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Da Zhi Du Lun) 大智度論
Scroll 2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智度論初品中十八不共法 釋論第四十一 (卷第二十六)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47b11] 十八不共法者:一者、諸佛身無失,二者、口 無失,三者、念無失;四者、無異想,五者、無不定
心,六者、無不知已捨;七者、欲無減,八者、精進 無減,九者、念無減,十者、慧無減,十一者、解脫 無減,十二者、解脫知見無減;十三者、一切身
業隨智慧行,十四者、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 五者、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者、智慧知過 去世無礙,十七者、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 者、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0247b19] 問曰:
[0247b19] 是三十六法,皆 是佛法,何以故獨以十八為「不共」?
[0247b20] 答曰:
[0247b20] 前 十八中,聲聞、辟支佛有分,於後十八中無 分。
[0247b22] 如舍利弗能分別諸法,暢演一句,通達 無礙,佛讚言「善通法性」;阿泥盧豆天眼第 一,如是等諸聲聞皆有分。
[0247b24] 於四無所畏有 分者,如佛說弟子中能師子吼,第一賓徒羅 叵羅埵逝;舍利弗亦自誓言:「我七日七夜,能 演暢一義,令無窮盡。」
[0247b27] 四分別慧,諸阿羅漢: 舍利弗、目揵連、富樓那、阿難、迦栴延等,亦知 是義、名字、語言、樂說。
[0247b29] 以是故,前十八不名 不共。
[0247c01] 問曰:
[0247c01] 何以故佛「無身失」、「無口失」?
[0247c01] 答曰:
[0247c02] 佛於無量阿僧祇劫來,持戒清淨故,身、口業 無失;餘諸阿羅漢如舍利弗等,極多六十 劫,不久習戒故有失。佛無量阿僧祇劫集
諸清淨戒成就故、常行甚深禪定故、得一 切微妙智慧故、善修大悲心故,無有失。
[0247c07] 復次,佛拔諸罪根因緣故,無有失。罪根本 因緣有四種:一者、貪欲因緣,二者、瞋恚因緣, 三者、怖畏因緣,四者、愚癡因緣;是罪根因緣
及習皆已拔。阿羅漢、辟支佛雖拔罪因緣, 習不盡故,或時有失。佛於一切法中,遍滿 智慧常成就故;若不知,故有失。如舍利弗
與五百比丘遊行至一空寺宿,是時說戒 日,不知內界、外界事,白佛;佛言:「住處乃至 一宿,棄捨則無界。」又異時,舍利弗、目揵連,將
五百比丘還時,高聲大聲故,佛驅遣令出, 是為口失。又如舍利弗不知等食法,佛言: 「食不淨食!」如是等身、口有失。佛諸煩惱習 盡故,無如是失。
[0247c19] 復次,佛一切身、口業隨智 慧行故,身無失、口無失。
[0247c20] 如是等種種因緣 故,身無失、口無失。
[0247c21] 「念無失」者,四念處心長 夜善修故;善修甚深禪定,心不散亂故;善 斷欲愛及法愛,諸法中心無著故;得第一
心安隱處故。若心懅怱怱,念有忘失;佛心 無得失,以是故無失。
[0247c25] 復次,佛宿命通、明、力 三種莊嚴念故,念則成就無失,念多在過 去用故。
[0247c27] 復次,念根力無邊無盡故,念無失。
[0247c28] 復次,佛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故,念無失;一 一念隨意行故。
[0247c29] 如是等名為念無失。如《天 問經》中說:
「何人無過失? 何人不失念?
何人常一心? 應作者能作。
正知一切法, 一切障得脫,
諸功德成就, 唯有佛一人!」
[0248a06] 「無異想」者,佛於一切眾生無分別,無遠近 異想:是貴可為說,是賤不可為說。如日出 普照萬物,佛大悲光明,一切憐愍等度:恭敬
者、不恭敬者,怨、親,貴、賤,一切悉等。如客除 糞人名尼陀,佛化度之,得大阿羅漢。亦 如德護居士,火坑毒飯,欲以害佛;即以其
日除其三毒,滅邪見火。如是等無有異 想。
[0248a13] 復次,佛於舍利弗、彌勒菩薩等順佛法 行亦不愛,提婆達多、富羅那、外道六師邪見 等亦不憎。是為佛於無量阿僧祇劫修熏
心故,是眾生中寶,如真金不可令異。
[0248a16] 復 次,佛以佛眼,一日一夜各三時,觀一切眾 生誰可度者,無令失時;等觀眾生故,無 有異想。
[0248a19] 復次,佛種種因緣讚善法,種種因緣 呵不善法;亦於善於惡心無增減,但為度 眾生故有是分別,是為無有異想。
[0248a21] 復次,如 《一切不行經》中說「佛觀一切眾生如己身, 所作已辦,無始、無中、無終」,是名無異想。
[0248a23] 復次, 佛觀一切眾生及諸法,從本已來至不生不 滅,常清淨如涅槃,是名無異想。
[0248a25] 復次,不二 入法門是諸法實相門;異相即是二法,二法 即是邪道。佛是無誑法人,不應行誑法,常 行不二入法門;誑法即是異相。
[0248a28] 如是等名 無異想。
[0248a29] 「無不定心」者,「定」名一心不亂。亂心中 不能得見實事;如水波蕩不得見面, 如風中燈不得好照。以是故說佛無不定 心。
[0248b03] 問曰:
[0248b03] 定名從未到地,乃至滅盡定;入此 定中,不能起身業、口業。佛若常定、無不定 心者,云何得遊行諸國、具四威儀、為大
眾種種因緣譬喻說法?如是事,欲界繫心及 梵世不入定,可有是事!
