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śabhūmikasūtraśāstra (Treatise on the Scripture of the Ten Stages) 十地經論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十地經論初歡喜地卷之二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0130c17] 論曰:此菩薩前同生眾上首請,次大眾請,復 待諸佛法王加請。何以故?為增敬重法 故。
[0130c20] 經曰:爾時釋迦牟尼佛從眉間白毫放菩 薩力明光焰,阿僧祇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放 斯光已,普照十方諸佛世界靡不周遍。照
已還住本處,三惡道苦皆得休息,一切魔宮 隱蔽不現。悉照十方諸佛眾會,顯現如來 境界不思議力。是光遍照十方世界,加一切
如來所加說法者及諸菩薩眾,於上虛空 中成大光明雲網臺而住。彼十方諸佛亦復 如是,從眉間白毫相放菩薩力明光焰,阿 僧祇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放斯光已,普照
十方諸佛世界靡不周遍。照已還住本處, 三惡道苦皆得休息,一切魔宮隱蔽不現。 悉照十方諸佛眾會,顯現如來境界不思議 力。是光遍照十方世界加一切如來所加
說法者及諸菩薩眾,顯現如來境界不思議 力,并照釋迦牟尼佛大會之眾,及金剛藏菩 薩身,於上虛空中亦復成大光明雲網臺 而住。爾時釋迦牟尼佛從眉間放白毫光
明,照彼十方世界諸佛大會諸菩薩身及師 子座。此諸大眾皆悉現見彼十方世界諸佛 從眉間放白毫光明,照此三千大千娑婆 世界釋迦牟尼佛大會,并金剛藏菩薩身及
師子座。彼諸大眾皆悉現見時大光明雲網 臺中諸佛神力故,而說頌曰。
[0131a15] 論曰:何故如來現神通力放光同請?是如 來前已意加,未身口加,異於餘佛,是故今欲 具身口加。何故不以常口常身加?為
重法故,不輕自身故。此光有八種業、二種 身。云何八種業?一者覺業,是光照諸菩薩 身已,自覺如來力加,如經「放菩薩力明光
焰」故。二者因業,阿僧祇光皆有無量光明眷 屬,如經「阿僧祇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故。三 者卷舒業,舒則遍至阿僧祇世界、卷則還入
常光,如經「放斯光已普照十方諸佛世界 靡不周遍,照已還住本處」故。四者止業,除 滅一切惡道種種苦惱,如經「三惡道苦皆得
休息」故。五者降伏業,令一切魔宮威光不現 驚怖恐懼,不能壞亂可化眾生,如經「一切 魔宮隱蔽不現」故。六者敬業,現不思議佛神
力故,如經「悉照十方諸佛眾會,顯現如來 境界不思議力」故。七者示現業,加十方世界 諸佛所加菩薩大會令此眾見,如經「是光遍
照十方世界,加一切如來所加說法者及 諸菩薩眾」故。八者請業,發聲說偈,如經「時 大光明雲網臺中諸佛神力而說頌曰」故。云
何二身?一、如流星身,往他方世界故;二、如日 身,處於虛空。如經「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 雲網臺而住」故,「於一切處一時遍照」故。如
是彼此諸眾生迭互相見,猶如一會,聽說亦 爾。是名身加。何者口加?偈曰:
「諸佛無等等, 功德如虛空,
十力無畏等, 無量諸眾首。
釋迦姓法生, 天人上作加,
承諸佛神力, 為開法王藏。
諸地上妙行, 分別智地義,
是諸如來加, 護於諸菩薩。
此人能聞持, 如是微妙法,
諸地淨無垢, 漸次而滿足,
證佛十種力, 成無上菩提。
雖在於大海, 及劫盡火中,
決定信無疑, 必得聞此經。
諸地勝智道, 入地住展轉,
漸次而演說, 無量行境界。」
[0131b25] 論曰:是初二偈半顯能加者及加所為。此 二加示現何義故加?若請非尊者、法非殊 勝聖者則不說。云何初偈顯能加者?偈言
「天人上作加」故。何者天人上?謂諸佛如來。此 有何義?法王義故。云何知彼是法王?成就 四種勝故:一、自在勝;二、力勝;三、眷屬勝;四、種
姓勝。何者諸佛自在勝?於煩惱障、智障得 解脫自在,彼於此處心智無礙隨意所受 無上樂故。此云何知?偈言「諸佛無等等」故,
謂一切智故。復如虛空,世間法不能染,無 明煩惱習氣滅故。無等者,諸佛比餘眾生,彼 非等故。等者,此彼法身等故。何故不但說
無等?示現等正覺故。何者諸佛力勝?具足 十力故,能伏一切邪智壞魔怨故。此云何 知?偈言「十力無畏等」故。何者諸佛眷屬勝?
