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hadrapālasūtra (Ban Zhou Sanmei Jing) 般舟三昧經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般舟三昧經卷上(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問事品第一
[0902c27] 佛在羅閱祇摩訶桓迦憐,摩訶比丘僧五百人,皆得阿羅漢,獨阿難未。
[0902c28] 爾時,有菩薩名颰陀和,與五百菩薩俱——皆持五戒——晡時至佛所前,以頭面著佛足,却坐一面。并與五百沙門俱至佛所,前為佛作禮,却坐一面。
[0903a03] 時佛放威神,諸比丘所在遠方無不來者。即時十萬比丘俱相隨來會佛所,前為佛作禮,却坐一面。
[0903a05] 佛復放威神,摩訶波和提比丘尼與三萬比丘尼俱相隨至佛所,前為佛作禮,却坐一面。
[0903a07] 佛復放威神,羅憐那竭菩薩從舍衛墮梨大國出、橋曰兜菩薩從占波大國出、那羅達菩薩從彼羅斯大國出、須深菩薩從加羅衛大國出、摩訶須薩和菩薩與阿難邠坻迦羅越俱從舍衛大國出、因坻達菩薩從鳩睒彌大國出、和輪調菩薩從沙祇大國出,一一菩薩各與二萬八千人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皆却坐一面。
[0903a15] 羅閱祇王阿闍世與十萬人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却坐一面。
[0903a16] 四天王、釋提桓因、梵三鉢摩夷亘天、阿迦貳吒天,各各與若干億億百千天子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却住一面。
[0903a19] 難頭和難龍王、沙竭龍王、摩難斯龍王、阿耨達龍王,各各與若干龍王億億百千萬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却住一面。
[0903a22] 四面阿須倫王各與若干阿羞倫民億億百千萬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却住一面。
[0903a24] 時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諸龍、諸阿羞倫民、諸閱叉鬼神、諸迦樓羅鬼神、諸甄多羅鬼神、諸摩睺勒鬼神、諸人非人無央數都不可計。
[0903a27] 颰陀和菩薩從坐起,正衣服,叉手長跪白佛言:「願欲有所問,既問者為有所因故。天中天!聽我言者,今當問佛。」
[0903b01] 佛告颰陀和菩薩:「所因故者便問,佛當為若說之。」
[0903b02] 颰陀和菩薩問佛言:「菩薩當作何等三昧?所得智慧如大海、如須彌山,所聞者不疑,終不失人中之將,自致成佛終不還、終不生愚癡之處。豫知去來之事,未曾離佛時,若於夢中亦不離佛。端政姝好,於眾中顏色無比。少小常在尊貴大姓家生,若其父母、兄弟、宗親、知識無不敬愛者。高才廣博,所議作者與眾絕異,自守節度,常內慚色終不自大,常有慈哀。智慮通達於智中明,無有與等者。威神無比,精進難及,入諸經中,多入諸經中,諸經中無不解。安樂,入禪、入定,入空、無想、無所著,於是三事中不恐,多為人說經,便隨護之。在所欲生何所,自恣無異。本功德力、所信力,多所至到處。其筋力強,無不欲愛力、無不有根力,明於所向力、明於所念力、明於所視力、明於所信力、明於所願力。在所問如大海,無有減盡時,如月盛滿時悉遍照,無有不感明者,如日初出時、如炬火在所照,無所罣礙。不著心如虛空無所止、如金剛鑽無所不入、安如須彌山不可動、如門閫正住堅。心軟如鵠毛,無有麁爽;身無所慕樂,於山川如野獸。
[0903b25] 「常自守,不與人從事。若沙門道人多所教授皆護視,若有輕嬈者終無瞋恚心,一切諸魔不能動。解於諸經,入諸慧中。學諸佛法,無有能為作師者;威力聖意,無有能動搖者。深入之行常隨無所行、常柔軟,於經中常悲,承事於諸佛無有厭。所行種種功德悉逮及,所行常至、所信常政,無有能亂者;所行常淨潔,臨事能決,無有難。清淨於智,慧悉明,得所樂行,盡於五蓋,智慧所行稍稍追成佛之境界。
