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Jingang Xian Lun 金剛仙論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剛仙論卷第六
天平菩提流支三藏洛陽

[0836b16] 「須菩提如來忍辱波羅蜜 第八經文。所以來者前段恒沙 布施不如受持四句偈為人演說
不可初心捨身布施 有漏因故所以不及論主 如是所以捨身命苦身心
欲生故作云何恒沙身命不清 果報不出三界不清
菩薩修行捨身命者不清 不清果報不清 忍辱仙人歌利王身體爾時
身心苦惱為難恒沙 在於地前凡夫得無 身見忍波羅蜜
捨身生苦以此捨身以為無為法人天有為 分別所得因果不清
仙人乃是初地菩薩解法無為 無生忍成就捨身 不以為難以是清淨
清淨凡聖得以凡夫 聖人修行捨身使

[0836c11] 「如來忍辱波羅蜜如來修行菩薩初地出生忍波羅蜜 捨身無故如來
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初地 所得忍波羅蜜地前凡夫二乘境界即非忍辱波羅蜜地前凡夫
初地忍波羅蜜無我 不得以此為難何以 ?「往昔歌利王身體瞋恨」,
忍辱仙人初地無生無我 煩惱何者一者無始妄想我見俱生 煩惱既有我見便成就三不善根
善根二者瞋恨 何以」,何以得知 爾時初地忍波羅蜜彼岸功德
地前凡夫何以 歌利王。「歌利王 如來因地仙人
鹿因緣仙人不正 即為身體節節分解。「不生瞋恨初地無生無我一體平等心不見
能忍不生瞋恨以是故知 忍波羅蜜初地不得地前 不如忍波羅蜜使
。「爾時無我相等仙人 我見俱生煩惱我相四句不異 第六。「無相菩薩
初地真如無我一體不見 菩薩彼此 無相無相
無有我相乃至無我 菩薩初地一體悲心 無分別不見彼此惡人惡人
無相復生菩薩不見 二乘異名無相有心 不見無心不見無心不見菩薩
云何修行利益眾生無相」, 菩薩彼此無二無心正是 初地以上無漏
不見眾生己身慈悲心 度眾生利眾生自利十地一切動心無有法想
治法」;如是無有無想 無相菩薩 一體平等無心修行度眾生

[0837a27] 「何以往昔節節支解我等瞋恨無我何以得知 往昔利生我等根本煩惱
爾時我等 瞋恨我見得無 無我根本。「過去五百
忍辱仙人壽者相」,何故 忍波羅蜜二種一者地前二者 非但初地忍波羅蜜成就
二種煩惱往昔五百忍辱仙人在於地前性地相似 身體不生瞋恨今日
初地無我忍行成就復生瞋恨仙人

[0837b12] 「是故須菩提菩薩離一切相發菩提心」, 所以是故以是初地以上 如實智平等無我忍波羅蜜成就能忍
苦行天上菩提不生退轉以是地前 得無生忍波羅蜜成就苦行 菩提退轉是故地前 應當一切法三菩提
三菩提地前初地以上 三菩提

[0837b21] 「何以何以地前初地 無我三菩提 」,有為五欲中有
世間有為法 世間無為法。「住世 初地不住無漏出世
。「不著果報。「 住心應報不論不著自身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住色布施是故
世間不能出世不住 上第如實修行佛說不著三事 布施故云不住色布施

[0837c04] 不住世間不見三事疑難菩薩 得出無我平等解故不住三事不見 若爾菩薩出於世間眾生在世
不見眾生若爾菩薩云何利益 眾生菩薩利益一切眾生 如是布施」,不能自利
利他心行利益一切 眾生如是布施 福德無量

[0837c13] 疑難利益眾生布施 眾生相云何菩薩平等 菩薩眾生相世尊一切
眾生相即是」,一切眾生相者五陰 假名名字虛妄眾生有名。「即是 虛妄眾生五陰本來
神我眾生以定我所不可得即是無我空也

