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īśāsakavinaya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五分律卷第三 (彌沙塞)宋罽賓三藏佛陀什 共竺道生等譯
第一分之二第七事
[0014b28] 佛在拘舍彌國。爾時闡陀比丘常出入諸 家,為說法,料理官事,療治眾病;國王、大臣、長 者、居士無不親敬。有諸人等同來問訊,遇於
經行所,頭面禮足,為說妙法,示教利喜已,各 歸其家。闡陀便還,上座已據其房,如是展轉 乃至小房亦復如是;既不得住,便遊人間。後
諸人等復來問訊,見諸比丘露處經行,問言: 「我師闡陀今在何處?」諸比丘言:「我等不知。」遍 求不得,便各還歸。闡陀行還,著衣持鉢往到
其家,皆出問訊,白言:「長老!我等近至僧房,不 得相見,今從何來?」答言:「我最下座,一切諸房 上座已滿,是故遊行,致此乖互。」諸人白言:「可
求屋處,我等當為長老作之。既以見福,而使 長老得安隱住,又令我等不乖問訊。」闡陀答 言:「我不能自作以廢行道,年長自當以次得
之。」諸人又言:「我幸有物及有善心;財物無常, 善心難保。願為求處,必欲作之。」闡陀見其慇 懃,難相違逆,即便遊行求作屋地,見神樹處
最可建立,即便伐之。此樹有神,國人所奉,諸 祈請者多得如願;忽見斫伐莫不驚怪,不信 樂佛法者皆呵罵言:「沙門釋子無道之甚,苟
欲自利,傷害天人。」信樂佛法者便言:「此樹有 神,眾人畏敬,夙夜虔恭,不敢墮慢;而諸比丘 伐之無疑,一切色心晏安如故,可謂大神、
大貴可重。」毀譽之聲充滿國內。諸長老比丘 聞,種種呵責,將至佛所,以事白佛。佛以是事 集比丘僧,問闡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
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以十利故為諸比 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0014c27] 「若比丘,有主,為 身作房,應將諸比丘求作處。諸比丘應示作 處,無難處、有行處。若不將諸比丘求作處,僧 伽婆尸沙。」
[0015a01] 有主者:有檀越。餘如上無主中 說 (七戒竟) 。
[0015a03] 佛在王舍城。爾時瓶沙王日日次請五百僧 食,城內臣民亦復如是。時諸比丘各各行 道,未有專知差次請者。六群比丘常往好處,
諸人問言:「我等為僧次第設食,何故長老常 來,不見餘人?」如是呵責,而猶不已。
[0015a07] 時陀婆 力士子年十四出家為道,在靜處作是念:「今 瓶沙王日日次請五百僧食,城內臣民亦復 如是;而僧無有差次會者,致使六群選擇好
處,以失眾望,喪人施意。若我二十受具足戒 得阿羅漢,獲六神通,當為眾僧作差會及分臥 具人。」至年十六便成羅漢,得六神通,年滿二
十受具足戒,便作是念:「我先願為眾僧作差 會及分臥具人,今時已至,便應作之。」即詣王 舍城諸比丘所,說先所願。諸比丘即以白佛,
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陀婆:「汝實欲為僧作 差會及分臥具人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 讚少欲知足、讚戒、讚持戒已,告諸比丘:「今聽
陀婆為僧作差會及分臥具人。」
[0015a20] 僧應白二羯 磨,差一比丘白言:「大德僧聽!今此陀婆比丘 欲為僧作差會及分臥具人。若僧時到僧忍 聽。白如是。」
[0015a23] 「大德僧聽!此陀婆比丘,欲為僧作 差會及分臥具人。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忍 者,說。僧已聽陀婆比丘作差會及分臥具人
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0015a27] 於是陀婆即為僧作差會及分臥具。分臥具 時,少欲知足、少欲知足共,樂靜、樂靜共,誦 修多羅、誦修多羅共,持律、持律共,法師、法
師共,唄 [口*匿] 、唄 [口*匿] 共,阿練若、阿練若共,乞食、乞 食共,坐禪、坐禪共;如是等眾行不同,各得其
類,隨宜示導。諸房舍處,一切比丘咸得所安。 諸方比丘有暮至者,輒詣陀婆求住止處,陀 婆即入火光三昧,左手出光,右手示臥具處, 莫不允合。
[0015b06] 時諸遠方聞陀婆比丘為王舍城 僧,差會及分臥具,有如是德,皆作是念:「我當 往彼問訊世尊,并見陀婆及覩神力。」於是發
來,投暮到城,至陀婆所求住止處。陀婆皆悉 如法安處;次差會人亦復如是。
[0015b11] 時王舍城有善飯長者,見法得果。日為二比 丘作上美食,自來請之。慈地兄弟並薄福德, 分臥具、差會時,常得麁惡階次,幸遇差至其
家。善飯知已,便生是念:「此等惡人無清淨行, 云何受我上美供養?」即便還歸,語其婦言:「汝 可更作麁惡之食,慈地等來,門外敷座,使婢