[0903c05] 「莊嚴諸國土,於戒中清淨阿羅漢、辟支佛心,所作為者皆究竟。所作功德常在上首,教授人民亦然。於菩薩中所教授無有厭,當所作者度無有極,一切餘道無有能及者。未嘗離佛、不見佛,常念諸佛如父母無異。稍稍得諸佛威神,悉得諸經。明眼所視無所罣礙,諸佛悉在前立。
[0903c12] 「譬如幻師自在所化,作諸法,不豫計念,便成法,亦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如化作,念過去、當來、今現在如夢中,所有分身悉遍至諸佛剎。如日照水中影悉遍見,所念悉得如嚮,亦不來、亦不去。生、死如影之分,便所想識如空,於法中無想,莫不歸仰者。一切平等無有異,於經中悉知。心不可計,一切諸剎心不著,無所適念;出於諸佛剎,無所復罣礙。悉入諸陀憐尼門,於諸經中聞一知萬,諸佛所說經悉能受持。
[0903c22] 「侍諸佛悉得諸佛力、悉得佛威神,勇猛無所難,行步如猛師子無所畏。於諸國土無不用言者,所聞者未曾有忘時,一切諸佛之議等無有異。悉了知本,無經不恐,欲得諸經便自知說,如諸佛終無厭。為世間人之師,無不依附者,其行方幅無有諂偽;諸剎照明朗,不著於三處,所行無所罣礙。於眾輩中無所適、於本際法中無所慕,持薩芸若教人入佛道中,未曾恐怖、無有畏懼時。悉曉知佛諸經所有卷,所在眾會中無不蒙福者。見佛極大慈歡喜,所學諸佛經通利,於大眾中無所畏、於大眾中無有能過者,名聲極遠。破壞諸疑難無不解,於經中極尊、於師子座上坐自在,如諸佛法教,悉曉知佛萬種語、悉入萬億音。愛重諸佛經,常念在左右側,未曾離於諸佛慈。於佛經中樂行、常隨佛出入、常在善知識邊,無有厭極時。
[0904a16] 「於十方諸佛剎無所適止,悉逮得願行;度脫十方萬民,智慧珍寶悉逮得經藏。
[0904a18] 「身如虛空無有想,教人求菩薩道,使佛種不斷。行菩薩道未曾離摩訶衍,逮得摩訶僧那僧涅極曠大道,疾逮得一切智。諸佛皆稱譽,近佛十力地,一切所想悉入中、一切所計悉了知、世間之變悉曉知,成敗之事、生者、滅者悉曉知。入經海寶開第一之藏悉布施、悉於諸剎行願亦不在中止,極大變化如佛所樂行。心一反念,佛悉在前立,一切適不復願、適無所生處;十方不可計佛剎悉見,聞諸佛所說經;一一佛比丘僧悉見。是時,不持仙道、羅漢、辟支佛眼視,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爾乃見,便於是間坐悉見諸佛、悉聞諸佛所說經、悉皆受。譬如我今於佛前面見佛菩薩,如是未曾離佛、未曾不聞經。」
[0904b03] 佛告颰陀和菩薩:「善哉善哉!所問者多所度脫、多所安隱,於世間人民不可復計,天上、天下悉安之。今若能問佛如是,若乃前世過去佛時所聞地行作功德所致,供養若干佛以所致,樂於經中所致,作道行、守禁戒所致。自守法,行清白不煩濁,輒以乞匃自食。多成就諸菩薩合會,教語諸菩薩。用是故極大慈哀,一切人民皆於等心,隨時欲見佛即見佛。所願極廣大甚深之行,常念佛智慧,悉持經戒、悉具足佛種聖心如金剛、悉知世間人民心所念、悉在諸佛前。」
[0904b15] 佛告颰陀和菩薩:「若功德以不可復計。」
[0904b16] 佛言:「今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行是三昧,若所問者悉可得。」
[0904b17] 颰陀和菩薩白佛言:「願佛哀說之。今佛說者,多所過度、多所安隱,願佛為諸菩薩現大明。」
[0904b19] 佛告颰陀和菩薩:「一法行,常當習持、常當守,不復隨餘法,諸功德中最第一。何等為第一法行?是三昧名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行品第二
[0904b24] 佛告颰陀和菩薩:「若有菩薩所念現在定意向十方佛,若有定意,一切得菩薩高行。
[0904b26] 「何等為定意?從念佛因緣,向佛念,意不亂,從得黠,不捨精進。與善知識共行空——除睡眠不聚會——避惡知識,近善知識,不亂精進。飯知足、不貪衣、不惜壽命,子身避親屬、離鄉里,習等意、得悲意,心護行,棄蓋習禪。不隨色、不受陰、不入衰,不念四大、不失意、不貪性,解不淨。不捨十方人、活十方人,十方人計為是我所、十方人計為非我所。一切欲受,不貿戒,習空行,欲諷經。不中犯戒、不失定意、不疑法、不諍佛、不却法、不亂比丘僧。離妄語,助道德家,避癡人世間語,不喜不欲。
