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śabhūmikasūtraśāstra (Treatise on the Scripture of the Ten Stages) 十地經論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十地經論離垢地第二卷之四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0145b23] 論曰:菩薩如是已證正位,依出世間道、因 清淨戒,說第二菩薩離垢地。此清淨戒有二 種淨:一、發起淨;二、自體淨。發起淨者,說十種
直心。
[0145b27]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言:諸佛子!若 菩薩已具足初地,欲得第二地者,當生十 種直心。何等為十?一、直心;二、柔軟心;三、調
柔心;四、善心;五、寂滅心;六、真心;七、不雜心; 八、不悕望心;九、勝心;十、大心。菩薩生是十 心,得入第二菩薩離垢地。
[0145c04] 論曰:十種直心者,依清淨戒直心性戒成就, 隨所應作自然行故。直心復有九種:一者 柔軟直心,共喜樂意持戒行故。二者調柔直
心,自在力故,性善持戒煩惱不雜故。三者善 直心,守護諸根不誤犯戒,猶如良馬性調 伏故。四者寂滅直心,調伏柔軟不生高心
故。五者真直心,能忍諸惱如真金故。六者 不雜直心,所得功德不生厭足,依清淨戒 更求勝戒樂寂靜故。七者不悕望直心,不
願諸有勢力自在故。八者勝直心,為利益 眾生不斷有願故。九者大直心,隨順有果而 不染故。自體淨者,有三種戒:一、離戒淨;二、
攝善法戒淨;三、利益眾生戒淨。離戒淨者,謂 十善業道,從離殺生乃至正見,亦名受戒 淨。攝善法戒淨者,於離戒淨為上,從菩薩
作是思惟:眾生墮諸惡道,皆由十不善業 道集因緣,乃至是故我應等行十善業道,一 切種清淨故。利益眾生戒淨者,於攝善法戒
為上,從菩薩復作是念:我遠離十不善業 道,樂行法行乃至生尊心等。
[0145c24] 經曰:諸佛子!菩薩住菩薩離垢地,自性成 就十善業道,遠離一切殺生,捨棄刀杖無 瞋恨心。有慚有愧具足憐愍,於一切眾生
生安隱心慈心。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眾 生,何況於他眾生起眾生想故起重心身 行加害。
[0146a01] 論曰:說十善業道遠離一切殺生者,示現 遠離勝利益勝故。依離殺生有三種離:一 者因離,如經「捨棄刀杖無瞋恨心,有慚有
愧具足憐愍」故。二者對治離,如經「於一切 眾生生安隱心慈心」故。三者果行離,如經 「尚不惡心惱諸眾生,何況於他眾生起眾
生想故,起重心身行加害」故。於中殺生 有二種因:一、受畜因;二、起因。受畜因有二 種,所謂刀、杖。刀者斫截事,杖者捶打事。如
經「捨棄刀杖」故。乃至呪術諸藥能殺之具,悉 皆遠離。起因有二種,所謂貪、瞋。為財利故 造諸惡業,乃至沒命心無恥悔,對治是等,
如經「有慚有愧」故。為貪眾生捕養籠繫令 生苦惱,對治是等,如經「具足憐愍」故。離 此二種,故言因離。對治離有二種:一者安
隱心,於一切眾生而作利益,以善法教化 令住善道涅槃因故。二者慈心,令彼眾生 得人天報、涅槃樂果故,如經「於一切眾生
生安隱心慈心」故。如是於因果中不顛倒 求,離愚癡心殺生祭祀等,對治者即名為 離,故名對治離,彼能離故。言眾生者,示
諸眾生非常非斷,隨命根因緣,乃至現得壽 命住世,死則依業煩惱力未來還生故。果行 離有二種:一者微細心,念害故;二者麁重身,
行惱害故。如經「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眾 生,何況於他眾生起眾生想故起重心身 行加害」故。於中麁行有五種:一者身,如經
「他」故。二者事,如經「眾生」故。三者想,如經「眾 生想」故。四者行,如經「故起重心」故。五者體, 如經「身行加害」故。
[0146b02] 經曰:離諸劫盜,資生之物常自滿足,不壞 他財。若物屬他、他所用事、他守護想,不生 盜心。是菩薩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
資生之具。
[0146b06] 論曰:依離劫盜有三種離:一、因離;二、對治 離;三、果行離。因離者,自資生不足,此對治,
如經「資生之物常自滿足」故。對治離者,所謂 布施,於自資生捨而不著,以無貪故不 壞當來資生。如經「不壞他財」故。果行離者
