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saṅgītīparyāyapādaśāstra (Apidamo Ji Yi Men Zu Lun)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二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二法品第三之二
[0370c07] 復有二法,謂入定善巧、出定善巧者,入定善 巧云何?答:定謂八部八蘊定,即四靜慮、四無 色定。入定善巧,謂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
入初靜慮定,如是補特伽羅乃至入非想非 非想處定。復次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於 初靜慮定有善巧作意,如是補特伽羅乃至
於非想非非想處定有善巧作意。復次如實 知見如是補特伽羅入初靜慮道,如是補特 伽羅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道。復次如實知 見如是補特伽羅,於入初靜慮道有善巧作
意,如是補特伽羅乃至於入非想非非想處 道有善巧作意。其事云何?如有說言:我如是 作意、如此作意,於入初靜慮定乃至入非想
非非想處定,善等了、善近了、善分別、善思惟、 善通達。我如是想、如是觀、如是勝解、如是任 持、如是分別,於入初靜慮定乃至入非想非
非想處定,善等了乃至善通達。我如是攝心、 策心、伏心、持心、舉心、捨心、制心、縱心,於入初 靜慮定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善等了乃
至善通達。我如是法於入定及入定善巧,無 作用、無利益,無多所作但為障礙,我於此法 善等了乃至善通達。我如是法於入定及入
定善巧,有作用、有利益,有多所作不為障礙, 我於此法善等了乃至善通達。於如是入種 種定中,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
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是謂入定善巧。出 定善巧云何?答:定謂八部八蘊定,即四靜慮、 四無色定。出定善巧,謂如實知見如是補特
伽羅出初靜慮定,如是補特伽羅乃至出非 想非非想處定。復次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 羅於出初靜慮定有善巧作意,如是補特伽 羅乃至於出非想非非想處定有善巧作意。
復次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出初靜慮道, 如是補特伽羅乃至出非想非非想處道。復 次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於出初靜慮道 有善巧作意,如是補特伽羅乃至於出非想
非非想處道有善巧作意。其事云何?如有說 言:我如是作意、如此作意,於出初靜慮定乃 至出非想非非想處定,善等了、善近了、善分
別、善思惟、善通達。我如是想、如是觀、如是勝 解、如是任持、如是分別,於出初靜慮定乃 至出非想非非想處定,善等了乃至善通達。
我如是攝心、策心、伏心、持心、舉心、捨心、制心、 縱心,於出初靜慮定乃至出非想非非想處 定,善等了乃至善通達。我如是法,於出定
乃至出定善巧,無作用、無利益,無多所作但 為障礙,我於此法善等了乃至善通達。我如 是法,於出定乃至出定善巧,有作用、有利益,
有多所作不為障礙,我於此法善等了乃至 善通達。於如是出種種定中,解了乃至毘鉢 舍那,是謂出定善巧。
[0371a28] 復有二法,謂界善巧、作 意善巧者,界善巧云何?答:如有苾芻如實知 見十八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
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 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復次如實 知見六界,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復次如實知見六界,謂欲界、恚界、害界、出離 界、無恚界、無害界。復次如實知見六界,謂樂 界、苦界、喜界、憂界、捨界、無明界。復次如實知
見四界,謂受界、想界、行界、識界。復次如實知 見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復次如實知見 三界,謂色界、無色界、滅界。復次如實知見三
界,謂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復次如實知見 三界,謂劣界、中界、妙界。復次如實知見三界, 謂善界、不善界、無記界。復次如實知見三界,
