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 Zhu Pi Po Sha Lun 十住毘婆沙論
Scroll 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五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分別聲聞辟支佛品之餘
[0100c07] ◎問曰。十善道令何等人至辟支佛地。答曰。
於聲聞所行 十善道轉勝
深禪不隨他 常憙於遠離
恒樂善修習 甚深因緣法
遠離方便力 及以大悲心
少欲及少事 惡賤憒閙語
常樂遠離處 威德深重人
喜為福田地 常觀於出性
成辦有理事 恭敬於諸主
已成就繫心 知心在所緣
常樂於禪定 中人之勢力
樂於出家法 善心不縮沒
得慧光明者 或從二勝處
或三勝處來 十善之業道
能令如是人 至於緣覺地
[0100c22] 於聲聞所行十善道轉勝者。過聲聞人所 行十善道。而不及菩薩所行。作是念。聲聞 人應隨他聞而行道然後得自證智慧。我
則不然。不樂隨他人。以是故。我應令十 善道轉勝。以是因緣故。我樂不隨他十善 道。令我至辟支佛地。如是思惟已常樂於 遠離。作是念。若我常樂憒閙則為集諸惡
不善法。以近可染可瞋可癡事故。於是遠 離中應修習甚深因緣法。復作是念。若我 不修習甚深因緣法者則不得不隨他智。 我今何故不常修習甚深因緣。然後可得
不隨他智。甚深者。難得其底不可通達。 一切凡夫從無始生死中所有經書及其技 藝皆可得其邊底。唯甚深因緣不可得底。 如兔等小虫不能得大海邊底。若人有方
便大悲心及修集甚深因緣即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若離此二事修集甚深因 緣智則成辟支佛。方便名於成就教化眾 生中種種思惟而不錯謬。亦於甚深法不
取相大悲名深。憐愍眾生。勝聲聞辟支佛。 何況凡夫。少欲少事惡賤憒鬧語。如是則 得辟支佛地。若大欲大事好聚眾人。為方
便大悲所護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為 易得。何以故。求辟支佛人少欲者作是 念但自度身。少事者但自成就善根不及 餘人。是人捨離教化眾生事故不親近眾
閙。菩薩大欲大事作是念。我應度一切眾生。 以此大欲因緣故則為大事教化眾生。教 化眾生此非小事。若憎惡憒鬧語則不成 此事。是故菩薩入憒鬧中亦用憒鬧之語
但無所著。復次覆真實功德故是為少欲。 少事務故名為少事。惡賤憒鬧名少欲。 樂獨處故名為少事。如是之人少欲少事。 不樂眾鬧語。樂於親近遠離可畏深邃之
處其心深大。是人作是念。若我住遠離可 畏深邃之處人則不來。以遠離處住故。心 亦深遠。若人自不深遠喜戲調者。外人往 來則不為難。如是人不與眾生和合。雖
捨眾生亦欲令眾生種諸善根為大利益 作是念。我云何不與眾生和合亦能利益 眾生。如是思惟知已。我當為眾生作福田 之利受其供養。如是雖不與眾生和合。
而能作大利益。是人復思惟。我云何當得 福田地。即自見知。若我深樂為福田地。常 觀出性。然後福田地法自然而來。乃至出
性之法亦自然而來。所謂持戒禪定智慧等。 復作是念。我當云何疾至福田地及出性 法。我當為正觀者於諸現有理趣事中皆 悉成辦供養恭敬諸主。如是福田地及出性
法不久疾得。何以故。我當成辦有理之事 正觀諸法能得不隨他智。又供養恭敬諸 主故令善根增厚。善根增厚故智慧深厚。 智慧深厚故能通達實事。能通達實事故能
生厭。從厭則生離。從離得解脫。得解脫 故前後所集善根得為福田。然後得證出 性之法。諸主者諸佛世尊。是種諸善根時 是最大因緣。是人復思惟。我云何能疾成有
理趣事。是人即自知見。若我集繫心一處 知其所緣。常樂禪定。是人能繫心一處則 能得三昧。得三昧故有理事皆能成辦。如 經中說。得禪定能如實知如實見。若人已
