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五
[0025c07] 云何頂。答於佛法僧生小量信。問何故名 頂。答如山頂故。謂如山頂人不久住。若 無諸難便過此山。更至餘山。若有諸難即
還退下。如是行者。至頂位中必不久住。若 無諸難便進至忍。若有諸難還退住煖。有 說此應名為下。頂以在最下。順決擇分。煖
法上故。有說此頂應名為中。以在下煖上 忍中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說。順決擇分總 有二種。一欲界繫。二色界繫。欲界繫中。下
者名煖。上者名頂。色界繫中。下者名忍。上 者名世第一法。此於欲界順決擇分中勝故 名頂。彼不應作是說此四皆是。定地修地。
行聖行相。色界法故。應作是說。順決擇分 總有二種。一可退二不可退。可退中下者名 煖。上者名頂不可退中。下者名忍。上者名
世第一法。此於可退順決擇分中勝故名 頂。問何故此信名小量耶。尊者妙音作如 是說。欲界名小。以下劣故。此在欲界故 名小量。有說此信應名異量。量謂決定信
順印可。故名為量。煖是第一頂是第二。此 異於前。故名異量。有說此信應名少量 以頂位中不久住故。如露懸枝不久停住。 應作是說。此頂但應名小量信。在可退
位樂觀寶故。此中於佛僧生小量信者。 說緣道諦信。於法生小量信者。說緣滅諦 信。問此頂善根具以十六行相。緣四聖諦。 何故此中但說緣滅道諦非苦集耶。答依
勝說故。謂四諦中滅道是勝出生死故。復 次滅道二諦清淨無垢離過微妙。是可信事。 是生信處。是所歸依。是故偏說。復次滅道
二諦。非唯可信亦是可求。難可證得極 可欣故。苦集不爾是故不說。復次為受化 者生信樂故。若佛為彼說苦集諦。便作是
念。我無始來。為此鄙劣。煩惱惡行。及所得 果。擾亂逼迫。寧可信樂。若說滅道。便深信 樂。不欲捨離。故於此中。偏說滅道。有說
於佛僧。生小量信者。說緣道諦信。於法生 小量信者。說緣三諦信。以頂具緣四聖諦 故。問緣滅道諦可爾。是可信事。是生信處。
是所歸依。應信樂故。緣苦集諦云何可爾。 煩惱惡行及所得果。猶如糞穢深可厭患。 不應於中生信樂故。答信有二種。一者信
可。二者信樂。於滅道諦具二種信。於苦集 諦雖無信樂。而有信可。故緣苦集亦生 於信。如人掘地求水寶等。具二種信。一者
信可。謂信地中有水寶等故。二者信樂。謂 信水等是可欣樂故。脇尊者言。為厭患苦 集故。稱讚滅道。謂此滅道寂靜美妙。止息
對治下劣鄙穢苦集法故。如人風雨所逼 惱故稱讚舍宅。故於四諦皆可生信。然 於道諦。亦非一切具二種信。謂隨信行者。 於隨法行道具二種信。謂信可彼信樂彼
故。隨法行者。於隨信行道。唯有一信。謂雖 信可彼。而不信樂彼故。信勝解者。於見 至道。具二種信見至者於信勝解道。唯有
一信。時解脫者。於不時解脫道。具二種信。 不時解脫者。於時解脫道。唯有一信。佛於 佛道具二種信。於二乘道唯有一信。獨 覺於二道具二種信。於聲聞道唯有一
信。聲聞於三道皆具二信。此中尊者。欲令 前義得成立故。復引契經。如世尊為波羅 衍拏摩納婆說。
若於佛法僧 生起微小信
儒童應知彼 名已得頂法
[0026b13] 問此頂善根。十六行相。觀四聖諦。何故世 尊。為摩納婆。說信三寶。答彼於三寶。愚惑 不信。然三寶希有。難可值遇。欲令信解。
故為說之。有說彼摩納婆為苦所逼。欲求 出要來詣佛所。說是頌言。
為苦所逼諸眾生 不知出要來詣佛
唯願為說除眾患 如熱所逼入涼池
[0026b20] 出苦之要無過三寶。故佛為說於三寶信。 有說欲令所化於佛法中深生信重。故佛 為說於佛法僧生微小信。若佛為說四聖