有二種:一者微細物不與不取,二者麁重 物不與不取。此五種示現:一者身,如經「若 物屬他」故。二者事,如經「他所用事」故。三者
想,如經「他守護想」故。四者行,盜心取故,如 經「不生盜心」故。五者體,所謂微麁,如經 「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故。
[0146b17] 經曰:離於邪婬,自足妻色不求他妻,他守 護女人及以他妻、姓親標護、戒法所護,是菩 薩乃至不生貪求念想之心,何況彼此二形
從事,況復非處。
[0146b21] 論曰:依離邪婬有三種離:一、因離;二、對治 離;三、果行離。因離者,自妻不足,此對治,如
經「自足妻色」故。對治離者,現在梵行淨故, 不求未來妻色,如經「不求他妻」故。果行離 者有二種:一者微細,所謂心中;二者麁重,
謂身相中。身相有三種:一、不正;二、非時;三、 非處。不正者,他守護女共不共等。共者,他守 護故。不共者,他妻故。如經「他守護女人及以
他妻」故。姓親標護者,所謂父母親族姓護,及 已許他,標識所護故。如經「姓親標護」故。女人 者,示現遠離非眾生數女名故。非時者,謂
修梵行時,如經「戒法所護」故。非處者,謂非 道行婬,如經「況復非處」故。細麁者,謂意業身 業二種遠離故,如經「乃至不生貪求念想之
心,何況彼此二形從事」故。
[0146c07] 經曰:離於妄語,常作實語、諦語、時語。是菩 薩乃至夢中,不起覆見、忍見,無心欲作誑他 語,何況故妄語。
[0146c10] 論曰:依離妄語,有二種離:一、對治離;二、果 行離。對治離者即是因離。何以故?彼身業有 二種離,妄語中無外事故,復無異因故。如
離殺生中受畜因有二種,謂刀、杖,外事如彼 中說離棄捨刀杖故。離妄語中無彼身業 二種外事故。無異因者,殺生因貪瞋癡等。妄
語因者,謂誑他心。遠離彼故即實語成,如 是實語對治誑他心即是因離。依彼生此 故言無異因,如是對治離即是因離。復對治
離有三種:一者隨想語,如經「常作實語」故。 二者善思量如事語,如經「諦語」故。三者知 時語,不起自身他身衰惱故,如經「時語」故。
果行離者,一細、二麁,如經「是菩薩乃至夢中 不起覆見忍見,無心欲作誑他語,何況故作 妄語」。夢中者是細故,作者是麁。覆見、忍見易 解,智見名為見。
[0146c26] 經曰:離於兩舌,無破壞心、不恐怖心、不惱 亂心,此聞不向彼說此壞故,彼聞不向此 說彼壞故。不破同意者,已破者不令增長。
不喜離別心,不樂離別心,不樂說離別語,不 作離別語,若實若不實。
[0147a02] 論曰:依離兩舌,有二種離:一、對治離;二、果 行離。對治離者,謂不破壞行:一者心、二者差 別。隨其所聞往異處說,此二種用,心受
憶持,口業言說,破壞心故。如經「此聞不向 彼說此壞故,彼聞不向此說彼壞」故。差 別者有三種:一、身壞;二、心壞;三、業壞。身壞
有二種:一、未壞;二、已壞。此對治,如經「不 破同意者,已破者不令增長」故。心壞亦有 二種:一、未破者欲破;二、已破者隨喜。此對
治,如經「不喜離別心故,不樂離別心」故。業壞 亦有二種:一細、二麁實不實語。此對治,如 經「不樂說離別語、不作離別語,若實若不實」 故。
[0147a15] 經曰:離於惡口,所有語言侵惱語、麁獷語、 苦他語、令他瞋恨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 語、不斷語、不喜聞語、聞不悅語、瞋惱語、心火
能燒語、心熱惱語、不愛語、不樂語、不善自壞身 亦壞他人語,如是等語皆悉捨離。所有語言 美妙悅耳,所謂潤益語、軟語、妙語、喜聞語、樂
聞語、入心語、順理語、多人愛念語、多人喜樂語、 和悅語、心遍喜語、能生自心他心歡喜敬信 語,常說如是種種美妙語。
[0147a24] 論曰:依離惡口,有二種離:一、果行離;二、對 治離。果行離者,謂損他語,能令他瞋,如經「侵 惱語、麁獷語、 苦
他語、令他瞋恨語」故。此句次 第以後釋前,此等義一名異。復有相對語 不相對語、麁惡語、常行語故,如經「現前語
不現前語、鄙惡語、不斷語」故。於中現前語者, 麁而不斷。不現前語者,微而有斷。如是說者 與戒相違,能生他苦令他瞋故,如經「不喜
聞語、聞不悅語」故。作不利益語,因瞋妬心 起,令他戒相違,如經「瞋惱語」故。令他瞋惱 有二種無饒益事:一、未起瞋者能令生瞋,聞
時憶時不愛不樂,胸心閉塞故。如經「心火能 燒語、心熱惱語、不愛語、不樂語」故。二者已有 同意樂事,自身失壞令他失壞,如經「不善
自壞身亦壞他人語」故。離如是等惡語故, 言果行離。對治離者,謂潤益語,於中有二 種:一者不麁不疾語、二者可樂語,如經「軟
