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ddharmasmṛtyupasthānasūtra (Sutra of the Right Mindfulness of Dharma) 正法念處經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生死品第二
[0012a16] 「又修行者內心思惟——隨順正法觀察法行——云 何比丘次第捨漏,初捨不善法,次修行善法, 正觀思惟修心正住?彼見聞知或天眼見:彼
比丘初如是觀根塵相對、迭相因緣,一切世 界無始以來生死輪轉。彼如是觀:此生因 緣,境界大海,皆悉無我,唯有內心境界因
緣,世間流轉。如是最初修遠離行,離憒閙 處,樂空閑處、阿蘭若處、山野林中、稻穰 [卄/積] 等,樹下露地、塚間處住,則能繫縛心之猨
猴。以修習故,心則寂靜,不樂聚落、歌舞戲 笑憒閙之處,亦不樂見長幼婦女,不樂多 語。有二犍尼皆壞梵行:一是婬女,二、多言
說,皆悉捨離;既捨離已,心一寂靜,彼人之 心,能如是住。
[0012a29] 「云何正觀?初觀何法?彼人初 心,如是觀察十八意行,能起善根、起不善 根、起無記根。何等十八?所謂比丘正觀察
意:眼見色已,若喜意染,得不善報;若起憂 意、離染欲意,則得善報;若起捨意,得無記 報。又復如是,耳聞聲已,若喜意染,得不善
報;若起憂意、離染欲意,則得善報;若起捨 意,得無記報。又復如是,鼻聞香已,若喜意 染,得不善報;若起憂意、離染欲意,則得善
報;若起捨意,得無記報。又復如是,舌知味 已,若喜意染,得不善報;若起憂意、離染欲 意,則得善報;若起捨意,得無記報。又復如
是,身覺觸已,若喜意染,得不善報;若起憂 意、離染欲意,則得善報;若起捨意,得無記 報。又復如是,意知法已,若喜意染,得不善
報;若起憂意、離染欲意,則得善報;若起捨 意,得無記報。以如是等十八意行三報因緣, 世間生退。
[0012b17] 「若彼比丘如是觀察十八意行,得 上初地,彼地夜叉見如是已,轉復歡喜,次第 傳聞虛空夜叉。彼地夜叉、虛空夜叉,彼二夜
叉向四大王歡喜心說。彼四大王向四天王, 歡喜說言:『閻浮提中,某國某村某聚落中某 善男子,如是種姓,如是名字,剃除鬚髮被
服法衣,正信出家;既出家已,離憒閙處,在寂 靜處,今復觀察十八意行,已證彼法。』彼四大 王如是說已,四天王聞,轉復增上歡喜心曰:
『魔分損減,正法朋長。』彼四天王如是復向三 十三天帝釋天王歡喜說言:『閻浮提中,次第 乃至某善男子,某甲種姓,名字某甲,剃除鬚
髮被服法衣,正信出家,離憒閙處乃至塚 間,如法觀察十八意行,已證彼法,如法正 住。』彼四天王向帝釋王如是說已,彼憍尸迦 三十三天帝釋王聞,心大歡喜。
[0012c03] 「又修行者內 心思惟——隨順正法觀察法行——如是比丘已 如法觀十八意行得初地已,後復更證何者
異地?彼見聞知或天眼見:彼復次第觀察 四家,四者所謂慧家、諦家、捨家、出家。云何比 丘住於慧家?謂:彼比丘如是觀察自身正法,
如是如實分分善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 界、風界、空界、識界。
[0012c10] 「何者地界?地界二種:一、 內;二、外。何者為內?身中所有諸分名內,是內 有覺。彼何者覺?與皮肉等和合則覺,所謂
髮毛、爪齒等根,堅澁所攝,入內名覺。彼復何 者?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脈骨髓、脾腎心 肺、涕唾等處,生藏、熟藏,小腸大腸、肚胃頭
