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4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 二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無義納息第七之四
[0215b29] 云何難滿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 欲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難滿有難 養。契經雖作此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
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 論。云何難滿。答諸重食重噉多食多噉大食 大噉。非少能濟是謂難滿。諸重食等名雖
有異而體無別。皆為顯示難滿義故。云何 難養。答諸饕極饕餮極餮。耽極耽嗜極嗜。好 咀嚼。好甞啜。選擇而食。選擇而噉。非趣能
濟是謂難養。饕極饕等名雖有異而體無 別。皆為顯示難養義故。難滿難養有何差 別。答即前所說是謂差別。問何故復作此論。 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此二法展轉相
似。見難滿者世人共言此是難養。見難養 者世人共言此是難滿。或有生疑此二是一。 為令彼疑得決定故。顯此二種其義各別 故作斯論。謂即前說重食噉等非少能濟是
難滿饕極饕等。非趣能濟是難養。復次多欲 是難滿希多食故。不喜足是難養。選擇而食 故。此中文略但依食說。應知衣等亦有二
義。有本無此差別問答。問何故此中不問 差別。答應問而不問者當知此義有餘。復 次答不異前故不復問。非如多欲不喜足。 答異前故。
[0215c24] 云何易滿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 欲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易滿有 易養。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
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應說之。復 次前說難滿難養今欲說彼近對治法故 作斯論。云何易滿。答諸不重食。不重噉。
不多食。不多噉。不大食。不大噉。少便能濟是 謂易滿。不重食等名雖有異而體無別。皆 為顯示易滿義故。云何易養。答諸不饕不
極饕。不餮不極餮。不耽不極耽。不嗜不極嗜。 不好咀嚼。不好嘗啜。不選擇而食。不選擇 而噉。趣得便濟是謂易養。諸不饕等名雖有
異而體無別。皆為顯示易養義故。易滿易 養有何差別。答即前所說是謂差別。問何故 復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此二
法展轉相似。見易滿者世人共言此是易養。 見易養者世人共言此是易滿。或有生疑 此二是一。為令彼疑得決定故。顯此二種 其義各別故作斯論。謂即前說不重食等少
便能濟是易滿。諸不饕等趣得便濟是易養。 復次少欲是易滿。不希食故喜足。是易養。不 選擇而食故。此中文略但依食說。應知衣等
亦有二義。有本無此差別問答。問何故此 中不問差別。答應問而不問者應知此義 有餘。復次答不異前故不復問。非如少欲 喜足答異前故應知此中有少食者而名
難滿。如食一團即得充濟而食二團等。有 多食者而名易滿。如食一斛方得充濟。但 食爾所更不多食。昔有牝象名曰磨荼。 從外方載佛馱都來入迦濕彌羅國。乘斯
福力命終生此得丈夫身。出家修道成阿 羅漢。宿習力故日食一斛乃得充濟。將般 涅槃集曾供覲苾芻尼曰。當為汝等說我 勝法。尼眾誚言。尊既易滿。誠有勝法。阿羅
漢曰。汝勿相輕吾實易滿。苾芻尼言。日食 一斛如何易滿。阿羅漢曰。汝等不知我此生 前曾為牝象載佛馱都來入此國。由斯善 業今得為人出家修道成阿羅漢。餘習力
