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śabhūmikasūtraśāstra (Treatise on the Scripture of the Ten Stages) 十地經論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十地經論明地第三卷之五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0153a26] 論曰:依第三明地,差別有四分:一、起厭行 分;二、厭行分;三、厭分;四、厭果分。起厭行者, 謂十種深念心。厭行者,觀一切行無常乃至
未入禪。厭者,四禪、四空三摩跋提。厭果者,四 無量等淨深心應知。
[0153b02] 經曰:諸佛子!菩薩善清淨心行第二地已, 欲得第三菩薩地,當起十種深念心。何等 為十?一、淨心;二、不動心;三、厭心;四、離欲心;
五、不退心;六、堅心;七、明盛心;八、淳厚心;九、快 心;十、大心。菩薩以是十種深念心得入第 三地。
[0153b08] 論曰:是中十種深念心者,一、依彼起淨深 念心,如經「淨心」故。二、依不捨自乘,如經「不 動心」故。三、志求勝法起善方便,此能厭患當
來貪欲;四、依現欲不貪,如經「厭心」故,「離欲心」 故。五、依不捨自乘進行,如經「不退心」故。 六、依自地煩惱不能破壞,如經「堅心」故。七、
依三摩跋提自在,如經「明盛心」故。八、依禪 定自在有力,雖生下地而不退失,如經「淳 厚心」故。九、依彼生煩惱不能染,如經「快心」
故。十、依利益眾生不斷諸有,如經「大心」 故。已說起厭行分,次說厭行分。厭行有三 種:一、修行護煩惱行;二、修行護小乘行;三、修
行方便攝行。修行護煩惱行者,觀一切行無 常無有救者。此二十句,示現云何觀一切 行無常。
[0153b23]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第三菩薩地已,正 觀有為法一切行無常,苦、不淨、無常敗壞、不 久住,念念生滅,不從前際來、不去至後際、
現在不住。如是正觀一切諸行。
[0153b27] 論曰:是中命行不住故,總明無常觀,如經 「正觀有為法一切行無常」故。云何此無常?何 者是無常?如是正觀。云何此無常者,依身轉
時力生三種苦,如經「苦」故。依飲食力形色 增損等,如經「不淨」故。依不護諸惡力橫夭壽 等,如經「無常」故。依世界成力滅壞故,如經
「敗壞」故。資生依主無有定力一處不住,如 經「不久住」故。何者是無常者,無常有二種: 一者少時,如經「念念生滅」故。二者自性不成,
實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中,不生不轉不住,如 經「不從前際來、不去至後際、現在不住, 如是正觀一切諸行」故。如是觀一切有為 法無常行中,無有救者。
[0153c11] 經曰:是菩薩如是真實觀見一切行無有 救者、無所依止,共憂共悲共熱惱,憎愛所 繫憂惱轉多無有停積,常為貪瞋癡火所
然,見身無量病苦增長。
[0153c15] 論曰:是菩薩如是真實觀見一切行無有 救者,第二十句,說此無救有九種:一者於 無常未至中無所依告,如經「無所依止」故。
二者無常既至無能救者,以無常至故多 共憂苦,如經「共憂」故。三者中間同悲,如經 「共悲」故。四者同苦惱事中憂悲隨逐,其力虛
弱轉增熱惱,如經「共熱惱」故。五者追求資 生時,欲所愛事、不欲不愛,如是妄想愛憎 常縛,如經「憎愛所繫」故。六者受用時中樂少
苦多,如經「憂惱轉多」故。七者於身老時中 少壯盛色不可復集,如經「無有停積」故。八 者於少壯時具三種受貪等常燒,如經「常
為貪瞋癡火所然」故。九者於年衰時無量 病苦增長,如經「見身無量病苦增長」故。後 三句皆明身患事,何故不在初說?示身數 數患事故。云何修行護小乘行?
