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hisattvabuddhānusmṛtisamādhi (Dafangdeng Da Ji Jing Pusa Nian Fo Sanmei Fen)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卷第七隋天竺三藏達磨笈多譯
讚三昧相品第九
[0855b10] 爾時,世尊讚不空見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不空見!汝於往昔乃能供養無量無數諸佛、世尊,於諸佛所種諸善根、具足修行諸波羅蜜,一切法中所作已辦,而常為彼諸眾生輩作不請友。為行大慈,成就正信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為被大鎧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是大義;為不動不退大菩提心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為不壞信意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為發弘廣大願莊嚴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為不思議善根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為著不思議鎧甲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為超越三界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為專精實義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為隨順大智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為樂甚深法行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為重布施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為重開示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為一切能捨內外身財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為成就最上無上戒聚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為深忍相應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為勇猛精進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為得深禪定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為深重智慧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為以資財方便巧攝一切諸眾生故,請問世尊如斯大義。
[0855c06] 「又,為心若金剛諸眾生故、為心如門闑不動不轉諸眾生故、為心如淨水無有塵垢諸眾生故、為心如迦耶隣提衣諸眾生故、為樂入深義諸眾生故、為尊重正法諸眾生故、為捨擔能擔諸眾生故、為不惜身命諸眾生故、為不樂一切世間有為諸眾生故,請問如來如是大義。
[0855c12] 「不空見!汝於今者能為如斯諸大菩薩摩訶薩輩請問如來如是義耳。」
[0855c14] 爾時,世尊復告不空見菩薩摩訶薩言:「不空見!汝應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解說。」
[0855c16] 時彼不空見菩薩摩訶薩即白佛言:「善哉,世尊!如蒙聖說,一心諦受。」
[0855c17] 佛言:「不空見!有菩薩三昧名念一切佛菩薩,當應親近、修習、觀察、思惟如是三昧。既能修習、觀察、思惟此三昧已,則得增廣成就現前安樂法行故、則得增廣無貪善根故、則得增廣無瞋善根故、則得增廣無癡善根故、則得具足慚愧故、則得成就神通故、則得圓滿一切佛法故、則得清淨一切佛土故、則得天降下生具足故、則得入胎具足故、則得住胎清淨具足故、則得母生微妙清淨具足故、則得家生清淨具足故、則得諸根微妙清淨具足故、則得大人相清淨具足故、則得諸妙好清淨具足故、則得出家具足故、則得最上寂靜具足故、則得大寂靜具足故、則得諸通具足故、則得為一切眾生作歸依具足故、則得多聞具足故、則得世間出世間法具足故、則得一切諸法住處具足故、則得巧妙方便知出世法具足故、則得善通達一切諸法具足故、則得巧知前際後際法相具足故、則得善巧莊嚴文字句義具足故、則得智慧具足故、則得微妙神通具足故、則得巧轉變心具足故、則得善教示他具足故、則得為他眾生及富伽羅勝負白黑上下滿缺增損勝力具足故、則得是處非處具足故、則得未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趣向具足故、則得正行具足故、則得意具足故、則得自在具足故、則得神通具足故、則得尊勝大家具足故、則得大姓具足故、則得端正具足故、則得大威具足故、則得大光明具足故、則得作諸功德具足故、則得大功德具足故、則得大人牛王具足故、則得令他歡喜音具足故、則得令他深歡喜音具足故、則得微妙音具足故、則得梵音具足故、則得相應辯才具足故、則得無諍辯才具足故、則得無著辯才具足故、則得稱實辯才具足故、則得種種辯才具足故、則得一切言音辯才具足故、則得所生不離諸佛世尊而常恭敬供養具足故、則得離邊地生具足故、則得常生中國具足故、則得遍遊諸世界禮拜承事諸佛、世尊諮請論義具足故、則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具足故、則得一切菩薩功德莊嚴具足故,乃至則得菩提樹下道場莊嚴具足故。」
