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Da Zhi Du Lun) 大智度論
Scroll 2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八背捨義 第三十四 (卷二十一)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0215a07] 八背捨者,內有色,外亦觀色,是初背捨。內 無色,外觀色,是第二背捨。淨背捨,身作證,第 三背捨。四無色定及滅受想定,是五。合為八
背捨。
[0215a10] 背是淨潔五欲,離是著心,故名「背 捨」。
[0215a11] 不壞內、外色,不內外滅色相,以是不淨 心觀色,是名初背捨。
[0215a12] 壞內色,滅內色相; 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以是不淨心觀外 色,是第二背捨。
[0215a14] 是二皆觀不淨:一者觀內、觀 外,二者不見內,但見外。何以故?眾生有二 分行:愛行、見行。愛多者著樂,多縛在外諸
結使行。見多者,多著身見等行,為內結 使縛。以是故,愛多者觀外色不淨,見多者 觀自身不淨壞敗故。
[0215a19] 復次,行者初心未細 攝,繫心一處難,故內外觀;漸習調柔,能內 壞色相,但觀外。
[0215a21] 問曰:
[0215a21] 若無內色相,誰當觀 外?
[0215a22] 答曰:
[0215a22] 是為得解道,非實道。行者念未來 死及火燒、虫噉,埋著土中,皆磨滅。若現在 觀,亦分別是身乃至微塵皆無,是名「內無色 相外觀色」。
[0215a25] 問曰:
[0215a25] 二勝處見內外色,六勝處但 見外色;一背捨見內外色,二背捨但見外 色,何以故但內有壞色相,外色不能壞?
[0215a27] 答 曰:
[0215a28] 行者眼見是身有死相,取是未來死相 以況今身;外四大不見滅相故,難可觀 無,故不說外色壞。
[0215b01] 復次,離色界時,是時亦 不見外色。
[0215b02] 「淨背捨身作證」者,不淨中淨觀, 如八勝處說。前八一切處觀清淨:地、水、火、風 及青、黃、赤、白。觀青色如青蓮華,如金精山,
如優摩伽華,如真青婆羅捺衣。觀黃、赤、白, 各隨色亦復如是,總名「淨背捨」。
[0215b06] 問曰:
[0215b06] 若總 是淨背捨,不應說一切處!
[0215b07] 答曰:
[0215b07] 背捨是初 行者,勝處是中行,一切處是久行。
[0215b08] 不淨觀 有二種:一者不淨,二者淨。
[0215b09] 不淨觀中:二背捨、 四勝處。淨觀中:一背捨、四勝處、八一切處。
[0215b10] 問 曰:
[0215b11] 行者以不淨為淨,名為顛倒;淨背捨觀 云何不顛倒?
[0215b12] 答曰:
[0215b12] 女色不淨,妄見為淨,是 名顛倒。淨背捨觀一切實青色廣大,故不顛 倒。
[0215b14] 復次,為調心故淨觀,以久習不淨觀,心 厭,以是故習淨觀,非顛倒,亦是中不著 故。
[0215b16] 復次,行者先觀身不淨,隨身法所有內外 不淨,繫心觀中,是時生厭,婬、恚、癡薄,即自驚 悟:「我為無目,此身如是,云何生著?」攝心實
觀,無令復錯。心既調柔,想身皮、肉、血、髓不淨, 除却,唯有白骨;繫心骨人,若外馳散,攝之 令還。深攝心故,見白骨流光,如珂、如貝,能
照內外諸物,是為淨背捨初門。然後觀骨 人散滅,但見骨光,取外淨潔色相。
[0215b23] 復次,若 金剛、真珠、金銀寶物,若清淨地,若淨水,如無 煙、無薪淨潔火,若清風無塵;諸青色,如金精
山;諸黃色,如瞻蔔花;諸赤色,如赤蓮華;諸 白色,如白雪等。取是相,繫心淨觀,隨是諸 色,各有清淨光曜。是時行者得受喜樂,遍 滿身中,是名淨背捨。
[0215b29] 緣淨故,名為「淨背捨」。 遍身受樂,故名為「身證」。得是心樂,背捨五 欲,不復喜樂,是名「背捨」。
[0215c02] 未漏盡故,中間或 結使心生,隨著淨色。復懃精進,斷此著故, 如是淨觀從心想生。譬如幻主觀所幻物,
知從己出,心不生著,能不隨所緣。是時「背 捨」變名「勝處」。
[0215c06] 於淨觀雖勝,未能廣大,是時 行者還取淨相;用背捨力及勝處力故,取 是淨地相,漸漸遍滿十方虛空;水、火、風亦爾。
取青相,漸令廣大,亦遍十方虛空;黃、赤、白 亦如是。是時「勝處」復變為「一切處」。
[0215c10] 是三事一 義,轉變有三名。
[0215c11] 問曰:
[0215c11] 是三背捨、八勝處、十一 切處是實觀?是得解觀?