行繫心則疾入三昧。疾入三昧故名禪定 者常定者。若能如是修集諸法則為供養 恭敬諸佛。若人以香華四事供養佛不名 供養佛。若能一心不放逸親近修集聖
道是名供養恭敬諸佛。如經說。般涅槃時 佛告阿難。天雨文陀羅華及栴檀末香作 天伎樂。不名供養恭敬如來也。阿難。若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心不放逸親近
修集聖法。是名真供養佛。是故阿難。汝 當修學真供養佛。如是眾功德。皆是中勢 力人樂出家善心不縮沒者。最上勢力能 得成佛。下勢力者作聲聞。以是故中勢力
人作辟支佛。樂出家故能成眾功德。何以 故。若在居家則不能少欲少事。不能身心 遠離。亦不能禪定。若心縮沒不清淨者。不 能成辦眾事。不能知甚深因緣法。不能
證出性。不能如法真供養恭敬諸佛。如 是眾生是中勢力。作是念。我中勢力人。常 樂出家心不縮沒。諸所願功德事皆自然 來。復作是思惟。是中勢力樂為得何果。即
知當得智慧果。何以故。智慧能為照明。如 經中說。諸比丘一切光明中智慧光為勝。復 作是念。我所樂慧光云何當得。即知若從
二勝處來。若三勝處來。二勝處者先已說。三 勝處者。所謂諦捨寂滅。或諦捨慧。或諦寂滅 慧。以是故我當修集如是諸勝處。我修
集是已得智慧光明。所願智慧自然而至。 如是相如是修集助道法者。十善道能令 至辟支佛地。
大乘品第三
[0101c26] 問曰。如仁已說。十善道能令人至聲聞辟 支佛地。十善業道。復令何等眾生至於佛 地。答曰。
所行十善道 勝於二種人
無量希有修 勝一切世間
發堅善二願 成大悲無礙
善受行方便 忍辱諸苦惱
不捨諸眾生 深愛諸佛慧
於佛力自在 樂盡遍行者
能破邪見意 受護佛正法
健堪受精進 堅心化眾生
不貪著自樂 及無量身命
一切事中上 所作無過咎
一切種清淨 一切勝處來
善道令此人 至十力世尊
[0102a12] 所修十善道勝二種人者。菩薩修十善道。 於求聲聞辟支佛者為轉勝。轉勝者。一心 修行常修行。為自利故修行。為他利故修
行。清淨修行。一心行者用意修行。常修行者 不中休息。為自利故修行者。生天人因緣 泥洹因緣。為他利修行者。菩薩修行十善
道。迴向利安一切眾生故。以是因緣故。 能度過算數眾生。清淨修行者。不壞行無 雜行。不濁行自在行。具足行不貪著行。智者
所讚行。壞者有行有不行。與此相違名不 壞行。雜者自不作令他作。與此相違名不 雜行。濁者與煩惱罪業合行。與此相違名 為不濁行。自在者。破戒人為田業妻子財
物所繫不得自在。持戒者無如是事。隨 意自在無所繫屬。具足者。盡行一切大小 戒。遮止諸煩惱。常憶念守護。為禪定作 因緣。迴向佛道能令同真際法性。是名
具足。不貪著者。不向世間不取戒相自 高卑他。智者所讚者。聲聞法中不隨生死。 但為涅槃故名智者所讚。此大乘法中。尚 不迴向聲聞辟支佛乘。何況生死。但向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智者所讚十善道。 問曰。修有何相名為善修。答曰。以無量 希有修十善道。勝一切世間。是名善修。問
曰。云何菩薩。以此修勝一切世間。答曰。諸 菩薩以五事修故。勝一切世間。一願二堅 心三深心四善清淨五方便。願者菩薩所行
願。一切凡夫人及聲聞辟支佛人所無。以 是故。菩薩所行願勝一切世間。如大智經 毘摩羅達多女問中。佛因目揵連說。菩薩 從初發願乃至道場。能為一切世間天及
人作福田。又勝一切聲聞辟支佛。又如淨 毘尼中。摩訶迦葉於佛前說。世尊善說希 有。所謂菩薩初一發願勝一切聲聞辟支佛。 又如偈中說。
菩薩初發心 與大慈悲合
為於無上道 即是心為勝
是故以此願 住於世間上
[0102b21] 堅心者。菩薩於諸苦惱所謂活地獄。黑繩地 獄。合會地獄。小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小炙 地獄。大炙地獄。阿鼻地獄。沸屎。劍林。灰
