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tra on the Questions of the Deva Suvikrāntacintā (Fo Shuo Xu Zhen Tianzi Jing) 佛說須真天子經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一(文殊師利所報法言稱,一名斷諸法狐疑法,一名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別炤明持)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問四事品第一
[0096c08] 聞如是:
[0096c08] 一時佛遊舍衛國祇樹之園給飯孤獨精舍,與大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菩薩萬人,及諸欲天子、諸色天子、諸遍淨天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是世尊與無央數百千之眾圍遶會聚而為說法。
[0096c12]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須真天子於會中坐。須真天子察眾坐定,便從坐起,整衣服、叉手長跪白佛言:「願欲有所問,惟佛分別解說其決?」
[0096c16] 佛言:「善哉,善哉!天子!為世一切求最上義,乃以此念問多陀竭。所疑便說,恣所欲問!」
[0096c17] 須真天子踊躍歡喜即白佛言:「世尊!何謂菩薩得不妄信而志大乘?何謂菩薩所作堅強,得不怯弱?何謂菩薩得無能及最禑之福?何謂菩薩得知無所罣礙之行?何謂菩薩去離冥塵而得智慧?何謂菩薩入眾勇辯,得無恐懼?何謂菩薩得所聞義,依而有護?何謂菩薩得依法奧,超絕於俗?何謂菩薩得恭敬順行佛、世尊教?何謂菩薩得承法教,導利一切?何謂菩薩得不可及神通之慧?何謂菩薩得魔現怪,心不傾動?何謂菩薩得深遠智而不可逮?何謂菩薩得不為俗法之所沾污?何謂菩薩得入深行,殊勝無侶?何謂菩薩得知巧方便根,為眾說法?何謂菩薩得入脫門,在生死中不與色欲會?何謂菩薩得奇特方便,降伏貢高?何謂菩薩得因緣方便,知諸所作?何謂菩薩得律方便,離諸所見?何謂菩薩得善權方便,長育一切?何謂菩薩得吉祥願,身意清淨?何謂菩薩得忍辱力,心無恚怒?何謂菩薩得波羅蜜,度於彼岸?何謂菩薩得應所乏,饒益一切?何謂菩薩得為一切世人所愛敬?何謂菩薩而得智黠,為人所譽?何謂菩薩所行功德而不可盡?何謂菩薩堅其本要,會得至佛?何謂菩薩常為豪尊,攬持諸法而得自在?何謂菩薩諸所施造輒為作師?何謂菩薩總持眾事,無所不了?」須真天子問已,默然。
[0097a13] 佛言:「善哉,善哉!須真天子!所問甚深,多所過度於世人民,念持是事以問如來,起菩薩意濟脫生死。諦聽,諦受!佛當為汝解說其義,踰於所問,疾得是事。」於是天子受教而聽。
[0097a17] 佛告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不妄信而志大乘。何等為四?一者,以善權方便入於智慧而不動轉;二者,以立大哀住無蓋慈;三者,以立法義所問能報;四者,以立於道逮得神通,曉知所有。是為四事,菩薩得不妄信而志大乘。」
[0097a22] 佛爾時歌頌而言:
「堅住於權方便, 已見慧智無底,
普弘廣行大哀, 慈護人常得脫,
得義法善方便, 應所報無躓礙,
神通達道化之, 以得是無能壞。
[0097a28]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所作堅強,得不怯弱。何等為四?一者,精進不轉;二者,身所行淨及淨他人;三者,其意純淑,得至於道;四者,不厭惓於佛法而得成就。是為四事,菩薩所作堅強,得不怯弱。」
[0097b03] 佛爾時歌頌曰:
「得堅住於精進, 立中正無兩際,
常清淨無垢濁, 身意行口亦爾,
所作為常純淑, 以是故乘佛義,
於請益不厭惓, 常思念於佛法。
此四事法之上, 是則為微妙持,
若有堅住法者, 便當得道行徑,
於內外皆已了, 悉逮得道之節,
在於此三處中, 為法王今不久。
[0097b12]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法,得無能及最禑之福。何等為四事?一者,以般若波羅蜜廣教授諸菩薩;二者,未發道心者而勸一切令發道意;三者,常行三品願:一戒、二智慧、三平等,應是事者所作功德而無恚怒;四者,心念於道而無懈怠。是為四事,菩薩得無能及最禑之福。」
[0097b18] 佛爾時歌頌言:
「用智慧度無極, 教導於解黠者,
便以等住於道, 則恒以是道心,
廣勸勉於眾人, 皆使令發道意。
於三品而不轉, 若有應於是者,
