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七
[0036a10] 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乃至 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 故。謂諸經中。佛說有二十句薩迦耶見。尊
者舍利子。於池喻經中。雖略分別此二十 句薩迦耶見。而皆未說幾是我見幾我所見。 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未說者。今欲 說之故作斯論。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義
故。謂譬喻者。作如是說。薩迦耶見無實所 緣。彼作是言。薩迦耶見計我我所。於勝義 中無我我所。如人見繩謂是蛇。見杌謂
是人等。此亦如是故無所緣。為止彼執。顯 示此見實有所緣。故作斯論。問於勝義中 無我我所。云何此見實有所緣。答薩迦耶 見。緣五取蘊計我我所。如緣繩杌謂是
蛇人。行相顛倒非無所緣。以五取蘊是實 有故。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 耶。答五我見。謂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
我。十五我所見。謂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 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 我所。我在受想行識中。問如我見行相。緣
五取蘊。有五我所見行相。緣五取蘊亦 應有五。何故乃說有十五耶。答我見行相。 緣五取蘊無差別故。但有五種。我所見行
相。緣五取蘊有差別故。有十五種。謂我眾 具於一一蘊。皆有三種差別相故。然此薩 迦耶見。或應說一。謂五見中薩迦耶見。或
應說二。謂我我所行相差別。說為我見及 我所見。或應說三。謂欲色無色三界別故。 或應說五。謂緣五蘊有差別故。或應說 六。謂於三界各有我見我所見故。或應
說九。謂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九地 別故。或應說十。謂緣五蘊各有我見我所 見故。或應說十二。謂緣十二處有差別故。 或應說十八。謂於九地各有我見我所見
故。又緣十八界有差別故。或應說二十。謂 分別緣蘊。我具行相差別。不分別所起處。如 等隨觀。色是我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
中。受想行識亦爾。五蘊各四故有二十。或 應說二十四。謂緣十二處。各有我見我 所見故。或應說三十六。謂緣十八界。各有
我見我所見故。或應說四十八。謂分別緣 處。我具行相差別。不分別所起處。如等隨 觀。眼處是我我有眼處。眼處是我所。我在
眼處中。餘十一處亦爾。十二處各四故有四 十八。或應說六十五。謂分別緣蘊。我具行 相差別。亦分別所起處。如等隨觀。色是我
受是我。瓔珞是我。僮僕是我器。如受有三。 想行識亦爾。四三十二并觀色是我。總有十 三。如觀色是我有十三。受想行識亦爾。五
種十三。為六十五。或應說七十二。謂分別 緣界。我具行相差別。不分別所起處。如等隨 觀。眼界是我我有眼界。眼界是我所。我在
眼界中。餘十七界亦爾。十八界各四故有七 十二。或應說四百八。謂分別緣處。我具行 相差別。亦分別所起處。如等隨觀。眼處是
我。色處是我。瓔珞是我。僮僕是我器。如色 處有三。餘十處亦爾。十一種三。有三十三。 并觀眼處是我。總有三十四。如觀眼處是
