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3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 五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無慚愧納息第五之二
[0180a28] 云何慚云何愧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 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慚有愧。 雖作是說而不廣辨。云何為慚云何為
愧。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 應廣分別之。復次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 此二法展轉相似。世間有情見有慚者言是 有愧。見有愧者言是有慚。勿謂此二其體
是一。今欲顯示性相差別令彼疑者得決 定解。復次前雖已說無慚無愧而未說彼 近對治法。今欲說彼近對治法所謂慚愧。 復次如是二法唯是善性亦是施設善法勝
因。如說何法相應心品一向是善。謂慚與愧 欲顯其相令勤修習。復次如是二法守護 世間。如世尊說有二白法能護世間。謂 慚與愧。若無此二是則應無善趣解脫。欲
顯其相令勤修習。復次如是二法能令有 情種種差別。所謂父母兄弟姊妹男女眷屬尊 卑長幼。若無此二如牛羊等。便無尊卑長幼 差別。欲顯其相令勤修習故作斯論。
[0180b18] 云何慚。答諸有慚有所慚有異慚。有羞有 所羞有異羞。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 性。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謂慚。此本論主
於異名義得善巧故作種種說。文雖差 別而體無異。問此中所說差別名言。為顯 自性。為顯行相。為顯所緣。有作是說。此 顯慚自性。問若爾慚行相云何。答如一切善
心心所法行相此行相亦爾。所以者何。彼相 應故。問慚所緣云何。答一切法。有餘師說。此 顯慚行相。此行相對餘應作四句。有慚非
慚行相轉。謂慚作餘行相轉。有慚行相轉非 慚謂慚相應法作慚行相轉。有慚亦慚行相 轉。謂慚作慚行相轉。有非慚亦非慚行相 轉。謂若取此種類應說慚相應法作餘行
相轉若不爾者應說除前相。如說轉有四 句。已轉當轉應知亦爾。如慚行相有三四 句諸餘行相應知亦爾。問若爾慚自性云何。 答自體自相即彼自性。如說諸法自性即是
諸法自相。同類性是共相。問慚所緣云何。答 一切法。復有說者。此顯慚所緣。謂諸有慚。 有所慚有異慚有羞有所羞。有異羞者
說緣苦集諦。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 性。於自在者有怖畏轉者說緣滅道諦。自 性行相皆如前說。
[0180c12] 云何愧答諸有愧。有所愧有異愧。有恥有 所恥有異恥。於諸罪中有怖有畏深見 怖畏是謂愧。此本論主於異名義得善巧
故作種種說。文雖差別而體無異。問此中 所說差別名言為顯自性。為顯行相。為 顯所緣。有作是說。此顯愧自性。問若 爾愧行相云何。答如一切善心心所法行相
此行相亦爾。所以者何。彼相應故。問愧所緣 云何。答一切法。有餘師說。此顯愧行相。此 行相對餘應作四句。有愧非愧行相轉。謂