[0154a02] 經曰:是菩薩見如是已,於一切行轉復厭 離,趣如來智慧。是菩薩見如來智慧不可 思議,無等無量、難得無雜、無惱無憂,能至無
畏安隱大城不復轉還,見能救無量苦惱 眾生。
[0154a07] 論曰:修行護小乘者,於一切有為行生厭 離已,趣向佛智慧。依如來智有二種大:一、 攝功德大;二、清淨大。攝功德大者有五種:一
者神力攝功德大,如經「是菩薩見如來智慧 不可思議」故。二者無比攝功德大,無有敵 對,如經「無等」故。三者大義攝功德大,廣能
利益無量眾生,如經「無量」故。四者無譏嫌攝 功德大,希有難得,如經「難得」故。五者不同攝 功德大,諸外道不雜,如經「無雜」故。清淨大
者,離煩惱使苦得涅槃故。離煩惱使者, 離煩惱習,無明不雜,如經「無惱」故。離苦者, 苦根本盡,憂悲隨盡,如經「無憂」故。得涅槃
者,如經「能至無畏安隱大城」故。菩薩至涅 槃城不復退還,而能利益眾生,得世間出 世間涅槃勝事,如經「不復轉還故,見能救
無量苦惱眾生故」。依無救眾生起十種殊 勝心。
[0154a24] 經曰:菩薩如是見如來智無量,見一切有 為行無量苦惱,復於一切眾生轉生殊勝十 心。何等為十?所謂眾生可愍、孤獨、無救生殊
勝心。恒常貧窮,生殊勝心。三毒之火熾然不 息,生殊勝心。閉在三有牢固之獄,生殊勝 心。常為煩惱諸惡稠林所覆,生殊勝心。無
正觀力,生殊勝心。遠離善法心無喜樂,生 殊勝心。失諸佛妙法,生殊勝心。而常隨順 世間水流,生殊勝心。失涅槃方便,生殊勝 心。是名生殊勝十心。
[0154b05] 論曰:是中無救者,以孤獨故。孤獨無救有 九種:一、恒常貧窮,孤獨無救;二、三毒之火熾 然不息,孤獨無救;三、閉在三有牢固之獄,孤
獨無救;四、常為煩惱諸惡稠林所覆,孤獨無 救;五、無正觀力,孤獨無救;六、遠離善法心 無喜樂,孤獨無救;七、失諸佛妙法,孤獨無
救;八、而常隨順世間水流,孤獨無救;九、失 涅槃方便,孤獨無救。是中依欲求眾生心 無厭足,於他資財求無休息此二應知,如
經「恒常貧窮,生殊勝心」故,「三毒之火熾然不 息,生殊勝心」故。依有求眾生六道世間輪 轉故,彼因煩惱所覆故,常生難處故,如
是三句次第應知,如經「閉在三有牢固之 獄生殊勝心」故,「常為煩惱諸惡稠林所覆 生殊勝心」故,「無正觀力生殊勝心」故。依
梵行求眾生不起勝念者,懷增上慢者, 無入涅槃心者,妄行外道者,如是四句次 第應知,如經「遠離善法心無喜樂生殊勝
心」故,「失諸佛妙法生殊勝心」故,「而常隨順 世間水流生殊勝心」故,「失涅槃方便生殊 勝心」故。次說救度眾生精進行發此十心。
[0154b26] 經曰:是菩薩見諸眾生界如是具受種種苦 惱已,發大精進行。是諸眾生,我應救、我應 解、應令清淨、應令得脫、應著善處、應
令安住、應令歡喜、應知所宜、應令得度、 應令涅槃。
[0154c02] 論曰:何處救度?以何救度?云何救度?成此分 別救度眾生差別。何處救度者,於業妄想中、 煩惱妄想中、生妄想中,如經「我應解」故,「應
令清淨」故,「應令得脫」故,如是次第我應 救度故。以何救度者,授三學攝取故,勸置 持戒處故,勸住定慧處故,如經「應著善
處」故,「應令安住」故。如是次第,三昧地故,定 慧合說。復勸置持戒處有二種:一、除疑網 令信戒故,如經「應令歡喜」故。二、已入戒者
令心樂住安固不動,如經「應知所宜」故。復 勸住定慧處,滅除掉沒隨煩惱使,如經「應 令得度」故。云何救度成者,令得二種涅
槃界,如經「應令涅槃」故。是名修行護小 乘行。云何修行方便攝行?
[0154c16] 經曰:菩薩如是善厭離一切有為行已,深 念一切眾生界,趣一切智智無量利益。即時 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作是思惟:此諸眾
生墮在大苦煩惱業中,以何方便行而拔 濟之,令住涅槃畢竟之樂?
