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śesacintabrahmaparipṛcchāśāstra (Sheng Siwei Fantian Suo Wen Jing Lun)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0337a27] 歸命釋迦牟尼佛。四句之義於諸經首有論 解釋,如彼應知。於大眾中說此法門者,示現 法勝大眾攝在說法住處,依彼山等勝處說
故。六萬四千比丘僧者,示現莊嚴如來大眾 故。此經法門快妙甚深,出過一切聲聞境界, 示現如來能說勝義故。「七萬二千諸菩薩」者,
何故菩薩多於聲聞?以此經典為諸菩薩摩 訶薩說甚深法故。皆是智者之所識知者,何 故重說?依世間法故。世間說言勝中勝者,如
言於端正中最端正者乃可將來,於有德中 有勝德者乃可將來;彼諸菩薩各別有智,非 共有故。復更有義:皆是智者之所識知者,入
地菩薩之所知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摩訶 薩先行菩薩行者知彼菩薩故,以是故言皆 是智者之所識知。彼諸菩薩智者所知,有七
種德,皆依樂說辯才應知。何等為七?一者種 種樂說辯才;二者無滯樂說辯才;三者堅固 樂說辯才;四者了了樂說辯才;五者不怯弱
樂說辯才;六者相應樂說辯才;七者任放 樂說辯才。此諸辯才,如經「得具足陀羅尼乃 至得無生法忍」如是七句次第而說,此義應
知。應云何知?陀羅尼者,以多聞慧樂說種種 諸法門故,故名種種樂說辯才。速疾不住故, 名無滯樂說辯才。以得攝受諸三昧故,無有
忘失,故名堅固樂說辯才。以諸菩薩摩訶薩 等依勝通力之所住持,不畏一切諸魔等故, 故名了了樂說辯才。菩薩攝得四無所畏威
德快妙,於自他眾無所怖畏,故名不怯弱樂 說辯才。依於假名、他力、成就三法體相而不 顛倒,故名相應樂說辯才。得八地中無生法
忍,任意說法離說法障,故名任放樂說辯才。
[0337b29] 聖者文殊師利諸菩薩等,以何義故名法王 子?以初發心來常斷婬欲法故。初發心者已 入菩薩定心正位,應如是知。
[0337c03] 一切菩薩皆是大賢士,何故唯說聖者跋陀 婆羅等名為大賢士?以為示現心行勝故。彼 跋陀婆羅等菩薩有如是心:我所教化眾生,
皆悉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既如是, 復化眾生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 自利利他行勝。如實修行自求菩提,亦化眾
生令得菩提,是故說彼跋陀婆羅等名為大 賢士。
[0337c11] 有百千萬大眾圍遶者,示現如來大眷屬故。 一切皆是得心定者,此以如來能領大眾於 大眾中最為勝故。以百千萬眾示現大事,是
故圍也。所言遶者,示現大眾皆悉善伏諸煩 惱故。言說法者,示現如來常說諸法而不 斷絕,離諸過故。
[0337c17] 右膝著地者,示現欲問威儀相故,復為示現 諸大眾等一心之相故。雙膝著地者,不成禮 拜相,亦不成問相,以諸世間右膝著地敬重
相故。動此三千大千世界者,以諸魔等與說 法者而作留難,為令諸魔生驚怖故。又為說 法時大眾不起散亂心故,又為可化眾生
若放逸者令覺知故,又為令眾生念法相故。 又復有義:動此三千大千世界諸眾生等,令 其觀察此諸大眾說法處故。又為教化淳熟
