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ātaśatrukaukṛtyavinodana (Fo Shuo Wei Ceng You Zhengfa Jing)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卷第三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 傳教大師臣法天奉 詔譯
[0435c10] 爾時,世尊釋迦牟尼佛復告舍利子言:「汝今 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諸菩薩行, 不應樂著聲聞之果。何以故?舍利子!一切眾
生處輪迴中,不生怖畏,無由解脫。是故,諸菩 薩當起大精進,於輪迴中種種化度,令怖生 死,出於三界。汝若唯樂聲聞之果,不能起大
菩提心救度一切眾生。是故,一切眾生若 得值遇菩薩勸令發起精進,即得解脫生死, 亦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435c18] 「舍利子!過 去世時有佛出世,號具足功德如來、應供、正 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
天人師、佛、世尊。是佛會中有百俱胝聲聞之 眾,有八千菩薩眾,其佛壽十萬歲。有二聲聞 最為上首:一名、出現智慧第一;一名、迅疾神
通第一。是時具諸功德如來於其食時著衣 持鉢,與諸大眾前後圍 繞 入一王城——其城名 曰妙音——次第乞食。佛入城時,智慧聲聞居佛
右側,神通聲聞在佛左側,餘聲聞眾俱從佛 後,諸菩薩眾而導其前,復有大梵天王、帝釋 天主、護世四王及諸天眾,圍繞世尊入彼王 城。
[0436a01] 「是時城中有三童子種種莊嚴,於其道側 而共戲劇。是三童子遙見世尊相好端嚴,威 德無量,光明晃曜猶如金山,儀容尊重如大
龍王。見已歡喜,心生恭敬。第一童子曰:『汝等 見此佛、世尊不?於諸眾生最尊、最上,福聚無 盡,天上人間咸悉尊敬。是故,我等宜共供養, 必獲大果。』
[0436a07] 「共相議已, 第一童子說伽陀曰:
「『此佛一切眾中尊, 天上人間所應供,
我等宜伸供養事, 獲大果報而不虛。』
[0436a11] 「餘二童子說伽陀曰:
「『我伸供養無香華, 亦無種種妙供具,
但唯有此全身命, 當捨供養佛、世尊。』
[0436a14] 「是時前一童子即脫所著殊妙真珠、瓔珞——價 直百千兩金——向二童子說伽陀曰:
「『我今當以此瓔珞, 供佛、如來大智尊,
願我伸其供養已, 當獲無上大福聚。』
[0436a18] 「是時餘二童子見此童子獻供養已,亦各脫 身所著瓔珞,向一童子說伽陀曰:
「『我以瓔珞伸供養, 一切最勝正覺尊,
發此誠心供養已, 誓願求於佛正法。』
[0436a22] 「是時前一童子見此二人,亦獻瓔珞而告之 曰:『汝等所作福利無量,當於佛法求何等果?』 第二童子曰:『我願當來得為世尊右邊弟子
而得智慧第一。』第三童子曰:『我願當來為佛 左邊弟子而得神通第一。』二童子各說所願 已,復問第一童子曰:『汝善開導,為我善友。汝
獻供養何所求耶?』答曰:『我所願者,願當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具一切智,放光照 曜,使一切眾見者歡喜發菩提心,如師子王 大眾圍 繞
、如佛今日等無有異。』」
[0436b02] 佛告舍利子: 「彼三童子如是各各發誓願時,於虛空中有 八千天子俱發聲言:『善哉,善哉。汝等善說
此語,所希勝果決定無疑。』是三童子各持瓔 珞前詣佛所。」
[0436b06] 爾時,佛告舍利子:「具諸功德如 來見三童子持諸瓔珞來詣佛所,即告海慧 苾芻言:『苾芻!汝見此三童子不?』海慧白佛言:
『世尊!唯然,已見。』佛言:『苾芻!第一童子心所 希求,與二童子不同,舉足、下足自在特尊——如 轉輪聖王,假使百千梵王帝釋亦不能及——今
來佛所開發道心,願欲趣證無上菩提故。』是 三童子到佛所已,各各頭面禮世尊足,各以 瓔珞奉上世尊。佛既受已,其發聲聞心者,所
獻瓔珞住於佛前;其發菩提心者,所獻瓔珞 在於佛上虛空中住,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 飾,其上有無量諸佛結跏趺坐,現諸相好、種 種莊嚴殊勝無量。
[0436b18] 「是時具諸功德如來即入 三昧,普觀諸佛、如來變化之相,從其面門出 種種色光——所謂青、黃、赤、白、紅、紫、碧、綠——光明普
照無邊世界,上至梵天,暎蔽日月光明皆悉 不現。其光照已,右繞三匝還復世尊頂門而 入。是時海慧苾芻前白佛言:『世尊!有何因緣