我有三十四。餘十一處亦爾。十二種三十 四。為四百八。或應說九百三十六。謂分別 緣界。我具行相差別。亦分別所起處。如等隨
觀。眼界是我。色界是我。瓔珞是我。僮僕是我 器。如色界有三。餘十六界亦爾。十七種三。 有五十一。并觀眼界是我。總有五十二。十
八種五十二。為九百三十六。如是緣蘊行 相。界地分別。緣處行相。界地分別。緣界行 相。界地分別。若以相續。若以世若以剎那。
分別則有無量薩迦耶見。此中且說分別緣 蘊我具行相差別。不分別所起處故。但有 二十句薩迦耶見。問何故此中但依緣蘊。 說二十句薩迦耶見。非界處耶。答彼作論
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復次亦應依界處 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蘊在初 故且依蘊說。界處不爾。復次此中。不應問
作論者。以作論者依經造論。佛於經中但 依蘊說薩迦耶見有二十句。故作論者依 之造論問若爾置作論者。應問。何故世 尊。但依蘊說薩迦耶見有二十句。非界
處耶。答觀所化故。謂佛觀察所化有情。若 依蘊說薩迦耶見有二十句。便得解了能 辦所作。非依界處。設依界處。彼得解了 能辦所作。佛亦說之。但不如是。故不為
說。復次薩迦耶見多緣蘊。非界處故偏說 之。問何故此中。但說薩迦耶見有二十句。 不說餘見耶。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
廣說。復次應知此中是有餘說。謂亦應說 邊執見有二十。邪見有八十。見取亦爾。戒 禁取有四十。而不說者當知有餘。復次薩
迦耶見。於五見中最為上首。是以偏說。 復次薩迦耶見。是十種空近所對治。所以 偏說。十種空者。謂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
空。無為空。散壞空。本性空。無際空。勝義空。 空空。問二十句者。句是何義。答是自性義。 謂此見有二十自性。問等隨觀色是我。受想
行識是我者。云何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 是我耶。答諸所有色。若四大種。若四大種所 造。彼一切等隨觀是我。乃至識隨所應當說。
問薩迦耶見。唯有漏緣非無漏。自界地緣 非他界地。自界地中亦非一切一時而緣。 何故言彼一切等隨觀是我耶。答此一切言
是少分一切。非一切一切。故無有失。復次 此一切言。依自所行境界而說。是以無過。 問頗有於一蘊執我我所耶。答有。謂色蘊
行蘊中。各有多法。執一為我。餘為我所。 受想識蘊。雖無多類。而有種種差別自性。 是故亦得計一為我餘為我所。等隨觀我
有色。乃至廣說者。云何等隨觀我有色。答 於餘四蘊。展轉隨執一是我已。然後於色 執為我有。如人有財有瓔珞等。云何等隨
觀色是我所。答於餘四蘊。展轉隨執一是 我已。然後於色執為我所。如人有侍有僮 僕等。云何等隨觀我在色中。答於餘四蘊。 展轉隨執一是我已。然後於色執為我器
我處。其中如油在麻中。膩在摶中。蛇在 篋中。刀在鞘中。酥在酪中。血在身中等。 如等隨觀色有此三種。乃至等隨觀識應知
亦爾。問執受等是我在於色中。是事可爾。 以色是麁受等細故。執色是我在受等中。 云何可爾。以麁法不應在細中故。脇尊者
言。理不應責無明者愚盲者墮坑。有餘師 說。若執色是我在受等中者。彼執色細受 等是麁是故尊者世友說曰。遍四大種造色
身中。隨與觸合皆能生受。此說何義。此說 身中遍能起觸。亦遍生受。彼作是念。從足 至頂既遍有受。故知色我在於受中。大德
說曰。一切身分皆能生受。彼作是念。受遍 身有身之一分。是我非餘。是故受中得容 色我。如受乃至識亦如是。問為有緣一極
