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 Fadu Lun 三法度論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三法度論卷上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德品第一
知生苦無量, 善寂趣彼安,
用悲眾生故, 輪轉於多劫。
捨己之妙善, 為一切說法,
普智滅諸趣, 稽首禮最覺。
開此三法門, 功德之所歸,
安快彼眾生, 離於一切苦。
前禮於善逝, 法及無上眾,
今說真諦法, 三三如其義。
[0015c15] 說曰:今說三法。
[0015c15] 問:尊云說三法。三法何義?
[0015c15] 答: 此經因法故,唯三相續撰。三法者是假想。
[0015c17] 問:何故三法撰?
[0015c17] 答:此佛經依無量想眾生為 惡世所壞、命以食存,欲求其真,為彼開想故 及善持故,此三法撰。一切世間亦依真想及
假想,是以開想,故三法撰。
[0015c20] 問:已答三法撰。三 法唯願說。
[0015c21] 答:德、惡、依覺善勝法門。若覺德、 惡、依,覺則善勝法門。此三法經本三三品說, 品各三真度。
[0015c23] 問:可說三品,但於說有咎。所 以者何?善勝者,應前說是善勝,說善勝已,然 後說德、惡、依當覺。答:樂所向者則不應說。此
一切世間樂向善勝,乃至昆蟲亦樂向樂。所 以者何?為食故有所求。善勝者樂妙愛,如 是比義說善勝。世間者多樂向樂而背樂因,
樂者大涅槃及無病,是多樂向但背是因, 若已樂向不應為說。譬人趣道,若已知道 則不語道。彼亦如是,是故無咎。
[0016a02] 問:云何此德、 惡、依覺便有善勝?頗有見金得富、見藥病無 耶?是故不可德、惡、依覺而有善勝。
[0016a04] 答:雖有此 言,是義不然,當取如燈。譬。如然燈即時壞 闇,非然燈已後壞闇。如是智生即有善勝,智 覺是一義。
[0016a07] 問:德名何等?為眾生數為色味 香比、為攝為諍伏耶?
[0016a08] 答:我欲不樂自想作 經。而此中德者,福、根、無惡。福、根、無惡者,此三 是德想,白淨法及法果,我以為德想。是一切
此三中攝,今當相續顯示。
[0016a11] 問:已說福、根、無惡。 何等為福?
[0016a12] 答:福者施、戒、修,數數處善勝謂之 福,亦揚去人惡謂之福。是三種施、戒、修,如 所說:
福者數數, 將人善處, 亦揚去惡, 故謂為福。
[0016a15] 問:已說福:施、戒、修。何等為施?
[0016a15] 答:為 己 他攝故。 捨財時俱思願及無教,是三種施。
[0016a16] 問:此云何?
[0016a17] 答:施者法、無畏、財。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三說 施。法施者,說經出於世間。無畏施者,八種,
三歸為首。如世尊說:「歸佛為無量眾生施無 畏,不結恨、無惡法。眾亦如是。」
[0016a20] 問:如三歸亦 殺生,云何施為無畏首?答:不說一切眾生,但 如此邪見為癡。殺生、盜他財、作眾惡,是三歸
者所不作,已得正見故。若三歸無正見者,則 非三歸。是故施無量眾生無畏為首。無咎 財施者,飲食為首,攝他故施。供養等以香華
為首,自為故,或復俱故。是己他俱德,故得 大果。此中施淨,應廣分別。如所說:
「譬樹用其根, 時復用於枝,
或有二俱用, 是事世之常。
如是方便成, 是施得大果,
有從因緣淨, 俱功德亦然。」
[0016b03] 問:云何戒?答:戒者身口二:攝他、不嬈、饒益。戒 者有三相,從身口生。
[0016b04] 問:此云何?
