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saṅgītīparyāyapādaśāstra (Apidamo Ji Yi Men Zu Lun)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緣起品第一
[0367a08] 世尊一時遊力士生處,至波波邑,住折路迦 林。時彼邑中諸力士眾,於恒聚戲東西村間 嗢跋諾迦舊制多所,共造臺觀,瑩飾初成,未
有沙門婆羅門等及諸力士曾所受用。時力 士眾聞佛世尊將苾芻僧住近林內,互相慶 慰咸共議言:「我等所修勝妙臺觀,應先請佛
及苾芻僧無上福田於中止住,然後我等隨 勝善業所獲資財於中受用。由斯我等長夜 獲得利益安樂,豈不善哉。」諸力士眾作是議
已,各集徒侶并諸眷屬,出波波村往如來所。 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時 薄伽梵以慈軟音,慰問力士并諸眷屬,復以
種種微妙法門示現教導讚勵慶喜,說是事 已默然而住。諸力士輩聞佛所說,歡喜踊躍 即從座起,合掌恭敬俱白佛言:「我此邑中諸
力士眾,於恒聚戲東西村間嗢跋諾迦舊制 多所,共造臺觀,瑩飾初成,未有沙門婆羅門 等及諸力士曾所受用。唯願世尊哀愍我等,
將諸弟子於中止住,令我長夜利益安樂。」爾 時如來哀愍彼故,將諸弟子往住其中,復以 妙音為諸力士宣揚種種施果差別。問答往
還過初夜分,諸力士輩并其眷屬聞法歡喜 禮佛而去。
[0367b02]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吾今背痛,暫當寢息。汝 可代吾為苾芻眾宣說法要,勿空度也。」時舍 利子默然受教。佛便四疊嗢怛羅僧敷為臥
具,大衣為枕,端身累足右脇而臥,如理作意 住光明想及當起想,具念正知,如大寶山寂 然無動。
[0367b08] 爾時舍利子告苾芻眾言:「此波波村離繫親 子,處無慚眾自號為師,其人命終未逾旬月, 諸弟子輩兩兩結朋,諍訟紛紜互相 [夌*欠]
蔑,各 言法律我解非餘,如我所知是法是律,我之 所說應理合儀;汝等於斯悉皆絕分。於其師 教各隨己執,迴換前後或減或增,破析支離
遂成多部。欲知勝負便共激論,為脫過難遞 相誹斥,雖有論言而無論道,口出刀矟以相 殘害。諸有白衣信彼法者,見其弟子乖諍如 斯,皆共瞋嫌毀而捨去。」
[0367b18]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此波波村離繫親子所 有法律惡說惡受,不能出離、不趣正覺,是可 壞法、無趣無依。我等如來、應、正等覺大師法
律,善說善受,能永出離、能趣正覺,非可壞法 有趣有依。我等今應聞佛住世,和合結集法 毘奈耶,勿使如來般涅槃後世尊弟子有所
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 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集異門足論一法品第二
[0367b27]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一法自 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 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
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 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0367c02] 一法云何?嗢 柁南曰:
一法謂有情, 依食依行住,
於一切善法, 不放逸為尊。
[0367c06]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一切有情皆依行住、於 諸善法不放逸勝,是謂一法。一切有情依食 住者,何等是食而言有情皆依食住?如世尊
說:苾芻當知食有四種,能令部多有情安住, 及能資益諸求生者。何謂四食?一者段食, 若麁若細;二者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
由此四食,說諸有情皆依食住。何緣故知諸 有情類皆依食住?謂諸有情於彼彼聚,由此 諸食未盡為因,有想等想施設言說,活住存
濟差別而轉。若諸有情於彼彼聚,由此諸食 已盡為因,有想等想施設言說,死歿殞逝差 別而轉。由此故知諸有情類皆依食住。