河。阿浮陀。尼羅浮陀。阿波簸。阿羅邏。休休。 欝鉢羅。拘勿陀。須曼那。分陀利。鉢頭摩。 寒熱地獄中種種拷掠。如是苦惱。畜生餓鬼
阿修羅人天。共相食噉互相恐怖。飢餓穀貴。 從天退失。慳妬瞋惱。恩愛別離。怨憎合會。 生老病死憂悲惱等。此六道中。所有諸苦若
見若聞若受。修十善道。為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時心終不壞。以是故此菩薩以堅心 修十善道。勝一切世間。如說。
地獄及畜生 餓鬼阿修羅
天人六趣苦 不能動其心
是故諸菩薩 以此堅固心
所修十善道 勝一切世間
[0102c08] 深心者。大心用心愛心念心。諸菩薩以如是 等心修十善道。勝一切世間。除諸佛世尊 及久行菩薩。如說。
深心及用心 利益世間心
菩薩以是心 勝一切世間
[0102c13] 善清淨者。菩薩修十善業道三種清淨。餘人 所無。以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菩薩人中寶 具深心淨心
以是善法力 世間所不及
[0102c17] 方便者。菩薩以方便力修於善法。餘人所 無。是故勝一切世間。無量修者。菩薩以五 因緣故名無量修。一時無量。二善根無量。
三緣無量。四究竟無量。五迴向無量。時無量 者。謂菩薩修行善業道過於時量。時量過 故。所修善業道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 說。
諸菩薩師子 所修善業道
過諸算數時 故修善最勝
[0102c26] 善根無量者。諸菩薩修無量無邊善根。從 是善根所修善業道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 間。如大乘法中淨毘尼經。佛告迦葉。譬如
生酥滿四大海。菩薩有為善根資糧亦如 是。是福德迴向無為智則大利益一切眾 生。是故菩薩雖處有為能勝一切世間。如 說。
為一切眾生 及求佛道故
善根則無量 以是勝世間
[0103a06] 緣無量者。菩薩不緣有量眾生故修集善 根。而所修善根不言為利益若干眾生。 菩薩但緣一切眾生故修集善根。是故菩
薩緣無量眾生所修善業道亦無量。勝一切 世間。如淨毘尼經中。佛告諸天子。如大菩 薩薄有慈悲心求利益他。是心能令無量 眾生得利樂。深發心菩薩。勤行精進亦如
是。能教化無量阿僧祇眾生令得涅槃樂。 如說。
菩薩無量善 功德自莊嚴
皆為度眾生 無量之大苦
[0103a17] 究竟無量者。初地中為發願故。已說十究 竟。是究竟無量故。菩薩所修善業道亦無量。 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菩薩修善道 從十究竟生
是故勝一切 無有能壞者
[0103a22] 迴向無量者。如初地中說。菩薩迴向果報無 量。以是迴向果報無量。所修善業亦無量。 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以無量因緣 修於善業道
迴向佛乘故 是以為最上
[0103a27] 希有者。諸菩薩修善道。以五因緣故名希 有。一堪受故。二精進故。三心堅故。四慧故。 五果故。堪受者。我當作天人中尊一切智慧
者。能如是堪受。是為希有。若人以指舉三 千大千世界。於虛空中令住百千萬劫。是 事可成。不足為難。若發願言我當作佛。 是為希有甚難。如說。
為無量佛法 立誓當作佛
是人無有比 何況有勝者
[0103b07] 精進者。多有人堪受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不能精進行六波羅蜜。若人以堪受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精進行六波
羅蜜。是名實堪受無量功德。精進希有故。 所修善業道亦希有。如說。