腦,如是身中一切內分,堅澁有覺,名內地 界。何者名為外地界耶?所有外地,堅澁不 覺,名外地界。若內地界、若外地界,彼一和
合,此界唯界。觀此地界:無有作者、無有受 者,非無因緣,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比丘如 是觀察慧家則得解脫,一切非我,亦無我所,
亦無所我。如是地界如實正知,如實見已, 心得離欲。如是比丘則於慧家而得解脫。
[0012c23] 「何 者水界?水界二種:一、內;二、外。何者為內?所 有水數,皆水界相,所謂爛相;體中津潤、涕
淚涎唾、腦血脂汁、凝脂髓膽、小便汗等,如 是身中,有內水數,覺分所攝,名內水界。何 者名為外水界耶?諸外水數濕潤所攝,所謂
不覺;不覺所攝,以不覺故,名外水界。若外 水界、若內水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觀此 水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如是
水界,如實正知,如實見已,心得離欲。如是 比丘住於慧家。
[0013a04] 「何者火界?火界二種:一、內;二、 外。何者為內?身內所有種種分分。若火火 攝,是內有覺,所謂身煖而不燒燃;所謂能
消。何者能消?謂噉飲食,得味正樂,迴轉消 化。如是身中,內及內分,若火火攝,是內有 覺,名內火界。何者名為外火界耶?所有一
切外火火數,若煖煖攝,不覺所攝,以不覺 故,名外火界。若內火界、若外火界,彼一和 合,此界唯界。觀此火界,一切非我,亦非我
所,亦非所我。如是火界,如實正知,如實見 已,心得離欲。如是火界,非有作者、非有受 者。
[0013a15] 「何者風界?風界二種:一、內;二、外。何者為 內?身中所有,若內內分,風數所攝,若輕輕 動,覺分所攝。彼復何者?謂:上行風、若下行
風、若傍行風、若產等風,若如針刺、如刀所 斫,邪分別風、有旋轉風,如是等風有八十 種,動如虫行。如是等風,如是八十,於八十
處分分行風;如是身內分分處處,風數所 攝,輕動成熟,有覺所攝,名內風界。何者名 為外風界耶?所有外風輕動數攝,和合無覺,
名外風界。若內風界、若外風界,彼一和合,此 界唯界。觀此風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 所我。如是風界,無有作者、無有受者。如是
如是,如實正知,如實見已,心得離欲。如是 比丘證於慧家。
[0013a29] 「何者名為虛空界耶?虛空界者,亦有二種:一、 內;二、外。何者為內?謂此身中所有內分,內分
虛空,虛空所攝,有覺知處,不普、不遍,色動 轉處,飲食眾味轉下消化,開張之處;又咽 喉中、耳中、眼中、鼻中虛空、舌處虛空、口內
等空,口中舌動行處虛空,此等名為內虛空 界。何者名為外虛空界?所有虛空覺處不 攝,不一切滿、不一切遍,所謂樹枝條葉間 空,一切窟中諸所有空,山谷河
澗 ,如是等中 所有虛空,若外孔穴,如是名為外虛空界。若 內色中攝虛空界、若外色中攝虛空界,彼一 和合,此界唯界。觀此空界,一切非我,亦非
我所,亦非所我、如是如是觀虛空界,如實 正知,如實見已,心得離欲。如是觀已,則不 放逸,此虛空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
所我,無有作者、無有受者。如是知已,心得 離欲。
[0013b17] 「何者識界?謂:十二入內外和合,眼識見物,意 識了別;如是耳、鼻、舌、身、意識,如是識界,意是 根本,皆意識知。」