愧作餘行相轉。有愧行相轉非愧。謂愧相 應法作愧行相轉。有愧亦愧行相轉。謂愧 作愧行相轉。有非愧亦非愧行相轉。謂若 取此種類應說愧相應法作餘行相轉。若
不爾者應說除前相。如說轉有四句。已轉 當轉應知亦爾。如愧行相有三四句。諸餘 行相應知亦爾。問若爾愧自性云何。答自體 自相即彼自性如說諸法自性即是諸法自
相。同類性是共相。問愧所緣云何。答一切法。 復有說者。此顯愧所緣。謂諸有愧有所愧 有異愧有恥有所恥有異恥者。說緣滅 道諦。於諸罪中有怖有畏深見怖畏者說
緣苦集諦。自性行相皆如前說。慚愧何差別。 答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慚。於諸罪中深 見怖畏是愧。如是差別。問何故復作此論。
答阿毘達磨說此二法展轉相應其相相似。 今欲分別慚愧二種性相差別故作此論。 謂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慚。於諸罪中深 見怖畏是愧。復次有所恭敬是慚。有所
怖畏是愧。如是次第與前所說無慚無愧 差別相違應隨廣說。如是二法俱三界繫及 不繫。唯是善遍與一切善心相應。問若爾 施設論說當云何通。如說七力幾有漏幾無
漏。答二。唯有漏。謂慚愧。五通有漏無漏。謂 信等答彼論應說七力皆通有漏無漏。而 不爾者有別意趣。謂彼說力加行根本。加
行位中慚愧增故說唯有漏。根本位中信等 增故說通二種。若不爾者聖道應不與慚 愧相應。則聖者不應慚愧增上是故慚愧 定通無漏。或有無慚似慚而轉。謂作惡時
有羞如嫁娶等。或復有慚似無慚轉。謂作 善時無羞如行施等。或有無慚似無慚轉。 謂作惡時無羞如屠獵等。或復有慚似慚 而轉。謂作善時有羞如悔過等。或有無愧
似愧而轉。謂作惡時有恥如嫁娶等。或復 有愧似無愧轉。謂作善時無恥如行施等。 或有無愧似無愧轉。謂作惡時無恥如屠 獵等。或復有愧似愧而轉。謂作善時有恥
如悔過等。
[0181b03] 云何增上不善根。云何微俱行不善根乃至 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 義故。如契經說彼猶有微俱行不善根未
斷。從此有餘不善法生由是當退。契經雖 作是說而不廣辨其義。亦不說云何增 上不善根。云何微俱行不善根。經是此論 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應廣分別之
故作斯論。問何故此中不說中品不善根 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復次 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已說 初後即已顯中。如初後上下趣入已出加
行究竟應知亦爾。復次若麁現易了易可 施設易顯易說者此中說之。中品不爾是 故不說。謂利根者如指鬘等。鈍根者如蛇 奴等。麁現易了易可施設易顯易說中
根不爾。復次中品攝在上下品中故不別 說。謂說上品時中在下品劣於上故。說 下品時中在上品勝於下故。復次上下品 少世所希奇是以故說。中品極多非希奇
故略而不說。云何增上不善根。答諸不善根 能斷善根及離欲染時最初所捨。問諸不 善根能斷善根者。為即是離欲染時最初 所捨。為有異耶。設爾何失。若即是者如何
言及。若有異者能斷善根諸不善根何時 當斷。有說即是問若爾者如何言及。答義 有異故。謂增上不善根極猛利故能斷善根。 極麁重故離欲染時最初而捨。復次此不善
根由二義故說名增上。一能斷滅諸善根 故。二離欲染時最初所捨故。有說有異。問 若爾者能斷善根諸不善根何時當斷。答 離欲染時最初當斷。問如何有異。答多少