希有大精進 凡人念已怖
菩薩實行之 何得不希有
[0103b14] 心堅者。有人發精進心修集佛道。若有 障礙心不堅固則不能成。是故發精進 安住希有。堅心中則成其事。壞諸障礙。是
為菩薩修善業道第一希有。如說。
若人無堅心 尚不成小事
何況成佛道 世間無上者
[0103b20] 慧者。是堪受精進堅心皆以慧為根本。是故 菩薩慧為第一希有。能生如是堪受精進堅 心故。以慧為希有以慧為希有故。所修
善業亦希有。如說。
如有人堪受 欲得於佛法
精進得堅心 皆以慧為本
[0103b26] 果者。修善業故得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是 故希有。如說。
行此善得道 無量功德力
為諸眾生師 誰聞而不行
[0103c01] 堅願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為堅願。一於 聲聞乘心不轉。二於辟支佛乘不轉。三於 外道事不轉。四於一切魔事不轉。五無因 緣不轉。如說。
聞二乘解脫 何不為此道
若未入於位 則失菩薩道
又貪外道事 或為魔所壞
或復無因緣 自捨菩薩道
[0103c09] 善願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善願。一先籌 量得失者。二知道者。三知道果者。四不 貪惜自樂者。五欲滅眾生大苦者。如是
作願名為善願。如說。
先見世過患 佛道大利益
知行無上道 及其無量果
捨自寂滅樂 欲除眾生苦
發是無比願 為諸佛所讚
[0103c17] 大悲無礙者。以五因緣故。知菩薩有大悲。 一利安無量眾生故。於資生之物不生貪 惜。二不惜身。三不惜命。四不觀時久遠。
五欲怨親中等心利益。如說。
內外所愛物 於中不貪著
為利眾生故 及捨於身命
生死無量劫 猶如一眴頃
怨親中平等 名菩薩大悲
[0103c25] 無礙者。菩薩以五因緣故。悲心有礙。一以 地獄苦故。二以畜生苦故。三以餓鬼苦故。 四以惡人無返復故。五以生死過惡故。若
此五事不障其心是名無礙大悲。如說。
第一地獄苦 畜生餓鬼苦
惡人及生死 不障名大悲
菩薩能如是 佛說無礙悲
[0104a03] 善受行方便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善受 行方便。一知方時。二知他心所樂。三知轉 入道。四知事次第。五知引導眾生。
[0104a06] 知方時者知是方處。應以如是說法。知 是時中。應以如是說法知是方處。應 以如是因緣度眾生。知是時中應以如
是因緣度眾生菩薩先知是事已隨順而 行。如說。
若以世尊意 為他人解說
先應知二事 後隨時方說
若不知時方 而欲說佛意
不得所為利 而更有過咎
[0104a15] 知他心所樂者。知他深心為在何事為何 所樂。菩薩先知已。入眾生所知所樂。隨順起 發度脫方便。如是則不虛也。如說。
菩薩知眾生 深心難測意
先知其意已 漸令住佛意
遍知世間事 自利亦利他
若能如是者 說名善方便
[0104a22] 知轉入道者。能轉外道凡夫意令入佛道。 亦轉眾生惡事令住善事中。亦知轉聲聞 辟支佛道令入大乘中。已在佛法者不令
入外道。先知是事已隨順而修行。如說。
若人令眾生 遠離外道法
及諸不善者 入佛上寂滅
若知諸眾生 上中下之心
知已能引導 是名善方便
[0104b01] 知事次第者。如聲聞乘中。初說布施。次持 戒。次生天。次五欲過患。次在家苦惱。次出家 利樂。次說苦諦。次集諦。次滅諦。次道諦。次
須陀洹果。次斯陀含果。次阿那含果。次阿羅 漢果。次不壞解脫。次說諸無礙。辟支佛乘 中亦說。我我所物多有過患。捨此過患之
物得大利益。在家為過惡。出家為利益。次 眾鬧亂語為過惡。獨行為善利。聚落為過 惡。阿練若處為善利。厭離多欲多事。樂於