微起薩迦耶見不。設爾何失。若有者此應 是正見非薩迦耶見。所以者何。要真實行 智。方見極微故。若無者六法論說。當云何
通。如彼論說。極微是常各別住故。此各別 住。非無常因。是故極微決定常住。彼說云 何。證此見緣極微。彼說邊執見緣極微為
境。證有身見亦緣極微。身邊二見所緣一 故。答無緣一極微起薩迦耶見。問若爾 六法論說當云何通。答彼論所說不順正 理。不可引證此緣極微。謂彼論中更說多
種不順理因。不可為證。有餘師說。有緣 一極微起薩迦耶見。問若爾此應是正見 非薩迦耶見。答此約所緣故說有。非約現 起故說有。評曰。彼說非理。所以者何。如
何此見。能住所緣。而不能起。是故前說 於理為勝。問為有俱時總緣五蘊執為我 不。設爾何失。若有者六法論說。當云何通。
如彼論說。我體唯一無有五種。若有俱時 總緣五蘊執為我者。我應有五。然蘊自相 五種各別。彼所執我相無差別。以所執我
無有細分。無差別相。常住不變。生老病死 不能壞故。若無者諦語經說當云何通。如 彼經說。諦語外道白佛言。喬答摩。我說色
是我。受想行識是我。有作是說。無有俱時 總緣五蘊執為我者。問若爾六法論說。便 為善通。諦語經說當云何通。答彼憍慢故
作非理說。實無此執。復次彼欲試佛故作 如是不順理言。謂彼聞佛有勝智見。心不 定信。作是念言。我今當試有此事不。故 作是說。復次彼心驚怖故。作如是不順理
說。謂彼先設多種方便。來詣佛所欲興論 議。既是世尊身有殊勝大論師相。謂頷輪如 師子。眼睫如牛王。其牙纖利具四十齒。梵
音深妙。令人樂聞。彼見是已恐墮負處 生大怖畏故作是說。復次佛威神力映蔽 彼心。故作如是不順理說。謂彼外道為論 議故來詣佛所。既見世尊威德熾盛。梵
釋護世尚不能覩。見已驚惶故作是說。復 次天龍藥叉。威神力故。令作如是不順理 說。謂有信佛天龍藥叉。作如是念。此惡外 道結搆言詞欲惱亂佛。當以勢力擾亂
其心。令違理說速墮負處。如鄔波梨欲來 罵佛。天神威力擾亂其心。翻成讚歎。此亦 如是。復有說者。有於一時總緣五蘊而
起我執。問若爾諦語經說便為善通。六法論 說當云何通答彼於五蘊起一合想。執為 一我故無有失。問若爾彼執何為我所。答 若執內蘊為我。彼執外蘊為我所。若執
外蘊為我。彼執內蘊為我所。故亦無失。 問有五蘊外執有我不。設爾何失。若有者。 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諸有沙門
或婆羅門。施設有我。一切皆緣五聚蘊起。 若無者。云何說有第六我見。答無五蘊外 執有我者。問若爾云何說有第六我見。答
於思行蘊所起我見。於餘行蘊所起我見。各 別建立故有六種。問梵網經說。六十二見趣。 一切皆以有身見為本。師子吼經說。諸有
沙門或婆羅門。多種異見皆依二見。謂依有 見及無有見。此二經說有何差別。答依等 起故說諸見趣以有身見為本。依推求故
說諸異見。依有無有見。復次薩迦耶見。能 引發諸見趣。有無有見能守護諸異見。是 謂二經所說差別。若非常常見。於五見何
見攝。何見所斷。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 答此諸見趣於生死中。與諸有情作大繫 縛。作大衰患作大損伏。由有此故。令諸 有情數於欲界色無色界受多苦惱輪轉生
死。遠離慧明入母胎藏。住在生藏熟藏中 間受諸迫迮。如重罪人禁在囹圄。欲令有 情覺知如是見趣過失勤求解脫。故作此 論。猶如世間繫縛衰患損伏之處。人若不知
不能遠避。人若知之即能遠避。此亦如是。 此論雜蘊智蘊見蘊。皆以二事尋求見趣。 一以自性。二以對治。以自性者。謂如是見
於五見何見攝。以對治者。謂如是見。何見 所斷。生智論中。亦以此二事。尋求見趣。如 彼論說外道謗佛言。沙門喬答摩。是大幻
者誑惑世間。然世尊道已超於幻。彼言。是 幻者是謗道邪見。見道所斷。謗道邪見者。 顯彼自性。彼謗世尊超幻道故。見道所斷