語妙語」故。是中不麁不疾者,戒分所攝,受行 不斷故。喜者,名為可樂故。可樂有二種:一 者樂可樂、二者安隱可樂。樂者,隨順人天
故。安隱者,隨順涅槃城。如經「喜聞語、樂聞語、 入心語、順理語」故。又復怨親中人聞時憶時 能生歡喜,如經「多人愛念語、多人喜樂語」故。
此語如是能作二種利益:一者他未生瞋 恨令其不生,生歡喜故,復能生三昧故。二 者未生親友令生故,自身現作故,令他現
作故。如經「心和悅語、心遍喜語、能生自心他 心歡喜敬信語,常說如是種種美妙語」故。
[0147b23] 經曰:離於綺語,常善思語、時語、實語、義語、法 語、順道語、毘尼語、隨時籌量語、善知心所樂 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尚不綺語,何況故作綺
語。
[0147b27] 論曰:依離綺語,有二種離:一、對治離;二、果 行離。對治離者,善知言說時,依彼此語勸 發憶念;修行時若見非善處眾生,令捨不
善安住善法,彼時教化語故。如經「常善思 語故、時語故」。復不顛倒語,依展轉教誨,隨順 修行時義,言法言故。如經「實語、義語、法語」故。
復依展轉舉罪滅諍學行時,如法語及阿含 語。如經「順道語、毘尼語」故。復依攝受語說法 攝受,修行時如威儀住語故,譬喻順義語故。
如經「隨時籌量語、善知心所樂語」故。果行離 有二種:一細、二麁。遠離此二故,言果行 離。細麁者,如經「是菩薩乃至戲笑尚不綺 語,何況故作綺語」故。
[0147c11] 經曰:離於貪心,於他所有一切財物、他所 用財不生貪心,不求不願不生貪心。
[0147c13] 論曰:依不貪,有三種:一、事;二、體;三、差別。事 者,攝受用,於中有二種:一、已攝受用;二、攝
護想。如經「於他所有一切財物」故。體者有 二種:一、所用事,謂金銀等;二、資用事,謂飲食 衣服等。如經「他所用財」故。不貪性者,對治貪
心故,如經「不生貪心」故。此差別對治三 種貪。三種貪者:一、欲門行;二、得門行;三、奪門 行。對治是等,如經「不求不願不生貪心」故。
於中初、二細,第三麁。
[0147c22] 經曰:離於瞋心,於一切眾生常起慈心、安 隱心、憐愍心、樂心、利潤心、攝饒益一切眾生 心,所有瞋恨妬害妄想垢等悉皆遠離,所有
一切隨順慈悲善修成就一切行故。
[0147c26] 論曰:依離瞋障對治,為五種眾生說:一、於 怨讐所生慈愍心,如經「常起慈心」故。二、於 惡行眾生所,如經「生安隱心」故。三、於貧窮
乞匃及苦眾生所,如經「生憐愍心、樂心」 故。四、於樂眾生所煩惱染著處,如經「利潤心」 故。五、於發菩提心眾生所,無量利益行中勤
勞疲惓故,如經「攝饒益一切眾生心」故。此慈 心等有六種障,此非分別亦非一一對。於 未生怨者能生,已生者隨順增長;未生親者
令不生,已生者令不增長。於自身中 善法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滅;於不善 法未生者能生,已生者令增長。於他身中 不愛事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長;愛事
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不令隨順。如經「所 有瞋恨妬害妄想垢等皆悉遠離」故。此修多 羅文句次第說此瞋恨等無量惡行根本故。
言等彼悉捨離故,餘隨所念一切盡以慈心 利益,如經「所有一切隨順慈悲善修成就一 切行」故。
[0148a16] 經曰:離於邪見隨順正道,捨於種種占相 吉凶,離惡戒見修正直見,不姦欺不諂 曲,決定誠信佛法僧寶。菩薩如是日夜常 護十善業道。
[0148a20] 論曰:依正見有七種見對治。何者七種見? 一者異乘見,此對治,如經「隨順正道」故。二 者虛妄分別見、三者戒取淨見,此對治,如經
「捨於種種占相吉凶,離惡戒見」故。惡戒見 者,自取所見故。四者自謂正見,此對治,如 經「修正直見」故。五者覆藏見、六者詐現不
實見,此對治,如經「不姦欺、不諂曲」故。七者 非清淨見,謂世間見,此對治,如經「決定誠 信佛法僧寶」故。如是已說一切種離戒,
復說離戒增上清淨,不斷不闕常護持故。 如經「菩薩如是日夜常護十善業道」故,如 是具足一切種離戒性成就故,復示不斷 不闕故。次說攝善法戒淨,謂菩薩作是思
惟等,修多羅次第說。
[0148b05] 經曰:菩薩作是思惟:一切眾生墮諸惡道, 皆由不離十不善業道集因緣故。是故我 當先住善法,亦令他人住於善法。何以故?
