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 Zhu Pi Po Sha Lun 十住毘婆沙論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八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入寺品第十七
[0059b25] 如是在家菩薩。不應於諸事中生貪著 心我我所心。何以故。隨所貪著難捨之物 法應施與。若能施與則除此過。菩薩如是
無有貪著慳惜之心可以處家。問曰。在家 菩薩。或有貪惜愛著之物有來求者。此應 云何。答曰。
於所貪著物 有來求索者
當自勸喻心 即施勿慳惜
[0059c04] 菩薩所貪惜物。若有乞人急從求索。汝以 此物施與我者速得成佛。菩薩即時應自 勸喻而施與之。如是思惟。若我今者不捨
此物。此物必當遠離於我。設至死時不隨 我去。此物則是遠離之相。今為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具足檀波羅蜜故施與。後至死
時心無有悔。經說。不悔心死必生善處。是 得大利云何不捨。如是自勸猶貪惜者應 辭謝乞者言。
我今是新學 善根未成就
心未得自在 願後當相與
[0059c15] 應辭謝乞者言。勿生瞋恨。我新發意善根 未具。於菩薩行法未得勢力。是以未能 捨於此物。後得勢力善根成就。心得堅固 當以相與。復次。
若眾不和合 斷於經法事
菩薩應隨力 方便令不絕
[0059c21] 眾僧或以事緣諍競乖散法事有廢。在家菩 薩應勤心方便彼此之間心無所偏。若以 財物若以言說禮敬求請令還和合。或以
乏少衣食因緣。或邪見者橫作障礙。或說 法者欲求利養。或聽法者心不恭敬。在家 菩薩於此事中隨宜方便。若以財物若以 言說下意求請使法事不廢。法事不廢者。
是為然佛法燈供養十方三世諸佛。復次。
齋日受八戒 親近淨戒者
以戒善因緣 深心行愛敬
[0060a02] 齋日者。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 十九日三十日。及遮三忌。三忌者。十五日 為一忌。從冬至後四十五日。此諸惡日多
有鬼神侵剋縱暴。世人為守護日故過中 不食。佛因教令受一日戒。既得福德。諸天 來下觀察世間見之歡喜則便護念。在家菩 薩於諸小事猶尚增益。何況先有此齋而
不隨順。是故應行一日齋法。既得自利亦 能利人。問曰。齋法云何。答曰。應作是言。 如諸聖人常離殺生。棄捨刀杖常無瞋 恚。有慚愧心慈悲眾生。我某甲今一日一
夜遠離殺生。棄捨刀杖無有瞋恚。有慚 愧心慈悲眾生。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 諸聖人常離不與取。身行清淨受而知足。 我今一日一夜遠離劫盜不與取。求受清淨
自活。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 斷婬泆遠離世樂。我今一日一夜除斷婬 泆遠離世樂淨修梵行。以如是法隨學 聖人。如諸聖人。常離妄語。真實語正直
語。我今一日一夜遠離妄語。真實語正直語。 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遠離 酒。酒是放逸處。我今一日一夜遠離於酒。 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遠離歌
舞作樂花香瓔珞嚴身之具。我今一日一夜 遠離歌舞作樂華香瓔珞嚴身之具。以如 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遠離高廣大 床處在小榻草蓐為座。我今一日一夜。遠