者。顯彼對治道。忍智生永斷彼故。又彼論 說。有作是言。世尊何故。慳阿羅漢。然世尊 道已超於慳。彼言。是慳者是謗道邪見見道
所斷。此中二事如前應知。又於問論梵網 經中。復以一事尋求見趣。謂如是見由何 而起。如是總說。便以三事。尋求見趣。一
以自性。二以對治。三以等起。脇尊者言。不 應如是尋求見趣。如不應責無明者愚盲 者墮坑。評曰。應以三事尋求見趣。所以者
何。若以三事尋求見趣。則具縛異生。亦畢 竟不起。如以聖道永斷遍知。此中應廣說 實法師因緣。謂昔在此迦濕彌羅國中。有一
阿練若處。諸瑜伽師。共會一處。論說諸見。 作如是言。聖者於此無量過患。諸惡見趣。 永不現行。甚為希有。時彼眾內。有一法師。
名達臘婆。謂眾人曰。聖者於此諸惡見趣。 已斷遍知。永不現前。有何希有。如我今者。 具縛異生。以此三事。尋求見趣。設我後際
流轉生死。如前際來。所經劫數。於此見趣 更不現行。乃為希有。爾時眾中有阿羅漢。 作如是念。具縛異生。乃能於此賢聖眾中。
作師子吼。甚為希有。吾當後時驗彼所言。 為實非實。然所積財必歸於盡。一切高貴 必當墮落。一切合會必當別離。一切壽命必
歸於死。此實法師。後命終已。還生本國婆 羅門家。彼阿羅漢天眼見之。數往其家而 問安不。如是荏苒至年長大。時阿羅漢為
試驗之。取彼嚴具而問之言。此是誰許。彼 默不答。其母謂曰。兒今何故不答師問。彼 白母言。師所問者。世間所無當云何答。母
曰。世間無何等物。彼言。無我。所以者何。以 一切行皆無我。無有情無命者。無補特伽 羅。無生者無養育者。無作者無受者。唯
空行聚故不應答。時阿羅漢聞已歎言。甚 為希有。雖經生死。而諸見趣猶不現行。汝 於前世賢聖眾中作師子吼。具縛異生。若
以三事尋求見趣。設經多劫亦不現前。斯 言有實。是故應以所說三事尋求見趣。有 大饒益。
[0038c25] 若非常常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 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問何謂非常。答 諸有為法。問何緣外道計彼為常。答由二
緣故。一見諸色法相似相續故。二見心心 所法憶本事故。見諸色法相似相續故者。 謂彼外道見老時色似小時色。見今日色 似昨日色。便作是念。即小時色轉至老時。
即昨日色轉至今日。見心心所法憶本事 故者。謂彼外道見小時所作所習所受。老時 能憶見。昨日所作所習所受。今日能憶便作
是念。老時心心所法。即小時心心所法。今日 心心所法。即昨日心心所法。由此二緣故 彼外道於五取蘊妄計為常。尊者世友作 如是說。彼諸外道於五取蘊相似相續覆
故。不知非常威儀。將攝覆故不知是苦。 薄皮莊飾覆故。不知不淨作用。我執覆故 不知無我。由此外道起常等見。此中邊執 見常見攝者顯彼自性。此於常斷二邊執中
常邊攝故。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見苦諦 時永斷彼故。謂於苦諦忍智。若生如是種 類。不正尋思不正分別。顛倒見不平等取。
永斷止息。如草端露日照則銷。彼亦如是 以迷苦生見苦便斷。問善說法者。亦說諸 法常有實體性相我事。何故所見不名為惡。
外道亦然。獨稱惡見。答善說法者。雖說諸 法有實體等。而無作用。外道所說兼有作 用。有說。善說法者。唯說諸法暫起作用。
彼說諸法數起作用。有說。善說法者。宣說 諸法為生所生。為老所老。為滅所滅。彼說 諸法非生所生。非老所老。非滅所滅。有說。
善說法者。宣說諸法流轉三世。彼說諸法不 經於世。有說。善說法者宣說諸法。依因託 緣和合而生。彼說諸法非因緣生。有說。善