故日應食飯一斛五斗。恒自節量。但食一 斛如斯易滿非我而誰。時苾芻尼頂禮悔 謝。又勝軍王福德力故日能食飯飲甘蔗漿 各兩大斛。此漿及飯因一莖蔗一枝稻生。然
自節量各食一斛。此等多食而名易滿。有 選擇食名為難養。如食麁食足得充濟 而饕餮故選擇食之。有選擇食而名易養。 如食麁食不得支身。選擇食之方可充
濟。而於美食心不耽嗜。或有貪多而食少。 如烏鵄等。或有食多而貪少。如象馬等。或 有貪食俱多。如猫犬等。或有貪食俱少。如
龜蟹等。難滿難養俱是欲界。通於六識。貪不 善根。易滿易養俱是三界繫及不繫。通於六 識。無貪善根。如契經說。有四聖種皆以喜
足為其自性。此四廣如定蘊不還納息中 說。
雜蘊第一中思納息第八之一
[0216b21] 云何思。云何慮。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 已。次應廣釋。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 顯正義故。謂或有執思慮是心。如譬喻者
彼說思慮是心差別。無別有體。為遮彼執 顯思與慮是心所法別有自體。或復有執。 思之與慮聲雖有異而體無別。如聲論者 彼說思慮音韻雖別而無異體。為遮彼執。
顯此二種自體亦別故作斯論。云何思。答 謂思等思增思思性思類心行意業是謂思。 此本論師於異名義得善巧故。以種種名 顯示思體。文雖有異而體無別。問此中思
者說何等思。有作是說。此說牽引眾同分 思。有餘師說。此說圓滿眾同分思。評曰。應 作是說。此中總說一切意業。若能牽引眾
同分者。若能圓滿眾同分者。若有漏者。若無 漏者。若在意地。若在五識。皆說名思。一切 皆有造作相故。云何慮答諸慮等慮增慮稱
量籌度觀察是謂慮。此本論師於異名義得 善巧故。以種種名顯示慮體。文雖有異而 體無別。問此中慮者說何等慮。有作是說。
此說通達四聖諦慮。謂見道等如實觀察四 聖諦故。有餘師說。此中正說修所成慮。謂 燸頂忍世第一法。或有說者。此中正說思所
成慮。謂不淨觀持息念等。乃至念住。復有說 者。此中正說聞所成慮。謂分別諸法自相共 相。安立諸法自相共相。除物體愚及所緣
愚。於諸法中不增不減。或復有說。此中正 說生所得慮。謂於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轉讀 究竟流布。評曰。應作是說。此中總說一切般
若。若生所得。若聞所成。若思所成。若修所成。 若通達諦。若有漏者。若無漏者。若在意地 若在五識。皆說名慮。一切皆有觀察相故
思慮何差別。問何故復作此論。答欲令 疑者得決定故。謂此二法展轉相似。見多 思者世人共言。此人多慮。見多慮者世人 共言。此人多思。或有生疑此二是一。為令
彼疑得決定故。顯此二種其體各別故作 斯論。思慮何差別。答思者業。慮者慧。是謂 差別。復次思是造作相。慮是觀察相。復次能
分別愛非愛果令無雜亂是思相。能分別 諸法自相共相令無疑惑是慮相。問一切 不善善有漏法皆能感愛非愛異熟果。何故 但說思能分別愛非愛果非餘法耶。答思
最勝故作如是說。謂思能感愛非愛果勢 力最勝。是故偏說。如偈書染雖有餘緣 以人勝故人得其名此亦如是。問分別諸 法自相共相餘心心所亦有此能。何故說此
是慧非餘。答慧最勝故作如是說。謂慧分 別諸法自相共相最勝。是故偏說。引喻如前 問何等慧能分別諸法自相。何等慧能分 別諸法共相耶。答分別一物相者。是分別
自相。分別多物相者。是分別共相。復次分 別一一蘊等者。是分別自相。分別二蘊三 蘊等者。是分別共相。復次聞思所成慧多
分別自相。修所成慧多分別共相。復次十六 行相所不攝慧多分別自相。十六行相所 攝慧唯分別共相。復次行諦時慧多分別 自相。現觀時慧唯分別共相。復次別觀諸
諦慧名分別自相。總觀諸諦慧名分別共相。 問此二種慧如何應知。答如種種物近帝青 寶。自相不現皆同彼色。分別共相慧應知
亦爾。如種種物遠帝青寶。青黃等色各別顯 現。分別自相慧應知亦爾。復次如日出時 光明遍照眾闇頓遣。分別共相慧應知亦爾。