[0154c21] 論曰:是中厭離深念利益,示現三種因:一者 遠離妄想因,善厭離一切有為行故;二者 不捨世間因,深念一切眾生故;三者發
精進因,趣一切智智無量利益故。於中趣 利益處者,能修行彼道故。深念者,能善化 眾生故。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此言示現
發起方便攝行,如經「作是思惟:此諸眾生 墮在大苦煩惱業中,以何方便行而拔濟 之,令住涅槃畢竟之樂」故。墮在大苦煩惱
業中者,苦者生妄想,煩惱者煩惱妄想,業者 業妄想,涅槃畢竟樂者無上涅槃故。是中方 便攝行有三種:一、證畢竟盡;二、起上上證畢 竟盡;三、彼起依止行。
[0155a05] 經曰:是菩薩作如是念:不離無障礙解脫 智處。彼無障礙解脫智處,不離一切法如實 覺。彼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
如是智慧光明,不離禪方便決定智慧觀。 彼禪方便決定智慧觀,不離聞慧方便。
[0155a10] 論曰:證畢竟盡者,住無障礙解脫智中,如 經「是菩薩作如是念:不離無障礙解脫智 處」故。彼盡以如來所說,一切法隨順如實覺
起,以此如實覺起彼無障礙解脫智,如經 「彼無障礙解脫智處,不離一切法如實覺」故。 此自相同相無分別行慧,如經「彼一切法如
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故。如是智慧光 明不離禪方便決定智慧觀者,彼慧此中 名光明,依是光明故名明地。彼菩薩於禪
定中方便決定智慧觀,如經「彼禪方便決定 智慧觀,不離聞慧方便」故。彼禪方便者,得 勝進禪故。決定者,於他決定故。智慧觀者,
自智慧觀故。是名起上上證畢竟盡。彼如是 智慧觀依聞慧方便得,此是彼起依止行,聞 慧方便是起所依,是故修行是名彼起依止
行。是中行者,日夜求法聞法,如是次第依 教依義。
[0155a27] 經曰:菩薩如是正觀知已,轉復勤修求正法 行。日夜常求,聞法、憙法、樂法、依法、隨法、益法、 思法、究竟法、歸依法、隨順行法。
[0155b01] 論曰:是中求正法行者,依經教依義如前 說。日夜常求聞法憙法樂法者,無慢心、無 妬心、無折伏他心問義故。依法者,依大乘
教法,自見正取不忘失故。隨法益法思法者, 依讀誦、依為他說、依靜處思義故。究竟法 者,依定修行故。歸依法者,依出世間智故。
隨順行法者,依解脫,於諸佛解脫法隨順 彼行故。是中求正法行,常求聞法,此初二 句,示現常勤行故;喜法等九句,示現正修
行故。彼常勤行以何為因?示現恭敬重法 畢竟盡故。彼菩薩以財為首,於財寶中及 王位處、或生天處,世間淨中及以己身,以 法為重。
[0155b14] 經曰:菩薩如是方便求佛法故,無有諸財 錢穀倉庫寶藏等事而不能捨。於此物中 不生難想,但於說法者生難遭想。是菩薩
為求佛法故,無有所用外財而不能捨, 無有內財而不能捨,無有所作供給尊事 而不能行,無有憍慢我慢大慢等而不能 捨,質直柔軟故,無有身苦而不能受。是菩
薩得成就勝財心,若聞一句未曾聞法,勝 得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是菩薩得聞一 偈正法,生上財想,勝得轉輪聖王位。復得 勝財心,若得未曾聞法能淨菩薩行,勝得
釋提桓因、梵天王處無量劫住。是菩薩若有 人來作如是言:我與汝佛所說法一句能 淨菩薩行,汝今若能入大熾然火坑受大 苦者當以相與。是菩薩作如是念:我受一
句佛所說法能淨菩薩行故,尚於三千大千 世界滿中大火從梵天投下,何況入小火 坑。我等法應盡受一切諸地獄苦猶應求 法,何況人中諸小苦惱。菩薩如是發精進
行修諸正法,隨所聞法,於寂靜處悉能正 觀。
[0155c06] 論曰:彼菩薩為重法故能捨一切財物,如 經「菩薩如是方便求佛法,乃至但於說法 者生難遭想」故。彼財所得處田宅等外財,彼
亦能捨,如經「是菩薩為求佛法故,無有所 用外財而不能捨」故。及彼財所為內法此亦 能捨,如經「無有內財而不能捨」故。及彼所
為是亦能捨,身行恭敬奉給等,如經「無有 所作供給尊事而不能行」故。誰於此物能 得能捨?彼高大意此亦能捨,如經「無有憍慢
我慢大慢等而不能捨,質直柔軟」故。所應護 者彼亦能捨,種種身苦而無不受,如經「無 有身苦而不能受」故。於得眾多勝妙財寶
然不愛樂,重法心成故,如經「是菩薩得成 就勝財心,乃至勝得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 故。是名於財中勝。云何王位等中勝?是菩
薩得法轉生喜心成就,勝得轉輪王位、釋梵 天王等,如經「是菩薩得聞一偈正法,生上 財想,乃至勝得釋提桓因、梵天王處無量
劫住」故。為求法故,投身滿三千大千世界 熾然火中,及地獄中久受苦惱,如經「是菩薩 若有人來作如是言:我與汝佛所說法一