[0215c12] 若實觀,身有皮肉, 何以但見白骨?又三十六物合為身法,何 以分別散觀?四大各自有相,何以滅三大、
但觀一地大?四色非盡是青,何以都作青 觀?
[0215c16] 答曰:
[0215c16] 有實觀,亦有得解觀。身相實是不 淨,是為實觀。外法中有淨相,種種色相,是 為實淨。觀淨、不淨,是為實觀。以此少許淨,
廣觀一切皆是淨;取是一水,遍觀一切皆 是水;取是少許青相,遍一切皆是青。如是 等,是為得解觀,非實。
[0215c21] 四無色背捨,如四無色 定中觀。欲得背捨,先入無色定,無色定是 背捨之初門。背捨色,緣無量虛空處。
[0215c23] 問曰:
[0215c24] 無色定亦爾,有何等異?
[0215c24] 答曰:
[0215c24] 凡夫人得是無 色定,是為無色;聖人深心得無色定,一向 不迴,是名背捨。
[0215c26] 餘殘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 非無想處,亦如是。
[0215c27] 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是 名滅受想背捨。
[0215c28] 問曰:
[0215c28] 無想定何以不名背 捨?
[0215c29] 答曰:
[0215c29] 邪見者,不審諸法過失,直入定中, 謂是涅槃;從定起時,還生悔心,墮在邪見, 是故非背捨。
[0216a02] 滅受想患厭散亂心故,入定 休息,似涅槃法著身中得,故名「身證」。
[0216a03] 「八勝 處」者,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色 勝知勝觀,是名初勝處。內有色相,外觀色
多,若好、若醜,是色勝知勝觀,是名第二勝處。 第三、第四亦如是,但以「內無色相,外觀色」 為異。內亦無色相,外觀諸色青、黃、赤、白。是 為八勝處。
[0216a09] 「內有色相,外觀色」者,內身不 壞,見外緣。「少」者,緣少故名「少」。觀道未增長 故觀少因緣,觀多畏難攝故;譬如鹿遊未
調,不中遠放。
[0216a12] 「若好、若醜」者,初學繫心緣中, 若眉間、若額上、若鼻端,內身不淨相;內身中 不淨相觀外諸色,善業報故名「好」,不善業
報故名「醜」。
[0216a16] 復次,行者如從師所受,觀外緣種種不淨, 是名「醜色」。行者或時憶念忘故,生淨相,觀 淨色,是名「好色」。
[0216a18] 復次,行者自身中繫心一 處,觀欲界中色二種:一者、能生婬欲,二者、 能生瞋恚。能生婬欲者是淨色,名為「好」;
能生瞋恚者是不淨色,名為「醜」。於緣中自 在勝知、勝見,行者於能生婬欲端正色中,不 生婬欲;於能生瞋恚惡色中,不生瞋恚。但
觀色四大因緣和合生,如水沫不堅固——是 名「若好、若醜」。
[0216a25] 「勝處」者,行者住是不淨門中, 婬欲、瞋恚等諸結使來能不隨,是名「勝處」—— 勝是不淨中淨顛倒等諸煩惱賊故。
[0216a27] 問曰:
[0216a27] 行 者云何內色相外觀色?
[0216a28] 答曰:
[0216a28] 是八勝處,深 入定心調柔者可得。行者或時見內身不 淨,亦見外色不淨。不淨觀有二種:一者、三
十六物等種種不淨;二者、除內外皮肉五藏, 但觀白骨如珂如雪。三十六物等觀是名 「醜」,如珂如雪觀是名「好」。
[0216b04] 行者內、外觀時,心 散亂,難入禪;除自身相,但觀外色,如《阿毘 曇》中說。行者以得解脫觀,見是身死;死已,
舉出塚間,若火燒、若虫噉,皆已滅盡,是 時但見虫、火,不見身,是名「內無色相外觀 色」。
[0216b09] 行者如教受觀身是骨人,若心外散,還 攝骨人緣中。何以故?是人初習行,未能觀 細緣故,是名「少色」;行者觀道轉深增長,以
此一骨人,遍觀閻浮提皆是骨人,是名為 「多」;還復攝念觀一骨人,以是故名「勝知勝 見」。
[0216b14] 復次,隨意五欲中男女相、淨潔相能勝故, 名為「勝處」。譬如健人乘馬 擊 賊能破,是
名為「勝」;又能制御其馬,是亦名「勝」。行者亦 如是,能自於不淨觀中,少能多、多能少,是 為「勝處」;亦能破五欲賊,亦名「勝處」。
[0216b18] 內未能 壞身,外觀色若多、若少、若好、若醜,是初、第二 勝處。
[0216b20] 內壞身無色相,觀外色若多、若少、若 好、若醜,是第三、第四勝處。
[0216b21] 攝心深入定中, 壞內身,觀外淨,緣青,青色;黃、赤、白,白色,是 為後四勝處。
[0216b23] 問曰:
[0216b23] 是後四勝處、十一切處中 青等四處,有何等異?