諦者。所化有情便作是念。我等何用信重 如是煩惱惡行顛倒見趣及所得果苦集諦 為。若佛為說佛法僧寶。彼便踊躍深生信 重。有說隨修行者樂別觀故。謂修行者於
煖位中樂別觀蘊。於頂位中樂別觀寶。 於忍位中樂別觀諦。故於頂位說信三 寶。
[0026c01] 如世尊告阿難陀言。吾今為汝等。說頂及 頂墮。謂聖弟子。於五取蘊。起作有為緣生 法中。思量觀察。此是無常苦空無我。彼即於
如是思量觀察時。有忍有見。有欲樂有行 解。有見審慮忍。如是名為頂。問何故世尊。 為波羅衍拏。說信為頂。為諸新學苾芻。
說慧為頂耶。答佛善知法相。及善知根器。 應為說者即為說之。餘無此能故不應問。
[0026c09] 復次波羅衍拏。住初業地未串習所作。 未得奢摩他未入聖教。未修漸次。諸有 所作皆藉他緣。聞他天神讚佛功德。於佛
生信來詣佛所爾時世尊。依頂等流說信 為頂。新學苾芻與彼相違。是故為說頂之 自性。復次佛隨所闕而為說故。謂波羅衍 拏。有慧闕信故為彼說信為頂。新學苾芻
有信闕慧故。為彼說慧為頂復次為止 諂曲及愚癡故。謂波羅衍拏是婆羅門種。雖 有智慧而闕淨信。無信之慧增長諂曲。為 止彼諂曲故說信為頂。新學苾芻是釋迦
種。雖有淨信而闕智慧。無慧之信增長愚 癡。為止彼愚癡故說慧為頂。復次世尊所 化有利根者。有鈍根者。為利根者說信為 頂。為鈍根者說慧為頂。如利根鈍根。因
力緣力。內分力外分力。內如理作意力。外從 他聞法力。無癡增相續力。無貪增相續力。應 知亦爾。
[0026c27] 云何頂墮。乃至廣說。問何故此中。但說頂 墮。不說煖耶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 有餘。復次說勝有墮。已顯劣故。謂頂善根
是勝尚退。況煖善根劣而無退。有說不應 詰問。尊者不說煖退因緣。所以者何。契經 說故。謂契經中。但說頂墮。不說煖墮。尊者
依經。而造此論故不應責。有說從頂退 時。生大憂惱。退煖不爾。故不說之。謂如 有人見寶伏藏。滿中珍寶見已歡喜作是 思惟。我今永絕貧窮根本。適欲取時忽然還
滅。彼人爾時生大憂惱。如是行者住頂位 中自念不久。入於忍位永捨惡趣。生大歡 喜後退此頂。還住煖時生大憂惱。失勝利 故。設從煖位進得頂時。彼猶未能永捨惡
趣。故從彼退不大憂惱。有說住頂位時多 諸留難住煖不爾。是故偏說。故如是說。於 三時中諸業煩惱。極與行者而作留難。一 從頂入忍時能感惡趣諸業煩惱極為留
難。義言行者若入忍位定不復受諸惡趣 生。我於誰身受異熟果。二聖者離欲染時。 能感欲界諸業煩惱極為留難。義言行者。 若離欲染於欲界生。定不復受我於誰身
受異熟果。三得阿羅漢果時。能感後有諸 業煩惱極為留難。義言行者若得阿羅漢 果。定不復受一切生死。我於誰身受異熟 果。有說頂不久住是進退際故。煖位不爾
故不說煖墮。有說住頂位時將獲大利。 猶如聖者得不墮法得忍。異生亦復如是。 如室路拏二十俱胝九十一劫不墮惡趣。從 頂退時失此大利。故說頂墮。退煖不爾故
不說之。
[0027a29] 云何頂墮。答如有一類。親近善士聽聞正 法。如理作意信佛菩提法。是善說增修妙行。 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善施設苦諦。善施
設集滅道諦。彼於異時。不親近善士。不聽 聞正法。不如理作意。於已得世俗信。退沒破 壞移轉亡失。故名頂墮。問何故作此論。答
前雖說頂自性。而未說頂云何得云何捨。 今欲說之故作此論。親近善士者。謂親近 善友。聽聞正法者。謂屬耳聽聞。如理所引。
訶毀流轉。讚歎還滅。順瑜伽法。如理作意 者。謂自內正解信佛菩提法。是善說增修妙 行者。顯信三寶。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者。