句,乃至何況人中諸小苦惱」故。是中聞一句 法者,謂聞字句法。得聞一偈法者,謂聞 偈法故。能淨菩薩行者,謂聞義故。此正修
行,以何為因?示現依寂靜處思惟正觀 故,如經「菩薩如是發精進行,乃至悉能正 觀」故。云何厭分?是菩薩聞諸法已,知如說
修行乃得佛法,入禪無色無量神通彼非樂 處,於中不染,必定應作故。
[0156a06] 經曰:是菩薩聞諸法已,降伏其心,於空閑 處心作是念:如說行者乃得佛法,不可但 以口之所言而得清淨。是菩薩住此明地
因如說行故,即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 離生喜樂,入初禪行。是菩薩滅覺觀,內清淨 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二禪行。是菩
薩離喜,行捨憶念安慧,身受樂,諸賢聖能說能 捨念受樂,入三禪行。是菩薩斷苦斷樂先 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四禪行。是
菩薩過一切色想,滅一切有對想,不念 一切別異想,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處 行。是菩薩過一切無邊虛空想,知無邊識, 即入無邊識處行。是菩薩過一切無邊識
想,知無所有,即入無所有處行。是菩薩過 一切無所有處,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 非有想非無想處行。但隨順法行故而不樂 著。
[0156a23] 論曰:以何義故,入禪無色無量神通?為五 種眾生故。一、為禪樂憍慢眾生故,入諸禪。 二、為無色解脫憍慢眾生故,入無色定。三、
為苦惱眾生令安善處永與樂故,應解 彼苦令不受故,入慈悲無量。四、為得解脫 眾生故,入喜捨無量。五為邪歸依眾生故, 入勝神通力,令正信義故。此地得不退禪
故,名為三昧地。前地非無三昧,此地勝故。 是中禪無色差別有四種:一、離障;二、修行對 治;三、修行利益;四、彼二依止三昧。是初禪中
離諸欲惡不善法是名離障,如經「即離諸 欲惡不善法」故。有覺有觀是名修行對治,如 經「有覺有觀」故。喜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
「離生喜樂」故。入初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 如經「入初禪行」故。第二禪中滅覺觀是名 離障,如經「滅覺觀」故,內淨是名修行對治
滅覺觀障,如經「內清淨心一處無覺無觀」故。 心一處者,修無漏不斷三昧,行一境故。定生 喜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定生喜樂」故。入
二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經「入二禪 行」故。第三禪中離喜是名離障,如經「離喜」 故。行捨憶念安慧是名修行對治,如經「行捨
憶念安慧」故。身受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身 受樂」故。入三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 經「入三禪行」故。第四禪中斷苦斷樂先滅
憂喜是名離障,如經「斷苦斷樂先滅憂喜」 故。捨念清淨是名修行對治,如經「捨念清淨」 故。不苦不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不苦不樂」
故。入四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經「入 四禪行」故。無色三摩跋提亦有四種:一、離 障;二、修行對治;三、修行利益;四、彼二依止三
昧。過一切色想者,過眼識想故。滅一切有 對想者,耳鼻舌身識和合想滅故。不念一 切別異想者,不念意識和合想故,意識分
別一切法故,說別異想是名離障。如是對 治過色等境界想,不分別色等境界見無 我故,是名修行對治。知無邊虛空者,是名 修行利益。即入無邊虛空行者,是名彼二
依止三昧。過一切無邊虛空想者,是名離 障。如是對治,過彼無邊虛空見外念麁分別 過患,是名修行對治。知無邊識者,是名修
行利益。即入無邊識行者,是名彼二依止 三昧。過一切無邊識想者,是名離障。如是 對治,過彼無邊識見麁事念分別過患,是名
修行對治。知無所有者,是名修行利益。即 入無所有行者,是名彼二依止三昧。過一 切無所有想者,是名離障。如是對治,過彼
無所有見麁念分別過患,是名修行對治。知 非有想非無想安隱者,是名修行利益。即 入非有想非無想行者,是名彼二依止三 昧。已說厭分。
[0156c16] 云何厭果?謂四無量、五神通等。云何四無量?
