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四
[0020b19] 世第一法。當言一心多心耶。乃至廣說。問 何故作此論。答雖已說彼相應差別。而未 顯示現前多少。今欲顯示唯一剎那。故
作斯論復次為欲遮遣他宗義故。如分別 論者執。世第一法。相續現前。彼說相續總 有三種。一時相續。二生相續。三相似相續。
世第一法。雖無前二。而有後一。今欲遮遣 彼所執義顯世第一法唯一念現前。復次為 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先已說。若心心所法。
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勿 有生疑。如心所法既有多種心亦應然。 為令彼疑得決定故。顯心所法雖有多 種而心唯一。由此因緣。故作斯論。世第一
法當言一心多心耶。答應言一心。問如前 已說。未來修者。亦得名為世第一法。是則 此法應有多心。而言一心斯有何意。答此 中但說現在前者故言一心。問今於此中
何故不說未來修者。答應說而不說者。當 知此義有餘。此中復有多復次釋。前已說 故今不說之。雖說一心而未釋義。何故 此法非多心耶。非但有言義則可了。答從
此心心所法無間。不起餘世間心唯起出 世心。世間心者謂有漏墮有心。即所遮止第 二念等世第一法。出世心者。謂無漏斷有心。
即所引起苦法智忍相應之心。若當起餘 世間心者。為劣為等為勝。無有是處。為 分別故假設斯問。劣等勝者。對前剎那。但 有三故。若當劣者應不能入正性離生。何
以故。非以退道能入正性離生故。謂非衰 退萎悴墜落破壞之道能入正性離生。要以 勝進增盛勇猛堅固之道。能入正性離生
故。若當等者。亦不能入正性離生。何以故。 先以此類道不能入正性離生故。謂此初 後品類。相似如初剎那。有障礙有留離。無
勢力故。不能入正性離生。後諸剎那亦 應如是如初剎那。不能無間引起聖道。後 諸剎那亦應如是。品類同故。則應究竟不 能證入正性離生。如是應無解脫出離。
若當勝者。先應非世第一法。後方是世第 一法。以世第一法聲。顯最勝等義故。問 先者既非世第一法。為是何法。答是增上 忍。問何故見道唯勝加行無間。引生於修
道。中引生聖道。通劣等勝。答以見道是未 曾得道。要多功用。加行作意。方能現前。是 故唯勝加行。引起修道。既是本曾得道。
不多功用。加行作意而現在前。故劣等勝皆 能引起。然世第一法與第一法。為因緣增 上緣。因緣者有三因。謂相應因。俱有因。同
類因。此是總說。若別說者。過去與過去為 二因。謂相應俱有。與未來為一因。謂同類 未來與未來為二因。謂相應俱有。現在與
現在為二因。謂相應俱有。與未來為一因。 謂同類增上緣者。謂不礙生及唯不障。
[0021a14] 世第一法。當言退不退耶。乃至廣說。問何 故作此論。答雖已說彼一心非多。而未分 別為退不退。今欲分別故作此論。復次為
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世第一法亦 有退者。為止彼意。顯示此法決定不退故 作斯論。世第一法當言退不退耶。答應言 不退。雖有此說應更顯示不退因緣。非但
有言義便顯了。何故此法定不退耶。答世第 一法。隨順諦趣向諦臨入諦。此彼中間。無 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
問云何名為隨順諦。趣向諦。臨入諦耶。有 說此中現觀說名為諦。謂世第一法。隨順 現觀。趣向現觀。臨入現觀。有說此中道諦
說名為諦。謂世第一法。隨順道諦。趣向道 諦。臨入道諦。有說此中見道說名為諦。謂 世第一法。隨順見道。趣向見道。臨入見道。
有說此中苦諦說名為諦。謂世第一法。隨 順苦諦。趣向苦諦。臨入苦諦。有說此中苦 法智忍名諦。謂世第一法。隨順苦法智忍。