[0016b04] 答:攝他不嬈 他及饒益攝他者,飢乏時眾生愛命,恕 己 不 害,離他財他妻亦如是,此是攝他。離兩舌、
惡口、妄言、綺語,是不嬈他。復次七枝不逼 他,是不嬈他。眾苦所逼無所歸依,而救濟, 是攝他。受持此二,若福相續生是饒益。我
從今離殺生,發心即饒益增長。譬如出物日 有滋息。受戒心生善相續,受實已滅。如種有 萌牙饒益。若不捨善相續,乃至眠亦增益 福。此是饒益是謂戒。
[0016b13] 問:云何修?
[0016b13] 答:修者,禪無 量無色。此修於善行,是故修如華薰麻。習 是修,如習近王。譬如王臣善習近,必成其
果。如是習修必得白淨果故。說修禪者是念 義,此四種。
[0016b17] 問:此云何?
[0016b17] 答:禪者離欲觀喜苦樂。 是四禪,初者,已離欲惡不善法,緣善繫心 住,謂之離欲。第二離觀。觀者微於覺,如鈴有
餘聲是,此中無,謂之離觀。欲前已離。第三 離喜。喜者心悅,如海涌波。是此中無及欲觀, 故說離喜。第四離苦樂。樂者身心不逼、苦者
逼,是此中無及欲、觀、喜故,說離苦樂。是四 說禪。
[0016b24] 問:云何無量?
[0016b24] 答:無量者慈、悲、喜、護,是四 假想為無量。無量眾生彼緣故無量,亦不可 數功德故無量。慈者,愍一切眾生心行,一
切眾生潤在前念是慈。悲者,苦惱眾生愍傷 在前,離憂惱念是悲。喜者,於多樂眾生繫 縛悅踊是喜。護者,無求不勇猛恕眾生過。若
眾生作惡,是不作為快。是反觀眾生自業,如 是恕過,謂之護。
[0016c02] 問:已說無量。云何無色?
[0016c02] 答:無 色者,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處者依 是四種。空者,除色見、色過。是離欲一心緣空,
於空繫想是空處。不猗於空但有識,緣識便 有識處。是亦為依,無依乃勝,若無所有,是 謂無所有處。於想見過、滅想見怖,一心是非
想非非想處。是無色道,是名一切福。
[0016c08] 問:根 云何?
[0016c09] 答:根者無貪、無恚、無愚癡。不貪、不瞋、不 癡,此三根相。問:此是誰根?
[0016c10] 答:非是前說德 本那!是一切趣善勝法之本,隨其義一,增餘 相隨。如無貪於施增,無恚於戒增,無癡於
修增。復次無貪於財施增,無恚於無畏施增, 無愚癡於法施增。是謂三種施增。復次無 貪於攝他增,無恚於不嬈他增,無愚癡於饒
益增,是謂三種戒增。復次無貪於禪增,無 恚於無量增,無愚癡於無色增,是謂三修增。 復次無貪於不惡增,無恚於忍辱增,無愚癡
於多聞增。如是於力、根,如是當知一切善行 根。無貪者於所有眾具不利不著,意無恚者 滅於恚,無愚癡者滅於癡,故曰根。問:云何 無惡?
[0016c22] 答無惡者,忍辱、多聞、不惡。無惡者是俗 數假相。復次惡者,是增惡。是不增惡,故 曰無惡。如所說無惡者。妙善之言。忍辱者
苦。貴賤力自制不怒怒。忍辱為苦。貴力賤 力隨其事自制不怒。怒為苦所逼。自制是堪 耐義。為貴力所迫,怒而不能報;但弊惡人
故起怒。若於大力所迫不起怒,是忍辱。為賤 力所加,恕賤力。怨家能報,若不報者是恕。如 是眾生過及行過堪耐。此義今當說。苦者
寒熱飢渴風日勤勞,為眾苦所逼,當自制。此 苦從二事起,惱於身,不怒於無情。怒者,眾 生因緣說。是以依二逼身,當堪忍。
[0017a05] 問:已說忍辱。云何多聞?