[0367c18] 問:如是四食,當言有為、當言無為?答:應言有 為。問:如是四食,當言常、當言無常?答:應言無
常。問:如是四食,當言恒、當言非恒?答:應言非 恒。問:如是四食,當言變易、當言不變易?答:應 言變易。問:如是四食,當言緣已生、當言非緣
已生?答:應言緣已生。問:如是四食,當言名攝、 當言色攝?答:段食應言色攝,餘三食應言名 攝。問:如是四食,當言有見、當言無見?答:應言
無見。問:如是四食,當言有對、當言無對?答:段 食應言有對,餘三食應言無對。問:如是四食, 當言是心、當言非心?當言是心所、當言非心
所?當言心相應、當言心不相應?答?段食應言 非心、非心所、心不相應;觸、意思食應言是心 所與心相應;識食應言唯是心。問:如是四食,
當言善、當言不善、當言無記?答:段食應言無 記,餘三食應言或善或不善或無記。云何善 觸食?答:若善有漏觸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
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充悅隨充悅、護隨 護、轉隨轉、持隨持,是謂善觸食。云何不善觸 食?答:若不善觸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
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是謂不善 觸食。云何無記觸食?答若無記觸為緣,能令 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
持隨持,是謂無記觸食。云何善意思食?答:若 善有漏觸相應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思 類造心意業,是謂善意思食。云何不善意思
食?答:若不善觸相應諸思等思乃至意業,是 謂不善意思食。云何無記意思食?答:若無記 觸相應諸思等思乃至意業,是謂無記意思
食。云何善識食?答:若善有漏思相應諸心意 識,是謂善識食。云何不善識食?答:若不善思 相應諸心意識,是謂不善識食。云何無記識
食?答:若無記思相應諸心意識,是謂無記識 食。問:如是四食,當言有漏、當言無漏?答:應言 有漏。問:如是四食,當言學、當言無學、當言非
學非無學?答:應言非學非無學。問:如是四食, 當言欲界繫、當言色界繫、當言無色界繫?答: 段食應言欲界繫,餘三食應言或欲界繫、或 色界繫、或無色界繫。
[0368a28] 問:諸食皆是段食耶?答:諸段食皆是食,有是 食非段食,謂餘三食及世俗。問:諸食皆是觸 食耶?答:諸觸食皆是食,有是食非觸食,謂餘
三食及世俗。問:諸食皆是意思食耶?答:諸意 思食皆是食,有是食非意思食,謂餘三食及 世俗。問:諸食皆是識食耶?答:諸識食皆是食,
有是食非識食,謂餘三食及世俗。問:諸段皆 是食耶?答:應作四句。有是段而非食,謂段為 緣,諸根損減大種變壞。有是食而非段,謂餘
三食及世俗。有是段亦是食,謂段為緣,諸根 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 持。有非段亦非食,謂除前相。問:諸觸皆是食
耶?答:應作四句。有是觸而非食,謂無漏觸及 有漏觸為緣,諸根損減大種變壞。有是食而 非觸,謂餘三食及世俗。有是觸亦是食,謂有
漏觸為緣,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 滋潤乃至持隨持。有非觸亦非食,謂除前相。 如觸食有四句,意思識食應知亦爾。頗有食
為緣,生食、生非食、生食非食耶?答:生。云何食 為緣生食?答:段食為緣,生餘三食。云何食為 緣生非食?答:段食為緣,生受、想、作意等。云何
食為緣生食非食?答:段食為緣,生餘三食及 受、想、作意等。頗有非食為緣,生非食、生食、生 食非食耶?答:生。云何非食為緣生非食?答:如
眼及色為緣,生受、想、作意等。云何非食為緣 生食?答:如眼及色為緣,生觸、意思、識食。云何 非食為緣生食非食?答:如眼及色為緣,生觸、
意思、識食,及受、想、作意等。頗有食非食為緣, 生食非食、生食、生非食耶?答:生。云何食非食 為緣生食非食?答:如眼及色、眼識為緣,生觸、
意思、識食,及受、想、作意等。云何食非食為緣 生食?答:如眼及色、眼識為緣,生觸、意思、識食。 云何食非食為緣生非食?答:如眼及色、眼識
為緣,生受、想、作意等。問:若段食已斷已遍知, 觸食亦爾耶。答:若觸食已斷已遍知,段食亦 爾。有段食已斷已遍知,非觸食,謂已離欲染