趣向苦法智忍。臨入苦法智忍。然於此中 隨順有二。一趣向隨順。二臨入隨順。世第一 法。於苦法智忍。具二隨順。為等無間緣。引
生彼故。此彼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 者。謂此世第一法。彼苦法智忍中間。無容 得起有漏墮有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 現觀者。謂令苦法智忍不得現前。問世第
一法。既是有漏與無漏心。可不相似。何故 乃說有漏墮有心名不相似。無漏斷有心 名相似耶。答世第一法。厭惡有漏。趣向無
漏。故說有漏名不相似。無漏名相似。背此 向彼故。猶如有人為自親里之所苦惱。依 附他人以為救護。於自親里作他人想。於
他人處作親里想。此亦如是。復有說者。世 第一法。以與苦法智忍同辦一事。謂捨異 生性等。故說有漏。名不相似。無漏名相似。
同辦一事故。為於前義。乃至愚夫。亦能解 了。故說現喻。譬如壯士渡河渡谷渡 山渡崖。中間無能迴轉。彼身還至本處。 或往餘處。先所發起。增上身行未至所趣。
必不止息。世第一法亦復如是。隨順諦。趣 向諦。臨入諦。此彼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 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此中渡河者。 謂從此岸往趣彼岸。渡谷者。謂從此邊
往趣彼邊渡山者。謂從此峯往趣彼峯 渡崖者。謂從高趣下。或如有人。從屋 [木*脊] 墮。未至地頃。便起是心。我當騰踴却
還本處。彼如意不無如是事。假使彼人。 或以神力。或以呪術。或以藥物。還至本處。 可有是事。然從世第一法。未至苦法智忍。
中間能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 無有是處。為令此義轉得明了。故今復舉 第二現喻。如贍部洲。有五大河。一名殑伽。
二名閻母那。三名薩落瑜。四名阿氏羅筏 底五名莫醯。如是五河。隨順大海。趣向大 海。臨入大海。中間無能迴轉。彼流還至
本處。或往餘處。彼決定能流入大海。世第 一法。亦復如是。隨順諦。趣向諦。臨入諦。 彼此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
入聖諦現觀。問前喻今喻。有何差別。又前 於義。有何不盡而更須說第二喻耶。有 說。二喻於義無別。欲令前喻所顯義理轉
復增明。故說今喻。有說。二喻亦有差別。前 喻為遮不如理事。後喻為顯如理事故。 復次前以內分具足為喻後以外分具足 為喻。復次前喻為止內分留難。後喻為止
外分留難。如五大河流入大海。無能迴彼 還至本處謂令還入無熱惱池。無能轉彼 往趣餘處。謂使傍流或左或右。前喻迴轉准 此應知。彼五大河未入海頃。頗有能令不
入海不。無如是事。假使有人。或以神力。 或以呪術。或以藥物。令至本處。可有是 事。然世第一法。未至苦法智忍。中間能起
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無有是 處。尊者造此發智論時。住在東方。故引 東方。共所現見。五河為喻。而實於此贍部 洲中。有四大河眷屬各四。隨其方面流趣
大海。謂即於此贍部洲中。有一大池名無 熱惱。初但從彼出四大河。一名殑伽。二名 信度三名縛芻四名私多。初殑伽河。從池 東面金象口出右遶池一匝流入東海。次
信度河。從池南面銀牛口出。右遶池一匝 流入南海。次縛芻河。從池西面吠琉璃馬 口出。右遶池一匝流入西海。後私多河。從
池北面頗胝迦師子口出。右遶池一匝流入 北海。殑伽大河。有四眷屬。一名閻母那。二 名薩落瑜。三名阿氏羅筏底四名莫醯。信 度大河。有四眷屬。一名毘