放斯光明?惟願世尊示我令知。』佛告苾芻言: 『汝見此二童子所獻瓔珞於佛前住不?』苾芻 白佛言:『唯然,已見。』佛言:『苾芻!此二童子為求
聲聞果故,樂欲趣證自利涅盤,不能發起大 菩提心。苾芻!汝見前一童子所獻瓔珞在於 佛上於虛空中作諸變化,此人為欲趣證無
上菩提利益一切眾生故。彼二童子但樂智 慧、神通,不能普為利樂。是故,所獻供養亦 無殊勝之相。當知發大菩提心者所作福事
亦不可量,汝今宜應捨聲聞心,當求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
[0436c05] 佛告舍利子:「彼時發大乘心 童子豈異人乎?即我身是;樂智慧者即汝身 是,樂神通者即目乾連是。汝等聲聞雖免輪
迴,唯樂趣於涅盤,終不能廣利眾生、心等諸 佛,同若虛空無窮無盡,福聚無量、功德無量, 超過聲聞、緣覺境界。舍利子!汝等速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436c11] 是時,舍利子、大目乾連、 大迦葉、阿泥盧馱、優波離、富樓那、須菩提等 諸大聲聞,異口同音作如是言:「善哉,世尊!善
能開導,令我等發起大菩提心。世尊!當知善 男子、善女人種諸善根欲求解脫者,應發廣 大心及廣大行願,是人當得見百千諸佛,聽 聞正法。
[0436c17] 「世尊!我等自昔已來智慧狹劣,不敢 希求佛無邊智,而今深自剋責,當發大心。譬 如有人造諸不善業已,若不悔過、改惡從善,
無由免諸苦惱。我等聲聞唯求自利,若不 捨下劣心、求佛智慧,終不能免無餘涅盤。又 如臨命終人心識昏亂,於親愛眷屬不能顧
戀;我等若求自利涅盤,於諸眾生無心化度 亦復如是。
[0436c24] 「世尊!當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猶如大地,世間一切眾生依地而住、依地而 生;一切善根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得 生長,亦應如是。」
[0436c27] 爾時,會中有一萬人聞佛說 本事因緣,及聞舍利子說是語已,皆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437a01] 爾時,摩伽陀國王嚴整其駕來詣佛所。到佛 會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坐於一面。是時彼 王向佛合掌,一心恭敬而白佛言:「世尊!一切
眾生因何造業?造業因緣依何而住?」
[0437a04] 佛言:「大 王!一切眾生、壽者乃至補特伽羅,皆依我身 見住,顛倒分別;由分別故,起惑造業;以造業 故,不得解脫。」
[0437a07] 王復問言:「世尊!我身見者,何為 根本?」
[0437a08] 佛言:「無明為根本。」
[0437a08] 又問:「即此無明,孰 為根本?」
[0437a09] 佛答曰:「不如理作意是為根本。」
[0437a09] 又 問:「不如理作意復何為本?」
[0437a10] 佛答曰:「不平等心 是為根本。」
[0437a11] 又問:「何謂不平等心?」
[0437a11] 佛言:「無始時 來不如實知,名為不平等心。」
[0437a12] 又問:「云何名為 不如實知?」
[0437a13] 佛言:「一切眾生無始時來於無計 有,是為不如實知。」
[0437a14] 又問:「云何於無計有?」
[0437a14] 佛 言:「分別之法不生、不實,計而為有。」
[0437a15] 又問:「若法 不生,今何所說?」
[0437a16] 佛言:「大王!我身尚空,法無所 說。」
[0437a17] 又問:「世尊!身若空者,何作?何住?」
[0437a17] 佛言:「大 王!雖有所作,亦無所著。」
[0437a18] 又問:「即此無著,當云 何說?」
[0437a19] 佛言:「無著法者,如實而說,是聖所說。」
[0437a19] 又 問:「云何名為如實之說?復何名為聖所說?」
[0437a20] 佛 言:「大王!於一切法離塵、離見,是真實語,名如 實說。如實說者,是聖所說。聖所說者,謂善了
諸法本無所生,當如是住、當如是學。」
[0437a23] 是時摩 伽陀國王聞佛說法,心生歡喜,而白佛言:「希 有,世尊!善說此法,實未曾有。如佛、世尊以無
漏智普為利樂一切眾生故說真實法,一切 眾生罪業所纏而不能聽、受、修行;我亦如是。 世尊應念:我自昔來不遇善友,以不善心我
亦廣作諸不善業。是故,不能親近世尊、聽聞 正法。我於深宮但樂嬉戲、飲食、宴樂,而於晝 夜無暫厭捨,故我不能詣佛聽聞正法。世尊!