[0248b07] 答曰:
[0248b07] 「無不定心」者, 有種種義。「定」名常攝心善法中住;佛於諸 法實相中定,不退失,是名無不定心。
[0248b09] 復次, 欲界中有定,入是定中可說法;以是故,阿 毘曇中說欲界繫四聖種、四念處、四正懃、四
如意足、五根、五力、無諍三昧、願智、四無礙智, 有如是等妙功德。佛入欲界中定故,名無 不定心。諸聲聞、辟支佛從定起,若入無記
心、若入善、或退入垢心;佛從定起,入欲 界定,初無散亂心時,以是故名無不定心。
[0248b17] 復次,如聲聞法,化人說法,化主不說;化主 說,化人不說;佛則不爾,化人、化主俱能說 法。定心亦應異:聲聞入定則無說;佛在定
亦能說法,亦能遊行。如《密迹經》心密中說: 「諸佛心常在定中,心亦應說法。」
[0248b21] 復次,散亂心 法,諸結使,疑、悔等,佛皆無。阿羅漢雖無四諦 中疑,一切法中處處有疑;佛於一切法中 常定無疑,無不定智慧故。
[0248b24] 復次,聲聞有諸 煩惱習氣故,有退法故散亂;佛於一切智 處中智滿故無亂。如瓶中水滿,則無聲無 動。
[0248b27] 復次,唯佛一人名不誑法,三堅固人中 最上,苦樂心不異。一相異相、生滅相、斷常相、 來去相——如是等諸法相,皆是誑法,虛妄和合
作法故。佛安立於諸法實相中故心無不 定,無不定故心不異。
[0248c02] 復次,五種不可思議 法中,佛最不可思議。是十八不共法,是佛 甚深藏,誰能思議者!以是故,佛無不定心,
事必當爾。佛雖常入定,無覺觀麁心,有不 可思議智慧故,亦能說法。譬如天樂,隨天 所好,種種聲應,是亦無心,亦無識法,以諸
天福德因緣故有是。如天樂無心無識而 能應物,何況佛有心而不說法!以是故,說 佛無不定心。
[0248c10] 「無不知已捨」者,眾生有三種受: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生瞋,樂受生愛, 不苦不樂受生愚癡。是三種受:苦受生苦,
住苦滅樂;樂受生樂,住樂滅苦;不苦不樂 受,不知為苦,不知為樂。餘人鈍根故,多 覺苦受、樂受,於不苦不樂受中,不覺不知而
有捨心,是為癡使所使。佛於不苦不樂受 中,知覺生時、覺住時、覺滅時。以是故言 「佛無不知已捨心」。
[0248c18] 問曰:
[0248c18] 此中何等為捨?不苦 不樂即是捨耶?為七覺中捨、四無量心中捨 名為捨?
[0248c20] 答曰:
[0248c20] 不苦不樂即是捨,二處捨亦 是捨。何以故?餘人於不苦不樂受中,不覺 念念中生時、住時、滅時,久遠乃覺。佛念念中 盡皆了知。
[0248c23] 七覺中捨,若心正等不沒不掉, 是時應捨;若沒時,行精進想;若掉時,行攝 心想。諸聲聞、辟支佛,或時錯攝心、掉心,未
平等便捨。佛於念念心中麁細深淺無不 悉知,知已而捨。
[0248c27] 問曰:
[0248c27] 若爾者,佛何以為難 陀說,告諸比丘「難陀諸受生時覺、住時覺、 滅時覺;諸想、諸覺亦如是」?
[0248c29] 答曰:
[0248c29] 覺有二種:
[0249a01] 一者、覺心中苦受生知苦受生,苦受住知 苦受住,苦受滅知苦受滅;樂受生知樂受 生,樂受住知樂受住,樂受滅知樂受滅;不
苦不樂受亦如是。但能知是總相,不能別 相知。
[0249a05] 二者、念念中苦、樂、不苦不樂受中,悉覺 悉知;念念中心數法,無不知而過。以是故 說「佛無不知已捨」。
[0249a07] 復次,佛或時捨眾生,入 甚深禪定一月、二月。有人疑:「佛為度眾生 故出世,何以故常入定?」佛言:「我種種因緣知
故捨,非是無知已捨。」
[0249a10] 問曰:
[0249a10] 何等是知已捨 因緣?
[0249a11] 答曰:
[0249a11] 於大眾中疲厭故小息。
[0249a11] 復次,佛 世世常愛遠離行。若菩薩在母胎,母亦樂 遠離行,去城四十里,嵐鞞尼林中生;得道時,
漚樓頻螺林中,獨在樹下成佛;初轉法輪時, 亦在仙人住處鹿林中;入涅槃時,在娑羅林 雙樹下。長夜樂行遠離,以是故佛入禪定。
[0249a17] 復次,佛常捨心成就,故入禪定。
[0249a17] 復次,佛遠離 憒閙及雜語處,亦自觀諸佛功德藏,亦受第 一清淨樂,故入禪定。
[0249a19] 復次,佛說法已,常教 諸比丘當坐禪,無令後悔。口之所說,身亦 自行,故入禪定。
[0249a21] 復次,厭惡供養故,知眾生 應得度者,入禪定作化人往度。
[0249a22] 復次,有 眾生定少慧多者,身示行禪以教化之。
[0249a23] 復 次,有人常見佛生厭想故,小遠離,令其飢 虛故。
[0249a25] 復次,佛欲為諸天說法,故在閑靜處。
[0249a26] 復次,佛為後世作法故坐禪。又佛自轉法 輪已,以事付弟子故,入禪定。
[0249a27] 復次,現二種 道攝眾生故:一者、禪定,二者、智慧。佛在大 眾說法,為現智慧;靜處攝心,為現禪定。
[0249b01] 復次,眾生於六塵中三種行:見好色生喜 樂,見惡色生憂苦,見不苦不樂色生捨 心;乃至法亦如是。佛於六塵中自在,於喜
樂、苦處能生捨心,如「聖如意」中說。
[0249b04] 如是等 種種因緣故入禪定,非不知已捨。
[0249b05] 「欲無減」 者,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諸善法故,欲無 減。修習諸善法,心無厭足故,欲無減。譬
如一長老比丘目闇,自縫僧伽梨,針絍脫; 語諸人言:「誰樂欲福德者,為我絍針?」爾 時,佛現其前語言:「我是樂欲福德無厭
足人,持汝針來。」是比丘斐亹見佛光明,又 識佛音聲,白佛言:「佛無量功德海,皆盡其 邊底,云何無厭足?」佛告比丘:「功德果報甚
深,無有如我知恩分者;我雖復盡其邊 底,我本以欲心無厭足故得佛,是故今猶 不息;雖更無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 諸天世人驚悟,佛於功德尚無厭足,何況
餘人!佛為比丘說法,是時肉眼即明,慧眼成 就。
[0249b19] 問曰:
[0249b19] 如佛甞斷一切善法中欲,今云何 言「欲無減」?
[0249b20] 答曰:
[0249b20] 言「斷一切善法中欲」者,是 未得欲得、得已欲增;佛無如是欲。佛一切 功德具足,無不得者,亦無增益。今言「欲」者,
如先說:佛雖具得一切功德,欲心猶不息。 譬如馬寶雖到至處,去心不息,至死不已; 佛寶亦如是。又如劫盡大火,燒三千大
千世界悉盡,火勢故不息;佛智慧火亦如 是,燒一切煩惱,照諸法已,智慧相應欲亦 不盡。
[0249b28] 復次,佛雖一切善法功德滿足,眾生 未盡故,欲度不息。
[0249b29] 問曰:
[0249b29] 若佛欲度眾生 未息,何以入涅槃?