[0837c21] 復有疑一切眾生本來無我我所 不可得即是相者如來何故處處經 眾生如此中說卵生眾生以此
故知實有眾生得道眾生即非眾生 若爾神我眾生 眾生即是五陰虛假
何故如來一切眾生即非 眾生」,如來世諦道中眾生 眾生五陰虛假眾生
五陰自體本來空寂五陰 眾生故云即非眾生五陰 緣法體空乃至假名虛假

[0838a05] 。「能忍苦行一偈 問答釋疑。「能忍苦行初二 忍辱波羅蜜明初菩薩二種
能忍打罵得無生忍能忍 生滅故云能忍苦行何故能忍苦行」。「忍波羅蜜
無漏功德真如證智 。「不可量釋經即非波羅蜜」, 明初所得忍波羅蜜二乘凡夫
故云不可量。「如是最勝成上不可 明初菩薩忍波羅蜜無我第一 凡夫二乘不能最勝

[0838a18] 第二釋經仙人歌利王無二煩惱 不生。「一句菩薩 仙人歌利王身體二種
我見俱生煩惱瞋恨 。「我人根本。「瞋恨煩惱明初菩薩
四住習氣。「苦惱釋經 無相」。由於我我所菩薩 故云苦惱。「
慈悲釋經無相」。「 菩薩發心以來心念何時當得 成就地水火風眾生是故
初地無生一體慈悲 本願何故 忍波羅蜜第一何故第一
一體慈悲心相應。「如是苦行 慈悲第一初地所得。「苦行 因地成上。「
以下長行中有 悲心相應如是說」,。「苦行 苦果苦行論主
捨身 苦行苦果忍辱仙人歌利王 苦行捨身苦行
仙人不以苦行 捨身苦行無上菩提不退 。「羼提波羅蜜名為第一仙人
所以捨身菩提不退 初地羼提波羅蜜成就不生苦惱不同 前人捨身生苦為難 。「
二種第二苦行 」,解經波羅蜜。「一者波羅蜜清淨 初地真如證智清淨善根。 「二者
功德不可量即此證智 功德二乘凡夫 境界不可量波羅蜜
波羅蜜。「即非波羅蜜 第二然後波羅蜜 。「是故第一初地忍辱波羅蜜
地前凡夫二乘境界地前 得無初地忍波羅蜜第一 苦行捨身何況仙人
我相瞋恚不勝捨身捨身第二 瞋恚。「
。「不但慈悲 慈悲。「慈悲心 如是說論主自言何故
苦惱慈悲無相 無相一體慈悲相應捨身 如是說

[0838c12] 「菩薩離我相長行第二第三釋經菩薩應離一切相」, 不住色舉凡菩薩得無
苦行生厭退菩提心不退故作生起。「。「論主
第一 菩提心有如」,初地第一菩提 苦行退菩提心。「
退轉第三釋經 不捨」,第三初地 不捨菩提心地前釋經
菩薩應離一切相阿耨菩提。「不捨 初地不捨菩提心地前菩薩 初地無我苦行退失
地前菩薩初地不捨菩提心地前方便地上無生忍 堅固解故不捨。「修行堅固
明初無生 不退轉不可名為堅固所以地前 便行者初地無生堅固故云修行
堅固不捨修行 。「忍波羅蜜 釋義所以四句
名為第三明初 所以不捨菩提心忍波羅蜜 成就不見苦行不捨菩提心波羅
初地無生。「 第四上第。「修習。「 初地無生堅固。「初地
方便初地平等無上堅固解故地前方便即是修行

