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Da Zhi Du Lun) 大智度論
Scroll 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 法忍義第二十五 (卷第十五)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 奉 詔譯
[0168b08] 云何名法忍?
[0168b08] 忍諸恭敬、供養眾生及諸瞋惱、 婬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養、恭敬法及瞋 惱、婬欲法,是為法忍。
[0168b10] 復次,法忍者,於內六 情不著,於外六塵不受,能於此二不作 分別。何以故?內相如外,外相如內,二相俱
不可得故;一相故,因緣合故,其實空故,一切 法相常清淨故,如、真際、法性相故,不二入故, 雖無二亦不一。如是觀諸法,心信不轉,
是名法忍。如《毘摩羅鞊經》中,法住菩薩 說:「生、滅為二,不生、不滅是不二入法門。」乃至 文殊尸利說:「無聞、無見,一切心滅,無說、無
語,是不二入法門。」毘摩羅鞊默然無言,諸 菩薩讚言:「善哉!善哉!是真不二入法門。」
[0168b20] 復次, 一切法有二種:一者、眾生,二者、諸法。菩薩 於眾生中忍,如先說;今說法中忍。法有
二種:心法,非心法。非心法中有內、有外:外 有寒熱、風雨等,內有飢渴、老病死等。如是 等種種,名為非心法。心法中有二種:一者、瞋
恚、憂愁、疑等,二者、婬欲、憍慢等。是二名為心 法。菩薩於此二法,能忍不動,是名法忍。
[0168b27] 問 曰:
[0168b28] 於眾生中若瞋惱害命得罪,憐愍得福; 寒熱、風雨,無有增損,云何而忍?
[0168b29] 答曰:
[0168b29] 雖無 增損而自生惱亂憂苦,害菩薩道,以是故, 應當忍。
[0168c02] 復次,非但殺惱眾生故得罪,為惡 心作因緣故有罪。所以者何?雖殺眾生 而無記心,是便無罪;慈念眾生,雖無所與
而大得福。以是故,寒熱、風雨,雖無增損,然 以能生惡意故得罪。以是故,應當忍。
[0168c06] 復次, 菩薩自知宿罪因緣:「生此苦處,此我自作, 我應自受。」如是思惟,是故能忍。
[0168c08] 復次,菩薩思 惟:「國土有二種:有淨,有不淨。菩薩若生不 淨國中,受此辛苦、飢寒眾惱,自發淨願:『我
成佛時,國中無此眾苦。』此雖不淨,乃是我 利。」
[0168c12] 復次,菩薩思惟:「世間八法,賢聖所不能 免,何況於我!」以是故,應當忍。
[0168c13] 復次,菩薩思 惟:「知此人身無牢無強,為老、病、死所逐; 雖復天身清淨,無老、無病,耽著天樂,譬如
醉人,不得修行道福、出家離欲。」以是故, 於此人身自忍修福,利益眾生。
[0168c17] 復次,菩薩 思惟:「我受此四大、五眾身,應有種種苦分, 無有受身而不苦者;富貴、貧賤,出家、在家,
愚智、明闇,無得免者。何以故?富貴之人,常 有畏怖,守護財物,譬如肥羊,早就屠机, 如烏銜肉,眾烏逐之;貧賤之人,有飢、寒之
苦。出家之人,今世雖苦,後世受福得道;在 家之人,今世雖樂,後世受苦。愚人先求今 世樂,無常對至,後則受苦;智人思惟無常
苦,後則受樂得道。如是等受身之人,無不 有苦。」是故菩薩應當行忍。
[0168c27] 復次,菩薩思惟: 「一切世間皆苦,我當云何於中而欲求樂?」
[0168c29] 復次,菩薩思惟:「我於無量劫中常受眾苦, 無所利益,未曾為法;今日為眾生求佛 道,雖受此苦,當得大利。是故外、內諸苦,悉
當忍受。」
[0169a03] 復次,菩薩大心誓願:「若阿鼻泥犁苦, 我當忍之,何況小苦而不能忍?若小不 忍,何能忍大?」
[0169a05] 如是種種外法中忍,名曰法 忍。
[0169a06] 問曰:
[0169a06] 云何內心法中能忍?