少欲少事。守護諸根。飲食知節。初夜後夜 隨時覺悟。觀緣取相樂住空舍。貴於持戒 禪定智慧不現奇異。令他歡喜但自利益。 樂於深法不隨他智。如大乘中次第者。
初說檀波羅蜜。次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 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初說 諦勝處。次說捨勝處滅勝處慧勝處。復次初
讚歎發菩提心。次十種願。次十究竟。次讚 歎遠離退失菩提心法。次修集不退失菩 提心法。次堅心精進。次堅固堪受。次堅誓。
復次初說能得諸地法。次說能住諸地法。 次說能得諸地底法。次說遠離諸地垢法。 次說能作淨地法。次說諸地久住法。次 說能到諸地邊法。次說能作不退失諸
地法。次說諸地果。次說諸地果勢力。復次 或初說歡喜地。次說離垢地。次說明地。次 說炎地。次說難勝地。次說現前地。次說深
遠地。次說不動地。次說善慧地。次說法雲 地。如說。
初施次持戒 果報得生天
無常在家過 出家為大利
次無上四諦 斷結證四果
是方便次第 令人住初乘
初說生死過 次說涅槃利
守護於諸根 持戒及禪定
不隨他智慧 功德樂獨處
自依不依他 樂求自利樂
亦不捨他人 深行頭陀法
其求中乘者 教法相如是
以四十不共 說佛無量德
亦說菩薩時 一切所行法
為利眾生故 次第說是法
自利及利他 說種種功德
亦說諸佛子 所樂十種地
求法大乘者 如是次第度
[0104c16] 引導者。隨眾生所樂門。知是門已。以是門 引導眾生。隨其所樂任其勢力而令得度。 如說。
或有諸眾生 可以深經書
難事及工巧 呪術以愛語
善說及資財 布施戒定慧
如是籌量已 引來入大乘
或現於女身 引導諸男子
復現男子身 引導於女人
示眾五欲樂 然後說欲過
而令一切人 得離於五欲
[0104c27] 善行是五事。是名菩薩善受行方便。能忍 苦惱者。若有人過算數劫於生死中能忍 諸苦惱。十善業道能令此人住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問曰。一切人皆樂樂惡苦。是 人云何能忍苦惱。答曰。以五因緣故。一樂 無我。二信樂空。三籌量世法。四觀業果 報。五念過算數劫唐受苦惱。如說。
樂無我空法 又知業果報
利衰等八法 處世必應受
亦念過去世 空受無量苦
何況為佛道 而當不受耶
[0105a09] 不捨於一切者。或有眾生第一弊惡無有 功德不可利益。菩薩於此終不生捨心。問 曰。若是惡人不可度者。云何不捨。答曰。以
五因緣故。一賤小人法故。二貴大人法故。 三畏誑諸佛故。四知恩故。五為是世間 事故出世間。如說。
欲度眾生故 生心持重擔
於惡怨賊中 心常不應捨
賤小貴大人 是小大差別
不應眾生中 愍憐心還息
於諸急難中 無事而利益
擔於重擔時 而不中懈廢
若發無上心 或有捨眾生
若自心疲苦 及惡人所害
即為欺誑於 十方三世佛
諸佛世中尊 為利益眾生
行種種苦行 修集於佛道
佛於恒沙劫 捨樂作福業
若捨一惡人 則為背佛恩
是故惡眾生 不應於中捨
若人於無量 阿僧祇劫中
所修集佛道 大悲為根本
若以貪欲心 瞋恚怖畏心
捨一可度者 是斷佛道根
[0105b04] 是故善業道能令不捨者至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深樂佛慧者。若人深樂佛慧。便疾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五因緣故。深
樂佛慧。一佛慧無與等。二佛智能令人為 世中尊。三佛以佛智自度其身。四佛智亦 度他人。五佛智是一切功德住處。如說。
諸佛之智慧 天上及世間
一切無與等 何況而得勝
諸佛以此智 為天阿修羅
一切世間人 恭敬而作禮
佛以智自度 亦度於他人
若得是佛智 是功德藏者
[0105b16] 於諸佛力及自在法中樂盡遍行者。遍行 名久習。一切行力名十種智力。自在名隨 意所作。若人深樂佛十力及自在法中盡遍