說法者。宣說諸法生滅相應。有因有緣有 為相合。彼說不爾。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善 說法者。所見非惡。外道所起獨稱惡見。問
若於非常起常見者。決定誹謗無常因緣。 彼見云何不名邪見。答無行相轉立邪見 名。彼見不然故非邪見。有說。壞實事者 立邪見名。彼乃增益故非邪見。問何故此見
名邊執見。答執常邊故斷常乖中俱名為 邊。執二邊見名邊執見。如世尊告迦多衍 那。若以正智觀世是集。言無所有則更不 行。無所有者即是斷見。若以正智觀世是
滅。言有所有則更不行。有所有者即是常 見。謂觀有情未來蘊起故非是斷。現在蘊 滅故非是常。復次起我見者。猶是邊鄙世 所訶責。況復於我執有斷常。此執邊鄙極
可訶故名邊執見。
[0039b16] 若常非常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 邪見攝。見滅所斷。問何謂為常。答寂滅涅 槃。問何緣外道計彼非常。答外道執有四種
解脫。一名無身。二名無邊意。三名淨聚。四 名世間窣堵波。無身者。謂空無邊處。無邊意 者。謂識無邊處。淨聚者。謂無所有處。世間
窣堵波者。謂非想非非想處。然四無色雖久 還退。彼作是念。我等解脫既有退墮。當知 釋種所說涅槃亦有退墮。故於涅槃起非
常見。此中邪見攝者。顯彼自性。以彼撥無 常涅槃故。見滅所斷者。顯彼對治。見滅 諦時永斷彼故。餘如前說。問為有邪見。能
於寂滅涅槃。起非常行相不。設爾何失。若 有者品類足說。當云何通。如彼說。云何邪 見。謂謗因謗果。謗作用壞實事。諸忍樂慧
觀見。若無者此中所說。當云何通。如說。若 常非常見邪見攝。見滅所斷。答應作是說。 有此邪見。問品類足說當云何通。答彼說邪
見行相不盡。謂有所餘煩惱行相。彼不說 故。有說。攝在彼所說中。謂謗因者謗集 諦。謗果者謗苦諦。謗作用者謗道諦。壞 實事者謗滅諦。有說。謗因謗果謗作用
者。各謗三諦。壞實事者。唯謗滅諦。有餘 師說。無此邪見。問此中所說。當云何通。答 涅 槃 中有常相。若謗無涅槃。亦謗此常相。
如指中有四處。若撥無指。亦撥四處。有 說。義准故作是說。謂諸外道唯執有蘊是 常住法。涅槃非蘊是故義准。彼定撥無。由
此說有常非常見。然無邪見。能於寂滅涅 槃。實起無常行相。
[0039c17] 若苦樂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取 劣法為勝。見取攝。見苦所斷。問何謂為苦。 答諸有漏法。問何緣外道計彼為樂。答愚
於少時適意事故。如疲暫息。寒暫得暖。熱 暫得冷。飢暫得食。渴暫得飲。便作是念。 我今受樂。然諸蘊中。有少分樂如量而取亦
非顛倒。外道於中增益而取同究竟樂。故 成顛倒。此中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者顯彼 自性。取苦苦等為妙樂故。見苦所斷者顯
彼對治。見苦諦時永斷彼故。餘如前說。問 何故取苦為樂名為見取。取無常為常非 見取耶。答取苦為樂者。一向取劣法為勝 故。名見取。取無常為常者。非一向取
劣法為勝故非見取。以常法中勝不勝法 同為一聚。如虛空非擇滅。是無記故不名 勝法。復有說者。於諸蘊中有少分樂。由觀 彼故取苦為樂名為見取。非諸蘊中有少
分常可觀彼故。取無常為常亦名見取。所 以者何。色等五蘊剎那性故。體虛幻故。暫 時住故。臨滅壞故。如說。云何滅時法。謂現
在法。故取無常為常住者。名邊執見。不 名見取。若樂苦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 斷。答邪見攝。見滅所斷。問何謂為樂。答勝
義樂唯涅槃。問何緣外道謂涅槃苦。答彼 作是說。一根壞時。尚生於苦。況涅槃中諸 根皆壞。是故涅槃必是極苦。對彼尊者世