[竺-二+跛] 奢。二名藹羅 筏底。三名設呾荼盧。四名毘呾婆多。縛芻 大河。有四眷屬。一名筏刺弩。二名吠呾刺
尼。三名防奢。四名屈惷婆。私多大河。有四 眷屬。一名薩梨。二名避魔。三名捺地。四名 電光。如是且說有大名者。然四大河。一一
各有五百眷屬。并本合有二千四河。隨其 方面流趣大海。如是所說。二千四河未入 海頃。頗有能令不入海不。無如是事。假
使有人。或以神力。或以呪術。廣說乃至。令 不得入聖諦現觀。無有是處。
[0022a24] 復次世第一法。與苦法智忍作等無間緣。 無有一法速疾迴轉過於心者。可於爾時 能作障礙令不得入聖諦現觀。是故此法
決定不退。此中復次難釋如前。謂此前文但 是方便開縱論道。今所說者乃是根本遮奪 論道故。應言復次及如本文說。此中意說。
世第一法。與苦法智忍。作等無間緣。此正 滅位取果與果。彼苦法智忍次必現前。若法 與彼法為等無間緣。正滅位中取果與果。
若法若有情若呪術。若藥物若佛若獨覺。若 到彼岸。諸聲聞等。能作障礙。使第二念不 現前者。無有是處。此中所言。無有一法
速疾迴轉過於心者。應知即是苦法智忍相 應之心。此心必定速疾現前。無有餘法速疾 迴轉過於此故。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我不
見一法速疾迴轉猶如心者。乃至廣說。彼 契經文。如後定蘊當廣分別。以佛說心速 疾迴轉過餘法故。世第一法無間剎那。苦法 智忍必現在前。是故此法決定不退。
[0022b14] 於此義中復有分別。問何緣世第一法定不 退耶。答加行廣大故。安足堅牢故。加行廣大 者。謂彼所習施戒聞思修所成善。悉以迴向
解脫涅槃心無所著。施者即是莊嚴心施。戒 者即是別解脫戒。聞所成者。謂於聖教決 擇文義思所成者。謂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
義觀七處善。修所成者。謂煖頂下中忍。安足 堅牢者謂增上忍。由世第一法。加行廣大。安 足堅牢。故定不退。復次以此法後總證三
界見所斷斷。非於三界見所斷斷有還退 者。是故不退。復次以此法後總證非想非 非想地見所斷斷。非於非想非非想地見所 斷斷有還退者。是故不退。復次以此法後
必起忍智。非於忍智有還退者。是故不 退。復次以此法後必起見道以為重鎮決 定無有退。見道者是故不退。問因論生論。 何緣見道定不退耶。答以彼見道是速疾道
無留難道。非中起道是故不退。復次以彼 行者墮在見道。大法駃流為流 漂 激無 容可退。其心慢緩方可退故。如人墮在山 谷暴流為流所 漂
無得暫住。行者亦爾 是故不退。復次退者多起煩惱現前。住見 道時無覆無記。有漏善心尚不得起。何況 得起煩惱之心。是故不退。復次以住見道。
總證三界見所斷斷。非於三界見所斷斷 有還退者。是故不退。復次以住見道總證 非想非非想地見所斷斷。非於非想非非想 地見所斷斷有還退者。是故不退。復次若
從見道有還退者。應見諦已還不見諦。 應得果已還不得果。應現觀已還不現觀。 應入正性離生已。還不入正性離生。應 成聖者已還作異生。應住定聚已還住不
定聚。勿有如是眾多過失。是故見道決定 不退。有作是說。以此善根唯一剎那無 有能退半剎那者。是故不退。或有說者。以 此善根似無間道。非住無間道可有退者。
是故不退。復有說者。以此善根是順勝分。 非住順勝分可有退者。是故不退。然有三 種順決擇分。一順退分。二順住分。三順勝分。
謂順退者。名順退分。若順住者。名順住分 順勝進者。名順勝分。煖具三種。頂亦具 三。有說。唯二除順住分。以頂位是進退際
故。忍亦有二。除順退分。世第一法。唯順勝 分。是故此位定無退理問此中三分。一切皆 是順決擇分善根所攝。與後定蘊所說四分
有何差別。答所依各異。謂此但依隨順見 道。總立一種順決擇分。於中義別復開三 種。後定蘊中。總依有漏修所成善。建立四
分。若順退者。名順退分。若順住者。名順住 分。若順勝進者。名順勝進分。若順聖道者。 名順決擇分。是故此彼所依各異。