眾生令得解脫故,又為令隨順問正義故。「佛 言:網明!恣汝所問,我當解說,悅可爾心」者,如 來聽問,示現自身我是一切智人,為令聽者
聞如來說法生尊重心故。能見佛身者,隨觀 如來何等身分不能捨離,更觀餘分,以如來 身相微妙故。超百千萬日月光明者,示現勝
相快妙相相應故。示現如來出世間相,以如 來身有如是相故。智心為與眾生安隱與眾 生樂,示現正直心相應知、修行智果相應應
知。應云何知?應知如來依彼色相放諸光明, 能作眾生二種利益,謂與眾生安隱及樂,與 智相應照諸佛土。我自惟念若有眾生能見
佛身及思惟者,此中見者,初覩色相也。言思 惟者,次後觀察也。說諸光明,依三種法差別 應知。三者所謂因名成辦。所言因者,即彼
與樂與安隱智相應修行,此義應知。名者如 經名寂莊嚴乃至名曰示現一切種色如是 等也,依自各各作業差別,此義應知。言成辦
者,所成辦事略有四種,依彼義故略說則有 四種光明,所謂受用、增長功德、止惡、令信。言 受用者,諸佛如來可化眾生共受法樂故。彼
受用樂,謂見如來、供養如來、禮拜如來、問如 來應知。見如來供養如來者,依第一光明,得 見如來思惟如來也。見如來供養如來者,第
一光明說。禮拜如來者,示現身業供養,見如來 者非供養應知。問如來者,第二光明說。於所 問中以有世間及出世間果報差別次第,復
有六種光明。世間果報勝妙差別,依二種地: 一、非定地;二、依定地。非定地中以願攝取二 種果報:一者轉輪聖王勝妙果報;二者天帝
釋王勝妙果報。依定地者,謂梵天王勝妙果 報。何故不取夜摩天等諸果報者,以世間諸 經皆不說故。佛放光明亦應照彼,而諸經中
無,是故不明。言出世間果報差別者,謂依三 乘三種差別,此義應知。增長功德者,所謂增 長三種功德:一者惡道眾生令出彼處,於未
來世生善道中;二者受苦眾生即現身中,與 彼安樂令得歡喜;三者能令放逸眾生生於 善法。
[0338b07] 言止惡者,謂令眾生離諸趣故、離諸地故、離 諸難故、離諸障故,名為止惡。諸趣二種:一 者惡道;二者善道。惡道三種。令諸眾生離諸
難者,謂令眾生離三惡道種種苦難。令諸眾 生離諸障者,謂令眾生離善道中諸根不具 盲聾惡業、心見迷惑種種諸障,離諸地中種
種諸障。諸地有三:一、菩薩地;二、聲聞地;三、凡 夫地。菩薩地中,謂令眾生遠離六種諸波羅 蜜所對治障。聲聞地中,謂令眾生離三種障
不恭敬障及無智障。增上煩惱,不能禁止而 起煩惱,故名為障。又不恭敬者,謂不信障。又 無智者,無多聞慧障。又增上煩惱不能禁止
而起煩惱故名障者,無慚愧障。凡夫地中,謂 令眾生離四種障,依本修集貪瞋癡等煩惱現 行障,謂邪念等現行故。一切煩惱現行障,謂
雜煩惱現行故。此是止惡,依二十一光明 次第說應知。
[0338b24] 言令信者,見如來身種種光明微妙殊勝是 故生信,希望欲見故。種種異色者,見種種色 也。見者,希望欲見也。又種種異色者,青黃
赤白等各各差別也。無量種色者,青等各各 有無量種也。過百千萬色者,餘青等色中過 勝光明也。過者,謂青黃等中復過無量無邊
也。若餘殘劫者,過於一劫乃至無量無邊劫 說也。光明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窮盡者,光明 功德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乃至無
餘涅槃界不盡應知。一切光明乃至阿僧祇 阿僧祇光,不出受用等四種光明相應,如是 知如來示現無量無邊身光莊嚴不可思議。方