[0156c17] 經曰:是菩薩慈心,隨順廣大無量不二無瞋 恨、無對無障、無惱害,遍至一切世間處,法界 世間最、究竟虛空界,遍覆一切世間行。如是
菩薩悲心隨順喜心、隨順捨心、隨順廣大無 量不二無瞋恨無對無障無惱害,遍至一切 世間處,法界世間最究竟虛空界,遍覆一切 世間行。
[0156c24] 論曰:無量有三種:一、眾生念;二、法念;三、無 念。眾生念者,有四種相差別:一、與樂;二、障
對治;三、清淨;四、攝果。云何與樂?與三種樂: 一、與欲界樂;二、與色界同喜樂;三、與不同 喜樂,彼離苦離喜故。不二者,亦是廣大無
量,如經「是菩薩慈心隨順廣大無量不二」故。 云何障對治?與不愛者與愛,此障對治,如 經「無瞋恨無對」故。云何清淨?正斷身心不調,
睡眠掉悔諸蓋等,如經「無障」故。云何攝果?欲 色界中受正果習果,無苦事故,如經「無惱害」 故。云何法念?遍一切處所有欲色無色界凡
夫,有學無學眾生等法,及眾生所有分別作 者皆能念知,如經「遍至一切世間處」故。無 念者有二種:一、自相無念,觀法無我,世間中
最,如經「法界世間最」故。二、遍至無盡觀,如 經「究竟虛空界」故。一切世間者,一切世界普 行故,如經「遍覆一切世間行」故。諸神通者,
四通明智,第五明見。初一神通,身業清淨。天 耳、他心智二通,口業清淨。宿命、生死智二通, 意業清淨。一身通,能到眾生所。天耳、他心二
通,能知說法音聲義故,以知他心故,隨種 種言音皆能盡知。依於此義,種種異名說,隨 眾生用故。去來二通,盡知眾生過去未來所 應受化故。云何身通?
[0157a19] 經曰:是菩薩現無量神通力能動大地,一 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現沒還出,石壁山障 皆能徹過如行虛空,於虛空中加趺而去
猶如飛鳥,入出於地如水無異,履水如 地,身出煙焰如大火聚,身中出水猶如大 雲,日月有大神德、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捫 摸摩之,身力自在乃至梵世。是菩薩以天耳
界清淨過人,悉聞人天二種音聲若近若 遠,乃至蚊虻蠅等悉聞其聲。是菩薩以他心 智如實知他眾生心及心數法,有貪心如實 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如實知
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如實知有染 心離染心、小心廣心、大心無量心、攝心不攝心、 住定心不住定心、解脫心不解脫心、求心不求
心,上心如實知上心、非上心如實知非上 心,如是以他心智如實知他眾生心及心 數法。是菩薩如實念知無量宿命諸所生處, 亦能念知一生二三四五乃至十二十三十
四十五十,亦能念知百生,念知無量百生無 量千生無量百千生,念知成劫壞劫及成壞 劫無量成壞劫,乃至念知百劫、千劫、百千劫、
億劫、百億劫、千億劫、百千億劫,乃至念知無 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我本在某處,如是 名、如是姓、如是生、如是色、如是飲食、如是
壽命、如是久住、如是受苦樂。我於彼死生 於此間,於此間死生於彼間。如是過去世 種種相貌,說姓相等皆能念知。是菩薩天眼
界清淨過人,見諸眾生若生若死形色好醜、 善行不善行、貧賤富貴,是諸眾生隨所造業 皆如實知。是諸眾生成就身惡業、成就口惡
業、成就意惡業,謗諸賢聖成就邪見,及邪 見業因緣故,身壞命終必墮惡道生地獄中。 是諸眾生成就身善業、成就口善業、成就
意善業,不謗賢聖成就正見,及正見善業 因緣故,身壞命終必生善道及諸天中。如是 菩薩天眼界清淨過人,相貌姓名,見諸眾生
若生若死、形色好醜、善行不善行、貧賤富貴, 是諸眾生隨業受報皆如實知。是菩薩於禪 解脫三昧三摩跋提能入能出,而不隨禪解
脫力生,隨見能滿菩提分法處,以願力故 而生其中。
[0157c02] 論曰:身通者,得勝自在應知。自在有三種: 一、世界自在,能動世界大地,如經「是菩薩 現無量神通力能動大地」故。二、身自在,彼
能散合隱顯,如經「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 身,現沒還出」故。三、作業自在,作業有八種: 一者傍行無礙,如經「石壁山障皆能徹過如
行虛空」故。二者上行,如經「於虛空中加趺 而去猶如飛鳥」故。三者上下行,如經「入出 於地如水無異」故。四者涉水不沒,如經
「履水如地」故。五者其身熾然,如經「身出煙 焰如大火聚」故。六者身能注水,如經「身 中出水猶如大雲」故。七者身能摩捫,如經
