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ivṛttakasūtra (Benshi Jing) 本事經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本事經卷第三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二法品第二之一
[0673a27]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苾芻成 就二分,於現法中多諸憂苦,無喜樂住,有災 有患、有惱有燒、有罪有責,為諸有情同梵行
者之所訶毀,身壞命終生諸惡趣。云何為二? 一、於根門不能守護;二、於飲食不善知量。諸 有苾芻成就此二,於現法中多諸憂苦,無喜
樂住,有災有患、有惱有燒、有罪有責,為諸有 智同梵行者之所訶毀,身壞命終生諸惡趣。」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若不能守護, 眼等六根門,
飲食不知量, 成不信懈怠。
彼於現法中, 身心多受苦,
及有災有患, 有惱有燒然;
行住與坐臥, 若覺若夢中,
由彼二因緣, 恒有罪有責。
居聚落空閑, 眾中及靜處,
有智常訶責, 當生惡趣中。」
[0673b15]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苾芻成 就二分,於現法中多諸喜樂,無憂苦住,無災 無患、無惱無燒、無罪無責,為諸有智同梵行
者之所稱讚,身壞命終生諸善趣。云何為二? 一、於根門能自守護;二、於飲食能善知量。諸 有苾芻成就此二,於現法中多諸喜樂,無憂
苦住,無災無患、無惱無燒、無罪無責,為諸有 智同梵行者之所稱讚,身壞命終生諸善趣。」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若自能守護, 眼等六根門,
飲食善知量, 成就信精進。
彼於現法中, 身心多受樂,
及無災無患, 無惱無燒然;
行住與坐臥, 若覺若夢中,
由彼二因緣, 恒無罪無責。
居聚落空閑, 眾中及靜處,
有智常稱讚, 當生善趣中。」
[0673c03]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有二種法能 生焦惱。云何為二?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唯 造眾惡、唯作凶狂、唯起雜穢,不修眾善、不習
調柔、不救怖畏,彼於後時身嬰重疾,遍體發 生增上猛利嚴切苦受,楚毒垂終不可醫 療。受此苦時呻吟怨歎,作是念言:『我從昔
來唯造眾惡、唯作凶狂、唯起雜穢, 不 修眾善、 不習調柔、不救怖畏。若諸有情唯造眾惡、唯 作凶狂、唯起雜穢,不修眾善、不習調柔、不
救怖畏,彼之所趣,我定當往。』彼由唯造眾惡 等故,心生焦惱,及以不修眾善等故,心生焦 惱。如是名為有二種法能生焦惱。」爾時,世尊 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有二法能生, 愚者心焦惱,
謂唯作罪業, 及不修福因。
後遭病苦時, 呻吟而怨歎,
恨有罪無福, 心悔惱焦然。
有罪無福人, 所生諸惡趣,
我亦當隨往, 決定無有疑。」
[0673c22]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有二種法,心 不焦惱。云何為二?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唯修 眾善、唯習調柔、唯救怖畏,不造眾惡、不作凶
狂、不起雜穢,彼於後時身嬰重疾,遍體發生 增上猛利嚴切苦受,楚毒垂終不可醫療。受 此苦時,雖有呻吟而無怨歎,作是念言:『我
從昔來唯修眾善、唯習調柔、唯救怖畏,不造 眾惡、不作凶狂、不起雜穢。若諸有情唯修眾 善、唯習調柔、唯救怖畏,不造眾惡、不作凶
狂、不起雜穢,彼之所趣,我定當往。』彼由唯修 眾善等故,心不焦惱,及以不造眾惡等故,心 不焦惱。如是名為有二種法,心不焦惱。」爾時,
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有二法能生, 智者心歡喜,
謂唯修福業, 及不作罪因。
後遭病苦時, 呻吟無怨歎,
慶有福無罪, 不悔惱焦然。
有福無罪人, 所生諸善趣,
我亦當隨往, 決定無有疑。」
[0674a12]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為汝略說二 速通行。云何為二?一者樂行;二者苦行。謂由 樂行證彼速通,及由苦行證彼速通。所修加
行無澁難故,所得諸根皆猛利故,是則名為 樂速通行。所修加行有澁難故,所得諸根皆 猛利故,是則名為苦速通行。是名略說二速
通行。」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今為汝略說, 二種速通行,
謂樂行、苦行, 因斯證速通。