[0013b19]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行法意在前, 意有力速疾,
先意動轉已, 則能說能行。
抖擻諸惡業, 則能知退生;
諦知業果報, 則得不死處。
能制一切根, 樂利益眾生,
諸根調寂靜, 是安隱比丘。
乘駕六根輦, 能殺欲心怨,
勇智行蘭若, 能到寂靜處。
阿蘭若知足, 臥地心安隱,
能抖擻惡法, 如風散重雲。
身業口業善, 喜樂行善行,
諦見行恭敬, 能破壞魔軍。
欲等不能縛, 心善而不貪,
多有慈悲意, 出道住比丘。
境界是縛因, 若不愛色等,
彼至勝寂靜, 到不苦惱處。
[0013c07] 「又修行者內心思惟——隨順正法觀察法行,如 是思惟:比丘觀察十八意行,成就初地,諦知 六界,得第二地;復念何法得第三地?彼見
聞知或天眼見:如實諦知五受根故,得第 三地。云何諦知樂受欲生?彼如實知如是次 第知苦受生、知喜受生、知憂受生、知捨受
生,有樂皆知,知觸因緣而生樂受。知樂受 已,彼如實知:『我知樂受。』若彼比丘知觸因 緣而生樂受,於樂受觸,不生貪樂。知樂受觸,
生樂受已,則樂受滅;彼樂受滅,則如實知:『我 樂受滅。』彼如是念:『我苦受生,因緣而生。』彼 知苦受如樂受生,彼如是知,如說樂受觸
緣生等,此苦受中。如是廣說:云何比丘知 於喜受?共觸因緣生於喜受。云何比丘知 於憂受?共觸因緣生於憂受。若隨順觀彼喜
受已,喜受則滅;見其滅已,離喜受欲:『若我 喜受初生則滅,見其滅已,如實知受,心得 離欲。』如是憂受,如是廣說,捨亦如是。
[0013c24] 「彼如 是知,得第三地。彼地夜叉知已歡喜,次第 上聞虛空夜叉,虛空夜叉聞四大王,彼四大 王聞四天王,彼四天王向憍尸迦帝釋王說:
『閻浮提中,某國某村某聚落中某善男子,如 是種姓,如是名字,剃除鬚髮被服法衣,正 信出家,得第三地。欲共魔戰,減損魔分,長
正法朋。』彼既聞已,轉復歡喜。彼憍尸迦帝 釋天王,即乘大象,其象名曰堙羅槃那,從大 神通第一天眾,到炎摩天歡喜說言:『閻浮提
中,次第乃至某善男子,廣說乃至得第三地。 欲共魔戰,損減魔分,長正法朋。』彼炎摩天 從帝釋王如是聞已,轉復歡喜。
[0014a08] 「又修行者內心思惟——隨順正法觀察法行—— 云何比丘得第三地,次第更修得第四地?彼 見聞知或天眼見:比丘欲得第四地者,如
是觀察:『以觸因緣,我樂受生;若彼樂因、樂 因緣滅,寂靜失沒,則無樂受。以觸因緣,我 苦受生。』如是捨離苦觸、苦受、苦集、苦等諸苦 因緣。
[0014a14] 「彼如是知觸因緣受:『我受念念,共觸 而生,因觸而生。』彼於樂受心不生喜、不生 喜樂、不讚彼受,亦不多作、不生味著,如是
苦受不能逼迮,不惱不亂,如是行捨,憶念 正知。如是三受,自餘諸心皆悉無染,一 切捨離。如是捨者,清淨鮮白。
[0014a19] 「彼比丘如是 心念:『我今此捨,如是清淨,如是鮮白,我今 云何得虛空處?』彼人如是悕望欲得虛空處
行:『如彼處心我云何得?我已證捨,究竟堅 固。我今此捨畢竟喜樂,常攝不離,我以此 捨取虛空處。又我此捨,如是清淨,如是鮮
白,用取識處、無所有處,用取非想非非想 處,我悕彼處,如是正行。』彼人如是正行非 想非非想處,作如是念:『我今此捨,依於彼
處,如彼處法,令我得之。我以此捨,憙樂彼 處,用取彼處,正行非想非非想處。』
[0014a29] 「譬如世 間善巧金師若其弟子,以生色金置於火中, 以筒吹之,以手執鉗並 [打-丁+毛] 並吹,極令善調。彼
生色金,調柔真淨、光色明好,隨所須用,一 切造作皆可讚歎,一切方土隨所至處,無 說過者;磨之無垢,不雜、不澁,第一柔軟,所