行。如是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久疾得。 以五因緣故樂盡遍行。一尊重諸佛教勅。 二諸佛有大弟子故。三身證一切法故。四
攝取墮落者。五已墮落者能拔濟之。如說。
尊佛教無比 佛子有四八
及以六三種 堪為諸天師
以佛智慧眼 見諸法現前
逆惡斷善根 及諸破戒等
如是墜落人 攝取而濟度
若人於佛力 自在中遍行
涅槃及天福 常在此人手
[0105c01] 於是中諸佛以佛力能為五種事。一令眾 生學聲聞乘。二令眾生學辟支佛乘。三令 眾生學大乘法。四力具足者令得解脫。五
力劣者令住世樂。如說。
諸佛以神力 令厭離眾生
或令學小乘 中乘及大乘
有力具足者 令其得解脫
力不具足者 生天令世樂
[0105c09] 自在者。諸佛於五事中自在。一諸神通自 在。二自心中得自在。三滅盡中得自在。四 聖如意中得自在。五壽命中得自在。如說。
飛行等自在 自心得自在
於滅禪定中 如入出自舍
一切淨不淨 隨心而能轉
命不為他害 自緣亦無盡
如是等自在 一切法亦爾
是故人師子 名為自在者
[0105c18] 能破惡意者。所謂遠離正道。凡夫九十六 種外道等。略說惡意者。說五陰為我。或言 我有五陰。或言五陰中有我。或言我中有
五陰。或言離五陰有我。如說。
若五陰是我 即為墮斷滅
則失業因緣 無功而解脫
餘殘有四種 異陰無有相
無相無有法 皆應如是破
[0105c26] 復次五邪見名為惡意。所謂邪見身見邊見 見取戒取。如說。
破因果邪見 二十種身見
有見及無見 下事以為最
但以戒力故 而得於解脫
如先一異破 此見如是破
正意八道破 說名得解脫
[0106a04] 守護諸佛正法者。若人能守護諸佛所教法 所謂十二部經。以其心能信能受。十善業道 能令此人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五因
緣故應受護正法。一知報諸佛恩故。二 令法久住故。三以最上供養供養諸佛故。 四利益無量眾生故。五正法第一難得故。 如說。
若人欲施作 諸佛所受事
亦令法久住 以上供養佛
為欲療治於 眾生之重病
亦知諸世尊 從苦得是法
以是因緣故 知法為難得
是故有智者 應當愛護法
[0106a17] 於是中。以五因緣故。名為愛護正法。一如 所說行。二令他人如法行。三除破佛法刺 蕀故。四離四黑印。五行四大印。如說。
自於佛法中 如佛所教住
悲心不悋法 亦令他得住
又破於魔眾 及外道論師
若憎佛法者 以無瞋心破
遠離四黑印 受行四大印
如是則名為 愛護於正法
[0106a26] 勇健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為勇健。一破 魔賊故。二破外道賊故。三破煩惱賊故。 四破諸根賊故。五破五陰賊故。如說。
惡魔起兵眾 道樹欲害佛
常求於佛便 嬈亂聽者心
佛日出世間 魔請令涅槃
常亂受學者 破於解脫道
乃至於今日 其心猶不息
是憎涅槃者 善人之大賊
應以戒定慧 摧破魔力怨
自謂有智慧 常輕慢於佛
以種種因緣 滅佛法故出
常憎佛弟子 自失教他失
是諸外道輩 世間之大賊
當以無瞋心 應以多聞慧
及以大心力 摧破外道怨
煩惱力起業 輪轉墮惡道
煩惱力障故 不能行大道
以煩惱力故 墮種種邪見
以煩惱力故 不行甘露道
以是因緣故 煩惱最大賊
以正念定慧 破此煩惱賊
若為根賊牽 令人墮惡道
又墮天人中 不得至涅槃
今此諸根賊 何不以慚愧
正念及智慧 摧破諸根賊
譬如世間人 以軟語欺誑
財物及刀矟 以此四除賊
以此五陰故 受生老病死
亦墮大怖畏 得諸急苦惱
五陰因緣故 憂悲及啼哭
五陰因緣故 受種種諸苦
是故汝當知 應以知見法
摧破此五陰 猶如破怨賊
[0106c02] 堪受者。心志力強有大人相。見事深遠。以 五因緣故。名為堪受者。一所願事成其心不 高。二所願不成心亦不下。三苦惱切己其