如日出已漸照眾物。牆壁竅隙山巖幽藪。皆 悉顯現。分別自相慧應知亦爾。復次如人 持燈初入闇室頓破諸闇。分別共相慧應
知亦爾。如燈入已漸照瓶衣器篋諸物。分別 自相慧應知亦爾。復次如鏡遠照別相不 顯。分別共相慧應知亦爾如鏡近照別相明 了。分別自相慧應知亦爾。復次如人遠觀
山林等物。分別共相慧應知亦爾。如人近 觀山林等物。分別自相慧應知亦爾。問此中 所說聞思修所成慧其相云何。有作是說。若
於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轉讀究竟流布名。聞 所成慧。依此發生思所成慧。依此發生修 所成慧。此斷煩惱證得涅槃。如依金鑛生
金依金生金剛。此能摧壞山石等物。評曰。 應作是說。若於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轉讀 究竟流布。是生得慧。依此發生聞所成慧。依
此發生思所成慧。依此發生修所成慧。此 斷煩惱證得涅槃。如依種生芽。依芽生 莖。依莖轉生枝葉花果。復次依聞生者名 聞所成慧。依思生者名思所成慧。依修生
者名修所成慧。復次聞所引者名聞所成慧。 思所引者名思所成慧。修所引者名修所成 慧。復次緣力起者。名聞所成慧。因力起者。
名思所成慧。俱力起者。名修所成慧。復次他 力起者。名聞所成慧。自力起者。名思所成 慧。俱力起者。名修所成慧。復次資糧力起者。
名聞所成慧。自性力起者。名思所成慧。俱 力起者。名修所成慧。復次外力起者。名聞 所成慧。內力起者。名思所成慧。俱力起者。名
修所成慧。復次教力起者。名聞所成慧。義力 起者。名思所成慧。定力起者。名修所成慧 問如是三慧有何差別。答聞所成慧。於一
切時依名了義。彼作是念。素怛纜。毘奈 耶。阿毘達磨所說有何義耶。親教軌範同 梵行者所說有何義耶。諸餘論等所說有 何義耶。隨其所念皆能解了。思所成慧。
有時依名了義。有時不依名而了義。修 所成慧。於一切時不依名而了義。如有 三人入池洗浴。一未學浮。二學未善。三 學已善。未學浮者。於一切時攀岸草等
然後洗浴。聞所成慧應知亦爾。學未善者或 攀不攀而能洗浴。思所成慧應知亦爾。學 已善者於一切時無所攀附自在洗浴。修
所成慧應知亦爾。復次聞所成慧為三慧因。 思所成慧唯思慧因。非聞慧因彼是劣故。 非修慧因彼異界故。修所成慧唯修慧因
非聞慧因。彼是劣故非思慧因。彼亦劣故。 及異界故。復次聞所成慧唯聞慧果非餘二 果彼是勝故。思所成慧是二慧果非修慧果。
彼是勝故。及異界故。修所成慧是二慧果非 思慧果。彼異界故。復次聞所成慧現在前時 唯修聞慧思所成慧現在前時唯修思慧。
修所成慧現在前時能修三慧。問何故二慧 現在前時唯修自類。修所成慧能修三種。 答聞思二慧不依定生。勢力下劣現在前時 唯修自類。即習修故說名為修。不修未來
自類他類。修所成慧依定而生。勢力增勝現 在前時能修自類及修他類。修自類者。現 在習修未來得修。修他類者唯未來修復 次聞思所成慧初剎那現在前時唯成就
現在。第二剎那已後現在前時成就過去現 在。後不起時唯成就過去。修所成慧未曾 得者。初剎那現在前時成就未來。現在第二 剎那以後成就三世。後不起時唯成就過
去未來。有餘師說。聞思二慧串習勝者現在 前時。亦修未來自類善法。彼說成就非如 前說。
[0218a07] 如是三慧。界者。欲界有二。謂聞所成慧。思所 成慧。色界有二。謂聞所成慧。修所成慧。無色 界唯有修所成慧。問何故欲界無修所成
慧耶。答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 若欲修時墮思中故。問何故色無色界無 思所成慧耶。答色無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
離染地。若欲思時墮修中故。問何故無色 界無聞所成慧耶。答彼無耳根聽聞法故。 聞所成慧要因耳根聽聞法已展轉能引現 在前故。有作是說。欲界具有三慧。色無色
界如前說。欲界修所成慧者。如現觀邊世俗 智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三摩地俱。及盡智 時所修欲界善根相應。然極少故諸處不說。