[0023a07] 問頗有世第一法。緣有所緣法耶。緣無所 緣法耶。緣有所緣法。亦緣無所緣法耶。非 緣有所緣法。亦非緣無所緣法耶。答有
緣有所緣法者。謂若世第一法。緣心心所 法。緣無所緣法者。謂若世第一法。緣色心 不相應行。緣有所緣法。亦緣無所緣法者。
謂若世第一法。緣心心所法。及緣色心不相 應行。非緣有所緣法。亦非緣無所緣法者。 謂隨心轉色。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世第一
法。問頗有住一剎那頃。當得緣有所緣法。 世第一法耶。緣無所緣法。世第一法耶。緣 有所緣法。亦緣無所緣法。世第一法耶。非
緣有所緣法。亦非緣無所緣法。世第一法 耶。答有。謂住增上忍時。當得如上所說四 句。世第一法。問頗有住一剎那頃。當得世
第一法非彼所緣耶。當得彼所緣非世第 一法耶。當得世第一法及彼所緣耶。不當 得世第一法。及彼所緣耶。答有。住增上忍
時。應作此四句。且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 者。住增上忍時。當得世第一法。非彼所 緣者。謂未至定所攝。世第一法中。除緣當
現在前。所依世第一法。諸緣所餘境。世第一 法。當得彼所緣。非世第一法者。謂上五 地所攝。世第一法中。緣當現在前。所依世第
一法。當得世第一法。及彼所緣者。謂未至 定所攝。世第一法中。緣當現在前。所依世第 一法。不當得世第一法及彼所緣者。謂上
五地所攝。世第一法中。除緣當現在前。所 依世第一法。諸緣所餘境。世第一法。如依未 至定。入正性離生者。住增上忍時。作此四
句。依上五地入正性離生者。住增上忍時。 應知亦爾。問頗有成就世第一法。不成就 彼離繫得耶。答應作四句。成就世第一法。
不成就彼離繫得者。謂若依此地。入正性 離生。彼未離此地染。成就彼離繫得。不成 就世第一法者。謂若依此地。入正性離生。
彼命終生上地。成就世第一法。亦成就彼 離繫得者。謂若依此地入正性離生。彼已 離此地染。不命終生上地。不成就世第一 法。亦不成就彼離繫得者。謂若未能入正
性離生位。有餘依彼有漏離繫得。作如是 言問頗有聖者。成就世第一法。不成就彼 離繫得耶。答應作四句。成就世第一法。不 成就彼離繫得者。謂若依此地入正性離
生。彼未離此地染。成就彼離繫得。不成就 世第一法者。謂若依此地入正性離生。彼 命終生次上地。成就世第一法。亦成就彼
離繫得者。謂若依此地入正性離生。彼已 離此地染。不命終生上地。不成就世第 一法。亦不成就彼離繫得者。謂若依此地 入正性離生。彼命終超次上地。生餘上地
有餘依一切世第一法。及彼一切離繫得。 作如是言。問頗有成就世第一法。不成就 彼離繫得耶。答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
若依未至定。或初靜慮。靜慮中間。入正性 離生。彼未離初靜慮染。第二句者。謂若依 此地入正性離生。彼命終生上地。若未得
世第一法。生欲色界已。離初靜慮染。及生 空無邊處。第三句者。謂若依此地入正性 離生已。離初靜慮染。不命終生上地。第四 句者。謂除前相。
[0023c10] 尊者此中。七門分別。世第一法。謂初云何世 第一法。乃至第七世第一法。當言退不退 耶。於中前三門是根本論。後四門是因生
論。世第一法。由此七門。分別顯示。極為明 了。
[0023c15] 云何頂乃至廣說。問先應說煖。後方說頂。 如何於此先說頂耶。答如前已說。此中逆 說。異生身中淨染諸法。故先說頂後方說
煖。問若爾此中應先說忍。何故於此超說 頂耶。答先已說忍而不彰顯。謂先已說若 當勝者。先應非世第一法。後方是世第一
法。先者是何。謂增上忍。既已說忍。故今說 頂。問尊者何故覆相說忍。而不彰顯廣說 忍耶。答亦應彰顯廣說忍相。謂云何忍何
