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īśāsakavinaya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Scroll 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五分律卷第十五 (彌沙塞)宋罽賓三藏佛陀什 共竺道生等譯
第三分初受戒法上
[0101a13] 佛在王舍城,告諸比丘:「過去有王名曰欝摩, 有四庶子:一名照目、二名聰目、三名調伏象、 四名尼樓;聰明遠達,並有威德。第一夫人有
子,名曰長生,頑薄醜陋,眾人所賤。夫人念言: 『我子雖長,才不及物;而彼四子並有威德,國 祚所歸,必鍾此等。當設何計,固子基業?』復作
是念:『王見信愛,兼餘夫人!正當先以情求,次 以理成耳!』即如其念,便自嚴飾,於王入時, 倍如承敬。王欲親近,即便啼泣,王問其
故,夫人答言:『微願不遂,於是盡矣!』王言:『汝 願理苟可從,誓不相違!』便白王言:『王之四 子並有威德,我子雖長,才不及物,承係大業
必為倰奪!若王擯斥四子,我情乃安!』王言:『四 子孝友,於國無愆。我今云何而得擯黜?』夫人 又言:『我心劬勞,實兼家國!王此四子並有威
德,民各懷附已;一旦競逐,必相殄滅,大國之 祚何必王後?』王言:『止,止!勿復有言!』即呼四 子勅令出國。四子奉命,即便裝嚴。時四子
母及同生姊妹,咸求同去;又諸力士、百工、 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民,多樂隨從,王悉 聽之。於是四子拜辭而去,渡傍耆羅河,到
雪山北,土地平廣,四望清淨,又多名果、 異類禽獸。四子見之,呼婆羅門、長者、居士 住,共議言:『所經諸處,無勝此者!可以居乎?』咸
無異議。即便頓止,營建城邑。數年之中歸者 如市,漸漸熾盛,遂成大國。
[0101b09] 「去後數年,父王 思子,問群臣言:『我四子者,今在何許?』答言: 『在雪山北,近舍夷林,築城營邑,人民熾盛,地
沃野豐,衣食無乏。』王聞三歎:『我子有能!』如是 三歎。從是遂號為釋迦種也。
[0101b13] 「尼樓有子,名象 頭羅。象頭羅子,名瞿頭羅。瞿頭羅子,名尼休 羅。尼休羅有四子:一名淨飯、二名白飯、三名
斛飯、四名甘露飯。淨飯王有二子:一名菩薩、 二名難陀。白飯有二子:一名阿難陀、二名調 達。斛飯有二子:一名摩訶男、二名阿那律。甘
露飯有二子:一名婆婆、二名拔提。菩薩有子, 名羅睺羅。
[0101b20] 「菩薩少有出家志,父王恐其學 道,常以五欲而娛樂之。至年十四,嚴駕遊觀, 出東城門,逢見老人,頭白背僂,拄杖羸步。問
御者曰:『此為何人?』答曰:『老人也!』又問:『何謂為 老?』答曰:『年耆根熟,形變色衰,坐起苦極,餘命
無幾,故謂之老。』菩薩曰:『吾免之乎?』答曰:『未也!』 便迴駕還宮,自念未離老法,愁憂不樂。王問
御者:『太子出為樂不?』答言:『不樂!』又問:『何故?』 答曰:『逢見老人,是故不樂。』王恐相師言實,出 家不久,復增五欲以娛樂之。
[0101b29] 「菩薩久後復勅 御者嚴駕遊觀,出南城門,逢見病人,形體羸 瘦,倚門喘息,問御者曰:『此為何人?』
答曰:『病人也!』又問:『何謂為病?』答曰:『四大增損, 飲食不能,氣息羸微,命在漏刻,故謂之病。』
又問:『吾免之乎?』答曰:『未也!』便迴駕還宮,自念 未離老病,更增愁憂。王復問御者:『太子此出
樂不?』答言:『逾更不樂。』又問:『何故?』答曰:『逢見 病人,是故不樂。』王恐出家不久,復增五欲,晝 夜娛樂。
[0101c09] 「菩薩久後復勅御者,嚴駕遊觀,出西 城門,逢見死人,舁屍在前,室家男女哀號隨 後。問御者曰:『此為何人?』答曰:『死人也!』又問:
『何謂為死?』答曰:『氣絕神逝,無所復知,棄之空 野,長離親戚,故謂之死。』又問:『吾免之乎?』答曰: 『未也!』菩薩自念,未離老病死法,更增愁憂,即