謂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復次如實知見 二界,謂有漏界、無漏界。復次如實知見二界、 謂有為界、無為界。於如是種種界,解了、等了、
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 鉢舍那,是謂界善巧。作意善巧云何?答:如有 苾芻,或受持素呾纜、或受持毘奈耶、或受持
阿毘達磨,或聞親教師說、或聞軌範師說、或 聞展轉傳授藏說、或聞隨一如理者說,依止 如是如理所引聞所成慧,於眼界乃至意識
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地界 乃至識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 於欲、恚、害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
我。於出離、無恚、無害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 常空非我。於樂、苦、喜、憂、捨、無明界有善巧作 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受、想、行、識界有善
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欲、色、無色界 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色、無色 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滅界
有善巧作意,思惟空非我。於過去、未來、現在 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劣、中 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妙界
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善、不 善、無記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 於學、無學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空非我;
於非學非無學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 空非我。於有漏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 空非我;於無漏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
空非我。於有為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 空非我;於無為界有善巧作意,思惟空非 我。復次,如有苾芻如實知見過去未來現在
作意、善不善無記作意、欲界繫色界繫無色 界繫作意、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作意、見所斷 修所斷非所斷作意,於如是等種種作意,解 了乃至毘鉢舍那,是謂作意善巧。
[0371c19] 復有二法,謂質直、柔和者,質直云何?答:心不 剛性、心不強性、心不硬性、心純質性、心正 直性、心潤滑性、心柔軟性、心調順性,是謂質
直。柔和云何?答:身不剛性、身不強性、身不 硬性、身純質性、身正直性、身潤滑性、身柔 軟性、身調順性,是謂柔和。
[0371c25] 復有二法,謂堪忍、可樂者,堪忍云何?答:謂能 忍受寒熱飢渴風日蚊虻蛇蠍等觸,又能忍 受他麁惡語,能起身中猛利切心奪命苦受,
是謂堪忍。可樂云何?答:設有事至,不可容納、 不可矜持、不可迴轉、不可忍耐,而能於彼不 暴不惡、不麁不獷,堪忍可樂易可共住,止息
眾惡。若有事至,可能容納、可能矜持、可能迴 轉、可能忍耐、亦能於彼不暴不惡、不麁不獷, 堪忍可樂易可共住,止息眾惡,是謂可樂。
[0372a05] 復有二法,謂和順、供養者,和順云何?答:若有 樂作、可憙樂語、可愛味語,容貌熙怡遠離頻
蹙,先言慰問:「具壽善來。事可忍不?可存濟不? 安樂住不?食易得不?」樂作如是可憙語等諸 悅豫事,是謂和順。供養云何?答:供養有二
種:一、財供養;二、法供養。財供養云何?答:以可 意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 具,於他有情能惠能施能隨惠施、能棄能捨
能遍棄捨,是謂財供養。法供養云何?答:以素 呾纜或毘奈耶或阿毘達磨,或親教語或軌 範語或傳授藏,或餘隨一可信者語,於他有
情能惠能施能隨惠施、能棄能捨能遍棄捨, 是謂法供養。如是二種,總名供養。
[0372a18] 復有二法,謂具念、正知者,具念云何?答:若依 出離、遠離、善法,諸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