[0249c01] 答曰:
[0249c01] 度眾生有二種:或 有現前得度,或有滅後得度。如《法華經》中 說「藥師為諸子合藥,與之而捨」,是故入 涅槃。
[0249c04] 復次,有眾生鈍根德薄故,不能成大 事,但可種福德因緣,是故入涅槃。
[0249c05] 問曰:
[0249c05] 佛 滅度後,亦有得阿羅漢者,何以言但可種 福德因緣?
[0249c07] 答曰:
[0249c07] 雖有得阿羅漢者,少不足 言。如佛一說法時,十方無量阿僧祇眾生 得道,佛滅度後不爾。譬如大國征伐,雖
少有所得,不名為得。以是故,雖眾生未盡 而入涅槃。
[0249c11] 復次,摩訶衍《首楞嚴經》中說:「佛 於莊嚴世界,壽七百阿僧祇劫,度脫眾生。」 以是故說佛欲無減。
[0249c13] 「精進無減」者,如「欲」中 說:欲義即是精進。
[0249c14] 問曰:
[0249c14] 若爾者,無有十八 不共法。
[0249c15] 復次,「欲」以「精進」心數法中各別,云 何言「欲即是精進」?
[0249c16] 答曰:
[0249c16] 「欲」為初行,欲增長 名「精進」。如佛說:「一切法欲為根本。」欲如人 渴欲得飲,精進如因緣方便求飲。欲為心
欲得,精進為成其事。欲屬意業,精進屬三 業。欲為內,精進為外。如是等差別。
[0249c20] 復次, 是精進諸佛所樂,如釋迦牟尼佛精進力 故,超越九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249c23] 復次,如說:一時,佛告阿難:「汝為諸比丘說 法,我背痛小息。」爾時,世尊四襞欝多羅僧 敷下,以僧伽梨枕頭而臥。是時阿難說七
覺義,至精進覺,佛驚起坐,告阿難:「汝讚精 進義?」阿難言:「讚!」如是至三。佛言:「善哉!善哉! 善修精進,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
況餘道!」以是義故,佛精進無減,病時猶尚不 息,何況不病!
[0250a01] 復次,佛為度眾生故,捨甚 深禪定樂,種種身、種種語言、種種方便力度 脫眾生。或時遇惡險道;或時食惡食;或
時受寒熱;或時值諸邪難聞,惡口罵詈,忍 受不厭。佛世尊雖於諸法中自在,而行是 事,不生懈怠。
[0250a06] 如佛度眾生已,於薩羅林 中雙樹下臥。梵志須跋陀語阿難:「我聞一切 智人今夜當滅度,我欲見佛!」阿難止之言:
「佛為眾人廣說法,疲極!」佛遙聞之,告阿難: 「聽須跋陀入,是我末後弟子。」須跋陀得入, 問佛所疑,佛隨意說法,斷疑得道,先佛入
無餘涅槃。諸比丘白佛言:「世尊!甚為希有! 乃至末後憐愍外道梵志,而共語言。」佛言: 「我非但今世末後度,先世未得道時亦末後
度。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大林樹多 諸禽獸,野火來燒,三邊俱起,唯有一邊而 隔一水,眾獸窮逼,逃命無地。我爾時為大
身多力鹿,以前腳跨一岸,以後腳距一 岸,令眾獸蹈背上而渡,皮肉盡壞,以慈 愍力,忍之至死。最後一兔來,氣力已竭,自
強努力,忍令得過;過已背折,墮水而死!如 是久有,非但今也。前得度者,今諸弟子;最 後一兔,須跋陀是。」
[0250a23] 佛世世樂行精進,今猶不 息,是故言「精進無減」。
[0250a24] 「念無減」者,於三世諸 法,一切智慧相應故,念滿足無減。
[0250a25] 問曰:
[0250a25] 先 已說「念無失」,今復說「念無減」。「念無失」、「念無減」, 為一?為異?若一,今何以重說?若異,有何差 別?
[0250a28] 答曰:
[0250a28] 「失念」名誤錯;「減」名不及。「失念」名威 儀俯仰、去來法中失念;「無減」名住禪定神通, 念過去、現在世通達無礙。
[0250b01] 問曰:
[0250b01] 何以故念 無減獨是佛法?
[0250b02] 答曰:
[0250b02] 聲聞、辟支佛,善修四念 處故念牢固;念雖牢固,猶亦減少,礙不通 達。如「宿命智力」中說:「聲聞、辟支佛,念宿命
極多八萬劫,於廣有減。」亦於見諦道中, 不能念念分別。佛於念念中皆分別三相, 佛心無有一法而不念者,以是故,獨佛有 念無減。
[0250b08] 復次,宿命智力隨念知,佛於是中 有力;聲聞、辟支佛尚無是念力,何況餘人!
[0250b10] 復次,佛以一切智無礙解脫守護念,是故無 減。
[0250b11] 如是等因緣故,佛念無減。
[0250b11] 「慧無減」者,佛 得一切智慧故,慧無減。三世智慧無礙故,慧 無減。
[0250b13] 復次,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成就故, 慧無減。
[0250b14] 復次,譬如酥油豐饒、燈炷清淨,光 明亦盛;佛亦如是,三昧王等諸三昧禪定油、 念無減清淨炷,是因緣故,慧光明無量無減。
[0250b17] 復次,從初發心無量阿僧祇劫,集一切智 慧故,深心為法故,頭目髓腦,悉捨內外所 有而布施;入火投山,剝皮釘身,如是等無
苦不受,一心為集智慧故,慧無減。
[0250b20] 復次,佛 智慧以一切功德、持戒、禪定等助成故,慧無 減。
[0250b22] 復次,世世求一切經書,世俗法、佛法,麁細、 善不善,悉皆學知故,慧無減。
[0250b23] 復次,從十方無 量諸佛所,聞法、讀誦、思惟、修習、問難故,慧無 減。
[0250b25] 復次,為一切眾生故、為增益一切善法 故、破一切處無明故,慧無減。
[0250b26] 復次,是智慧實 知諸法相不生不滅、不淨不垢、無作無行;不 分別是智、非智,知諸法一等,清淨如虛空,
無染無著;不以二法故得不二入法相,不 二入法相無量無邊,以是故慧無減。
[0250c01] 如是等 種種因緣,慧無減。
[0250c02] 「解脫無減」者,解脫有二種: 有為解脫,無為解脫。
[0250c03] 有為解脫名無漏智慧 相應解脫,無為解脫名一切煩惱習都盡 無餘。佛於二解脫無減。何以故?聲聞、辟支
佛智慧不大利故、煩惱不悉盡故,智慧有 減;佛智慧第一利故、煩惱習永盡無餘故,解 脫無減。
[0250c08] 復次,如「漏盡力」中說,佛與聲聞 解脫有差別。佛得漏盡力故,解脫無減;二 乘無力故有減。
[0250c10] 「解脫知見無減」者,佛於諸解 脫中,智慧無量無邊清淨故,名解脫知見無 減。
[0250c12] 問曰:
[0250c12] 佛一切法中無減,何以故但六事中 無減?