未離上染。如以段食對觸食,對意思、識食亦 爾。問:若觸食已斷已遍知,意思食亦爾耶?答: 如是。如以觸食對意思食,對識食亦爾。問:若
意思食已斷已遍知,識食亦爾耶?答:如是。問: 若於食已斷已遍知,彼於欲、色、無色界已離 染耶?答:若於段食已斷已遍知,彼於欲界已
離染,非於色、無色界。若於餘三食已斷已遍 知,彼於欲、色、無色界皆已離染。爾時於一切, 一切事、一切種、一切位、一切處、一切結,皆已 離染故。
[0368c16] 一切有情依行住者,何等是行,而言有情皆 依行住?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若諸有情於彼 彼聚不死不殞、不破不沒、不失不退,皆由壽
住命根相續。此壽命根說名為行,由此行故 一切有情存濟住活。此行於彼能護隨護、能 轉隨轉,由此故說一切有情皆依行住。何緣
故知諸有情類皆依行住?謂諸有情於彼彼 聚,由此壽行未盡為因,有想等想、施設言說、 活住存濟差別而轉。若諸有情於彼彼聚,由
此壽行已盡為因,有想等想、施設言說、死沒 殞逝差別而轉。由此故知諸有情類皆依行 住。
[0368c28] 問:如是壽行,當言有為、當言無為?答:應言有 為。問:如是壽行,當言常、當言無常?答:應言無
常。問:如是壽行,當言恒、當言非恒?答:應言非 恒。問:如是壽行,當言變易、當言不變易?答:應 言變易。問:如是壽行,當言緣已生、當言非緣
已生?答:應言緣已生。問:如是壽行,當言名攝、 當言色攝?答:應言名攝。問:如是壽行,當言有 見、當言無見?答:應言無見。問:如是壽行,當言
有對、當言無對?答:應言無對。問:如是壽行,當 言是心、當言非心?當言是心所、當言非心所? 當言心相應、當言心不相應?答:應言非心、非
心所、心不相應。問:如是壽行,當言善、當言不 善、當言無記?答:應言無記。問:如是壽行,當言 有漏、當言無漏?答:應言有漏。問:如是壽行,當
言學、當言無學、當言非學非無學?答:應言 非學非無學。問:如是壽行,當言欲界繫、當言 色界繫、當言無色界繫?答:應言或欲界繫、或
色界繫、或無色界繫。云何欲界繫?答:欲界壽。 云何色界繫?答:色界壽。云何無色界繫?答:無 色界壽。
[0369a19] 問:若欲界壽已斷已遍知,色界壽亦爾耶?答: 若色界壽已斷已遍知,欲界壽亦爾。有欲界 壽已斷已遍知,非色界壽,謂已離欲染未離
色染。問:若欲界壽已斷已遍知,無色界壽亦 爾耶?答:若無色界壽已斷已遍知,欲界壽亦 爾。有欲界壽已斷已遍知,非無色界壽,謂已
離欲染未離無色染。問:若色界壽已斷已遍 知,無色界壽亦爾耶?答:若無色界壽已斷已 遍知,色界壽亦爾。有色界壽已斷已遍知,非
無色界壽,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問:若於 壽行已斷已遍知,彼於欲、色、無色界已離染 耶?答:若於欲界壽行已斷已遍知,彼於欲界
已離染,非於色、無色界。若於色界壽行已斷 已遍知,彼於欲色界已離染,非無色界。若於 無色界壽行已斷已遍知,彼於欲、色、無色界
皆已離染。爾時於一切,一切事、一切種、一切 位、一切處、一切結,皆已離染故。
[0369b07] 於一切善法不放逸勝者,云何不放逸?答:若 為斷不善法、為圓滿善法,常習常修、堅作恒 作,數修不止,名不放逸。
集異門足論二法品第三之一
[0369b11]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二法自 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 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
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 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0369b15] 二法云何? 嗢柁南曰:
二法謂名色, 乃至盡無生,
總二十七門, 應隨次別釋。
[0369b19] 有二法,謂名、色。復有二法,謂無明、有愛。復有 二法,謂有見、無有見。復有二法,謂無慚、無愧。
復有二法,謂慚、愧。復有二法,謂惡言、惡友。復 有二法,謂善言、善友。復有二法,謂入罪善巧、 出罪善巧。復有二法,謂入定善巧、出定善巧。
復有二法,謂界善巧、作意善巧。復有二法,謂 質直、柔和。復有二法,謂堪忍、可樂。
[0369b26] 復有二法,謂和順、供養。復有二法,謂具念、正 知。復有二法,謂思擇力、修習力。復有二法,謂