無澁難加行, 有猛利諸根,
由是大仙尊, 名樂速通行。
有澁難加行, 有猛利諸根,
由是大仙尊, 名苦速通行。」
[0674a25]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為汝略說二 遲通行。云何為二?一者樂行;二者苦行。謂由 樂行證彼遲通,及由苦行證彼遲通。所修加
行無澁難故,所得諸根皆羸鈍故,是則名為 樂遲通行。所修加行有澁難故,所得諸根皆 羸鈍故,是則名為苦遲通行。是名略說二遲
通行。」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今為汝略說, 二種遲通行,
謂樂行、苦行, 因此證遲通。
無澁難加行, 有羸鈍諸根,
由是大仙尊, 名樂遲通行。
有澁難加行, 有羸鈍諸根,
由是大仙尊, 名苦遲通行。」
[0674b09]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一類補 特伽羅,成就二法,不能發生白淨善法;設已 發生,不能決定;設已決定,不能圓滿。彼於如
是白淨善法能為障礙、能作衰損、能生憂悔, 身壞命終,如棄重擔,墮於地獄受諸劇苦。 云何為二?一者惡戒;二者惡見。諸有一類補
特伽羅,成就如是所說二法,定不能生白淨 善法;設復已生,不能決定,廣說乃至身壞 命終,如棄重擔,墮於地獄受諸劇苦。」爾時, 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若成就二法, 謂惡戒、惡見,
彼人終不能, 生白淨善法。
雖生而不定, 設定不圓滿,
於白淨善法, 能衰損障礙。
彼臨命終時, 有憂悔悲惱,
如棄捨重擔, 定生地獄中。」
[0674b25]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一類補 特伽羅,成就二法,定能發生白淨善法;若先 已生,能令決定;若先已定,能令圓滿。彼於如
是白淨善法不為障礙、不作衰損、不生憂悔, 身壞命終,如棄重擔,生天趣中受諸快樂。云 何為二?一者善戒;二者善見。諸有一類補特
伽羅,成就如是所說二法,決定能生白淨善 法;若先已生,能令決定,廣說乃至身壞命 終,如棄重擔,生天趣中受諸快樂。」爾時,世 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若成就二法, 謂善戒、善見,
彼人終定能, 生白淨善法。
若生而決定, 決定必圓滿,
於白淨善法, 不衰損障礙。
彼臨命終時, 無憂悔悲惱,
如棄捨重擔, 定生天趣中。」
[0674c12]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一類補 特伽羅,成就二法,臨命終時能生憂悔,身壞 命終,墮諸惡趣,生地獄中。云何為二?謂作、不
作。云何為作?謂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是 名為作。云何不作?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 行,是名不作。諸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如
是所說二法,臨命終時能生憂悔,身壞命終, 墮諸惡趣,生地獄中。」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 說頌曰:
「諸有愚癡人, 作三種惡行,
不作三妙行, 引餘過令生。
彼臨命終時, 決定有憂悔,
死墮諸惡趣, 生於地獄中。」
[0674c25]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一類補 特伽羅,成就二法,臨命終時不生憂悔,身壞 命終,昇於善趣,生天界中。云何為二?謂作、不
作。云何為作?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是 名為作。云何不作?謂身惡行、語惡行、意惡 行,是名不作。諸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如是
所說二法,臨命終時不生憂悔,身壞命終,昇 於善趣,生天界中。」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 頌曰:
「諸有智慧人, 作三種妙行,
不作三惡行, 引餘德令生。
彼臨命終時, 決定無憂悔,
死昇諸善趣, 生於天界中。」
[0675a09]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有二妙智, 應修令生;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 能超愁歎、能滅憂苦、能會正理、能獲甘露、能
證涅槃。云何為二?一者法智;二者類智。法智 生時,便能無倒,遍知有為。於有為法既遍知 已,便能令彼感後有因,不得生起增長廣大。