離高廣大床。處在小榻。草蓐為座。以如是 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過中不食。遠 離非時行非時食。我今一日一夜過中不食 遠離非時行非時食。以如是法隨學聖人。
如說。
殺盜淫妄語 飲酒及華香
瓔珞歌舞等 高床過中食
聖人所捨離 我今亦如是
以此福因緣 一切共成佛
[0060b09] 親近持淨戒比丘者。在家菩薩應親近諸 比丘盡能護持清淨禁戒成就功德防遠 眾惡者。以戒善因緣者。又應親近持戒比
丘身口業淨心行直善無眾惡者。深心愛敬 者於上直心善行持戒比丘成就諸功德者。 應生最上恭敬深心愛樂。問曰。在家菩薩 若於持戒比丘成就功德生愛敬心者。應
於破戒比丘生輕恚心耶。答曰。
若見破戒者 不應起輕恚
[0060b18] 在家菩薩若見破戒雜行比丘威儀不具所 行穢濁覆藏瑕疵無有梵行自稱梵行。於 此比丘不應輕慢有瞋恚心。問曰。若不瞋 恨應生何心。答曰。
應生憐愍心 訶責諸煩惱
[0060b23] 在家菩薩若見破戒比丘不應生瞋恨輕 慢應生憐愍利益之心。作是念。咄哉此人 遇佛妙法。得離地獄畜生餓鬼色無色界邊
地生處。諸根具足不聾啞不頑鈍。值佛妙 法別識好醜。心存正見解知義理。人身難 得如大海中有一眼鼈頭入板孔。生在 人中倍難於此。既聞佛法能滅諸惡度諸
苦惱得至正智。捨諸資生所有多少。永割 親族無所顧戀。若生凡庶或在種姓。信 佛語故能捨出家。常聞破戒之罪。所謂自 賤其身智所訶責。惡名流布常懷疑悔。死
墮惡道得聞此事而猶破戒。行十善道 乃得人身。而不能如法善用以自利益。咄 哉三毒其力甚惡。常陵眾生難得捨離。諸 佛種種呵罵煩惱惡賊惡行如實有理。如
是思惟不應輕賤破戒之人。又作是念。若 我不能都離瞋恚輕慢心者。應自思惟。佛 法無量猶如大海。或有開通而我不知。如
大乘決定王經中。佛告阿難。或有比丘。根 鈍闇塞心不明了。不達諸法相。常念有想 無想法中而取有想。生男女想生罪礙 想生垢想生淨想。生如是想者。名為
鈍根。心不明了則為有罪。阿難。若人一切 法中不能善解名為不了。一切諸法從初 以來。本體性相常不可得。是人不知如是 之事。生是諸想則與外道無有差別。阿
難。我所說法皆有開通明了清淨。此中無 罪亦無罪者。阿難。罪名疑悔愚癡闇冥。罪 者名生眾生想我想命想人想。皆因身見 名為罪者。於我法中無如此人。若我法中
定實有我眾生命人身見等者。不言我法 有開非是不開。我法從本已來常清淨明 了。復次阿難。若決定有罪有受罪者則身 即是神即墮常見則無佛道。若身異於神
即墮斷見亦無佛道。如是六十二見皆可 是菩提但是事不然。是故阿難。我於大眾 中師子吼說而無所畏言。我法有開非不 有開。從本已來常清淨明了。阿難。若罪定
有。則畢竟無涅槃。我則不言我法有開。阿 難。我法實從本已來清淨明了。是故我弟 子降心安隱無有疑悔。無諸罪惡清淨行 道。菩薩應如是思惟不應瞋恚破戒者。又
作是念。是戒必定得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何以故。曾聞必定菩薩有起罪者。如過 去十萬劫。有菩薩誹謗漏盡阿羅漢。名為
阿羅漢。又聞必定菩薩於此劫前三十一劫。 以矛刺須陀洹。又此賢劫中。聞有菩薩 誹謗劬樓孫佛言何有禿人而當得道。 如是等眾生難可得知。是故我於此事何
用知為。得失好惡彼自作自受何豫於我。 我今若欲實知彼事。或自傷害籌量眾生。 佛所不許。如經中說。佛告阿難。若人籌量
於他即自傷身。唯我可得籌量。眾生與我 等者亦應籌量。如說。
有瓶蓋亦空 無蓋亦復空
有瓶蓋亦滿 無蓋亦復滿