[0216b24] 答曰:
[0216b24] 青一切處,能普 緣一切令青;是勝處若多、若少隨意觀,不 令異心奪,「觀」勝是緣,名為勝處。譬如轉輪
聖王遍勝四天下,閻浮提王勝一天下而 已。一切處普遍勝一切緣;勝處但觀少色 能勝,不能遍一切緣。
[0216b29] 如是等,略說八勝處。
[0216c01] 「十一切處」者,背捨、勝處已說,此以遍滿緣故, 名一切處。
[0216c02] 問曰:
[0216c02] 何以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 想處不名一切處?
[0216c03] 答曰:
[0216c03] 是得解之心。「安 隱快樂、廣大、無量、無邊虛空處」,是佛所說;一 切處中皆有識,能疾緣一切法故,一切法
中皆見有識。以是故,二處立一切處。
[0216c06] 「無所 有」中,無物可廣,亦不得快樂,佛亦不說是 「無所有」無邊無量。「非有想非無想處」心鈍,難 得取相令廣大。
[0216c09] 復次,虛空處近色界,亦能 緣色。識處能緣緣色,又識處起能超入第四 禪,第四禪起超入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
非無想處遠,無色因緣故,非一切處。
[0216c12] 是三 種法皆行得。
[0216c13] 勝處、一切處是有漏。初三背捨、 第七、第八背捨是有漏;餘殘,或有漏、或無漏。
[0216c15] 初二背捨、初四勝處,初禪、二禪中攝。淨背捨、 後四勝處、八一切處,第四禪中攝。
[0216c16] 二一切處, 即名說空處空處攝,識處識處攝。
[0216c17] 前三背 捨、八勝處、八一切處,皆緣欲界。後四背捨,緣 無色界及無漏法諸妙功德,在根本中,若 無色根本不緣下地故。滅受想定,非心心
數法故無緣。非有想非無想處背捨,但緣 無色四陰及無漏法。
[0216c22] 「九次第定」者,從初禪 心起,次第入第二禪,不令餘心得入,若善 若垢;如是乃至滅受想定。
[0216c24] 問曰:
[0216c24] 餘者亦有 次第,何以但稱「九次第定」?
[0216c25] 答曰:
[0216c25] 餘功德皆 有異心間生,故非次第。此中深心智慧利,行 者自試其心,從一禪心起,次入二禪,不令 異念得入;於此功德心柔軟,善斷法愛
故,能心心相次。是次第,二是有漏;七,或有漏 或無漏。
[0217a01] 禪中間、未到地不牢固,又是聖人所 得,又此大功德不在邊地,是故無次第。
[0217a02] 八 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聲聞法中略 說。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九相義第三十五
[0217a06] 【經】
[0217a06] 「九相:脹相、壞相、血塗相、膿爛相、青相、噉相、 散相、骨相、燒相。」
[0217a07] 【論】
[0217a07] 問曰:
[0217a07] 應當先習九相 離欲,然後得諸禪;何以故諸禪定後,方說九 相?
[0217a09] 答曰:
[0217a09] 先說果報,令行者心樂。九相雖是 不淨,人貪其果報,故必習行。
[0217a10] 問曰:
[0217a10] 行者云 何觀是脹相等九事?
[0217a11] 答曰:
[0217a11] 行者先持戒清淨, 令心不悔故,易受觀法,能破婬欲諸煩惱 賊。觀人初死之日:辭訣言語,息出不反,奄
忽已死;室家驚慟,號哭呼天,言說方爾,奄 便那去!氣滅身冷,無所覺識。此為大畏,無 可免處。譬如劫盡火燒,無有遺脫。如說:
「死至無貧富, 無懃修善惡,
無貴亦無賤, 老少無免者。
無祈請可救, 亦無欺誑離,
無捍挌得脫, 一切無免處!」
[0217a21] 死法名為永離恩愛之處,一切有生之所 惡者;雖甚惡之,無得脫者。我身不久,必 當如是,同於木石,無所別知。我今不應
貪著五欲,不覺死至,同於牛羊;牛羊禽獸, 雖見死者,跳騰哮吼,不自覺悟。我既得人 身,識別好醜,當求甘露不死之法。如說:
「六情身完具, 智鑒亦明利;
而不求道法, 唐受身智慧。
禽獸亦皆知, 欲樂以自恣;
而不知方便, 為道修善事。
既已得人身, 而但自放恣;
不知修善行, 與彼亦何異!