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謂具念。 正知云何?答:若依出離、遠、善法,於法揀擇、 極揀擇、最極揀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
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是謂 正知。
[0372a25] 復有二法,謂思擇力、修習力者,思擇力云何?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諸多聞聖弟子應如 是學,諸身惡行,現法當來招惡異熟,謂我若
行身惡行者,現自厭毀,亦復為他天神諸佛 之所訶責,亦為有智同梵行者以法譏嫌,一 切世界惡名流布,身壞命終墮嶮惡趣生於
地獄。由正了知諸身惡行,現法當來招惡異 熟,故能勤斷諸身惡行,亦能勤修諸身妙行。 於語惡行及意惡行廣說亦爾,乃至勤修語意
妙行。若能如是因思擇,依思擇、住思擇,斷不 善法、修諸善法,說名思擇亦名為力,是謂思 擇力。修習力云何?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諸
多聞聖弟子修念等覺支,依止厭、依止離、依 止滅,迴向於捨;修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等覺 支。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若能如
是因修習、依修習、住修習,斷不善法、修諸善 法,說名修習亦名為力,是謂修習力。問:何故 名力?答:以因此力、依此力、住此力,能斷能碎
能破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故名為力。
[0372b15] 復有二法,謂不護根門、食不知量者,不護根 門云何?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無聞異生眼 見色已,由眼根故取相隨好,即於是處不護
眼根,由住不護起世貪憂,惡不善法隨心生 長。彼於眼根不防不守,由斯故說不護眼根。 以不護眼根貪瞋癡生長,耳鼻舌身意根亦
爾。且說意根者,謂意了法已,由意根故取相 隨好,即於是處不護意根,由住不護起世貪 憂,惡不善法隨心生長。彼於意根不防不
守,由斯故說不護意根,以不護意根貪瞋癡 生長,彼由發起非理思擇。眼見諸色、耳聞諸 聲、鼻嗅諸香、舌嘗諸味、身覺諸觸、意了諸法,
於六根門不防、不等防、不遍防、不藏、不覆、不 蔽、不寂靜、不調伏、不守護,是謂不護根門。食 不知量云何
[0372b29]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無聞異 生不思擇而食,為勇健故、為傲逸故、為顏貌 故、為端嚴故而食所食。不思擇而食者,謂住
非理所引思擇而食所食。為勇健故食所食 者,謂如一類食所食時起如是心:我食此食, 必使飽滿,令身勇健,能作重業能荷重擔,資
益壽量久住世間,能摧怨敵、能越車乘、能遠 跳擲、能作種種世間掉戲。為傲逸故食所食 者,謂如一類食所食時,起如是心:我食此食,
必使飽滿,令我傲逸憍醉之心起等起、生等 生,相續引發 [夌*欠] 蔑一切,隨情所樂作縱逸 業。為顏貌故食所食者,謂如一類食所食時,
起如是心:我食此食,必使飽滿,當令我身容 貌光鮮膚體潤滑。為端嚴故食所食者,謂如 一類食所食時,起如是心:我食此食,必使飽
滿,當令我身成就第一美妙形色,眾所愛敬。 諸有如是愛重飲食,於諸飲食不平等性、不 知量性、不黠慧性,不了其相,不了相已不自
裁量,我今但應食爾所食,是謂食不知量。
[0372c18] 復 有二法,謂能護根門、於食知量者,能護根門 云何?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諸多聞聖弟子,
眼見色已,由眼根故,不取其相、不取隨好,即 於是處能護眼根,由住能護不起世貪憂,惡 不善法不隨心生長。彼於眼根能防能守,由
斯故說能護眼根,以能護眼根貪瞋癡不起, 耳鼻舌身意根亦爾。且說意根者,謂意了法 已,由意根故,不取其相、不取隨好,即於是處
能護意根,由住能護不起世貪憂,惡不善法 不隨心生長。彼於意根能防能守,由斯故說 能護意根,以能護意根貪瞋癡不起,彼由發
起如理思擇。眼見諸色、耳聞諸聲、鼻嗅諸香、 舌嘗諸味、身覺諸觸、意了諸法,於六根門能 防、能等防、能遍防、能藏、能覆、能蔽、能寂靜、能
調伏、能守護,是謂能護根門。於食知量云何?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諸多聞聖弟子能思 擇而食,不為勇健、不為傲逸、不為顏貌、不為
端嚴而食所食,但為此身暫住存濟止息飢 渴、攝受梵行而食所食,為斷故受不起新受, 無罪存濟力樂安住而食所食。能思擇而食
者,謂住如理所引思擇而食所食。不為勇健 食所食者,非如一類食所食時起如是心:我 食此食,必使飽滿,令身勇健,能作重業能荷