[0017a05] 答:多聞者,契經、阿毘 曇、律。多聞者,若能除婬怒癡,是多聞;餘者 非多聞。是三種契經、阿毘曇、律。於中契經者,
薩云若說及彼所印可,顯示穢污、白淨,明四 聖諦、離無量惡。阿毘曇者,於契經所有盡 分別。律者,說威儀禮節令清淨。是謂三種多
聞。於中律多制欲,阿毘曇多制恚。阿毘曇 者說諸業性,以此止恚。因恚起犯戒,因犯 戒墮地獄,契經多制癡,契經者說十二因緣。
[0017a14] 問:是多聞云何不惡?
[0017a14] 答:不惡者,真知識御意。 由真知識、真御意、真由,是謂不惡。真知識 者,慈、善、能師弟子同學。若慈善能者,是謂真
知識。彼三種師弟子同學。
[0017a17] 問:云何?若慈是師、 善是弟子、能是同學,說如是耶?
[0017a18] 答:不。所以者 何?說無差降慈、善、能者,謂真知識相。是說當 觀師弟子同學,此中慈相最勝,餘二枝所
成。或慈者但不善知事,亦不能說,如父年老 無德。或有能者亦不善故,雖有慈不善故 教惡,如六師等。若有具足成就三相者,當知
是真知識。或有師過故壞、或弟子過、或同 學過。是以具足成就三相真知識當求。
[0017a25] 問:是 真知識云何真御意?
[0017a26] 答:真御意者,止舉護想、 勇猛止想、舉想護想向是勇猛。於中止者, 止心逸意下,此中觀相故說。止舉者,意弱柔
濡,下筋力扶起令高,此中觀相故說。舉護 者,以平等意任其行,如善御乘,遲者使速、急 者制之,等行而護。此亦如是。四無量中護不
可意眾生,以慈為首護,此中平等意護。
[0017b03] 問:云 何知如下意當舉、舉意當制、等者護?
[0017b04] 答:非 為自隨所欲是真御意那!是故此自隨所欲, 隨時隨方便義,若高下者此非真御意。
[0017b06] 問:是 真御意云何真由?
[0017b07] 答:真由者,具方便果。真 由者,向彼。或說習修是真由,具方便果。
[0017b08] 問: 為誰具?答:前已說善勝。
[0017b09] 問:具名何等?
[0017b09] 答:具 者,善損伏根近行禪,此是資於善行,故曰具, 如行具足具。具者是枝義。此具三種善,損 伏根近行禪。
[0017b12] 問:云何善損?
[0017b12] 答:善損者,糞掃衣、 無事、乞食,眾聚中損,謂之善損。善損者是清 薄義。工師作二種像,有增者、有損者。損者
石工木工,增者泥工畫工,彼成二種像。若從 損,是能耐風雨。餘雖有好色,不耐風雨。如是 二種人,在家及出家。出家者於家累意解脫,
已捨眾具損為妙。在家者因妻子親族為增, 眾事得成。在家者雖有眾具為美味,但愛相 別離、憂悲鬪諍等,為非法雨所壞,意無所耐,
如畫像為風雨所壞,非出家。如世尊說:
「如飾棄鳥, 青鴟妙色, 終不能及,
鵝鴈飛行。 在家如是, 不及比丘,
牟尼遠離, 閑居坐禪。」
[0017b25] 是謂善損。糞掃、無事、乞食,此三淨功德,為十 二本,餘九是眷屬,彼當別說。世尊欲令難陀 歡喜,故亦說此三。
「難陀何見汝, 無事糞掃衣,
知已樂於高, 捨離不染欲。」
[0017c01] 以是故知此三是本。復次四愛生,衣食坐處 有故。於中為衣愛所持說糞掃衣,為食愛所 持說乞食,為坐愛所持說無事。若成就此三
功德,是方便滅有愛,以善損故。復次有二 種:計著我行及我所作。於中為貪衣食坐處 故,生我所作計著。彼以此三淨功德止。若 滅一事必斷計我,是故說淨功德。
[0017c07] 問:云何糞 掃衣?