[0904c09] 「聞道語,具欲聞亦喜。從因緣畜生生,不欲聞六味。習為五習,為離十惡;為習十善,為曉九惱;行八精進、捨八懈怠,為習八便;為習九思,八道家念。又不著禪聞,不貢高、棄自大,聽說法、欲聞經、欲行法,不隨歲計、不受身想。離十方人,不欲受、不貪壽,為了陰不隨惑,為不隨所有求無為。不欲生死、大畏生死,計陰如賊、計四大如蛇,十二衰計空。久在三界不安隱,莫忘得無為。不欲貪欲,願棄生死;不隨人諍,不欲墮生死。
[0904c19] 「常立佛前,受身計如夢。以受信不復疑,意無有異,一切滅思想——過去事、未來事、今現在事等意。
[0904c22] 「常念諸佛功德,自歸為依佛,定意得自在,不隨佛身相法。一切一計不與天下諍,所作不諍,從因緣生受了。從佛地度,得可法中,法中得下,以了空意計人,亦不有、亦不滅。自證無為,黠眼以淨,一切不二覺,意不在中邊。一切佛為一念入,無有疑黠、無有能呵。自得曉覺意故,佛黠不從他人待。得善知識計如佛,無有異意。一切在菩薩,無有離時,縱一切魔不能動;一切人如鏡中像,見一切佛如晝;一切從法行,為入清淨菩薩行如是。」
[0905a03] 佛言:「持是行法故致三昧,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颰陀和!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是間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在眾菩薩中央說經,一切常念阿彌陀佛。」
[0905a10] 佛告颰陀和:「譬如人臥出於夢中,見所有金銀、珍寶、父母、兄弟、妻子、親屬、知識,相與娛樂,喜樂無輩。其覺已為人說之,後自淚出,念夢中所見。如是,颰陀和!菩薩若沙門白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剎,當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以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不知夜,亦不知內、不知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見、不用有所蔽礙故不見。
[0905a20] 「如是,颰陀和!菩薩心當作是念。
[0905a21] 「時諸佛國界名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闢,目亦不蔽、心亦不礙。是菩薩摩訶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乃見,便於是間坐見阿彌陀佛,聞所說經悉受得,從三昧中悉能具足,為人說之。
[0905a27] 「譬若有人聞墮舍利國中有婬女人名須門,若復有人聞婬女人阿凡和梨,若復有人聞優陂洹作婬女人。是時各各思念之。其人未曾見此三女人,聞之婬意即為動,便於夢中各往到其所。是時三人皆在羅閱祇國同時念,各於夢中到是婬女人所與共棲宿,其覺已各自念之。」
[0905b05] 佛告颰陀和:「我持三人以付,若持是事為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得無上正真道,然後得佛號曰善覺。如是,颰陀和!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
[0905b13] 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常當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比丘僧中說經,說經不壞敗色。何等為不壞敗色?痛痒、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敗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為念佛。」
[0905b19] 佛告颰陀和:「菩薩於三昧中誰當證者?我弟子摩訶迦葉、因坻達菩薩、須真天子及時知是三昧者,有行得是三昧者是為證。何等為證?證是三昧知為空定。」