「日月有大神德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捫摸 摩之」故。八者自在,乃至梵世間、器世間隨意 轉變得自在故,如經「身力自在乃至梵世」
故。天耳通者,隨能聞所聞,如實示現清淨 諦聞故。過人者,遠聞故過人。聲者,下乃至 阿鼻地獄等聲悉能聞故。如經「是菩薩以天
耳界清淨過人」故。隨人天等所作音聲現聞 明了,乃至蚊虻蠅等微細音聲亦能聞故,如 經「悉聞人天二種音聲,若近若遠,乃至蚊
虻蠅等悉聞音聲」故。他心通者,他心差別 有八種:一、隨煩惱;二、使;三、生;四、學三昧行; 五、得三昧;六、得解脫;七、妄行正行;八、餘凡夫
增上慢。隨煩惱者,與貪瞋等和合,如經「是 菩薩以他心智如實知他眾生心及心數法, 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乃至離癡心」故。使者,
有煩惱離煩惱等,如經「如實知有染心離染 心」故。生者,人中小、欲天中廣、色天中大、無色 二解脫中無量,如經「小心廣心大心無量心」
故。學三昧行者,散心不散心,如經「攝心不 攝心」故。得三昧者,入定不入定時及在定起 時,如經「住定心不住定心」故。得解脫者,
有縛無縛,如經「解脫心不解脫心」故。妄行正 行者,於名聞中現起悕望順不順故,如經 「求心不求心」故。餘凡夫增上慢者,麁細習行
故,如經「上心如實知上心、非上心如實知 非上心」故。宿命智通者,誰能念?智能念故, 如經「是菩薩如實念知無量宿命諸所生處」
故。念何等事?如經「亦能念知一生乃至 念知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云何念?因 名字差別,如經「我本在某處如是名」故。家
差別,如經「如是姓」故。貴賤差別,如經「如 是生」故。好醜差別,如經「如是色」故。供饍差 別,如經「如是飲食」故。業行差別,如經「如是
壽命如是久住」故。衰利成壞差別,如經「如 是受苦樂,我於彼死生於此間,於此間死 生於彼間」故。是中家差別者,謂父母差別。
貴賤差別者,剎利、婆羅門等差別。業行差別 者,命差別,時非時死故。是中種種相貌者,一 切諸相差別,如經「種種相貌」故。說者名稱,如
經「說」故。姓相者,家姓等故,如經「姓相等皆能 念知」故。復有異義,亦能念知一生二生。如 是等,是名相貌。說者,名等故。相者,我於彼
死生於此間。如是等,皆能念知故。生死智通 者,誰能見?以天眼見故。清淨者,審見故。過 人者,遠見故,如經「是菩薩以天眼界清淨過
人」故。見何等事?謂眾生生死等,如經「見諸 眾生若生若死乃至隨所造業皆如實知」故。 云何見?如經「是諸眾生成就身惡業乃至隨
業受報皆如實知」故。餘者如前二地中說。善 惡業報此亦如是應知。是中禪者四禪,解脫 者四無色定,三昧者四無量,三摩跋提者五
神通。能入能出者,即生心時隨心用現在前 故。而不隨禪解脫力生者,彼淳厚深念心, 此成就示現。隨見能滿菩提分法處者,與
諸佛大菩薩共生一處故,如經「是菩薩於 禪解脫乃至以願力故而生其中」故。
[0158b12] 經曰:是菩薩住菩薩明地已多見諸佛,以 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 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
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以 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薩見諸佛時,以 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
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 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迴向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生上恭敬心 專心聽法,聞已受持如說修行,是菩薩觀
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
[0158b23] 論曰:一切法不生不滅者,於清淨法中不 見增、於煩惱妄想中不見減,因緣集生 故。彼清淨中無一法可增、彼煩惱妄想中
無一法可減,然依對治因緣故,離煩惱妄 想,轉勝清淨般若現前。如經「觀一切法不生 不滅,因緣而有」故。
[0158b29] 經曰:是菩薩一切欲縛轉復微薄,一切色縛、 一切有縛、一切無明縛皆悉微薄。諸見縛者, 先已除滅。是菩薩住菩薩明地已,無量百劫、