有餘師說。欲色二界皆具三慧。無色界唯 有修所成慧。或有說者。欲色二界皆具三 慧。無色界有二種。謂思修所成慧。復有說
者。三界皆具有三慧。評曰。應知此中初說 為善。地者。聞所成慧在五地。謂欲界四靜 慮。有說。在六地。謂前五及靜慮中間。有說。
在七地。謂前六及未至地。思所成慧唯在 一地謂欲界。修所成慧有漏者在十七地。謂 四靜慮四近分靜慮中間四無色四近分。無
漏者在九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下三無色。 所依者。聞所成慧依欲色界身。思所成慧依 欲界身。修所成慧依三界身。行相者。有作
是說。聞思所成慧非十六行相有漏故。修所 成慧十六行相。或餘行相。評曰。應作是說。 三慧皆通十六行相及餘行相。以十六行相
通有漏無漏故。問若三慧皆通十六行相及 餘行相者。如是三慧有何差別。答如前已 說種種差別。然聞思所成慧自力故無未來
修。他力故有未來修。修所成慧自力故有未 來修。是謂差別。所緣者三慧皆緣一切法。 念住者。三慧皆通四念住。智者聞思所成慧。
唯世俗智。修所成慧通十智。根相應者。聞 修所成慧三根相應。謂樂喜捨。思所成慧二 根相應。謂喜及捨。三摩地俱者聞思所成慧。
非三摩地俱有漏故。修所成慧三三摩地俱 及不俱。過去未來現在者。此三慧皆墮三世。 緣三世及離世。善不善無記者。此三慧皆是
善。緣三種繫不繫者。聞所成慧欲色界繫。 思所成慧唯欲界繫。修所成慧色無色界繫 及不繫。三慧皆緣三界繫及不繫。學無學非
學非無學者。聞思所成慧唯非學非無學。修 所成慧通三種。三慧皆緣三種。見所斷修所 斷不斷者。聞思所成慧唯修所斷。修所成慧
通修所斷及不斷。三慧皆緣三種。緣名緣 義者。此三慧皆緣名義。緣自相續他相續 非相續者。此三慧皆緣三種。在意地在五 識身者。唯在意地。以五識中無加行善
故。加行得離染得生得者。此三慧皆通加行 得離染得。非生得。聞思所成慧離染得者。 離有頂染時得故。有說。三慧雖加行得而
亦可言生得。從上地沒生下地時亦有得 故。有餘師說。聞所成慧。在欲界者唯加行 得。在色界者可言是加行得。可言是生 得。可言是加行得者。謂在欲界加行修習
聞所成慧。觀察諸法自相共相。極純熟者從 欲界沒生色界時乃可得故。可言是生得 者。雖在欲界加行修習聞所成慧。觀察諸 法自相共相。若未生彼猶未能得。要生色
界方得彼故。思所成慧唯加行得。修所成 慧通三得。加行離染生時得故。問如是三慧 聲聞獨覺如來具幾。答如來雖具三慧。然
是修所成慧所顯。所以者何。自然覺悟具力 無畏及大悲等修功德故。獨覺雖具三慧。而 是思所成慧所顯。所以者何。彼雖自然覺悟。
而無力無畏等諸修功德。由多思慮而入道 故。聲聞雖具三慧。而是聞所成慧所顯。所 以者何。彼聞法音而入道故。復次如是三
慧皆可名為聞所成慧。如說。多聞能知法 等。皆可名為思所成慧。如此中說慮即是 慧慮。似思故亦名為思。皆可名修所成慧
如說。云何應修法。謂善有為法。又契經說。 有三種慧。一言說究竟慧。即是此中聞所成 慧。二思慮究竟慧。即是此中思所成慧。三出
離究竟慧。即是此中修所成慧。一切加行善 心心所皆入如是三慧品攝。云何尋乃至廣 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義
故。謂或有執。尋伺即心。如譬喻者為遮彼 執顯尋與伺是心所法。或復有執。尋伺是 假。為遮彼執顯此二種是實有法。故作斯
論。云何尋。答諸心尋求辨了顯示推度搆畫 分別性分別類是謂尋。諸心尋求等名雖有 異而體無差別。皆為顯了尋自性故。云何
伺。答諸心伺察隨行隨轉隨流隨屬是謂伺。 諸心伺察等名雖有異而體無差別。皆為 顯了伺自性故。尋伺何差別。答心麁性名
尋。心細性名伺。是謂差別。問何故復作此 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此二法展轉 相似。見多尋者世人共言。此是多伺。見多
伺者世人共言。此是多尋。或有生疑此二 體一。欲令彼疑得決定故。顯此二種自體 各別故作斯論。問此中所說心麁細性顯何 義耶。有作是說。此則顯心麁性細性若