當知諸世間 有此四種人
威儀及功德 有無亦如是
若非一切智 何能籌量人
寧以見威儀 而便知其德
正智有善心 名為賢人相
但見外威儀 何由知其內
內有功德慧 外現無威儀
遊行無知者 如以灰覆火
若以外量內 而生輕賤心
敗身及善根 命終墮惡道
外詐現威儀 遊行似賢聖
但有口言說 如雷而無雨
諸心所行處 錯謬難得知
是故諸眾生 不可妄度量
唯有一切智 悉知諸心心
微密所行處 是故量眾生
佛言與我等 乃能量眾生
若佛如是說 誰能籌量人
若見外威儀 稱量其內德
自敗其善根 如水自崩岸
若於此錯謬 則起大業障
是故於此人 不應起輕賤
[0061b14] 是故在家菩薩不應於破戒人起輕慢瞋 恚。又持戒破戒白衣之人不與同住。何由得 知。我若欲於此事分別明了者則起罪障。
罪障因緣故於千萬劫受諸苦分。如無行 經中說。又大乘經中。佛告郁伽羅長者。如 是在家菩薩應於破戒比丘生憐愍心。是 人垢行惡行不善。何以故。是人披如來善
寂滅聖主法衣。自不善軟不能調伏諸根 行敗壞行。又佛經中說。不輕未學。此非人 罪是煩惱罪。此人以是煩惱起不善事。又
佛法有開。是人或能自除過罪。正念因緣得 入法位。若入必定在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又如佛言。唯有智慧可破煩惱。又復
說言。不應妄稱量人。若稱量者則為自傷。 唯佛智慧乃能明了。如此事者非我所知。 即於破戒人中不生瞋恚輕慢之心。復次。
菩薩若入寺 應行諸威儀
恭敬而禮拜 供養諸比丘
[0061c03] 是在家菩薩若入佛寺。初欲入時於寺門 外五體投地。應作是念。此是善人住處。是 空行者住處。無想行者住處。無願行者住
處。此是行慈悲喜捨者住處。此是正行正念 者住處。若見諸比丘威儀具足視瞻安詳攝 持衣鉢坐臥行止寤寐飲食言說寂默容儀 進止皆可觀察。若見比丘修行四念聖所行
處持戒清淨誦讀經法精思坐禪。見已恭肅 敬心禮拜親近問訊。應作是念。
若我恒沙劫 常於天祠中
大施不休廢 不如一出家
[0061c14] 是菩薩爾時應作是念我如法求財。於恒 河沙等劫常行大施。是諸施福猶尚不如 發心出家。何況有實。何以故。在家則有無
量過惡。出家能成無量功德。在家則潰閙。 出家則閑靜。在家則屬垢。出家則無屬。在 家是惡行處。出家是善行處。在家則染諸塵
垢。出家則離諸塵垢。在家則沒五欲泥。出 家則出五欲泥。在家難得淨命。出家易得 淨命。在家則多怨賊。出家則無怨賊。在家
則多惱礙。出家則無惱礙。在家是憂處。出 家是喜處。在家是惡道門。出家是利益門。在 家是繫縛。出家是解脫。在家則雜畏。出家則
無畏。在家有鞭杖。出家無鞭杖。在家有刀 矟。出家無刀矟。在家有悔熱。出家無悔熱。 在家多求故苦。出家無求故樂。在家則戲調。
出家則寂滅。在家是可愍。出家無可愍。在 家則愁悴。出家無愁悴。在家則卑下。出家則 高顯。在家則熾然。出家則寂滅。在家則為
他。出家則自為。在家少勢力。出家多勢力。 在家隨順垢門。出家隨順淨門。在家增刺 棘。出家破刺棘。在家成就小法。出家成就
大法。在家作不善。出家則修善。在家則有 悔。出家則無悔。在家增淚乳血海。出家竭 淚乳血海。在家則為諸佛辟支佛聲聞所呵
賤。出家則為諸佛辟支佛聲聞所稱歎。在 家則不知足。出家則知足。在家則魔喜。出 家則魔憂。在家後有衰。出家後無衰。在家
則易破。出家則難破。在家是奴僕。出家則 為主。在家永在生死。出家究竟涅槃。在家 則墮坑。出家則出坑。在家則黑闇。出家則
明顯。在家不能降伏諸根。出家則能降伏 諸根。在家則傲誕。出家則謙遜。在家則鄙陋。 出家則尊貴。在家有所由。出家無所由。在
家則多務。出家則小務。在家則果小。出家 則果大。在家則諂曲。出家則質直。在家則多 憂。出家則多喜。在家如箭在身。出家如身