重擔,資益壽量久住世間,能摧怨敵、能越車 乘、能遠跳擲、能作種種世間掉戲。不為傲 逸食所食者,非如一類食所食時起如是心:
我食此食,必使飽滿,令我傲逸憍醉之心起 等起、生等生,相續引發 [夌*欠] 蔑一切,隨情所樂 作縱逸業。不為顏貌食所食者,非如一類食
所食時起如是心,我食此食,必使飽滿,當令 我身容貌光鮮膚體潤滑。不為端嚴食所食 者,非如一類食所食時起如是心:我食此食,
必使飽滿,當令我身成就第一美妙形色眾所 愛敬。但為此身暫住存濟食所食者,謂身亦 名身、身根亦名身、五色根亦名身、四大種所
造聚亦名身,於此義中說四大種所造聚身。 諸聖弟子食所食時但起是心:我食此食,令 四大種所造聚身,暫住等住近住安住,故名
暫住。諸聖弟子食所食時但起是心:我食此 食,令四大種所造聚身存隨存、濟隨濟、護隨 護、轉隨轉,故名存濟。但為止息飢渴食所食
者,此中飢渴所起苦受說名飢渴。諸聖弟子 食所食時但起是心:我食此食,當令飢渴所 起苦受暫時止息不為惱害。但為攝受梵行
食所食者,謂離婬欲亦名梵行、八支聖道亦 名梵行,於此義中八支聖道說名梵行。諸聖 弟子食所食時但起是心:我食此食,為欲攝
受隨順增益八支聖道。為斷故受不起新受 食所食者,不食為緣所起苦受說名故受,飽 食為緣所起苦受說名新受。諸聖弟子食所
食時但起是心:我食此食,為斷故受不起新 受,非為充悅。為無罪存濟而食所食者,存濟 有二種:一有罪存濟;二無罪存濟。云何有罪
存濟?答:如有一類矯妄詭詐現相激磨,以利 求利而求飲食。如是方便得飲食已,歡喜受 用,貪愛迷悶耽著不捨,不見過患不知出離,
如是名為有罪存濟。云何無罪存濟?答:非如 一類矯妄詭詐現相激磨,以利求利而求飲 食。如實方便得飲食已,如法受用,不貪不愛
不迷不悶不耽不著,能見過患善知出離,如 是名為無罪存濟。諸聖弟子但為如是無罪 存濟而食所食。為力樂故食所食者,謂聖弟
子食所食時但起是心:我食此食,欲令身力 得不衰退,心受喜樂能辦善事。為安住故食 所食者,謂聖弟子食所食時但起是心:我食
此食,欲令行立坐臥讀誦修定等時身心安 隱。諸有如是不重飲食,於諸飲食有平等性、 有知量性、有黠慧性,能了其相,既了相已,能
自裁量,我今但應食爾所食,是謂於食知量。
[0373c01] 復有二法,謂匱戒、匱見者,匱戒云何?答:斷生 命、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雜
穢語。復次若斷生命、若不與取、若非梵行。復 次諸所有不善戒、諸所有非理所引戒、諸所 有障礙定戒,是謂匱戒。問:何故名匱戒?答:此
法自性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憙、不可意、不安 隱、不正直、不可欣、不悅意、違正理。復次此法 能得不可愛果、不可樂果、不可憙果、不可意
果、不安隱果、不正直果、不可欣果、不悅意果、 違正理果。復次此法能感不可愛異熟、不可 樂異熟、不可憙異熟、不可意異熟、不安隱異
熟、不正直異熟、不可欣異熟、不悅意異熟、違 正理異熟,故名匱戒。匱見云何?答:諸所有見, 無惠施、無親愛、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
行惡行業果異熟、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 無化生有情,無世間阿羅漢正至正行,謂於 此世他世自通達作證證知,我生已盡、梵行
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復次諸所有不善 見、諸所有非理所引見、諸所有障礙定見, 是謂匱見。問:何故名匱見?答:此法自性不可
愛乃至違正理。復次此法能得不可愛果乃 至違正理果。復次此法能感不可愛異熟乃 至違正理異熟,故名匱見。如匱戒、匱見,應知 破戒破見亦爾。
[0373c25] 復有二法,謂具戒、具見者。具戒云何?答:離斷 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
語、離麁惡語、離雜穢語。復次離斷生命、離不 與取、離非梵行。復次諸所有學戒、諸所無學 戒、諸所有善非學非無學戒,是謂具戒。問:何
故名具戒?答:此法自性可愛、可樂、可憙、可意、 安隱、正直、可欣、悅意、隨順正理。復次此法能 得可愛果、可樂果、可憙果、可意果、安隱果、正
直果、可欣果、悅意果、順正理果。復次此法能 感可愛異熟、可樂異熟、可憙異熟、可意異熟、 安隱異熟、正直異熟、可欣異熟、悅意異熟、順
正理異熟,故名具戒。具見云何?答:諸所有見, 有惠施、有親愛、有祠祀、有妙行、有惡行、有妙 行惡行業果異熟、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
有化生有情,有世間阿羅漢正至正行,謂於 此世他世自通達作證具足住,如實證知,我 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復次
諸所有學見、諸所有無學見、諸所有善非學 非無學見,是謂具見。問:何故名具見?答此法 自性可愛乃至隨順正理。復次此法能得可
