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二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四
[0055c28] 補特伽羅既不可得。又無前心往後心理。 何緣能憶本所作事。答有情於法由串習 力。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能如是知。問
前說無有補特伽羅。今何復言有情於法。 答前依聖想名示現。今依世想名示現。前 依聖言說示現。今依世言說示現。前依 勝義。今依世俗。有說。為順文故。若說法
於法於義雖順。於文不順。若說有情。於 法文義俱順。依世俗理有有情故。有說 為生解故。若說法於法弟子不了。誰能 憶誰若說有情於法。弟子便了有情憶法。
有情於法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者。謂 有情智於所知法。決定串習。隨欲自在前 後相似。故名同分。隨所更事能如是知者。
謂隨本所見。隨本所受能如是憶。有說。此 文應作是說。隨所有事能如是知。謂隨 本所有體。所有相。所有我。所有物。所有性。
所有分。能如是憶。有說。此文應作是說。隨 所住事能如是知。謂隨本所住顯色。隨本 所住形色等。能如是憶。為令此義得分明
故。引世現喻。謂如有二造印者。能了自他 所造印字。雖彼二人不往相問。汝云何造 此字。亦不相答我如是造此字。而彼二人
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能了自他所造 印字。有情亦爾。由串習力。乃至廣說。此中 能書者皆名造印者。如彼二人雖不相問 亦不相答。而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
能了自他所造印字。乃至海外書來亦能讀 知。有情亦爾。雖無真實補特伽羅。亦無前 心往後心理。而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
隨所更事能如是知。復令此義重分明故。 引第二喻。又如有二知他心者互相知 心。雖彼二人不往相問。汝云何知我心。亦 不相答。我如是知汝心。而彼二人由串習
力。得如是同分智互相知心。有情亦爾。由 串習力。乃至廣說。此中知他心者。謂得他 心通者。如彼二人雖不相問亦不相答。而
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互相知心。乃至 百踰繕那外亦相知心。有情亦爾。雖無真 實補特伽羅。乃至廣說。問若異心所更異心
能憶者。云何不天授所更祠授能憶。祠授 所更天授能憶耶。答彼相續異故。前心後 心相續無異。不應為難。有說。彼心相望無
因義故。前心能與後心為因。不應為難。 有說。彼二身心不相屬故。前後身心既相繼 屬。故先所更後能記憶。問若心相屬即能憶
者。何不見異牛而憶是前牛。答若於曾 受。今見相似則能記憶。若雖曾受。今見不 相似便不能憶。日初分所更日後分能憶。 日後分所更日初分能憶。前後所見身相似
故。
[0056b21] 復次一切心心所法。於所緣定安住所緣。 此於所問是勝義根本。答所以者何。如見 蘊說。若法與彼法作所緣。或時不與彼法
作耶。答無時非所緣。以心心所於所緣定。 安住所緣不可移轉。是故能憶本所作事。 謂於一所緣有無量心心所聚。轉此一所 緣如以此理趣以此性類以此法式。與一