具攝菩薩聲聞諸眾故。此云何知?偈言「無 量諸眾首」故,彼菩薩是初眾故。無量者,阿僧 祇故。諸眾首者,佛於世間最勝上故。何者
佛種姓勝?謂家姓勝故。此云何知?偈言「釋迦 姓法生」故。何故唯歎此佛種姓?以現見故。 復以法為家,非但生家。法家者,如法中住
故。作加者是總相,加有二種:一、具身加,依 法身故;二、具果加。證佛果故。天人上者亦 總亦別,餘者唯別。云何第二偈顯加所為?此
菩薩彼諸佛法王,為開現法藏義故加。偈 言:
「承諸佛神力, 為開法王藏,
諸地上妙行, 分別智地義。」
[0131c24] 歎此法藏有二種:一、義藏成就;二、字藏成 就。云何義藏?偈言「諸地上妙行」。行者,諸菩薩
行,所謂助道法故。妙者,真實智故。上者,神力 勝故。如是顯示深妙勝上故。云何字藏?偈 言「分別智地義」。分別者,說十地差別故。此
偈中何故顯承佛神力說?或有眾生於如 來所生輕慢想已,自不能請他而說。為遮 此故,如是請說法已,次顯說法利他有三
時益,於中有三偈。三時益者:一、聞時益;二、 修行時益;三、轉生時益。何者聞時益?偈言:
「是諸如來加, 護於諸菩薩,
此人能聞持, 如是微妙法。」
[0132a07] 菩薩聞持者,佛力加故,是名聞時益。何者修 行時益?偈言:
「諸地淨無垢, 漸次而滿足,
證佛十種力, 成無上菩提。」
[0132a11] 漸次滿十地,自身得十力,成無上菩提故, 是名修行時益。何者轉生時益?偈言:
「雖在於大海, 及劫盡火中,
決定信無疑, 必得聞此經。」
[0132a15] 惡道、善道難處生,必得聞此法。龍世界長壽, 亦得聞此經,偈言「雖在於大海」故。雖在色 界光音天等,亦得聞此經,偈言「及劫盡火
中」故。聞此法者,為皆得利益、有不得者 不也?何者能得?決定不疑信此法者,是人 能得,偈言「決定信無疑,必得聞此經」故。如
是顯示請說利益已。上言分別智地義者, 此所說法有三種漸次,第六偈教分別此事。 偈言:
「諸地勝智道, 入地住展轉,
漸次而演說, 無量行境界。」
[0132a26] 何者三漸次?一、觀漸次;二、證漸次;三、修行漸 次,第一、第二、第四句皆說漸次。勝智道者,謂 十地勝智道,說此十地若觀若依止能生
諸地智故。入者,入地故。住者,未轉向餘地 故。展轉者,地地轉所住處故。行者,謂入住展 轉成就故。境界者,此行種種異行境界故。漸
者,次第故。說者,授與故。如是教說何義故 顯?一切因如來能有所說,生後正信義故。
[0132b05]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觀察十方,欲 令大眾重增踊悅生正信故,以偈頌曰:
「微難知聖道, 非分別離念,
難得無垢濁, 智者智行處。
自性常寂滅, 不滅亦不生,
自體本來空, 有不二不盡。
遠離於諸趣, 等同涅槃相,
非初非中後, 非言辭所說。
出過於三世, 其相如虛空,
定滅佛所行, 言說不能及。
地行亦如是, 難說復難聞,
離念及心道, 智起佛境界,
非陰界入說, 心意所不及。
如空中鳥跡, 難說不可見;
十地義如是, 不可得說聞。
我但說一分, 慈悲及願力,
漸次非心境, 智滿如淨心。
是境界難見, 難說自心知,
我承佛力說, 咸共恭敬聽。
如是智入行, 億劫說不盡,
今如是略說, 如實滿足住。
一心恭敬待, 承佛力善說,
說上法妙音, 喻相應善字。
是言說甚難, 無量佛神力,
光焰入我身, 是力我能說。」
[0132c01] 論曰:何故觀察十方?示無我慢、無偏心故。 欲令大眾重增踊悅深生正信,是故說偈 示說正地。增益聞者,堪受義故。踊悅
者,心清不濁故。踊悅有二種:一義大踊悅, 為得義故;二說大踊悅,因此說大能得彼 義故。是中前五偈顯義大踊悅。云何義大? 彼義深故。何者深義?偈言:
「微難知聖道, 非分別離念。」
[0132c09] 此偈依何義說?依智地故。云何知依智 地?上來所說皆依智地,後復所說亦依智 地,第四偈言「智起佛境界」故。微者,云何微?