作皆妙,光明淨勝映蔽餘寶。然此巧師若 其弟子,知彼真金善巧能治,知是真寶;如 是知已,隨所憶念:『欲作何等,令見之者皆
生歡喜?』即以作鈴,若莊嚴身,若不見處、若 眼見處;若作耳鐺用莊嚴耳;若作瓔珞用 莊嚴咽;若以莊嚴供養經論;若作指環,環
有印文用莊嚴指;若作金鬘、若作髻冠以 莊嚴髻。何處何處用以莊嚴,彼彼如是相 應善成。
[0014b14] 「如是有智善戒比丘生如是心:『我 今此捨,如是清淨,如是鮮白,如是正行,取 虛空處,我則相應。我依此捨,繫念彼處,憙
樂彼處,用取彼處。我以此捨,行虛空處,如 是識處、無所有處,如是非想非非想處。』如是 憶念:『我今此捨,云何得常不動不壞、不念
念滅?』彼思惟已,次復攀緣四無色處。彼捨 非常,非是無常,非動不動,非常無常。彼如 是知:『彼虛空處,如是識處、無所有處,如是
非想非非想處,緣於彼處,非常無常。』則於 彼處心不憙樂,知不寂靜無常動轉。
[0014b24] 「彼復觀 受,知受欲生;知受生已,知受欲滅;知受滅 已,知眼觸生,如是次第知耳觸生,知鼻觸
生,知舌、身、意觸受之生。彼既如是證知受 已,復於此受更深觀察:『眼觸生受、欲生、已 生,及此受住,我悉知之,知我受滅、欲滅、已 滅。
又復知我耳觸生受,我眼觸受已滅、已沒、已 厭、已棄,更不復來,此受滅已,次第復觀耳 觸生受:緣苦、緣樂、不苦不樂。』耳觸生受,如
是如是隨順觀察,如是知已,則於耳受不 生喜樂,知彼受已,離欲解脫。
[0014c07] 「耳觸生受,如是滅已,觀鼻生受,知鼻生受,鼻 觸因緣:『我此受生,樂緣生樂,苦緣生苦,不 苦不樂因緣故生不苦不樂。』如是如是隨順
觀察,鼻觸生受,如實正知,受則滅沒,知受 滅沒。彼既滅已,知鼻緣生苦受、樂受、不苦不 樂受:『我若後時,鼻緣生受,如是觀察亦如 是生,生已復滅。』
[0014c14] 「彼既滅已,觀舌生受,後時生受,亦有三種, 如前所說;次第乃至觀意生受,亦有三種。彼 既如是如實知受,得第四地,勤發精進,欲
脫魔縛。彼地夜叉知已歡喜,如是復向虛 空夜叉歡喜心說,虛空夜叉向四大王亦如 是說,彼四大王向四天王亦如是說,彼四 天王向帝釋王亦如是說。彼帝釋王向炎摩
天,如是說言:『閻浮提中,某國某村某聚落 中某善男子,如是種姓,如是名字,剃除鬚 髮被服法衣,正信出家,持戒精勤,如是次
第如實知受,得第四地。如我今者向天所 說,魔分損減,正法朋長。』彼炎摩天見帝釋 王乘彼白象堙羅槃那,彼炎摩天如是見已,
心生歡喜,向帝釋王如是說言:『汝今,帝釋!閻 浮提人,隨順法行,能生愛念,是汝所應。』
[0014c29] 「又修行者內心思惟——隨順正法觀察法行—— 云何彼比丘捨魔縛已,觀察捨受?彼見聞知 或天眼見:彼比丘如是諦觀察受,眼識因緣,
生不善受;彼受欲起第二善緣,不善受滅,善 受得生;彼記緣滅,記受則滅,無記受生;如 是次第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
觸生受、意觸生受,如是知受,善法滿足,煩 惱微薄。
[0015a07] 「彼如是修,復細觀受。彼觀法受,法 受共障,如燈光明,日光能障;如是二受,障 亦如是,善受既生,障不善受,應如是知。譬
如燈明,第二燈明不能相障。又思量受:『若 以何受共何等受,畢竟相障?』彼見善受,共 不善受畢竟相障,譬如燈明、星宿光明,二 不相障。
[0015a14] 「又彼比丘思量觀察:何受何受,何者何者, 如是能壞?彼如是觀無漏緣受、壞漏緣受,譬 如火光能障雪光。又何者受?何者受勝?如
是復起如是觀察:彼不善受障於善受,後時 復起。譬如晝日覆月光明,彼月光明於夜 闇中無能障覆。