心心所聚作所緣事。與餘無量心心所聚。作 所緣事亦爾。如一心心所聚。以此理趣以 此性類以此法式。領受此所緣。餘無量心
心所聚。領受此所緣亦爾。譬如一人而有 百子。此一人如於一子作父事。於餘子亦 爾。如一子於父作子事。餘子於父亦爾。此
中眼識及相應法於色所緣定。乃至意識及 相應法。於一切法所緣定。此色與眼識及 相應法。為所緣者。無時非所緣。乃至此法
與意識及相應法。為所緣者。無時非所緣。 以一切心心所法。各能領受自所緣故。由 此無有餘心聚所更。餘心聚能憶。問云何
心心所法。於所緣定為於處定。為於青等 定。為於剎那定耶。此中有說。唯於處定。 所以者何。勿有無量心心所法。住不生法
中故。問云何於處定。答眼識及相應法於 色處定。乃至身識及相應法於觸處定。意識 及相應法於法處等定。如一眼識。若遇青
色和合現前則緣青起。若遇黃等和合現前 則緣黃等起。如是餘識於自所緣亦唯處 定。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若爾者。應 一覺有多了性。一法多體不應道理。識身
論說復云何通。如說。過去眼識唯緣過去 色。非未來現在。有餘欲避知是過失。說 心心所法於所緣處定。亦於青等定非於 剎那定。所以者何。勿有無量心心所法。住
不生法中故。問云何亦於青等定耶。答緣 青等心心所其體各異。若遇青色和合現前 則生。緣青心心所法。若遇黃等和合現前 則生。緣黃等心心所法。彼亦不應作如是
說。所以者何青有多種。謂青根青莖青枝青 葉青花青菓。黃等亦爾。應緣根等覺即是 緣莖等覺。若爾一覺有多了性。一法多體不
應道理。亦與識身論所說相違如前說。如 是說者心心所法於三事定。問若爾則應無 量心心所法。住不生法中。答斯有何過。未
來世寬無容處耶。然彼本來已有住處。故 不應難。問心心所法。如於所緣定。於所 依亦定不。設爾何失。若於所依亦定者。何
故此中但說於所緣定。不說於所依定耶。 品類足說復云何通。如說。云何有俱有法。 答一切有漏法。及有漏法俱生無漏法。若於
所依不定者。何故於所緣定。於所依不定 耶。答於所依亦定。然心心所法。在未來世 與所依遠。現在則俱。過去復遠。有說。在未
來世與所依遠。現在過去與所依俱。有 說。三世皆與所依俱。問若爾。何故此中不 說。答此中但欲說憶本所作。所憶者。是所
緣非所依故。問品類足說復云何通。答彼 文應作是說。云何有俱有法。答一切有為 法。而不作是說者。彼文顯示有用聖道。不 說無用故不相違。有說彼文顯示聖道。
依他力得依他力起。故但說與有漏法俱 生者。問若心心所法。於所緣定於所依亦 定者。彼於何位取所緣耶為於生時為 於滅時。設爾何失。若生時者生時在未來。云
何未來法能有所作。若滅時者。滅時諸法 衰退散壞。云何此位能取所緣。答應言滅 時。問云何衰退散壞之法能取所緣。答諸有
為法性羸劣故。不自依故。依他轉故。無 作用故。不自在故。隨於何位。若遇所依。 所緣和合即於彼位。能取所緣。唯於滅時
有此和合。有說生時是未來世。未來諸法 無作用故。不能取所緣滅時是現在世。現 在諸法有作用故能取所緣。若滅時不取 所緣者。則心心所法畢竟不能取於所緣。
勿有斯過。故於滅時能取所緣。
[0057b09] 又以受意為因力強。念便不忘。應知此中 前生心聚以意聲說。後生心聚以念聲說。 然受意有二種。一受行相意。二受所緣意。
且如於增上忍有二心。受彼行相不受 彼所緣。謂苦類智忍苦類智相應有二心。 受彼所緣不受彼行相。謂集法智忍集法 智相應有三心。受彼行相亦受彼所緣。謂
世第一法苦法智忍苦法智相應。餘心不受 彼行相。亦不受彼所緣謂餘忍智相應。如 於增上忍於餘心。隨應廣說亦爾。受行相