偈言「難知聖道」故。云何難知?謂說時難知。 復云何難知?大聖道難知。大聖者,所謂諸佛, 是故言微。道者是因,修行此道能到聖處
故。言難知聖道,此微有二種:一、說時甚微; 二、證時甚微。如是次第何故復難知?偈言 「非分別離念」故。非分別者,離分別境界故。
離念者,自體無念故。如是聖道名為甚微。 何故甚難得?難得者難證故,是名甚微。何 故復甚難得?偈言:
「難得無垢濁, 智者智行處,
自性常寂滅, 不滅亦不生。」
[0132c23] 無垢濁者,智中無無明故,有無明雜智是 名為濁。智者智行處者,自證知故。自證知 者,依彼生故。於中智者見實諦義故,復增
上善解法故,增上善寂滅故,復有世間智隨 聞明了知故。自性常寂滅者,自性離煩惱 故,非先有染後時離故。不滅者,非一往滅,
為不捨利益眾生故。不生者,出世間故。如 是此智不住涅槃、世間中故。如是觀行甚 微、依止甚微、清淨甚微、功德甚微故,言甚難
得。於中第一甚微不同世間三昧故,第二 第三不同外道自言尊者故,第四不同聲 聞辟支佛故。於此偈中微者是總,二種微
是別。復顯難得,得時甚微是總,餘四種甚微 是別。此甚微智復有何相?偈言:
「自體本來空, 有不二不盡,
遠離於諸趣, 等同涅槃相。
非初非中後, 非言詞所說,
出過於三世, 其相如虛空。」
[0133a12] 是智相有二種:所謂同相、不同相。是中同相 者,云何相?彼智相故。偈言「自體本來空」,智自 空故。云何同相?一切諸法如說自體空,自體
空者可如是取,如兔角耶不也?可如是 取,異此空智更有異空耶不也?可如是 取,有彼此自體彼此轉滅耶不也?云何取 此自體空?「有不二不盡」如是取。此句顯離
三種空攝:一、離謗攝;二、離異攝;三、離盡滅 攝。有二種頌:一、有不二不盡;二、定不二不 盡。此頌雖異,同明實有,若非實有不得
言定。此云何定?此定能滅諸煩惱故,是名 同相。何者不同相?謂淨相解脫。此復有二 種:一、何處得解脫;二、云何解脫。何處得解
脫者,偈言「遠離於諸趣」,此顯諸道解脫,遠 離煩惱業生故。云何解脫者,偈言「等同涅槃 相」,世間、涅槃平等攝取故,非如聲聞一向
背世間故。此智盡漏,為初智斷、為中為 後?非初智斷,亦非中後,偈言「非初非中後」 故。云何斷?如燈焰,非唯初中後,前中後取
故。如是解脫,可同他音聲觀耶不也?云何 觀?偈言「非言辭所說」,離語言故。可同世間 智依世間耶不也?云何依?偈言「出過於三
世」,轉依止依止常身故,非如無常意識 智依止無常因緣法。如修多羅中決定說此 解脫,可同聲聞緣覺智有障解脫得解脫
耶不也?云何解脫?偈言「其相如虛空」,無一 切煩惱障礙故。如是觀智、如是斷煩惱、如 是觀觀、如是依止,依止如是解脫得解脫。
如是說已,於中自體空是總,三種空是別; 解脫是總,五種解脫是別。偈言:
「定滅佛所行, 言說不能及,
地行亦如是, 難說復難聞。」
[0133b15] 此偈云何?彼智已顯方便壞涅槃,復示性 淨涅槃,偈言「定滅」故。定者,成同相涅槃,自 性寂滅故。滅者,成不同相方便壞涅槃,示現
智緣滅故。此智是誰證?偈言「佛所行」故。誰 說、誰聽?無說、無聽,偈言「言說不能及」故。言 說者,以音言導,謂名句字身。何故不但說
無言?示現依言求解故。彼智既如是,地 行復何相?偈言「地行亦如是,難說復難聞」。地 者,境界。觀行者,智眷屬。智眷屬者,謂同行。同
行者,謂檀等諸波羅蜜。何故復難說難聞? 偈言:
「離念及心道, 智起佛境界,
非陰界入說, 心意所不及。」
[0133b28] 此偈示現思慧及報生識智是則可說,此智 非彼境界,以不同故,偈言「智起佛境界」故。 如陰界入可說,此智不爾,離文字故,是故
不可說,偈言「非陰界入說」故。非耳識所知、 非意識思量,是故不可聞,偈言「心意所不 及」故。智者,是地。智起者,以何觀、以何同行
能起此智?云何可證而不可說而不可 聞?今復以喻證成此義。偈言:
「如空中鳥跡, 難說不可見;
十地義如是, 不可得說聞。」
[0133c09] 此偈示何義?如鳥行空中,跡處不可說, 相亦不可見。何以故?虛空處鳥跡相不可 分別故,非無虛空行跡。如是鳥跡住處、名
句字身住處,菩薩地證智所攝,不可得說 不可得聞。何以故?非如聲性故,非無地 智。名句字身,此中深故,示義大踊悅。何故我