[0169a06] 答曰:
[0169a06] 菩薩思 惟:「我雖未得道,諸結未斷,若當不忍,與凡 人不異,非為菩薩。」復自思惟:「若我得道,斷 諸結使,則無法可忍。」
[0169a09] 復次,「飢渴、寒熱,是外 魔軍;結使、煩惱,是內魔賊。我當破此二軍 以成佛道;若不爾者,佛道不成。」
[0169a11] 如說佛苦 行六年,魔王來言:「剎利貴人,汝千分生中正 有一分活耳!速起還國,布施修福,可得今
世後世、人中天上之樂;道不可得,汝唐勤 苦。汝若不受軟言,守迷不起,我當將大 軍眾來擊破汝!」
[0169a16] 菩薩言:「我今當破汝大力 內軍,何況外軍?」
[0169a17] 魔言:「何等是我內軍?」
[0169a17] 答曰:
「欲是汝初軍, 憂愁為第二,
飢渴第三軍, 渴愛為第四,
睡眠第五軍, 怖畏為第六,
疑悔第七軍, 瞋恚為第八,
利養虛稱九, 自高蔑人十。
如是等軍眾, 厭沒出家人;
我以禪智力, 破汝此諸軍,
得成佛道已, 度脫一切人。」
[0169a26] 菩薩於此諸軍雖未能破,著忍辱鎧,捉智 慧劍,執禪定楯,遮諸煩惱箭,是名內忍。
[0169a28] 復次,菩薩於諸煩惱中,應當修忍,不應斷 結。何以故?若斷結者,所失甚多,墮阿羅漢 道中,與根敗無異。是故遮而不斷,以修忍
辱,不隨結使。
[0169b02] 問曰:
[0169b02] 云何結使未斷而能不 隨?
[0169b03] 答曰:
[0169b03] 正思惟故,雖有煩惱而能不隨。
[0169b04] 復次,思惟觀空、無常相故,雖有妙好五欲, 不生諸結。譬如國王有一大臣,自覆藏 罪,人所不知。王言:「取無脂肥羊來,汝若
不得者,當與汝罪。」大臣有智,繫一大羊,以 草穀好養;日三以狼而畏怖之,羊雖得養, 肥而無脂。牽羊與王,王遣人殺之,肥而無
脂。王問:「云何得爾?」答以上事。菩薩亦如是, 見無常、苦、空狼,令諸結使脂消,諸功德肉肥。
[0169b12] 復次,菩薩功德福報無量故,其心柔軟,諸結 使薄,易修忍辱。譬如師子王,在林中吼,有 人見之,叩頭求哀,則放令去;虎豹小物,不
能爾也。何以故?師子王貴獸,有智分別故; 虎豹賤蟲,不知分別故。又如壞軍,得值大 將則活,值遇小兵則死。
[0169b17] 復次,菩薩智慧力, 觀瞋恚有種種諸惡,觀忍辱有種種功德, 是故能忍結使。
[0169b19] 復次,菩薩心有智力,能斷 結使,為眾生故久住世間;知結使是賊,是 故忍而不隨。菩薩繫此結賊,不令縱逸而
行功德;譬如有賊,以因緣故不殺,堅閉 一處而自修事業。
[0169b23] 復次,菩薩實知諸法相 故,不以諸結使為惡,不以功德為妙;是 故於結不瞋,功德不愛。以此智力故,能修 忍辱。如偈說:
「菩薩斷除諸不善, 乃至極微滅無餘;
大功德福無有量, 所造事業無不辦。
菩薩大智慧力故, 於諸結使不能惱;
是故能知諸法相, 生死涅槃一無二。」
[0169c02] 如是種種因緣,雖未得道,於諸煩惱法中 能忍,是名法忍。
[0169c03] 復次,菩薩於一切法,知一 相無二。一切法可識相,故言一。眼識識色, 乃至意識識法,是可識相法,故言一。
[0169c05] 復次, 一切法可知相,故言一。苦法智、苦比智,知苦 諦;集法智、集比智,知集諦;滅法智、滅比智,
知滅諦;道法智、道比智,知道諦。及善世智, 亦知苦、集、滅、道、虛空、非智緣滅,是可知相法, 故言一。
[0169c10] 復次,一切法可緣相,故言一。眼識 及眼識相應法緣色;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亦 如是;意識及意識相應法,亦緣眼、亦緣色、