[0905b23] 佛告颰陀和:「乃往去時有佛名須波日。時有人行出入大空澤中,不得飲食,飢渴而臥出,便於夢中得香甘美食,飲食已。其覺腹中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夢耶?』」
[0905b27] 佛言:「其人用念空故,便逮得無所從生法樂,即逮得阿惟越致。如是,颰陀和!菩薩其所向方聞現在佛,常念所向方,欲見佛即念佛,不當念有,亦無我所立。如想空當念佛立,如以珍寶倚琉璃上,菩薩如是見十方無央數佛清淨。譬如人遠出到他郡國,念本鄉里、家室、親屬、財產。其人於夢中歸到故鄉里,見家室、親屬,喜共言語。於夢中見以,覺為知識說之:『我歸到故鄉里,見我家室親屬。』」
[0905c07] 佛言:「菩薩如是其所向方聞佛名,常念所向方欲見佛,菩薩一切見佛,如持珍寶著琉璃上。譬如比丘觀死人骨著前,有觀青時、有觀白時、有觀赤時、有觀黑時。其骨無有持來者、亦無有是骨、亦無所從來,是意所作想有耳。菩薩如是持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在所欲見何方佛,欲見即見。何以故如是?颰陀和!是三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於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佛。譬若,颰陀和!年少之人端正姝好,莊嚴已,如持淨器盛好麻油、如持好器盛淨水、如新磨鏡、如無瑕水精,欲自見影,於是自照悉自見影。云何,颰陀和!其所麻油、水鏡、水精,其人自照,寧有影從外入中不?」
[0905c23] 颰陀和言:「不也。天中天!用麻油、水精、水鏡淨潔故,自見其影耳。其影亦不從中出、亦不從外入。」
[0905c25] 佛言:「善哉善哉!颰陀和!如是,颰陀和!色清淨,所有者清淨,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三處——欲處、色處、無想處——是三處意所為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怛薩阿竭,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為,設使念為空耳,設有念者亦了無所有。』如是,颰陀和!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
[0906a07] 佛爾時頌偈曰:
「心者不知心, 有心不見心,
心起想則癡, 無想是泥洹。
是法無堅固, 常立在於念,
以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四事品第三
[0906a13] 「菩薩有四事法疾逮得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是為四。
[0906a16] 「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指相彈頃三月;二者、不得臥出三月,如指相彈頃;三者、經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飯食左右;四者、為人說經不得望人衣服、飲食;是為四。
[0906a21] 「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合會人至佛所,二者、合會人使聽經,三者、不嫉妬,四者、教人學佛道;是為四。
[0906a24] 「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作佛形像、若作畫,用是三昧故;二者、用是三昧故,持好疋素令人寫是三昧;三者、教自貢高人內佛道中;四者、常護佛法;是為四。」
[0906a28] 時佛說偈而歎曰:「常當樂信於佛法,誦經念空莫中止,精進除睡臥,三月莫得懈。
[0906b01] 「坐說經時安諦受學極當廣遠,若有供養、饋遺者莫得喜,無所貪慕得經疾。佛者,色如金光,身有三十二相,一相有百福功德,端政如天金成作。過去佛、當來佛悉豫自歸、今現在佛皆於人中最尊,常念供養。當供養於佛,花香、擣香、飯食具足;當持善意,用是故三昧離不遠;持常鼓樂、倡伎樂於佛心,常當娛樂。