不護根門、食不知量。復有二法,謂能護根門、 於食知量。復有二法,謂匱戒、匱見。復有二法, 謂破戒、破見。復有二法,謂具戒、具見。復有二
法,謂淨戒、淨見。復有二法,謂見、如理勝。復有 二法,謂厭、如理勝。復有二法,謂於善不喜足、 於斷不遮止。復有二法,謂奢摩他、毘鉢舍那。
復有二法,謂明、解脫。復有二法,謂盡智、無生 智。
[0369c06] 此中有二法,謂名、色者,名云何?答:受蘊、想 蘊、行蘊、識蘊,及虛空、擇滅、非擇滅,是謂名。色 云何?答:四大種及所造色,是謂色。
[0369c09] 復有二法,謂無明、有愛者,無明云何?答:如《法 蘊論》說。有愛云何?答:色無色界諸貪等貪,執 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有愛。
[0369c12] 復有二法,謂有見、無有見者,有見云何?答:若 謂我世間常,由此發起忍樂觀見,是謂有見。 云何無有見?答:若謂我世間斷,由此發起忍
樂觀見,是謂無有見。
[0369c16] 復有二法,謂無慚、無愧者,無慚云何?答:如世 尊說,有無慚者,於可慚法而不生慚。可慚法 者,謂諸惡不善法,順雜染、順後有,有熾然苦
異熟,順當來生老死。彼於如是惡不善法生 時,無慚、無所慚、無別慚,無羞、無所羞、無別羞, 無崇敬、無所崇敬,無隨屬、無所隨屬,於自在
者無怖畏轉,是謂無慚。無愧云何?答:如世尊 說,有無愧者,於可愧法而不生愧。可愧法者, 謂諸惡不善法,乃至順當來生老死。彼於如
是惡不善法生時,無愧、無所愧、無別愧,無恥、 無所恥、無別恥,於諸罪中不怖不畏,不見怖 畏是謂無愧。
[0369c28] 復有二法,謂慚、愧者,慚云何?答:如世尊說,諸 有慚者,於可慚法而生於慚。可慚法者,謂諸 惡不善法,乃至順當來生老死。彼於如是惡
不善法生時,有慚、有所慚、有別慚,有羞、有所 羞、有別羞,有崇敬、有所崇敬,有隨屬、有所隨 屬,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謂慚。愧云何?答:
如世尊說,諸有愧者,於可愧法而生於愧。可 愧法者,謂諸惡不善法,乃至順當來生老死。 彼於如是惡不善法生時,有愧、有所愧、有別
愧,有恥、有所恥、有別恥,於諸罪中有怖有畏, 能見怖畏是謂愧。
[0370a10] 復有二法,謂惡言、惡友者,惡言云何?答:如《法 蘊論》說。惡友云何?答:亦如《法蘊論》說。
[0370a12] 復有二法,謂善言、善友者,善言云何?答:如有 一類,若親教、若同親教,若軌範、若同軌範, 若餘隨一尊重可信往還朋友,如法告言:「汝
從今去,勿壞身業、勿壞語業、勿壞意業、勿行 不應行處、勿親近惡友、勿作三惡趣業。」如是 教誨稱法應時,於所修道隨順磨瑩,增長嚴
飾宜便常委。助伴資糧於此教誨,欣喜愛樂 信受隨順,不左取而右取,不拒逆、不毀訾、不 非撥,是謂善言。善友云何?答:如《法蘊論》說。
[0370a21] 復有二法,謂入罪善巧、出罪善巧者。入罪善 巧云何?答?罪謂五部五蘊罪。何等為五?一者 他勝;二者眾餘;三者墮煮;四者對首;五者惡
作。入罪善巧,謂如實知見,如是苾芻犯他勝 罪、如是苾芻犯眾餘罪、如是苾芻犯墮煮罪、 如是苾芻犯對首罪、如是苾芻犯惡作罪。復
次如實知見,如是苾芻犯趣他勝罪、如是苾 芻犯趣眾餘罪、如是苾芻犯趣墮煮罪、如是 苾芻犯趣對首罪、如是苾芻犯趣惡作罪。復
次如實知見,此苾芻犯如是他勝罪、此苾芻 犯如是眾餘罪、此苾芻犯如是墮煮罪、此苾 芻犯如是對首罪、此苾芻犯如是惡作罪。復
次如實知見,此苾芻犯趣如是他勝罪、此苾 芻犯趣如是眾餘罪、此苾芻犯趣如是墮煮 罪、此苾芻犯趣如是對首罪、此苾芻犯趣如
是惡作罪。復次如實知見,諸苾芻所犯罪,若 重若輕、若深若淺、若有餘若無餘、若隱覆若 不隱覆、若顯了若不顯了、若已發露若未發
露、若已除滅若未除滅、若可說若不可說、若 可作若不可作,於如是入種種罪中,解了等 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
毘鉢舍那,是謂入罪善巧。出罪善巧云何?答: 罪謂五部五蘊罪,如前說出。罪善巧,謂如實 知見眾餘、墮煮、對首、惡作四罪。可出其事云
何?如有說言,我如是說、如是顯,於如是罪非 說非顯。我如此說如此顯,於如是罪是說是 顯。我如是顯了、如是發露、如是作法,於如是
罪非發露非除滅。我如此顯了、如此發露、如 此作法,於如是罪,是發露、是除滅。於如是出 種種罪中解了、乃至毘鉢舍那、是謂出罪善 巧。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