愛果乃至順正理果。復次此法能感可愛異 熟乃至順正理異熟,故名具見。如具戒、具見, 應知淨戒、淨見亦爾。
[0374a19] 復有二法,謂見、如理勝者,見云何?答:謂依出 離、遠離、善法,於法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
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 明慧行毘鉢舍那,是謂見。如理勝云何?答:謂 有苾芻如其所見,若由如是諸行相狀,世間
正見未生而生,彼便如理思惟如是諸行相 狀。彼由如理思惟如是諸行相狀,便令聖道 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修集出現,是名道如
理勝。復次若有苾芻如其所見,若由如是諸 行相狀隨一出離、遠離、善法未生而生,彼便 如理思惟如是諸行相狀。彼由如理思惟如
是諸行相狀,便令聖道起等起、生等生、轉現 轉,修集出現,是名道如理勝。如是二種,總名 如理勝。
[0374b04] 復有二法,謂厭、如理勝者。厭云何?答:謂依四 種順厭處法而生於厭。如理勝云何?答:謂正 思惟引生聖道。何等為四順厭處法?一自衰
損順厭處法;二他衰損順厭處法;三自興盛 順厭處法;四他興盛順厭處法。依自衰損順 厭處法而生於厭如理勝者,如有一類等隨
觀見自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究竟圓滿增 上淳熟,便作是念:「我因放逸、依放逸、住放 逸、由放逸故造斯惡事。我今當令惡不善法
未生者不生、已生者永斷。」彼由如是出離勇 猛所引生厭,是名為厭。既生厭已如理思惟, 復令聖道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修集出現,
是名道如理勝,如是名為依自衰損厭如理 勝。依他衰損順厭處法而生於厭如理勝者, 如有一類等隨觀見自他身惡行、語惡行、意
惡行究竟圓滿增上淳熟,便作是念:「彼因放 逸、依放逸、住放逸、由放逸故造斯惡事。我今 當令惡不善法,未生者不生、已生者永斷。」彼
由如是出離勇猛所引生厭,是名為厭。既生 厭已如理思惟,復令聖道起等起、生等生、轉 現轉,修集出現,是名道如理勝,如是名為依
他衰損厭如理勝。依自興盛順厭處法而生 於厭如理勝者,如有一類等隨觀見自身妙 行、語妙行、意妙行究竟圓滿增上淳熟,便作
是念:「我因不放逸、依不放逸、住不放逸、由不 放逸故作斯善事。我今當令諸勝善法未生 者生、已生者倍復增廣。」彼由如是出離勇猛
所引生厭,是名為厭。既生厭已如理思惟,復 令聖道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修集出現,是 名道如理勝,如是名為依自興盛厭如理勝。
依他興盛順厭處法而生於厭如理勝者,如 有一類等隨觀見他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 究竟圓滿增上淳熟,便作是念:「彼因不放逸、
依不放逸、住不放逸、由不放逸故作斯善事。 我今當令諸勝善法,未生者生、已生者倍復 增廣。」彼由如是出離勇猛所引生厭,是名為
厭。既生厭已如理思惟,復令聖道起等起、生 等生、轉現轉,修集出現,是名道如理勝,如是 名為依他興盛厭如理勝。
[0374c14] 復有二法,謂於善不喜足、於斷不遮止者,於 善不喜足云何?答:於善喜足者,如有一類唯 得少戒便生喜足、唯得少禁便生喜足、唯得
離欲便生喜足、唯得不淨觀便生喜足、唯得 持息念等便生喜足、或唯得初靜慮乃至第 四靜慮便生喜足、或唯得慈無量乃至捨無
量便生喜足、或唯得空無邊處定乃至非想 非非想處定便生喜足,或唯得預流果、一來 果、不還果便生喜足,或唯得神境智證通、天
耳智證通、他心智證通、宿住隨念智證通、死 生智證通便生喜足,此等名為於善喜足。於 善不喜足者,如有一類非唯得少戒便生喜
足,廣說乃至非唯得死生智證通便生喜足。 彼作是念:「我修諸善,乃至未得阿羅漢果,於 其中間終不喜足。」是名於善不喜足。於斷不
遮止云何?答:於斷遮止者,如有一類為斷不善 法、為圓滿善法,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不 息,作是念言:「云何令我速疾證得如理善法?」
彼於如是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習時,未 能證得如理善法,便作是念:「我所修斷,空虛 無果、無利無義、無味無益。」由彼於斷謂無勝
利,便生厭患誹謗毀呰,如是名為於斷遮止。 復有一類為斷不善法、為圓滿善法,勇猛精 進熾然愛樂勤修不息,作是念言:「云何令我
速疾證得如理善法?」彼於如是勇猛精進熾 然愛樂勤修習時,未能證得如理善法,或雖 證得而不了知,便作是念:「我所修斷,空虛無
果、無利無義、無味無益。」由彼於斷謂無勝利, 便生厭患誹謗毀呰,如是亦名於斷遮止。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