[0906b09] 「為求是三昧者當作佛像,種種具足、種種姝好,面目如金光。求是三昧者,所施常當自樂與,持戒當清潔高行,棄捐懈怠,疾得是三昧不久。瞋恚不生,常行於慈心、常行悲哀、等心無所憎惡,今得是三昧不久。極慈於善師,視當如佛,瞋、恚、嫉、貪不得有,於經中施不得貪。如是教當堅持,諸經法悉當隨是入,是為諸佛之道徑。如是行者,今得三昧不久。」
[0906b18] 佛告颰陀和:「如是等菩薩當慈心常樂於善師所,視師當如佛,悉具足承事。欲書是三昧經時、若欲學時,菩薩敬師如是。颰陀和!菩薩於善師有瞋恚、有持善師短、視善師不如佛者,得三昧難。譬如,颰陀和!菩薩明眼人夜半視星宿,見星其眾多。如是,颰陀和!菩薩持佛威神於三昧中立,東向視見若干百佛、若干千佛、若干萬佛、若干億佛;如是十方等悉見諸佛。」
[0906b26] 佛告颰陀和:「是菩薩如佛眼悉知悉見。如是,颰陀和!是菩薩欲得今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布施、當具足持戒,如是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度脫智慧,身悉具足。」
[0906c01] 時佛歎曰:「如淨眼人夜半上向視星宿不可計,晝日思念悉見。菩薩如是逮得三昧者,見不可復計百千佛,從三昧中覺以悉念見,自恣為諸弟子說。」
[0906c05] 佛言:「如我眼清淨,常見於世間,菩薩如是得三昧,以見不可復計佛,見佛不視身相,但視十種力。不如世間人有貪,消滅諸毒以,清淨不復想,菩薩逮功德如是。聞是經,遵是經如泥洹;聞是法空空,無有恐怖。我當作是說經,用眾人民故皆令得佛道。」
[0906c11] 佛言:「如我比丘阿難黠慧,聞經即受持,菩薩如是逮得是三昧以,聞不可計經卷悉受持。」
[0906c13] 佛言:「如阿彌陀佛剎諸菩薩,常見不可計佛。如是,菩薩得三昧以,常見不可計佛,所信常有哀心,譬如渴者欲得飲。常有極大慈、棄捐世俗事、常樂持經施,用是故清淨,得三昧不久。」
譬喻品第四
[0907a07] 佛告颰陀和:「菩薩慈求三昧者,得是三昧已,不精進行者,譬如,颰陀和!有人載滿舡珍寶欲持度大海,未至舡中道壞,閻浮利人皆大悲念:『亡我爾所珍寶。』如是,颰陀和!是菩薩聞是三昧已,不書、不學、不誦、不持如中法,一切諸天人民皆為大悲憂,言:『乃亡我爾所經寶。』用失是深三昧故。」
[0907a13] 佛言:「是三昧經者,是佛所囑、佛所稱譽。聞是深三昧經者,不書、不學、不誦、不守、不持如法者,反復愚癡。自用以為高耶?不受是經,意欲高才反不肯學是三昧。譬如,颰陀和!愚癡之子,有人與滿手栴檀香,不肯受之,反謂與之不淨栴檀香。其貨主語其人言:『此栴檀香,卿莫謂不淨乎。且取嗅之知香不?試視之知淨不?』癡人閉目不視、不肯嗅。」
[0907a22] 佛言:「其聞是三昧者,如是不肯受之反棄捨去,是為不持戒人;反捨是珍寶經,是為愚癡無智。自用得禪具足為度,反呼世間為有,不入空、不知無。其人聞是三昧已,不樂、不信、不入中,反作輕戲語:『佛亦有深經乎?亦有威神乎?』反形言:『世間亦有比丘如阿難乎?』」
[0907a28] 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所去兩兩三三相與語云:『是語是何等說乎?是何從所得是語乎?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
[0907b02] 佛告颰陀和:「譬如賈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癡子,其人問賈客:『評此幾錢?』賈客答言:『夜半時於冥處持是摩尼珠著冥中,其明所照至,直滿其中寶。』」
[0907b06] 佛言:「其人殊不曉其價,反形是摩尼珠言:『其價能與一頭牛等不?寧可貿一頭牛。』想是不復過,此與我者善、不肯者已。如是,颰陀和!其人聞是三昧不信者,反形是經如是。」
[0907b10] 佛言:「如菩薩持是三昧,受信者便隨行,四面皆擁護無所畏,持禁戒完具,為得高明黠慧,深入為他人說之。菩薩當持是三昧,分布語人展轉相傳,當令是三昧久在。」