三惡道眾生, 不得修道業;
已得此人身, 當勉自益利!」
[0217b06] 行者到死屍邊,見死屍膖脹,如韋囊盛 風,異於本相,心生厭畏,我身亦當如是, 未脫此法。身中主識役御此身,視聽、言語,
作罪、作福,以此自貴,為何所趣?而今但 見空舍在此!是身好相,細腰、姝媚、長眼、直 鼻、平額、高眉,如是等好,令人心惑;今但見
膖脹,好在何處?男女之相亦不可識。作 此觀已,呵著欲心,此臭屎囊膖脹可惡,何 足貪著!
[0217b14] 死屍風熱轉大,裂壞在地,五藏、屎 尿、膿血流出,惡露已現。行者取是壞相,以況 己身:「我亦如是,皆有是物,與此何異?我為
甚惑,為此屎囊、薄皮所誑;如燈蛾投火, 但貪明色,不知燒身。已見裂壞,男女相滅, 我所著者,亦皆如是。」
[0217b19] 死屍已壞,肉血塗漫。
[0217b19] 或 見杖楚死者,青瘀、黃、赤,或日曝瘀黑;具取是 相,觀所著者,若赤白之色,淨潔端正,與此何 異?
[0217b22] 既見青瘀黃赤,鳥獸不食,不埋不藏,不 久膿爛,種種虫生。行者見已,念此死屍本有 好色,好香塗身,衣以上服,飾以華綵;今但
臭壞,膿爛塗染,此是其實分;先所飾綵,皆 是假借。
[0217b26] 若不燒不埋,棄之曠野,為鳥獸所 食。烏挑其眼,狗分手腳,虎狼刳腹,分掣 爴裂。殘藉在地,有盡不盡。行者見已,心生
厭想,思惟:「此屍未壞之時,人所著處;而今壞 敗,無復本相,但見殘藉,鳥獸食處,甚可惡 畏。」
[0217c02] 鳥獸已去,風日飄曝,筋斷骨離,各各異處。 行者思惟:「本見身法,和合而有身相,男女皆 可分別;今已離散,各在異處,和合法滅,身相
亦無,皆異於本,所可愛著,今在何處?」
[0217c05] 身既 離散,處處白骨,鳥獸食已,唯有骨在;觀是 骨人,是為骨相。
[0217c07] 骨相有二種:一者骨人筋 骨相連,二者骨節分離。筋骨相連破男女、長 短、好色、細滑之相;骨節分離,破眾生根本實 相。
[0217c10] 復有二種:一者淨,二者不淨。淨者,久骨 白淨,無血無膩,色如白雪;不淨者,餘血塗染, 膩膏未盡。
[0217c12] 行者到屍林中,或見積多草 木,焚燒死屍,腹破眼出,皮色燋黑,甚可惡 畏。須臾之間,變為灰燼。行者取是燒相,思
惟:「此身未死之前,沐浴香華,五欲自恣;今 為火燒,甚於兵刃!此屍初死,形猶似人;火 燒須臾,本相都失。一切有身皆歸無常,我亦 如是。」
[0217c18] 是九相,斷諸煩惱,於滅婬欲最勝; 為滅婬欲故,說是九相。
[0217c19] 問曰:
[0217c19] 無常等十想, 為滅何事故說?
[0217c20] 答曰:
[0217c20] 亦為滅婬欲等三毒。
[0217c21] 問曰:
[0217c21] 若爾者,二相有何等異?
[0217c21] 答曰:
[0217c21] 九相為 遮未得禪定,為婬欲所覆故;十想能除 滅婬欲等三毒。九相如縛賊,十想如斬殺。 九相為初學,十想為成就。
[0217c24] 復次,是十想中, 不淨想攝九相。
[0217c25] 有人言:十想中,不淨想、食不 淨想、世間不可樂想攝九相。
[0217c26] 復有人言:十想、 九相同為離欲,俱為涅槃。所以者何?初死 相,動轉、言語須臾之間,忽然已死;身體膖脹,
爛壞分散,各各變異,是則無常。若著此法, 無常壞時,是即為苦。若無常苦、無得自在 者,是則無我。不淨、無常、苦、無我,則不可樂,
觀身如是。食雖在口,腦涎流下,與唾和合 成味,而咽與吐無異,下入腹中,即是食不 淨想。以此九相觀身無常,變異,念念皆滅,
即是死想。以是九相厭世間樂,知煩惱斷, 則安隱寂滅,即是斷相。以是九相遮諸煩 惱,即是離想。以是九相厭世間故,知此五
眾滅,更不復生,是處安隱,即是盡想。
[0218a09] 復次, 九相為因,十想為果。是故先九相,後十 想。
[0218a11] 復次,九相為外門,十想為內門,是故 經言:「二為甘露門:一者不淨門,二者安那 般那門。」
[0218a13] 是九相,除人七種染著:
[0218a13] 或有人 染著色:若赤、若白、若赤白、若黃、若黑。
[0218a14] 或有 人不著色,但染著形容:細膚、纖指、修目、高 眉。
[0218a16] 或有人不著容、色,但染著威儀:進、止、坐、 起、行、住、禮拜、俯仰、揚眉、頓 睫 、親近、按摩。
[0218a17] 或有 人不著容、色、威儀,但染著言語、軟聲、美辭、 隨時而說、應意承旨,能動人心。
[0218a19] 或有人 不著容、色、威儀、軟聲,但染著細滑、柔膚軟 肌,熱時身涼,寒時體溫。
[0218a21] 或有人皆著五事。
[0218a21] 或 有人都不著五事,但染著人相,若男、若女。 雖得上六種欲,不得所著之人,猶無所解, 捨世所重五種欲樂而隨其死。
[0218a24] 死相多除 威儀、語言愛。膖脹相、壞相、噉相、散相多除形 容愛。血塗相、青瘀相、膿爛相多除色愛。骨相、
燒相多除細滑愛。九相除雜愛及所著人愛。 噉相、散相、骨相偏除人愛;噉殘、離散、白骨中, 不見有人可著。
[0218a29] 以是九相觀離愛心,瞋 癡亦微薄。不淨中淨顛倒,癡故著是身。今 以是九相披析身內,見是身相,癡心薄;癡
心薄則貪欲薄;貪欲薄則瞋亦薄。所以者何? 人以貪身故生瞋,今觀身不淨,心厭故不 復貪身;不貪身故,不復生瞋。三毒薄故,一
切九十八使山皆動,漸漸增進其道,以金剛 三昧,摧碎結山。九相雖是不淨觀,依是能 成大事;譬如大海中臭屍,溺人依以得渡。
[0218b09] 問曰:
[0218b09] 是九相有何性?何所緣?何處攝?
[0218b09] 答曰:
[0218b10] 取相性,緣欲界身,色相陰攝,亦身念處少 分;或欲界攝,或初禪、二禪、四禪攝。未離欲、散 心人得,欲界繫;離欲人心得,色界繫。膖脹等
八相,欲界、初禪、二禪中攝;淨骨相,欲界、初禪、 二禪、四禪中攝。三禪中多樂故,無是相。
[0218b14] 是九 相是開身念處門,身念處開三念處門,是四 念處開三十七品門,三十七品開涅槃城門, 入涅槃,離一切憂惱諸苦,滅五陰因緣生
故,受涅槃常樂。
[0218b18] 問曰:
[0218b18] 聲聞人如是觀,心厭 離,欲疾入涅槃;菩薩憐愍一切眾生、集一 切佛法、度一切眾生、不求疾入涅槃故,觀 是九相,云何不墮二乘證?
[0218b21] 答曰:
[0218b21] 菩薩於眾 生心生憐愍,知眾生以三毒因緣故,受 今世、後世身、 心 苦痛。是三毒終不自滅,亦
不可以餘理得滅;但觀所著內外身相, 然後可除。以是故,菩薩欲滅是婬欲毒故, 觀是九相。如人憐愍病者,合和諸藥以療
之;菩薩亦如是,為著色眾生,說是青瘀相 等,隨其所著,分別諸相,如先說。是為菩薩 行九相觀。
[0218c01] 復次,菩薩以大慈悲心,行是九相,作如 是念:「我未具足一切佛法,不入涅槃,是 為一法門,我不應住此一門,我當學一
切法門。」以是故,菩薩行九相無所妨。
[0218c04] 菩薩 行是九相,或時厭患心起,如是不淨身可 惡可患,欲疾取涅槃。爾時,菩薩作是念:「十 方諸佛說:一切法相空,空中無無常,何況有
不淨!但為破淨顛倒故習此不淨,是不淨 皆從因緣和合生,無有自性,皆歸空相;我 今不應取是因緣和合生無自性不淨法, 欲疾入涅槃。」
[0218c11] 經中亦有是說:「若色中無味 相,眾生不應著色;以色中有味故,眾生 起著。若色無過罪,眾生亦無厭色者;以色
實有過惡,故觀色則厭。若色中無出相,眾 生亦不能於色得脫;以色有出相故,眾 生於色得解脫。」味是淨相因緣故,以是故, 菩薩不於不淨中沒、早取涅槃。
[0218c17] 九相義,分 別竟。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八念義第三十 六之一
[0218c21] 【經】
[0218c21]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入出息、 念死。」
[0218c22] 【論】
[0218c22] 問曰:
[0218c22] 何以故九相次第有八念?