所更受所緣能憶。受所緣所更受行相能憶。 復有二種意。一染污。二不染污。一一所更二 種。能憶復有三種意。謂善不善無記。一一所
更三種能憶。復有四種意。謂善不善有覆 無記無覆無記。一一所更四種能憶。復有 四種意。謂彼因彼等無間彼所緣彼增上。一
一所更四種能憶。復有五種意。謂見苦所斷 乃至修所斷。此中見苦所斷所更五種能憶。 見集修所斷所更亦爾。見滅所斷所更四種
能憶。除見道所斷。見道所斷所更四種能憶。 除見滅所斷。復有五種意。謂善不善有覆 無記。如理所引無覆無記。不如理所引無覆
無記。此中有說。善所更二種能憶。謂善如理 所引無覆無記。如理所引無覆無記所更亦 爾。不善所更三種能憶。謂不善有覆無記。
不如理所引無覆無記有覆無記。不如理所 引無覆無記所更亦爾。如是說者。一一所 更五種能憶。復有六種意。謂眼識乃至意
識。五識所更意識能憶。意識所更六識能憶。 復有十二種意。欲界有四。謂善不善有覆 無記無覆無記。色界有三。謂前四除不善。
無色界亦爾。無漏有二。謂學無學。欲界善 所更十二種能憶。不善色界善所更亦爾。欲 界有覆無記所更八種能憶。謂除色界有覆
無記無色界三。欲界無覆無記所更亦爾。 色界有覆無記所更十種能憶。除欲界二無 記。無色界善所更亦爾。色界無覆無記所更
十種能憶。除無色界二無記。無色界有覆無 記所更九種能憶。除欲界二無記及色界無 覆無記。無色界無覆無記所更亦爾。學所
更十一種能憶。除欲界有覆無記。無學所更 若退法者如學說。若不退法者七種能憶。 除學及四染污。由前受意為因力強。於彼 所緣引生後念。不忘者。謂心不狂亂非
苦所逼。尊者世友說曰。由三因緣憶本所 作。一善取前相故。二同分相續現行故。 三不失念故。由此雖無補特伽羅。亦無前 心往後心理。而能憶念本所作事。
[0057c28] 何緣有情忘而復憶。答有情同分相續轉時。 於法能起相屬智見。此中忘者是失念義。 非不念義。所以者何。無有少法名不念故。
同分有三種。謂加行同分所緣同分。隨順同 分。加行同分者。如有先誦素怛纜藏。中間 忘失。後因如前所作加行還得記憶。先誦
毘奈耶阿毘達磨藏亦爾。如是先起不淨 觀。中間忘失。後因如前所作加行還得記 憶。先起持息念界方便亦爾。曾聞有婆羅 門子。先誦得四吠陀書。中間忘失。復溫誦
之盡其方便不能通利。便往師所具述 因緣。師即問言。汝先誦時以何加行。答言。本 時手繩口誦。師言。汝當如本加行。彼隨師
教一切皆憶。所緣同分者。如有先見如是 園林泉池山谷經行處等。中間忘失。後見相 似園林等時一切皆憶。隨順同分者。如得
隨順飲食衣服臥具房舍說法人等。則能憶 念先所更事。曾聞有一苾芻。先誦得四阿笈 摩。中間忘失。復溫誦之盡其方便不能通
利。便往尊者阿難陀所。問其因緣。尊者答 言。汝今可往以油塗身溫室洗浴。求諸隨 順衣服飲食臥具房舍說法人等。苾芻依教
悉還通利。如是同分相續轉時。於法能起 相屬智見。問起誰相屬。答三種同分有異。 誦言於法能起連續智見。即是起長時流注
相續智見義。復有誦云。於法能起次第智 見。即是起彼彼周遍行列智見義。復有誦 言。於法能起無礙智見。即是起無滯無著 無斷智見義。復有誦言。於法能起無障智
見。即是起離障伏所治勝怨敵智見義。又 以受意為因力強念便不忘。應知此中前 生心聚以意聲說。後生心聚以念聲說。受 意言如前釋。由前受意為因力強。於彼所
緣。引生後念。中間雖忘而後復憶。不忘言 如前釋。
[0058b05] 何緣有情憶而復忘。答有情異分相續轉時。 於法不起相屬智見。此中忘者。是失念義。 廣說如前。異分有三種。謂加行異分。所緣