若人自不行善、不具善行,為他說法令 住善者,無有是處。
[0148b10] 論曰:墮諸惡道者,有三種義:一者乘惡行 往故;二者依止自身能生苦惱故;三者常 墮種種苦相處故。何故言十不善業道?謂攝
到一切惡果數故。言十不善業道攝到一切 惡果數者,說十不善業道故。數者,攝取十 名故。惡者,不善故。果者,墮地獄、畜生、餓鬼等
可毀故。到者,攝取業故。集因者,受行故。菩薩 如是遠離無因、顛倒因,善解眾生自行惡 業,住非法處不能遠離。菩薩思惟深寂靜
已,欲救彼眾生自知堪能,復觀察障及對 治,不善業道及果、善業道及果,及上上清淨, 起增上心求學修行,攝善法戒清淨行故。
[0148b22] 經曰:是菩薩復深思惟:行十不善業道集因 緣故,則墮地獄、畜生、餓鬼。行十善業道集 因緣故,則生人中乃至生有頂處。又是上
十善業道與智慧觀和合修行,其心狹劣故、 心厭畏三界故、遠離大悲故、從他聞聲而 通達故,聞聲意解成聲聞乘。
[0148b27] 論曰:智慧觀 者,實相觀故。惡道者是苦,不善業道是集, 彼離是滅,彼對治是道。又善道者是苦,善業
道是集,離彼使是滅,彼對治是道。智慧同 觀,修行無分別。聲聞有五種相:一、因集;二、畏 苦;三、捨心;四、依止;五、觀。如是狹劣等是聲
聞心。因集者,修行微少善根故,但依自身利 益,如經「其心狹劣」故。畏苦者,如經「心厭畏 三界」故。捨心者,捨諸眾生,如經「遠離大悲」
故。依止者,依師教授故。觀者念,音聲故。何 者音聲?我眾生等但有名故,如是彼者從 音聲解故,入眾生無我非法無我,如經「從
他聞聲而通達故,聞聲意解成聲聞乘」故。
[0148c11] 經曰:又是上十善清淨業道不從他聞故、 自正覺故、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而能通 達深因緣法成辟支佛乘。
[0148c14] 論曰:辟支佛有三種相:一者自覺;二、不能 說法;三、觀少境界。不假佛說法及諸菩薩, 唯自覺悟,如經「不從他聞故,自正覺」故。不
起心說法,不堪說法故,如經「不能具足 大悲方便」故。觀微細因緣境界行故,如經 「而能通達深因緣法成辟支佛乘」故。因集
畏苦捨眾生,辟支佛亦有此法。所有勝事此 中已說。
[0148c22] 經曰:又是上上十善業道清淨具足,其心廣 大無量故、於諸眾生起悲愍故、方便所攝 故、善起大願故、不捨一切眾生故、觀佛
智廣大故,菩薩地清淨波羅蜜清淨入深廣 行成。
[0148c27] 論曰:菩薩有四種相:一者因集;二者用;三 者彼力;四者地依。一切善根起行故、依一切 眾生利益行故、大乘心廣無量故,此是因集,
如經「又是上上十善業道清淨具足,其心廣 大無量」故。見諸眾生習行苦因及受苦時 起悲愍心,依彼眾生作利益是菩薩 用,如經「於諸眾生起悲愍」故。彼力者,謂
四攝法,如經「方便所攝」故。地者,有三種:一 者淨深心地,十大願得名,如經「善起大願」 故。二者不退轉地,得寂滅行已不捨解脫
眾生,如經「不捨一切眾生」故。三者受大位 地,是故求證佛廣大智,如經「觀佛智廣大」 故。菩薩地清淨波羅蜜清淨入深廣行成,此
中但說菩薩地廣成便足,何故復說地淨波 羅蜜淨?有上上清淨故、第一法清淨故,顯 示菩薩深廣行成。第一義者,波羅蜜義故。
[0149a14] 經曰:又是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十力 力故,集一切佛法令成就故。是故我應等 行十善業道,修行一切種令清淨具足。
[0149a17] 論曰:上上者,有四種義顯上上事:一者滅; 二者捨;三者方便;四者無厭足。不善業道共 習氣滅故,善業自在成就故,聲聞辟支佛捨
故。方便者,於菩薩乘善巧故,餘殘無厭足 故,一切智中得自在智故,一切種令清淨 故。如經「又是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故,
十力力故,集一切佛法令成就故。是故我 應等行十善業道,修行一切種令清淨具 足」故。降伏魔怨小乘作增上故,顯示力佛 法應知。次上依大悲利益眾生戒增上,有
五種義:一者智;二者願;三者修行;四者集; 五者集果。智者有三種相:一者時差別;二者 報果差別;三者習氣果差別。
[0149b01] 經曰:是菩薩復作是思惟:此十不善業道,上 者地獄因緣、中者畜生因緣、下者餓鬼因緣。 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
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 多病。劫盜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 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
共財不得自在。邪婬之罪,亦令眾生墮於 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 者婦不貞良、二者二妻相諍不隨己心。妄