下之。」婦即受教,設辦麁惡。慈地兄弟至時 持鉢到善飯家就座而坐,群婢於是持麁食 出,慈地見便問言:「姊妹!汝家常作好食,今何
故麁?」婢言:「我是下人,不知所以。」
[0015b20] 食訖便還,道 中行罵:「陀婆力士子,要當令汝,受苦劇我!」
[0015b21] 到 所住已,向諸上座言:「陀婆力士子隨愛、瞋、癡、 畏,若畏與好,不畏與惡。」諸比丘言:「汝等莫作
是語:『陀婆比丘隨愛、恚、癡、畏。』何以故?陀婆 比丘得阿羅漢,備六神通,隨愛、恚、癡、畏無有 是處。」慈地言:「正以得神通故,觀見諸家有
好、有惡;好與餘人,惡輒差我,是故我言:『隨愛、 恚、癡、畏。』」作是語已,出於餘處,先為陀婆作 惡名聲,然後至王舍城,到其妹尼彌多羅
所。彌多羅見二兄來,迎禮問訊,慈地兄弟皆 不共語,彌多羅言:「不憶犯,兄何故如此?」慈地 答言:「汝不助我故,致使陀婆苦我如是。」彌
多羅言:「兄欲令我云何相助?」答言:「汝若助我, 可到佛所,白言:『世尊!無恐懼中,反致怖畏,我 今無處,而得安隱;本謂陀婆是梵行人,忽來
污我,犯波羅夷。』」彌多羅言:「陀婆清淨,我若謗 之,僧必當作自言擯我。我既出眾,當何所 依?」慈地等言:「我當證汝,擯於陀婆。何緣使汝
得自言擯?」彌多羅言:「若僧擯陀婆,我豈得異?」 慈地等言:「但令世尊斥逐陀婆,為吾受擯,亦 復何苦?我等自當好相安處。」妹敬重兄,不敢
違命,便到佛所,如上白佛。
[0015c13] 爾時陀婆及羅睺 羅在佛左右,佛問陀婆:「汝聞彌多羅所說不?」 答言:「已聞。佛自知之。」如是三問,答亦如是。於
是羅睺羅白佛言:「世尊!何須三問陀婆?但當 斥擯此比丘尼。」佛言:「若彌多羅以此謗汝,汝 當云何?」答言:「當言此事佛自知之。」佛言:「汝可
如是,陀婆亦然乎?」佛語陀婆:「汝起自明,今非 默時。汝當憶念,有當言有,無當言無。不得直 言佛自知之!」陀婆便從座起,更整衣服,長跪
合掌,白佛言:「世尊!我從生來,未曾夢中有此 念想,於今云何得有憶知?」佛讚言:「善哉,善哉! 汝快自明,欲自明者應當如此!」佛告諸比丘:
「應與陀婆憶念,比丘不應舉事;應與彌多羅 白四羯磨,自言滅擯。」
[0015c26] 一比丘唱言:「大德僧聽! 此彌多羅比丘尼自言:『陀婆污我。』僧今與自 言滅擯。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
[0015c28] 「大德僧聽! 此彌多羅比丘尼自言:『陀婆污我。』僧今與自 言滅擯。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忍者,說。」如是 第二、第三。
[0016a02] 「僧已與彌多羅比丘尼自言滅擯 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0016a04] 彌多羅比丘尼被滅擯已,出遊人間,慈地兄 弟猶語諸比丘言:「陀婆力士子壞我妹梵行, 故致使如是。」諸比丘復以白佛,佛以是事集
比丘僧,告諸比丘:「汝等應撿問慈地:『汝言 陀婆壞汝妹梵行,為實、為虛?』」諸比丘受教,即 問慈地,慈地答言:「我言是實。」僧復問:「汝何處
見?何時見?云何見?」答言:「我某處見,某時見,如 是見。」僧次問陀婆:「汝爾時為在何處?」答言:「我 在某處。」僧復語慈地:「處不相應、時不相應。汝
云何言某處、某時,如是見耶?」復語慈地:「若於 一堅信比丘前妄語,罪重傷殺無數眾生;於 一堅法,其所獲罪,過百堅信;如是展轉於僧
前妄語,其罪重於百阿羅漢。」又語慈地:「僧今 集會,不隨愛、恚、癡、畏。汝可更說,為實、為虛?」慈 地言:「陀婆隨愛、恚、癡、畏故,我作是語。」諸比丘
種種呵責,將至佛所,以事白佛。佛以是事集 比丘僧,問慈地:「汝實以無根波羅夷謗陀婆 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汝愚癡人!
云何以無根波羅夷,謗於清淨梵行比丘?汝 豈不聞三種人墮地獄耶?一者、犯戒無沙門 法,自言已有;不修梵行,自言已修,於佛法中
猶如敗種。二者、作如是見、如是說:『婬欲非惡。』 而為放逸。三者、以無根波羅夷謗於清淨梵 行比丘。此三種人必墮地獄,汝今云何作此
惡事?」佛更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以十利故, 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0016a29] 「若比丘, 自不如法,惡瞋故,以無根波羅夷謗無波羅 夷比丘,欲破彼梵行。是比丘後時,若問、若不
問,言:『我是事無根,住瞋故謗。』僧伽婆尸沙。」
[0016b04] 自不如法者:自已事事不如法。
[0016b04] 惡瞋者:九惱 也。
[0016b05] 無根者:不見、不聞、不疑。
[0016b05] 無波羅夷者:於四 波羅夷,一一無犯。
[0016b06] 欲破彼梵行者:欲使還俗, 若作外道。
[0016b07] 後時,若問、若不問者:後撿挍,何處、 何時、云何見也。
[0016b08] 事有四種:言諍事、教誡諍 事、犯罪諍事、事諍事。