顯信五蘊。善施設苦諦。善施設集滅道諦 者。顯信四諦。此中信佛菩提。乃至信善施 設道諦。皆共顯示法隨法行。此及前三。即是
顯示四預流支。是名得頂。問佛為何等所 化有情。於頂位中顯示三寶。復為何等顯 示五蘊。又為何等顯示四諦。答為愚寶者 顯示三寶。為愚蘊者顯示五蘊。為愚諦者
顯示四諦。復次為初業者顯示三寶為已 串習者顯示五蘊。為已超作意者顯示四 諦復次為鈍根者顯示三寶。為中根者顯 示五蘊。為利根者顯示四諦。復次為疑行
者顯示三寶。為我慢行者顯示五蘊。為諸 邪見損覺慧者顯示四諦。有作是說。為樂 廣者顯示三寶。為樂略者顯示四諦。為樂 廣略者顯示五蘊。是名三種所為差別。已
說得頂。云何捨頂。彼於異時者。謂彼散亂 時。不親近善士者。謂親近惡友。不聽聞 正法者。謂作意聽聞非理所引。讚歎流轉
訶毀還滅。違瑜伽法。不如理作意者。謂 自內邪解。於已得世俗信。退沒破壞。移轉亡 失者。謂於已得即頂位中。頂等流世俗信。退 沒破壞。移轉亡失。
[0027c05] 此中尊者。欲令頂墮義得成立故。復引 契經為證。如佛即為波羅衍拏摩納婆 說。
若人於如是 三法而退失
我說彼等類 應知名頂墮
[0027c10] 問何等名為頂墮自性。答頂墮自性是不成 就。無覆無記心不相應行蘊所攝。有說信時 名得頂。不信時名頂墮。如是則說。不信為
頂墮自性。有說諸煩惱纏。能令頂墮。如是 則說諸染污法。為頂墮自性。有說若法隨 順退彼法。名頂墮。如是則說一切法為頂
墮自性。以退頂時一切法皆是退頂。增上緣 故。譬喻者言。此但假說無實自性。謂相續 中。先成就頂。今時退失。說為頂墮。如何求
覓頂墮自性。如人有財名為富者。若賊劫 去即名貧人。他問汝貧以何為性。彼答我 昔多有珍財。今被劫去唯名貧者。當有 何性。又如有人先著衣服。後賊奪去即便
露形。他問汝今露形以何為性。彼答我先有 衣。今賊奪去。唯露形住。當有何性。又 如有人衣服破壞。他問汝衣破壞以何為
性。彼答我衣本完今已破壞。唯名衣破。當 有何性。如是行者先成就頂今時退失。 說名頂墮無別自性。評曰初說為善。此即
攝在。復有所餘如是類法。不相應中。不相 應行有多種故。
[0028a02] 云何煖乃至廣說。問何故名煖。答智於境 轉。故有勝智。煖生能燒諸煩惱薪。故名為 煖猶如鑽火。上下相依有火。煖生能燒薪
等。有說諸有相依故。有墮有智煖生。能令 諸有皆悉萎悴。故名為煖。猶如夏時聚花 為 [卄/積] 。花生煖氣還自萎悴。又如夏時積
聚糞壤。中生煖氣還自腐爛。有說諸蘊相 依故。有墮蘊智煖生。能燒蘊林令其永滅。 故名為煖。如竹 [竺-二+韋] 等相摩煖生。能燒彼林
令為灰燼。尊者妙音作如是說。依求解脫 有善根生。是聖道日前行前相。故名為煖。 如日將出明相先現。復次依求解脫有善
根生。是聖道火前行前相。故名為煖。如火 將然烟為前相。
[0028a16] 云何煖。答若於正法毘奈耶中。有少信愛。 即信名愛故名信愛。於正法中。有信愛者。 說緣道諦信。於毘奈耶中。有信愛者。說緣
滅諦信。問此煖善根。具以十六行相。緣四 聖諦。何故此中。但說緣滅道諦非苦集耶。 答依勝說故。謂四諦中滅道是勝。出生死
故。餘如頂中廣說。有說於正法中。有信愛 者。說緣三諦信。於毘奈耶中。有信愛者。 說緣滅諦信。以煖具緣四聖諦故。問緣滅
道諦可爾。是可信事。是生信處。是所歸依。 應信愛故。緣苦集諦。云何可爾。煩惱惡行 及所得果。猶如糞穢深可厭患。不應於中
生信愛故。答信有二種。一者信可。二者信 愛。於滅道諦具二種信。於苦集諦雖無 信愛而有信可。故緣苦集亦生於信。餘廣 說如頂。問諸於正法毘奈耶中。有少信愛