[0017c08] 答:糞掃衣者,三衣、栴衣、隨坐。此糞掃 衣三種所滿:三衣、栴衣、隨坐。若糞掃衣惟 三者,應有九淨功德。若爾者,經相違。糞掃衣
者,從塚間里巷拾弊壞衣。三衣者,僧伽梨、 欝多羅僧、安陀羅會。或有持三衣者,為愛好 衣所困,汲汲行求,由此愛極煩勞。若不得
多者,三當極妙。愛有二種:妙愛、多愛。譬如求 一最勝女,或求不端政千。如是多愛,三衣所 制生妙愛。世尊為彼說:「持三衣,有六種:劫
貝、畢竟、繒、麻布、葛、紵布,於中要用一。」彼見已 是好,是好多勞,為彼說栴衣。如是持栴三 衣。或在眾中、或在居家床座,若見餘好座
移就坐。為彼說,隨座已坐,不應為好故移 座。以我大故起他,是隨座。如是三滿糞掃 衣。
[0017c22] 問:無事云何?
[0017c22] 答:無事者,樹下暴露。正坐 受樹下、受暴露。受正坐。受此三,滿無事。此 四除處所愛。於中精進人信施作舍,柔濡敷
大床座,教化者貪著。世尊知已為彼說此事: 「不應捨自家著他家,當捨此舍樂無事。」彼已 在無事,復作高大樓閣屋,此亦不應爾。在
無事中愛樂高閣屋,如以馬乘具被驢,是故 樹下當受持。彼已受樹下,不樂弊惡小樹,而 復求好大華果樹。世尊教彼:「當受持暴露。
汝施主長養身。復何為此?當學神仙樂於暴 露。汝無家,非為愛所逼。」彼已在暴露,便作 是念:「我難行已行。」由是捨正思惟,即便傾
臥眠至日出。世尊教彼此事:「不可如人截耳 而嚴飾首。是故汝當受持正坐,布草結跏趺 坐。觀世間如真而作自業。」如是具足無事。
[0018a07] 問: 是無事云何乞食?
[0018a08] 答:乞食者,一食,過中不飲 漿。塚間出家者有二種食:僧食及乞食。僧食 者,恒精進家得具足食。或復精進者,為除煩
勞故,於外作房作食餉。乞食者,從家家乞, 至極少,是名乞食。餘者,邪命。彼僧食者作是 念:「我能致彼施主食。」便起貢高大慢。世尊為
彼說:「當乞食。」彼乞食已,數數食至時,以是廢 學。世尊教彼當一食。如所說:
「人當有念意, 每食自知少,
則是受用薄, 節消而保壽。」
[0018a18] 彼一食已著於食,便作是念:「世尊唯聽飲漿。」 而求種種漿,以是廢學。世尊教彼:「汝得如是 苦處當捨漿。渴者,水亦能除。當受持過中不
飲漿。」彼如是少食知足已,復樂澡浴塗身。世 尊教彼:「此亦是食想貢高。所以者何?身者 從食中生,雖有極肥亦當棄塚間,是故汝當
樂塚間。觀於塚間,從食所有爛壞散,膖脹 脂血流漫。見已滅此貢高。」如是乞食滿,是 謂善損。
[0018a26] 問:云何伏根?
[0018a26] 答:伏根者,不害、守、降。伏 根者,能制諸根是伏根,是三種:不害、守、降。
[0018a27] 問: 不害何等?
[0018a28] 答:前已說根,害根者不能調根。如 馬雖斷水穀無道不調,飽以水穀以道則調。 如是害根不調,攝諸根則調。若害根謂調,是
盲者離欲,是故莫害根。但正御於境界、正 思惟攝,即得守。如所說:
「諸根至境界, 當遠離眾想,
不可害境界, 但除其染著。」
[0018b06] 降根者,若見極妙女色,便起如母想,是謂 三種伏根。近行禪者,忍名想,近於思惟,故曰 近行禪。
[0018b08] 問為近誰?