便善巧相應說法者,示現說者所說令可化 眾生生尊重心故,示現希有令生勝因敬重 心故。世尊我未聞此諸光明名者,示現如來
無量無邊光明功德。所不說者,不讚歎者也。 若如是者,今何故說?示現無上功德因故。是 以次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法義。世尊!若有
眾生得聞如此諸光明名,能生淨信恭敬心 者,彼諸眾生畢竟定得如來如是光明之身」 也。先放光明,網明菩薩已知一切如來所作
利益眾生業,受種種法樂,欲共無量餘諸菩 薩同受法樂,故請如來令放光明。如經「世尊! 唯願今日放請菩薩光,覺諸菩薩」故。此光不出
前四種中受法樂光。令餘世界菩薩覺知者, 此光入前分散光明,亦入增長功德光明,應 如是知。以何等光明照於無量無邊世界?此
中示現過於可數,故名無量。去到他方,猶如 虛空邊不可得,故名無邊。言現住者,更餘世 界彼處不去,故名現住。不入涅槃故名現命。
以無諸病故名現在。復說諸法清淨相應,是 故名為無病應知。奉見彼佛者,以現見釋迦 牟尼佛故。供養彼佛者,一切所應供養之具
盡以給施故。問彼佛者,如法諮請故。答彼佛 者,如法對故。深細意問者,斷諸疑網故。又 復有義:現見面故、供養佛故、依本行威儀
故、聽問以不故,如是次第依法依義問法問 義故。自此以下依問答義,應如是知。十種 清淨堅固心,略依二種心說:一、依不染心說;
二、依恭敬心說。依不染心者,依染淨世界七 種差別染離染法應知。七種差別者,所謂法 差別,以淨法不淨法差別故;受差別,以受苦
樂差別故;業差別,以下中上姓家生差別故, 以惡行善行雜行差別故;心差別,以諸眾生 於佛法中信法不信法差別故;行差別,以正
行邪行差別故;心修行差別,以三乘願行差 別故;道差別,以善道惡道差別故。如是等惡 心等染,此對治,無染相故,說八種清淨堅固
心,此義應知。應云何知?法差別染者,此有 二種:一者依義,謂善說相不善說相如是分 別;二者依法,謂聞善相聞不善相如是分別。
對治者,初句以不瞋恨心對治瞋恨心,謂於 善語於不善語不起心故。於惡語中不生心 念言我能忍,此義應知。第二句言等以慈心
者,以諸文字性如是故,以說非顛倒法令諸 眾生住安隱處故。受差別染對治者,所有諸 受皆悉是苦,如是一切事中等生悲心憐愍
眾生故。業差別染對治者,謂正修行,如是一 切處心皆平等與樂,修行智故。心差別染對 治者,於供養輕毀離高下心故。行差別染對
治者,不見諸過故、不生利益心故。心修行差 別染對治者,等一味故,以彼此三乘不相是 非故。道差別染對治者,不生驚怖隨順自業。
如是善知以觀察法體故,是名八種清淨堅 固心,依於七種不染心說。應如是知。
[0339b02] 依恭敬心者,此有二種:一者於一切菩薩生 世尊想故。此明何義?謂於此界生五濁中諸 菩薩所生如來想故。如是佛國土中見諸菩
薩行於苦行求大菩提不生疲倦,畢竟如實修 行,於是菩薩生如來想。以是故言生世尊想, 復生希有想,此義應知。應云何知?如佛出世
難甚為希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不捨 離發菩提心亦名希有,是故於彼生世尊想。 二者於佛生希有想故。此有何義?如無染世
界生彼眾生無量百千萬劫壽命,諸佛如來 常作無量眾生利益。如是多煩惱過世界中 生,於少時間能作無量眾生利益,此中見佛
生希有想,此義應知。清淨堅固心能增長成 就,此義應知。