者。彼皆得煖耶。答不爾。所以者何。煖是色 界定地修地。十六行相所攝善根。此中說有 如是信愛。非餘信愛故言不爾。
[0028b06] 此中尊者。引經為證。如世尊為馬師井宿 二苾芻說。此二愚人。離我正法及毘奈耶。 譬如大地去虛空遠。此二愚人。於我正法
毘奈耶中。無少分煖。此經文句。雖已隱沒。 而作論者以願智力引之為證。問此煖善 根殊勝微妙住寂靜地。世尊何故名少分
耶。答此於所餘順決擇分。最微小故得少分 名。有說此於正法毘奈耶中。觀事不共微小 善根。後邊生故說名少分。問諸有未得煖
善根者。皆如此二被訶擯耶。答不爾。所以 者何。世尊所化。總有三種。一於佛法有意 樂。二於佛法息意樂。三於佛法無意樂。
此二苾芻於佛正法。全無意樂故佛訶擯。 諸如是類亦被訶擯。非餘未得煖善根者。 有說此二苾芻捨離親愛歸佛出家。然於 正法毘奈耶中。全無信愛可以攝受故佛訶
擯。非餘未得煖善根者。即彼經中。世尊先 告馬師井宿二苾芻言。吾當為汝說四句 法。汝欲知不當恣汝意。二苾芻言。我今 何用。知尊法為。問此中何者是四句法。
有說四聖諦是。所以者何。彼不見諦造惡 行故。有說四念住是。所以者何。彼由顛 倒造惡行故。有說四正斷是。所以者何。 彼由懈怠造惡行故。有說四神足是。所
以者何。彼闕勝德造惡行故。有說四聖種 是。所以者何。彼貪利養造惡行故。有說四 沙門果是。所以者何。彼實未得四沙門果。
而稱我得造惡行故。有說四無量是。所 以者何。彼由貪瞋嫉妬增上。造惡行故。 有說四靜慮是。所以者何。彼由欲界煩惱增
上造惡行故。有說四善巧是。謂界善巧。處 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所以者何。 彼愚因果造惡行故。有說即四種順決擇
分善根是。所以者何。佛說彼二人無少分 煖故。有說即增一阿笈摩中。四法迹是。一 無貪法迹。二無瞋法迹。三正念法迹。四正
定法迹。有說即雜阿笈摩中。四句法是。如 彼頌言。
賢聖法中善言最 二常愛言遠不愛
三常實言離虛誑 四常法言遠非法
[0028c17] 如是說者。四聖諦是彼愚諦理背聖教 故。問佛深知彼不堪受法。如何以法而恣 彼耶。答佛欲自顯無過失故。勿有謂彼
無教化者。故造惡行而自毀壞。是以如來 舉手告言。諸教化事我皆能作。而汝不受自 行邪行。以自損壞非我過也。有說為止 釋種不信心故。若不以法而恣彼者。無量
釋種生不信心。云何義成。於自親族心 懷慳嫉不欲教化。將恐彼人與己相似。 由佛以法而恣彼意。是諸釋種不信心息。 有說為止外道誹謗業故。若不以法而恣
彼者。無量外道便誹謗言。云何名為得大 悲者。若諸弟子隨順恭敬便為說法。若諸 弟子違逆不敬則不教化。由佛以法而恣 彼意。是諸外道誹謗便息。有說令彼證知
過在己故。佛以軟語而責彼言。汝本及今 恒造惡行。我常教化都不信受。今復為汝 欲說法要汝言何用知尊法為。汝之過失 汝自為證。有說令彼後時種善根故。佛知
彼二。今雖不能受我正法。而命終已生龍 趣中。便自憶念昔大悲者。恣我正法而我 不受。今生惡趣受諸苦惱。由此便起悔俱 善根。以此因緣速脫惡趣。有說為護佛
法令不壞故。佛知彼二。從此命終當生 龍趣。劇苦所逼作是念言。我從何沒來生 於此。即自憶念從人中來。復自念言。昔作 何業。便自觀見昔曾出家不能正行墮在
此處。次作是念佛不化我故令我今生此 惡處。便起瞋恨欲來人中。破窣堵波壞 僧伽藍。殺諸苾芻苾芻尼等。令如來法殄滅 無餘。當於爾時佛神力故。有如 來
像住立 其前。而告之言。馬師井宿。吾當為汝說四 句法。汝欲知不當恣汝意。時二毒龍即便 自憶。昔佛亦作如是告我。我時不受是我