類智生時,便能如實斷滅無明;滅無明故, 便無戲論;無戲論故,便無尋伺;無尋伺故,便 無樂欲;無樂欲故,便無愛憎;無愛憎故,便無
慳嫉;無慳嫉故,便無種種執持刀杖違害 鬪諍、互相罵辱、不真實語、相離間語、諸雜 穢語及餘無量惡不善法;無彼諸惡不善法
故,感後有業,便不增長;感後有業不增長 故,諸業滅盡;業滅盡故,眾苦滅盡;苦滅盡 故,生死路絕。此路絕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名為 有二妙智,應修令生;能得未得、能觸未觸、 能證未證,能超愁歎、能滅憂苦、能會正理、能
獲甘露、能證涅槃。」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 頌曰:
「有二種妙智, 應修習令生,
能得未得等, 謂法智、類智。
若法智生時, 遍知有為法,
便能令後有, 因不生不增。
若類智生時, 無明便斷滅,
由此展轉法, 絕生死輪迴。
自知我生盡, 及梵行已立,
所作皆已辦, 更不受後有。」
[0675b08]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有二妙智,應 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能得未得、能觸 未觸、能證未證,能超愁歎、能滅憂苦、能會正
理、能獲甘露、能證涅槃。云何為二?謂世間 智及出世智。
[0675b12] 「世間智者,謂於色蘊能正了 知此為色蘊;於受、想、行及識蘊中亦復如 是。於其地界能正了知此為地界;於水、火、風
及空識界亦復如是。於其眼界能正了知此 為眼界,於其色界及眼識界亦復如是;於其 耳界能正了知此為耳界,於其聲界及耳識 界亦復如是;於其鼻界能正了知此為鼻
界,於其香界及鼻識界亦復如是;於其舌 界能正了知此為舌界,於其味界及舌識 界亦復如是;於其身界能正了知此為身界, 於其觸界及身識界亦復如是;於其意界能
正了知此為意界,於其法界及意識界亦 復如是。於如此等世俗法中,如是如是,如實 了知,智見通慧,現觀等覺,周遍照了,名世間 智。
[0675b26] 「諸聖弟子,於此所說世間智中,應正尋思, 應善稱量,應審觀察:此世間智正修習時,為 能令生生法有情永脫生不?為能令彼老法
有情永脫老不?病法、死法、愁法、歎法、憂法、 苦法、不安隱法,亦復如是。既審察已,能正了 知:此世間智正修習時,不能令彼生法有
情永脫於生,不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脫於老, 病法、死法、愁法、歎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亦 復如是。所以者何?此世間智非賢聖法,非能
永出、非趣涅槃、非能永厭、非能永離、非能永 滅、非能永寂,非真通慧、非正等覺,不證涅 槃;是感生法,是感老法、病法、死法、愁法、歎
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彼於如是尋思稱 量審觀察時,於世間法住怖畏想,於出世 法住安靜想。以於世間生怖畏故,都無執
受;無執受故,不生渴愛;不渴愛故,便自內證 究竟涅槃。證涅槃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於此世
間智中,應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
[0675c15] 「出世 智者,謂於一切蘊界處中能正了知,如是 諸法是無常性、苦性、病性、癰性、箭性、惱性、害
性、怖性、熱性、壞性、滅性、災性、橫性、有疫癘 性、虛性、偽性、空性、妄性、無實我性、難保信 性。於如是等諸法性中如實了知,智見通
慧,現觀等覺,周遍照了,名出世智。諸聖弟 子,於此所說出世智中,應正尋思、應善稱 量、應審觀察:此出世智正修習時,為能令
彼生法有情永脫生不?為能令彼老法有情 永脫老不?病法、死法、愁法、歎法、憂法、苦法、 不安隱法,亦復如是。既審察已,能正了知:此
出世智正修習時,定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脫 於生,定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脫於老,病法、 死法、愁法、歎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亦復
如是。所以者何?此出世智是賢聖法,是能永 出、是趣涅槃、是能永厭、是能永離、是能永 滅、是能永寂,是真通慧、是正等覺、能證涅
槃;非感生法,非感老法、病法死法、愁法歎 法、憂法苦法、不安隱法。彼於如是尋思稱量 審觀察時,於出世法生珍寶想;於世間法
生下賤想。以於出世生珍寶故,便生歡喜;生 歡喜故,其心安適;心安適故,身得輕安;身輕 安故,便受悅樂;受悅樂故,心得寂定;心寂定
故,能實知見;實知見故,能深厭背;深厭背 故,能正離欲;正離欲故,能得解脫。得解脫 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