語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 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 恒為多人所誑。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於
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 者得破壞眷屬、二者得弊惡眷屬。惡口之 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
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所有 言說恒有諍訟。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於 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
所說正語人不信受、二者所有言說不能辯 了。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 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貪財無有
厭足、二者多求恒不從意。瞋恚之罪,亦令 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 種果報:一者常為他人求其長短、二者常
為他所惱害。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 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 常生邪見家、二者心恒諂曲。諸佛子!如是
十不善業道,皆是眾苦大聚因緣。
[0149b29] 論曰:時差別者,依不善業道因果上中下差 別,如經「是菩薩作是思惟:此十不善業道, 上者地獄因緣、中者畜生因緣、下者餓鬼因
緣」故。前總觀不善業道因,今別觀報果一切 諸惡處,如經「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 畜生餓鬼,乃至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
獄畜生餓鬼」故。習氣果者,人中一一各有二 種果,如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 命、二者多病,乃至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者常生邪見家、二者心恒諂曲」故。是中時 報差別者,示現苦深重故。云何示現?下者 餓鬼中深故,中者復轉深故,上者轉轉重深
故。習氣果差別者,隨順至善道中故。總別 合觀惡道中無量大苦,如經「諸佛子!如是十 不善業道,皆是眾苦大聚因緣」故。云何為願?
[0149c15] 經曰:菩薩復作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業 道,樂行法行。
[0149c17] 論曰:願者復樂行大乘法,作利益眾生義 故、攝善法故,如經「菩薩復作是念乃至樂 行法行」故。云何修行?
[0149c20] 經曰:菩薩遠離十不善業道,安住十善業 道,亦令他人住於十善業道。
[0149c22] 論曰:修行者,自住善法遠離彼障,修行對 治,亦令眾生住善法故。如經「菩薩遠離十 善業道,乃至亦令他人住於十善業道」故。
云何為集?
[0149c26] 經曰:是菩薩復於一切眾生中生安隱心、樂 心、慈心、悲心、憐愍心、利益心、守護心、我心、師心、 生尊心。
[0149c29] 論曰:集者依增上悲,復為念眾生故生十 種心。復次此心為八種眾生故生:一者於 惡行眾生,欲令住善行故,如經「安隱心」故。
二者於苦眾生,欲令樂具不盡故,如經「樂 心」故。三者於怨憎眾生,不念加報,如經「慈 心」故。四者於貧窮眾生,欲令遠離彼苦,如
經「悲心」故。五者於樂眾生,欲令不放逸,如 經「憐愍心」故。六者於外道眾生,欲令現信 佛法故,如經「利益心」故。七者於同行眾生,
欲令不退轉,如經「守護心」故。八者於一切 攝菩提願眾生,取如己身,是諸眾生即是我 身,如經「我心」故。生餘二心者,觀彼眾生
乘大乘道進趣,集具足功德,如經「師心故、 生尊心」故。集果者,勝悲所攝欲勝。
[0150a14] 復次依增上顛倒為首,於三種眾生:一、欲 求;二、有求;三、梵行求。欲求眾生者有二種:
一、受用時;二、追求時。受用有三種:一、受不共 財;二、受無厭足財;三、受貯積財。追求有二 種:一、追求現報,習惡行故;二、追求後報,習
善行故。有求眾生亦有二種:一者道差別、 二者界差別。梵行求眾生亦有二種:一者 邪見諸外道等、二者正見同法小乘等。彼諸
眾生趣如是道,隨順對治,令住如所應處。 云何顛倒為首?