[0016b09] 若比丘不見、不聞、不 疑他犯波羅夷,若以此謗,僧伽婆尸沙。見疑、 聞疑、疑疑、見忘、聞忘、疑忘,而以無根法謗,僧 伽婆尸沙。
[0016b12] 若面前謗,解者,僧伽婆尸沙;不解 者,偷羅遮。
[0016b13] 若書、使、相、相似語、手語謗,解者,偷 羅遮;不解者,突吉羅。
[0016b14] 若謗比丘尼、式叉摩那、 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0016b15] 比丘尼謗比丘尼,僧伽 婆尸沙;謗比丘,波逸提;謗式叉摩那、沙彌、沙 彌尼,突吉羅。
[0016b17] 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謗五眾, 皆突吉羅 (八事竟) 。
[0016b19] 佛在王舍城。爾時偷羅難陀比丘尼以陀婆 比丘神通大德故,數來問訊,共一處坐聽受 法教。慈地見之復欲誹謗,後從耆闍崛山下,
見二獼猴合會行欲,便作念言:「我今當與彼 二獼猴作假名字,雄者名陀婆,雌者名偷羅 難陀。」作是念已,便語諸長老比丘言:「我先以
無根法謗陀婆,今親自見與偷羅難陀作不 淨行。」諸比丘以是白佛,佛告諸比丘:「應集僧 撿問慈地:『汝言先以無根法謗陀婆,今親自
見與偷羅難陀作不淨行,為實、為虛?』」諸比丘 受教,集僧問慈地,乃至「汝可更說,為實、為 虛?」皆如上說。如是問已,慈地言:「我實不見陀
婆作不淨行,我見偷羅難陀數來往陀婆所, 意欲謗之。從耆闍崛山下,見獼猴雄雌共合, 我便假名雄者為陀婆,雌者為偷羅難陀,故
言親見為不淨行耳!」諸比丘種種呵責:「汝云 何於異分中取片,若似片,作波羅夷謗無 波羅夷比丘。」將至佛所,以事白佛。佛以是事
集比丘僧,問慈地:「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 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以十利故,為諸 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0016c10] 「若比丘,自不 如法,惡瞋故,於異分中取片、若似片,作波 羅夷謗無波羅夷比丘,欲破彼梵行。是比丘
後時,若問、若不問,言:『我是事異分中取片、若 似片法,住瞋故謗。』僧伽婆尸沙。」
[0016c15] 事者:言諍事、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
[0016c15] 若 比丘見他犯僧伽婆尸沙,定生僧伽婆尸沙 想。瞋故,於異分中取片,若似片,謗無波羅夷
比丘,僧伽婆尸沙。聞、疑亦如是。見、聞、疑他犯 偷羅遮、犯波逸提、犯波羅提提舍尼、犯突吉 羅,以波羅夷謗亦如是。餘如上說 (九戒竟) 。
[0016c21] 佛在彌那邑阿 㝹 林下。爾時貴族諸釋種子 多於佛所出家學道。時釋摩男語阿那律 言:「今諸貴族並皆出家修於梵行,我等兄弟
如何獨不?我若出家,汝知家事;汝若捨家,我 當斷理。」阿那律言:「願兄出家,我知家事。」釋 摩男言:「汝先由我在家受樂,不知艱難;然出
家行道,亦復辛苦。汝今住家,吾當語汝營家 之法。」便種種語之:晝應爾,夜應爾。田商、貨殖、 驅役之法,悉以語之。阿那律言:「若營家如
此,乃得成立,我乃不能一日為之。願兄住家, 我當修道。」釋摩男言:「諸佛世尊,父母不聽,不 得為道。汝今自可啟白於母。」阿那律即便往
啟:「我欲於佛法出家學道。」母言:「我唯有汝兄 弟二人,愛念情重,如何生離?汝家大富,快修 功德。何須出家,奪吾此意?」苦請至三,母乃答
言:「若跋提王出家者,我亦聽汝。」
[0017a07] 時跋提王 與阿那律、阿難、難提、調達、婆婆、金鞞盧 等,甚相愛重,若有所為,誓不相違。於是阿那
律,往白跋提王言:「今有微願,願必見從。」王 言:「吾等本要,誓不相違;若相違者,頭破七分。 但令卿願,必可從耳!」阿那律即以母言白王。
王言:「如卿此願,我未能從。所以者何?我願作 王今日始果,親族富貴,無有外憂。何能捨此, 出家學道?」阿那律言:「若王出家,吾願乃果;貪
著寵榮,吾則永淪。願王三思,不違先誓!」王言: 「當從汝願。寬我七年,然後共汝出家學道。」阿 那律言:「却後七年,佛不必在;又,我危脆性命
難保,王今云何以此為期?」王復言:「七年若遠, 六年可乎?」答亦如上。五、四、三、二,至于一年, 七月至于一月,七日至于一日,皆亦如是。王
言:「我等長者,如何便得率爾而去?當設方便, 嚴駕出遊,因此微行,乃可得耳?汝今便可語 阿難陀等,令知此意。」阿那律即宣語五人,五
人欣然,莫逆於心;即便竟夜嚴四種兵,極世 儀飾,晨朝出遊。盡遊觀已,密將剃頭人優波 離,捨諸儐從,至隱僻處,寶衣與之,令其剃
髮,變服而去。去未久,優波離作是念:「諸釋豪 強,若知剃諸人髮,必當殺我。如此貴族尚能 捨家,我今何為不捨剃具及諸寶衣,隨彼而
去?」即自剃頭,以諸寶衣掛著樹上,作是念:「須 者取之。」於是疾行,須臾相及,語七人言:「我今 亦欲相隨出家。」七人即受,同詣佛所,頭面禮