自咎非如來過。由此因緣瞋纏遂息。生大 慚愧護持佛法。由如是等種種因緣。佛以 正法而恣彼意。問何故二人作如是說我 今何用知尊法為。答彼二自知造諸惡行。
非正法器故說是言。彼自思惟於生天論。 我尚非器況極微細解脫論耶。有說彼二自 知。數犯禁戒。惡行煩惱。損壞相續。焦塼瓦等
可令生芽。我等聞法生解脫芽。無有是 處故作是說。我今何用知尊法為。有說彼 二自知。造作增長惡趣定業故作此言。有 說彼二身中惡相現故。謂彼自見於十指端
有十道水將欲流出。便作是念我等決定 當生龍中。於如是時。何用更知世尊正法。 故作是說何用知為。有說佛記彼二。已種 獨覺菩提善根。於當來世定成獨覺。彼作
是念我等現世。終不能入正性離生得果 漏盡。故作是說。我今何用知尊法為。
[0029b10] 由此世尊復作是說。此二愚人。離我正法 及毘奈耶。譬如大地去虛空遠。此二愚人。 於我正法毘奈耶中無少分煖。若諸弟子能
以財食供給其師。而共住者。尚不應以麁 言拒逆。況彼不能以此同住。而作如是違 戾語耶。問有多種毘奈耶。謂時毘奈耶。方
毘奈耶。種性毘奈耶。家毘奈耶。明毘奈耶。 罰罪毘奈耶。犯毘奈耶。聖毘奈耶。貪毘奈 耶。瞋毘奈耶。癡毘奈耶。此中意說何毘奈耶。
有作是說。此中說罰罪毘奈耶。或有說者。 此中說犯毘奈耶。復有說者。此中說聖毘 奈耶。如是說者。此中說貪瞋癡毘奈耶。問何
故尊者。七門分別。世第一法。頂唯二門。忍 之與煖但說自性。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 隨彼意欲而作此論。或略或廣不應徵詰。
復次如以七門分別世第一法亦應以七 門分別餘三。如西方尊者以十七門總分 別四種順決擇分。此亦應爾。總以七門分 別四種。而不爾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復
次世第一法。微細難見難可覺知。以不 分明不現見故。七門分別。餘三不爾故略 說之。復次世第一法。多諸誹謗。故以七門 分別遮止。餘三不爾故略分別。復次世第
一法。唯一剎那。其相難了須廣分別。餘三 相續故略說之。
[0029c06] 如是四種順決擇分。謂煖頂忍世第一法。問 如是四種自性云何。答皆以五蘊為其自 性。尊者妙音作如是說。順決擇分有欲界
繫。有色界繫。欲界繫中下者名煖。上者名 頂。此二自性唯有四蘊。欲界中無隨轉色 故。色界繫中下者名忍。上者名為世第一
法。此二自性皆具五蘊。色界中有隨轉色 故。如是說者。此四善根皆是色界。定地修 地。行聖行法故四自性皆具五蘊。問若此
四種。皆色界繫。云何建立四種別耶。答此 四善根。雖同色界。而有可動。有不可動。 有有留難。有無留難。有可斷有不可斷。
有可慮有不可慮。有可退有不可退諸可 動有留難。可斷可慮可退。中下者名煖。上 者名頂。諸不可動無留離。無斷無慮不可
退。中下者名忍。上者名為世第一法。故此 四種雖同色界繫。五蘊為自性而有差別 如說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亦爾。已說
自性當說所以。問此何故名順決擇分。答 決擇者。謂聖道。如是四種。是順彼分。順 彼分中。此四最勝。是故名為順決擇分。即
此四種亦名行諦。亦名修治。亦名善根。 行諦者。謂以無常等十六行相遊歷四諦 故修治者。謂為求聖道修治身器除去穢 惡引起聖道故。猶如農夫為求子實修
治田地除去穢草此亦如是。善根者。謂聖 道涅槃。是真實善。此四與彼為初基本。為 安足處故名為根。問此四善根。為有幾品。
答總有三品。謂下中上。煖是下品。頂是中。 品。忍及世第一法是上品。有說煖有二品。 謂下下下中。頂有三品。謂下上中下中中。忍
