢 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慢謂 於劣謂己勝。於等謂己等。令心高舉。過慢
謂於等謂己勝於勝謂己等令心高舉。慢 過慢謂於勝謂己勝令心高舉。我慢謂於 五取蘊謂我我所令心高舉。增上慢謂未 得勝德謂己已得令心高舉。卑慢謂於他
多勝謂己少劣令心高舉。邪慢謂實全無 德謂己有德。如是七慢總名慢結。云何無 明結。謂三界無知此說為善。若作是說緣 三界無知。即應不攝無漏緣無明。云何見
結。謂三見即有身見邊執見邪見。總名見 結。云何取結。謂二取即見取戒禁取。總名取 結。
[0258b25] 問何故五見中三見立見結。二見立取結 耶。答於合苦時由名等故。謂前三見同是 女名。後之二見同是男名。以見是女聲。取是
男聲故。復次於合苦時由事等故。謂見結 取結各攝十八事。復次攝隨眠亦等故。謂 見結取結於九十八隨眠中各攝十八。復次 前三見是推度非執受故。合立見結。後二
見是推度亦執受故。合立取結。復次前三見 等推度境故。合立見結。後二見等推度見 故。合立取結。云何疑結。謂於諦猶豫。問何
故說此於諦猶豫。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謂如有人遠見竪物便生猶豫杌耶人耶。 設彼是人為男為女。或見二道便生猶豫。 是所往路為復非耶。見二衣鉢亦生猶豫
是我所有他所有耶。或疑此等是實疑結欲 令彼疑得決定故。今顯此疑但是欲界 無覆無記邪智為體非真疑結。真疑結者。 謂於苦等四諦猶豫。云何嫉結。謂心妬忌。
云何慳結。謂心悋護。問何故說此二相別 耶。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世間人於 嫉謂慳於慳謂嫉。於嫉謂慳者。如有見 他所得好事。心生妬忌便謂為慳。然實妬
忌是嫉非慳。於慳謂嫉者。如有見他 悋護妻等便謂為嫉。然實悋護是慳非嫉。 為令彼疑得決定故說嫉與慳二相差別。 問何故於十纏中。唯立慳嫉為結。答唯此
二纏有結相故。餘無結相故不立結。復次 以後顯初故。但說二。謂十纏中嫉慳居後 說後為結則已顯初。復次以嫉與慳獨立 離二故立為結。餘纏不爾。獨立者。謂自力
現行。離二者。謂一向不善。忿覆二纏雖能獨 立亦復離二。而似隨眠為隨眠相之所映 奪。其相不顯故不立結。由此義故。外國諸
師說此二種即隨眠性。惛沈掉舉不能獨 立他力起故亦不離二。或是不善或無記 故。睡眠惡作雖亦獨立而不離二。睡眠通 善不善無記。惡作通善不善性故。無慚無愧
雖是離二而非獨立。唯嫉與慳獨立離二 異隨眠相故。立為結。復次以嫉與慳最為 鄙賤深可厭毀故。立為結。復次以嫉與慳 性甚猥弊違背正理故。立為結。謂他榮勝
於自無損。何緣於他橫生妬忌。雖復積聚 百千珍財終不能持一錢往至後世。何緣 固情悋護而不施他。復次由二法故。令諸 有情於生死中多受毀辱。一無威德。二極貧
窮。無威德者由多嫉妬。極貧窮者由多慳 悋。若無威德極貧窮者。父母兄弟妻子僮僕 尚輕蔑之。況非親者。故十纏中立二為結。 復次嫉慳於彼欲界有情猶如獄卒及防
捍者。如有罪人縶在囹圄二卒禁守不令 得出。復有清潔莊嚴園林二人防捍不令 得入。囹圄者喻惡趣。園林者喻人天。獄卒 防捍喻嫉與慳。欲界有情所以縶在惡趣
囹圄不能得出。復不得入人天園者。以 嫉與慳二結障故。如契經言。時天帝釋往 詣佛所。作如是問。由何結故。人天及龍阿
素洛等屢興戰鬪。世尊告曰。由嫉與慳。問 諸有情類或具九結。或有六結。或有三結。 或全無結。具九結者。謂具縛異生。有六結
者。謂已離欲染異生及未離欲染聖者。有三 結者謂已離欲染聖者。全無結者。謂阿羅 漢無成二結及一結者。佛何故說由嫉與 慳人天龍等屢興戰鬪。答彼經但說諸富貴
者數現行結不說成就。謂天帝釋二天中尊 由嫉與慳。與非天眾數戰鬪故。但說二結。 復次佛為呵責天帝釋故。於彼契經說此 二結。謂諸天中有蘇陀味勝阿素洛。阿素
洛宮有端正女勝彼諸天。天自慳味嫉他 美女。非天慳女嫉他美味。天為美女往非 天處。非天為味復往天宮。是故諸天與阿 素洛由嫉慳結數興戰鬪。爾時天帝與阿
素洛適鬪戰已。心猶恐怖來詣佛所。作如 是問。由何結故人天及龍阿素洛等屢興 戰鬪。彼意問言由何結故天與非天數興 戰鬪。故佛告曰。由嫉與慳。佛意告言。汝等