亦緣眼識,乃至緣意、緣法、緣意識。一切法 可緣相,故言一。
[0169c14] 復次,有人言:一切法各皆 一,一復有一名為二,三一名為三,如是乃 至千萬,皆是一而假名為千萬。
[0169c16] 復次,一切 法中有相,故言一;一相故,名為一。一切物 名為法,法相故名為一。如是等無量一門, 破異相,不著一,是名法忍。
[0169c20] 復次,菩薩觀一切為二。何等二?二名內、外 相。內、外相故,內非外相,外非內相。
[0169c21] 復次,一 切法有、無相故為二。空、不空,常、非常,我、非我, 色、非色,可見、不可見,有對、非有對,有漏、無漏,有
為、無為,心法、非心法,心數法、非心數法,心相應 法、非心相應法。
[0169c25] 如是無量二門,破一不著 二,是名為法忍。
[0169c26] 復次,菩薩或觀一切法為 三。何等為三?下、中、上,善、不善、無記,有、無、非有 非無,見諦斷、思惟斷、無斷,學、無學、非學非無
學,報、有報、非報非有報。如是無量三門,破一 不著異,是名為法忍。
[0170a01] 復次,菩薩雖未得無 漏道,結使未斷,能信無漏聖法及三種法 印:一者、一切有為生法無常等印,二者、一切
法無我印,三者、涅槃實法印。得道賢聖人,自 得自知;菩薩雖未得道,能信能受,是名法 忍。
[0170a06] 復次,於十四難不答法中有常、無常等, 觀察無礙,不失中道,是法能忍,是為法忍。
[0170a08] 如一比丘於此十四難思惟觀察,不能通 達,心不能忍;持衣鉢至佛所,白佛言:「佛 能為我解此十四難,使我意了者,當作弟
子;若不能解,我當更求餘道!」
[0170a11] 佛告:「癡人!汝 本共我要誓『若答十四難,汝作我弟子』耶?」
[0170a13] 比丘言:「不也!」
[0170a13] 佛言:「汝癡人今何以言『若不答 我,不作弟子』?我為老、病、死人說法濟度;此 十四難是鬪諍法,於法無益,但是戲論,何用
問為?若為汝答,汝心不了,至死不解,不 能得脫生、老、病、死。譬如有人身被毒箭,親 屬呼醫,欲為出箭塗藥,便言:『未可出箭,
我先當知汝姓字、親里,父、母年歲;次欲知 箭出在何山,何木、何羽,作箭鏃者為是何 人,是何等鐵;復欲知弓何山木,何蟲角;復
欲知藥是何處生,是何種名。如是等事,盡 了了知之,然後聽汝出箭塗藥。』」
[0170a23] 佛問比丘: 「此人可得知此眾事,然後出箭不?」
[0170a24] 比丘言: 「不可得知!若待盡知,此則已死。」
[0170a25] 佛言:「汝亦 如是!為邪見箭愛毒塗,已入汝心,欲拔此 箭,作我弟子;而不欲出箭,方欲求盡世
間常、無常,邊、無邊等,求之未得,則失慧命, 與畜生同死,自投黑闇!」
[0170a29] 比丘慚愧,深識佛 語,即得阿羅漢道。
[0170b01] 復次,菩薩欲作一切智 人,應推求一切法,知其實相;於十四難中 不滯、不礙,知其是心重病,能出、能忍,是名 法忍。
[0170b04] 復次,佛法甚深,清淨微妙,演暢種種無 量法門,能一心信受,不疑、不悔,是名法忍。
[0170b06] 如佛所言:「諸法雖空,亦不斷,亦不滅;諸法 因緣相續生,亦非常;諸法雖無神,亦不失 罪福。」一心念頃,身諸法、諸根、諸慧,轉滅不
停,不至後念;新新生滅,亦不失無量世 中因緣業。諸眾、界、入中皆空無神,而眾生輪 轉五道中受生死。
[0170b11] 如是等種種甚深微妙 法,雖未得佛道,能信能受不疑、不悔,是 為法忍。
[0170b13] 復次,阿羅漢、辟支佛畏惡生死,早 求入涅槃;菩薩未得成佛,而欲求一切 智,欲憐愍眾生,欲了了分別知諸法實相,
是中能忍,是名法忍。
[0170b16] 問曰:
[0170b16] 云何觀諸法實 相?