[0150a24] 經曰:菩薩復作此念:是諸眾生墮於邪見,惡 意惡心行惡道稠林。我應令彼眾生行真實 道,住正見道如實法中。
[0150a27] 論曰:邪見者謂四顛倒。此顛倒者,二倒名為 惡意,專念行故;二倒名為惡心,非專念行, 謂我淨想故,彼非正道稠林行因。非正道
者,是諸煩惱。稠林者,煩惱使故。如經「菩薩復 作此念:是諸眾生墮於邪見,惡意惡心行惡 道稠林」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妙法,正念正
見出世間法,如經「我應令彼眾生行真實 道,住正見道如實法中」故。云何受不共財?
[0150b06] 經曰:是諸眾生共相破壞,分別彼我常共鬪 諍,日夜瞋恨熾然不息。我應令彼眾生住 於無上大慈中。
[0150b09] 論曰:受不共財者,互相破壞。破壞有二種:一、 對怨於心中;二、鬪諍於言中。如是破壞,思 念作報增長行熾,如經「是諸眾生共相破壞,
乃至日夜瞋恨熾然不息」故。對怨於心中 分別彼我,此言示現鬪諍於言中。常共鬪 諍,此言示現思念作報增長行熾。日夜瞋恨
熾然不息,此言示現彼諸眾生隨順對治與 大慈益,如經「我應令彼眾生住於無上大 慈中」故。云何受無厭足財?
[0150b18] 經曰:是諸眾生心無厭足,常求他財、邪命 自活。我應令彼眾生住於清淨身口意業正 命法中。
[0150b21] 論曰:受無厭足財者,有二種:一、貪於心中; 二、於身口中,斗秤妄語等方便奪故。如經「是 諸眾生心無厭足,常求他財、邪命自活」故。
彼諸眾生隨順對治,清淨身口意業,正命自 活。如經「我應令彼眾生住於清淨身口意 業正命法中」故。云何受貯積財?
[0150b27] 經曰:是諸眾生因隨逐貪欲、瞋恚、愚癡,常為 種種煩惱熾火之所燒然,不能志求出要 方便。我應令彼眾生滅除一切煩惱大火,
安置清涼無畏之處。
[0150c02] 論曰:受貯積財者,貪等因體過,彼染著故。 於彼散用,起瞋心故。彼寶翫受用中多樂 境界,數為煩惱火之所燒然過。不見彼過,
無求出意。如經「是諸眾生因隨逐貪欲瞋 恚愚癡,常為種種煩惱熾火之所燒然,不能 志求出要方便」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除
一切煩惱置清涼處。如經「我應令彼眾生 滅除一切煩惱大火,安置清涼無畏之處」 故。云何追求現報習諸惡行?
[0150c11] 經曰:是諸眾生常為愚癡闇冥妄見厚曀 無明黑闇所覆,入大黑闇稠林,遠離智慧光 明,墮大黑闇處,隨其所見到種種險道。我
應令彼眾生得無障礙清淨慧眼,以是眼 故知一切法如實相,得不隨他一切如實無 障礙智。
[0150c17] 論曰:追求現報習惡行者,既有愚癡闇冥 妄見厚曀黑闇所覆過妄見樂故,不見未 來實果報過故,亦不見現在實果報過故。
如經「是諸眾生常為愚癡闇冥妄見厚曀無 明黑闇所覆」故。又愚癡者,多為闇冥故。妄 見者,顛倒樂見故。厚曀者,不見未來實果
報過故。黑闇者,不見現在實果報過故。是 愚癡因滿足使事是過,及遠離無漏智處故, 彼善行障順不善行故。如經「入大黑闇稠
林故,遠離智慧光明」故。稠林者,是愚癡因使 故。大者,滿足故。受至大,對過患。如經「墮大 黑闇處」故。是中對者,黑闇示現。如闇中行處
處障礙,如是相似法故。受大對事成至諸 惡趣,是故名墮多作罪因。於臨終時見惡 報相,心生悔見過。如經「隨其所見到種
種險道」故。見險道者,悔見故。見本罪相,不 能集彼對治正見。隨其所見者,於死時 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以如實法令得無
障礙清淨慧眼。如經「我應令彼眾生得無 障礙清淨慧眼,以是眼故知一切法如實 相,得不隨他一切如實無障礙智」故。云何 追求後報習諸善行?