異分。隨順異分。加行異分者。如有先誦素 怛纜藏。中間忘失。捨之復誦毘奈耶。或 阿毘達磨藏。後皆不憶。先誦毘奈耶阿毘達
磨藏亦爾。如是先起不淨觀。中間忘失。捨 之復起持息念。或界方便後皆不憶。先起 持息念界方便亦爾。所緣異分者。如有先
見如是園林泉池山谷經行處等。中間忘失。 後更不見彼相似相。於前所更不復能憶。 隨順異分者。如有不得隨順飲食衣服等事。
於前所更不能復憶。如是異分相續轉時。 於法不起相屬智見。問不起誰相屬。答三 種同分此中亦有四種異誦。與前相違應廣 說。又以受意為因力劣念便忘失。應知此
中前生心聚以意聲說。後生心聚以念聲 說。受意言如前釋。由前受意為因力劣。於 彼所緣不生後念。中間雖憶而後復忘。忘 者謂心狂亂苦受所逼。尊者世友說曰。由
三因緣念便忘失。一不善取前相故。二異 分相續現行故。三失念故。復作是說。由 八因緣念便忘失。一者生時生苦所逼故念
便忘失。二者死時死苦所逼故。三者餘語多 現行故。四者根鈍依餘智故。五者生非愛 趣苦受所逼故。六者五根於境馳散不息
多放逸故。七者重煩惱障數現行故。八者不 數修定心散亂故。念便忘失。
[0058c04] 問何等智所更念有忘失。聞所成耶。思所成 耶。修所成耶。生得等耶。有說。聞思所成及 生得等所更念有忘失。非修所成。定力所
持無忘失故。有說。修所成所更亦有忘 失。身羸弱故。謂有得定身羸弱者。心亦羸弱 故。彼所更亦有忘失。問何處有忘念耶。
答在欲界。非色無色界。於五趣中皆有忘 念。有說地獄無有忘念。以恒忘故。問何等 補特伽羅有忘念耶。答異生聖者皆有忘
念。聖者中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皆有 忘念。唯除世尊。以佛成就無忘失法故。 云何知然。答經為量故。如說。舍利子假使
諸苾芻眾。以床座舁我行經百年。欲令 如來無上慧辯。有少退失無有是處。故知 佛具無忘失法。
[0058c19] 如象跡喻。契經中說。舍利子言。若內意處不 壞外法處。現前及能生作意正起。爾時意識 生。問意云何壞。答有三種壞。一暫時壞。
二盡眾同分壞。三究竟壞。暫時壞者。謂善心 無間。不善無記心現前。爾時名為善心暫壞。 乃至無記心無間。善不善心現前。爾時名為
無記心暫壞。如是欲界心無間。色界不繫 心現前。爾時名為欲界心暫壞。乃至不繫 心無間三界心現前。爾時名為不繫心暫壞。 若入無想滅盡等至。爾時名為一切心暫
壞。盡眾同分壞者。謂斷善根者。善心有 盡眾同分壞。離欲染異生不善心。有盡眾同 分壞如是等。究竟壞者。謂苦智已生集智未
生。三界見苦所斷心究竟壞。乃至滅智已生 道智未生。三界見苦集滅所斷心究竟壞。預 流者三界見所斷心究竟壞。不退法一來者。
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六品心究竟壞。 不退法不還者。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 染污心究竟壞。不退法阿羅漢。三界見修
所斷染污心究竟壞。不退法異生離欲染者。 欲界染污心究竟壞。乃至離無所有處染者。 八地染污心究竟壞。尊者世友說曰。意若
遇和合緣不名為壞。若不遇和合緣則名 為壞。復作是說。意若不為相違因所障不 名為壞。若為相違因所障則名為壞。
[0059a15] 何緣祭祀餓鬼則到非餘趣耶。乃至廣說。問 何故作此論。答為釋經故。如契經說。生 聞婆羅門來詣佛所。白佛言喬答摩。我有
親里命過欲施其食。彼為得我食不。世尊 告言。此事不定。所以者何。諸有情類有五趣 別。若汝親里生地獄中。食地獄食。以自存