離箭。在家則有病。出家則病愈。在家行惡 法故速老。出家行善法故少壯。在家放逸 為死。出家有智慧命。在家則欺誑。出家則
真實。在家則多求。出家則少求。在家則飲雜 毒漿。出家則飲甘露漿。在家多侵害。出家 無侵害。在家則衰耗。出家無衰耗。在家如
毒樹果。出家如甘露果。在家則怨憎和合。出 家則離怨憎會苦。在家則愛別離苦。出家則 親愛和合。在家則癡重。出家則癡輕。在家
則失淨行。出家則得淨行。在家則破深心。 出家則成深心。在家則無救。出家則有救。 在家則孤窮。出家不孤窮。在家則無舍。出
家則有舍。在家則無歸。出家則有歸。在家 則多瞋。出家則多慈。在家則重擔。出家則 捨擔。在家則事務無盡。出家則無有事務。
在家則罪會。出家則福會。在家則苦惱。出家 則無苦惱。在家則有熱。出家則無熱。在家 則有諍。出家則無諍。在家則染著。出家無
染著。在家有我慢。出家無我慢。在家貴財 物。出家貴功德。在家有災害。出家滅災害。 在家則減失。出家則增益。在家則易得。出家
則難遇。千萬劫中時乃一得。在家則易行。 出家則難行。在家則順流。出家則逆流。在 家則漂流。出家則乘栰。在家則為煩惱所 漂
。出家則有橋樑自度。在家是此岸。出 家是彼岸。在家則纏縛。出家離纏縛。在家 懷結恨。出家離結恨。在家隨官法。出家隨
佛法。在家有事故。出家無事故。在家有苦 果。出家有樂果。在家則輕躁。出家則威重。 在家伴易得。出家伴難得。在家以婦為伴。
出家堅心為伴。在家則入圍。出家則解圍。 在家則以侵惱他為貴。出家則以利益他 為貴。在家則貴財施。出家則貴法施。在家
則持魔幢。出家則持佛憧。在家有歸處。 出家壞諸歸處。在家增長身。出家則離身。 在家入深榛。出家出深榛。復次。
又於出家者 心應深貪慕
[0062b29] 是在家菩薩。如是思惟出家功德。於出家 者心應貪慕。我何時當得出家得有如是 功德。我何時當得出家次第具行沙門法。
則說戒布薩安居自恣次第而坐。我何時當 得聖人所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熏修法 衣。何時當得持聖人相。何時當得閑林靜 住。何時當得持鉢乞食得與不得。若多若
少若美若惡若冷若熱次第而受趣以支身 如塗瘡膏車。何時當得於世八法心無 憂喜。何時當得關閉六情如縶狗鹿魚蛇 猴鳥。狗樂聚落鹿樂山澤。魚樂池沼蛇
好穴處。猴樂深林鳥依虛空。眼耳鼻舌身 意常樂色聲香味觸法。非是凡夫淺智弱志 所能降伏。唯有智慧堅心正念。乃能摧伏 六情寇賊不令為患自在無畏。何時當得
樂欲坐禪誦讀經法樂斷煩惱樂修善法 樂著弊衣。趣足障體。念昔在俗多行放逸。 今得自利又利他故。當勤精進。何時當得 隨順菩薩所行道法。何時當得亦為世間
作無上福田。何時當得離恩愛奴。何時當 得脫是家獄。如說。
禮敬諸塔寺 因佛生三心
[0062c22] 是在家菩薩既已慕尚出家。若入塔寺敬 禮佛時。應生三心。何等為三。我當何時 得於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摩睺
羅伽人非人中受諸供養。何時當得神力 舍利流布世間利益眾生。我今深心行大 精進。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作佛 已入無餘涅槃。復次。
詣諸比丘時 隨所行奉事
默然順所誨 濟乏無所惜
[0063a02] 是在家菩薩敬禮塔已。求造諸比丘說法 者。所持律者。讀修多羅者。讀摩多羅迦 者。讀菩薩藏者。作阿練若者。著納衣者。乞
食者。一食者。常坐者。過中不飲漿者。但三 衣者。著褐衣者。隨敷坐者。在樹下者。在 塚間者。在空地者。少欲者。知足者。遠離者。