迴車還,逢見一人,剃除鬚髮,法服擎鉢,視地 而行。問御者曰:『此為何人?衣服異世。』答曰:『出 家人也!』又問:『何謂出家?』答曰:『善自調伏,具諸
威儀,常行忍辱,憐愍眾生,故謂出家。』菩薩聞 已,三稱:『善哉,惟是為快!』至便下車,恭敬而 問:『何故形服與世絕異?』答亦如上。菩薩復三
稱:『善哉,惟是為快!』登車向宮。有一女人遙見 菩薩,生欲愛心,即說偈言:
「『母有此子樂, 其父亦甚歡;
女人有此婿, 樂過於泥洹。』
[0102a05] 「菩薩聞說泥洹聲,歡喜踊躍,自念:『我何當得 此無上泥洹?』還宮思惟,未離生老病死之法。
王問御者:『太子今出樂不?』答言:『始出不悅,還 時甚樂!』又問:『何故?』答曰:『出逢死人,是故不悅。 還見比丘,是故歡樂。』王復念曰:『相師言實,出
家必矣!』復增五欲晝夜娛樂。菩薩為諸妓女 所娛樂已,便得暫眠,眾妓女輩皆淳惛而 寐。菩薩尋覺,觀諸妓直更相荷枕,或露形體
如木人狀,鼻涕,目淚,口中流涎,琴瑟箏笛縱 橫在地;又見宮殿,猶如丘墓。菩薩見已,三反 稱言:『禍哉,禍哉!』走視父王所住宮殿,宮殿變
狀,亦復如是。復稱:『禍哉!』深生厭離。於是菩薩 勅奴闡陀:『汝起被馬,勿令人聞!』闡陀白言: 『夜非行時,不應遊觀,又無怨敵,逼於上宮。不
審何故夜勅被馬?』太子答言:『有大怨敵,汝不 知耶?老病死怨,怨之大者!汝速被馬,勿得 稽留!』即被白馬,牽至中庭,白言:『馬已來此!』
菩薩便到馬所,將欲跨之,馬大悲鳴,天神恐 有留難,即散馬聲,令人不聞。菩薩跨馬向閤, 閤即自開;復向城門,門亦自開,既出門已,向 阿 㝹
耶林,去城不遠,便下馬脫寶衣,語闡 陀言:『汝可牽馬,并持寶衣還宮,道吾拜白父 母:「今辭學道,不久當還,願不垂憂!」』闡陀涕泣
長跪,白言:『相師昔記太子,當為轉輪聖王,七 寶千子,王四天下,正法御世,不用兵杖,自然 太平;而今云何棄此王位,脫身寶衣,受苦山
野?』菩薩反問:『相師爾時,復何所記?』答言:『若不 樂天下,出家學道,當成無上等正覺道。』菩薩 語言:『汝聞此語,今何為憂?但速還歸,啟白父
母:「設我骸骨枯腐,不盡生老病死之原,終不 還反!」』於是闡陀悲泣前禮,右繞三匝,牽馬持 寶衣還宮。
[0102b08] 「菩薩前行,見一獵人著袈裟衣,往至其所, 以所著衣價直百千,用以貿之,得著而去。菩 薩復前向須摩那樹,樹下有剃頭師,求令除
髮,即為剃之。釋提桓因如屈伸臂頃至菩薩 前,以衣承髮,持還天宮。剃已,作是念:『我今已 為出家,自然具戒。』於是漸漸遊行,到王舍城。
瓶沙王少有五願:一者、父王登遐,我當紹 位;二者、願為王時,遇佛出世;三者、願身見佛, 親近供養;四者、願發喜心,得聞正法;五者、願
聞法已,即得信解。菩薩入城乞食,威儀庠序, 視地而行,時未有鉢,持蓮華葉展轉道路, 葉不離根。時王與諸群臣於高樓上,遙見菩
薩以為奇雅,顧語眾臣:『未曾見聞若斯人比, 必是神聖!』咸皆白言:『昔聞雪山北,迦維羅衛 城王名淨飯,生子名菩薩;相師相之,若在家
者,當為轉輪聖王,主四天下七寶自至,所謂 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臣寶、主兵寶;王有 千子勇健多力,以法御世,兵杖不用自然太
平。若不樂世間,出家學道,道成號佛,度人生 死。聞已出家,此人必是!』王聞是語,便大歡 喜言:『吾昔五願一願已果,餘有四願,今必獲
矣!』即勅二人:『往視菩薩於何憩止?吾當出詣。』 受教馳往,見菩薩乞食畢,還波羅 [木*柰] 山,向波 旬國結跏趺坐,一人往視,一人還白。王即嚴
駕,出詣菩薩止頓山下,王步上山,至菩薩所。 菩薩言:『善來,大王!得無疲極?』王即稽首禮足, 却坐一面,白菩薩言:『本生何國?何姓出家?』菩
薩答曰:『生雪山北,舍夷國迦維羅衛城,父名 淨飯,姓曰瞿曇。』王欲試菩薩,語言:『比丘族姓 尊貴,世為王胄,聖德自然,應君四海。四海