天眾及阿素洛由嫉慳結數興戰鬪。故嫉與 慳是汝等患亦是重擔傷害汝等應速捨 離。問六煩惱垢何故非結。答相麁動故。若相 微細繫縛堅牢可立為結。垢相麁動繫義不
堅故不立結。
[0259b18] 有九十八隨眠。謂欲界繫三十六隨眠。色無 色界繫各三十一隨眠。此即以九十八事為 自性。隨眠名義如前已釋。問何故說此九十
八隨眠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謂本論師 隨欲作論不違法相故不應責。復次為止 著文沙門意故。謂有沙門執著文字離 經所說終不敢言。彼作是說誰有智慧過
於佛者。佛唯說有七種隨眠如何強增為 九十八。為遮彼意廣七隨眠為九十八。 謂依行相界部別故。七隨眠中欲貪隨眠部 別故為五。瞋恚隨眠亦爾。有貪隨眠界別
故為二。部別故為五。界部別故為十。慢隨 眠界別故為三。部別故為五。界部別故為 十五。無明隨眠亦爾。見隨眠界別故為三。行
相別故為五。部別故為十二。行相界部別故 為三十六。疑隨眠界別故為三。部別故為 四。界部別故為十二。是故七隨眠依行相 界部別故為九十八隨眠。廣略雖異而體
無差別。
[0259c08]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不善幾無記。問何 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 說。一切煩惱皆是不善。由不巧便所攝持
故。如譬喻者。為遮彼意顯諸煩惱。有是 不善有是無記。若諸煩惱由不巧便所攝 持故是不善者。此不巧便應非不善非不 巧便所攝持故。不巧便者即是無知。所攝持
者是相應義。自體不與自體相應故不巧 便應非不善。復有欲令欲界煩惱皆是不 善。色無色界一切煩惱皆是無記。為遮彼意 顯示欲界有身見邊執見及彼相應無明亦
是無記。復有說者。欲現門義故作斯論。謂 前已說何故於此先立章耶。為欲顯示諸 門義故。若不立章門義無由得顯。如彩 畫者不能彩畫虛空。既立章已應顯門義。
答三結中一無記謂有身見。問何故有身見 是無記耶。答若法是無慚無愧自性與無慚 無愧相應。是無慚無愧等起等流果者是不 善。有身見非無慚無愧自性不與無慚無
愧相應。非無慚無愧等起等流果。故是無 記。復次此有身見非一向壞意樂。故非不 善。無慚無愧不相應故非一向壞意樂。復次
此見不違施戒修故。謂執我者作如是說。 由布施故我當富樂。由持戒故我當生天 由修定故我當解脫。故是無記。復次此有 身見唯迷自體。不逼惱他故是無記。謂執
我者眼見色時言我見色色是我所。廣說乃 至意了法時言我了法法是我所。雖於自 體有此倒執。而不惱他故是無記。復次此 有身見無異熟果故是無記。尊者世友作如
是說。此有身見不能發起麁身語業。故是 無記。問不善煩惱亦有不能起麁身語業 者。應是無記。答貪瞋癡慢若增盛時必能發 起麁身語業。此有身見設增盛時亦不能起
麁身語業。故是無記復次此有身見不令有 情墮諸惡趣。故是無記。問不善煩惱亦有 不令墮惡趣者。應是無記。答不善煩惱若 增盛時必令有情墮諸惡趣。此有身見設增
盛時亦終不令墮諸惡趣。故是無記復次此 見不能感非愛果。故是無記。問此見既令 後有相續。後有即是非愛果攝。如何不能 感非愛果。如契經說。苾芻當知。我終不
讚起後有者。所以者何。若起後有一剎那 者則為增苦。苦者即是非愛果攝。答此中所 說非愛果者是苦苦類。契經所說非愛果者
通三苦類。此有身見令有相續。非苦苦類 故不相違。復次此有身見雖起後有。為苦 苦本說為增苦。而不與彼為異熟因。故是
無記。大德說曰。此有身見是顛倒執是不安 隱是愚癡類。故是不善。若有身見非不善 者。更有何法可名不善。如世尊說。乃至愚
癡皆是不善。彼說不應理非異熟因故。若 有身見皆不善者色無色界應有苦苦。然世 尊說乃至愚癡皆不善者。非巧便故說為不 善。不言能感不愛果故二應分別。謂戒禁
取疑結或不善或無記。問應分別者義何謂 耶。答應分析故名應分別。謂後二結。一分 是不善一分是無記。故應分別。分別論者作
如是言。所問二結應分別記非一向等。由 此故言二應分別。謂彼二結欲界是不善。 色無色界是無記。問何故色無色界煩惱是 無記耶。答若法是無慚無愧自性與無慚無