便為合於道義。 其一切諸所作,
是功德遂當辦, 稍得依近於道。
[0097b25]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知無所罣礙之行。何等為四?一者,有所作常以慧,不為頑佷自用;二者,知一切法因緣所屬,離於吾我而無瞋怒;三者,以空法攝護一切;四者,遠離愛欲,曉了六情。是為四事,菩薩得無所罣礙之行。」
[0097c01] 佛爾時歌頌言:
「所作常以慧, 不佷不自從,
信用律方便, 所見而不受,
是法為以空, 終不捨離人,
行過諸所欲, 內外為已淨。
如是最上法, 四事之所立,
便得智無礙, 慧度於無極。
[0097c08]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去離冥塵而得智慧。何等為四?一者,所聞不厭足;二者,應人所欲而為說法,心無所冀;三者,一切所作如幻,於諸法界慧無所壞;四者,一時發道意,超入法城。是為四事,菩薩去離冥塵而得智慧。」
[0097c13] 佛爾時歌頌言:
「常求深學, 聞不厭足, 審觀法義,
應所欲教。 已得總持, 自以意說,
不復從人, 有所啟受。 所作若夢,
及野馬幻, 視一切法, 癡分如是。
其所修設, 而不壞法, 一發淨意,
便棄苦痛。 如是法品, 甚為殊傑,
是經尊特, 常當親近。 去離冥塵,
而得慧明, 遊於三世, 譬如日光。
[0097c22]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入諸勇辯,得不恐懼。何等為四?一者,得陀隣尼念持不忘;二者,語能報諸所問,皆斷其狐疑;三者,以大哀教授一切,使入空;四者,所作離於魔事,便得神通之智。是為四事,菩薩入眾勇辯,得不恐懼。」
[0097c27] 佛爾時歌頌言:
「已得於總持, 所聞而不忘,
語報堅諸問, 皆斷眾狐疑,
大哀廣教授, 一切無所有,
神通為已達, 魔欲不能制。
如是四事法, 則為應菩薩,
於是無恐畏, 在眾住不懼。
[0098a05]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所聞義,依而有護。何等為四?一者,諸所聞者皆悉持之,於所聞、無所聞,亦無力,亦無持,亦無所至;二者,諸所音聲非是正行,皆遠離之,諸法皆解脫等,若如稱義,議如響;三者,若聞他方有深經,輕身往求;四者,已入寂靜義而無有憒閙。是為四事,菩薩得所聞義,依而有護。」
[0098a12] 佛爾時歌頌言:
「雖欲多聞法, 不聽采其義,
無聞亦無力, 因義是其要。
三界諸音聲, 皆非正道行,
響等譬如稱, 知義亦如是。
於是得聞聽, 觀受奉其義,
無使身自行, 彼說聞歡喜。
其義最第一, 法寂無憒義,
用是深法行, 稟承敬其義。
[0098a21]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依法隩,超絕於俗。何等為四?一者,聚會眾人而為說法;二者,於大眾中為現無常事;三者,勸大祠祀者,使為覺願;四者,常欲捨諸所有,止空閑處。是為四事,菩薩得依法隩,超絕於俗。」
[0098a25] 佛爾時歌頌言:
「在於大城, 常處其中, 因其黠慧,
而為說法。 住身大會, 建立眾人,
淫放逸中, 為現無常。 會於大祠,
彼我等佐, 因祠勸助, 用已覺故。
與無有俱, 常念捨離, 心常願求,
處在空閑。
[0098b04]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恭敬順,行佛、世尊教。何等為四?一者,心常在道,究竟不離;二者,所聞受持,念未曾忘;三者,所許如言,有求不逆;四者,習於空無,入一切法。是為四事,得菩薩恭敬順,行佛、世尊教。」
[0098b08] 佛爾時歌頌言:
「身更諸苦痛, 道意終不轉,
得聞入法要, 是則大導師。
心口有所許, 身行亦如言,
習諸空無慧, 入眾智黠法。
奉行如法教, 得離婬怒癡,
不懈不中止, 無恚亦無懊。
十方稱名譽, 歌歎其功德,
若應順此教, 法慧無過者。
[0098b17]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承法教,道利一切。何等為四?一者,受空身住,能為眾會廣說大法;二者,已自調心,去離婬欲而得泥曰,復令會者調心止欲,說泥洹法;三者,自身所作滿足至道,復令一切立摩訶衍;四者,自身求法,已暢眾妙,復教於人,令求索法。是為四事,菩薩得承法教,導利一切。」
[0098b23] 佛爾時歌頌曰:
「教授於人, 令受空要, 調心止欲,
得住泥曰。 有德至尊, 及大神足,
以法布施, 示人覺乘。 所為已具,
至於道心, 於眾立人, 使至大乘。
常求於法, 便合義力, 為眾說法,
亦不增減。