有異。謂能斷善根者少。最初所捨者多。非 離欲時最初所斷一切皆能斷善根故。問 唯有邪見能斷善根。何緣乃說不善根 耶。答雖根本時由邪見斷而加行位由不
善根。顯加行時勢用勝故說不善根能斷 善根。謂染淨法皆加行時勢用增上非究竟 時。如說菩薩見老病死逼惱世間深心厭 離。最初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由此
心故經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種種難行 苦行而無退轉。此甚為難非盡智時。修未 來世三界所繫增上善根故加行時勢用為 勝。有作是說。邪見所以能斷善根當知
皆是不善根力。謂不善根摧伏善根令漸羸 劣無勢力已。然後邪見乃能斷之故作是 說。復有說者。此說邪見相應癡不善根能斷 善根不說前位貪等。雖實邪見能斷善根
爾時癡增故作是說如念住等。有餘師說。 此中但說癡不善根轉。隨轉時俱增上故。謂 貪瞋轉時增上非隨轉時。邪見隨轉時增上
非於轉時。唯癡一切時增上是故偏說。即 由如是所說因緣不立邪見為不善根。云 何微俱行不善根。答諸不善根離欲染時最 後所捨。由捨彼故名離欲染。謂欲界下下
品貪瞋癡名微俱行不善根。故捨彼時名離 欲染微細難斷故最後離。
[0181c29] 問邪見斷善根時為作一品斷為作九品 斷耶。設爾何失。若作一品斷者何故前說 諸不善根能斷善根。諸言所表非唯一
故。次後所說復云何通。如說云何微俱行 善根。答斷善根時最後所捨。若作九品 斷者。云何前說諸不善根能斷善根。離 欲染時最初所捨名增上不善根耶。如何
一品所斷邪見能作九品斷善根耶。如何 一品邪見所斷而名九品所斷善耶。有作 是說作一品斷。問若爾何故前說諸不善根 能斷善根。答前文但應說不善根能斷善
根。不應說諸。而說諸者。欲顯斷善邪見 相應癡不善根。未來種類有多剎那故作 是說。復次正斷善時雖無多品而加行位 品類有多。所說諸言通顯加行伏斷正斷
俱名斷故。問次後所說復云何通。如說云 何微俱行善根。答斷善根時最後所捨。答 依現行斷故作是說。謂下下品邪見現前 令上上品善根不行。如是乃至若上中品
邪見現前。令下中品善根不行。若上上品 邪見現前。令下下品善根不行。及令九品 皆不成就。故前八品善根先得不現行。後 得不成就。第九品善根得不現行時即得
不成就以漸次得不現行故。後作是說斷 善根時最後所捨名微俱行善根。以一時 得不成就故。前作是說離欲染時最初所 捨名能斷善增上不善根。是故前後二說善
通。應作是說。作九品斷。問若爾云何前說 諸不善根能斷善根。離欲染時最初所捨 名增上不善根乃至廣說。答有多種九品。
謂有現行九品。有異熟九品。有對治九品。 有斷善根九品。現行九品者。謂有時下下品 現行。乃至有時上上品現行。有即說此為因
九品。謂加行得者下下品為九品因。乃至上 中品為二品因。上上品但為上上品因。劣 為勝因。非勝劣因。非所尚故。非加行得
者九品皆得展轉為因。異熟九品者。謂上上 品業受上上品異熟。乃至下下品業受下下 品異熟。如施設論說。若作殺生罪上上者
生無間地獄。上中者生大熱地獄。乃至下下 者生傍生鬼趣。乃至廣說。對治九品者。謂下 下品明斷上上品無明。乃至上上品明斷下
下品無明。斷善根九品者。謂下下品邪見斷 上上品善根。乃至上上品邪見斷下下品善 根。若依斷善九品說者。彼邪見則有九品。
若依對治九品說者。彼邪見則唯一品以 對治九品故。前說離欲染時最初所捨。以 斷善九品故後說斷善根時最後所捨。是 故前後二說善通。復次斷法有二種。一如見