[0015a19] 「又彼比丘正思量受:『多受和 合,一受能障,勝彼多受。』觀彼多受,是世間 受;彼一受者,是出世間無漏心受,此受為
勝能障漏受。譬如夜中眾多星宿,一月光明 能障眾星。
[0015a23] 「又彼比丘隨順觀察彼微細受:何 者多受?謂眼耳鼻舌身所起,此是漏受。何 者善發?彼觀世間有漏受多,復非無漏,世
間無力,如夜闇中星宿光明,於有月時不能 善照。又彼比丘觀察彼受:『我此受者幾許 時住?』彼觀我受生滅相住,譬如電光。
[0015a28] 「又彼 比丘如是觀察:此義云何?眼受因緣生鼻受 不?彼正觀察意根攀緣,其受則壞一切根 受;譬如牛馬駝驢水牛各各壞相,非一因緣。
如是如是,五根所起,無始以來憙樂攀緣,非 一境界,壞相境界境界根壞,譬如牛馬駝驢 猪等。彼比丘如是觀受,得微細智。
彼比丘能於彼智,樂修多作,觀樂受已,隨 順觀受;隨順觀盡,如是憶念:『我此受者,眼 耳鼻舌身意所起,生從何來,滅何所至?』彼
比丘隨順觀察,見受盡滅,思惟道理;如是 觀已,則知眼受生無處來,滅無所至:『我此眼 受,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我此眼者,無有來
處,如海中水;滅無所至,如河下行到於大 海。我此眼受,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因緣而 生,耳鼻舌身意受皆爾。』
[0015b14] 「譬如陶師若其弟子, 因輪泥團、人功勢力,緣水、緣杖而生於瓶。如 是瓶者,非有處來,滅無所至,而此瓶者因緣
而生。如是如是,因眼緣色,緣明緣空,緣於 憶念而生眼受,所謂苦、樂、不苦不樂,猶如 彼瓶,若好因緣則生好瓶,若惡因緣則生
惡瓶。如是如是,若緣善緣,生善眼受,耳、鼻、 舌、身、意等皆爾;若合善受,次第順行則到 涅槃;若不善因緣,不善眼受生緣欲、瞋、癡,
於生死中墮於地獄、畜生、餓鬼惡道境界。
[0015b23] 「彼 比丘一切所有善行善果,隨順縛思觀察彼 受無所依止,非有作者、非有因起、非無因 起亦非聚集,非常、非色、非不念念、非顛倒
法。比丘如是見此受陰則滅有愛,共憙樂生, 垢惡之愛一切生死皆見無常,則於出道樂 修多作。
[0015b29] 「彼比丘如是修已,一切結斷,遠離 諸使。何者為結?所謂愛結、障礙結、無明結、 見結、生結、慢結,斷此諸結。何者為使?謂:欲
染使及有染使、見使、障礙使、慢使、無明使、 思量結疑結妬結嫉結疑使。以此因緣,三有 流轉,行於三地,輪轉三惡,三時隨行,於三
品中隨三受熏,隨三生轉生死因緣。 「又修行者內心思惟——隨順正法觀察法行——云 何彼比丘覺知如是眼之因緣?彼如是觀:眼
者何因、何緣而生?彼見聞知或天眼見:業為 眼因,眼因業生,如是轉行。譬如世間尼居陀 子,從子出生尼居陀樹,樹復生子,因緣繫
縛。如是如是,知因業生,業復轉生,若生則 有老死憂悲啼哭苦惱。如是業因,愛羂所 縛,一切愚癡凡夫之人生死海中,如是輪轉。
以此因緣,一切愛想,若不作業,以無業故則 無有愛;以無愛故則無有受。彼因緣者,譬 如炷爐,油火因緣則有燈焰念念出生。比丘
如是觀察受因,諦觀業因、業法業力,生一 切受;爐者喻身,油者喻根,炷者喻受,欲瞋 癡火念念生焰喻念念智,明喻智慧。
[0015c20] 「彼修 行者,如是見知一切三界皆有此受,譬如金 師若其弟子,得好真金則能造成妙莊嚴具。 如是如是,彼巧作師喻修行者,彼真金者
喻善攀緣。若善攀緣則有善業,得涅槃道;不 善攀緣得不善業。」
[0015c25]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諦知因與緣, 決定微細義,