[0018b08] 答:如前說善勝。
[0018b08] 問:如前已 說四禪,何故重說?
[0018b09] 答:前說禪,是趣生死勝。此 趣出要勝,此次第觀真諦。如人始度曠野, 見種種妙好華池若干清泉盈滿,及園觀種
種華樹嚴飾。見已作是念:「此非空野中可 得,必近城邑。」如是行者在生死曠野,婬怒癡 煩勞,得真知識故正思惟,觀陰界入無常苦
空無我時,若欲樂是謂忍。正思惟意不動,是 謂名如夢中見親、如鏡中像。如是苦觀想,是 世間第一法。由世尊想,是謂近行禪。彼次第
如夢覺見親,後得聖諦觀亦如是。
[0018b19] 德品第一真度說竟。
[0018b20] 問:云何名方便?
[0018b20] 答:方便者,戒上止智。方便者 是道,是趣善勝,故說方便是三種戒上止 智。
[0018b22] 問:非為重說戒耶?
[0018b22] 答:前已說善勝有二種: 一受生、二出要。前戒受生,此出要。戒義者是 習義。
[0018b24] 問:此云何?
[0018b24] 答:戒者正語、業、命。正語、正業、 正命,是三種名戒。正語者,離兩舌、惡口、妄言、 綺語。正業者,離殺、盜、婬。正命者,比丘僧食乞
食衣藥具,是正命;餘邪命。優婆塞離五業:刀、 毒、酒、肉、眾生,是謂正命。
[0018b28] 問:云何上止?
[0018b28] 答:上 止者,進、念、定。上止者滿具。復次,滅婬、怒、癡謂 之上止。向彼住故說上止,是三種進、念、定。於
中進者力,若說進當知已說力。復次能作故 說進。進者行,此能進至善勝,故說進。
[0018c03] 問:此云 何?
[0018c04] 答:進者,信、勤、不捨。信、勤、不捨,是三假名進。 所以者何?信增一切善行,在一切善法前,於 一切法最第一。如所說:
「士有信行, 為聖所譽, 樂無為者,
一切縛解。」
[0018c09] 是三種信。
[0018c09] 問:云何三種?
[0018c09] 答:信者,淨、欲、解。是 信:淨、欲、解。於中淨者,除濁故。濁者,人所惡, 恚貢高無慚無愧比。譬如象水牛等混亂泉
水,是說濁。停住便澄清。如是人惡恚貢高 無慚無愧比亂意謂之濁;無是謂之淨。欲者, 愛樂於勝。如人為病所困不欲好食,病差已
而欲得。是人為惡所困,不樂欲聞法。得善 知識已樂於法,便作是念:「此法極微妙。」更 復說是名為欲。解者執持。譬如人為毒蛇所
螫,師呪毒時彼意至到,便作是念:「實如說 呪。」從此必差,已意解便求藥。如是人為婬 怒癡蛇所螫,世尊為彼慈心說法,彼若意解
者,無異彼心得除婬怒癡;餘者不除。是解。
[0018c22] 問:是信云何勤?
[0018c22] 答:勤者,起、習、專。起、習、專此三 種謂之勤。起者始造善,如鑽火時造眾火具。 習者數數作。專者著不捨不散,意成一緣,如
救頭然。是三種謂勤。
[0018c25] 問曰:何不捨?
[0018c25] 答:不 捨者,不止、不厭、不離。不止、不厭、不離,此三謂 不捨。不止者,一切時不遠。我極精進不廢,是
不厭。我一向勤,久時煩勞,或有果或無,捨置 何用。若以此不捨精進,是謂不捨。此三事 必獲得果,如行人愛樂所至方。
[0019a01] 問:已說進,云 何念?