[0098c01]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不可及神通之慧。何等為四?一者,日日修梵四淨之行;二者,常止宿於空閑之處;三者,深入於法忍;四者,身心而等慧。是為四事,菩薩得不可及神通之慧。」
[0098c05] 佛爾時歌頌言:
「日修梵行, 以自興立, 常樂空閑,
處於清淨。 已入深法, 便至於道,
身心平等, 自致得慧。 已合如是,
於行如等, 於五神通, 為已得達。
飛到十方, 住諸佛前, 多所育養,
於一切人。
[0098c12]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魔現怪,心不傾動。何等為四?一者,住四禪者,皆令入空;二者,常以大哀不捨一切;三者,供施三寶精進不絕,常不厭足;四者,以漚和拘舍羅故,六波羅蜜而得堅住。是為四事,菩薩得魔現怪,心不傾動。」
[0098c17] 佛爾時歌頌言:
「空無思想住, 建立道四禪,
常以無極哀, 令眾安入義。
其於法寶貫, 不截亦不斷,
應諸度無極, 則是權所引。
意尊無能壞, 堅住而不動,
一切諸四魔, 皆悉為之伏。
遍見諸庶人, 在魔羅網中,
示於泥洹道, 皆令發是乘。
[0098c26]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深遠智而不可逮。何等為四?一者,常思惟入深法;二者,非義之事常悉捨離;三者,常憂念一切,便得合法議;四者,能調剛強,開解愚冥,得佛無礙智。是為四事,菩薩得深遠智而不可逮。」
[0099a01] 佛爾時歌頌言:
「意常思惟, 入於空法, 放捨非義,
常合正義。 已入是念, 憂勞一切,
得深遠智, 則意之最。 得調剛強,
開伏曚冥, 令發起意, 立摩訶衍。
神通之智, 皆為已辦, 得智深遠,
不可逮覺。
[0099a09]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不為俗法之所沾污。何等為四?一者,若得利、若樂、若有名、若歎譽,不以喜悅;二者,若無利、若苦、若無名、若謗毀,亦不以憂;三者,依受五陰,護養一切;四者,若得受陰者,示現空聚處。是為四事,菩薩得不為俗法之所沾污。」
[0099a14] 佛爾時歌頌言:
「若有利及名譽, 便已得一切樂,
有如是稱歎者, 心亦不以為喜。
若無利無名苦, 有智者不以憂,
如蓮華無沾污, 於世行亦如是。
若受陰用是義, 以將護養一切,
已能滅盡諸陰, 計念之若如幻。
於世行隨其法, 不為俗所沾污,
令一切得樂義, 以戒德為塗香。
[0099a23]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入深行,殊勝無侶。何等為四?一者,是身亦無人;二者,是人亦非人,三者,諸法皆靜寞;四者,慧無所著。是為四事,菩薩得入深行,殊勝無侶。」
[0099a26] 佛爾時歌頌言:
「是身亦非身, 是人亦非人,
法靜亦如是, 慧亦無欲著。
[0099b01]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知巧便根,為眾說法。何等為四?一者,便得神通;二者,其慧無所罣礙;三者,得辯才之智;四者,本願已淨。是為四事,菩薩得知巧便根,為眾說法。」
[0099b04] 佛爾時歌頌言:
「神通已為達, 其慧無罣礙,
辯智常如此, 本願畢清淨。
已知見人根, 如應為說法,
聽者輒聞受, 不疑怪泥洹。
[0099b10]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入脫門,在生死中不與色欲會。何等為四?一者,得住於空聚,若見繫囚便度脫之;二者,得立無想,諸著行者皆度脫之;三者,逮得無願,安和定隱,將育一切;四者,得漚和拘舍羅,以智慧示現諸法。是為四事,菩薩得入脫門,在生死中不與色欲會。」
[0099b16] 佛爾時歌頌言:
「已得空於聚, 繫囚即解脫,
已立於無想, 度諸想著行。
已得於無願, 安詳和定隱,
隨眾所生處, 將育於一切。
權慧開化人, 則住度脫門,
具足以時入, 不止無色界。
[0099b23]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奇特方便,降伏貢高。何等為四?一者,普視悉見知諸法界;二者,了生死本,以法度脫之;三者,悉知身欲本;四者,習於泥洹,不疑諸法。是為四事,菩薩得奇特方便,降伏貢高。」
[0099b27] 佛爾時歌頌言:
「普察悉見知, 一切諸法界,
終無偏恨心, 所視悉平等。
至於身之本, 處欲而自在,
已知殊特便, 以權應而說。
一切無所習, 諸法皆滅度,
不生無所趣, 所有為都盡。
不慢不自大, 降伏諸貢高,
一切以巧智, 皆使入泥洹。