喜樂解脫流, 愛所不能使。
眾生隨業流, 一切業中生,
業果繫縛已, 有中隘處行。
若離不善業, 常憙樂善業,
如是修行者, 如無垢月光。
彼能燒惡業, 如火焚乾草,
三界之光明, 解脫諸惡法。
若人悕解脫, 心不樂生死,
生死不能縛, 如鳥飛虛空。
諦知受所從, 善知受果報,
則得於解脫。 彼諦知三界,
苦樂不能動, 善惡不經心,
見世間如焰。 彼修者普愛,
意常不錯謬, 恒樂於法行,
心樂比丘法, 如是名比丘。
不樂數見親, 樂見於善人,
出家離舍垢, 如是名比丘。
寂靜於諸根, 不貪著境界,
行視一尋地, 如是名比丘。
不行他罵家, 一向不販賣,
不樂四出巷, 如是名比丘。
不樂觀歌舞, 不樂饒人處,
樂住於塚間, 如是名比丘。
唯取當日食, 不取明日食,
食二分便罷, 如是名比丘。
捨離妙好服, 憙樂塵土衣,
食行俱相應, 如是名比丘。
若不作世業, 不望世業果,
不苦求所須, 如是名比丘。
解脫於欲瞋, 捨離癡心泥,
惡法不能污, 如是名比丘。
已過一切結, 捨離一切使,
解脫一切縛, 如是名比丘。
遊八分聖道, 趣向涅槃城,
離惡意煩惱, 如是名比丘。
堅意寂靜根, 捨離欲淤泥,
常一意正住, 如是名比丘。
若已得地智, 寂靜心諦見,
知諸地善惡, 如是名比丘。
漏法無漏法, 皆因緣而生,
一切種種知, 如是名比丘。
正直修梵行, 寂靜離懈怠,
早起淨恭敬, 如是名比丘。
樂修於定慧, 復樂於四禪,
亦樂阿蘭若, 如是名比丘。
如鳥飛虛空, 影則常相隨,
若意順正法, 如是名比丘。
能殺諸煩惱, 平等善意觀,
善知出入息, 如是名比丘。
若能次第知, 諦見所修法,
善知道非道, 如是名比丘。
得樂心不喜, 遇苦則不憂,
憂喜心平等, 如是名比丘。
若諦知老死, 天修羅禮敬,
知眾生善惡, 如是名比丘。
衣鉢常知足, 不聚積財寶,
少欲而梵行, 如是名比丘。
一食而離垢, 不貪著諸味,
能捨於利養, 如是名比丘。
行捨心悲心, 捨離妬嫉惡,
已燒一切過, 如是名比丘。
[0016c01] 「彼比丘內心思惟——隨順正法,如是觀受;既 觀受已,得微細智,更深觀察,眼觸生受,攀 緣順行,如是觀眼第二攀緣,相與共滅:『我眼
觸受,攀緣已滅,聲共攀緣,我生愛受,若不 愛受生,心莫共滅。』彼比丘以不愁繩繫縛 彼心在攀緣柱,彼受滅已,彼聲攀緣共耳 受滅。
[0016c07] 「鼻緣於香而生鼻受,彼比丘復觀鼻受, 如是思惟:『我鼻共香而生鼻受,若善不善,若 記無記;我此鼻受,心莫共滅。』彼比丘若觀
心壞,如是攀緣,數數習行,修取調心,善法 熏心,無漏善法爾時不動。
[0016c11] 「舌攀緣味,此之 攀緣,若善不善,若記無記。彼比丘證攀緣 已,次觀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是觀
已,思惟憶念:『我此心者,為壞不壞?』又復觀 察彼味攀緣所生之受,能破壞心。如是觀已, 以不愁繩繫縛彼心在攀緣柱,如行修取,心
若如是,舌受味愛所不能劫。
[0016c17] 「又彼比丘觀 彼身觸,如是身觸,共彼觸受縛攀緣柱,若 善不善,若記無記。觀彼觸受:若心動壞復
以縛於攀緣柱已,而調伏之,不復破壞。
[0016c21] 「又彼比丘次觀察意:意縛法受,若善不善,若 記無記,見受意壞。彼比丘以不愁繩繫縛 彼心在攀緣柱而調伏之,則不破壞。
[0016c23] 「彼比丘 觀六境界身入受已,諦知五受,得不盡處;彼 以智燈,觀眼觸受,覺何者受?彼觀意識:緣
生此受,意縛心取,一切世間愚癡凡夫,以 分別火而自燒燃。此無受者,唯行聚生、唯行 聚滅,因緣所縛。眼觸生受隨順觀已,隨順