心不動。四樂事加身心亦不異。五其心深 遠。若瞋若喜難可得知。如說。
身心新苦至 其意亦不動
隨意樂事至 大智心不異
若瞋喜怖畏 他人不能測
如是深心相 是說堪受者
[0106c11] 勤精進者。於五事中勤行精進。一未生惡法 為不生故勤行精進。二已生惡法為斷滅 故勤行精進。三未生善法為令生故勤行
精進。四已生善法為增長故勤行精進。五 於世間事中有所作無能障礙故勤行精 進。如說。
斷已生惡法 猶如除毒蛇
斷未生惡法 如預斷流水
增長於善法 如溉甘果栽
未生善為生 如攢木出火
世間善事中 精進無障礙
諸佛說是人 名為勤精進
[0106c23] 堅心化眾生者。若菩薩於五乘中教化眾 生時。供養輕慢憎愛怖畏苦樂疲極等事中 其心不轉。是名堅心化眾生。五乘者。一者
佛乘。二者辟支佛乘。三者聲聞乘。四者天乘。 五者人乘。如說。
如應以一心 一切諸力勢
依種種方便 離於憎愛心
教化諸眾生 離垢心清淨
令得無量世 難得無上乘
若入無勢力 不堪住大乘
次教辟支佛 聲聞天人乘
[0107a05] 不貪自樂者。所謂不著一切諸樂。菩薩以 五因緣故不貪自樂。一樂無常如水泡。二 世樂變苦。三從眾緣生故。四從渴愛起故。
五少樂如蜜渧故。如說。
樂少住如泡 變苦如毒食
三合從觸有 貪欲 㽿 故生
若離於貪愛 更無有別樂
如枯井蜜渧 樂少而苦多
利益眾生者 不應有貪著
[0107a14] 及無量身命者。菩薩以五因緣故不貪惜 身。一身不從先世來。二不去至後世。三 不堅牢。四是身無我。五無我所。如說。
汝身眾穢聚 不淨遍充滿
不從先世來 不持至後世
雖久好供事 而破大恩分
是身不堅固 如沫不久壞
緣生無定性 無性不自在
是故應當知 非我非我所
是身無量過 不應有貪惜
[0107a24] 菩薩以五因緣故不貪惜壽命。一樂慧命 故。二怖畏罪故。三念無始生死中無量死 故。四與一切眾生共受故。五不可免故。如 說。
從多聞正論 生貪慧命故
怖畏失命時 而起於罪惡
又見一切人 無脫死王者
不可以財智 方便力所免
修集善法者 何得惜是命
[0107b04] 一切事中上者。若人有所作事必能究竟。是 名為上人。菩薩以五事發必得究竟。一者 財物。二者布施。三持戒。四修定。五道德。如 說。
勤求聚財利 慇懃行布施
次第淨持戒 精進求禪定
行種種方便 生八道解脫
是名諸事中 名之為上人
[0107b12] 所作無過咎者。是菩薩所作智者不呵。以 五因緣故。所作無過智者不呵。一作可作 事。二大果利。三不壞法。四次後無過。五
大名聲。如說。
先種種籌量 自作易作事
從是事所得 無量大果利
不妨於善法 作已無惡隨
善人所讚歎 名聞廣流布
智者所起業 名為無過咎
可作及易作 自屬於己身
無量大功德 疾得果利益
智者如是知 後無有過咎
應加勤精進 而作如是事
[0107b25] 一切種清淨一切勝處來者。以五因緣故 諸勝處一切種清淨。一深心清淨。二迴向清 淨。三自如說行勝處。四令他人行。五離諸
勝處相違法所謂妄語慳貪戲調愚癡。如說。
菩薩深淨心 遠離於諂曲
皆以四勝處 迴向於佛道
先自修善法 後令他人行
菩薩如是者 四勝處清淨
[0107c04] 十善道能令至十力世尊者。如是修習十 善業道。能令人至十力。十力者名為正遍 知。正遍知者則是佛。以五因緣故名世尊。
一斷過去世疑。二斷未來世疑。三斷現在 世疑。四斷過三世法疑。五斷不可說法疑。 如說。
無始過去世 通達無有疑
無邊未來世 知通達無疑
十方無有邊 現在一切世
出過於三世 無為微妙法
十四不可說 亦通無有疑
是故功德藏 諸佛名世尊
[0107c16] 如是功德成就者十善業道能令菩薩至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求佛道者。應 如是修十善業。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