[0170b17] 答曰:
[0170b17] 觀知諸法無有瑕隟,不可破、不 可壞,是為實相。
[0170b18] 問曰:
[0170b18] 一切語,皆可答、可破、 可壞,云何言「不可破壞,是為實相」?
[0170b19] 答曰:
[0170b20] 以諸法不可破故,佛法中一切言語道過, 心行處滅,常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何以故?若 諸法相實有,不應無;若諸法先有今無,則
是斷滅。
[0170b23] 復次,諸法不應是常。何以故?若常 則無罪、無福,無所傷殺,亦無施命,亦無 修行利益,亦無縛、無解,世間則是涅槃。如
是等因緣故,諸法不應常。
[0170b26] 若諸法無常,則 是斷滅,亦無罪、無福,亦無增損功德業,因 緣果報亦失。如是等因緣故,諸法不應無 常。
[0170b29] 問曰:
[0170b29] 汝言「佛法中常亦不實,無常亦不實」, 是事不然!何以故?佛法中常亦實,無常亦 實。常者,數緣盡、非數緣盡、虛空,不生、不住、不
滅故,是常相;無常者,五眾生、住、滅故,無常 相。汝何以言:「常、無常皆不實」?
[0170c04] 答曰:
[0170c04] 聖人有 二種語:一者、方便語,二者、直語。方便語者,為 人、為因緣故。為人者,為眾生說是常、是無
常,如對治悉檀中說。若說無常,欲拔眾生 三界著樂;佛思惟:「以何令眾生得離欲?」是 故說無常法。如偈說:
「若觀無生法, 於生法得離;
若觀無為法, 於有為得離。」
[0170c12] 云何生?生名因緣和合,無常,不自在,屬因 緣,有老病死相、欺誑相、破壞相,是名生; 生則是有為法。如對治悉檀說。常無常,非
實相,二俱過故。若諸法非有常非無常,是 為愚癡論。所以者何?若非有則破無,若非 無則破有;若破此二事,更有何法可說?
[0170c17] 問 曰:
[0170c18] 佛法常空相中,非有、非無;空以除有,空 空遮無,是為非有、非無,何以言愚癡論?
[0170c19] 答 曰:
[0170c20] 佛法實相,不受、不著。汝非有、非無受著故, 是為癡論。若言非有、非無,是則可說、可 破,是心生處,是鬪諍處。佛法則不然,雖因緣
故說非有、非無,不生著;不生著則不可壞、 不可破。
[0170c24] 諸法若有邊,若無邊,若有無邊,若非 有無邊;若死後有去,若死後無去,若死後有 去無去,若死後非有去非無去;是身是神,
身異神異,亦如是,皆不實。於六十二見中 觀諸法,亦皆不實。
[0170c28] 如是一切除却,信佛法 清淨不壞相,心不悔、不轉,是名法忍。
[0170c29] 復次, 有、無二邊,觀諸法生時、住時,則為有見相; 觀諸法老時、壞時,則為無見相;三界眾生,多
著此二見相。是二種法,虛誑不實。若實有 相則不應無。何以故?今無先有,則墮斷中; 若斷,是則不然。
[0171a05] 復次,一切諸法,名字和合故, 謂之為有;以是故,名字和合所生法不可 得。
[0171a07] 問曰:
[0171a07] 名字所生法,雖不可得,則有名字 和合!
[0171a08] 答曰:
[0171a08] 若無法,名字為誰而和合?是則 無名字。
[0171a09] 復次,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 知有;若以心識故知有,是則非有。如地 堅相,以身根、身識知故有,若無身根、身識 知,則無堅相。
[0171a12] 問曰:
[0171a12] 身根,身識,若知、若不知,而 地常是堅相!