作是說。尋伺應以心為自性。亦不相應一 物麁細不俱有故。有餘師說。此顯心麁時 有尋性。心細時有伺性。若作是說。應顯尋
伺非一心俱。心麁細時剎那別故。評曰。應 作是說。此中顯示即一心中麁性名尋。細 性名伺若作是說。顯一心中有尋有伺。尋
令心麁伺令心細。問云何一心麁細二法互 不相違。答所作異故。尋性猛利。伺性遲鈍。 共助一心故。雖麁細而不相違。問尋伺麁 細其相如何。答如針鳥翮和束
[打-丁+族] 。身生受利 鈍。尋伺亦爾。又如酢水等分相和置於口 中。生識利鈍。尋伺亦爾。又如鹽 麨 等分相
和置於口中。生識利鈍。尋伺亦爾。施設論 說。如叩鍾鈴銅鐵器等。其聲發運。前麁後 細。尋伺亦爾。法蘊論說。如天震雷人吹貝
等。初大後微。尋伺亦爾。又作是說。如鳥飛 空鼓翼翔翥。前麁後細尋伺亦爾。彼說皆顯 尋伺不俱作用增時有前後故。有作是說。
如以熟酥置冷水上。日光照觸由水日 故非釋非凝。如是一心有尋有伺。二力任 持非麁非細。是故尋伺互得相應。尋令心 麁伺令心細此中略有三種分別。一自性
分別。謂尋伺。二隨念分別。謂意識相應念。三 推度分別。謂意地不定。慧欲界五識身唯 有一種自性分別。雖亦有念而非隨念分
別。不能憶念故。雖亦有慧而非推度分 別不能推度故。欲界意地具三分別初靜 慮三識身唯有一種自性分別。雖有念慧 非二分別。義如前說。初靜慮意地。若不定
者具三分別。若在定者有二分別。謂自性 及隨念。雖亦有慧而非推度分別。若推度 時便出定故。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心。若不定
者有二分別。謂隨念及推度。除自性彼無 尋伺故。若在定者唯有一種隨念分別。無 色界心。若不定者有二分別。除自性。若在 定者唯有一種隨念分別。諸無漏心隨地
不定有。但有分別者。謂除推度有。唯有 一分別者。謂隨念。無具三者無不定故。 云何掉舉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 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掉舉心亂無
有別體。為遮彼執欲顯此二其體各別故 作斯論。云何掉舉。答諸心不寂靜。不止息 躁動掉舉。心躁動性是謂掉舉。不寂靜等名 雖有異而體無差別。皆為顯了掉舉自性
故。云何心亂。答諸心散亂流蕩不住非一境 性。是謂心亂。心散亂等名雖有異而體無 差別。皆為顯了心亂自性故。掉舉心亂有
何差別。答不寂靜相名掉舉。非一境相名 心亂。是謂差別。問何故復作此論。答為令 疑者得決定故。謂此二法展轉相似。見掉
舉者世人共言。此是心亂。見心亂者世人共 言。此是掉舉。或有生疑此二是一。欲令此 疑得決定故。顯此二種其體各別故作斯
論。不寂靜相者。謂令心躁動障礙五支四支 定故。非一境相者。謂令心流蕩於外色聲 香味觸故。問掉舉心亂其相如何。答如人
坐床一挽令起掉舉亦爾。發動心故。一策 令行心亂亦爾。令心於境數移轉故。又如 令水從泉眼出。掉舉亦爾。令心躁動故。 令水出已流滿諸池。心亂亦爾。令心流散
故。問心亂以何為自性。答以染污三摩地 為自性。有作是說。有別心所名為心亂。 非三摩地。評曰。應作是說。前說為善。即三
摩地煩惱相應。令心於境數數移轉名心 亂故掉舉心亂雖恒相應然約用增。應作 四句。有心名有掉舉非有心亂。謂於一 境三摩地極躁動時。有心名有心亂非有
掉舉。謂於多境三摩地不極躁動時。有心 名有掉舉亦有心亂。謂於多境三摩地極 躁動時。有心不名有掉舉亦非有心亂。 謂於一境三摩地不極躁動時。大德說曰。
若心名有心亂亦名有掉舉。有心名有掉 舉非有心亂。謂於一境三摩地極躁動時。 如行一路馳走不息。
[0220a02] 復次此中因說心所。應說大地等法。謂 大地法有十種。一受。二想。三思。四觸。五 欲。六作意。七勝解。八念。九三摩地。十慧。
大煩惱地法亦有十種。一不信。二懈怠。三 放逸。四掉舉。五無明。六忘念。七不正知。 八心亂。九非理作意。十邪勝解。此二種大
地法。名雖二十體唯十五。謂大地法中 受想思觸欲。名五體亦五。大煩惱地法中 不信懈怠放逸掉舉無明。亦名五體亦五。 所餘十法名雖有十體唯有五。謂大煩惱