顒顒莫不企仰,若能降志,亦當稱蕃北面相 事。』菩薩答曰:『位莫尊轉輪王,吾已棄之,況四 海乎!所以出家求道,欲度一切生死大苦!何
不請我道成先度,乃反區區以此相要?』王言: 『善哉,斯語甚快!道成之日,願先度我及此國 人!』菩薩許之,王大歡喜,禮足辭退。
[0102c14] 「王去後,菩 薩便向菩提樹,去樹不遠見一人刈草名曰 吉安,從乞少草持至樹下,敷已結跏趺坐,直
身正意,繫念在前,即除五蓋,離欲惡不善法, 乃至得第四禪,遊戲其中,通三十七道品之 行;以此淨心,三明洞照,所謂:宿命明、他心明、
漏盡明,如《瑞應本起》中說。於是起,到欝鞞羅 聚落。始得佛道,坐林樹下,初夜逆順觀十二 因緣:緣是,故有是;緣滅,則是滅。所謂:無明
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 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 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若無明滅則行
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 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 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
滅則老死憂悲苦惱皆滅。見此義已,即說偈 言:
「『生緣法皆爾, 梵志初始禪,
既知此緣法, 能除一切疑;
生緣法皆爾, 梵志初始禪,
既知此緣法, 能除一切苦;
生緣法皆爾, 梵志初始禪,
破魔之闇冥, 如日昇虛空。』
[0103a08] 「爾時世尊身有風患,摩修羅山神即取訶梨 勒果奉佛:『願佛食之,以除風患!』佛受為食,風 患即除,結跏趺坐,七日受解脫樂。過七日已,
從三昧起,遊行人間。
[0103a11] 「時有五百賈客,乘五百 乘車,中有二大人:一名離謂、二名波利。二人 昔善知識,死為善神,恒隨逐之,作是念:『今佛
始成大道,未有獻食者,我今當令二人飯佛, 使長夜獲安!』即以神力,車牛皆躓,眾人怖懼, 四向求神。彼神於空中,語言:『汝等莫怖,汝等
莫怖!今佛世尊初成大道,靜坐七日,從定起 遊行,坐彼樹下,未有獻食者。汝奉上 麨 蜜,長 夜獲安!』眾人歡喜,即和 麨 蜜,俱詣樹下,遙見
世尊,姿容挺特,諸根寂定,有三十二大人之 相,圓光一尋,猶若金山;前禮佛足,奉上 麨 蜜。 世尊作是念:『過去諸佛皆以鉢受,當來諸佛
亦復如是,我今亦應用鉢受施。』四天王知佛 意,各取一自然香淨石鉢,以奉世尊,白言:『惟 願哀納我等此器,受賈人施!』佛復惟念:『若取
一王鉢,不可餘王意!』便悉受四鉢,累左手中, 右手按之,合成一鉢,以用受施。受已,語言:『汝 等當歸依佛,歸依法!』即受二自歸,是為人中
二賈客,最初受二自歸。便為說隨喜呪願之 偈:
「『二足汝安隱, 四足亦安隱,
去亦得安隱, 還亦得安隱。
如耕田有望, 下種亦有望,
汝今入海望, 獲果亦如彼。』
[0103b06]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更為賈人說種種妙法, 示教利喜已,復至一樹下食 麨 蜜。食 麨 蜜已,
復結跏趺坐,入定七日,受解脫樂。過七日已, 到文鱗龍所,坐一樹下。龍從水出,以非人食 奉上世尊。佛受食已,復入定七日,受解脫樂。
時雨七日,其雲甚黑,使人毛竪,龍作是念:『今 雨可畏,我寧可化作大身,繞佛七匝,頭覆佛 上,勿使風雨、蚊虻,惱亂世尊!』即便作之。世尊
過七日已,從三昧起。龍見雨止,空中清明,捨 其本形,化作年少,稽首白佛:『我化大身圍繞 七匝,頭覆佛上,欲以障蔽風雨、蚊虻,不為觸 惱!』
[0103b17] 「佛以此義,便說偈言:
「『靜處遠離樂, 聞法見法樂,
不惱世間樂, 能慈眾生樂,
世間離欲樂, 等度恩愛樂,
能伏我慢者, 是為最上樂。』