[0151a10] 經曰:是諸眾生隨順世間生死險道,將墜 地獄、畜生、餓鬼深坑,隨順入惡見網中,為種 種愚癡稠林所覆,隨逐虛妄道、行顛倒行,
常盲冥故遠離有智導師,非出要道處謂 出要想,隨逐魔道怨賊所攝,遠離善巧導 師,入魔意稠林遠離佛意。我應拔濟彼諸 眾生種種諸苦,度於世間險道艱難,安置無
畏處,令住薩婆若大城。
[0151a18] 論曰:追求後報習善行者,隨順險道過, 如經「是諸眾生隨順世間生死險道」故。彼險 道有三種:一、自體;二、障礙;三者失。自體者,世
間乏少善根本故。障礙者有八種:一者 求出而隨順世間墮三惡趣,如經「將墜地 獄畜生餓鬼深坑」故。二者入網,於苦果中
妄生樂故,如經「隨順入惡見網中」故。三者 黑暗稠林所覆,彼彼癡使所覆故,為說苦 因而不知覺,如經「為種種愚癡稠林所覆」
故。四者行顛倒道,捨真實樂,妄行邪道故, 如經「隨逐虛妄道行顛倒行」故。五者盲冥, 得果貪著,愛欲所盲故,如經「常盲冥」故。六
者遠離導師,生惡道中及放逸等過,雖值 佛世而不見不聞故,如經「遠離有智導師」 故。七者怖求涅槃而趣彼異處,謂梵天等
梵世間等以為出世正見,如經「非出要道 處謂出要想」故。八者怨賊行魔境界,貪著 諸欲劫功德盡令不集故,如經「隨逐魔
道怨賊所攝」故。失者有三種:一者離善導 師依不善地,如經「遠離善導師」故。二者 依止怨地,如經「入魔意稠林」故。三者遠
離作善知識地,如經「遠離佛意」故。彼諸眾 生隨順對治,以如實法令出世間,住一切智 地。如經「我應拔濟彼諸眾生種種諸苦,度
於世間險道艱難,安置無畏處,令住薩婆 若大城」故。云何道差別?
[0151b15] 經曰:是諸眾生為大瀑水波浪所沒,隨順 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隨順世間漂流,沒大 愛河、在大駛流,不能正觀,常有欲覺、瞋覺、
惱覺,惡行廣故。愛見水中羅剎所執順入欲 林迴復,求欲事中深愛著故。我慢陸地之所 燋枯無能救者,於六入聚落不能動發,自
離善行無正度者,我應於彼眾生生大悲 心,以善根力而拔濟之,令得無畏不染寂 靜離諸恐怖,住於一切智慧寶洲。
[0151b24] 論曰:有求眾生道差別者,沒在大河過,如 經「是諸眾生為大瀑水波浪所沒」故。彼大 瀑水波浪有三種:一、自體;二、起難;三者失。
自體者有五種相:一者深,無量水故,如經 「隨順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故。二者流,隨順 世間常流不斷,如經「隨順世間漂流」故。三
者名愛水所沒,如經「沒大愛河」故。四者 漂,念念不住不見岸故,如經「在大駛流不 能正觀」故。五者廣,隨順欲等念覺廣故,如
經「常有欲覺、瞋覺、惱覺,惡行廣故」。起難有 四種:一者執著我我所窟宅,不能動離 故,如經「愛見水中羅剎所執」故。二者入迴,先
捨欲已還復轉入欲念中故,如經「順入欲 林迴復」故。三者中著,於受用時求欲等樂 著故,如經「求欲事中深愛著」故。四者洲,於
用事時中我等最勝。三種我慢自高輕彼,如 經「我慢陸地之所燋枯」故。失者有三種:一 者無救失,處惡道中無人濟拔,如經「無能
救者」故。二者無出意失,處善道中無出離 心,如經「於六入聚落不能動發」故。三者異 處去失,生諸難處不值佛世,如經「自離善
行無正度者」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以如 實法令住一切智洲,如經「我應於彼眾生 生大悲心,以善根力而拔濟之,令得無畏
不染寂靜離諸恐怖,住於一切智慧寶洲」 故。云何界差別?
[0151c21] 經曰:是諸眾生閉在世間牢獄之處,眾多患 苦多惱妄想,愛憎繫縛、憂悲共行,愛鎖所繫, 入於三界無明稠林所覆。我應令彼眾生
遠離一切三界所著,令住離相無礙涅槃。
[0151c25] 論曰:有求眾生界差別者,閉在牢獄過,如 經「是諸眾生閉在世間牢獄之處」故。此牢獄 過有五種隨逐應知:一、苦事;二、財盡;三、愛
離;四者縛;五、障礙。此示五種難差別:一者 無病難,多種病苦妄想愁惱,如經「眾多患苦 多惱妄想」故。二者資生難,於愛不愛事中憎
愛所縛,如經「愛憎繫縛」故。三者親難,親愛 離壞憂悲增長,如經「憂悲共行」故。四者戒難, 雖生色無色中暫離犯戒,不免戒行相
違愛欲使縛,如經「愛鎖所繫」故。五者見難, 得世間智,彼相違無明使之所覆蔽,如經 「入於三界無明稠林所覆」故。彼諸眾生隨順
對治,以如實法令住離相無礙涅槃,如經 「我應令彼眾生遠離一切三界所著,令住 離相無礙涅槃」故。云何邪見諸外道等?