復說此?汝等不應如聲取義。隨聲取義 有五種過: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誑他;四、謗 佛;五、輕法。大眾自知無此五過。已說深義,
復顯說大令生正信,次說五偈:
「我但說一分, 慈悲及願力,
漸次非心境, 智滿如淨心。
是境界難見, 難說自心知,
我承佛力說, 咸共恭敬聽。
如是智入行, 億劫說不盡,
今如是略說, 如實滿足住。
一心恭敬待, 承佛力善說,
說上法妙音, 喻相應善字。
是言說甚難, 無量佛神力,
光焰入我身, 是力我能說。」
[0133c29] 前言十地義如是,不可得說聞,今言我但 說一分,此言有何義?是地所攝有二種:一、 因分;二、果分。說者,謂解釋。一分者,是因分於
果分為一分故,言我但說一分。此說大,有 三種:一、因成就大;二、因漸成就大;三、教說修 成就大。何者因成就大?偈言「慈悲及願力」
故。慈者、同與喜樂因果故。悲者、同拔憂苦 因果故。願者、發心期大菩提故。此慈悲願 長夜熏修、不同二乘故。何者因漸成就大?
偈言「漸次」故。漸者,說聞思慧等次第乃至能 生出世間智因故。何者教說修成就大?有 二種:一、滿足修;二、觀修。滿足修者,偈言「非
心境」故。非心境者,此句示現聞思慧等心 境界處唯是智因,能生出世間智,而此不能 滿彼出世間智地,偈言「智滿如淨心」故。如
淨心者,如出世間清淨心,能滿彼地智故。 觀修者,偈言:
「是境界難見, 難說自心知,
我承佛力說, 咸共恭敬聽。」
[0134a19] 此偈顯何義?是境界難見,自心清淨可見, 此境界不可說。如是教說修成就已,於說 法中有二種過,不能得證:一、說者過;二、聽
者過。說者過,有二種:一、佛不隨喜說;二、不 平等說。聽者亦有二種過:一、見諍過,我法是、 彼法非,如是執著種種諸見;二、於說法者
不生恭敬。於中示現說者自身無過,我 非諸佛不隨喜說,偈言「我承佛力說咸聽」故。 次教聽者,防二種過。偈言「共恭敬聽」故。如
是次第如是許說,而眾未知廣說略說,不 可廣說唯許略說地義滿足。如第三偈說:
「如是智入行, 億劫說不盡,
今如是略說, 如實滿足住。」
[0134b03] 智入者,此所說地法,眾生以智入。云何入?如 實滿足攝取入,如行修故。如行修滿足故,示 彼廣說義攝取故。住者,如來家決定住故,我
如是說。前言恭敬聽,不說云何恭敬,是故 示現。偈言:
「一心恭敬待, 承佛力善說,
說上法妙音, 喻相應善字。」
[0134b10] 一心恭敬待者,有二種:一、身正恭敬待,如威 儀住,堪受說法故;二、心正恭敬待,如心決 定,堪能憶持故。此句勸誡二種恭敬待,所
謂身、心故。善說者,示己無諂、無有憍慢故。 承佛力者,示己無增上慢故。下半偈說上法 妙音喻相應善字,示現何事?以何事?云何
事?依止何事?示現何事者,所謂上法。以何 事者,謂妙音聲。云何事者,譬喻相應。依止何 事者,謂依止善字,我一切善說。又相應者,譬
喻共相應。善字者,有二種相:一、隨方言音,善 隨順故;二、字句圓滿,不增不減,與理相應故 言善字。前言承佛神力,未說云何力?第五
偈示現佛神力事。偈言:
「是言說甚難, 無量佛神力,
光焰入我身, 是力我能說。」
[0134b25] 已說請分,自此以後正說初地。此說分中 說何等事?分別有三:一、住;二、釋名;三、安住。 住中有四種:依何身?為何義?以何因?有何
相?彼心生時即住初地,是名為住,於中諸 佛子善集善根故。如是等四十句說此住 事。初說依何身生如是心。
[0134c02] 經曰:諸佛子!若有眾生厚集善根故、善集 諸善行故、善集諸三昧行故、善供養諸佛 故、善集清白法故、善知識善護故、善清淨
心故、入深廣心故、信樂大法好求佛智 慧故、現大慈悲故,如是眾生乃能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134c08] 論曰:如是十句說依何身。此集有九種:一者 行集,善作眷屬持戒,如經「善集諸善行」故。 二者定集,善作眷屬三昧,如經「善集諸三昧
行」故。三昧行者,觀行增上故。三者親近集,善 習聞慧智,如經「善供養諸佛」故。四者聚集思 慧智,善思量波羅蜜等諸善法,如經「善集清
白法」故。五者護集,修行實證善得教授,如經 「善知識善護」故。六者淨心集,得出世間正智, 如經「善清淨心」故。七者廣集,深心作利益一