[0103b22] 「佛說偈已,起到欝鞞羅斯那聚落,入村乞食; 次到斯那婆羅門舍,於門外默然立。彼女須 闍陀,見佛威相殊妙,前取佛鉢盛滿美食,以
奉世尊。佛受食已,語言:『汝可歸依佛,歸依法!』 即受二自歸,是為女人中須闍陀最初受二 自歸為優婆夷。佛食已,復還菩提樹下,結跏
趺坐,三昧七日,受解脫樂。過七日已,從三昧 起,著衣持鉢,復到其舍。斯那奉食,受二自歸, 亦如上說。佛後復往其舍,其婦見佛奉食,受
二自歸,亦如上說。佛後復往其舍,彼姊妹四 人,見佛奉食,受二自歸,亦如上說。佛食已,復 還菩提樹下,三昧七日起,向阿豫波羅尼拘
類樹,中路見一女人鑽酪作酥,便從乞食。彼 女取鉢,盛滿酪奉佛,受二自歸,亦如上說。佛 食已,前到樹下三昧七日。過七日已,從三昧
起,作是念:『我所得法,甚深微妙,難解難見,寂 寞無為,智者所知,非愚所及!眾生樂著三界 窟宅,集此諸業,何緣能悟十二因緣,甚深微
妙難見之法?又復息一切行,截斷諸流,盡恩 愛源,無餘泥洹,益復甚難。若我說者,徒自 疲勞,唐自枯苦!』
[0103c13] 「爾時世尊欲重明不可說義, 而說偈言:
「『我所成道難, 若為窟宅說,
逆流迴生死, 深妙甚難解,
染欲之所覆, 黑闇無所見,
貪恚愚癡者, 不能入此法。』
[0103c19] 「爾時世尊以此默然,而不說法。時梵天王 於梵天上,遙知佛意,作是念:『今佛正覺,興出 于世,不為眾生說所悟法,世間長衰,永處盲
冥,死即當復墮三惡道!』念已,如力士屈伸臂 頃,於梵天沒涌出佛前,頭面禮足,却住一面, 白佛言:『惟願世尊,哀愍眾生,時為說法!自有
眾生能受佛教,若不聞者便當退落!』如是三 返。復以此義說偈請佛:
「『先此摩竭界, 常說雜穢法。
願開甘露門, 為演純淨義!
自我在梵宮, 皆見古佛說,
惟願今普眼, 亦敷法堂教!
眾生沒憂惱, 不離生老死,
然多樂善者, 願說戰勝法!』
[0104a04] 「爾時世尊默然受之,即以佛眼普觀世間,見 諸眾生根有利鈍:有畏後世三惡道者;有能 受法,如大海者,有若蓮華萌芽在泥,出水、未
出水不污染者,而說偈言:
「『先恐徒疲勞, 不說甚深義,
甘露今當開, 一切皆應聞。』
[0104a10] 「爾時梵天聞此偈已,歡喜踊躍,前禮佛足,右 繞三匝,忽然不現,還於天宮。佛作是念:『甘露 當開,誰應先聞?欝頭藍弗聰明易悟,此人應
先!』念已欲行,天於空中白言:『欝頭藍弗亡來 七日。』佛言:『苦哉!彼為長衰,甘露法鼓如何不 聞?』復更惟曰:『甘露當開,誰應次聞?阿蘭迦
蘭聰明易悟,次應得聞!』適起欲行,天復白言: 『阿蘭迦蘭昨夜命終。』佛言:『苦哉!甘露法鼓而 不得聞,生死往來,何由得息?』復更惟曰:『甘露
當開,誰應次聞?父王昔遣五人,隨侍勞苦,此 功應報!今此五人,在波羅 㮈 國,仙人鹿苑 中。』念已便行,未至中間,道逢梵志,名優婆
耆婆,遙見世尊姿容挺特,諸根寂定,圓光一 尋,猶若金山,便問曰:『本事何師?行何道法?以 致斯尊!』
[0104a24]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一切智為最, 無累無所染,
我行不由師, 自然通聖道,
唯一無有等, 能令世安隱;
當於波羅 㮈 , 擊甘露法鼓。』
[0104a29] 「梵志復問:『自說最勝,願聞其義!』
[0104a29] 「佛復以偈答 曰:
「『能除一切結, 滅盡三界漏,
摧破諸惡法, 是故我為勝!』
[0104b04] 「梵志不受,拍髀而去。彼梵志宿世善神,即於 空中為說偈言:
「『佛始出世間, 天上天下尊。
如何汝遇之, 而反棄捨去?』
[0104b08] 「梵志雖聞此偈,猶去不顧。
[0104b08] 「於是世尊之波羅 [木*柰] 趣五人所。五人遙見佛來,共作要言:『瞿 曇沙門昔日食一麻、一米,尚不得道;今既多
欲,去道遠矣!但為敷一小座,慎莫起迎,禮拜 問訊!』世尊既到,五人不覺起禮,為捉衣鉢, 更敷好座,以水洗足;然猶輕如來,面呼姓