愧相應。是無慚無愧等起等流果者是不善。 色無色界煩惱不爾。故是無記。復次色無色 界煩惱非一向壞意樂。故非不善。無慚無愧
不相應故非一向壞意樂。復次色無色界煩 惱無異熟果。故是無記。問因論生論。何故色 無色界煩惱無異熟果耶。答四支五支定所
伏故。如毒蛇等呪術所伏不能為害。此 亦如是。復次上界無彼異熟器故。若彼煩 惱有異熟者應是苦受。苦受必是欲界所 繫。不應上界煩惱異熟是欲界繫。故彼煩惱
定無異熟。復次彼邪見等非極顛倒。於分 相似處所起故。不惱他故但是無記。謂彼 邪見謗言無苦。然上二界有相似樂。上界見 取執彼諸蘊以為第一。然彼亦有相似第
一。彼戒禁取執彼諸蘊以為能淨。然彼亦 有相似能淨。謂色界道能淨欲界。無色界道 能淨色界。故彼煩惱定非不善。尊者世友作
如是說。上界煩惱不能發起麁身語業。故 是無記。問不善煩惱亦有不能起麁身語 業者應是無記。答不善煩惱若增盛時必能 發起麁身語業。上界煩惱設增盛時亦不能
起麁身語業。故是無記。復次上界煩惱不 令有情墮諸惡趣。故是無記。問不善煩惱亦 有不令墮惡趣者應是無記。答不善煩惱 若增盛時必令有情墮諸惡趣。上界煩惱設
增盛時亦終不令墮諸惡趣。故是無記。復 次彼惑不能感非愛果。故是無記。問彼惑既 令後有相續。後有即是非愛果攝。如何不能
感非愛果。如契經說。苾芻當知。我終不讚 起後有者。所以者何。若起後有一剎那者 則為增苦。苦者即是非愛果攝。答此中所說
非愛果者是苦苦類。契經所說非愛果者通 三苦類。上界煩惱令有相續。非苦苦類故 不相違。大德說曰。上界煩惱若是無記更有
何法可名不善。如世尊說。若諸煩惱能發 起業皆是不善。彼說非理。若彼煩惱是不善 者。色無色界應有苦苦。然世尊說若諸煩惱
能發起業皆不善者。依惡業說故不相違。 三不善根唯不善。以彼自性是不善。復與一 切不善法為因。為本為道路為由序為 能作為生為緣為有為集為等起故。三漏
中一無記謂有漏。由上所說諸因緣故。色無 色界一切煩惱皆是無記。二應分別。謂欲漏 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及彼相應是不善。
無慚無愧者顯彼自性唯是不善。及彼相應 者。顯欲漏中三十四事及三少分亦是不善。 三少分者。謂彼相應惛沈睡眠掉舉少分。餘
是無記。謂欲漏中有身見邊執見及三少分皆 是無記。三少分者。謂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惛 沈睡眠掉舉少分。如是五法無慚無愧不相
應故皆非不善。問無慚不與無慚相應。無 愧不與無愧相應。豈是無記。答無慚雖不 與無慚相應。而與無愧相應。無愧雖不 與無愧相應。而與無慚相應。俱不相應者
方是無記故。無明漏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 愧相應是不善。謂欲界見集滅道及修所斷 無明唯是不善。見苦所斷三見疑慢貪瞋相應
及不共無明亦是不善。餘是無記。謂欲界二 見相應及色無色界一切無明。無慚無愧不相 應故皆是無記。問何故十纏中唯說與無慚
無愧相應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謂作論 者隨欲造論不違法相故不應責。復次此 二唯是不善遍與一切不善心相應。是故偏
說。忿覆嫉慳雖唯是不善。而不遍與一切不 善心相應。惛沈掉舉雖遍與一切不善心 相應。而非唯是不善。睡眠惡作二義俱無。是
故不說隨眠與垢准此應知。無慚無愧二 義俱有與不善義多少量等。如函蓋相稱 故偏說相應。四瀑流中一無記。謂有瀑流 義如前說。三應分別。謂欲瀑流或不善或無
記無慚無愧及彼相應是不善。無慚無愧者 顯彼自性唯是不善。及彼相應者顯欲瀑流 中二十四事及三少分。亦是不善。三少分者。
謂彼相應惛沈睡眠掉舉少分。餘是無記。謂 欲瀑流中與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惛沈睡眠 掉舉少分無慚無愧不相應故皆是無記。見
瀑流或不善或無記。欲界三見是不善。謂邪 見見取戒禁取無慚無愧相應故。欲界二見 色無色界五見是無記。無慚無愧不相應故。