活。彼不能受汝食。生傍生趣天趣人趣。 亦復如是。若汝親里生鬼趣中。則能受汝 所施飲食。婆羅門言。若我親里不生鬼趣。
所施飲食誰當受之。佛語彼言。餓鬼趣中。 無汝親里無有是處。乃至廣說。彼經雖作 是說。而不說何緣祭祀餓鬼則到非餘。彼
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 之。故作斯論。問彼婆羅門。何故不問佛何 緣祭祀餓鬼則到非餘。答有二緣故。謂彼
或是利根或是鈍根。若是利根自能解了不 須問佛。若是鈍根不能生疑故不問佛。 問何故世尊。不為彼說唯施餓鬼則到因 緣。答亦二緣故。謂彼或是利根或是鈍根。若
是利根自能解了不須佛說。若是鈍根非 法器故。佛不為說。
[0059b07] 何緣祭祀餓鬼則到非餘趣耶。答彼趣法爾 得如是處。事生我分。是故祭祀則到非 餘。此中問意此趣為以下賤故到。為以
高貴故到。設爾何失。若以下賤故到者。則 祭祀地獄傍生彼亦應到。若以高貴故到 者。則祭祀人天彼亦應到。此中答意不以
下賤故到。亦不以高貴故到。然由二緣。一 由彼趣法爾故。二由業異熟故。於中先顯 示彼趣法爾。謂彼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
生我分。是故祭祀則到非餘。欲令此義得 分明故。引世現喻。如鵝雁孔雀鸚鵡舍利 命命鳥等。雖如意自在飛翔虛空。而神力威
德不大於人。然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生 我分能飛翔虛空。鬼趣亦爾。由法爾力祭 祀則到。餘趣不爾。謂如傍生趣中鵝雁孔雀
等。由趣法爾力能飛翔虛空久住。遊戲人 離神足呪術藥草。欲住虛空去地四指。經 須臾頃猶無能者。然彼神力威德不勝於
人。餓鬼亦爾。由趣法爾力。祭祀則到非餘。 欲令前義重分明故。引第二喻。又如一類 那落迦。能憶宿住亦知他心。一類傍生。一
類餓鬼。能憶宿住亦知他心。及起烟焰。興 雲致雨作寒熱等。雖能作是事。而神力威 德不大於人。然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生
我分能作是事。鬼趣亦爾。由法爾力祭祀 則到。餘趣不爾。此中一類那落迦。能憶宿 住者。如契經說。地獄眾生作如是念。大德
沙門婆羅門等。觀欲將來能作過患。是大怖 畏。恒為我等說斷欲法。我等雖聞而不能 斷。今因欲故受大苦惱。又作是念。我等昔
於淨行沙門婆羅門等作邪惡行。由彼為 因今受此苦。問彼於何時能作是念。答於 初生時非中後時。所以者何。彼初生時未 受苦痛。能作是念。若受苦痛。今生所受尚
不能憶。況先所受。問彼住何心能作是 念。善耶。染污耶。無覆無記耶。答三種皆能。 問何無覆無記。答威儀路非工巧處。彼無工
巧事故。非異熟生。彼異熟心是五識故。問 彼如是念。為在意地為五識身。答在意 地非五識身。五識中無此分別故。問彼如 是念為憶幾生。答彼唯憶一生。謂所從沒
來生此者。有說。能憶多生乃至五百。亦知 他心者。謂地獄中有生處得知。能知他心。 然無事可顯。問彼於何時能知他心。答唯
初生時。所以者何。若受苦痛心便悶亂故。 問彼住何心知他心耶。答住三性心皆能 知。問何無覆無記。答威儀路非工巧處。異熟
生如前說。問為在意地為五識身。答在意 地非五識身。以五識身緣色法故。一類傍 生能憶宿住者。如契經說。
[0059c28] 婆羅門告餉佉狗言。若是我父刀提耶者。 可昇此座。彼便昇之。復語之言。若是我 父刀提耶者。可食此飯。彼便食之。又復告