[0339b16] 入寂靜行,依清淨堅固心與菩薩念,菩薩受 取,於彼世界百千萬劫不離正念常修梵行, 娑婆世界從旦至中堅持禁戒不染心行,示
現勝故。此明何義?如治重病為令速差,但與 妙藥令服則愈。如是眾生多煩惱過,為速滅 故,令得勝法對治則滅,此義應知。示現生
在惡國眾生,多有諸苦多有煩惱污染世界 故,為令諸餘菩薩見世尊釋迦牟尼佛禮拜、 供養、問答如來故,聖者勝思惟梵天以為上
首為問。問答依勝思惟梵天生於大眾恭敬 心故,示現勝思惟梵天畢竟得何等樂說辯 才、得何等樂說辯才果?依此二種,說正問中
為最第一,此義應知。初說得何等樂說辯 才,以一切處問訊相應故,以巧能令眾生 解故,以言語最勝故,以尊重言語故,以說
正因故,以依實義說故,以依安隱說故,是名 美妙。以有人情故,以於大天人邊得清淨心 供養故,以一切諸魔怨敵不能降伏故,以說
深密意義故,以此八句說勝思惟梵天美妙 言語樂說辯才,此義應知。應云何知?所謂 一者相應;二者令解;三者尊重;四者安隱;
五者人情;六者大清淨至到;七者不可降伏; 八者甚深。
[0339c10] 次說樂說辯才因,示現如是多種功德言語 說法時,若諸眾生有不如實修正行者,而不 捨彼諸眾生故,以與勝樂善相應故、以求眾
生離於諸苦得勝樂故、以與樂等勝功德時 歡喜慶彼故、以求不染等與勝樂安隱心故, 以此五句說勝思惟梵天彼美妙言語樂說辯
才因,此義應知。應云何知?示現三種心:一者 不捨心;二者與樂心;三者安隱心。如是一 三一次第說應知。
[0339c19] 次說得何等樂說辯才果?所謂為彼一切眾 生於一切義中能斷疑故。
[0339c21] 偈義如經。
[0339c22] 「爾時世尊讚勝思惟梵天言:善哉善哉!梵天」。 復善哉梵天者,以其發問儀式詣佛於此三 時中事相應故,應知善哉。梵天汝今至心諦
聽我為汝說者,如是次第不顛倒心,正念心 故。
[0339c27] 其心堅固而不疲倦者,是正直心。此中大菩 提信心為本,是作願相。依彼願故,則能具足 得如來地一切功德。依菩提心堅固方便有
第一問。於大乘中略有四種疲倦之事,依彼 四種疲倦事故,菩薩雖發菩提之心作菩提 願而失彼心。何等為四?一者以諸眾生不如
實修行故;二者多作眾事故;三者多時在有 中行故;四者等解脫中心常欲得速解脫故、 為彼有力故。此四種障對治法者,謂於眾生
起大悲心等,如是四種法次第而說,此義應 知。應云何知?謂諸菩薩依大悲心,如是如是 見諸眾生不能如實修正行時,如是如是轉
轉增上生憐愍心,為彼眾生令得解脫,如是 如是轉轉增上增長作願。又諸菩薩常勤精 進而不疲倦,所作事多而悉能作。又諸菩
薩無始世來過去諸苦信解如夢,不計後時 未來世苦。又諸菩薩為一切智,雖同二乘解 脫煩惱,雖取無量不共功德,為彼有力斷彼
欲得速解脫心。言無等者,不共功德無有等 故。所言等者,二乘少分斷煩惱等,是故名 等。以是義故,名無等等。如是四種不疲倦心
對治四種疲倦心障,是故菩薩於大乘中其 心堅固而不疲倦。如是其心堅固而不疲倦, 依於自身佛法淳熟如實修行,正說法已,次
依為他如實修行,略說四法。所言決定而不 中悔者,於二種義:一者無義;二者有義。言無 義者,以無我故。彼無我者,離於法故。言無法
者,無彼相故。是菩薩畢竟說言諸法無我,諸 菩薩等如是畢竟說一切法悉無有我。言有 義者,有三種義:一有過義;二功德義;三者
二義,以差別故。有過義者,謂一切生處以攝 一切諸煩惱故,不願彼處故不樂說,是故菩 薩畢竟說彼一切生處無有樂者,諸菩薩等