[0839a15] 「云何長行六波羅蜜」, 。「為何等心起行修行
。「為何等心不捨次第以下 半偈忍波羅蜜。「
前生第一。「 初地羼提波羅蜜當下半偈 以為初地第一義
。「不住忍波羅蜜初地 道心。「以下。「何以何故離一切相三菩提
何以不住」, 取著初地菩提心義 釋經何以
不住菩提 取著不能初地菩提心釋經不住色乃至不住色布施
不住心行布施 。「經文不住起行方便 向來經文不著便
方便。「檀波羅蜜 第四如實修行可知

[0839b09] 「云何利益眾生眾生 第二論主第四釋經 疑經後方
第四眾生相五陰 菩薩利益一切眾生如是布施 。「修行利眾生一句利益
眾生如是布施」。中有不見三事眾生相云何修行利眾生」,菩薩不見三事眾生
不為利益眾生布施如是」。「如是初地 即是既成

[0839b22] 復生利益眾生布施 眾生相下半眾生事相遠離 應知」,釋經一切眾生即是」。「遠離
眾生相。「應知非但眾生遠離五陰事相以此初地菩薩 眾生。「利益
上半。「修行利眾生非取眾生相下半。「何者眾生生起 第五第四釋經何以
如來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云何第四 遠離眾生未知 眾生五陰何故無有所以故此
。「假名假名名字眾生。「五陰

[0839c07] 復生眾生相 虛妄眾生何故 」。五陰眾生不實猶如
本來寂靜五陰虛妄眾生 。「諸佛不異第二 闡陀論法一句兩句乃至三句釋義
。「實法如來 何故假實二種相者真如實法第一 佛果二相故知眾生
虛妄本來寂靜不實如來 若是諸佛

[0839c18] 「長行無我」, 第四。「名相眾生 假名
。「云何 修行眾生事相第四菩薩 修行利益眾生遠離眾生相五陰事相 云何名相」,
假名眾生虛妄故云。「 實體假名眾生所以假名 眾生不可得。「以是眾生
即非眾生。「何等 眾生而言眾生體空 五陰法名眾生」,五陰和合即此
眾生五陰和合眾生便 眾生何故空也五陰眾生」, 眾生五陰眾生五陰
無實眾生無我空也。 「無實因緣法無我所以五陰 眾生以此五陰
五陰體空眾生不實。 「如是明法無我無我無我。「 何以得知眾生五陰體空不實
一切諸佛離一切相諸佛 眾生五陰體空。「二相不實 二相不實
三句結成。「三句何等 實有諸佛如來應有二相」,
五陰實有不空即是第一義諦諸佛如來 應有二相諸佛明知不實何以便如來
諸佛如來真如不見 眾生五陰假實俱空

[0840a22] 「須菩提如來真語校量 第九經文。所以來者第六 聖人無為法得名不可取受持
言教福德以來 假令三千恒沙七寶捨身 福德不如受持一偈
如是如是大眾疑心 恒沙身命不如受持四句偈復生如是廣解證法
名相不及十二部經言教 證法若然能詮 法身有別言教非法
受持一偈言教得法無量身命 不信既有如來 所以因此
復生不盡假使如來無量劫內外亦復不及一偈 如來我語復生
一切智如來 真語乃至不異語者」,如來四法 不虛。「
如來真語」,如來一切智證得 十力無畏功德 為人 如實不虛故云真語如來小乘
四諦聲聞四諦三界 小乘果證究竟 故云實語。「如來
諸菩薩真如佛性大乘自說 如理。「不異如來 三世虛實差錯故云不異

[0840b24] 「須菩提如來所得說法如來自說 受持言教證果無為法為人不虛汝等應當
。「所得證法。「說法謂言教法疑難如來 證得為人
證法即是可取名相若爾 證法無名不可取 有如疑難答言無實」,
所得世諦名相道中真如中有名相真如以來言語道斷心行無得
聞言便使證法名相 可取證法名相證法 不實 疑難
一向無名何故如來前言真語 語者使受持能詮經教 相違若爾第二
證法能詮言教言教則是非法 讀誦利益言教故云無妄」,如來實證真如
真如言教證法一分 一向非法言教真如 經教真如大利 妄語