名:『某甲可就此坐!』佛告五人:『汝等愚癡立要, 云何而不牢固?汝莫輕於佛,面稱姓名,自使 長夜受大苦報!吾今已成無上正覺,應共一
心聽受教誡,汝若隨順無違無逆,不久當得 族姓出家,淨修梵行,現證道果!生死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作,解了五陰,止宿泥洹。』五人
復言:『卿先如是難行苦行,尚不得過人法,聖 利滿足!況今失道,放恣多欲,過人之法,其可 得乎!』佛復告曰:『汝等莫輕如來無上正覺,佛
不失道,亦不多欲!』五人聞已,乃捨本心。佛復告 曰:『世有二邊,不應親近:一者、貪著愛欲,說欲 無過;二者、邪見苦形,無有道迹。捨此二邊,便
得中道,生眼智明覺,向於泥洹。何謂中道? 所謂八正: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 正念、正定,是為中道。復有四聖諦:苦聖諦、
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何謂苦 聖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 會苦、愛別離苦、所求失苦。以要言之,五盛陰
苦,是謂苦聖諦。何謂苦集聖諦?所謂有愛,及 俱生煩惱,處處樂著,是謂苦集聖諦。何謂苦 滅聖諦?所謂愛斷無餘,滅盡泥洹,是謂苦滅
聖諦。何謂苦滅道聖諦?所謂八正道,是謂苦 滅道聖諦。是法我先未聞:眼生、智生、明生、覺 生、通生、慧生,是法應知;我先未聞:眼生乃至
慧生,是法已知;我先未聞:眼生乃至慧生,是 苦聖諦,是苦聖諦應知,是苦聖諦已知。我先 未聞:眼生乃至慧生,是苦集聖諦,是苦集聖
諦應斷,是苦集聖諦已斷。我先未聞:眼生乃 至慧生,是苦滅聖諦,是苦滅聖諦應證,是苦 滅聖諦已證。我先未聞:眼生乃至慧生,是苦
滅道聖諦,是苦滅道聖諦應修,是苦滅道聖 諦已修。我先未聞:眼生乃至慧生,我已如實 知。是三轉十二行法輪,得成無上正覺。』說 是法時,地為六返震動。
[0104c18] 「憍陳如遠塵離垢, 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佛問:『憍陳如!解未?憍陳 如!解未?』憍陳如答言:『已解,世尊!』地神聞已,告
虛空神,虛空神告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告 忉利天,如是展轉至於梵天,言:『佛今於波 羅 [木*柰] 轉無上法輪,先所未轉!若沙門、婆羅門、
若天、若魔、若梵,一切世間所未曾轉!』諸天歡 喜,雨種種花,皆有光明,如星墜地;於虛空中 作天伎樂。於是憍陳如從坐起,頂禮佛足,白
佛言:『世尊!願與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來, 比丘!受具足戒,於我善說法律,能盡一切苦, 淨修梵行。』憍陳如鬚髮自墮,袈裟著身,鉢盂
在手,是為憍陳如已得出家受具足戒。自是 已後,名為阿若憍陳如。佛便為四人說法教 誡,跋提、婆頗二人得法眼淨,見法得果。
見法得果已,從坐起頂禮佛足,白佛言:『世 尊!願與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來,比丘!』 乃至鉢盂在手,亦如上說。復為二人說法教
誡,頞鞞、摩訶納得法眼淨,見法得果。見 法得果已,從坐起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願 與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來,比丘!』乃至鉢
盂在手,亦如上說。
[0105a15] 「佛告五比丘:『汝等一心求 正斷煩惱,我先亦一心求正斷煩惱,故得成 無上正覺!於意云何?色為是常,為無常乎?』
答言:『無常!』又問:『若無常者,為苦?為樂?』答言: 『苦!』又問:『若苦,為我?為非我?』答言:『非我!』受想