有三品。謂中上上下上中。世第一法唯一 品謂上上。若以三品攝之。煖唯下品。頂下 中品。忍中上品。世第一法。唯是上品。尊者
妙音說曰。煖有三品。頂有六品。忍有八品。 世第一法唯上上品。若以三品攝之。煖 唯下品。頂下中品。忍通三品。世第一法唯
是上品。尊者覺天說曰。煖有三品。謂下下下 中下上。頂有三品。謂中下中中中上。忍有 二品。謂上下上中。世第一法。唯一品謂上
上。若以三品攝之如初說。尊者世友說曰。 煖有三品。謂下下下中下上。頂有二品。謂 中下中中。忍有三品。謂中上上下上中。世
第一法唯一品謂上上。若以三品攝之。煖 唯下品。頂唯中品。忍中上品。世第一法唯 是上品。問此四善根有何差別。答所說品異。
即是差別。復次名亦差別。謂此名煖。乃至 此名世第一法。復次念住。為等無間名煖。 煖為等無間名頂。頂為等無間。名忍。忍
為等無間。名世第一法。如等無間無間趣 入。加行亦爾。復次樂別觀蘊名煖。樂別觀 寶名頂。樂別觀諦名忍。由此發生世第
一法。復次煖止緣諦下愚。頂止緣諦中愚。忍 止緣諦上愚。由此發生世第一法。復次煖 止緣諦麁愚。頂止緣諦中愚。忍止緣諦細
愚。由此發生世第一法。復次煖生緣諦下 明。頂生緣諦中明。忍生緣諦上明。由此發 生世第一法。復次煖生緣諦麁明。頂生緣諦
中明。忍生緣諦細明。由此發生世第一法。 如生明生信亦爾。是謂差別。
[0030b08] 順決擇分善根中。煖亦得亦捨。得者由加行 故。捨者或由退故。或由越界地故。或由 捨眾同分故。捨此煖已。亦作無間業。亦
斷善根。亦墮惡趣。有何勝利。能與涅槃 作決定因。謂得煖者。如吞鉤魚。已得決定 涅槃法故。頂亦得亦捨。得者由加行故。捨
者或由退故。或由越界地故。或由捨眾同 分故。捨此頂已。亦作無間業。亦墮惡趣。 復有何勝利。謂能畢竟不斷善根。問若爾 天授應未得頂。彼起邪見斷善根故。伽
他所說。當云何通。如說。
愚夫眾所識 是名為失利
白法皆滅壞 應知從頂墮
[0030b21] 此頌世尊。為天授說。是則天授。從頂退已。 而斷善根。云何乃言。捨此頂已。必不斷善。 答依未得退說頂墮言。提婆達多。已修得
煖。不久得頂。著名利故還退失煖。復斷 善根於頂應得而不得故。說名頂墮非已 得退。有作是說。世尊如頂於佛作惡。而 墮惡趣。故名頂墮。有餘師說佛法如頂。
彼壞佛法便自退落。故名頂墮。忍亦得亦 捨。得者由加行故。捨者或由越界地故。或 由捨眾同分故。不由退故。復有何勝利。
謂畢竟不退。不作無間業。不墮惡趣。世第 一法。亦得亦捨。得者由加行故。捨者由越 界地故。不由退故。亦不由捨眾同分故。
復有何勝利。能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有 餘師說。煖亦得亦捨如前說。捨此煖已。亦 作無間業。亦墮惡趣。有何勝利。能與涅槃
作決定因。及能畢竟不斷善根。若爾天授 應未得煖。彼起邪見斷善根故。頂亦得 亦捨如前說。捨此頂已亦墮惡趣。復有 何勝利。不作無間業。忍亦得亦捨如前說。
復有何勝利。畢竟不退。不墮惡趣。不執 著我。問若爾鄔波離室利毱多。指鬘諦語等。 應未得忍。彼執有我。抗拒佛故。答彼
欲論議。假立有我。實不執著。世第一法。得 捨等事。皆如前說。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楊忠權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法雲寺出版之光碟,日本瑜伽行思想研究會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