[0171a13] 答曰:
[0171a13] 若先自知有堅相,若從 他聞則知有堅相;若先不知、不聞,則無堅 相。
[0171a15] 復次,地若常是堅相,不應捨其相,如凝 酥、蠟蜜、樹膠,融則捨其堅相,墮濕相中;金、 銀、銅、鐵等亦爾。如水為濕相,寒則轉為堅
相。如是等種種,悉皆捨相。
[0171a18] 復次,諸論議師 輩有能令無、無能令有;諸賢聖人、坐禪人 能令地作水、水作地。如是等諸法皆可轉, 如十一切入中說。
[0171a21] 復次,是有見,為貪欲、瞋恚、 愚癡、結縛、鬪諍故生;若有生此欲、恚等處, 是非佛法。何以故?佛法相善淨故,以是故非 實。
[0171a24] 復次,一切法有二種:色法、無色法。色法 分析乃至微塵,散滅無餘,如〈檀波羅蜜品〉破 施物中說。無色法五情所不知故,意情生、
住、滅時觀故,知心有分,有分故無常,無常 故空,空故非有。彈指頃有六十時,一一時 中,心有生、滅;相續生故,知是貪心、是瞋心、是
癡心,是信心、清淨智慧禪定心。行者觀心生、 滅,如流水、燈焰,此名入空智門。何以故?若一 時生,餘時中滅者,此心應常。何以故?此極少
時中無滅故;若一時中無滅者,應終始無 滅。
[0171b05] 復次,佛說有為法,皆有三相。若極少時中 生而無滅者,是為非有為法。若極少時中心 生、住、滅者,何以但先生而後滅,不先滅而後 生?
[0171b08] 復次,若先有心後有生,則心不待生。何 以故?先已有心故。若先有生,則生無所生。 又生、滅性相違,生則不應有滅,滅時不應
有生。以是故,一時不可得,異亦不可得,是 即無生;若無生,則無住、滅;若無生、住、滅,則 無心數法;無心數法,則無心不相應諸行。
[0171b14] 色、無色法無故,無為法亦無。何以故?因有為 故有無為,若無有為則亦無無為。
[0171b15] 復次,見 作法無常故,知不作法常。若然者,今見作 法是有法,不作法應是無法。以是故,常法不 可得。
[0171b18] 復次,外道及佛弟子,說常法有同、有 異:同者,虛空、涅槃;外道有神、時、方、微塵、冥 初,如是等名為異。又佛弟子說:「非數緣滅
是常。」又復言:「滅因緣法常,因緣生法無常。」 摩訶衍中常法:法性、如、真際,如是等種種, 名為常法。虛空、涅槃,如先〈讚菩薩品〉中說。神
及時、方、微塵,亦如上說。以是故,不應言諸 法有。
[0171b25] 若諸法無者,有二種:一者、常無,二者、 斷滅故無。
[0171b26] 若先有今無,若今有後無,是則斷 滅。若然者,則無因緣;無因緣者,應一物中 出一切物,亦應一切物中都無所出。
[0171b28] 後世 中亦如是,若斷罪福因緣,則不應有貧富、 貴賤之異,及墮惡道、畜生中。
[0171c01] 若言常無,則 無苦、集、滅、道;若無四諦,則無法寶;若無 法寶,則無八賢聖道;若無法寶、僧寶,則無 佛寶;若如是者,則破三寶。
[0171c04] 復次,若一切法實 空者,則無罪福,亦無父母,亦無世間禮法, 亦無善無惡。然則善惡同門,是非一貫,一切
物盡無,如夢中所見。若言實無,有如是失, 此言誰當信者!
[0171c08] 若言顛倒故見有者,當見 一人時,何以不見二、三?以其實無而顛倒 見故。
[0171c10] 若不墮此有、無見,得中道實相。云 何知實?如過去恒河沙等諸佛菩薩所知所 說,未來恒河沙等諸佛菩薩所知所說,現在
恒河沙等諸佛菩薩所知所說。信心大故,不 疑、不悔;信力大故,能持、能受;是名法忍。
[0171c14] 復 次,禪定力故,心柔軟清淨,聞諸法實相,應心 與會,信著深入,無疑、無悔。所以者何?疑、悔 是欲界繫法,麁惡故不入柔軟心中,是
名法忍。
[0171c18] 復次,智慧力故,於一切諸法中種 種觀,無有一法可得者;是法能忍、能受,不 疑、不悔,是名法忍。
[0171c20] 復次,菩薩思惟:「凡夫人 以無明毒故,於一切諸法中作轉相:非常 作常想,苦作樂想,無我有我想,空謂有實,
非有為有,有為非有。如是等種種法中作 轉相,得聖實智慧,破無明毒,知諸法實相。」 得無常、苦、空、無我智慧,棄捨不著,是法能忍, 是名法忍。
[0171c26] 復次,觀一切諸法,從本已來常 空,今世亦空,是法能信、能受,是為法忍。
[0171c27] 問曰:
[0171c28] 若從本已來常空,今世亦空,是為惡邪,云何 言法忍?