所斷是故能斷九品邪見。離欲染時一品 頓斷。二如修所斷是故所斷九品善根斷 善根時九品漸斷。問斷善根者是何義耶。答 非如世間斧等斷木。邪見與善不相觸故。
然相續中邪見現在前時。令諸善根成就得 滅不成就得生說名為斷。若相續中無善根 得爾時名為善根已斷。問此善根斷自性是
何。有作是說。以不信為自性。謂信故善根 續。不信故善根斷。有餘師說。以邪見為自 性。謂由邪見善根斷故。或有說者。以斷善
時諸煩惱纏為自性。謂由彼力善根斷故。 復有說者。以一切法為自性。謂斷善根時 一切法皆隨順故。譬喻者言。無實自性。謂彼
相續先有善根。今時斷滅有何自性。所引現 喻如頂中說。評曰應作是說。諸善根斷以 不成就為自性。是無覆無記心不相應行蘊
所攝。此即說在復有所餘如是類法不相應 中。問何界趣處能斷善根。答在欲界。非色 無色界。人趣非餘趣。三洲除北洲。尊者瞿
沙伐摩說曰。唯贍部洲能斷善根。以此洲 人於善惡業所作猛利非餘洲故。問若爾 根蘊所說當云何通。如說贍部洲人極多成 就十九根。極少成就八根。如贍部洲。東勝
身洲西牛貨洲亦爾。答彼文應說東西洲人 極多成就十九根極少成就十三根。而不 作是說者應知是誦者錯謬。評曰彼不應 作是說。一切所誦皆無異故。三洲所作皆猛
利故應知前說於理為善。問何等補特伽羅 能斷善根。答唯見行者能斷善根。非愛行 者。以見行者意樂堅固於善惡業所作猛 利。愛行輕動於染淨品俱不猛故。於見行
中男子女人俱能斷善。尊者瞿沙伐摩說曰。 唯男子能斷善根以志性強故。如施設論 說。男子造業勝非女人。男子練根勝非女 人。男子意樂勝非女人。故知女人不能斷
善。問若爾根蘊所說復云何通。如說若成 就女根定成就八根男根亦爾。答彼文應 說若成就女根定成就十三根。若成就男 根定成就八根。而不作是說者應知是誦
者錯謬。評曰彼不應作是說一切所誦皆 無異故。男女所作皆猛利故。如栴酌迦婆 羅門女惡心謗佛過諸丈夫。然施設論。說 男勝者依多分說非謂一切。由此應知前
說為善。問所搋半擇迦無形二形能斷善不。 答不能。所以者何。前說意樂堅固所作猛利 者能斷善根。彼扇搋等意樂輕動所作劣故。
復次見行者能斷善根彼是愛行故。復次多 瞋者能斷善根彼多貪故。問斷何等善根。 唯欲界耶通三界耶。設爾何失。若唯斷 欲界者。識身論說當云何通。如說若害蟻
卵無少悔心應說是人斷三界善。若通斷 三界者彼上界善。先不成就今云何斷。答 應說唯斷欲界善根。問若爾識身論說當 云何通。答彼文應說若害蟻卵無少悔心。
應說彼斷三界中善。而不作是說者欲令 三數滿故。謂先成就欲界善根。上界善根已 不成就。今時復斷欲界善根則三界善根皆 不成就。由斷善位三數乃滿故說彼人斷三
界善。有說通斷三界善根。問彼上界善根先 不成就今云何斷。答於不成就中更不成 就以轉遠故說名為斷。復次上界善根依 欲界善生長滋茂。若欲界善斷彼則乾枯故
說斷彼。復次欲界善根與上界善為門為 加行為足依處。若欲界善斷彼無門等亦 說為斷。復次若當欲界善根不斷彼上界善 容有生長積集之義。今欲界善斷故彼善無
容生長積集故說為斷。由此尊者妙音說 曰。若不斷欲界善根則色無色善根可得 生長。由此斷故彼更不生亦說為斷。問何 故但說殺害蟻卵心無有悔不說餘耶。答
彼全無過無所用故。謂諸蟻卵於人無過 亦無所用而故殺害尚無悔心。況復有過 有所用者。故知彼類已斷善根是以偏說。 問為斷加行善根。為斷生得善根。答應說
唯斷生得善根。所以者何。加行善根先已 捨故。有作是說。亦斷加行善根。問彼先已 不成就如何名今斷。答於不成就中更不 成就。以轉遠故說名為斷。如是等有多義