[0099c07]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因緣方便,知諸所作。何等為四?一者,布施得豪富,因此便致是;二者,持戒得生天,因此便致是;三者,博學成大智,因此便致是;四者,止觀離生死,因此便致是。是為四事,菩薩得因緣方便,知諸所作。」
[0099c12] 佛爾時歌頌言:
「布施得豪富, 緣是則果報,
持戒生天上, 緣是則果報,
博聞慧無欲, 緣是則果報,
道觀無識著, 緣是則果報。
[0099c17]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律方便,離諸所見。何等為四?一者,在有常中心得無著;二者,在無常中意不有異;三者,見諸起者及生死本,乃從十二因緣合會生,其已見知,不作是事;四者,視諸起滅及生死滅,乃從十二因緣離散滅,其已見知,處於三界不作滅事。是為四事,菩薩得律方便,離諸所見。」
[0099c23] 佛爾時歌頌言:
「見計有常者, 為示無常事,
在於無常中, 為現中正法。
若為一切人, 廣說因緣意,
其聞十二事, 心普得清淨。
一切諸十方, 世尊所可說,
癡為生死本, 上下從是起。
諸可所起者, 亦終不復滅,
因緣皆已盡, 不與十二會。
[0100a04]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善權方便,長育一切。何等為四?一者,一切人是我所,皆為示現其道;二者,所作功德而不厭足;三者,住於生死,無求泥洹無;四者,隨諸所樂而入度脫之,以權行,不為愛欲所污。是為四事,菩薩得善權方便,長育一切。」
[0100a09] 佛爾時歌頌言:
「堅於一切人, 使住於道覺,
諸所作功德, 不念欲中止。
在於生死中, 而為求滅度,
如其所好樂, 因是而濟脫。
心意常當念, 親近於是法,
善權方便故, 都以曉了知。
恒志在養護, 無數諸人民,
攬持一切智, 皆使疾逮得。
[0100a18]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吉祥願,身意清淨。何等為四?一者,無慳貪;二者,施不擇時與;三者,堅於戒;四者,身意所作常願於道。是為四事,菩薩得吉祥願,身意清淨。」
[0100a21] 佛爾時歌頌言:
「心質樸不慳, 持戒淨無瑕,
堅住而不動, 譬如須彌山。
身意之所作, 常願於覺乘,
今得吉祥應, 如是得不久。
[0100a27]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忍辱力,心無恚怒。何等為四?一者,待遇一切人如父母愛其子,亦如自身無異;二者,若得苦痛、撾捶、割剝,計無有身而不愁憂;三者,已得解空,離諸所見;四者,身所行惡常自責悔,他人所作見而不證。是為四事,菩薩得忍辱力,心無恚怒。」
[0100b04] 佛爾時歌頌言:
「視一切如身, 若父母愛子,
常持大慈意, 照育諸人民。
若有起恨心, 則覺隨而滅,
已解了於空, 能為第一忍。
若身有短惡, 常深自責悔,
及見他瑕穢, 終不證其闕。
一切諸人民, 吾當盡度脫,
在於夜夢中, 未曾起恚心。
[0100b13]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波羅蜜,度於彼岸。何等為四?一者,所作福無央數;二者,所作慧無有限;三者,以一波羅蜜滿諸度無極;四者,發意作功德不求餘,但願一切智。是為四事,菩薩得波羅蜜,度於彼岸。」
[0100b17] 佛爾時歌頌言:
所作福無厭足, 如眾流歸於海,
修智慧無限量, 已得住於佛乘。
則持一度無極, 滿足諸波羅蜜,
凡發意所作為, 常願求於正道。
已得度於彼岸, 諸度無極亦爾,
則便入泥洹城, 如是得不為難。
[0100b25]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應所乏,饒益一切。何等為四?一者,有無盡寶藏;二者,有無窮法教;三者,神通為已達;四者,心平等,譬如地。是為四事,菩薩得應所乏,饒益一切。」
[0100b28] 佛爾時歌頌言:
「其福藏無有盡, 法教化亦無窮,
神通智達無礙, 心平等其若地。
如是法難稱量, 已於道而得住,
如是者多饒益, 便疾得至於佛。
[0100c05]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為一切世人所敬。何等為四?一者,行四梵行;二者,行四恩救攝一切;三者,有四諦慧;四者,得四無所罣礙:一義、二法、三次第均、四報答。是為四事,菩薩得為一切世人所敬。」
[0100c09] 佛爾時歌頌言:
「如梵住行四淨, 常樂施於四恩,
已得有四諦慧, 用供養一切人。
因是恩已得度, 應教授而說法,
以恩行合會人, 用是故見敬愛。