[0171c29] 答曰:
[0171c29] 若觀諸法 常 畢竟空,取相心著, 是為惡邪見;若觀空不著,不生邪見,是為 法忍。如偈說:
「諸法性常空, 心亦不著空;
如是法能忍, 是佛道初相。」
[0172a05] 如是等種種入智慧門,觀諸法實相,心不 退、不悔,不隨諸觀,亦無所憂,能得自利、 利他,是名法忍。
[0172a07] 是法忍有三種行清淨:不 見忍辱法,不見己身,不見罵辱人;不戲 諸法,是時名清淨法忍。以是事故,說菩薩
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羼提波羅蜜,不動、 不退故。
[0172a11] 云何名「不動不退」?瞋恚不生,不出 惡言,身不加惡,心無所疑。菩薩知般若波 羅蜜實相,不見諸法,心無所著故;若人來
罵,若加楚毒、殺害,一切能忍。
[0172a14] 以是故說「住 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羼提波羅蜜」。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毘梨耶波羅蜜義第 二十六
[0172a18] 【經】
[0172a18] 「身心精進不懈息故,應具足毘梨耶波 羅蜜。」
[0172a19] 【論】
[0172a19] 毘梨耶 (秦言精進) 。
[0172a19] 問曰:
[0172a19] 如精進是一 切善法本,應最在初,今何以故第四?
[0172a20] 答曰:
[0172a21] 布施、持戒、忍辱,世間常有。如客主之義,法應 供給,乃至畜生亦知布施;或有人種種因緣 故能布施,若為今世、若為後世、若為道故
布施,不須精進。
[0172a24] 如持戒者,見為惡之人, 王法治罪,便自畏懼,不敢為非;或有性善, 不作諸惡;有人聞今世作惡,後世受罪,而
以怖畏,故能持戒;有人聞持戒因緣故,得 離生、老、病、死,是中心生、口言:「我從今日,不 復殺生。」如是等即是戒,豈須精進波羅蜜 而能行耶?
[0172b01] 如忍辱中,若罵、若打、若殺,或畏故 不報,或少力、或畏罪、或修善人法、或為求 道故,默然不報,皆不必須精進波羅蜜乃 能忍也。
[0172b04] 今欲得知諸法實相,行般若波羅 蜜故,修行禪定;禪定是實智慧之門,是中 應懃修精進,一心行禪。
[0172b06] 復次,布施、持戒、忍辱, 是大福德,安隱快樂,有好名譽,所欲者得;既 得知此福利之味,今欲增進,更得妙勝禪定、
智慧。譬如穿井已見濕泥,轉加增進必望 得水;又如鑽火,已得見煙,倍復力勵,必望 得火。
[0172b11] 欲成佛道,凡有二門:一者、福德,二 者、智慧。行施、戒、忍是為福德門;知一切諸 法實相,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為智慧門。菩薩
入福德門,除一切罪,所願皆得;若不得願 者,以罪垢遮故。入智慧門,則不厭生死、 不樂涅槃,二事一故。今欲出生摩訶般若
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要因禪定門,禪定門 必須大精進力。何以故?散亂心不能得 見諸法實相。譬如風中然燈,不能照物;燈 在密屋,明必能照。
[0172b20] 是禪定、智慧,不可以福 願求,亦非麁觀能得,要須身、心精懃,急著不 懈,爾乃成辦。如佛所說:血、肉、脂、髓皆使竭
盡,但令皮、骨、筋在,不捨精進。如是乃能 得禪定、智慧,得是二事,則眾事皆辦。
[0172b24] 以是 故,精進第四,名為禪定、實智慧之根。上三中 雖有精進,少故不說。
[0172b26] 問曰:
[0172b26] 有人言:但行布 施、持戒、忍辱故,得大福德;福德力故,所願皆 得,禪定、智慧自然而至,復何用精進波羅蜜 為?