坐禪者。勸化者。應各隨諸比丘所行奉事。 若至讀阿毘曇者所。隨其所說諸法性相 相應不相應等請問所疑。問已習學。若遇 持律者。應當請問起罪因緣罪之輕重滅罪
之法及阿波陀那事。問已修學行。若遇讀 修多羅者。應當請問諸阿含諸部中義習 學多聞。若遇讀摩多羅迦應利眾經憂陀那 波羅延法句者。應當學習如是等經。若
遇讀菩薩藏者。應當請問六波羅蜜及方 便事問已修學。若遇阿練若。應學其遠離 法。若遇坐禪者。應學其坐禪法。餘諸比丘 亦應如是隨其所行請問修學無所違
逆。攝護口者詣諸比丘應善攝口安詳默 然。觀時觀土隨事思惟心不錯亂少於語 言。又於說法者所。諸比丘等隨所乏少。若 衣若鉢若尼師壇。資生之物隨力而施無所
匱惜。所以者何。菩薩尚應施諸惡人。何況 比丘有功德者。乃至身肉猶當不惜。況復 外物。助道因緣。復次。
若行布施時 莫生他煩惱
[0063a28] 行布施時若與一人。一人不得便生恚惱。 應善籌量而行布施。勿使他人生於恚惱。 何以故。
將護凡夫心 應勝阿羅漢
[0063b03] 是在家菩薩。施諸比丘衣服飲食醫藥臥具 供養迎送敬禮親近。將護凡夫心。應勝將 護阿羅漢。何以故。諸阿羅漢於利衰毀譽稱
譏苦樂心無有異。凡夫有愛恚慳嫉故能 起罪業。以是罪業墮在地獄畜生餓鬼。是 故應深將護凡夫。菩薩事者。皆為利益一 切眾生布施。非為自樂不為自得後世果
報。非如市易。復次。
因以財施故 可以法施攝
隨所欲利益 教發無上心
[0063b13] 是在家菩薩為自利故隨所利益。比丘若以 衣施。若以鉢施。如是等種種餘財物施。如 是比丘未入法位未得道果。應勸令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何以故。因財施攝 故得以法施攝。或於所施檀越有愛敬心 信受其語。復次。
為欲護持法 捨命而不惜
療治病比丘 乃至以身施
[0063b21] 是在家菩薩為欲護持法故。乃至自捨身 命。勤行精進摧破六十二種外道及諸魔民 憎嫉佛法者。佛弟子中或有邪行詭異佛
法。如是之人如法摧破。名為護持法。又應 於諸多聞說法者。加信敬心四事供養。亦 名護持法。若自讀誦解說書寫修多羅毘 尼阿毘曇摩多羅迦菩薩藏者。亦教他人讀
誦解說書寫。以是因緣法得久住利益一 切。在家出家稱揚歎說法久住利。若法疾滅 說有過惡。又念如來久遠已來。行菩薩道 行諸難行乃得是法。以是因緣於諸在家
出家。勤心精進示教利喜。若令得道。若令 入阿惟越致。略說護法因緣。令得一切安 樂之具。亦復自能如說修行。皆名護持法。
復次是在家菩薩法。若有病比丘應須療治。 是菩薩乃至捨身為治其病而不愛惜是 最為要。出家之人應於在家求此要事。所 謂身自瞻視疾病供給醫藥。復次。
決定心布施 施已而無悔
[0063c11] 是菩薩若為護持正法。若為瞻視病人。應 時供施心無有悔。是名清淨施。若不求果 報。不分別是應受是不應受。但以憐愍
利益心與。是名清淨施。如說。
若人悲心施 是名清淨施
不言是福田 不言非福田
若人行布施 無所為故與
若人為果報 是名為出息
是故說施已 心無有悔恨
乃至微小福 皆向無上道
[0063c21] 以是布施因緣所得福德。皆應迴向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求今世後世利樂及小 乘果。但為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我先說在家菩薩餘行當說者今已說竟。 皆於大乘經中處處抄集。隨順經法菩薩 住是行中。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二 地中多說出家菩薩所行。在家出家菩薩共