[0218c22] 答 曰:
[0218c23] 佛弟子於阿蘭若處,空舍、塚間,山林、曠野, 善修九相,內、外不淨觀,厭患其身,而作是 念:「我云何擔是底下不淨屎尿囊?」自隨懎然
驚怖;及為惡魔作種種惡事來恐怖之,欲 令其退。以是故,佛次第為說八念。如經中 說:「佛告諸比丘:『若於阿蘭若處,空舍、塚間,山
林、曠野,在中思惟,若有怖畏,衣毛為竪,爾 時當念佛: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 佛陀,乃至婆伽婆。恐怖則滅。若不念佛,當
疾念法:佛法清淨,巧出善說,得今世報,指 示開發,有智之人心力能解。如是念法,怖畏 則除。若不念法,則當念僧:佛弟子眾修正
道,隨法行。僧中有阿羅漢、向阿羅漢,乃至須 陀洹、向須陀洹,四雙八輩。是佛弟子眾應供 養,合手恭敬,禮拜、迎送,世間無上福田。作
如是念僧,恐怖即滅。』
[0219a10]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與阿修羅鬪,在大 陣中時,告諸天眾:汝與阿修羅鬪時,設有 恐怖,當念我七寶幢,恐怖即滅;若不念我
幢,當念伊舍那天子 (帝釋左面天王也) 寶幢,恐怖即 除;若不念伊舍那寶幢,當念婆樓那天子 (右面天子) 寶幢,恐怖即除。』」
[0219a15] 以是故,知為除恐怖 因緣故,次第說八念。
[0219a16] 問曰:
[0219a16] 經中說三念因 緣除恐怖,五念復云何能除恐怖?
[0219a17] 答曰:
[0219a17] 是 比丘自念布施、持戒功德,怖畏亦除。所以者 何?若破戒心,畏墮地獄;若慳貪心,畏墮餓 鬼及貧窮中。自念我有是淨戒、布施,若念淨
戒、若念布施,心則歡喜,作是言:「若我命未 盡,當更增進功德;若當命終,不畏墮惡道!」 以是故,念戒施亦能令怖畏不生。
[0219a23] 念上諸 天皆是布施、持戒果報,此諸天以福德因緣 故生彼,我亦有是福德。以是故,念天亦能 令怖畏不生。
[0219a26] 十六行念安那般那時,細覺尚 滅,何況恐怖麁覺!
[0219a27] 念死者,念五眾身念念生 滅,從生已來,常與死俱,今何以畏死?
[0219a28] 是五 念,佛雖不說,亦當除恐怖。所以者何?念 他功德以除恐怖則難,自念己事以除恐 怖則易,以是故佛不說。
[0219b02] 問曰:
[0219b02] 云何是念佛?
[0219b03] 答曰:
[0219b03] 行者一心念佛:得如實智慧,大慈大悲 成就,是故言無錯謬,麁細、多少、深淺,皆無不 實。皆是實故,名為「多陀阿伽度」。
[0219b05] 亦如過去、 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於眾生中起大悲心, 行六波羅蜜,得諸法相,來至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中;此佛亦如是。是名「多陀阿伽
度」。
[0219b09] 如三世十方諸佛身放大光明,遍照十 方,破諸黑闇;心出智慧光明,破眾生無明 闇冥;功德、名聞亦遍滿十方,去至涅槃中。
此佛亦如是去,以是故亦名「多陀阿伽度」。
[0219b13] 有如是功德故,應受一切諸天、世人最上 供養,是故名「阿羅呵」。
[0219b14] 若有人言:何以故但 佛如實說,如來如去故,應受最上供養?以 佛得「正遍智慧」故。「正」名諸法不動不壞相,
「遍」名不為一法、二法故,以悉知一切法無 餘不盡,是名「三藐三佛陀」。
[0219b18] 是正遍智慧,不 從無因而得,亦不從無緣得;是中依智 慧、持戒具足故,得正遍智慧。智慧名菩薩 從初發意乃至金剛三昧相應智慧,持戒名
菩薩從初發意乃至金剛三昧身業、口業清 淨隨意行已,是故名「鞞闍遮羅那三般那」。
[0219b24] 若行是二行得善去,如車有兩輪。善去 者,如先佛所去處,佛亦如是去,故名「修伽 陀」。
[0219b26] 若有言:「佛自修其法,不知我等事。」以是 故知世間,知世間因,知世間盡,知世間盡 道故,名為「路迦憊」。
[0219b28] 知世間已,調御眾生,於 種種師中最為無上,以是故名「阿耨多羅 富樓沙曇藐婆羅提」。
[0219c01] 能以三種道滅三毒, 令眾生行三乘道,以是故名「貰多提婆魔 㝹 舍」。