行識亦如是,問答亦如上。『是故諸比丘!色若 內、若外,若過去、未來、現在,皆應如實見於非 我,受想行識亦如是!夫為聖弟子,應作是觀,
厭離、無染,便得解脫;得解脫智,梵行已立,所 作已作!』說是法時,五比丘一切漏盡,得阿羅 漢道。爾時世間有六阿羅漢。
[0105a25] 「復有長者子,名 曰耶舍,本性賢善,厭離世間,喜樂聞法。世 尊作是念:『彼耶舍長者子,當以信出家!』便往
婆羅水邊,敷草坐宿。時彼長者子五欲自娛 已,便得暫眠,一切伎直悉皆眠臥。長者子須 臾便覺,視己屋舍猶若丘塚,觀諸伎直皆如
木人,更相荷枕,鼻涕,目淚,口中流涎,琴瑟箏 笛樂器縱橫,甚大驚怖,生厭離心;走向父所 住處,見亦如是,益生厭離,即便向閤,閤忽
自開;向門及大城門,皆自然開,逕趣婆羅水 邊高聲大唱:『我今憂厄,無所歸趣!』
[0105b07] 「爾時世尊伸金色臂,招言:『童子來此!此處無 為,無有憂厄!』耶舍聞佛語聲,一切憂厄,豁然
消除,即脫琉璃屐著於岸邊,渡水詣佛,遙見 世尊姿容殊特,猶若金山,生歡喜心。到已,頭 面禮足,却坐一面。佛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
喜,次說四諦苦集滅道,即於坐上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後伎直覺,共求耶舍,不知所在,白 其父母。父母四向推求,絡繹而追,兼募人
言:『若知我子所在,即以其身所著寶衣與之!』 其父夜至城門,待開出城,見其屐跡,尋跡追 之;既到水邊,見琉璃屐在岸上,乍喜、乍悲,即
捨屐渡水。佛遙見之,恐壞子善心,化令有 障,使子見父,而父不見子。父問佛言:『沙門見 我子不?』佛言:『且坐!若在此者,何憂不見?』聞此
語已,念言:『沙門必不妄語!』便前禮佛足,却坐 一面。佛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所謂:施論、 戒論、生天之論;五欲過患,出生諸漏,在家染
累,出家無著。說如是種種助菩提法,然後更 說諸佛常所說法,所謂:苦集盡道。彼即於坐 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見法得果。見法得果
已,受三自歸,次受五戒,是為諸優婆塞於人 中,耶舍父最初受三歸五戒。耶舍聞佛為父 說四真諦法,漏盡意解。然後令其父子兩得
相見,父語子言:『汝起還家!汝母失汝,憂愁殆 死!』佛語其父言:『若人解脫於漏,寧能還受欲 不?』答言:『不能!』佛言:『我為汝說法時,耶舍觀
諸法漏盡,心得解脫!』其父白佛言:『佛為我說 法,而使耶舍快得善利!』於是耶舍從坐起,白 佛言:『世尊!願與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來,
比丘!』乃至鉢盂在手,亦如上說。爾時世間有 七阿羅漢。
[0105c09] 「時耶舍父從坐起頂禮佛足,白佛言:『惟願世 尊與耶舍,受我明日食!』佛默然受之。更頂禮 足,繞三匝而去;還家辦種種多美飲食。佛至
時將耶舍,著衣持鉢,往到其家,就座而坐。長 者夫婦,手自下食。食已,行澡水畢,婦取小床 於佛前坐。佛言:『姊妹!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
比丘僧!』即受三歸,次受五戒,是為耶舍母初 受三自歸五戒。爾時世尊為耶舍母舉家大 小,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皆遠塵離垢,得法
眼淨,見法得果。見法得果已,皆受三自歸, 次受五戒。
[0105c19] 「爾時耶舍有四友人:一名、滿足,二 名、善博,三名、離垢,四名、牛主,聞耶舍於 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共議言:『其道必勝!