足,白言:「世尊!我等今欲出家淨修梵行;而優 波離是我等僕,願佛先與受具足戒,然後度 我;當令我等及諸釋種,於彼人所破大憍慢。」 佛即先度,七人後度。
[0017b08] 爾時世尊作是念:「迦 維羅衛去此不遠,諸釋知者,或有留難。」便將 八人詣跋提羅城,住網林樹下,為說妙法:「眼
無常、色無常,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無常;乃 至意無常,法無常,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無 常。汝聖弟子!應作是觀,生厭離心,得解脫智。
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身。」說是法時,六 人漏盡,得阿羅漢。阿難侍佛,不盡諸漏。調達 一人,空無所獲。
[0017b16] 跋提王既得羅漢,心淨無畏, 若在樹下露坐、經行,輒自慶言:「快哉,快哉!」 有異比丘,聞此聲已,作是念:「跋提比丘必憶
世樂,不樂梵行。」即往白佛:「我向於彼,聞跋提 言:『快哉,快哉!』必憶為王時樂,不樂梵行。」佛告 比丘:「汝可呼來!」便往語言:「大師呼汝!」跋提
即到佛所,頭面禮足,却住一面。佛問跋提:「汝 實言快哉不?」答言:「實爾。世尊!」又問跋提:「汝 見何義,而言快哉?」跋提白言:「我昔在家,住
於七重城塹之裏,七行象、七行馬、七行車、七 行步,四兵圍繞,忽聞異聲,心驚毛竪;今在樹 下空露之地,坦然無憂,是故稱快。」佛告比丘:
「跋提已得羅漢,不樂梵行,無有是處。」
[0017b28] 爾時世 尊因跋提而說偈言:
「快哉阿羅漢, 無復恩愛縛,
已破欲恚癡, 無復諸結網;
既到於泥洹, 無有穢濁心,
不染著於世, 解脫無諸漏;
了達於五陰, 遊於七法林,
大龍所行處, 已伏諸恐怖;
成就十種分, 龍德三昧禪,
一切有漏盡, 世間之第一;
不動無所畏, 不復受後身,
已息寂滅處, 永無苦樂報;
住於無學智, 此身最後邊,
梵行堅固立, 無諸不可信;
天上天下中, 無復諸欲樂,
此名師子吼, 無能勝佛者。」
[0017c15] 於是,世尊與諸大德聲聞,受阿耨達龍王請; 調達未得神通,不能得去,羞恥益深,便作 是念:「我今當問修神通道。」便往白佛:「願佛為
我說修通法。」佛即為說,調達受學,安居之中 便獲神通。獲神通已,作是思惟:「誰應先化?」復 作是念:「瓶沙王太子名曰眾樂,先化導之,然
後餘人乃從我教。」作是念已,即於網林下沒, 在太子床上現,作小兒 [口*數] 指仰臥。太子見之即 大惶怖,問言:「汝為是天?為是鬼神?」答言:「我是
調達,勿恐,勿怖!」太子語言:「若是調達,復汝本 形。」即自變復,威儀如本。太子歡喜,而師事之; 日出問訊,乘五百乘車,調達復化作五百小
兒,在於車上仰臥 [口*數] 指;復以五百乘車,載上 美食,種種餚饍而供養之。時諸國人生希有 心,作是言:「調達有大神力,作此變化,使太子
日出問訊,種種餚饍而以供養。」於是調達遂 不自量,便欲招引,畜養徒眾。
[0018a02] 爾時世尊,從 網林出,遊行人間,到拘舍彌國,住瞿師羅園。 爾時目連住一別處。此國先有憍陳如子,名
曰柯烋,淨修梵行得阿那含果,生於梵天;中 夜寂靜,從天來下,放大光明,詣目連所,頭面 禮足,白言:「調達今化眾樂太子,現諸神變,恐
其必欲招引徒眾,破和合僧。」作是語已,忽然 不現。於是目連,晨朝整衣服往詣佛所,以柯 烋言具以白佛。佛問目連:「汝意云何?當謂審
如柯烋語不?」答言:「意以為然。」佛告目連:「莫說 此語!所以者何?於天上天下,不見沙門、婆羅 門、諸天魔梵,有能領佛徒眾者。」又告目連:「世
間有五種師,今皆現在:一者、戒不清淨,自言 戒淨,其諸弟子如實知之,覆藏其過,以望利 養;二者、邪命諂曲,自言正直,而諸弟子亦覆
藏之;三者、所說不善,自言善說,而諸弟子歎 以為善;四者、見不清淨,自言清淨,而諸弟 子稱言見淨;五者、說非法律,言是法律,而諸
弟子亦云是法。而不能使智者信受。目連!如 來戒淨,無有諂曲,言無不善,知見清淨,所說 是法,智者信受,不須弟子共相稱覆。」
[0018a23] 爾時有異比丘,於王舍城安居竟,著衣持鉢 來詣佛所,白佛言:「世尊!調達化眾樂太子,現 作小兒,乃至種種餚饍,而以供養。」佛告比丘:
「莫羨調達作此變化,以致利養;若有恭敬供 養之者,增其長夜受諸苦痛。猶如惡狗以杖 打之,更增其惡。調達如是,多得供養,煩惱轉 增。」
[0018a29]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愚人增其惡, 由於利養生,
癡斷清白法, 猶如身首分;
不修清淨行, 而志招學徒,
欲居眾人上, 望一切歸宗;
有人求利養, 或有求泥洹,
利養傷清白, 寂滅却慳貪。」
[0018b07] 復告諸比丘:「芭蕉、竹、蘆以實而死;駏驉懷妊, 亦喪其身。今調達貪求利養,亦復如是。」
[0018b08]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芭蕉以實死, 竹蘆實亦然;