行今當復說。
◎
◎共行品第十八
[0064a01] 問曰。汝言當說在家出家菩薩共行法今 可說之。答曰。忍辱法施法忍思惟不曲法。 尊重法不障法。供養法信解修空。不貪
嫉隨所說行。燈明施伎樂施乘施正願攝 法思量利安眾生。等心於一切。此是在家 出家共行要法。是故偈說。
行忍身端嚴 法施知宿命
法忍得總持 思惟獲智慧
於諸法不曲 常得正憶念
[0064a10] 行忍得端嚴者。能忍惡言罵詈呪誓繫縛 刀杖考掠搒笞。心不動異悉能堪受。如是 忍辱所獲果報。生於人天常得端正。後成
佛時相好無比。法施知宿命者。行法施者 能知過去無量劫事。法施名為種種分別。聲 聞乘辟支佛乘佛乘解說義理。法施果報雖
有三十五。要者知宿命。說法因緣斷人所 疑。是故得知宿命。法忍得總持者。法名 應空無相無願應六波羅蜜菩薩諸地。一切
菩薩所行之法。曉了明解心能忍持。名為法 忍。行是忍者則得總持。總持名為如所聞 經如所讀誦其中義趣乃至百千萬劫終 不忘失。思惟得智慧者。思惟名為籌量善
法分別義趣。是故能得今世後世利益。不 曲心得正念者。不曲名為質直無諂。修行 此法則於一切法中得堅固念。復次。
重法法則堅 不障得守護
供養法值佛 信解捨諸難
[0064a28] 重法法則堅者。若人尊重恭敬於法法則 堅固。堅法名為所受持習學之法自然牢堅 不可動轉。後成佛時多有菩薩聲聞弟子。
住是堅固法無能障其所受法者。又堅名 為法得久住。不障得守護者。若人說法及 人聽法。不橫與作障礙之事。後成佛時。諸 天世人共守護法。未得佛道常能護持諸
佛正法。諸佛滅後守護遺法。乃能至於後佛 出世。以是因緣菩薩聲聞。皆應盡心善守 護法。供養法值佛者。供養名為恭敬諸法。
法施法會敬心供養說法之人。施設法座 起立禪坊。莊挍嚴飾講法之處。如是深心 愛樂。供養法因緣故。得值諸佛。以信解 捨諸難者。信名於諸善法深生欲樂。以
是法故得離八難。解者能滅諸罪。能於諸 善法中。以心力故隨意而解。如十一切入 隨意所解。若人多有信解力者。能滅無始
生死已來無量罪惡。如先悔過品中說。復次。
修空不放逸 不貪得成利
隨說滅煩惱 燈施得天眼
[0064b19] 修空不放逸者。修有二種得修行修。修 空力故。信有為法皆是虛誑亦不住空。諸 法無定。是故常自攝撿心不放逸。不貪得
成利者。貪名於他物中生貪取心。若除 是事所求皆成所願皆滿。隨說滅煩惱者。 隨有所說身即行之則斷煩惱於諸事中 皆如說行。世世已來諸煩惱氣常熏其心則
皆除滅。轉諸煩惱惡氣習性。燈施得天眼 者。若人然燈供養佛聲聞辟支佛及塔像舍 利。以是因緣得天眼報。復次。
樂施天耳報 以正願淨土
乘施獲神足 攝法得具僧
[0064c02] 樂施得天耳報者。於大會作諸音樂供 養於佛得天耳報。乘施得神足者。乘名輦 輿象馬等乘。復有人言。以履屣等施亦得
神足。以正願淨土者。隨以所願取清淨 土。若金銀頗梨珊瑚琥珀車 璩 碼瑙無量眾 寶清淨國土。攝法得具僧者。若菩薩具足
行四攝法。得具足僧。以布施愛語利益同 事。攝取眾生故。後成佛時得清淨具足無 量菩薩僧及聲聞僧。如阿彌陀佛有二種僧
清淨具足。願具足者如先十願中說。復次。
利益眾生故 一切所愛敬
平等心無二 得為最勝者
[0064c14] 若菩薩以身口意業有所作。皆為利益安 樂眾生。是故眾生皆悉敬愛。若菩薩於諸眾 生怨親中人行平等心。不捨一切眾生。以
是業報得為最勝。勝名能勝貪欲瞋恚愚 癡一切煩惱惡法故名為佛。問曰。人皆俱 有眼耳鼻舌口等無有異。云何得知是 佛。答曰。佛有三十二大人相。有是相者當
知是佛。在家出家應當分別了知三十二 相。是相以何法得是法。以何業得是相。 是業亦應當知。何以故。欲得功德。當知是