[0907b14] 佛言:「癡人自於前世佛所不供養、不作功德,反自貢高,多行誹謗、嫉妬。用財利故,但欲求名、但欲嘩說,不得善師、亦不明經。聞是三昧已,不信、不樂、不入中,反誹謗人言:『是彼不知愧,為自作是經耳,是經非佛所說。』」
[0907b19] 佛告颰陀和:「今我具語汝,如是,颰陀和!求菩薩道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持是三千國土滿其中珍寶施與佛,設有是功德,不如聞是三昧。若有菩薩聞是三昧信樂者,其福轉倍多。」
[0907b24] 時佛歎曰:「是三千國土,滿其中珍寶施於佛,持用求佛。復有異人——持是三昧者——是佛所稱譽,聞信者其福倍多。」
[0907b26] 佛言:「是迷惑自貢高人、不信者及與惡知識從事,聞是經不信、不樂,是為於我經中怨家無異。是不持戒人在自大中,其餘人展轉聞其言信隨之,此為壞佛法。其人相告言:『是經為非佛所說。』直作是誹謗。」
[0907c02] 佛言:「有信是三昧者,其人宿命曾見過去佛,已用是故,我為是信者說是三昧耳。是輩之人常護佛法,聞是經信樂者當作是知,離佛不遠。若持戒堅者常正心恭敬於經,我用是故,為是人說耳。」
[0907c08] 佛告跋陀和:「我所說無有異爾,故說是語耳。今見我說是三昧者,其人却後世時,聞是三昧終不疑、不形笑、不言不信,除在惡師邊。正使在善師邊,其功德薄少,如是輩人復轉與惡師從事,是輩人者聞是三昧,不信、不樂、不入中。何以故?其人未久學,所更佛少所信,智慧少故不信耳。」
[0907c14] 佛告颰陀和:「其有菩薩聞是三昧,不形笑、不誹謗者,歡喜不中疑、不言乍信乍不信,樂書、樂學、樂誦、樂持。」
[0907c17] 佛言:「我悉豫知豫見已,其人不獨於一佛所作功德,不於二、若三、若十,悉於百佛所聞是三昧。却後世時聞是三昧者,書、學、誦持經卷,最後守一日一夜,其福不可計,自致阿惟越致,所願者得。」
[0907c22] 佛告颰陀和:「聽我說譬喻。譬如,颰陀和!有人取一佛剎悉破碎如塵,其人取此一塵悉復破盡如一佛剎塵,都盧悉取一一塵皆復塵碎盡如一佛剎塵。云何,颰陀和!是塵其數寧多不?」
[0908a01] 颰陀和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0908a02] 佛告颰陀和:「我為汝曹引此譬喻,若有一菩薩盡取是一塵置一佛剎,其數爾所佛剎滿其中珍寶悉持供養諸佛,不如聞是三昧。若復有一菩薩聞是三昧已,書、學、誦持、為他人說須臾間,是菩薩功德不可復計。」
[0908a07] 佛言:「持是三昧者,書、學、誦持、為他人說,其福乃爾,何況守是三昧悉具足者?」
[0908a09] 佛爾時頌偈曰:
「三千大千之國土, 滿中珍寶用布施,
設使不聞是像經, 其功德福為薄少。
若有菩薩求眾德, 當講奉行是三昧,
疾悉諷誦此經法, 其功德福無有量。
如一佛國塵世界, 皆破壞碎以為塵,
彼諸佛土過是數, 滿中珍寶用布施;
其有受持是世尊, 四句之義為人說,
是三昧者諸佛慧, 得聞功德叵比喻。
何況有人自講說、 受持、諷誦念須臾,
轉加增進奉行者, 其功德福無有量。
假使一切皆為佛, 聖智清淨慧第一,
皆於億劫過其數, 講說一偈之功德,
至於泥洹讚詠福, 無數億劫悉歎誦,
不能盡究其功德, 於是三昧一偈事。
一切佛國所有地, 四方、四隅及上、下,
滿中珍寶以布施, 用供養佛天中天。
若有聞是三昧者, 得其福祐過於彼,
安諦、諷誦、講說者, 引譬功德不可喻。
其人貢高終不起, 亦無有趨惡道時,
解了深法不疑結, 行斯三昧德如是。
學士為以見奉吾, 德重精進普不著,
增益信明為菩薩, 力學三昧佛所讚。
屬累汝等常勸教, 力行精進無放逸,
自勖勇猛勤修行, 令得大道不復反。
其有誦受是三昧, 已為面見百千佛,
假使最後大恐懼, 持此三昧無所畏。
行是比丘以見我, 常為隨佛不遠離,
菩薩聞習三昧者, 義當受持為人說。
菩薩得是三昧者, 爾乃名曰博達慧,
為逮總持佛稱譽, 疾成佛道智如海。
常恒誦說是三昧, 當從佛法世尊教,
聞其種姓得等覺, 如佛所說無有異。」
般舟三昧經卷上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13 冊 No. 0418 般舟三昧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