無明瀑流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相應是 不善。謂欲界見集滅道及修所斷無明唯是 不善。見苦所斷三見疑慢貪瞋相應及不共
無明亦是不善。餘是無記。謂欲界二見相應 及色無色界一切無明。無慚無愧不相應故 皆是無記。如四瀑流四軛亦爾。瀑流與軛
名體等故。四取中一無記謂我語取。義如前 說。三應分別。謂欲取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 愧及彼相應是不善。無慚無愧者顯彼自性
唯是不善。及彼相應者顯欲取中二十八事 及四少分亦是不善。四少分者謂彼相應惛 沈睡眠掉舉無明少分。餘是無記。謂欲取中 與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惛沈睡眠掉舉無明
少分。無慚無愧不相應故皆是無記。見取或 不善或無記。欲界二見是不善謂邪見見取。 欲界二見色無色界四見是無記。欲界二見
者謂有身見邊執見。色無色界四見者。謂五 見中除戒禁取。戒禁取或不善或無記。欲界 是不善。無慚無愧相應故。色無色界是無記。
無慚無愧不相應故。四身繫中二不善。謂貪 欲瞋恚。二應分別。謂戒禁取此實執身繫欲 界是不善。無慚無愧相應故。色無色界是無
記。無慚無愧不相應故。五蓋唯不善。皆與無 慚無愧相應故。五結中三不善。謂瞋嫉慳 結。二應分別。謂貪慢結或不善或無記。欲界
是不善。無慚無愧相應故。色無色界是無記。 無慚無愧不相應故。五順下分結中。二不善。 謂貪欲瞋恚一無記謂有身見。二應分別。謂
戒禁取疑結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善。色 無色界是無記。五順上分結唯無記。無慚無 愧不相應故。五見中二無記。謂有身見邊執
見。三應分別。謂邪見見取戒禁取。或不善或 無記。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六愛身 中二不善。謂鼻舌觸所生愛身。四應分別。謂
眼耳身觸所生愛身。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 不善。梵世是無記。意觸所生愛身或不善或 無記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七隨眠
中二不善。謂欲貪瞋恚隨眠。一無記謂有貪 隨眠。四應分別。謂慢疑隨眠。或不善或無 記。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無明隨眠
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相應是不善。謂欲 界見集滅道及修所斷無明。見苦所斷有身見 邊執見不相應無明。餘是無記。謂欲界有身
見邊執見相應無明及色無色界一切無明。 見隨眠或不善或無記。欲界三見是不善。謂 邪見見取戒禁取。欲界二見色無色界五見
是無記。九結中三不善謂恚嫉慳結。六應分 別謂愛慢取疑結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 善。色無色界是無記。無明結或不善或無記。
無慚無愧相應是不善。餘是無記。義如前說。 見結或不善或無記。欲界一見是不善謂邪 見。欲界二見謂有身見邊執見。色無色界三
見是無記。九十八隨眠中三十三不善。六十 四無記。一應分別。謂欲界見苦所斷無明隨 眠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相應是不善。謂
有身見邊執見不相應無明。餘是無記。謂有 身見邊執見相應無明。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楊忠權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法雲寺出版之光碟,日本瑜伽行思想研究會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