辦,不受後有。是名於此出世智中,應正尋 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如是名為有二妙智, 應正尋思、應善稱量、應審觀察;能得未得、能
觸未觸、能證未證,能超愁歎、能滅憂苦、能會 正理、能獲甘露、能證涅槃。」爾時,世尊重攝此 義而說頌曰:
「有二種妙智, 知者應尋思,
謂世出、世間, 能正盡眾苦。
應觀世間智, 發生怖畏想,
都無有執受, 展轉證涅槃;
應觀出世智, 發生珍寶想,
由此生歡喜, 便得身輕安。
輕安故悅樂, 悅樂故心定,
由心得定故, 便能生覺支;
覺支觀聖諦, 永斷諸疑網,
無疑無所取, 永脫眾苦邊。」
[0676a29] 重攝前經嗢柁南曰:
二根、二焦惱 二行、二戒見
二作及不作 二智有二種
[0676b03]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苾芻為 欲矯誑諸眾生故、為求名譽遠所聞故、為求 利養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實於如來
所修行梵行。若有苾芻為通達故、為遍知 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 行。所以者何?是諸苾芻為通達故、為遍知 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實通所通達、知所遍
知。既能如實通所通達、知所遍知,便能如 實斷所應斷、修所應修、證所應證。既能如 實斷、修、證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若有為通達故、為 遍知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 梵行。」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為矯誑名譽, 利養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虛妄出家。
為通達遍知, 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 非虛妄出家。」
[0676b20]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苾芻為 欲矯誑諸眾生故、為求名譽遠所聞故、為求 利養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實於如
來所修行梵行。若有苾芻為律儀故、為正斷 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 行。所以者何?是諸苾芻為律儀故、為正斷
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實守護六根、不虧禁戒, 及能速證最上正斷。既能如實守護六根、 不虧禁戒,及能速證最上正斷,便能如實斷
所應斷、修所應修、證所應證。既能如實斷、修、 證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 辦,不受後有。如是若有為律儀故、為正斷故
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行。」爾 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為矯誑名譽、 利養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虛妄出家。
為正斷律儀, 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 非虛妄出家。」
[0676c09]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苾芻為 欲矯誑諸眾生故、為求名譽遠所聞故、為求 利養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實於如來
所修行梵行。若有苾芻為求厭背、為求離 欲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 行。所以者何?是諸苾芻為厭背故、為離欲
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實厭背離欲。既離欲已, 便得解脫。既解脫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若有為厭
背故、為離欲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 所修行梵行。」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為矯誑名譽、 利養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虛妄出家。