相欲得是相。當知是業。問曰。如此事者於 何得解。答曰。
於法相品中 一相三分別
[0064c27] 阿毘曇三十二相品中。一一相有三種分別。 悉應當知。問曰。云何為一一相有三種分 別。答曰。一說相體。二說相果。三說得相業。
手足輪相等先已說。轉輪聖王亦有是相。諸 菩薩亦有是相。餘人亦有。但不如耳手足 輪者。手足掌中有千輻輪。具足明了如印文
現。足安住不動名足安立相。網縵軟薄猶 如鵝王畫文明了如真金縷故名手足網 相。柔軟猶如兜羅樹綿如嬰兒體其色紅 赤勝身餘分名為手足柔軟相。手掌足下
項上兩腋七處俱滿故名七處滿相。脩指 纖 傭 故名長指相。足跟長廣故名足跟廣 相。身長七肘不曲故名身直大相。足上隆起
故名足趺高相。毛上向右旋故名毛上旋 相。 傭 � 漸麁如伊泥鹿 � 故名鹿 � 相。平 立兩手摩膝故名長臂相。如寶馬寶象陰
不現故名陰藏相。第一金色光明故名金 色相。皮軟如成鍊金不受塵垢故名皮 薄細密相。一一孔一毛生故名一一毛相。眉 間白毫光如珂雪故為白毛相。如師子前
身廣厚得所故名師子上身相。肩圓大故 名肩圓大相。腋下平滿故名腋下滿相。舌 根不為風寒熱所壞故善分別諸味餘人 不爾故名知味味相。身縱廣等如尼駒樓
樹故名圓身相。肉髻團圓髮右上旋故名 肉髻相。舌如赤蓮華廣長而薄故名廣長 舌相。聲如梵王迦陵頻伽鳥故名梵音相。 頰圓廣如鏡故名師子頰相。齒白如珂雪
如君坻華故名齒白相。平齊不參差故 名齒齊相。齒密緻不疎故名具足齒相。齒 上下相當故名四十齒相。眼白黑分明淨無 赤脈故名紺青眼相。 睫
不交亂上下俱眴 不長不短故名為牛王 睫 相。於諸所尊迎 送恭敬。於塔寺中大法會處說法處。供給人 使故得手足輪相。有是相故。在家作轉輪
聖王。多得人民。出家學道。多得徒眾。所受 諸法堅持不捨故得安立足相。有是相故 無能傾動。常修四攝法布施愛語利益同 事故得手足網縵相。有是相故速攝人眾。
以諸香甘美濡飲食供施於人及諸所尊 供給所須故得手足柔軟相及七處隆滿 相。有是相故多得香甘美軟飲食。救免應 死及增壽命。又受不殺戒故得纖長指相
足跟滿相身大直相。有是相故壽命長遠。所 受善法增益不失故得足趺高毛上向右 旋相。有是相故得諸功德不退失。能以技 藝及諸經書教授不惜及履屣等施故得
伊尼鹿 � 相。有是相故諸所修學速疾 如意。有來求索無所遺惜故得 傭 長臂 相。有是相故能得勢力能大布施。能善調
人不令眾生親里遠離。若有乖離還令 和合故得陰藏相。有是相故多得弟子。 以好淨潔衣服臥具樓閣房舍施故得金色 相及皮膚薄相。有是相故得好淨潔衣服臥
具樓閣房舍。隨所應供養和尚阿闍梨父 母兄弟及所尊重善能衛護故得一一孔一 毛生毛右旋相白毛莊嚴面相。有是相故 無與等者。慚愧語隨順語愛語故得上身
如師子相肩圓大相。有是相故見者樂視無 有厭足。供給疾病醫藥飲食身自看視故 得腋下滿相得味味相。有是相故身少疾 病。布施園林甘果橋梁茂樹池井飲食華香
瓔珞房舍起塔福舍等及共眾施時能出 多物故得身如尼俱樓樹相及肉髻相。有 是相故得尊貴自在。長夜修習實語軟語 故得廣長舌相梵音聲相。有是相故得五
功德音聲。五功德音聲者。易解聲。聽者無厭 聲。深遠聲。悅耳聲。不散聲。長夜實語不綺 語故得師子頰相。有是相故言必信受。初
既供養後不輕慢。隨意供給故得齒白相 齒齊相。有是相故得清淨和順同心眷屬。 長夜實語不讒謗故得四十齒相齒密緻 相。有是相故眷屬和同不可沮壞。深心愛
念和顏視眾生無愛恚癡故得紺青眼相 睫 如牛王相。有是相故。一切見者無不愛 敬。
◎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八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