駏驉坐妊死, 士以貪自喪。」
[0018b12] 於是世尊從拘舍彌國漸漸遊行,向王舍城 住耆闍崛山,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國王、大臣、沙門、婆羅門、梵志、居士供養恭敬,
尊重讚歎;衣食臥具及諸醫藥,無所染著,猶 如蓮華。
[0018b16]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大眾圍繞說 法,調達便從坐起,更整衣服,偏袒右肩,頭面 禮足,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安住!我今
自當領理眾僧。」佛語調達:「舍利弗、目連猶尚 不能領我徒眾,況汝愚癡,食涎唾乎?」於是 調達生忿恨心:「云何世尊於大眾前,乃作如
此底下呵辱?」以生惡心向佛故,初損神足。復 作是念:「佛稱讚舍利弗、目連,而毀呰我!」復生 惡心向舍利弗、目連,是第二損其神足。便還
所住,為國王、大眾圍繞說法。其眾中有一比 丘,來白佛言:「今調達為國王、大眾圍繞說法。」 佛告比丘:「調達不但今世得此大眾,過去世 時亦曾得此諸比丘。
[0018b28] 「乃往古昔有一摩納,在 山窟中誦剎利書。有一野狐住其左右專聽 誦書,心有所解,作是念:『如我解此書語,足作
諸獸中王。』作是念已,便起遊行,逢一羸瘦野 狐,便欲殺之。彼言:『何故殺我?』答言:『我是獸王, 汝不伏我,是以相殺。』彼言:『願莫殺我,我當隨
從。』於是二狐便共遊行。復逢一狐,又欲殺之, 問答如上,亦言:『隨從。』如是展轉,伏一切狐, 便以群狐伏一切象,復以眾象伏一切虎,復
以眾虎伏一切師子,遂便權得作獸中王。既 作王已,復作是念:『我今為獸王,不應以獸為 婦。』便乘白象,帥諸群獸不可稱數,圍迦夷
城數百千匝。王遣使問:『汝諸群獸,何故如是?』 野狐答言:『我是獸王,應取汝女,與我者善! 若不與我,當滅汝國!』還白如此,王集群臣共
議,唯除一臣,皆云:『應與!所以者何?國之所恃, 唯賴象馬;我有象馬,彼有師子,象馬聞氣,惶 怖伏地,戰必不如,為獸所滅。何惜一女,而喪
一國?』時一大臣,聰叡遠略,白王言:『臣觀古 今,未曾聞見,人王之女與下賤獸。臣雖弱昧, 要殺此狐,使諸群獸各各散走。』王即問言:『計
將焉出?』大臣答言:『王但遣使,剋期戰日,先 當從彼求索一願:願令師子先戰後吼。彼謂 吾畏,必令師子先吼後戰。王至戰日,當勅城
內皆令塞耳。』王用其語,遣使剋期,并求上願。 至于戰日,復遣信求,然後出軍。軍鋒欲交, 野狐果令師子先吼,野狐聞之,心破七分,便
於象上墜落于地,於是群獸一時散走。」
[0018c26] 佛以 是事而說偈言:
「野狐憍慢盛, 欲求其眷屬,
行到迦夷城, 自稱是獸王。
人憍亦如是, 規統於徒眾,
在摩竭之國, 法主以自號。」
[0019a03] 告諸比丘:「爾時迦夷王者我身是,聰叡大臣 者舍利弗是,野狐王者調達是。諸比丘!調達 往昔詐得眷屬,今亦如是。
[0019a05] 「舍利弗!汝往調達 眾中,作是唱言:『若受調達五法教者,彼為不 見佛法僧。』」舍利弗言:「我昔已曾讚歎調達,今
日云何復得毀訾?」佛言:「汝昔讚歎為是實 不?」答言:「是實!」佛言:「今應毀訾,而毀訾亦復 是實。」告諸比丘:「今應白二羯磨,差舍利弗往
調達眾中,毀訾調達。」
[0019a11] 一比丘唱言:「大德僧 聽!今差舍利弗往調達眾中,作是言:『若受調 達五法教者,彼為不見佛法僧。』若僧時到僧 忍聽。白如是。
[0019a14] 「大德僧聽!今差舍利弗往調達 眾中,作是言:『若受調達五法教者,彼為不見 佛法僧。』誰諸長老忍,默然;不忍者,說。僧已差
舍利弗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0019a18] 於是舍利弗即往調達眾中高聲唱言:「若受 調達五法教者,彼為不見佛法僧。」時彼眾會 皆悉唱言:「沙門釋子更相憎嫉,見調達多得
供養,便作是語。」時瓶沙王,在彼眾中即宣令 言:「莫作此語。所以者何?佛眾清淨,無憎嫉 故。」於是調達便語眾人:「欲見天上曼陀羅華
不?」咸言:「欲見。」調達即於眾前沒,到華池邊,適 欲取華,便失神足,還在本坐。調達既失神足, 便生惡心欲害於佛,白太子言:「今汝父王正
法御世,如我所見衰喪無期;人命無常,眴息 難保,何必長年剋此王位?自可圖之,早有四 海。我當害佛,代為法主。新王、新佛於摩竭國
共弘道化,不亦善乎!」太子答言:「父母恩重過 於二儀,顧復長育,欲報罔極。汝今云何導吾 此逆?」調達聞之,心無慚愧,猶以巧言引誘其
意;遂便迷沒,受悅其語。
[0019b04] 太子後時,蜜帶利劍 向于王門,內懷惡逆,不覺戰怖,於王門前倒 地復起。門官見已,便作是念:「太子常來威儀
庠序,今日如此,必當有故。」即往問之。太子答 言:「我欲殺王,是故如此。」又問:「太子!為受誰教?」
答言:「調達。」門官共議:「當如之何?」第一議言:「一 切沙門、太子眾樂,皆應殺之。」第二議言:「佛已 先遣舍利弗,唱其惡逆。云何乃欲濫殺沙門?