[0172b29] 答曰:
[0172b29] 佛道甚深難得,雖有布施、持戒、忍 辱力,要須精進,得甚深禪定、實智慧及無量 諸佛法。若不行精進,則不生禪定;禪定不
生,則不得生梵天王處,何況欲求佛道?
[0172c03] 復 次,有人如民大居士等,欲得無量寶物,則 應意皆得。如頂生王王四天下,天雨七寶 及所須之物,釋提婆那民分座與坐;雖有
是福,然不能得道。
[0172c07] 如羅頻珠比丘,雖得阿 羅漢道,乞食七日不得,空鉢而還;後以禪 定火自燒其身而般涅槃。
[0172c09] 以是故知,非但 福德力故得道;欲成佛道,要須懃大精進。
[0172c11] 問曰:
[0172c11] 菩薩觀精進,有何利益而懃修不懈?
[0172c12] 答曰:
[0172c12] 一切今世、後世道德利益,皆由精進得。
[0172c13] 復次,若人欲自度身,尚當懃急精進,何況 菩薩誓願欲度一切!如讚精進偈中說:
「有人不惜身, 智慧心決定,
如法行精進, 所求事無難!
如農 夫 懃修, 所收必豐實;
亦如涉遠路, 懃則必能達。
若得生天上, 及得涅槃樂,
如是之因緣, 皆由精進力。
非天非無因, 自作故自得,
誰有智慧人, 而不自勉勵?
三界火熾然, 譬如大炎火,
有智決斷人, 乃能得免離!
以是故佛告: 阿難正精進,
如是不懈怠, 直至於佛道。
勉強而懃修, 穿地能通泉;
精進亦如是, 無求而不得。
能如行道法, 精進不懈者,
無量果必得, 此報終不失!」
[0173a02] 復次,精進法是一切諸善法之根本,能出 生一切諸道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況於小利!如毘尼中說:「一切諸善法,乃
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精進不放逸 生。」
[0173a06] 復次,精進能動發先世福德,如雨潤種, 能令必生;此亦如是,雖有先世福德因緣, 若無精進則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 得,何況佛道!
[0173a09] 復次,諸大菩薩荷負眾生,受 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為 精進。
[0173a11] 復次,一切眾事,若無精進,則不能成。 譬如下藥,以巴豆為主;若除巴豆,則無下 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覺、道,必待精進;若
無精進,則眾事不辦。如戒唯在八道,不在 餘處;信在根、力,餘處則無。如精進者,無處 不有,既總眾法而別自有門。譬如無明使,
遍在一切諸使中,而別有不共無明。
[0173a17] 問曰:
[0173a18] 菩薩欲得一切佛法,欲度一切眾生,欲滅 一切煩惱,皆得如意,云何增益精進而能 得佛?譬如小火不能燒大林,火勢增益,能 燒一切。
[0173a21] 答曰:
[0173a21] 菩薩從初發心,作誓願:「當 令一切眾生得歡樂,常為一切,不自惜身; 若惜身者,於諸善法不能成辦。」以是故 增益精進。
[0173a24] 復次,菩薩種種因緣,呵懈怠心,令 樂著精進。懈怠黑雲,覆諸明慧,吞滅功德, 增長不善。懈怠之人,初雖小樂,後則大苦;
譬如毒食,初雖香美,久則殺人。懈怠之心, 燒諸功德,譬如大火燒諸林野。懈怠之人 失諸功德,譬如被賊,無復遺餘。如偈說:
「應得而不得, 已得而復失,
既自輕其身, 眾人亦不敬。
常處大闇中, 無有諸威德,
尊貴智慧法, 此事永以失。
聞諸妙道法, 不能以益身,
如是之過失, 皆由懈怠心。
雖聞增益法, 不能得上及,
如是之過罪, 皆由懈怠心。
生業不修理, 不入於道法,
如是之過失, 皆由懈怠心。
上智所棄遠, 中人時復近,
下愚為之沒, 如猪樂在溷。
若為世中人, 三事皆廢失:
欲樂及財利, 福德亦復沒。
若為出家人, 則不得二事:
生天及涅槃, 名譽二俱失。
如是諸廢失, 欲知其所由,
一切諸賊中, 無過懈怠賊!