切眾生,如經「入深廣心」故。八者信心集,求一 切智智,如經「信樂大法好求佛智慧」故。九者 現集,多行慈悲,如經「現大慈悲」故。於中慈
念依苦苦壞,苦悲依行苦。是中初二種集, 顯增上戒學、增上定學,行集善作眷屬持戒 故,定集善作眷屬三昧故。次有四集,顯增
上慧學,親近集善習聞慧智故,聚集思慧智 善思量波羅蜜等諸善法故,護集修行實證 善得教授故,淨心集得出世間正智故。後
三集,顯勝聲聞辟支佛等故,廣集深心作 利益一切眾生故,信心集求一切智智故, 現集多行慈悲故。此十句中厚集善根是總,
餘九種是別。集者是同相,別者是異相,成者 略說故,壞者廣說故。已說依何身生如是 心,次說為何義故生如是心。
[0135a03] 經曰:為得佛智故、為得十力力故、為得 大無畏故、為得佛平等法故、為救一切世 間故、為淨大慈悲故、為得十方無餘智
故、為得一切世界無障淨智故、為得一 念中覺三世事故、為得轉大法輪無所畏 故,菩薩摩訶薩生如是心。
[0135a09] 論曰:於中佛智者,謂無上智,知斷證修故。此 佛智有九種業差別,為求彼故生如是心。 一者力佛智,問記業,此如來是處非處智力
問記故,如修多羅中說,如經「為得十力力」 故。二者無畏佛智,破邪說業,如經「為得大 無畏」故。三者平等佛智,得人法無我教授眾
生證入業,如經「為得佛平等法」故。四者救 佛智,以四攝法化眾生業,如經「為救一切 世間」故。五者淨佛智,是淨為救攝因業,如
經「為淨大慈悲」故。六者無餘智,佛智常以佛 眼觀世間眾生業,如經「為得十方無餘智」 故。七者無染佛智,一切世界無障無染自然
應化令信作業,智心無礙,如經「為得一切 世界無障淨智」故。八者覺佛智,於一念中知 三世眾生心心數法業,如經「為得一念中覺
三世事」故。九者轉法輪佛智,解脫方便善巧 業故,於百億閻浮提同時轉大法輪,如經 「為得轉大法輪無所畏」故。生如是心者,
即是本分中說諸佛子是菩薩願善決定故。 何故唯言生心,不言生智及餘心數法?心 中即攝知斷證修一切助道法故。已說為何 義故生如是心,次說以何因生如是心。
[0135b02] 經曰:是心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方便善 巧所攝,直心深心淳至,如來力無量,善決定 眾生力智力,隨順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
以智慧教化,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 未來際。
[0135b07] 論曰:此大悲為首。於中悲大有九種:一者 增上大,細苦智增上生故,如經「智慧增上」故。 智者因果逆順染淨觀故,慧者自相同相差
別觀故。二者攝大,救苦眾生方便善巧所攝, 如經「方便善巧所攝」故。三者淳至大,向時許 乃至盡眾生界作利益眾生悲心增上,如
經「直心深心淳至」故。四者無量大,攝取如來 無量力,如經「如來力無量」故。五者決定大,上 妙決定信深智勝對治,如經「善決定眾生力
智力」故。六者隨順大,隨順菩提正覺,如經「隨 順自然智」故。七者正受大,能取大勝法教授 眾生,如經「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故。
八者最妙大,攝受勝妙功德,如經「廣大如法 界」故。九者住盡大,無量愛果因盡涅槃際,如 經「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故。已說以何
因生如是心,次說是心生時有何等相。
[0135b23] 經曰:菩薩生如是心,即時過凡夫地入菩 薩位,生在佛家,種姓尊貴無可譏嫌,過一 切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住菩薩法中、住在
菩薩正處,入三世真如法中、如來種中,畢定 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住如是 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法故。
[0135b29] 論曰:過凡夫地者,以過凡夫地故,示現得 出世間聖道。此過有八種:一者入位過,初成 出世間心,如始住胎相似法故,如經「入菩