[0152a11] 經曰:是諸眾生深著我相,於五陰巢窟不 能自出,行四顛倒、依六入空聚,常為四大 毒蛇之所侵惱,為五陰怨賊之所殺害,受
此一切無量苦惱。我應令彼眾生離一切障 礙,令住空無我智道,所謂涅槃,滅一切障 礙。
[0152a17] 論曰:邪梵行諸外道等者,執取我相過,此 餘見根本,如經「是諸眾生深著我相」故。彼 諸眾生欲趣涅槃城,以有我故於五陰舍
不能動發,如經「於五陰巢窟不能自 出」故。欲行正道,以顛倒故行彼邪道,如 經「行四顛倒」故。依恃我想欲趣涅槃,虛
妄我見住六入聚,如經「依六入空聚」故。受 老病死等諸苦,意欲遠離而不得離,恒隨 己身,如經「常為四大毒蛇之所侵惱」故。陰
怨隨逐而不放捨,如經「為五陰怨賊之所 殺害」故。常為種種諸苦隨逐,如經「受此一 切無量苦惱」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以如實
法離一切障,令住涅槃,如經「我應令彼 眾生離一切障礙,令住空無我智道,所謂 涅槃,滅一切障礙」故。云何正梵行?同法小乘 等。
[0152b04] 經曰:是諸眾生小心狹劣不求大乘,其心 遠離無上一切智智,等有出行而樂聲聞 辟支佛乘。我應令彼眾生安住微妙無上佛
法深廣大意。諸佛子!菩薩如是隨順持戒力, 善能廣起方便行故。
[0152b09] 論曰:正行梵行求小乘過。此小乘意有二 種:一者小心,佛法微妙廣大無量,其心退沒 而不能證故;二者狹心,於無量眾生作利
益懈怠故。如經「是諸眾生小心狹劣,不求 大乘法」故。復依小乘心願過,願小乘故,如 經「其心遠離無上一切智智」故。修行過,不
定聚眾生實有大乘出法而修行小乘,如 經「等有出行而樂聲聞辟支佛乘」故。彼諸 眾生隨順對治,以如實法令住微妙無上 佛法廣大心故,如經「我應令彼眾生安住
微妙無上佛法深廣大意」故。依持戒行故, 得此戒力能作善法,善巧起諸善行故, 如經「諸佛子!菩薩如是隨順持戒力,善能廣 起方便行故」。
[0152b23]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離垢地已, 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 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
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億 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薩 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
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 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 皆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 所生上恭敬心,復受十善法。受善法已,乃
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中失。是菩 薩於無量劫、無量百劫、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 無量億劫、無量百億劫、無量千億劫、無量百千
億劫、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 垢心,習行布施持戒清淨。諸佛子!譬如成 鍊真金,置礬石中煮已,離一切垢轉復明
淨。諸佛子!菩薩住此離垢地中亦復如是, 於無量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 慳嫉破戒垢心,成就布施持戒清淨。菩薩爾
時於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戒波 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集,隨力隨分。諸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二菩薩離垢
地。菩薩住是地中,多作轉輪聖王,得法自 在七寶具足,有自在力能除一切眾生破戒 等垢,以善方便令諸眾生修行十善業道。
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 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 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
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 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 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 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諸佛子!
是菩薩摩訶薩若欲捨家勤行精進,於佛法 中便能捨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 進,於一念間得千三昧,得見千佛、知千 佛神力,能動千佛世界、能入千佛世界、能
照千佛世界、能教化千佛世界眾生、能住 壽千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千劫事、能善入 千法門、能變身為千,於一一身能示千菩
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 力過於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 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
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 劫不可數知。
[0153a09] 論曰:此中果利益挍量勝事者,如初地說,此 地亦如是,有者同,無者應知。此中勝事者, 於無量劫遠離慳嫉破戒垢心,成就布施
持戒清淨等諸事勝故,於初地中戒未淨 故施亦未淨。若爾,何故初地中說檀波羅蜜 增上,餘者不如?然彼檀波羅蜜等,此地中轉
勝清淨故。以離慳嫉破戒等垢,是故此地釋 名離垢。初地中金但以火鍊,除外貪等麁 垢故,說鍊金清淨。今於此地,復置礬石
中煮,除自體明垢故,自性真淨故,說性戒 清淨義。
十地經論離垢地卷之四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6 冊 No. 1522 十地經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