以是眾罪故, 懶心不應作,
馬井二比丘, 懈怠墜惡道;
雖見佛聞法, 猶亦不自免!」
[0173b22] 如是等種種觀懈怠之罪,精進增長。
[0173b22] 復次, 觀精進之益,今世、後世、佛道、涅槃之利,皆由 精進。
[0173b24] 復次,菩薩知一切諸法皆空無所有,而 不證涅槃;憐愍眾生,集諸善法,是精進波 羅蜜力。
[0173b26] 復次,菩薩一人獨無等侶,以精進 福德力故,能破魔軍及結使賊,得成佛道。 既得佛道,於一切諸法,一相無相,其實皆
空;而為眾生說諸法種種名字,種種方便, 度脫眾生老病死苦。將滅度時,以法身 與彌勒菩薩摩訶薩、迦葉、阿難等;然後入
金剛三昧,自碎身骨令如芥子,以度眾生 而不捨精進力。
[0173c04] 復次,如阿難為諸比丘說 七覺意,至精進覺意,佛問阿難:「汝說精進 覺意耶?」阿難言:「說精進覺意。」如是三問、三
答。佛即從坐起,告阿難:「人能愛樂修行精 進,無事不得;得至佛道,終不虛也。」
[0173c08] 如是 種種因緣,觀精進利而得增益。
[0173c09] 如是精進, 佛有時說為欲,或時說精進,有時說不放 逸。譬如人欲遠行,初欲去時,是名為欲;發
行不住,是為精進;能自勸勵,不令行事稽 留,是為不放逸。以是故,知欲生精進,精進 生故不放逸,不放逸故能生諸法,乃至得 成佛道。
[0173c15] 復次,菩薩欲脫生、老、病、死,亦欲 度脫眾生,常應精進一心不放逸。如人擎 油鉢行大眾中,現前一心不放逸故,大得名
利。又如偏閣嶮道,若懸繩,若乘山羊;此 諸惡道,以一心不放逸故,身得安隱,今世 大得名利。求道精進,亦復如是;若一心不放 逸,所願皆得。
[0173c21] 復次,譬如水流,能決大石;不放 逸心,亦復如是。專修方便,常行不廢,能破 煩惱諸結使山。
[0173c23] 復次,菩薩有三種思惟:「若我 不作,不得果報;若我不自作,不從他來; 若我作者,終不失。」如是思惟,當必精進,為
佛道故,懃修專精而不放逸。如一小阿蘭 若,獨在林中坐禪而生懈怠。林中有神是 佛弟子,入一死屍骨中,歌儛而來,說此偈 言:
「林中小比丘, 何以生懈廢?
晝來若不畏, 夜復如是來!」
[0174a03] 是比丘驚怖起坐,內自思惟,中夜復睡。是神 復現十頭,口中出火,牙爪如劍,眼赤如炎,顧 語將從:「捉此懈怠比丘!此處不應懈怠,
何以故爾?」是比丘大怖,即起思惟,專精念 法,得阿羅漢道。是名自強精進不放逸力,能 得道果。
[0174a08] 復次,是精進不自惜身而惜果報, 於身四儀:坐、臥、行、住常懃精進,寧自失身, 不廢道業。譬如失火,以瓶水投之,唯存
滅火而不惜瓶。
[0174a11] 如仙人師教弟子說偈 言:
「決定心悅豫, 如獲大果報,
如願事得時, 乃知此最妙!」
[0174a15] 如是種種因緣,觀精進之利,能令精進增 益。
[0174a16] 復次,菩薩修諸苦行,若有人來求索頭、 目、髓、腦,盡能與之,而自念言:「我有忍辱、精 進、智慧、方便之力,受之尚苦,何況愚騃三塗
眾生?我當為此眾生故,懃修精進,早成佛 道而度脫之。」
大智度論卷第十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