言。若是我父刀提耶者。汝命終時所藏財寶。 今可示我。彼便示之。問何時能憶宿住事 耶。答初中後時並皆能憶。問住何心憶。答
住三性心。問何無覆無記。答威儀路。工巧 處。異熟生。皆能憶。問此在何識。答在意地 非五識身問能憶幾生。有說。唯能憶一生。
謂所從沒來生此者。有說。能憶多生乃至 五百。云何知然。傳說。有一女人置兒一處。 有緣他行。須臾有狼負其兒去。眾人捕逐
而語之言。汝今何緣負他兒去。狼言。此女 五百生來常殺我子。我亦於其五百生中常 殺其子。若彼能捨舊怨嫌心。我亦捨之。女
言。已捨。狼觀此女口雖言捨而心不捨。即 便斷其子命而去。亦知他心者。謂傍生趣 亦知他心。即如彼狼知女心事。問何時能
知。答三時皆知。問住何心知。答住三性心。 問何無覆無記。答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皆 能知。問此在何識。答在意地非五識。一類 餓鬼能憶宿住者。如伽他說。
我昔集資財 以法或非法
他今受富樂 我獨受貧苦
[0060a23] 問何時能憶。答三時皆能。問住何心憶。答 住三性心。問何無覆無記。答三種如前說。問 此在何識。答在意地非五識身。問能憶幾
生。答乃至五百。云何知然。傳聞。有一女人 為鬼所執。羸困欲死。呪師語言。汝今何故 惱他女人。鬼言。此女五百生來常害我命。我
亦於其五百生中常害彼命。彼若能捨舊怨 嫌心。我亦捨之。女言。已捨。鬼觀此女口雖 言捨而心不捨。便害而去。亦知他心者。即
如彼鬼知女心事。問何時能知。答三時皆 能。問住何心知。答住三性心。問何無覆無 記。答三種如前說。問此在何識。答在意地
非五識。及起烟焰興雲致雨。作寒熱等 者。此唯傍生趣能非餘趣。傍生趣中唯龍能。 非餘類。問若爾。經說當云何通。如說。有天
能興雲。有天能降雨。有天作寒熱。有天 起風雷。答應知彼經說龍為天。如餘經 說。
[0060b12] 佛告阿難。汝看天雨為不雨耶。彼亦於龍 以天聲說。問起烟焰等。為多龍作。為一 龍耶。答一龍亦能。問若爾何故經作是說。
有天能興雲有天能致雨。乃至廣說。答隨 別所樂故作是說。謂或有龍。唯樂興雲。或 復有龍。唯樂致雨。餘亦如是。此中烟焰雲
雨等事。是龍加行所引發故。唯是彼龍近士 用果。若從龍宮所流出水。非彼加行所 引發故。是一切有情共增上果。如地獄等 由趣法爾力。雖有如上所說事。而神力威
德不大於人。鬼趣亦爾。由趣法爾力。祭祀 則到非餘。復有說者。五趣皆有法爾勝事。 謂地獄趣異熟色等斷已還續。餘趣不爾。傍
生趣中有能飛空興雲雨等。餓鬼趣中祭祀 則到。人趣能受善戒惡戒。修勝品善。勇猛 強記智力深遠。天趣中欲天。隨其所須應
念則至。色無色天有勝生勝定。復有說者。 諸方亦有法爾勝事謂支那國雖奴僕等。 皆衣繒絹。餘方貴勝所不能得。印度等國 乃至貧賤皆衣 [疊*毛]
衣。餘方貴人亦不能得。 迦濕彌羅國中秋時牛頸繫欝金花鬘餘方 勝人所不能得。北方貧人飲葡萄酒餘方 富者亦不能得。如諸方有法爾勝事。餓鬼
亦爾祭祀則到。有說。諸趣法爾有異。謂四 趣中一一皆有生處得智。唯人趣無三惡趣 有。如前廣說。天趣有能憶宿住者。如伽 他說。
我施誓多林 蒙大法王住
賢聖僧受用 故我心歡喜
[0060c12] 彼亦知他心。而無現事可說何時憶知等。 如傍生鬼隨應廣說。問此生處得智為憶 知幾趣。有說各唯自憶知。有說地獄唯憶
知地獄。傍生憶知二趣。餓鬼憶知三趣。 天憶知五趣。問若傍生不知天者。施設論 說當云何通。如說。善住龍王等知帝釋心 念。乃至廣說。答此是比知非現知故無相