友說言。根是苦因。若一根在猶能生苦。況 有多根。唯涅槃中諸根皆滅。無苦因故 乃是極樂。此中邪見攝者顯彼自性。謗涅
槃故。見滅所斷者。顯彼對治。見滅諦時永 斷彼故。餘如前說。問道諦亦樂。如契經說。 道依資糧。涅槃依道。由道樂故。得涅槃
樂。何故唯說見滅所斷。答應知此中是有 餘說。謂應說言。若樂苦見是邪見攝。此有 二種。若謂滅為苦見滅所斷。若謂道為苦見
道所斷。而不說者有別意趣。謂無漏道雖 亦是樂而屬二分。屬樂分者得涅槃故。 屬苦分者是無常故。如契經說。無常故苦。
復有說者。道諦非樂。得涅槃故假說為樂。 如說。由樂至樂涅槃。故此唯說見滅所 斷。問為有邪見能於涅槃起苦行相不。設 爾何失。此中難通。廣如前非常說。
[0040b01] 若不淨淨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 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見苦所斷。問何謂不 淨。答諸有漏法。問何緣外道計彼為淨。答
愚於少時鮮淨事故。如治髮爪口齒皮等。 令顯形色暫時鮮淨。便作是念。我身清淨。 然諸蘊中有少分淨。如量而取亦非顛倒。
外道於中增益而取。同究竟淨故成顛倒。 此中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者顯彼自性。取 糞穢等為真淨故。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 見苦諦時永斷彼故。餘如前說。問現見九
孔不淨常流。如何外道執身是淨。答彼作 是念。已流出者。雖是不淨未流出者必應 是淨。如堅叔迦樹花紅赤似肉。野干蹲下 望之作如是念。我於今者定當食肉。須臾
彼花有墮地者。便走嗅之乃知非肉。復作 是念。已墮地者雖非是肉。餘未墮者必應 是肉。外道亦爾。無明所迷故作是執。諸有漏
法由二義故。說名不淨。一由煩惱。二由境 界。諸染污法具由二義。不染污法但由境 界。問若爾云何有漏善法亦名清淨。答少分
淨故。謂彼雖是有垢有過有毒有濁。而違 煩惱不雜煩惱壞煩惱故。復有說者。諸 無漏法是勝義淨。有漏善法牽引順彼故亦 名淨。問善說法者。於有漏法亦說有淨。如
三淨業而不名惡。何故外道說彼為淨便 名惡見。答善說法者。唯說妙行為淨。外 道總說妙行惡行為淨。復次善說法者唯 說善根為淨。外道總說善不善根為淨。復
次善說法者唯說對治。結縛隨眼。隨煩惱 纏諸法為淨。外道亦說結等為淨。復次善 說法者。說有漏法有少分淨。外道說彼為 究竟淨。是故外道所說是惡。善說法者不
名惡見。
[0040c05] 若淨不淨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 邪見攝。此有二種。若謂滅為不淨見滅所 斷。若謂道為不淨見道所斷。問何謂為淨。
答滅道二諦。問何緣外道計滅道諦為不 淨耶。答彼說煩惱是真不淨。聖道斷之便 成不淨。道所得滅亦成不淨。如以刀水割 洗穢物。便成不淨。以此刀水割洗餘物。
亦成不淨。滅道亦然故應不淨。此中邪見 攝者顯彼自性。誹謗滅道是不淨故。見滅 道所斷者顯彼對治。見滅道時永斷彼故。 餘如前說。問為有見能於滅道二諦起不
淨行相不。設爾何失。此中難通廣如前說。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八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楊忠權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法雲寺出版之光碟,日本瑜伽行思想研究會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