為厭背離欲, 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 非虛妄出家。」
[0676c24]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一切如來、應、 正等覺,所說法門略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 於惡應正了知;二者於惡應深厭背。一切如
來、應、正等覺,略說如是二種法門。所以者何? 諸修行者,於諸惡法應正了知;既於惡法 正了知已,便能厭背;既厭背已,便能離欲;
既離欲已,便得解脫。得解脫已,便自了知:我 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 行者,永斷諸愛及眾結縛,無倒現觀,正盡苦
邊。」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當知諸如來, 應正等覺者,
哀愍眾生故, 說二種法門;
於眾惡正知, 及厭背離欲,
心解脫自在, 正盡眾苦邊。」
[0677a09]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有二種法,若 修、若習、若多修習,能斷二法。云何二法,若修、
若習、若多修習,能斷二法?謂不淨觀及慈悲 觀,能斷貪欲及與瞋恚。所以者何?一切已貪、 現貪、當貪,皆由作意思惟淨相。一切已瞋、現
瞋、當瞋,皆由作意思惟怨相。一切已斷、現斷、 當斷所有貪欲,皆由作意修不淨觀。一切已 斷、現斷、當斷所有瞋恚,皆由作意修慈悲觀。
於不淨觀若修、若習、若多修習,決定能斷一 切貪欲。於慈悲觀若修、若習、若多修習,決定 能斷一切瞋恚。若欲決定斷貪欲者,當勤精
進修不淨觀。若欲決定斷瞋恚者,當勤精進 修慈悲觀。修不淨觀,無有貪欲而不能斷。 修慈悲觀,無有瞋恚而不能斷。如是名為有
二種法,若修、若習、若多修習,能斷二法。」爾時, 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修習多修習, 二法斷二法,
謂不淨、慈悲, 斷貪欲、瞋恚。
是故有智者, 當觀自饒益,
修不淨、慈悲, 斷貪欲、瞋恚。」
[0677a29]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其涅槃界略 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有餘依涅槃界;二者 無餘依涅槃界。云何名為有餘依涅槃界?謂
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 作已辦,已捨重擔、已證自義、已盡有結、已正 解了,心善解脫、已得遍知。宿行為緣,所感諸
根猶相續住,雖成諸根,現觸種種好醜境界 而能厭捨,無所執著,不為愛恚纏繞其心, 愛恚等結皆永斷故。
[0677b08] 「彼於諸色,求欲見時,雖 復以眼觀於諸色,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雖 復有眼及好醜色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
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於諸聲,求欲聞 時,雖復以耳聽於諸聲,而不發起貪、瞋、癡 等。雖復有耳及好醜聲而無貪欲亦無瞋
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於諸 香,求欲嗅時,雖復以鼻嗅於諸香,而不發起 貪、瞋、癡等。雖復有鼻及好醜香而無貪欲
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 於諸味,求欲甞時,雖復以舌甞於諸味,而 不發起貪、瞋、癡等。雖復有舌及好醜味而
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 斷故。彼於諸觸,求欲覺時,雖復以身覺於諸 觸,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雖復有身及好醜觸
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 永斷故。彼於諸法,求欲知時,雖復以意知於 諸法,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離諸貪欲,證得究
竟寂滅涅槃。作是思惟:世尊為彼怖畏諸有 阿賴耶者、恒為斷見所繫縛者,令知業果無 失壞故,所說正法現見、應時、易見、饒益、
智者內證、一切世間真實對治,謂能除滅憍 慢渴愛,害阿賴耶,斷諸徑路,證真空性,離諸 貪欲,證得究竟寂滅涅槃。如是名為有慧眼