如是畢竟說諸生處無有樂者。功德義者, 謂讚大乘無上之法,以諸功德一切相應故, 是故菩薩畢竟決定常讚大乘,諸菩薩等如
是畢竟常讚大乘。言二義者,彼過、功德二法 不空故,是故菩薩畢竟說彼二法不空,諸菩 薩等如是畢竟說彼罪福二法不空。此明何
義?雖無量時,得因緣相應能與果報故。
[0340b09] 如是依自利他利如實修行畢竟說法已,次 說增長諸善根,依世間果報因善根增長說, 依出世間果報因善根增長說。世間果報因
有二種:一者自妙身成就因;二者資生成就 因。自妙身成就因有二種:一者不定地中自 妙身成就因,謂戒善根增長;二者定地中自
妙身成就因,謂智善根增長彼上地下地智 功德過,以依智根本離欲得彼故。資生成就 因者,捨一切物,謂布施因善根增長。出世
間果報因者,謂解脫因,是出家相,離貪著 因,以因彼故得解脫因,一切功德善根增長。 又增長者,此諸善根依世辯說,有五種增上
義故名增長。何等為五?一者降伏諸善根增 上故名增長,以此善根勝出聲聞辟支佛等 諸善根故。二者不違增上故名增長,以不退
故、以堅固故。三者不畏增上故名增長,以依 此善根過地獄等惡道怖畏故。四者不偏增 上故名增長,以能等破所治法故。五者無差
別增上故名增長,以作自利他利無異相故。 如是增長諸善根已,於不信佛法、不如實修 行眾生不生恨心,於讀誦等善行分中如法
而說,無所恐畏威儀不轉,是故次第說彼法 相。謂於不信佛法、不如實修行眾生,無所恐 畏威儀不轉。彼有三種,謂軟、中、上。軟者為
命常畏自身不得資生。中者有二:一者常畏 毀辱;二者常畏惡名現前說惡屏處說惡。上 者常畏苦惱於身中受。
[0340c07] 如是無所恐畏威儀不轉隨順白法,是故次 說增長諸白法。依四種白法說:一者欲白法; 二者行白法;三者滿足功德白法;四者證白
法。欲白法者,謂諸菩薩以大菩提教化眾生 生彼欲心,令諸眾生於未來世諸白法中得 自體相欲。行白法者,謂諸菩薩捨己資生珍
寶等物以用布施,不求未來自身果報。滿足 功德白法者,謂諸菩薩依彼捨珍寶因,得好 妙法成就心不貪著,而復修行白法攝取妙
法;以多聞相應故,一切白法薰習滿足,是 故菩薩諸功德滿足。證白法者,謂諸菩薩摩 訶薩,依彼證智,為於自身大菩提故,說智方 便得彼白法證智勝法。
[0340c20] 如是增長諸白法已,隨順善知從一地至一 地,是故次下說彼法相。謂依四種法說:一 者滿足功德;二者清淨諸障;三者成就心;四
者具足修行。集諸善根者,為得從地至地功 德滿足故。離諸過者,為清淨彼一切諸障 故。迴向方便者,離有資生及離小乘速解脫
心故,所有善根一切迴向取大菩提故。勤精 進者,至心修行一切時中常不斷絕,以依根 本取勝處故。
[0340c29] 如是說方便已,次說方便法相。善知方便教 化眾生者,依四種法說:一者能教化眾生;二 者集無量智功德;三者集無量智慧;四者方
便。能教化眾生者,謂依布施愛語等,隨順 諸眾生、攝取諸眾生,是故菩薩能教化眾生。 集無量智功德者,雖離定不定地,而依布施
等行,於三世中一切眾生一切種功德悉皆 隨喜,是故菩薩得無量智功德。集無量智慧 者,雖無智障對治,而常修行發露懺悔,是故
菩薩集無量智慧。方便者,依一切菩薩修行 對治勸請諸佛,依為諸眾生與智慧光明集 諸智慧,以善方便為根本故,是名方便。
[0341a12] 如是已說修行方便,次說為彼說法之相。隨 順諸眾生者,為之說法故,謂依四種諸眾生 說:一者依中間眾生;二者依入法眾生;三者