薩位」故。二者家過,家生相似法故,如經「生在 佛家」故。三者種姓過,子相似法大乘行生故, 如經「種姓尊貴,無可譏嫌」故。四者道過,世間
出世間道不攝攝故,異道生相似法故,如經 「過一切世間道,入出世間道」故。五者法體過, 以大悲為體,於作他事即是己事,自身體
相似法故,如經「住菩薩法中」故。六者處過, 不捨世間方便,不染善巧住故,住處相似法 故,如經「住在菩薩正處」故。七者業過,順空
聖智生命相似法故,如經「入三世真如法中」 故。八者畢定過,佛種不斷,究竟涅槃,道成就 相似法故,如經「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故。如是示現凡夫生、菩薩生 入胎不相似,有煩惱、無煩惱故。如是次第家 不相似、種姓不相似、道不相似、體不相似、
處不相似、生業不相似、成就不相似,如是 說住此地中是名為住,如經「菩薩住如是 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法故」。已說住
義,次說釋名。云何說?多歡喜故示名歡喜。 以何歡喜?此地中菩薩歡喜。復以何念,初 說十句、後說二十句?
[0135c24]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菩薩歡喜地中,成就 多歡喜、多信敬、多愛念、多慶悅、多調柔、多踊躍、
多堪受、多不壞他意、多不惱眾生、多不瞋恨。
[0135c27] 論曰:歡喜者名為心喜,體喜根喜。是歡喜有 九種:一者敬歡喜,於三寶中恭敬故,如經「多 信敬」故。二者愛歡喜,樂觀真如法,如經「多愛
念」故。三者慶歡喜,自覺所證挍量勝,如經 「多慶悅」故。四者調柔歡喜,自身心遍益成就, 如經「多調柔」故。五者踊躍歡喜,自身心遍益
增上滿足,如經「多踊躍」故。六者堪受歡喜,自 見至菩提近,如經「多堪受」故。七者不壞歡 喜,自心調伏,論義解說時心不擾動,如經
「多不壞他意」故。八者不惱歡喜,教化他、攝 取眾生時慈悲調柔,如經「多不惱眾生」故。九 者不瞋歡喜,見諸眾生不如說修行、威儀
不正時,忍不瞋故,如經「多不瞋恨」故。已說 多歡喜,次說以何念故歡喜成?是第二十 句、第三十句說。是念有二種:一、念當得;二、 念現得。何者念當得?
[0136a14] 經曰:諸佛子!菩薩住是歡喜地中,念諸佛 故生歡喜心、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心、念諸 菩薩摩訶薩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所行
故生歡喜心、念諸波羅蜜清淨相故生歡 喜心、念諸菩薩地挍量勝故生歡喜心、念 諸菩薩力不退故生歡喜心、念諸如來教化 法故生歡喜心、念能利益眾生故生歡喜
心、念入一切如來智行故生歡喜心。
[0136a22] 論曰:云何念?如佛所得我亦當得,如是念。 此念佛有九種:一者念佛法,如經「念諸佛 法故生歡喜心」。二者念佛菩薩,如經「念諸
菩薩摩訶薩故生歡喜心」。三者念佛行,如 經「念諸菩薩所行故生歡喜心」。四者念佛 淨,如經「念諸波羅蜜清淨相故生歡喜心」。
五者念佛勝,如經「念諸菩薩地挍量勝故 生歡喜心」。六者念佛不退,如經「念諸菩薩 力不退故生歡喜心」。七者念佛教化,如經
「念諸如來教化法故生歡喜心」。八者念佛利 益,如經「念能利益眾生故生歡喜心」。九者 念佛入,如經「念入一切如來智行故生歡喜
心」。於中初二念,共念佛,如佛所得我亦當 得故。念佛法,念諸佛法故,佛、佛法二故。念 佛菩薩二,念諸菩薩故。念佛行,念諸菩薩
行故。如是次第餘有六句,念佛淨,念諸波 羅蜜清淨相故。念佛勝念,諸菩薩地挍量 勝故。念佛不退,念諸菩薩力不退故。念佛
教化,念諸如來教化法故。念佛利益,念能 利益眾生故。念佛入,念入一切如來智行 故。隨所顯彼菩薩行。以何顯?如是諸念應
知。復何顯?彼波羅蜜淨顯。云何顯?彼菩薩 行地挍量勝,轉去故,地盡去故。於中餘者, 得教化法故,作利益眾生行不虛故,入如
來地行故。是中念佛行者亦總亦別。已說念 當得故生歡喜心,次說念現得故生歡喜 心。
[0136b20] 經曰:諸佛子!菩薩復作是念:我轉離一切 世間境界故生歡喜心、近入如來所故生 歡喜心、遠離凡夫地故生歡喜心、近到智