[0219c03] 若有言:「以何事故能自利益無量?復 能利益他人無量?」佛一切智慧成就故,過去、 未來、現在,盡不盡,動不動,一切世間了了悉
知故,名為「佛陀」。
[0219c06] 得是九種名號,有大名稱, 遍滿十方,以是故名為「婆伽婆」。
[0219c07] 經中佛自 說如是名號,應當作是念佛。
[0219c08] 復次,一切種 種功德,盡在於佛。佛是劫初轉輪聖王摩訶 三磨陀等種,閻浮提中智慧威德,諸釋子 中生,貴性憍曇氏。生時光明遍照三千大
千世界,梵天王持寶蓋、釋提桓因以天寶 衣承接,阿那婆蹋多龍王、婆伽多龍王以妙 香湯澡浴。生時地六種動,行至七步,安詳
如象王,觀視四方,作師子吼:「我是末後身, 當度一切眾生!」阿私陀仙人相之,告淨飯 王:「是人足下千輻輪相,指合縵網,當自於法
中安平立,無能動、無能壞者。手中德字,縵 網莊嚴,當以此手安慰眾生,令無所畏。 如是乃至肉骨髻相,如青珠山頂,青色光明
從四邊出。頭中頂相無能見上,若天、若人 無有勝者。白毫眉間跱,白光踰頗梨。淨眼 長廣,其色紺青。鼻高直好,甚可愛樂。口四十
齒,白淨利好。四牙上白,其光最勝。脣上下等, 不大不小,不長不短。舌薄而大,軟赤紅色, 如天蓮華。梵聲深遠,聞者悅樂,聽無厭足。身
色好妙,勝閻浮檀金。大光周身,種種雜色, 妙好無比。如是等三十二相具足,是人不 久出家,得一切智成佛。」佛身功德如是,應 當念佛。
[0220a01] 復次,佛身功德,身力勝於十萬白 香象寶,是為父母遺體力;若神通功德力,無 量無限。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
嚴,內有無量佛法功德故,視之無厭。見佛 身者,忘世五欲,萬事不憶;若見佛身一處, 愛樂無厭,不能移觀。佛身功德如是,應當 念佛。
[0220a08] 復次,佛持戒具足清淨,從初發心修戒,增積 無量,與憐愍心俱,不求果報,不向聲聞、 辟支佛道,不雜諸結使,但為自心清淨、不
惱眾生故,世世持戒。以是故,得佛道時,戒 得具足。應如是念佛戒眾。
[0220a12] 復次,佛定眾具 足。
[0220a13] 問曰:
[0220a13] 持戒,以身、口業清淨故可知;智慧, 以分別說法能除眾生疑故可知;定者,餘 人修定尚不可知,何況於佛,云何得知?
[0220a15] 答 曰:
[0220a16] 大智慧具足故,當知禪定必具足。譬如 見蓮華大,必知池亦深大;又如燈明大者, 必知蘇油亦多。亦以佛神通變化力無量
無比故,知禪定力亦具足;亦如見果大故, 知因亦必大。
[0220a20] 復次,有時佛自為人說:「我禪定 相甚深。」如經中說:「佛在阿頭摩國林樹下 坐,入禪定。是時大雨雷電霹靂,有四特牛、耕
者二人,聞聲怖死。須臾便晴,佛起經行。有 一居士禮佛足已,隨從佛後,白佛言:『世 尊!向者雷電霹靂,有四特牛、耕者二人,聞聲
怖死,世尊聞不?』佛言:『不聞!』居士言:『佛時睡 耶?』佛言:『不睡!』問曰:『入無心想定耶?』佛言: 『不也!我有心想,但入定耳。』居士言:『未曾有
也!諸佛禪定大為甚深,有心想在禪定,如 是大聲覺而不聞。』」
[0220b01] 如餘經中,佛告諸比丘: 「佛入出諸定,舍利弗、目揵連尚不聞其名, 何況能知!」何者是?如三昧王三昧、師子遊戲
三昧等,佛入其中,能令十方世界六種震 動,放大光明,化為無量諸佛,遍滿十方。
[0220b05] 如 阿難一時心生念:「過去然燈佛時,時世好, 人壽長,易化度;今釋迦牟尼佛時世惡,人壽 短,難教化;佛事未訖而入涅槃耶?」清旦以
是事白佛已,日出。佛時入日出三昧,如 日出光明照閻浮提;佛身如是,毛孔普出光 明,遍照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一一光中出七
寶千葉蓮華,一一華上皆有坐佛,一一諸佛 皆放無量光明。一一光中皆出七寶千葉蓮 華,一一華上皆有坐佛,是諸佛等遍滿十方
恒河沙等世界,教化眾生:或有說法;或有 默然;或以經行;或神通變化,身出水、火。如 是等種種方便,度脫十方五道眾生。阿難
承佛威神,悉見是事。佛攝神足,從三昧 起,告阿難:「見是事不?聞是事不?」阿難言: 「蒙佛威神,已見、已聞!」佛言:「佛有如是力,能
究竟佛事不?」阿難言:「世尊!若眾生滿十 方恒河沙等世界中,佛壽一日,用如是力,必 能究竟施作佛事。」阿難歎言:「未曾有也!世
尊!諸佛法無量不可思議!」