[0250c13] 答曰:
[0250c13] 一切自利他利中,四事能具足:「欲」, 求一切善法之根本;「精進」,能行;「念」,能守護,
如守門人,善者聽入,惡者遮;「慧」,照一切法 門,斷一切煩惱。用是四法,事得成辦。
[0250c16] 是 四法果報有二種:一者、解脫,二者、解脫知見。 「解脫」義如先說。「解脫知見」者,固是解脫知
見,知是二種解脫相:有為、無為解脫。知諸 解脫相,所謂時解脫、不時解脫,慧解脫、俱解 脫,壞解脫、不壞解脫,八解脫,不可思議解脫,無
礙解脫等。分別諸解脫相,牢固、不牢固,是 名解脫知見無減。如「念佛」中,佛成就五無 學眾;解脫知見眾,此中應廣說。
[0250c24] 問曰:
[0250c24] 解脫知 見者,但言「知」,何以復言「見」?
[0250c25] 答曰:
[0250c25] 言「知」、言「見」, 事得牢固;譬如繩,二合為一則牢固。
[0250c26] 復次, 若但說「知」,則不攝一切慧。如《阿毘曇》所說: 「慧有三種:有知非見,有見非知,有亦知亦
見。有知非見者,盡智、無生智、五識相應智。 有見非知者,八忍、世間正見、五邪見。有亦知 亦見者,餘殘諸慧。」若說「知」則不攝「見」,若說
「見」則不攝「知」,是故說「知」、「見」則具足。
[0251a03] 復次,如 從人誦讀,分別籌量是名「知」;自身得證是 名「見」。譬如耳聞其事,猶尚有疑,是名「知」;
親自目覩,了了無疑,是名「見」。解脫中「知」、「見」亦 如是差別。
[0251a07] 復次,有人言:「阿羅漢自於解脫 中疑,不能自了是阿羅漢、非阿羅漢。」以是 故,佛為破如是邪見故,說諸聖人於解脫 中亦知亦見。
[0251a10] 諸阿羅漢雖得解脫知見,解 脫知見有減:不得一切智故,上上智慧根 不成就故,諸法念念生滅時不知別相分
別故。佛上上智慧根成就、知諸法念念別相 生滅故,解脫知見無減。
[0251a14] 復次,法眼清淨,具足 成就故,如「法眼義」中說。
[0251a15] 知是眾生「空解脫門」 入涅槃,是眾生「無相解脫門」入涅槃,是眾生 「無作解脫門」入涅槃;知是眾生觀「五眾門」、「十
二入」、「十八界」,如是種種法門得解脫。
[0251a18] 佛於 解脫知見盡知遍知,是故說佛解脫知見無 減。
[0251a20] 「一切身業、一切口業、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者,佛一切身、口、意業,先知然後隨智慧行。
[0251a22] 諸佛身、口、意業,一切行無不利益眾生,故 名先知然後隨智慧行。如經中說:「諸佛乃 至出息入息利益眾生,何況身、口、意業故作
而不利益!諸怨惡眾生,聞佛出入息氣香,皆 得信心清淨,愛樂於佛;諸天聞佛氣息香, 亦皆捨五欲,發心修善。」以是故言身、口、意 業隨智慧行。
[0251a28] 聲聞、辟支佛無是事。心故作 善,然後身、口業善;意業或時無記,不隨智 慧而自生,何況餘人!如憍梵波提比丘,雖
得阿羅漢,自食吐而更食,是業不隨智慧。 又如摩頭波斯咤比丘阿羅漢,跳上梁棚, 或壁上、樹上。又如畢陵伽婆蹉罵恒神言:
「小婢!」如是等身、口業,先無智慧,亦不隨智 慧行。佛無是事。
[0251b06] 問曰:
[0251b06] 若爾者,佛或時身、 口業亦似不隨智慧行。
[0251b07] 何以故?
[0251b07] 入外 道眾中說法,都無信受者。
[0251b08] 又復一時在大 眾中說法,現胸臆示尼揵子。
[0251b09] 又復為人 疑不見二相故,在大眾中現舌相、陰藏 相。
[0251b11] 又復罵諸弟子:「汝狂愚人!」罵提婆達:「汝 是狂人、死人、嗽唾人!」
[0251b12] 佛結戒,八種鉢不應畜, 聽比丘用二種鉢:若瓦、若鐵,而自用石 鉢。
[0251b14] 有時外道難問,佛默然不答。
[0251b14] 又佛處處 說有我,處處說無我;處處說諸法有,處處 說諸法無。
[0251b16] 如是等身、口業似不隨智慧 行;身口業不離意業,意業亦應有不隨 智慧行,云何言常隨智慧行?
[0251b18] 答曰:
[0251b18] 是事不 然!於是諸事,皆先有智慧,然後諸業隨智 慧行。何以故?
[0251b20] 佛入外道眾中,雖知今世 不信不受,以種後世大因緣故。
[0251b21] 又復為止 外道謗言「佛自高憍」,以是故自往入其眾 中。
[0251b23] 又外道言:「佛自言有大悲普濟一切,而 但自為四眾說法,我等亦是出家求道,而 不為說!」
[0251b25] 又如此經,佛往外道眾中說法, 不言不信受。佛遙見外道大會,高聲論議, 欲至餘處,迴往趣之。論議師輩遙見佛來,
自語其眾:「汝等皆默!佛是樂寂靜人,見 汝等靜默,或能來此。」眾即默然。佛入其 眾,說婆羅門三諦,外道眾皆默然。佛作是
念:「狂人輩皆為惡魔所覆;是法微妙,乃至 無有一人試作弟子者。」作是念已,從坐而 去。是人魔蔽得離,便自念:「我等得聞妙法,
云何不以自利?」即皆往詣佛所,為佛弟子, 得道離苦。
[0251c06] 復次,外道弟子難其師故,不敢 到佛所,是故佛自入其眾中。眾得聞法,信 受堅固,不復難師,得為弟子,或得道跡。
[0251c09] 如是等,有種種智慧因緣,是故往入外道 眾。
[0251c10] 復次,薩遮祇尼揵子,銅鍱絡腹,自誓言: 「無有人得我難而不流汗破壞者!大象 乃至樹木瓦石,聞我難聲,亦皆流汗!」作是
誓已,來至佛所,與佛論議。佛質問之,皆不 能得答,汗流淹地,舉體如漬。佛告尼揵: 「汝先誓言,無有聞我難者而不流汗,汝
今汗流淹地;汝試觀佛,見有汗相不?」佛時 脫欝多羅僧示之言:「汗在何處?」
[0251c17] 復次,有人 言:「或有頭汗身不汗者,佛頭雖不汗,身必 有汗。」以是故,佛脫欝多羅僧示其身;因是
外道大得信向,皆入佛法中。是智慧因緣身 業隨行。
[0251c21] 「佛現舌相、陰藏相」者,有人疑佛身 二相,而是人應得道,疑故不得,以是故現 二相。
[0251c23] 出舌覆面,舌雖大,還入口中而亦無 妨,見者疑斷。有人見出舌相,若生輕慢心, 出舌如小兒相。見還入口,說法無妨,便起
恭敬,歎未曾有!