我今悔過,自責昔所作惡,深自追想,於晝夜 中未暇安樂,如負罪人常生驚怖。世尊大慈 為眾生父,無依怙者為作依怙、無眼目者為
作引導、諸苦惱者為作安樂、諸失道者為示 正道、諸貧匱者為施珍寶。其心平等而無懈 倦,普能利樂,無怨親想。世尊!惟願哀愍,救度
於我。我念先所造罪實懷怖懼,猶如臨墜坑 人,唯望救拔。我恐墮於惡道之中,願佛救護, 滅其罪垢,解寤正法。」
[0437b12] 爾時,世尊知摩伽陀國王悔昔造惡,深生發 露,愛樂大乘甚深之法,而自思念:「妙吉祥菩 薩智慧辯才能為敷演。」
[0437b14] 是時尊者舍利子承 佛威力知佛心念,即告摩伽陀國王言:「大王 當知:妙吉祥菩薩辯才無量、智慧無量,善說
法要,必能為王宣說正法,令王開解,獲大安 樂。宜伸求請,於王宮中飯食供養,利益無量。 復令王舍城中一切人民瞻禮讚歎、見聞隨 喜,種諸善根,獲殊勝福。」
[0437b20] 是時摩伽陀國王如 尊者語,即前白妙吉祥菩薩言:「菩薩大慈,哀 愍我故,就於宮中飯食供養,惟願今時哀受 我請。」
[0437b23] 是時妙吉祥菩薩告其王言:「我受王請, 當如王願。王發勝心,我已受供,樂欲聽法我 當宣說。大王!當於一切法無所著為王說法;
於一切法無疑惑想為王說法;於一切法不著 三世相為王說法;於一切法不以聲聞、緣覺、 涅盤為寂滅相為王說法。」
[0437b28] 王白妙吉祥菩薩 言:「善哉,希有。惟願菩薩哀愍我故,與諸大眾 同受供養。」
[0437c01] 妙吉祥菩薩言:「大王!且置是語。如 王以飲食、衣服供諸大眾,為哀愍故而為供 養,斯亦不為利、不為福。夫供養者,於法起希
有心,無作、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補特伽羅 等想,不著自相、不著他相,是為供養。當觀諸 法無取、無蘊處界,無內、無外,不在三界、非離
三界,亦無善、亦無惡,無樂欲、無厭捨,非世間、 非出世間,非有漏、非無漏,非有為、非無為,非 有煩惱、非離煩惱,非輪迴、非寂滅。若如是者,
是為供養。」
[0437c10] 王復白妙吉祥菩薩言:「菩薩哀愍、 利樂我故,願受供養。」
[0437c11] 妙吉祥菩薩言:「大王!當 不求利樂,無所哀愍。是心無所著,無動、無轉, 無讚、無毀,無取、無捨。無求利樂、無所哀愍
故,法法平等而無所得,是名受供。大王!若如 此者,是真利樂。」
[0437c15] 王白妙吉祥言:「法本無相而 無動作,我獻供養亦應如是。」
[0437c16] 妙吉祥言:「空 性無相,亦無動作。求法者,無想、無願,無行、無 作、亦非無作。何以故?大王!諸法自性本無
所動,亦無有作。眾生自性本空,三業無所動 作。大王!當觀一切行皆悉無作,了一切法自 性空故。」
[0437c21] 王言:「諸行造作,云何名無?」
[0437c21] 妙吉祥言: 「大王!如過去法已滅、未來法未至、現在無所 生,諸行有為亦復如是。所以不著三世,皆無
常故,法無增、亦無減。大王!當於諸行如是了 知。」
[0437c25] 王言:「聖道、煩惱,二法平等不?」
[0437c25] 妙吉祥言: 「此二平等,亦無增、減。大王!日光出時與暝合 乎?」
[0437c27] 王言:「不也。日光出時,眾暝皆遣。」
[0437c27] 妙吉祥言: 「日光出時,而彼眾暝當歸何處?」
[0437c28] 王言:「而彼闇 暝亦無所往。」
[0437c29] 妙吉祥言:「煩惱、聖道亦復如是, 此二不相待,亦不增、不減,非住、非不住。大王! 煩惱平等、聖道亦平等,此二平等故,諸法皆
平等。大王當知:煩惱性空,亦無所住。以煩惱 故而得聖道;得聖道故無復煩惱。是故,此二 不增、不減,亦無差別。」
[0438a05] 王言:「煩惱、聖道,從何所 生?」