慧地故生歡喜心、斷一切惡道故生歡喜 心、與一切眾生作依止故生歡喜心、近見 一切諸佛故生歡喜心、生諸佛境界故生 歡喜心、入一切菩薩真如法故生歡喜心、
我離一切怖畏毛竪等事故生歡喜心。
[0136b28] 論曰: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者,轉離一切 凡夫取著事。此轉離有九種:一者入轉離,如 經「近入如來所故生歡喜心」。二者遠轉離,
如經「遠離凡夫地故生歡喜心」。三者近至 轉離,如經「近到智慧地故生歡喜心」。四者 斷轉離,如經「斷一切惡道故生歡喜心」。五
者依止轉離,如經「與一切眾生作依止故 生歡喜心」。六者近見轉離,如經「近見一切諸 佛故生歡喜心」。七者生轉離,如經「生諸佛
境界故生歡喜心」。八者平等轉離,如經「入 一切菩薩真如法故生歡喜心」。九者捨轉離, 如經「我離一切怖畏毛竪等事故生歡喜心」。
於中入轉離者,顯事不相似故。遠轉離近 至轉離者,示自身不相似故。餘有六句,斷 轉離、依止轉離、近見轉離、生轉離、平等轉離、捨
轉離,如是次第行不相似故,迭相依止不相 似故,他力不相似故,處不相似故,生業不相 似故,成就不相似故。怖畏者,不愛疑慮憂想
共心相應故。復身相差別,謂毛竪等事。次說 何者是怖畏。云何怖畏因?遠離此因無怖 畏故。
[0136c20] 經曰: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得歡喜地已, 所有諸怖畏即皆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 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離如是等一切
諸畏。何以故?是菩薩離我想故,尚不貪 身,何況所用之事,是故無有不活畏。心不 悕望供養恭敬,我應供養一切眾生、供 給一切所須之具,是故無有惡名畏。遠離
我見,無我想故無有死畏。又作是念,我 若死已,生必不離諸佛菩薩,是故無有墮 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間身心無與等
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諸佛 子!菩薩如是離諸怖畏毛竪等事。
[0137a03] 論曰:此五怖畏是初地障,復說地利益勝。 是五怖畏,第一第二第五依身口意,第三第 四依身。依身者,愛憎善道惡道,捨得依身故。
何故但說五怖畏?打縛等諸畏皆五所攝故。 此怖畏因,略有二種:一、邪智妄取想見愛著 故;二、善根微少故。此對治,如經「離我想故,
尚不貪身乃至無有大眾威德畏」故。怖畏 毛竪等事,何故二處說?前說身怖畏,後說 異身怖畏故。
[0137a12]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以大悲為首,深大心 堅固轉,復勤修一切善根成就故。
[0137a14] 論曰:深大心堅固者,煩惱小乘不能壞此 觀故。轉復勤修一切善根成就者,諸所說善 根此地攝受故。云何勤修?於中有三種成
就:一、信心成就;二、修行成就;三、迴向成就。有 三十句示現,初十句說信心成就。
[0137a19] 經曰:所謂信心增上故、多恭敬故、信清淨故、 多以信分別故、起悲愍心故、成就大慈 故、心無疲懈故、以慚愧莊嚴故、成就忍辱
安樂故、敬順諸佛教法信重尊貴故。
[0137a23] 論曰:信心增上者,隨所有事,於中信增上 成就。此信增上有九種:一者敬信增上,尊敬 三寶,如經「多恭敬」故。二者淨信增上,自證真
淨智,如經「信清淨」故。三者分別信增上,令他 證淨智,如經「多以信分別」故。四者悲信增 上,五者慈信增上,教化眾生,如經「起悲愍
心」故,成就大慈故。悲者除苦相,決定救 濟故;慈者與樂相,永與無量樂故。起者,轉 復現前故。六者不疲惓信增上,教化無量眾
生,久處世間能利益故,如經「心無疲懈」故。 七者慚愧信增上,不著世間故,於慳等波 羅蜜障法深慚愧故,如經「以慚愧莊嚴」故。
八者安樂信增上,於同法者不惱亂故,如 經「成就忍辱安樂」故。九者敬法信增上,增 益敬信殊勝心故,如經「敬順諸佛教法,信重
尊貴」故。後三句示修何等行?波羅蜜行故。 誰為等侶?同事安樂故。入何法中?謂諸佛 教法故。如是信心成就。云何修行成就?