[0251c26] 有人疑佛陰藏不現,爾時 世尊化作寶象、寶馬,指示之言:「陰藏相不 現,正如是。」
[0251c28] 有人言:「佛出陰藏相,但示一人, 斷其疑故。」
[0251c29] 論議師輩言:「佛大慈悲心,若有 人見佛陰藏相,能集善根,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及能大歡喜信敬心生者,皆令
得見,斷其疑心;除是,皆不得見!」
[0252a03] 佛以大 悲為度眾生故,從三種覆出,暫現如電 光;是眾生見已,信佛有大悲心,實於戒 法不取不著。如是等因緣故現二相,非戲
非無羞。
[0252a07] 佛苦切語諸比丘,汝「狂愚人」者,苦 切語有二種:一者、垢心瞋罵,二者、憐愍眾 生,欲教化故。離欲人無有垢心瞋罵,何況
佛!佛憐愍教化故,有苦切語;有眾生軟語善 教,不入道檢,要須苦切麁教,乃得入法。 如良馬見鞭影便去,鈍驢得痛手乃行。亦
如有瘡,得軟藥唾呪便差;有瘡,刀破出 其惡肉,塗以惡藥乃愈者。
[0252a14] 復次,苦切語有 五種:一者、但綺語;二者、惡口亦綺語;三者、惡 口亦綺語、妄語;四者、惡口亦綺語、妄語、兩舌;
五者、無煩惱心苦切語:為教弟子分別善不 善法故,拔眾生於苦難地故。具四種惡語 者,其罪重;三、二、一,轉轉輕微。佛弟子白衣
得初道、若二道,使令奴婢故有惡口,非不 善道。攝律儀有二種:若綺語,若惡口、綺語。阿 那含、阿羅漢無煩惱起惡口,但以淨心須
惡言教化故惡口、綺語。阿那含、阿羅漢尚 無煩惱所起惡口,何況佛!
[0252a24] 復次,佛若有苦切 語,不應疑、不應難,謂佛惡心起苦切語。 所以者何?佛惡心久已滅,但以深心念眾
生,如慈父教子,雖有苦言,為成就子故, 非是惡心。佛為菩薩時,三毒未盡,作仙人 名羼提,被惡王截其耳、鼻、手、足,而不生惡
心、不出惡言。爾時未得道,尚無惡心,何 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毒已盡,於一 切眾生大慈悲具足,云何疑佛有惡心苦切 語!
[0252b04] 復次,佛若言「狂愚人」,是軟語、實語。所以者 何?三毒發故,名為狂愚。亦以善事利益而 不肯受,不解佛心、不受佛語,是為狂愚。
[0252b07] 復次,佛內常行無我智慧,外常觀諸法空, 如是者云何有惡口?是眾生不解佛心故, 求佛語短;若眾生解佛以深心憐愍者,假
令教入大火,即時歡樂而入,如人熱悶時 入清涼池,何況但語而不受?眾生為惡魔 覆故不知佛以深心念之,是故不受佛 語;以是故,佛言汝是狂愚人。
[0252b13] 復次,有人得 苦切語,便歡喜言:「親愛我故如是言!」以是 故,佛言「狂愚人」。
[0252b15] 佛語提婆達:「汝狂人、死人、嗽 唾人。」
[0252b16] 「狂人」者,以提婆達罪重,當入阿鼻地 獄,故三種苦切語。
[0252b17] 「死人」者,似人而不能 集諸善法故,亦以提婆達剃頭法服,似如 聖人,內無慧命,故名死人。如死人種種莊
嚴,轉轉爛壞,終不可令活。提婆達亦如是, 佛日日種種教化,惡心轉劇,惡不善法日日 轉增,乃至作三逆罪,以是故,名為死人。
[0252b22] 「嗽 唾人」者,提婆達貪利養故,化作天身小兒, 在阿闍貰王抱中,王嗚其口與唾令嗽, 以是故,名嗽唾人。
[0252b25] 問曰:
[0252b25] 提婆達得禪定,已 離欲,云何復嗽他唾?
[0252b26] 答曰:
[0252b26] 是人惡心亦深, 其根亦利;離欲故能變化,嗽唾時便失,利 根故求時便得,以是故,名嗽唾人。
[0252b28] 狂義如 先說。
[0252b29] 復次,以提婆達白佛:「佛已老矣,常樂閑 靜,可入林中以禪自娛,僧可付我!」佛言: 「舍利弗、目揵連等有大智慧,善軟清淨人,
尚不令僧屬,何況汝狂人、死人、嗽唾人!」
[0252c03] 如 是等因緣故,佛於諸法雖無所著,而為教 化故,現苦切語。
[0252c05] 「佛不聽比丘用八種鉢」 者,金銀等寶鉢,以寶物人貪故,難得故;貪 著故,不聽畜此寶物,乃至不得手舉;名
寶亦不得畜,若作淨施得用,價不貴故。 木鉢受垢膩,不淨故不聽畜。三種鉢無如 是事。
[0252c10] 問曰:
[0252c10] 瓦、鐵鉢皆亦受垢膩,與木鉢無 異,何以聽畜?
[0252c11] 答曰:
[0252c11] 瓦、鐵鉢不熏亦不聽, 以熏不受垢膩故。石有麁細,細者亦不 受垢膩故,世尊自畜。所以不聽比丘畜
者,以其重故;佛乳哺力勝一萬白香象, 是故不以為重;慈愍諸比丘故不聽。
[0252c15] 問曰:
[0252c16] 侍者羅陀、彌喜迦、須那利羅多、那伽娑婆 羅、阿難等,常侍從世尊,執持應器,何以不 憐愍?
[0252c18] 答曰:
[0252c18] 侍者雖執持佛鉢,以佛威德力 故,又恭敬尊重佛故,不覺為重;又阿難身 力亦大故。
[0252c20] 復次,以細石鉢難得故,麁者受 垢膩故,不聽用。
[0252c21] 佛鉢四天王四山頭自然生 故,餘人無此自然鉢;若求作甚難,多所妨 廢,是故不聽。
[0252c23] 又欲令佛與弟子異故,佛 用石鉢。又如國王,人所尊重,食器亦異。有 人見佛鉢異,倍加尊重供養,信心清淨。
[0252c25] 問 曰:
[0252c26] 若鉢應異,衣何以同?