罪正應止太子、調達二人而已!」第三議言:「我 等不應輒判此罪,當以白王。王有教勅,當奉 行之。」作是議已,便以白王。王問:「汝等眾臣議
意云何?」即具以上答。王即斥逐第一議者、 第二議者免所居官,稱第三議者加其名 位;更命群臣共議此事,諸臣咸言:「上第二
議,並謂允合,而王乃免所居之位,觀王聖 心不忍有害。正刑既弛,當從下計;王立太 子本為國嗣,志速為王故懷此逆,遜位與之
其惡必息。」議合王心,即便捨位,拜之為王,號 阿闍世。初登王位受五欲樂,殺逆之心便 得暫息;如是少時,乃以無事而害父命。
[0019b24] 爾時阿闍世王有大惡象,調達密至象師所, 語言:「明日瞿曇當行此路,汝可為吾飲象令 醉,放走於道,佛慢心多必不避之,因此蹹殺,
厚雇汝物。」
[0019b27] 世尊明日食時著衣持鉢,從五百 弟子入城乞食,象師先已飲象令醉,遙見佛 來,即便放之。信樂佛法者見放醉象,皆往白
佛:「唯願世尊更從餘路!」五百弟子及阿難亦 如是白。佛皆答之三言:「無苦!龍不害我!」諸弟 子眾皆不覺捨佛,從餘路去。唯有阿難獨從 後行。
[0019c04] 時觀者四塞,各各議言:「今二龍鬪,看誰 得勝。」外道輩言:「象龍力大,必勝於人。」佛弟子
言:「人龍道尊,象必降伏。」空辯無徵,遂乃積 斂金錢,共賭勝負。
[0019c07] 於是醉象遙見佛來,奮耳 鳴鼻,大走向佛。阿難怖懼,恍惚不覺入佛腋 下。佛語阿難:「汝向三聞:無苦。如何不信,猶作
此懼?」佛見象來,入慈心三昧,而說偈言:
「汝莫害大龍, 大龍出世難;
若害大龍者, 後生墮惡道。」
[0019c13] 象聞偈已,以鼻布地抱世尊足,須臾三反上 下觀佛,右繞三匝,却行而去;從是已後,遂成 善象,莫不雅奇,同聲歎言:「瞿曇沙門不用刀
杖伏此惡象,國中人民無復恐怖。何其快哉!」 諸外道輩皆悉慚愧,佛弟子眾踊躍歡喜,斂 得金錢七十餘萬。
[0019c18] 佛既降象,復說偈言:
「象醉含瞋忿, 來向天中天,
百姓莫不觀, 斂錢賭勝負;
其形如太山, 力勝六十象,
聲響振人心, 一吼破敵陣。
大力天中天, 愍眾出於世,
欲度惡象故, 住立在其前;
象伏眾人見, 道俗皆踊躍,
歎佛降惡象, 猶如師子王。」
[0019c27] 時調達見已,作是念:「今以此事不得害佛,當 更求凶人不識佛者,厚相貨誘令往殺之。」即 四出求索,見一壯夫,便語之言:「汝為我殺
佛,當厚相報。」其人貪貨,應募而去。爾時世尊 在露處經行,遙見彼人,以慈心三昧遍滿其 身,舉手呼之;於是彼人不覺捨刀,疾行趣佛,
頭面禮足,白佛言:「我今癡狂,欲害世尊。自知 過重,願聽懺悔!」佛言:「汝實愚癡!云何為貨欲 害如來?於我法中,若知有罪,而懺悔者,增長
善根。」次為說法,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在家染累,出要為樂。彼人內喜,佛知其意更 為說法,所謂苦集盡道;聞法開解,於諸法中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見法得果已,自歸三尊, 受持五戒。世尊發遣,從異路歸。
[0020a11] 調達復募二 人,令殺前人,以滅惡聲;復遣四人,如是展轉 乃至三十二人,皆前至佛所。佛亦如前次第 說法,盡得須陀洹果。
[0020a15] 時諸比丘聞調達遣人害佛,皆持器仗,衛護 世尊,分部相著,各在一面。諸佛常法日再出 房,於晨朝出,見諸比丘,悉在左右,問言:「汝等
何故持仗住此?」諸比丘言:「聞調達遣人欲害 世尊,不能自安,所以住此。」佛告比丘:「若如來 橫死,無有是處。世間五師,須防護耳!我不須
汝,各隨所安,自護其心!」
[0020a22] 調達知已,復作是念:「我復不能以此害佛,當 更覓人,躬自將去,故應必果。」即得一人共上 耆闍崛山。爾時世尊,在山下石上經行,調達
便使彼人推石害佛,其人發心推石,四支 便不得舉;心念佛功德大,手足還復。調達見 此,益瞋忿言:「汝何儜困,速疾滅去!」即自捉大
石推下害佛。山下有神,名金鞞盧,接之遠 棄,片迸著佛,傷足大指。世尊見已,語調達言: 「汝今便得無間之罪!若以惡心出佛身血,必 墮無間阿鼻地獄。」
[0020b03] 調達復作是念:「我既不能得害於佛,唯當破 其和合僧耳!佛大神力,若我能破其僧,名必 遠振。」佛知其意,語調達言:「汝莫破和合僧!
若僧已破,能和合者,其人生天一劫受樂;若 僧和合而破之者,墮地獄中一劫受苦。」調達 聞已暫捨是心,後尋復生如上所念。佛止如 初,便說偈言:
「眾聚和合樂, 和合常安隱,
若破和合僧, 一劫地獄苦;
眾聚和合樂, 和合常安隱,
若和合破僧, 一劫生天樂。
若分部分別, 常作不善語,
以破和合僧, 一劫地獄苦;
不分部分別, 常能說善法,
以和合破僧, 一劫生天樂。」
[0020b18] 調達聞已復暫捨是心,後尋復生,方便過前。
[0020b19] 時諸比丘聞調達欲破和合僧,即往白佛。 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種種遙責調達已,語諸 比丘:「應差一比丘與調達親厚者,往諫言:『汝
莫破和合僧,莫作破僧事;當與僧和合,僧和 合故,歡喜無諍,一心一學,如水乳合,共弘師 教,安樂行。』若受者善;若不受,應遣眾多比丘;
若復不受,應僧往諫。」諸比丘受教,如是三反 皆悉不受。諸比丘種種呵責已,以是白佛。佛 以是事集比丘僧,更種種遙責調達已,告諸
比丘:「以十利故,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 如是說:
[0020b29] 「若比丘,為破和合僧勤方便,諸比丘 語彼比丘:『汝莫為破和合僧勤方便,當與僧 和合,僧和合故,歡喜無諍,一心一學,如水乳
合,共弘師教,安樂行。』如是諫,堅持不捨,應第 二、第三諫。第二、第三諫,捨是事善;不捨者,僧 伽婆尸沙。」
[0020c06] 為破者:求為破僧因緣。
[0020c06] 和合者:同布薩、自恣、 羯磨常所行事。
[0020c07] 僧者:從四人已上。