違過。如是說者此事不定。如狼及鬼憶知 人故。問何故人趣無此智耶。答非田非器。 乃至廣說。復次人趣有瞻相智。覩言相智。
本性念生智。妙願智等。覆蔽彼故。如生處 得智。餘趣皆有唯人趣無。如是祭祀。唯鬼趣 到。餘趣不爾。如是已顯示由趣法爾力。
祭祀餓鬼則到非餘。今當顯示由業異熟。 復次有人長夜起如是欲。如是愛樂我當 娶婦。為兒娶婦。為孫娶婦。令生子孫 紹繼不絕。我命終已若生鬼趣。彼念我故
當祭祀我。由彼長夜有此欲樂。是故祭 祀則到非餘。謂彼由起如是欲樂。引發諸 業生鬼趣中。是故祭祀則到非餘。如諸聚 落城邑中人。或為子孫不斷絕故。或為財
產轉增盛故。或為富名久流傳故。以法非 法集諸財寶牛羊等物。於己親屬尚不欲 與。況施他人。彼由慳貪纏縛心故。捨人同 分生鬼趣中。於自舍宅水竇廁溷不淨處
住。彼有親屬追戀生苦。作是念言。彼集 財產自不受用。亦不施人。今生何所。遂 集親里。請諸沙門婆羅門等。設大施會。 願此資彼捨苦受樂。爾時餓鬼於自住處。
見如是事。於自親里生眷屬想。於其財 物生己有想。即時歡喜。於福田所。生信敬 心。於其所作起隨喜心。便離重苦。由此因
緣祭祀則到。問若爾何故。不名他作業他 受果耶。答不爾。彼於爾時。由生敬信隨喜 心故。見施功德慳貪過失。由此增長捨相
應思。成順現受業得現法果故。尊者世友 說曰。今所受果是先業所引。先業有障以 今業除之故。無他作業他受果失。謂彼餓鬼
先世已造感飲食業。但由慳貪障蔽心故。 於所飲食起倒想見不得受用。然彼餓鬼 有二種。一樂淨。二樂不淨。彼樂淨者。以 慳貪故河見非河。水見為血。所有飲食
見為不淨。樂不淨者。河見乾枯。水見無水。 滿飲食器悉見為空。若彼親里為設施會。 彼便信敬起隨喜心。見施功德。慳貪過失捨
相應思。得增長故除想見倒。彼樂淨者。 見河是河。見水澄清。於諸飲食皆見淨妙。 樂不淨者。見河盈溢見水是水。見飲食器
悉皆盈滿。故彼親里祭祀則到。有作是說。 彼先世亦有感飲食業。但由慳貪所覆蔽 故。今時感得怯劣身心。諸飲食處必有大力
鬼神守護。彼怯劣故不能得往。設復得往 亦不敢食。若彼親里為設施會。廣說乃至 捨相應思。得增長故。令彼身心轉得強勝。
由此能至有飲食處。食其飲食。由此因緣 祭祀則到。是故無有他作業他受果失。大 德說曰。彼先雖造感飲食業。以微劣故未 能與果。若彼親里為設施會。廣說乃至捨
相應思得增長故。先所作業便能與果。故 彼親里祭祀則到。由此無有他作業他受果 失。問捨相應思得增長已。為但感資具為
亦感得勝身心耶。答二種俱得。勝身心者。 捨劣色香味觸。得勝色香味觸。捨無威德 得有威德。感資具者。謂得飲食衣服園林 宅舍等事。問若生餘趣親里為其修福業
者。彼亦得不。答若彼亦能生於信。敬隨喜之 心。令捨俱思得增長者。亦得其福。問若 爾。此中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
此義有餘。有說。此中從多分說。謂餓鬼中 多有是事。餘趣不爾故。有說。鬼趣多有。如 是業故。謂造此業者。多生鬼趣故。有說
鬼趣於人常希求故。有說。鬼趣飢渴所逼。 於一切處常有希望。是故偏說。此中應 辨五趣義。如定蘊當廣分別。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楊忠權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法雲寺出版之光碟,日本瑜伽行思想研究會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