故名忍。忍當言何界繫。及因生論。皆應廣 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是作論者意欲 爾故。謂作論者。隨自意欲。或顯或隱。或廣
或略。而作此論。不應徵詰。尊者此中彰顯 廣說世第一法。隱略說忍。於頂及煖顯 略而說。有餘師說。若契經中。顯了說者。
尊者於此彰顯而說。忍於經中不顯了說。 是故於此覆相說之。問豈不經中顯了說 忍。如世尊說。若有一類成就六法。於現 法中。必不能得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
法眼。云何六法。一不樂聞法。二雖聞說 法而不囑耳。三雖囑耳聽。而不安住奉 行教心。四於未證善法不勤求證。五於已 證善法不勤守護。六不成就順忍。應知白
品與此相違。忍於此經既彰顯說。尊者何 故覆相說耶。彼作是言。經中雖說順忍。而 不說順諦忍。故非顯說。問順忍順諦忍。有
何差別。義無異故。應知前說為善。問因論 生論。何故此忍獨名順諦。非煖頂耶。答 亦應說順諦煖順諦頂。而不說者。當知此
是有餘之說。義皆有故。復次言順諦者。 謂極隨順聖諦現觀。忍極隨順聖諦現觀。 煖頂不爾故偏說忍。復次忍隣近見道。煖 頂不爾故。復次忍與見道相似。煖頂不爾
故。謂見道位唯法念住。恒現在前忍位亦爾 煖頂不然。謂彼初位雖但起法念住。而增 進位。亦得起餘三念住故。復次忍位。必有
不出意樂趣入聖道。煖頂不爾故。復次修 觀行者。於忍位中樂別觀諦。於頂位中 樂別觀寶於煖位中樂別觀蘊故。復次煖 止緣諦下愚。頂止緣諦中愚。忍止緣諦上
愚故。復次煖止緣諦麁愚。頂止緣諦中愚。 忍止緣諦細愚故。復次煖起緣諦下明 頂起緣諦中明。忍起緣諦上明故。復次煖 起緣諦麁明。頂起緣諦中明。忍起緣諦細
明故。復次煖得緣諦下信。頂得緣諦中信。 忍得緣諦上信故。復次煖得緣諦麁信。頂 得緣諦中信。忍得緣諦細信故。復次以忍
位中。或時以十六行相。觀察聖諦。或時以 十二行相。觀察聖諦。或時以八行相。觀察 聖諦。或時以四行相。觀察聖諦。煖頂位中。
但以十六行相。觀察聖諦故。復次以忍位 中無雜作意。煖頂位中有雜作意故。謂煖 頂位。數數復起欲界善心觀欲界苦。為間
雜已。復能引此善根現前。忍位不爾。復次 以忍位中唯別作意別觀諸諦。煖頂位中不 如是故。謂煖頂位。雖別作意別觀諸諦。而
於中間。修總行相總觀諸諦。謂觀一切有 漏皆苦。觀一切行皆是無常。觀一切法皆空 無我。唯觀涅槃是真寂靜。復次以忍位中有
時相續。有一剎那觀察聖諦。煖頂位中唯 有相續觀聖諦故。復次以忍位中漸略觀 諦。極能隨順。趣向涅槃。如適他方。以多 貿少。煖頂位中不如是故。以如是等種種
因緣。忍名順諦。煖頂不爾。問世第一法。何 故不立順諦名耶。答雖復此位一切皆勝。 而於四諦不遍觀察故。不建立順諦之 名。
[0024b24] 問忍為幾念住。答現在唯一。雜緣法念住。未 來具四似見道故。問忍為幾緣。答為四緣。 謂因等無間所緣增上緣。為因緣者。謂
與彼相應俱有同類等法為因緣。為等 無間緣者。謂與世第一法為等無間緣。 為所緣緣者。謂與能緣此心心所法為 所緣緣。為增上緣者。謂除自性與餘一切
有為法為增上緣。問忍有幾緣。答有四緣。 有因緣者。謂此相應俱有同類法。有等無 間緣者。謂已生頂。有所緣緣者謂四聖諦。
有增上緣者。謂除自性餘一切法。問忍當 言何界繫。答應言唯色界繫。問忍當言 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答應言
三種。問忍當言樂根相應。喜根相應。捨根 相應耶。答應言三根相應。問忍當言一心 多心耶。答應言或多心或一心。以增上忍
一剎那故。問忍當言退不退耶。答應言不 退。如是等義。依上所說。世第一法。如理應 知。
[0024c14] 問緣何諦忍後入正性離生耶。有作是說。 緣道諦忍後入正性離生問若爾云何所緣 行相。不成倒錯。若倒錯者。云何不與入正