而行,彼不能取,心不動轉,不死不亂。
[0016c29] 「又彼 比丘觀察耳受。何者耳受?誰覺此受?彼見 意識隨順繫縛:如此耳受,意共繫縛,依止 彼意,此無作者亦無受者,因緣而生。如是
耳受,非有作者、非有受者,唯有行聚因緣 勢力,若生若滅。
[0017a05] 「又彼比丘觀察鼻受,誰覺 此受?彼觀察受:意識共縛,攀緣彼意,依止 彼意,因彼因緣,隨順而生,唯有行聚,非有
作者、非有受者,相續轉縛。觀鼻受已,離於 受者。
[0017a10] 「又彼比丘次觀舌受,誰覺舌受?觀察此受,意 識繫縛:如是舌受,依止彼意,彼縛攀緣,彼 因緣生,非有作者、非有受者,更無別物,唯
有行聚因緣力生。
[0017a13] 「又彼比丘觀身觸受,誰覺 此受?此何誰受?如是觀察意識繫縛:如此 身受,非有作者、非有受者,更無別物,唯有 行聚因緣力轉。
[0017a17] 「又彼比丘觀察意受,誰覺意受?觀察意受:意 緣於法而生意識,三和合觸,觸共受生。譬如 種種無量香物,眾多和合則生善香,此善香
生,非是一因。此亦如是因緣和合,生一切受, 非有作者、非有受者。譬如莖葉鬚馞等緣, 蓮華名生,彼非一因。如是依眼,緣色、緣空、緣
念、緣明,生眼觸受,依眼而生。如是受者,不 從一生,非一物生,非一合生,非一相生,非 聚集生,非應化生。彼比丘如是如是諦求
此受,如是如是生白淨法,如甘蔗汁,器中 火煎,彼初離垢,名頗尼多;次第二煎則漸 微重,名曰巨呂;更第三煎,其色則白,名白
石蜜。此甘蔗汁,如是如是煎復更煎,離垢 漸重,乃至色白。比丘如是緣器智火,以煎 相續心甘蔗汁,初始禪觀,如頗尼多;次復
第二,則如巨呂;次復第三,如白石蜜。如是 比丘心相續法,以智火煎,則成無漏鮮白之 法,離垢不雜,出世法生,出於生死,鮮白離 垢,猶如洗衣。
[0017b07] 「又彼比丘更以異法,微細觀受:眼觸生受,有 麁有細,垢重不輕,與癡相隨,某眾生受,彼 某甲受,勝故能壞,餘殘少在,彼不依止。如
是耳受、鼻受、舌受、身受、意受,彼比丘如是修 已,受觀成就,魔軍欲壞。彼地夜叉轉復歡 喜,如是上聞虛空夜叉;彼地夜叉、虛空夜叉
聞四大王;彼地夜叉、虛空夜叉、彼四大王聞 四天王;彼地夜叉、虛空夜叉及四大王,并四 天王向帝釋說。時,帝釋王即乘白象堙羅
槃那,向炎摩天歡喜心說,具足如前。彼炎 摩天聞帝釋說,心生歡喜,以種種色天寶妙 鬘莊嚴之具香莊嚴身,乘種種乘,可愛聲觸
味色香等,種種可愛不可說樂,心大歡喜。 「炎摩天眾向兜率天四萬由旬,七寶殿舍勝 妙光明種種宮室,意分別城一萬由旬,名
無漏樂菩薩坊巷,彌勒世尊住在彼處,有諸 菩薩五百人俱。彼炎摩天到世尊所,心大歡 喜,正天衣服在於一肩,右膝著地合掌禮已,
合掌於額而作是言:『天今當知:閻浮提中業 地之處,依閻浮提某國某村某聚落中某善 男子,如是種姓,如是名字,剃除鬚髮被服
法衣,正信出家,持戒修行,恭敬尊長,獲得 第四求無漏善,諦見受地,破壞魔眾,堅牢 善作正法橋梁,開顯白法,令彼魔分無有威
力,天朋增長,有大勢力。如我今者向天所 說。』
[0017c03] 「彌勒世尊如是聞已,向炎摩天如是說 言:『天朋有力,魔分劣弱,正法朋長,煩惱縛 緩,魔軍戰動,我聞歡喜。』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17 冊 No. 0721 正法念處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Jaero Chen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