[0438a06] 妙吉祥言:「從心所生。心若不生,煩惱無復 生;煩惱不生,聖道無復生。是故當知:煩惱如 是觀,聖道亦如是觀。如是觀已,則心無所得。」
[0438a09] 王言:「聖道之法歸於涅盤乎?」
[0438a09] 妙吉祥言:「不也。 諸法無來去,涅盤亦如是。」
[0438a10] 王言:「聖道當云何 住?」
[0438a11] 妙吉祥言:「聖道如是住。」
[0438a11] 王言:「聖道得非 戒、定、慧之所住耶?」
[0438a12] 妙吉祥言:「諸法無行、無相, 離諸戲論。若戒、定、慧者,是即戲論,有行、有相, 不應如是住。如是住者,非住、非不住;聖道亦
如是。」
[0438a15] 王言:「所有善男子、善女人修菩提行者 得聖道乎?」
[0438a16] 菩薩言:「修菩提者,無有少法可得。 菩提道者,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常、非無 常,非淨、非穢,無輪迴可厭、亦非涅盤可證。是
故,一切法皆不可得,聖道之法亦不可得。」
[0438a19] 王 復白妙吉祥菩薩言:「善哉,大士!甚為希有,善 說法要,我悉信解。然我誠心敬辦供養,當以 飲食供諸大眾,菩薩今時赴我所請。」
[0438a22] 妙吉祥 言:「食無所作,施無所受。施者、受者,無二、無別。 王已誠心,當受王供。」
[0438a24] 爾時,世尊告妙吉祥菩 薩言:「今正是時,受王所請,當為多人作大利 益。」
[0438a26] 妙吉祥菩薩前白佛言:「我今承佛聖旨,已 受王請,當與大眾同受供養。」
[0438a28] 爾時,摩伽陀國王知妙吉祥菩薩受其請已, 心生歡喜,得大安隱,禮敬世尊及妙吉祥菩 薩并諸大眾。然後詣尊者舍利子所,問尊者
言:「妙吉祥菩薩將受我供,同來菩薩其數幾 何?」
[0438b03] 舍利子言:「當與五百大菩薩眾同赴王會。」
[0438b04] 是時摩伽陀國王先還宮中嚴飾廣殿,令諸 給使者皆精潔其心,備辦種種上味飲食,羅 列幢幡、珍妙寶蓋,散諸妙華,焚種種香,真珠、
瓔珞盡其華麗敷設五百座位。復於王城令 嚴治道路,散華燒香,無諸塵穢,清肅其道。是 時城中人民聞妙吉祥菩薩赴王宮中受王供
養,皆生歡喜,一心渴仰,各以香華伺其道 側。
[0438b12] 爾時,妙吉祥菩薩於初夜分作是思惟:「我於 來晨赴於王請,同我往者菩薩眾少,今當往 諸佛剎請諸大菩薩眾共赴王宮莊嚴勝會。
我若為王說法,彼諸菩薩能作證明。」作是念 已,即於本處隱身不現,經須臾間東方過八 萬佛剎,到一世界名曰常聲,佛號吉祥聲如
來、應供、正等正覺,現在說法,為諸菩薩說大 乘法,彼諸菩薩皆是不退轉地。其佛剎中有 七寶樹,出種種華果,其樹枝葉常出微妙音
聲——所謂:讚佛聲、讚法聲、讚不退轉地菩薩之 聲,常出如是三寶之聲,是名常聲世界。
[0438b22] 妙吉 祥菩薩既到彼已,詣吉祥聲如來前,頭面禮 足而白佛言:「我自娑婆世界故來至此,為受 摩伽陀國王請於宮中飯食供養。為菩薩眾
少故,來請諸大菩薩上士,來晨與我同赴王 宮受其供養,令彼一切眾生咸受其福。惟願 世尊勅諸菩薩令受我請。」
[0438b29] 爾時,吉祥聲如來即告八萬大菩薩言:「善男 子!今妙吉祥菩薩來請汝等往彼娑婆世界, 赴摩伽陀國王宮中飲食供養,汝今當往,同
為佛事。」是時諸菩薩如世尊勅即當奉行。
[0438c03] 於 是,妙吉祥菩薩禮辭吉祥聲如來,與八萬 大菩薩隱身不現,即還娑婆世界到本住處。
[0438c06] 是時妙吉祥菩薩與諸菩薩共相坐已,即告 諸菩薩言:「我有法門,名大總持,今為諸大士 分別演說。云何名總持法門?所謂:樂欲趣證
總持法門者,當住正念,心不散亂,離諸癡恚, 於一切法智慧通達。行如來道,得辯才門,住 於無相,入一切法總持智門,相續聖道而能