[0840c19] 「中有論主釋經經略三行問答
疑問 。「不住 ,「證法,「言教
一句言教不住證法 證法言教顯出證果 證法無名言教名相
云何無名 實語」,諸佛一切智種實

[0841a02] 有人疑難如來境界有無無邊何故」, 四境四境廣論
無量不出佛果小乘大乘三世有為 以此略明 兩句第二
。「云何種實」, 第二第二種智 。「實智小乘一句。「實智
釋經真語。「小乘釋經實語。「摩訶衍 大乘釋經 。「
一切授記釋經不異。「不虛轉義四句之下不虛 如來既有種實有所不虛
汝等大眾持經功德 深信懷疑不虛

[0841a19] 「長行大意 顛倒」,次第次第廣解。「如來實智妄說
菩提次第」,。「以下。「妄說小乘所以論主假設如來
真實究竟名實小乘 四諦究竟羅漢滿 大乘經廣破小乘真實
云何而言四諦名為實語 苦諦」,如來四諦 依教修行性空無我四住
羅漢果小乘 。「妄說授記假設三世 流動不實虛妄云何言說三世
不異一切過去未來現在 如是說顛倒」。「 三世實則 顛倒

[0841b09] 「須菩提如來所得說法 長行第二作下第三 生起云何如是說第三
隨順實智不實不虛釋經所得 所得說法無實。「實智釋經如來所得說法無妄」,如來
聲言證法證法無名能詮 證法言教證法 得證以此言教證法因故 實智。 「
不實不虛釋經無實 無妄真如證法名相音聲 名相證法虛妄故云不實
不同教會 言說不虛。「取證對治 前經如來自言真語
種實所得說法無實無妄何故相違以下半偈 取證對治如是說眾生
取證真如名相如此 對治取著莫如所聞取證 。「對治如是說對治取證或是 不實不虛

[0841c02] 「云何長行字句」,上半解經所得以下
經文。「諸佛說法乃至不能證法」, 。「何以是故無妄」, 。「若爾何故如來所得說法
所聞證智不實 一句不可說何故如來我所得法 說法字句」,明證無名
不可得不依言教玄談。 「何故如來真語說法無實 虛妄長行第二
相違下半 不異

[0841c15] 「須菩提譬如有人所見 經文,第八一切眾生 佛性一切眾生真如
以為次第上第中一 聖人真如無為法得名第八乃至 第七一切聖人無為法得名
一切眾生真如無為法 何故一切聖人無為法得名 上第經常心中菩薩
眾生即非菩薩菩薩一切眾生 真如菩薩一切 生平真如佛性菩薩
初地一切眾生我身一切 真如佛性我身所有真如佛性平等無二差別眾生我身處處經中道
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聖人真如 何故一切眾生取著不以 清淨得名諸佛菩薩取著
清淨得名故知聖人真如得名 佛性一切眾生不以真如得名 眾生佛性聖人修行因緣 佛性則是便是無常
真如佛性一切眾生平等何故 有人有人不見有如引入 真如佛性一切眾生
平等諸佛菩薩修行斷惑見性一切眾生未能修行斷惑所以不見 見性斷惑真如清淨得名不見
斷惑真如清淨得名凡聖 平等不見一切 眾生共有設使真如清淨得名
。「如人入闇所見」, 二種修行斷惑 見佛無為法得名修行斷惑
不能見性不能見性不以無為法 得名。「如人入闇所見。「 菩薩心亦復如是
二乘菩薩四住習氣無明 不能真如佛性二乘 無漏所以相者二乘
有為法無為涅槃。「 諸色。「菩薩不住亦復 如是初地以上四住習氣
無明明智無漏見佛 無常