[0020c07] 彼比丘欲 破僧,餘僧見聞知,差一與親厚比丘往諫;若 捨者,應一突吉羅悔過。若不捨,應遣眾多比
丘往諫;若捨者,應二突吉羅悔過。若復不捨, 應僧往諫;若捨者,應三突吉羅悔過。若不捨, 復應白四羯磨諫,一比丘唱言:
[0020c12] 「大德僧聽! 此某甲比丘,為破和合僧勤方便,僧已諫:『汝 莫為破和合僧勤方便!』如是諫,堅持不捨。僧
今羯磨諫。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白已,應 語彼比丘:「僧已白竟,餘三羯磨在,汝當捨是 事,莫犯僧伽婆尸沙。」彼若捨,應三突吉羅、一 偷羅遮悔過。
[0020c18] 若不捨,復應唱言:「大德僧聽! 此某甲比丘,為破和合僧勤方便,乃至僧今 羯磨諫。誰諸長老忍,默然;不忍者,說。」復應語
彼比丘:「僧已一羯磨竟,餘二羯磨在,汝當捨 是事,莫犯僧伽婆尸沙。」彼若捨,應三突吉羅、 二偷羅遮悔過。
[0020c23] 若不捨,復應如上第二羯磨, 第二羯磨竟,復應如上語。若捨,應三突吉羅、 三偷羅遮悔過。
[0020c25] 若不捨,復應如上第三羯磨, 第三羯磨未竟,捨者,三突吉羅、三偷羅遮悔 過;第三羯磨竟,捨、不捨,皆僧伽婆尸沙。
[0020c27] 比丘 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0020c28] 若 白不成,三羯磨皆不成;若作餘羯磨、遮羯磨、 非法羯磨;不諫,自捨,皆不犯 (十事竟) 。
[0021a02] 佛在王舍城。爾時助調達比丘語諸比丘言: 「調達所說,是知說,非不知說;說法,不說非法; 說律,不說非律,皆是我等心所忍樂。」諸長老
比丘聞,種種呵責:「汝云何言:『調達所說,是知 說,非不知說;說法,不說非法;說律,不說非律, 皆是我等心所忍樂。』」呵責已,以事白佛。佛以
是事集比丘僧,種種遙責助調達比丘已,語 諸比丘:「應差一比丘與助調達比丘親厚者 往諫:『莫言:「調達所說,是知說,非不知說;說法,
不說非法;說律,不說非律,皆是我等心所忍 樂。」何以故?調達非知說、非說法、非說律。汝等 莫助破和合僧,當助和合僧;僧和合故歡喜
無諍,一心一學,如水乳合,共弘師教,安樂 行。』若受者善;若不受,應遣眾多比丘及僧往 諫。」諸比丘受教,如是三反,助調達比丘悉皆
不受。諸比丘種種呵責已,以事白佛。佛以是 事集比丘僧,更種種遙責助調達比丘已,告 諸比丘:「以十利故,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 應如是說:
[0021a20] 「若比丘,助破和合僧,若一、若二、若 眾多,語諸比丘言:『是比丘所說,是知說,非 不知說;說法,不說非法;說律,不說非律,皆是
我等心所忍樂。』諸比丘語彼諸比丘:『汝莫作 是語:「是比丘所說,是知說,非不知說;說法,不 說非法;說律,不說非律,皆是我等心所忍樂。」
何以故?是比丘非知說、不說法、不說律。汝莫 樂助破和合僧,當樂助和合僧。僧和合故,歡 喜無諍,一心一學,如水乳合,共弘師教,安樂
行。』如是諫,堅持不捨,應第二、第三諫。第二、第 三諫,捨是事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
[0021b01] 助破 者:助成破僧因緣。和合者:同布薩、自恣。差 一親厚諫,若捨,一突吉羅悔。乃至不諫自捨, 皆如上說 (十一竟) 。
[0021b05] 佛在拘舍彌國。爾時闡陀比丘數數犯罪: 入白衣舍,上床、下床皆不如法,別眾食,數數 食,非時入聚落不白善比丘。諸比丘見,語言:
「汝犯如是如是罪,汝應見罪悔過。莫不清淨, 修於梵行無得,長夜受諸苦惱;勿令施主失 大功德。」答言:「大德!汝等不應教我,我應教
汝。何以故?聖師法王是我之主,法出於我,無 豫大德。譬如大風,吹諸草穢并聚一處。諸大 德等種種姓、種種家、種種國出家,亦復如是,
云何而欲教誡於我?諸大德!莫語我若好、若 惡;我亦不語大德若好、若惡。」諸比丘復語闡 陀:「莫作自我不可共語!汝當語諸比丘若好、
若惡;諸比丘亦當語汝若好、若惡。如是展轉 相教,轉相出罪,成如來眾。」諸比丘如是諫,堅 持不捨,將至佛所,以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
丘僧,問闡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 種種呵責:「汝愚癡人!不應作不可共語,諸比 丘見汝犯罪,欲不共汝布薩、自恣、羯磨常所行
事;哀愍汝故,呵諫於汝。汝今云何而不信受?」 佛種種呵責已,語諸比丘,應差一比丘與闡陀 親善者往諫如上。次眾多比丘,次僧。諸比丘
受教三反,不受,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 僧,更種種遙責闡陀已,告諸比丘:「以十利故, 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0021b28] 「若比丘, 惡性,難共語,與諸比丘同學經戒,數數犯罪。 諸比丘如法如律諫其所犯,答言:『大德!汝莫
語我若好、若惡;我亦不以好、惡語汝。』諸比丘 復語言:『汝莫作自我不可共語!汝當為諸比 丘說如法,諸比丘亦當為汝說如法;如是展
轉相教,轉相出罪,成如來眾。』如是諫,堅持不 捨,應第二、第三諫。第二、第三諫,捨是事善;不 捨者,僧伽婆尸沙。」
[0021c07] 惡性,難共語者:不受教誨, 無恭敬心;自是,非彼。
[0021c08] 同學經戒者:經,謂一切 佛教;戒,謂波羅提木叉。
[0021c09] 差一親厚諫,若捨,一 突吉羅悔。乃至不諫自捨,皆如上說 (十二竟) 。
[0021c11] 佛在舍衛城。爾時吉羅邑有二比丘,一名頞 髀,二名分那婆,藪行惡行污他家,作種種非 威儀事:自結華鬘,亦教人結;自著,教人著;與