[0220b24] 以是故知佛禪定 具足。
[0220b25] 復次,佛慧眾具足。從初發心,於阿僧 祇劫中,無法不行,世世集諸功德,一心專 精,不惜身命以求智慧,如薩陀波崙菩薩。
[0220b28] 復次,以善修大悲智慧故,具足慧眾;餘人 無是大悲,雖有智慧,不得具足。大悲欲 度眾生,求種種智慧故,及斷法愛,滅六十
二邪見,不墮二邊:若受五欲樂,若修身苦 道;若斷滅,若計常;若有、若無等,如是諸法邊。
[0220c04] 復次,佛慧無上,徹鑒無比,從甚深禪定中生 故;諸麁細煩惱所不能動故;善修三十七 品、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捨、九次第定
等諸功德故;有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 八不共法,得無礙不可思議解脫故——佛慧眾 具足。
[0220c09] 復次,能降伏外道大論議師,所謂憂 樓頻 蠡 迦葉、摩訶迦葉、舍利弗、目揵連、薩遮 尼揵子、婆蹉首羅、長爪等大論議師輩皆降
伏,是故知佛慧眾具足。
[0220c12] 復次,佛三藏、十二部 經、八萬四千法聚,見是語言多故,知智慧 亦大。譬如一居士清朝見大雨處,語眾
人言:「昨夜雨龍,其力甚大!」眾人言:「汝何以知 之?」答言:「我見地濕、泥多,山崩、樹折,殺諸鳥 獸,以此故知龍力為大。」佛亦如是,甚深智
慧,雖非眼見,雨大法雨,諸大論議師及釋 梵天王皆以降伏,以是可知佛智慧多。
[0220c19] 復次, 諸佛得無礙解脫故,於一切法中智慧無 礙。
[0220c21] 復次,佛此智慧皆清淨,出諸觀上;不觀 諸法常相、無常相,有邊相、無邊相,有去相、無去
相,有相、無相,有漏相、無漏相,有為相、無為相,生 滅相、不生滅相,空相、不空相;常清淨無量如 虛空,以是故無礙。若觀生滅者,不得觀
不生滅;觀不生滅者,不得觀生滅。若不生 滅實,生滅不實;若生滅實,不生滅不實。如是 等諸觀皆爾,得無礙智故,知佛慧眾具足。
[0220c29] 復次,念佛解脫眾具足。佛解脫諸煩惱及習, 根本拔故,解脫真不可壞,一切智慧成就故, 名為無礙解脫。成就八解脫,甚深遍得故,
名為具足解脫。
[0221a03] 復次,離「時解脫」及「慧解脫」 故,便具足成就「共解脫」。成就如是等解脫 故,名具足解脫眾。
[0221a05] 復次,破魔軍故得解脫, 離煩惱故得解脫,離遮諸禪法故得解 脫,於諸禪定入出自在無礙故。
[0221a07] 復次,菩薩 於見諦道中,得深十六解脫:一、苦法智相應 有為解脫;二、苦諦斷十結盡,得無為解脫。
如是乃至道比智。思惟道中,得十八解脫: 一、或比智或法智相應有為解脫,二、斷無色 界三思惟結故,得無為解脫。如是乃至第
十八盡智相應有為解脫;及一切結使盡,得 無為解脫。
[0221a14] 如是諸解脫和合,名為解脫眾具 足。
[0221a15] 復次,念佛解脫知見眾具足。解脫知見眾 有二種:
[0221a16] 一者、佛於解脫諸煩惱中,用盡智 自證知:知苦已,斷集已,盡證已,修道已,是 為盡智解脫知見眾。知苦已不復更知,乃
至修道已不復更修,是為無生智解脫知見 眾。
[0221a20] 二者、佛知是人入空門得解脫,是人無 相門得解脫,是人無作門得解脫;是人無 方便可令解脫。是人久久可得解脫,是人
不久可得解脫,是人即時得解脫。是人軟 語得解脫,是人苦教得解脫,是人雜語得 解脫。是人見神通力得解脫,是人說法得
解脫。是人婬欲多,為增婬欲得解脫;是人 瞋恚多,為增瞋恚得解脫——如難陀、漚樓 頻螺龍是。如是等種種因緣得解脫,如法
眼中說。於是諸解脫中了了知見,是名解 脫知見眾具足。
[0221b01] 復次,念佛一切智、一切知見, 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 法等;念如佛所知無量不可思議諸功德, 是名念佛。
[0221b04] 是念在七地中。或有漏,或無漏。 有漏者有報,無漏者無報。三根相應:樂、喜、捨 根。行得,亦果報得:行得者,如此間國中學
念佛三昧;果報得者,如無量壽佛國人,生便 自然能念佛。
[0221b08] 如是等,如《阿毘曇》中廣分別。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