性離生而作留難。答此於所緣行相。雖有 倒錯。而於入正性離生不作留難。所以者 何。已串習故。謂修行者於此串習已成 徑路自在現前。如見道中。緣欲界忍智。後
緣有頂忍智現在前。緣有頂忍智。後緣欲 界忍智現在前。緣苦諦行相。後緣集諦行 相現在前。緣集諦行相。後緣滅諦行相現
在前。此等所緣行相。雖有倒錯。而於現觀 不作留難。已串習故此忍亦爾。若作是說。 緣道諦忍。後入正性離生者。則有三心。
同一所緣。同一行相。謂世第一法。苦法智忍。 苦法智相應二心。同一行相。不同一所緣。 謂苦類智忍。苦類智相應二心。同一所緣。
不同一行相。謂集法智忍。集法智相應餘心。 不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如是說者。緣苦 諦忍。後入正性離生。所以者何。見道是無
漏善根。有大勢力。雖所緣行相有倒錯。而 於現觀不作留難。忍是有漏善根。無大勢 力。若所緣行相有倒錯者。則於入正性離
生便作留難。故修行者住忍位中。所緣行 相。先廣後略。由此得入正性離生。謂彼先 以四行相觀欲界苦。次以四行相觀色無
色界苦。次以四行相。觀欲界諸行因。次以 四行相。觀色無色界諸行因。次以四行相。 觀欲界諸行滅。次以四行相。觀色無色界
諸行滅。次以四行相。觀欲界諸行道。後以 四行相。觀色無色界諸行道。齊此名下忍。 從此以後。漸漸略之。謂復以四行相。先觀
欲界苦。次觀色無色界苦。乃至最後觀欲界 諸行道。漸次略去色無色界諸行道。復以四 行相。先觀欲界苦。次觀色無色界苦。乃至
最後觀色無色界諸行滅。漸次略去一切諸 行道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次觀色無 色界苦。乃至最後觀欲界諸行滅。漸次略去
色無色界諸行滅。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 苦。次觀色無色界苦。乃至最後觀色無色界 諸行因。漸次略去一切諸行滅。復以四行
相。先觀欲界苦。次觀色無色界苦。後觀欲 界諸行因。漸次略去色無色界諸行因。復以 四行相。先觀欲界苦。後觀色無色界苦。漸
次略去一切諸行因。復以四行相。觀欲界苦。 漸次略去色無色界苦。彼於欲界苦。以四 行相。相續觀察。復漸略之。至一行相二剎
那觀察。如苦法智忍及苦法智。齊此名中 忍。彼復於欲界苦。一剎那觀察如苦法智 忍。此名上忍。從此無間復一剎那觀欲界
苦。名世第一法。從此無間生苦法智忍。展 轉乃至。生道類智。譬如有人。欲從己國 適於他國。多有財產不能持去。遂以易 鍮猶嫌其多。復以易金猶嫌金重。復以
貿易大價寶珠。持此寶珠隨意所往。行者 亦爾。先廣觀察上下諸諦。後漸略之。乃至 唯以一剎那心。觀欲界苦。次生世第一法。
次生苦法智忍。展轉乃至生道類智。若如 是說緣苦諦忍。後入正性離生。則有四心。 同一所緣。同一行相。謂增上忍。世第一法。苦
法智忍。苦法智相應二心。同一行相。不同一 所緣。謂苦類智忍。苦類智相應。二心同一所 緣。不同一行相。謂集法智忍。集法智相應餘
心。不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問世第一法。 亦如忍有三品耶。答一相續中則無。多相續 中則有。謂佛種性是上品。獨覺種性是中
品。聲聞種性是下品。依六種性。三根說亦 爾。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楊忠權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法雲寺出版之光碟,日本瑜伽行思想研究會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