[0252c26] 答曰:
[0252c26] 佛衣亦異。佛 初成道時,知迦葉衣,應佛所著,迦葉衣價直 十萬兩金。次後耆域上佛深摩根羯簸衣, 價亦直十萬兩金;佛勅阿難持此衣去割
截作僧伽梨,作已,佛受著,是為異。
[0253a01] 問曰:
[0253a01] 佛 因是告諸比丘:「從今日,若有比丘一心求 涅槃背捨世間者,若欲著,聽著價直十 萬兩金衣,亦聽食百味食。」衣異而後聽,鉢獨
不聽?
[0253a05] 答曰:
[0253a05] 我先已說石鉢因緣,今當更說。 佛鉢不從人受。佛初得道,欲食時須器,四 天王知佛心念,持四鉢上佛;三世諸佛法,
皆應四天王上鉢。爾時未有眾僧,云何言 聽?後若聽,無人與石鉢;又閻浮提不好石 鉢,故無人與。
[0253a10] 復次,佛說比丘常應覆功德, 若受石鉢,人謂從天龍邊得。若令人作,其 工既難,又恐人言:「此比丘欲與佛齊功。」
[0253a12] 所 以聽衣者,若有人言:「佛在僧中,受檀越好 衣獨著,而不聽比丘。」是故佛聽著。比丘 亦自無著者,以施者難有、著者難得故。若
不清淨比丘,人所不與;清淨比丘,少欲知足 故不著。
[0253a17] 佛斷人疑,故聽著衣;鉢中無望,是 故不聽。
[0253a18] 問曰:
[0253a18] 如經中說「佛金剛身,不恃 仰食」,何以畜鉢?
[0253a19] 答曰:
[0253a19] 佛法有二道:一者、聲 聞道,二者、佛道。聲聞法中,佛隨人法有所 食噉;摩訶衍法中,方便為人故,現有所噉, 其實不食。
[0253a22] 問曰:
[0253a22] 云何是方便?
[0253a22] 答曰:
[0253a22] 佛欲度 人,示行人法。若不爾者,人以佛非人,我等 云何能行其法?
[0253a24] 復次,有人因布施得度,為 是人故,佛受其食,便作是念:「我食得助益 佛身。」心大歡喜。以歡喜故,信受佛語。如大
國主,臣下請食,王雖不須,為攝彼人故, 多少為食,令其歡喜。如是等因緣,佛現受 食。
[0253a29] 問曰:
[0253a29] 若佛不食,所受者在何處?
[0253a29] 答曰:
[0253b01] 佛事不可思議,不應致問!
[0253b01] 復次,有人得佛 食而度者,有聞聲、見色、觸身、聞香而得度。 須食得度者,佛以食與之。如《密迹金剛經》
說:「佛以食著口中,有天求佛道者,持至 十方施之。」
[0253b05] 問曰:
[0253b05] 若爾者,今僧中說,佛食 無有眾生能食者,此義云何?
[0253b06] 答曰:
[0253b06] 佛不與 者,無有能食;今佛施之,是故得食。何以知 之?佛食馬麥時以食與阿難;又沙門二 十億耳以好羹上佛,佛以殘羹與頻婆
娑羅王。以是故,知佛受已,與則得食,不與 則不能消。
[0253b11] 復次,為佛設食,佛未食者,人 不能消;已食殘者,佛與能消。
[0253b12] 以是故,雖實 不食,為度人故,現受食、畜鉢。
[0253b13] 「佛不答十 四難」者,佛有四種答:一者、定答,二者、分別 義答,三者、反問答,四者、置答。此十四難,法應 置答。
[0253b16] 又復若有所利益事則答;外道所問, 不為涅槃,增長疑惑,故以置答。知必有 所益者,分別為答;必無所益,置而不答。
以是因緣故知,佛是一切智人。
[0253b19] 復次,若佛 說三種法: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則為已 說一切法竟。
[0253b21] 復次,是諸外道依止常見、依 止滅見故,問以常、滅;實相無故,佛不答。如 外道所見常相、無常相,無是事。何以故?外
道取相,著是常、滅故;佛雖說常、無常相,但 為治用故。
[0253b25] 復次,若人說無者為有、有者為 無,如是人則是過罪,佛不答則無咎。如日 照天下,不能令高者下、下者高,但以顯現
而已;佛亦如是,於諸法無所作,諸法有者 說有,無者說無。如說:「生因緣老死,乃至無 明因緣諸行,有佛無佛,是因緣法相續常在
世間;諸佛出世,為眾生顯示此法。」
[0253c02] 復次,若 答常、滅,則為有咎。如問:「石女、黃門兒,修短、 黑白、何類?」此問則不應答。十四難亦如是,
但以「常、滅」為本故問,無「常、滅」故佛不答。
[0253c06]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佛不答十四難,無咎。
[0253c07] 「佛處處說有我,處處說無我」者,若人解佛 法義、知假名者,說言「有我」;若人不解佛法 義、不知假名者,說「無我」。
[0253c09] 復次,佛為眾生欲 墮斷滅見者,說言:「有我受後世罪福。」若人 欲墮常見者,為說言:「無 我 、無作 者、受者,離
是五眾假名,更無一法自在者。」
[0253c12] 問曰:
[0253c12] 若爾者, 何等為實?
[0253c13] 答曰:
[0253c13] 無我是實。如法印中說:「一 切作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是安隱涅槃。 法印,名為諸法實相。」若人善根未熟、智慧不
利,佛不為說是深無我法;若為說,眾生即 墮斷滅見中。
[0253c17] 問曰:
[0253c17] 若爾者,如「迦葉問」中,佛 說:「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離此二邊,名為 中道。」今云何言「無我是實,有我為方便說」?
[0253c20] 答曰:
[0253c20] 說無我有二種:一者、取無我相,著無 我;二者、破我,不取無我,亦不著無我,自然 捨離。如先說無我,則是邊;後說無我,是中 道。
[0253c23] 復次,佛說有我、無我有二因緣:一者、用 世俗說故有我,二者、用第一實相說故無 我。
[0253c25] 如是等說有我、無我無咎!
[0253c25] 「佛處處說諸 法有,處處說諸法無」者。
[0253c26] 問曰:
[0253c26] 不應別說 有、無。有,即是有我;無,即是無我;何以更說?