[0019a02] 答:念者,身、痛、心、法,內外俱不忘。內外 俱不忘是三種念,為自己內;餘者外。二事 為俱。復次內者受陰、界、入;外者他受及不受
俱。復次三煩惱在內在外俱。在內者欲、在外 者恚。恚者為他,非自瞋。若作是念:「欲亦為 他。」此不應爾。所以者何?內者染外為他生欲,
以內著故。如經所說:「人見女,如內根癡俱行, 若滅此三煩惱,是三種念。」彼身三、痛心法 三,是十二種念。
[0019a10] 問:已說念。云何定?
[0019a10] 答:定者空、 無願、無想。空、無願、無想是三種定,事空故 曰空。
[0019a12] 問:多有空,空村、空舍如是比,此中說 何等空?
[0019a13] 答:空者,我行我作俱不見。我行我作 俱不見者,是謂空。
[0019a14] 問:何得不見我行我作? 如世尊說:「我爾時名隨藍梵志。」復如所說:「比 丘!我手著虛空。」
[0019a16] 答:非如是。我行我作是假號, 但於五陰中計我是我行;世尊不行此。若於 境界計著我許,是名我作;是世尊亦無。如
《聖法印經》說:「空者觀世間空。」如是比,彼亦我 我所有俱得成,以故無咎,是謂空。
[0019a20] 問:云何 無願?
[0019a21] 答:無願者,過去未來現在不樂立。無 願者,不立義。是入此三中過去未來現在,是 一切有為。如《說處經》所說:「彼若作是意,我
及涅槃。」彼不攝是三,此不應爾。所以者何? 一無二義故。涅槃者,離世一向無緣。彼中無 意我者,離三世更無,此不可說。是以三中不 樂立,是謂無願。
[0019a27] 問:無想云何?
[0019a27] 答:無想者,事、作、 俱想離。事、作、俱想離是無想,如所說離一 切有為。一切者,事及作。可作是事,能造是
作。如由無明福無福不動作行,彼緣相續 有生識是事,無明及行是作。如是一切有為, 若離彼是說無想。復次如《聖法印經》所說:「無
想者不見其色相。」如是一切,彼中亦說。此三 事作俱離,彼一切是三義,但說異。如言河 無水,不見水是一義而說異。空、無願、無想亦 如是,是謂定。
[0019b07] 問:云何智?
[0019b07] 答:智者,見、修、無學地 所行。智者是覺。是三地見地、修地、無學地,此 中見,故曰見。
[0019b09] 問:何等見何等?
[0019b09] 答:見未曾見 聖地根、力、覺、道枝及實。修者習義。如以淳 灰浣衣,雖去垢白淨猶有灰氣,然後須蔓那
華等諸香華熏。如是見地,清淨意禪無量諸 定,斷除諸結盡極勳,是謂修。無學地者,婬、 怒、癡盡無餘,是謂無學。
[0019b14] 問:何等於見地智?
[0019b14] 答: 見地者,法、觀、未知智。法智、觀智、未知智,此: 是見地智。於中法智者,是現智義。譬如良醫
知癰已熟,以利刀破癰,然後以指貫通道,令 不傷脈而後破癰。彼修行人亦如是,正思 惟觀欲界苦時,斷見苦所斷煩惱,然後生第
二智,如欲界苦無常,色無色界亦如是,從此 比智斷色、無色界煩惱。是謂見苦三智。欲界 愛苦因,是法智即是觀智。如是色、無色界
未知智,是見習三智。欲界滅止是法智,即 是觀智,如是色、無色界未知智,是謂見盡三 智。此道滅欲界苦是法智,即是觀智,如是
色、無色界未知智,是謂見道三智。此十二智 見地廣當知。
[0019b27] 問:云何修地?