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百千那由他劫、無 量億劫、無量百億劫、無量千億劫、無量百千億 劫、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復現集,斷於
妄貪;不復現集,斷於妄瞋;不復現集,斷於 妄癡。是菩薩彼諸善根轉增明淨。諸佛子!譬 如本真金,巧師鍊治秤兩等住,轉更精好
光明倍勝。諸佛子!菩薩亦復如是,住菩薩 明地已,無量百劫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 他劫,不復現集,斷於妄貪;不復現集,斷於
妄瞋;不復現集,斷於妄癡,彼諸善根轉增 明淨。是菩薩忍辱安樂心轉復明淨,同和心、 柔軟心、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不高下我心、眾
生所作不悕望心、有所施作不望報心、不諂曲 心、不稠林心轉復清淨。是菩薩四攝法中利 益增上,十波羅蜜中忍辱波羅蜜增上,餘波
羅蜜非不修習,隨力隨分。諸佛子!是名略 說菩薩第三菩薩明地。
[0158c20] 論曰:一切欲縛轉復微薄者,斷一切修道欲、 色、無色界所有煩惱,及彼因同無明習氣,皆 悉微薄遠離故。諸見縛者,於初地中見道時
已斷。如經「是菩薩一切欲縛轉復微薄,乃至 諸見縛者先已除滅」故。不復現集斷於妄貪 等者,斷不善根使習氣行,非斷麁煩惱,麁
煩惱前地已斷。如經「是菩薩住菩薩明地已, 無量百劫乃至彼諸善根轉增明淨」故。真金 喻者,示現不減秤兩等住故。菩薩住明地,
厭離世間勝於前地,自在不失故。如經「諸 佛子!譬如本真金乃至彼諸善根轉增明淨」 故。是菩薩忍辱安樂心轉復明淨者,他人加
惡心,能忍受,善護他心。如經「是菩薩忍辱安 樂心轉復明淨」故。加惡不改善護他心,分 別示現作惡懷疑,現同伴侶愛語誨誘,如
經「同和心」故、「柔軟心」故。加惡不瞋,聞罵不 報,不生憂惱,如經「不瞋心」故、「不動心」故、「不 濁心」故。過去不憍慢,自與善語,如經「不高下
我心」故。心不悕望他人恭敬,如經「眾生所 作不悕望心」故。於所作事心不求報,如經 「有所施作不望報心」故。非不實心作利益
行,及無偏心等作利益故,如經「不諂曲心」 故。微細隱覆垢心皆悉遠離,如經「不稠林心 轉復清淨」故。
[0159a15] 經曰:菩薩住是地中,多作忉利天王,得法 自在,能除眾生貪欲等諸煩惱垢,以善方便 力拔濟眾生諸欲淤泥。所作善業布施愛語
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 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 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
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 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 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 智依止者。復從是念發精進行,以精進
力故,於一念間得百千三昧,得見百千佛、 知百千佛神力、 能 動百千佛世界、能入百 千佛世界、能照百千佛世界、能教化百千佛
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千劫、能知過去未來世 各百千劫事、能善入百千法門、能變身為百 千,於一一身能示百千菩薩以為眷屬。若
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於此數。示 種種神通力,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 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
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0159b06] 論曰:此地攝報果、願智力果,如初地中釋。
十地經論明地第三卷之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6 冊 No. 1522 十地經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