乃使豪族,不顧世榮。我等可共到大沙門所,淨 修梵行!』四人欣悅,慕道於心,便往耶舍所,問 言:『汝所修梵行,豈能具足為最勝乎?』答言:『此
道無量,為最勝也!』便將四人往到佛所,頂禮 佛足,却住一面。佛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 皆於坐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見法得果。見
法得果已,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願與我出 家受具足戒!』佛言:『善來,比丘!』乃至鉢盂在手, 亦如上說。受戒未久,懃修不懈,得阿羅漢。爾
時世間有十一阿羅漢。
[0106a02] 「耶舍昔所交遊,復有 五十人,聞耶舍於瞿曇所,修行梵行,共議出 家乃至得阿羅漢,皆如上說。爾時世間有六 十一阿羅漢。
[0106a06] 「相師阿夷知菩薩成佛,當在波羅 㮈 國,仙人 鹿苑中,轉于法輪,又念:『我命過後,諸弟子中
那羅摩納,當紹繼我。我之供養悉當屬彼,彼 必貪著,無復憶佛出興世意。我今寧可於鹿 苑邊,為立舍宅,教令日日三念:「佛當出世!若
出世時,汝當於彼淨修梵行!」』念已,即為立宅, 如念教之。阿夷不久便命過,那羅果得供養, 貪著心深,都不復憶佛當出世。
[0106a14] 「時伊羅鉢龍王,作是念:『昔迦葉佛記我:「於當 來過百千萬億歲,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佛
當記汝脫龍身時。」時今應至,當往見佛。』彼龍 為見佛故,於六齋日在恒水中,用金鉢盛銀 粟,銀鉢盛金粟,又莊嚴二女,而說偈言:
「『何者王中上? 染與非染等,
云何得無垢? 何者名為愚?
何者流所 漂 ? 得何名為智?
云何流不流, 而名為解脫?』
[0106a23] 「龍王說此偈已,念言:『若人有能解此偈者,即 是佛!若從佛聞,必示我佛處!我今不見餘沙 門、婆羅門、諸天魔梵、一切世間有能解此偈
者。』念已唱言:『若有能解此偈,我當與金銀鉢 滿金銀粟,及此二女。』爾時眾多餘沙門、婆羅 門、長者、居士競欲為龍解此偈義,龍王為說,
皆不能解。爾時那羅摩納,為摩竭國人所共 宗敬,皆言:『此摩納有大知見,必能解之!』便共 往請。摩納念言:『我為一國所宗,若言不能,
便當為彼眾人所棄;我雖未解,當作方便,保 全此譽!』便語眾人:『汝皆共我往到龍所,我當 解之!』於是眾人與摩納俱,恭敬圍繞,往到龍
所,語龍言:『可說汝偈,我當敷演!』龍即說偈,摩 納言:『此甚易解!我七日後,當來解之。』即誦其 偈,先問餘沙門、婆羅門、不蘭迦葉六師等;悉
不能解,皆詭瞋罵,咸言:『無義!』欲以掩藏不解 之短。摩納復念言:『師昔告我,佛當出世,於彼 淨修梵行。今沙門瞿曇在鹿苑中,必能解之,
我當往問。』復作是念:『此六師等年耆博見,尚 不能解!況沙門瞿曇既自年少,出家始爾,而 能解乎!』復念:『明闇自然,不可以先後相挌!