[0253c28] 答曰:
[0253c28] 不然!佛法有二種空:一者、眾生空,二 者、法空。說無我,示眾生空;說無有法,示 法空。
[0254a01] 說有我,示知假名相,不著我者說 有我;於五眾中著我相者,為破是著我, 故說但有五眾,無常、苦、空、無我,寂滅涅槃是 名有。
[0254a04] 復次,有二種斷見:一者、無後世受罪 福苦樂者,為說有我,從今世至後世受 罪福果報。二者、一切法皆空無,著是邪見;
為是眾生故,說有一切法,所謂有為、無為 法。
[0254a08] 復次,不大利根眾生,為說無我;利根深 智眾生,說諸法本末空。何以故?若無我則 捨諸法,如說:
「若了知無我, 有如是人者,
聞有法不喜, 無法亦不憂。」
[0254a13] 說我者,一切法所依止處;若說無我者,一 切法無所依止。
[0254a14] 復次,佛法二種說:若了了說, 則言一切諸法空;若方便說,則言無我。是二 種說法,皆入般若波羅蜜相中。以是故,佛經
中說:「趣涅槃道,皆同一向,無有異道。」
[0254a17] 復次, 有我、有法,多為在家者說,有父母、罪福、大 小業報。所以者何?在家人多不求涅槃故,
著於後世果報。為出家人,多說無我、無法。 所以者何?出家人多向涅槃故。求涅槃者, 不受一切法故,自然滅是涅槃。
[0254a22] 復次,有人 信等諸根未成就故,先求有所得,然後能 捨;為是人故,佛說諸善法,捨諸惡法。有人 信等諸根成就故,於諸法不求有所得,但
求遠離生死道;為是人故,佛說諸法空無 所有。
[0254a27] 此二皆實。如無名指,亦長、亦短,觀中 指則短,觀小指則長,長短皆實;有說、無說亦 如是。說有,或時是世俗,或時是第一義;說
無,或時是世俗,或時是第一義。佛說是有我、 無我,皆是實。
[0254b02] 問曰:
[0254b02] 若是二事皆實,佛何以 故多讚嘆空而毀訾有?
[0254b03] 答曰:
[0254b03] 空無所有, 是十方諸佛、一切賢聖法藏,如《般若波羅蜜. 囑累品》中說:「般若波羅蜜是三世十方諸佛
法藏。」般若波羅蜜,即是無所有空。佛或時 說有法,為教化眾生故,久後皆當入無 所有法藏中。
[0254b08] 問曰:
[0254b08] 若爾者,云何《般若波羅蜜》 言「若觀五眾空無所有,非是道」?
[0254b09] 答曰:
[0254b09] 是《般 若波羅蜜》中,說有、無皆無。如《長爪梵志經》 中說三種邪見:一者、一切有,二者、一切無,三
者、半有半無。佛告長爪梵志:「是一切有見, 為欲染,為瞋恚、愚癡所縛。一切無見,為不 染、不瞋、不癡故所不縛。半有半無,有者,同
上有縛;無者,同上無縛。於三種見中,聖弟 子作是念:『若我受一切有見,則與二人共 諍,所謂一切無者、半有半無者。若我受一切
無見,亦與二人共諍,所謂一切有者、半有半 無者諍。若我受半有半無者,亦與二人共 諍,所謂一切無者、一切有者。鬪諍故相謗,相
謗故致惱;見是諍謗惱故,捨是無見,餘見 亦不受,不受故即入道。』」
[0254b22] 若不著一切諸法 空,心不起諍,但除結使,是名為實智。若 取諸法空相起諍,不滅諸結使,依止是 智慧,是為非實智。
[0254b25] 如佛所說,為度眾生 故有所說,無不是實;但眾生於中有著、不 著故有實、不實。
[0254b27] 如是種種因緣故,佛身、口、 意業無有過失。是故說佛身、口、意先知,然後 隨智慧行。
[0254b29] 問曰:
[0254b29] 初說「身無失、口無失、念無 失」,今復說「身、口、意業隨智慧行」,義有何差 別?
[0254c02] 答曰:
[0254c02] 先三種無失,不說因緣;今說因緣, 隨智慧行故不失。若先不籌量,而起身、口、 意業,則有失;佛先以智慧起身、口、意業,故 無失。
[0254c05] 復次,佛成就三種淨業、三種寂靜業、 三不護業。有人疑言:「佛何因緣成就如是 業?」以是故佛言:「我一切身、口、意業,先以智
慧,然後隨智慧行。」
[0254c08] 「佛以智慧知過去、未來、 現在世,通達無礙」者,此三種智慧,於三世 通達無礙故,三業隨智慧行。
[0254c10] 問曰:
[0254c10] 過去諸 法已滅已盡,無所復有;未來世諸法,今不 來不生,未和合;現在乃至一念中無住時, 云何能知三世通達無礙?
[0254c13] 答曰:
[0254c13] 佛說過去、 未來、現在,通達無礙,此言豈虛?
[0254c14] 復次,若無過 去、未來,但有現在一念頃,佛亦不得成就 無量功德。如十種智是十力,是時亦不得
一心有十智。若爾者,佛亦不得具足十力。 以是因緣故,知有過去、未來。
[0254c18] 問曰:
[0254c18] 若過去、 未來、現在皆有者,何等是無?佛說四諦,苦諦 觀無常等相,無常名生滅、敗壞、不可得;若
過去法今實有,不名為無常、敗壞、不可得。
[0254c21] 復 次,若過去、未來、現在皆有者,便墮常。何以故? 是法在未來世中定有,轉來現在,從現在 轉入過去;如人從一房入一房,不名失
人?
[0254c25] 答曰:
[0254c25] 若不失,有何咎?
[0254c25] 問曰:
[0254c25] 若無無常,無 罪無福,無生無死,無縛無解。
[0254c26] 「罪」名殺等十不 善道,若無無常,無殺等罪。如「分別邪見」中 說:「刀在身七分中過,無所惱害。」
[0254c28] 「福」名不殺 等十善道。
[0254c29] 「無常」名分別生死;若無無常,亦 無生死,亦無縛亦無解。如是等無量過 咎!
[0255a02] 答曰:
[0255a02] 諸法三世各各有相:過去法有過 去相,未來法有未來相,現在法有現在相。若 過去、未來有現在相者,應有是難;而今過
去、未來、現在各自有相。
[0255a05] 復次,若實無過去、未 來,亦無出家律儀。所以者何?若現在惡心中 住,過去復無戒,是為非比丘。又賢聖人心
在世俗中,是時應當是凡夫!無過去、未來、 現在道故。如是亦無五逆等諸罪。所以者 何?是五逆罪業已過去,及死時入地獄,是
五逆罪未來,無業故無報;現在身不為逆 罪,若無過去,則無逆罪;若無逆罪,何有餘 罪?福亦如是。若無罪福,是為邪見,與禽 獸無異!
[0255a14] 復次,我不說:「過去、未來如現在相 有。」我說:「過去雖滅,可生憶想,能生心心數 法;如昨日火滅,今日可生憶想念,不可
以憶想念故火便有。若見積薪,知當然火, 亦生心想念;明日火如過去火,不可以今 心念火火便有;未來世事亦如是。」
[0255a19] 現在心, 雖一念時不住,相續生故,能知諸法。內以 現在意為因,外以諸法為緣,是因緣中生
意識,用意識自在知過去、未來、現在法;但不 自知現在心心數法,餘者悉知。
[0255a23] 問曰:
[0255a23] 《般若波 羅蜜.如相品》中,「三世一相,所謂無相」,云何言 佛智慧知三世通達無礙?