[0137b12] 經曰: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故、親近善知 識故、常愛樂法故、求多聞無厭故、如所 聞法正觀故、心不貪著故、不著利養名聞
恭敬故、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常生如 寶心無厭足故。
[0137b17] 論曰:此十句說修行成就。云何修行成就? 集諸善根無休息故,如經「日夜修集善根 無厭足故」。此集有八種:一者親近集,不忘
諸法,如經「親近善知識故」。二者樂法集,於 問答中論義解釋心喜心樂故,如經「常愛 樂法故」。三者多聞集,如經「求多聞無厭故」。
四者正觀集,如經「如所聞法正觀故」。五者 不著集,如經「心不貪著故」。向說多聞集等 三句,是聞思修慧如是次第。不著者,於三昧
中無愛著故。六者不貪集、七者不求集,於 已得利養不貪、未得利養不求,障菩薩戒、 退菩薩戒,如經「不著利養名聞恭敬故、不
求一切資生之物故」。八者如寶心集,出世 間心念念現前,如經「常生如寶心無厭足 故」。如是修行成就。云何迴向成就?
[0137c03] 經曰:求一切智地故、求諸佛力無畏不共 法故、求諸波羅蜜無著法故、離諸諂曲故、 如說能行故、常護實語故、不污諸佛家故、
不捨菩薩戒故、不動如大山王生薩婆若 心故、不捨一切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故。 集助菩提分法無厭足故、常求上上勝道 故。諸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淨治地法,
名為安住菩薩歡喜地。
[0137c11] 論曰:求一切智地等說何等事?示現迴向 成就故。求一切智地是總,求如來力等於 一切智地是別。一者觀求一切智地,二者無
障求一切智地,三者離求一切智地故,四者 如說能行求一切智地,五者護求一切智地, 六者不污求一切智地,七者不捨求一切智
地,八者不動求一切智地,九者不捨成就求 一切智地,十者集求一切智地,十一者常求 求一切智地。於中求何等事?求一切智地
故。以何觀求?觀諸佛力無畏不共法故。云 何求?求諸波羅蜜無著法故。此三求者是家, 依家無障求故。云何求?求諸波羅蜜無著法
故。此無障求、差別異求,於中檀波羅蜜有二 種垢:一者諂曲,見乞求者詐設方便,無心 許與;二者不隨先言,許而不與。對治是垢,
如經「離諸諂曲故、如說能行故」。尸波羅蜜 有一種垢,不護實語,違本所受,犯已覆藏。 對治是垢,如經「常護實語故」。羼提波羅蜜
有一種垢污如來家。云何菩薩污如來家? 惱亂他業故。利益他業即是如來家,是故 菩薩生此家者,惱亂他業非善事故。對
治是垢,如經「不污諸佛家故」。毘梨耶波羅 蜜有一種垢,菩薩戒無量劫數長遠難持難 行生退轉心。對治是垢,如經「不捨菩薩戒
故」。禪波羅蜜有二種垢:一者亂心;二不能 調伏憶想分別。對治是垢,如經「不動如大 山王生薩婆若心故」。般若波羅蜜有三種
垢:一、無善巧方便,世間涅槃一向不現現故; 二、不修集出出世間道故;三、於勝上證法 中願欲心薄故。如是次第對治是垢,如經
「不捨一切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故,集助 菩提分法無厭足故,常求上上勝道故」。如 是迴向成就,是名勤行具足成就。是勤行
有四種: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初十句示 現信增上成就,是信增上即攝受欲。第二十 句,日夜修集善根無厭,示現精進。第三十
句,求一切智地,示現方便故。是名此地說 中安住。何以故?如經「諸佛子!菩薩摩訶薩 成就如是淨治地法,名為安住菩薩歡喜 地」故。如是說分訖。
十地經論歡喜地卷之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6 冊 No. 1522 十地經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