[0019b27] 答:修地者,相、行、種 知。相知、行知、種知,此三修地。
[0019b28] 問:云何相?答: 相者,起、住、壞。起者生,住者成,壞者敗。
[0019b29] 問:漫說 於眾生涅槃有疑。眾生及涅槃亦有此相,若 有者為大過,即有無常。若不者,此經有過,應 當說起住壞是有為相。
[0019c03] 答:眾生者,於相是,餘 不可說。若異即有常,若是即無常,是二過 不可說。涅槃亦如是,是故分別。當知相者, 一向有為相。
[0019c06] 問:今說功德,云何此相是功德?
[0019c07] 答:今說智。若此三中智,是功德非相。
[0019c07] 問:云何 行?
[0019c08] 答:行者,無常、苦、非我見。行者,盡智是行 義。此相由是行知,是行義。陰無常,若無常者 是苦,若苦者是不自在,故非我。無常者不久
住,故如水泡。苦者逼迫,故如箭在體。非我 者不自在,故如借瓔珞。是謂行。
[0019c12] 問:云何種?答: 種者,味、患、離。種者是味、是患、是離。
[0019c13] 問:是誰?
[0019c13] 答: 是有為。於中味者是妙,患者是惡,離者俱 息。於中天人樂是味,三惡道苦是患,離罪福 是離。若如是觀,正見功德故,故即得解脫,
是謂種。此是修地智。
[0019c17] 問:云何無學地智?
[0019c17] 答:無 學地者,達、通、辯智。達智、通智、有辯智,是三無 學地智。
[0019c19] 問:云何達智?
[0019c19] 答:達者,宿命、生死、漏盡 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是謂達。能達,故曰 達。達是知義。於中宿命智憶過去所作行,生
死智知得業果,漏盡智後當說。復次煩惱有 三種:過去、未來、現在處。過去者十八見,未 來四十四見,現在處身見,由此故生,故分
別過去、未來。於中若得宿命智者不謗過去, 得生死智者不癡於未來,得漏盡智者不著 現在處。
[0019c27] 問:云何漏盡智?
[0019c27] 答:漏盡智者,盡、無生、 願智。我煩惱盡,觀如是,是盡智。不復生者是 無生智。譬如師治蛇所螫,知已除毒,是一
智;不為前氣所熏,是第二智。無生智亦如 是。願智者,若聲聞以宿命智自憶生相續, 非餘是願智,以願故亦知他,是謂願智。
[0020a03] 問:云 何通?
[0020a04] 答:通者,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如意足、天 耳、他心智,此三是通。如意足者,後當說。天 耳者,以定力故,處一緣中增長四大淨,此天
人至惡趣,聞聲隨其力,如眼或見近或見遠, 隨其眼力,如是隨其定力得天耳。他心智者, 如見眾生若聞聲,知彼心念如是如是。
[0020a10] 問:云何如意足?答:如意足者,遊空、變化、聖自 在。如意足者,得如意,故說如意。如意是自、
在義。遊空自在、變化自在、聖自在,是謂三種 如意足。遊空自在者,履水蹈虛、能徹入地、石 壁皆過、捫摸日月,是謂遊空自在。變化自
在者,現人象馬車、山林城郭,皆能化現。聖自 在者,能化壽、化水為酥、化土石為金銀,如 是比是謂如意足,聖所增長養。如意足、天耳、
他心智是謂通,宿命智、生死智,是凡夫五通。
[0020a19] 問:云何辯?
[0020a19] 答:辯者,法、義、辭、應。善知法、善知義、 善知辭、善知應,此四是辯。知法者知名、句、味。
知義者,即知彼性實,如火是名彼熱,是義於 中不癡。知辭者,此文飾如是次第。知應者,不 顛倒說句文飾,亦不差錯,是謂辯。此亦於 學地智已廣說。
[0020a24] 問:如戒及定,學無學地中亦 可得戒定,何以不三種說?
[0020a25] 答:無戒戒差別,非 為學。離殺生,眾生極護,無學不如是。若學不 殺生,即是無學。以是無差降故,不說三種。
[0020a28] 德品第二真度說竟。
三法度論卷上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5 冊 No. 1506 三法度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