[0255a25] 答曰:
[0255a25] 諸佛有二種 說法:先分別諸法,後說畢竟空。若說三世 諸法,通達無礙,是分別說;若說三世一相無 相,是說畢竟空。
[0255a28] 復次,非一切智人,於三 世中智慧有礙;乃至觀世音、文殊師利、彌勒、 舍利弗等諸賢聖,於三世中智慧皆有礙。
以是因緣故,說佛智慧於三世中通達無 礙,不為空事故說。
[0255b03] 復次,有人於三世中生 邪見,謂過去法及眾生有初、無初。若有初, 則有新眾生;諸法亦無因無緣而生。若無初
亦無後,若無初、無後,中亦無。初名有中、有 後,無前;後名有初、有中,無後;中名有初、 有後。若眾生及諸法無初,亦無中、無後;若 無三世,則都無所有。
[0255b09] 復次,若無初,云何有 一切智人?
[0255b10] 破如是等邪見故,說三世諸法 一相,所謂無相,不為破三世佛智慧。
[0255b11] 問曰:
[0255b12] 無相是為有邊!
[0255b12] 答曰:
[0255b12] 若無相,即是無邊。不可 說、不可難法,云何言有邊?若無相中取相, 非是無相。是無相名為不可得空:是中無相
亦不可得,空亦不可得,是故名不可得空。
[0255b16] 復次,佛有二種道:一者、福德道,有人聞佛 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生 恭敬信樂心;二者、智慧道,有人聞說諸法
因緣和合生故無有自性,便捨離諸法,於 空中心不著。如月能潤物,日能熟物,二事 因緣故萬物成就;福德道、智慧道亦如是。福
德道,能生諸功德;智慧道,能於福德道中 離諸邪見著。
[0255b23] 以是故,佛雖說諸法畢竟空, 亦說三世通達無礙而無咎。
[0255b24] 如是等,略說 佛十八不共法義。
[0255b25] 問曰:
[0255b25] 若爾者,迦栴延尼子 何以言「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不共意止,名 為十八不共法」?若前說十八不共法是真義
者,迦栴延尼子何以故如是說?
[0255b28] 答曰:
[0255b28] 以是 故名迦旃延尼子!若釋子則不作是說。釋 子說者,是真不共法。佛法無量,是三十六法, 於佛法中如大海一渧;法亦不少,何以重
數為十八?
[0255c03] 復次,諸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亦能 知是處不是處、分別三世業果報及諸禪定, 乃至漏盡智等,云何言不共法?
[0255c05] 問曰:
[0255c05] 聲聞、 辟支佛、菩薩不能盡知、遍知,但有通、明,無 有力;獨佛能盡遍知故言不共,如「十力」中 說。
[0255c08] 答曰:
[0255c08] 佛說十力義,不言「盡知、遍知」,直 言「知是處不是處」。言「盡知、遍知」者,是諸論 議師說。
[0255c10] 問曰:
[0255c10] 汝先自言:摩訶衍經中說,佛為 菩薩故,自說「盡知、遍知」。
[0255c11] 答曰:
[0255c11] 摩訶衍經中 說,何益於汝?汝不信摩訶衍,不應以為 證!汝自當說聲聞法為證。
[0255c13] 復次,十力,佛雖 盡知遍知,而聲聞、辟支佛有少分;十八不共 法中,始終都無分,以是故名真不共法。
[0255c15] 問 曰:
[0255c16] 十八不共法,二乘亦應有分;但佛身、口、 念常無失,二乘身、口、念亦有無失。如是等, 皆應有分。
[0255c18] 答曰:
[0255c18] 不然!所以者何?常無失故 名為不共,不以不失為不共;聲聞、辟支佛 於常無失中無分。
[0255c20] 復次,諸阿羅漢說有力, 無有處說有不共法。汝不信摩訶衍故, 不受真十八不共法,而更重數十力等,是
事不可!如汝所信八十種好,而三藏中無, 何以不更說?
[0255c24] 問曰:
[0255c24] 我等分別十八不共法, 不重數也!何等十八?一者、知諸法實相故, 名一切智;二者、佛諸功德相難解故,功德無
量;三者、深心愛念眾生故,名大悲;四者、得 無比智故,智慧中自在;五者、善解心相故, 定中自在;六者、得度眾生方便故,變化自
在;七者、善知諸法因緣故,記別無量;八者、 說諸法實相故,記別不虛;九者、分別籌量 說故,言無失;十者、得十力成就,智慧無減;
十一者、一切有為法中,但觀法聚無我故,常 施捨行;十二者、善知時不時,安立於三 乘,常觀眾生故;十三者、常一心故,不失念;
十四者、無量阿僧祇劫深善心故,無煩惱習; 十五者、得真淨智故,無有能如法出其失; 十六者、世世敬重所尊故,無能見頂;十七
者、修大慈悲心故,安庠下足,足下柔軟,眾 生遇者,即時得樂;十八者、得神通波羅蜜 故,轉眾生心令歡喜得度故;如入城時,現 神變力。
[0256a13] 答曰:
[0256a13] 如是十八不共法,非三藏中 說,亦諸餘經所不說。以有人求索是法故, 諸聲聞論議師輩,處處撰集,讚佛功德。如「言
無失」、「慧無減」、「念不失」,皆於摩訶衍十八不共 法中取已作論議。雖有「無見頂」、「足下柔軟」, 如是甚多,不應在十八不共法中;不共法
皆以智慧為義,佛身力如十萬白香象力 及神通力等皆不說。以是故,當知十八不 共法中,但說智慧功德等,不說自然果報 法。
[0256a22] 復次,是十八不共法,阿毘曇分別五眾攝: 身口無失,身口隨智慧行,是色眾攝;無異想, 是想眾攝;無不定心,是識眾攝;餘者,行眾攝。
[0256a25] 皆在四禪中,佛四禪中得道、得涅槃故。
[0256a25] 有 人言:「四色不共法,色界、欲界中攝;餘九地中 攝。」
[0256a27] 皆是善。皆是無漏法。四色法二緣生:因緣、 增上緣;餘殘,四緣生。四,無緣;十四,有緣。四隨
心行,不與心相應。十三與心相應,亦隨心行。 一不與心相應,亦不隨心行。
[0256b01] 如是等種種, 阿毘曇分別說。
[0256b02] 初如是分別,入般若波羅蜜 諸法實相中,盡皆一相,所謂無相,入佛心 皆一寂滅相。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