如三界中廣說。此中復有一不共義謂加行 善根以生得善為因緣為根本。為等起。故 此斷時亦說斷彼。問為但有漏緣邪見能 斷善根。為亦無漏緣耶。有作是說。唯有
漏緣邪見能斷善根。所以者何。具二種縛 勢力強故。評曰應作是說。無漏緣邪見亦能 斷善根。彼雖無所緣縛。而因力長養亦增
盛故。問為但有為緣邪見能斷善根。為亦 無為緣耶。有作是說。唯有為緣邪見能斷 善根。義如前說。評曰應作是說無為緣邪 見亦能斷善根。義如前說問為但同分界
地緣邪見能斷善根。為亦不同分界地緣 耶。有作是說。唯同分界地緣邪見能斷善 根。義如前說。評曰應作是說不同分界地 緣邪見亦能斷善根。義如前說。問同分界地
緣中。為謗因邪見能斷善根。為謗果耶。有 作是說唯謗因邪見能斷善根。如說若害 蟻卵無少悔心。應說是人斷三界善。有餘
師說。唯謗果邪見能斷善根。如說。若決定 執無善無惡業果異熟。應說是人斷三界善。 評曰應說謗因謗果邪見俱能斷善。謗因邪
見如無間道。謗果邪見如解脫道。謗因者與 善根成就得俱滅。謗果者與善根不成就 得俱生。是故此二俱能斷善。問斷九品善 根時。為不起斷為數起耶。有作是說。不
起斷如見道。有餘師說。數起斷如修道評 曰應說不定。或有不起而能相續斷九品 盡。或有唯斷一品便起。或二或三乃至或 八。然後方起復斷後品。問住律儀者斷善
根時。為先捨律儀然後斷善。為斷時捨 耶。有作是說。先捨律儀然後斷善。謂彼身 中先起一類邪見捨律儀。後起一類邪見 斷諸善根。如猛風吹樹先摧枝葉然後拔
根。彼亦如是。評曰應說不定。所以者何。 隨彼彼類心起彼彼律儀。彼心捨時彼律儀 隨捨。
[0183c16] 問續善根時為九品頓續。為一一品漸續 耶。有作是說。一一品漸續。有餘師說。若應 從地獄中。死當生地獄者能續三品。若應
從地獄中死當生傍生鬼趣者能續六品。 若應從地獄中死當生人天趣者能續九 品評曰應作是說。九品頓續。漸次現前。如 病差者一時病除後漸生力。然彼應從地獄
中死當生地獄者。三品善根得亦在身成 就亦現前。六品善根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 前。當生傍生鬼趣者。六品善根得亦在身 成就亦現前。三品善根得而不在身成就不
現前。當生人天趣者。九品善根得。亦在身 成就亦現前。問善根為斷者多為續者多 耶。答隨爾所斷還爾所續。謂斷欲界欲界
續。斷生得生得續。斷九品九品續。問斷善 根已於現法中還能續不。答且依施設論 說彼於現法中不能續善。決定於地獄中 生時或死時方能續善如彼論說。若害蟻卵
無少悔心應說是人斷三界善。彼於現法 不能續善根。定於地獄中生時或死時方 能續善。問誰於地獄生時能續善根。誰於 地獄死時能續善根耶。答若於地獄中有
中未受斷善根邪見異熟果者。彼於地獄 生時能續。若於地獄中有中即受彼邪見異 熟果者。乃至地獄死時彼果盡故能續善根。 所以者何。如邪見與善根相妨彼果亦爾。
復次若由因力斷善根者地獄死時方續。 若由緣力斷善根者地獄生時能續。復次 若由自力斷善根者。死時方續。若由他力 斷善根者生時能續復次若由自性力斷者
死時方續。若由資糧力斷者生時能續。復次 若見戒俱壞而斷者死時方續若見壞戒不壞 而斷者生時能續。復次若意樂加行俱壞而
斷者死時方續。若意樂壞加行不壞而斷者 生時能續。復次若常見為加行而斷者死時 方續若斷見為加行而斷者生時能續。尊者
妙音說曰。彼斷善者或有地獄生時。見不善 業異熟果相現在前。便作是念。我先自作 如是惡業今當受此不如意果。起此信時 名為續善。或有生地獄已即受苦異熟果
作如是念。我先自作如是惡業今還自受 如是苦果。起此信時名為續善。復次若依 理說斷善根者於現法中亦有能續。謂彼 若遇多聞善友具戒辯才言詞威肅。能為說