地法中忘念即大地法中念。不正知即彼慧。 心亂即彼三摩地。非理作意即彼作意。邪勝 解即彼勝解。然大地法通染污不染污。大煩
惱地法唯染污。念等五法順善品勝。多建立 在諸善品中。或有生疑唯不染污故。復說 在煩惱地中。有說。此五順染亦勝。是故重
說。惛沈順定餘不遍染。故不立在此地法 中。然於此中應作四句。有是大地法非 大煩惱地法。謂受想思觸欲。有是大煩惱地
法非大地法。謂不信懈怠放逸掉舉無明。有 是大地法亦大煩惱地法。謂忘念不正知心 亂非理作意邪勝解。有非大地法亦非大煩
惱地法。謂除前相。諸有欲令心亂非三摩 地者。彼說此二種大地法。名有二十體有 十六。所作四句與前有異。謂第一句有六
法。即前五種及三摩地。第二句亦有六法。謂 前五及心亂。第三句有四法。謂前五中除心 亂。第四句如前說。評曰。此中前說為善。小
煩惱地法有十種。一忿。二恨。三覆。四惱。五 諂。六誑。七憍。八慳。九嫉。十害。大善地法有 十種。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
瞋。七輕安。八捨。九不放逸。十不害。大不善 地法有五種。一無明。二惛沈。三掉舉。四無 慚。五無愧。大有覆無記地法有三種。一無
明。二惛沈。三掉舉。大無覆無記地法有十 種。即前大地受等十法。問大地法等有何義 耶。答若法一切心中可得名大地法。謂若染
污不染污。若有漏無漏。若善不善無記。若三 界繫不繫。若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若見所斷 修所斷不斷。若在意地。若五識身。一切心中
皆可得故名大地法。若法一切染污心中可 得。名大煩惱地法。謂若不善。若無記。若欲 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若見所斷。若修
所斷。若在意地。若五識身。煩惱起時皆可 得故。名大煩惱地法。應知此中不信等五。 唯與一切染污心俱故。立大煩惱地法。忘
念等五如前已說。若法少分染污心中可得 名小煩惱地法。謂忿等七。唯不善諂誑憍。 或不善。或無記。又忿等七。唯欲界繫。諂誑欲
界初靜慮繫。憍三界繫。又此十種唯修所斷。 唯在意地。若一起時必無第二互相違故。 名小煩惱地法。若法唯在一切善心中可得
名大善地法。謂若有漏。若無漏。若生得善。若 加行善。若三界繫。若不繫。若學若無學。若非 學非無學。若在意地。若五識身。一切善心皆
可得故。名大善地法。若法一切不善心中 可得。名大不善地法。謂若見苦所斷。若見集 所斷。若見滅所斷。若見道所斷。若修所斷。若
在意地。若五識身。一切不善心中皆可得故。 名大不善地法。應知此中無慚無愧。唯在 一切不善心中可得故。名大不善地法。惛
沈掉舉煩惱纏攝。通與一切不善心相應。又 障止觀勢用強故。復建立在不善地中。無 明一種隨眠所攝。遍與一切不善心相應故。
復立在不善地中。所餘隨眠及隨煩惱無如 是義。若法一切有覆無記心中可得名大有 覆無記地法。謂若欲界薩迦耶見邊執見相
應心。若色無色界一切煩惱相應心。若在意 地。若五識身。一切有覆無記心中皆可得故。 名大有覆無記地法。應知此中無別心所。
唯是有覆無記性攝。唯有無明惛沈掉舉 是煩惱纏。障止觀勝。或是隨眠遍在一切有 覆無記心中可得故。立有覆無記地中。若 法一切無覆無記心中可得。名大無覆無記
地法。謂若欲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若 在意地。若五識身。若異熟生。若威儀路。若 工巧處。若通果心。皆可得故。名大無覆無
記地法。應知此中無別心所。唯是無覆無 記性攝。即受等十遍在一切無覆無記心中 可得故。立無覆無記地中。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楊忠權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法雲寺出版之光碟,日本瑜伽行思想研究會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