[0842b01] 「復有疑中論 主將生起 。「聖人無為法得名提前第六
。「真如一切時一切處有第三為難並舉然後 。「云何不住心得菩提不住
三世眾生真如佛性一切眾生 無為法得名云何諸佛菩薩不住 得佛菩提不住得佛菩提
得名一切眾生無不住心 不得菩提不以無為法得名。 「若一一切處真如何故有人
不得第二不見 可知疑難引入 下作

[0842b15] 初一問答釋疑既有疑問 答言實有」。「三世
佛性三世眾生三世眾生 三世。「三世一切眾生 無情。「實有三世眾生實有
佛性不異不得真如 眾生實有真佛何故不得 故第三句」。「二乘
凡夫初地無漏智何故 。「地前凡夫二障 凡夫二乘取著不能
真如佛性。「餘者以上 菩薩諸佛如來得出勝解佛性

[0842c01] 長行云何以下是故」,論主 凡作問答一偈可知。「 諸佛如來清淨得名是故住心不得
菩提得名不得第二 釋經

[0842c06] 「以為 下次合上何故 一句三字
。「,「 智者。「對法對治自下半偈第二。「對法
治法。「對治 。「滅法如是,「明智治法, 「治法日光對治
布施對治 對治對治滅法如是

[0842c18] 「云何闇明喻相似 有相。「示現日光示現一一
上半。「 以下半偈
偈言對治對治 滅法如是。「如是次第光明對法 對治。「以下次第經解

[0842c28]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法門 受持讀誦修行第八第二經文。 所以來者前段一切眾生
佛性修行修行 不能修行未知何等法門 修行何方便何為因而真如佛性
有如金剛般若 大乘經受持讀誦修行成就 方便萬行見佛

[0843a08] 就此中有修行 功德第九利益何者 修行一者修行二者
修行三讀修行 眾經修行修行 不通善男子善女人 法門受持讀誦修行

[0843a15] 修行復生如來雖說受持 修行見佛未知修行人 定能不見如來悉知
。「悉知佛智。「 佛眼。「一切種智了了 來自一切智了了知見法門
修行見佛決定無疑因此復生 修行見佛未知 幾許功德有如疑問
答言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修行見性 成道無為法所得功德不可 算數所知疑云幾許功德 中說

[0843a28] 「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恒河沙 布施 為人廣說」,捨身 功德上第廣明功德所以
功德疑云受持讀誦 見佛未知見佛所得功德 得無無邊功德聚
世間 譬喻修行見性 算數不可捨身福德有為
數量不如無量

[0843b10] 捨身譬喻故此 二種捨身長遠。「有人法門
聞經信心捨身 福德無量阿僧祇何況書寫讀誦 修行演說者無量阿僧祇
初一前後 經論一句 第二第三句義生下
利益第四 三句以為修行。「 法門修行見佛
見性何等福德。「成就 受持見佛成就何等 勝行斷惑見性。「如是說修行
修行見佛名為修行故云如是說

[0843b27] 初一。「 修行。「示現
明示經教受持讀誦 生下第二第二 修行釋經修行受持讀誦
經文。「名字修行故第指出其事受持廣說即是 名字聞慧聞慧
方法云何下半 」。「諸佛菩薩 善知識聞法修行。「
即是修行 西國大聲小聲 。「不但名為聞慧
眾經名聞讀誦修行。「以此聞慧智通修行聞慧 。「受持讀誦」,上半
。「修行云何得以修行」, 生起以下半偈然後次第解釋名字修行前生第三
第二何等福德釋經 經文。

[0843c19] 「修行 聞慧 自行。「餘者化眾生
利他前已何故 自行 見性幾許明見
法身無量無邊功德不可 三時恒沙持經功德 不及重來。「
捨身劫數多時 量身故云及時。「福德 捨身二種福德二種
捨身故云福德。「 云何廣說」,上半。「何等福德 以下半偈次第解釋
可知

金剛仙論卷第六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25 No. 1512 金剛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大德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