法引發其心。告言汝於因果正理應生信 解勿起邪謗。如於我所以淳淨心恭敬 供養。於餘尊重同梵行邊亦應如是。由此 令汝長夜獲安。彼聞其言歡喜領受。當知
即是已續善根。是故善根有現法續。有轉 身續。問誰現法續。誰轉身續耶。答若斷善根 不造無間業者現法能續。若斷善根亦造 無間業者轉身乃續。復次若由緣力斷善
根者現法能續。若由因力斷善根者轉身 乃續。復次若由他力斷者現法能續。若由 自力斷者轉身乃續。復次若由資糧力斷者 現法能續。若由自性力斷者轉身乃續。復次
若見壞戒不壞而斷者現法能續。若見戒俱 壞而斷者轉身乃續。復次若意樂壞加行不 壞而斷者現法能續。若意樂加行俱壞而斷
者轉身乃續。問若現法中亦能續者。前施設 論當云何通。答彼說現法不能續者。即是 所說有斷善根亦造無間。或由因力斷善 根等。問若現法中續善根者。彼命終已生
地獄耶。答彼不決定。生於地獄唯有轉身 續善根者定生地獄。問住何等心能續善 根。答或住疑心。或住正見。謂於因果。有時
生疑此或應有。或生正見此決定有。爾時 善根得還續起。善得起故名續善根。問誰 住疑心續。誰住正見續耶。有作是說。轉 身續者住疑心續。現法續者住正見續。評
曰應作是說。此不決定。問善根若續便能起 耶。有作是說。現法續者能起現前。轉身續 者但是成就。評曰應作是說。此不決定。問
若現法中續善根者。彼現身能入正性離 生不。有說。不能。以彼邪見壞相續故。善根 羸劣尚不能生順決擇分。何況能入正性 離生。有說。彼雖現不能入正性離生而能
引起順決擇分。評曰應作是說。彼能引起 順決擇分。亦復能入正性離生。乃至能得阿 羅漢果。如嗢羯吒婆羅門等斷善根已。尊 者舍利子為其說法令續善根漸得見諦
乃至究竟。如毘奈耶中廣說。問殺斷善人 與害蟻卵何者罪重。答且依施設論說。若 住等纏其罪正等所受異熟無差別故。若纏 不等罪隨有異。有作是說。害蟻卵重非斷
善人。所以者何。蟻卵成就諸善根故。復有 說者。殺斷善人得罪為重。所以者何。人是 善趣害之重故。評曰應作是說。若依罰罪 殺斷善人得罪為重得邊罪故。若依業
道害蟻卵重以彼成就諸善法故。問諸斷 善根者彼皆是邪性定聚耶。有作是說諸斷 善根者彼皆是邪性定聚。或有是邪性定聚 而非斷善根。如未生怨王等。彼造無間業
不斷善根故。評曰應作是說。此有四句 有斷善根非邪性定聚。如布刺拏等六師 是也。彼斷善根不造無間業故。有是邪性 定聚非斷善根。如未生怨王等。有斷善根
亦邪性定聚。如提婆達多等。彼斷善根亦 造無間業故。有不斷善根亦非邪性定 聚。謂除前相。問於何處受斷善邪見異熟 果耶。答於無間地獄受彼異熟果。如阿羅
漢所趣最上到於涅槃。斷善根者所趣最下 到無間獄。復次如有頂定思有漏善中勝故 受有頂異熟果。如是斷善邪見惡中勝故。 於無間獄受異熟果。問於何處受無間業
果。答若斷善者。諸無間業。及餘破僧。定於 無間地獄中受。若不斷善者。餘四無間業。或 於無間地獄。或餘地獄中受異熟果。問斷善
邪見於眾同分為但能滿亦能引耶。答亦能 牽引。亦能圓滿。有作是說。但能圓滿不能 牽引。所以者何。業能牽引眾同分果彼非
業故。如是說者。前說者好。邪見相應有思 業故。邪見與彼同一果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楊忠權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法雲寺出版之光碟,日本瑜伽行思想研究會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