者能正觀察。如是名為由二纏故,令諸天人—— 一類怯劣,一類勇猛——有慧眼者能正觀察。」爾 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由二纏所纏, 令諸天人眾,
一類有怯劣, 一類有勇猛。
有慧眼聲聞, 能如實觀察,
能除慢厭離, 究竟證涅槃。
復如實了知, 佛所說正法,
能滅斷常見, 及二愛無餘。
有慧眼龍王, 能普雨法雨,
滅諸煩惱焰, 令證大清涼。」
本事經卷第三
挍正後序
[0677c19] 此一卷經宋、鄉則同,同有四十三段,丹本 唯有十八段耳。多少如是不同文義,始終 逈異如何去取?今撿宋、鄉本經有四大錯,
丹有二事以知其正。何則?此卷品名既是 二法,則應始終唯說二法;而宋、鄉本經四 十三段皆是一法,則名義不相當,是一錯
也。又宋、鄉本卷初二段及第三段前六行 文,則是諸本初卷三幅《心義經》一段十二 行耳。宋、鄉於此三重重寫,是二錯也。第
三段中「一類有情」已下,即是諸本初卷七 幅《破僧經》一段十七行耳。宋、鄉於此重重 寫之,其乃至於四十一重,是三錯也。其卷
末頌云「貪欲瞋恚癡,覆藏及惱忿,不恨嫉 與慳,耽嗜慢將害」者,即是諸本第二卷九 幅結經頌,正云「貪恚及愚癡,覆藏惱忿恨,
嫉慳與貪嗜,慢害將一切」之小訛變耳。宋、 鄉於此閑重寫之,是四錯也,故知大錯耳。 今此丹本十八段經,始從成就二分,終至
二果二纏,皆是二法,即與品目名義相當, 是一正也。又按諸本,第四卷中七幅有結 頌云「為通達律儀,厭知不淨果,纏覺悟
宴坐,愧所作尋求」者,則結十二經為一頌。 其覺悟已下五經,即是諸本 第 四卷卷初 五經。其纏經、果經已上七經,即是丹本此
卷卷末七經耳。則列結相應,是二正也。餘 本則非,故今取此丹本為正云。
[0678a16] ◎「雖復有意及好醜法而無貪欲亦無瞋恚。 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乃至其身 相續住世,未般涅槃,常為天人,瞻仰禮拜
恭敬供養,是名有餘依涅槃界。
[0678a19] 「云何名為 無餘依涅槃界?謂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 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捨重擔、已證
自義、已盡有結、已正解了、已善解脫、已得 遍知。彼於今時一切所受無引因故,不復 希望,皆永盡滅,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
不現,惟由清淨無戲論體。如是清淨無戲 論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 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惟可說為不可
施設究竟涅槃。是名無餘依涅槃界。苾芻 當知!如是名為略有二種涅槃之界。」爾時, 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漏盡心解脫, 任持最後身,
名有餘涅槃, 諸行猶相續。
諸所受皆滅, 寂靜永清涼,
名無餘涅槃, 眾戲論皆息。
此二涅槃界, 最上無等倫,
謂現法當來, 寂靜常安樂。」
[0678b08]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由二纏故, 令諸天人,一類怯劣、一類勇猛。有慧眼者 能正觀察。云何二纏?謂有見纏;無有見纏。
云何天人一類怯劣?謂有天人,愛有、樂有、欣 有、喜有,為滅有故說正法時,不能恭敬攝耳 聽受,亦復不能住奉教心,不能隨順修如實
見,惟生怯劣,退轉驚怖:我等爾時當何 所有?我等爾時當如何有?如是天人一類怯 劣。云何天人一類勇猛?謂有天人,怖有、厭有、
欣求無有,彼彼苦法所逼切故,攝受、執著如 是如是諸惡見趣,作是念言:『我若斷壞,隱 沒不現,爾時乃名寂靜微妙。』如是天人一類
猛盛。云何名為有慧眼者能正觀察?謂聖 聲聞如實觀察。既觀察已,不於如實而生憍 慢、不依如實而生憍慢、不因如實而生憍慢、
不恃如實而生憍慢。如實見已,便生厭背; 既厭背已,便能離欲;既離欲已,便得解脫。得 解脫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
已辦,不受後有。作是思惟:世尊為彼喜樂諸 有阿賴耶者、恒為常見所繫縛者,令滅有故, 所說正法微細甚深、難見難悟、寂靜勝妙、非
諸尋思所行境界、是諸審諦慧者所證、一切 世間真實對治,謂能除滅憍慢渴愛,害阿賴 耶,斷諸徑路,證真空性。」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17 冊 No. 0765 本事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Jaero Chen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