女人同床坐,共槃食;飲酒、噉肉、歌舞伎樂;作 諸鳥獸種種之聲,亦作鳥獸鬪諍時像;蒱博、 嬉戲、倒行、擲絕、彈指、眴眼;向於女人角戾面
目、吐舌、張口,作如是等身口意惡,破於戒、見、 威儀、正命。
[0021c18] 時五百比丘威儀具足,從迦夷國 來到此邑,至時持鉢入村乞食。諸居士見,咸 作是言:「此諸比丘從何處來?低頭默然,狀如
孝子,不知與人交接言語。我此自有二賢比 丘,多才多藝,善悅人心。何用此輩久留邑里?」 並不與食,空鉢而出。
[0021c23] 時舍利弗、目連,亦從迦 夷來向此邑。頞髀等聞,作是念:「此二人來,必 為我等作惡名聲,斷我供養。」便往語諸居士
言:「須臾當有二比丘來,一名目連,善知幻術 現種種變;二名舍利弗,善知呪法,巧言惑人。 汝若同心不為彼惑,我當住此;若不能者,正
爾便去。」諸居士言:「長老安住,我終不為彼之 所惑。」二人既到,諸居士皆將大小,迎逆問訊, 頭面禮足,却坐一面。於是目連為現神變:分
身百千,還合為一;石壁皆過,履水如地;坐 臥空中,如鳥飛翔;身至梵天,手捫日月;身上 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或現半
身,或現全身;東踊西沒,西踊東沒;南踊北 沒,北踊南沒;中踊邊沒,邊踊中沒。現神變 已,還坐本處。時諸居士竊相謂言:「目連善知
幻術,此則然矣!」於是舍利弗為說妙法,初中 後善,善義、善味,具足清白,梵行之相。說是法 已,默然而住。時諸居士亦復相語:「舍利弗善
知呪法,亦復驗矣!」於是眾人都不信受,無有 供養。
[0022a13] 爾時彼邑有二優婆塞:一名富闍,二 名優樓伽,信樂佛法,見諦得果,常好布施供 養沙門。聞舍利弗、目連從迦夷來,共出迎之,
頭面禮足,為說妙法,示教利喜。聞法已,白舍 利弗言:「此邑有二比丘,常作種種非威儀事。」 廣說如上。「近有五百比丘,威儀庠序,入村乞
食,空鉢而出。唯願大德,以此白佛!」於是二人 為優婆塞更說妙法,示教利喜已,還舍衛城, 具以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阿難:「汝往
彼邑與二比丘作驅出羯磨。」阿難白佛:「彼惡 比丘,非沙門,自言沙門,常作不淨,心已敗壞。 我若獨往,彼必肆惡,隨意惱我。」佛告阿難:「如
是,如是,如汝所說。汝今便可將諸比丘,隨意 多少,到彼集眾,然後乃舉頞髀等罪;白四羯 磨,驅出彼邑。」
[0022a27] 一比丘唱言:「大德僧聽!此某甲 比丘行惡行,污他家。行惡行,皆見、聞、知;污 他家,亦見聞知。僧今驅出此邑。若僧時到僧
忍聽。白如是。」
[0022b01] 「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行惡行、 污他家。行惡行,皆見聞知;污他家,亦見聞知。 僧今驅出此邑。誰諸長老忍,默然;不忍者,說。」
如是第二、第三。
[0022b04] 「僧已驅出某甲竟,僧忍,默然 故。是事如是持。」
[0022b05] 阿難受教,將五百比丘往到 彼邑,諸居士聞阿難與五百比丘來,出迎問 訊,頭面禮足,却坐一面。阿難即集眾,乃至羯
磨,羯磨竟,彼二比丘猶故不去,諸比丘問:「汝 何故不去?」答言:「阿難等隨愛、恚、癡、畏,是故不 去。何以故?有如是等同罪比丘,有驅者、有不
驅者。」諸比丘言:「汝莫說阿難等隨愛、恚、癡、畏, 有如是等同罪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汝等 行惡行、污他家。行惡行,皆見聞知;污他家,亦
見聞知。汝出去,不應住此!」諸比丘如是諫,堅 持不捨,以是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種 種遙責彼比丘已,語諸比丘,應差一與彼親厚
比丘往諫,如上。次眾多比丘,次僧。諸比丘受 教,三反不受,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 重遙責已,告諸比丘:「以十利故,為諸比丘結
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0022b20] 「若比丘,依聚落住,行 惡行、污他家。行惡行,皆見聞知;污他家,亦見 聞知。諸比丘語彼比丘:『汝行惡行、污他家。行
惡行,皆見聞知;污他家,亦見聞知。汝出去,不 應此中住!』彼比丘言:『諸大德隨愛恚癡畏。何 以故?有如是等同罪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
諸比丘復語言:『汝莫作是語:「諸大德隨愛恚 癡畏,有如是等同罪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 汝行惡行、污他家。行惡行,皆見聞知;污他家,
亦見聞知,汝捨是隨愛恚癡畏語。汝出去,不 應此中住!』如是諫,堅持不捨,應第二、第三諫。 第二、第三諫,捨是事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
[0022c03] 行惡行者:作身口意惡行。
[0022c03] 污他家者:令他家 不復信樂佛法。
[0022c04] 見者:眼自見。
[0022c04] 聞者:從可信人 聞。
[0022c05] 知者:遠近皆知。
[0022c05] 差一親厚諫,若捨,一突 吉羅悔。乃至不諫,自捨,皆如上說 (十三竟) 。
五分律卷第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2 冊 No. 1421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伽耶山基金會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南林尼僧苑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