任持三寶。有所言論無有滯礙,善解一切眾 生語言,若有論難而為分別,於大眾中心無 怖畏。所有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
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乃至帝釋梵 王,下至傍生異類之屬,種種言音差別,而能 隨彼種種言音而為說法。善知眾生根性利
鈍,隨類得解。諸根清淨,離諸邪見,平等安住 總持法門。不著世間八種違順之法,圓滿一 切出世善法。為諸眾生說其行業因緣果報,
令其得大安樂。於一切處智慧通達,能令眾 生去除重擔。心無憂惱,知法自性。隨根演說 應病之法,令起精進,獲諸善利。
[0438c23] 「菩薩心生歡 喜不望果報,所有善根但為迴向一切智故。 求一切智,普為利樂一切眾生。於六度行悉
能成就——施行圓滿,迴向一切智;戒行圓滿,迴 向眾生,令其安樂;忍行圓滿,得佛相好,莊嚴 具足;精進圓滿,成熟一切善根;禪定圓滿,得
相應法,自在無礙;智慧圓滿,通達一切法——於 自在,離諸過失。
[0439a01] 「諸善男子!如是總持法門——得 此法門已,無所忘失,總能任持一切智故。
[0439a03] 「復次,善男子!總持法門復能受持一切法,所 謂:了一切法空、無相、無願,無動、無作,離其
分別,不生、不滅,非斷、非常,非有、非無,不來、不 去,非成、非壞,非聚、非散,非有性、非無性,非有 想、非無想,離其戲論,非我、人、眾生、壽者、補特
伽羅,無取、無捨,非見、非聞,非覺、非知,是名受 持一切法。
[0439a10] 「復次,善男子!又,總持法門謂持一切法自性 空故,如夢所見、如水泡、如陽焰、如虛空等。又,
能持一切法苦、空、無常、無我、寂滅等,自性無 作,無樂、無苦,無得、無證。又,總持法門譬如大 地能持世間,無大、無小,悉能持之,亦不懈倦。
菩薩摩訶薩得總持法門亦復如是,為眾生 故發菩提心,攝諸善根不令散失,雖經阿僧 祇劫無暫懈退。
[0439a17] 「又如大地能育養萬物,得總 持菩薩能化利一切眾生故。又如大地能生 草木滋養眾生,其得總持菩薩能生一切善
法利益眾生。又如大地不增、不減,任持萬物, 無高、無下;其得總持菩薩心亦如是,不增、不 減,任持眾生,無怨親想。又如大地,受其甘雨
終無厭足;其得總持菩薩愛樂聽受佛菩薩 法曾無厭足。又如大地能持一切種子,依時 生長,終無休息;其得總持菩薩能持一切善
法種子,依時生長,亦無休息。又如世間勇猛 之士威力強盛,能伏他軍;其得總持菩薩具 大精進,神通威德能伏魔軍。
[0439a28] 「又,善男子當知: 一切法自性無忘、無所記念,是常、無常,是苦、 是樂,是淨、不淨,是我、無我,是有情、非有情,是
壽命、非壽命,是補特伽羅、非補特伽羅等。總 持法門亦復如是,亦無記念、諸法離二相故 亦無所忘。
[0439b04] 「又,善男子!總持法門如虛空,任持 大地,無所持想;總持一切法,無所持相。又如 日光照曜一切相,總持能觀照一切法。又如
眾生能持一切煩惱種,終無散失;總持法門 能持一切法,亦不散失。又如諸佛、菩薩記心 輪,能轉一切眾生心意,而無能轉相;總持法 門持一切法,亦無能持相。
[0439b10] 「諸善男子!如前所 說種種譬喻無有窮盡,諸法無窮盡,總持法 門亦無窮盡,無量無邊,如虛空故。」
[0439b12] 是時妙吉 祥菩薩說此法時,會中有五百菩薩摩訶薩 得大總持。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卷第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15 冊 No. 0628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