依謗法眾生;四者依所尊重眾生,隨順彼眾 生威儀方便故。依中間眾生者,謂依未信佛 法眾生,菩薩修行隨彼眾生所信佛法而為說
之,與彼眾生安隱事門,不但與彼供養恭敬 虛妄誑之,菩薩行如是。依入法眾生者,謂菩 薩心為令眾生得入法義故供給之,令彼眾
生貪著利養親近菩薩得入法義,於如是法 有未度者令得度故。為求衣食資生之具不 生疲倦,不為自身貪著己樂,菩薩行如是。依
謗法眾生者,菩薩自行無諸過失,依柔和忍 辱不計彼罪、教令懺悔,菩薩行如是。依所尊 重眾生者,菩薩於彼屈伏順從隨語而受,菩
薩行如是。如是已說隨順眾生如實修行,而 不疲倦為之說法已,次說不失菩提之心,以 為不失菩提之心隨順說法故。見佛妙果以
為最勝,依四種法說:一者依不奪他物;二者 依定因;三者依緣力;四者依因力。常憶念佛 者,心常憶念佛菩提心果故。以見佛果成就
無量不共功德。此依不奪他物,是故不失菩 提之心。所作善根不離菩提心者,一切善根 皆菩提心以為根本,依菩提心無量世中長
遠因故。依彼定因,世間種種受果報處所不 能牽,此依定因吹之而去,是故不失菩提之 心。親近善知識者,以正修行依外緣力善知
識等,此依緣力是故不失菩提之心。讚歎大 乘者,為諸眾生發菩提心讚歎大乘,生生世 世為於自身增長一切善根種子為因力,大
因力堅固,此依因力是故不失菩提之心。
[0341b14] 如是不失菩提心故,畢竟一心行菩薩行,是 故次第說彼法相。能一其心而不散亂者,以 對四種散亂心障故,說四種不散亂心。何等
四種散亂心障?一者乘障;二者教化眾生障; 三者聚集佛法滿足功德障;四者畢竟聚集 一切佛法障。何等四種不散亂心?云何對治?
一者遠離聲聞心者,對治乘障,不墮聲聞小 乘心故,是故菩薩於大乘中心不散亂。二者 捨辟支佛心念者,對治教化眾生障,不著自
身三昧樂行故,是故菩薩教化眾生心不散 亂。三者求法無有厭足者,對治聚集佛法滿 足功德障,以求佛法無厭足故、為集一切諸
佛法故、增長種種諸善根故、滿足佛法諸功 德故,是故菩薩聚集佛法滿足功德心不散 亂。四者如所聞法廣為人說者,對治畢竟聚
集一切佛法障,如所聞法如是如是正念觀 察,以正覺知畢竟聚集一切佛法故,是故菩 薩畢竟聚集一切佛法心不散亂。是名四種
不散亂心,對治四種散亂心障,此義應知。如 是畢竟得一心已善求於法,是故次說善求 於法,以對世間四種果報成就,相似說出世
間四種果報成就應知,示現菩薩求出世間 果報成就故。求於法何等名為世間四種果 報成就?一者快妙端正成就;二者無病成就;
三者富貴成就;四者不畏他人成就。云何相 對治?如世間人以為成就自身端正作希有因 故求珍寶,如是菩薩為諸相好快妙成就於
善法因生於寶想、生希有想故求諸法。如世 間人為無病故求妙藥草,菩薩如是為斷一 切諸煩惱病,於佛法中生妙藥想故求諸法。
如世間人為富貴故求於財利,菩薩如是為 求諸通成就不退、為求義相令得不失,於佛 法中生財利想故求諸法。如世間人為離賊
等成就不畏故求財寶,菩薩如是為離一切 諸障煩惱,令彼不能降伏菩薩,菩薩不畏一 切諸處。菩薩不畏一切處者,所謂世間一
切諸苦。以為欲過一切世間,離諸世間一切 苦相得寂靜相,為得涅槃成就不畏,於佛法 中生無苦想故求諸法。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6 冊 No. 1532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