瞿曇雖少,不可輕也!』念已,便到佛所,頂禮佛 足,却住一面,說龍王偈,以問於佛。佛即為說:
「『第六王為上, 染者與染等,
不染則無垢, 染者謂之愚,
愚者流所 漂 , 能滅者為智,
捨流不復流, 是名為解脫。』
[0106b21] 「摩納聞說偈已,深知是佛,誦習受持,至第七 日往到龍所;時八萬四千人在恒水兩岸,欲 聽摩納解說偈義。摩納更語龍言:『說汝先偈。』
龍王便說,摩納即說佛所說偈,而為解之。龍 王聞偈,歡喜踊躍,念言:『佛已出世!我今便為 已得見佛!所以者何?我不見餘沙門、婆羅門、
諸天魔梵、一切世間有能解此義者。』念已,問 摩納言:『汝實語我!汝所說偈,為從誰聞?我今 不見諸餘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有能說此偈
者。唯除佛,若從佛聞!』答言:『我實語汝,佛已出 世,我從其聞!』龍王歡喜問言:『佛今在何處?我 欲見之!』摩納胡跪,舒右手指佛處方,言:『佛今
在彼!』龍王益復歡喜,三返稱:『南無如來、應供、 等正覺!』便語摩納言:『汝可送我往至佛所,問 訊世尊!』答言:『可爾!』龍王即自復身,身體長大,
眼如大鉢,喘息如雷,口出火光,水中逆上,八 萬四千人皆亦隨從。既達渚,次化作轉輪聖 王,上岸詣佛;遙見世尊姿容殊特,猶若金山,
龍王歡喜,加敬無量。佛見龍王稱其名曰:『善 來,伊羅鉢龍王!』龍王聞已,復加喜敬:『世尊知 我名,修伽陀識我名!』前頂禮足,却住一面,更
說本偈,以問於佛,佛為說摩納所受之偈。龍 王聞已,先大歡喜,然後悲泣。佛問龍王:『何故 須臾乍喜、乍悲?』答言:『世尊!我憶過去迦葉佛
所,淨修梵行。於後時,捉紫華莖,往到佛所問 言:「世尊!若比丘殺此草,得何等罪?」佛答我 言:「以此因緣,或有墮最苦地獄者!」我聞此語
不信不敬,便故刺伊羅樹葉,作是念:「試看有 何果報?」竟不捨此見,亦不悔過。命終之後,今 生長壽龍中,因是業故,名我為伊羅鉢龍。
既受身已,復往佛所問言:「我何時當得脫此 龍身?」佛答我言:「當來過於百千億萬歲,有釋 迦牟尼佛出現於世,彼佛當記汝得解脫時!」
我今既見世尊生希有心,始知諸佛言無虛 妄,是以欣笑。又念昔違佛教,今復不能受佛 明戒,是以悲泣。』復白佛言:『願記我何時當得
脫此龍身!』佛言:『當來過百千億萬歲,有彌勒 佛出現於世,汝於爾時得脫龍身,出家受戒, 廣修梵行,得盡苦源!』佛便為龍受三自歸,為
優婆塞;復為八萬四千人說種種妙法,示教 利喜,所謂:施論乃至出要為樂。皆歡喜已,更 為說諸佛常所說法,苦集盡道。八萬四千人即
於坐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見法得果。見法 得果已,受三自歸,次受五戒。於是龍王語摩 納言:『汝今何為須此龍女?龍女多恚,或以毒
火共相傷害!隨汝所須金銀寶物,盡當相與!』 答言:『止,止!龍王!我不須龍女,亦不須金銀!我 聞佛最後說偈,得離欲界欲故。』佛說法已,語
龍王言:『汝可還歸所住!』龍王受教,頂禮而退。 龍王去後,摩納前禮佛足,白佛言:『世尊!願與 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來,比丘!』乃至鉢盂
在手,亦如上說。出家未久,懃行不懈,得阿羅 漢。爾時世間有六十二阿羅漢。
[0107a15] 「於是世尊從 鹿苑,漸漸遊行到娑羅林,在樹下坐。去林不 遠有一園觀,時有同友三十人,各將其婦於
中遊戲。一人無婦,雇一婬女假好衣服,共遊 此園,方欲極情肆樂,而彼婬女著其好衣忽 然叛去,相助追覓至娑羅林,遙見世尊姿容
挺特,猶若金山,見已生希有心,皆到佛所,頂 禮佛足,却坐一面,問佛言:『大沙門!見有一女 人來不?』佛言:『寧欲自求,為欲求他?』答言:『我寧
自求,不求婦女!』佛言:『且坐!為汝說法!』皆受教, 更禮而坐。佛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乃至 苦集盡道。三十人皆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見
法得果。見法得果已,白佛言:『願與我出家 受具足戒!』佛言:『善來,比丘!』乃至得阿羅漢亦 如上說。爾時世間有九十二阿羅漢。
[0107a29] 「時復有 六十人為婚姻事,行過娑羅林,遙見世尊姿 容挺特,猶若金山,皆前到佛所,頂禮佛足。佛
為說法,乃至得阿羅漢皆如上說。爾時世間 有百五十二阿羅漢。
五分律卷第十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2 冊 No. 1421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伽耶山基金會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南林尼僧苑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