[0100c14]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而得智黠,為人所譽。何等為四?一者,多聞具足,不犯於戒,得無所疑;二者,已得樂止,安而無害;三者,已得寂寞,諸根便定;四者,自身已得安隱而無所貪,所作不自侵,悉逮見知。是為四事,菩薩而得智黠,為人所譽。」
[0100c19] 佛爾時歌頌言:
「聞已具便受持, 以自戒度彼岸,
如是者無所疑, 得樂止安隱處。
已止宿在空閑, 則諸根用寂定,
身已安無所貪, 悉逮見諸自侵。
[0100c24]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所作功德而不可盡。何等為四?一者,已信得豐饒;二者,已精進得豐饒;三者,以大哀得豐饒;四者,所作功德但願大乘。是為四事,菩薩所作功德而不可盡。」
[0100c28] 佛爾時歌頌言:
「已信得堅住, 無能動搖者,
常修精進行, 從是得大力。
無盡之大慈, 及與無極哀,
常為一切人, 行於廣大道。
以如是之故, 得無盡功德,
稍稍復增益, 遂至不可量。
如月盛滿時, 淨好無瑕穢,
常在眾星中, 其明無能蔽。
[0101a08]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堅其本要,會得至佛。何等為四?一者,如口所言,身、意不異;二者,已受持要;三者,心已安隱,得住於道;四者,意得堅強,若如金剛。是為四事,菩薩堅其本要,會得至佛。」
[0101a12] 佛爾時歌頌言:
「口之所言, 所作亦爾, 若已敬愛,
奉持正要。 為已安住, 於此道意,
其身堅強, 譬若金剛。 如是則為,
四事法行, 智黠之人, 常修是事。
意不猶預, 為已得定, 已堅其要,
會得至佛。
[0101a19]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常為豪尊攬持諸法而得自在。何等為四?一者,得於智力而無欲力;二者,得黠慧力,離諸癡冥;三者,心得自在,不隨魔教;四者,為得總持,隨人所樂而為說法。是為四事,菩薩常為豪尊攬持諸法而得自在。」
[0101a24] 佛爾時歌頌言:
「已智力得勇慧, 為不隨愛欲力,
黠慧力消癡冥, 已度脫諸所見。
心已尊魔皆伏, 得總持應問答,
教授眾不自侵, 已是故疾得尊。
[0101a29]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諸所施造輒為作師。何等為四?一者,不瞋恚;二者,常恭敬於人;三者,不婬泆;四者,意純淑。是為四事,菩薩諸所施造輒為作師。」
[0101b03] 佛爾時歌頌言:
「心念無婬恚, 常住於恭敬,
純淑得至道, 為師敷要慧。
造匠眾方便, 於世世之上,
世人咸歸仰, 一切頭面禮。
[0101b08]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總持眾事,無所不了。何等為四?一者,已通於智,於智中遊無所不過;二者,所說十方諸佛皆聞其音佛尋報讚;三者,皆已離諸無功德法;四者,皆已得諸功德正法,即便逮得世雄印。是為四事,菩薩總持眾事無所不了。」
[0101b13] 佛爾時歌頌言:
「神通為已達, 飛行淨眾塵,
其智甚廣大, 普等如虛空。
一切諸如來, 皆見聞其音,
報答悉滿足, 其音無缺減。
諸非功德業, 為已悉遠離,
愛慶得吉祥, 立諸功德本。
已住如此者, 為能光是法,
於是功德中, 皆無自侵者。」
[0101b22] 佛說此四事章句言時,萬二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五千菩薩得無所從生法忍。爾時三千大千剎土六反震動,其大光明無所不照。
◎
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一
[0101b27] 此經第十九幅末二行,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之下,五千菩薩之上,丹本有為轉法輪甘教慈教,乃至於泥越行永不泥越等,凡三十八行;宋本可五十行經,詳其文相,首尾疣贅,皆不穩當,撿之即是下文宋本第三卷、丹本下卷,分別品第八之末文耳。丹本重安於此,錯矣,故不添之。請詳其致。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15 冊 No. 0588 佛說須真天子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日本 SAT 組織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三寶弟子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