[0856a29] 爾時,世尊為重宣此義,以偈頌曰:
「不空見!斯勝三昧, 如我今住智德中,
其有菩薩能修行, 彼見十方一切佛,
當即速獲諸神通, 因是復覩清淨剎,
遂能下生妙具足, 入胎具足亦復然。
住胎之時無有比, 母最清淨勝家生,
一切相好咸具足, 亦當修彼諸行法。
捨家出家離眾欲, 捐棄人欲及與天,
彼為世間求菩提, 所生常有諸甘露。
亦得諸通及神足, 轉智圓滿彼世間,
多聞總持大德人, 行行斯由多聞海。
統諸大眾義明了, 巧知眾生方便學,
諸法行處皆悉知, 世間之法及出世。
智人所知智具足, 遠離諸業及癡惱,
有為之法盡皆捨, 而常親近於無為。
常以天眼觀眾生, 復用天耳聽聞法,
宿命明白知過往, 他心善達前人意。
神通變化自在遊, 心能巧轉隨所因,
得大名聞行佛國, 能廣利益諸世間。
明達是處及非處, 一切諸法靡不知,
深照淨法及垢染, 以常修習勝三昧。
能得正行具足人, 彼之智慧實無比,
具正思惟大威德, 亦得安住正修行。
復生大家及尊姓, 眾事端嚴見者喜,
彼雖處於有為中, 所作功德無能壞。
所生常受大功德, 往來多作人中王,
或為忉利釋天尊, 時作光天及梵主。
凡所出聲悉無比, 梵天妙響師子音,
諸龍美音遍行中, 大功德聲牛王吼,
備於絃樂及歌聲, 迦陵頻伽音精妙,
能會義理令眾歡, 以獲三昧故得然。
善出清雅及好聲, 多用愛言悅一切,
深婉妙音并善語, 彼聲常有未曾絕。
行步舉動若龍王, 普放電光照一切,
降雨滂洽於大地, 是謂龍德難稱量。
如是人龍所遊處, 住斯妙定勝神通,
無量無數諸化身, 遍諸佛前等供養。
偈頌譬喻諸種作, 言詞雅正理趣安,
彼常法樂與眾生, 得是勝定故無礙。
所生不離於諸佛, 亦見菩薩及聖僧,
恒居利益無難處, 成就三昧照十方。
欲遍諸佛有諮論, 或生無量難思剎,
現前供養一切佛, 成就三昧故若斯。
如是功德不可說, 超過數表絕稱量,
道樹等覺恒俱生, 諸佛咨嗟唯此定。」
菩薩念佛三昧分正觀品第十
[0856c18] 爾時,不空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欲得成就諸佛所說菩薩念佛三昧者,彼菩薩摩訶薩應當親近、修習何法,能得成就思惟三昧耶?」
[0856c21] 爾時,世尊告不空見菩薩摩訶薩言:「不空見!若諸菩薩摩訶薩欲得成就諸佛所說念佛三昧、欲得常覩一切諸佛、承事供養彼諸世尊、欲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住正念、遠離邪心,斷除我見、思惟無我,當觀是身如水聚沫、當觀是色如芭蕉虛、當觀是受如水上泡、當觀是想如熱時焰、當觀是行如空中雲、當觀是識如鏡中像。
[0856c29] 「菩薩若欲入是三昧,當應深生怖畏之想、當念遠離譏嫌,免他訶責,當念除去無慚無愧、成就慚愧,當應成就奢摩他毘婆舍那,當應遠離斷常二邊;常念一心精勤勇猛,除去懈怠,發廣大心。常念觀察三解脫門,常念先生三種正智,常念斷滅三不善根,常念成就諸三昧聚,常念成就一切眾生,常念等為眾生說法。當觀四念處——所謂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當念四食過患,所謂摶、觸、思、識等,於是食中生不淨想。當念四無量——所謂修於大慈、行於大悲、安住大喜、具足大捨——當念成就諸禪而不味著。
[0857a11] 「然復思惟一切諸法,常念:『不惜其身、不保其命,捨身及心攝受多聞。』念如是法應如是護,不得誹謗多聞法財,如所聞法如義受持,於諸佛所起尊重心。
[0857a14] 「又於法、僧生肅恭意,親善知識、遠離惡友,除滅世間無義語言,不著世樂、不捨空閑。
[0857a16] 「住於一切,生平等心,於諸眾生無有退沒、無損害心、亦無妬嫉;於一切法起稱量心,不作罪惡、心無垢染,一切諸法無處可得。常求甚深廣大經典,於中恒起增上信心,莫生嫌疑、無為異意。如是經典最勝廣大,常念誦持、常思演說。何以故?是為諸佛、世尊道法,獨能生成佛菩提故。
[0857a23] 「於當來世得彼無量諸佛功德,應當為他如法宣說,降伏憍慢、莫亂正聞,恭敬、尊重、供養是法,捨諸欲求、息諸諍競,除諸睡眠、滅諸疑網,殄絕迷惑、明識我見,不事戲論,遠離尼乾、邪命、自活、遮羅迦波梨婆闍語言論等。
[0857a27] 「常應善住檀波羅蜜中、圓滿尸波羅蜜、常念羼提波羅蜜、不捨毘梨耶波羅蜜、遊戲禪波羅蜜、具足般若波羅蜜,棄捨身命無愛惜心。
[0857b01] 「如四大性不可改變,如於地界起平等心,水、火、風界亦復如是。
[0857b03] 「成就身業,心意精勤,無不活畏,不貪衣、食、湯藥、床鋪、房舍、殿堂、一切眾具,樂行頭陀、常住知足,不求利養、不事名聞,凡是愛著悉滅無餘。
[0857b06] 「觀四念處、斷四顛倒,不念惡刺,永度四流,修四如意,住四威儀。當具五根,亦增五力,應滅五蓋,不用五情,遠離五濁,成五解脫,得入內自思惟廣大聖智,正觀五陰。不行六塵,降伏六根,亡滅六識,斷絕六受,除六渴愛,行六念處及六智分法,於六通中常求利益。修七覺分通達七界(七界謂害界、恚界、出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及滅界故),滅除七使及七識住。離八怠惰,除八妄語,明了世間八法所因,應得八種大人覺法,證八解脫,修八正道。親近、思惟、廣大分別、專精遠離九眾生居,滅九種慢,捐棄九惱,常思九種歡喜等法,親近修習九次第定。終不念行十種惡業,而勤造作十善業道,常求如來十種力智。
[0857b19] 「不空見!我今為汝略說如是菩薩摩訶薩念佛三昧法門諸所當得大利益事:若有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念佛三昧,如是修者名報佛恩;思惟是者即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當滿足彼諸佛法,乃至能為一切眾生作大依止,亦令成就無上種智故。
[0857b25] 「不空見!斯諸菩薩摩訶薩有大智故,乃能思惟;非彼聲聞、辟支佛人得觀察也。
[0857b26] 「不空見!若人於此念佛三昧,或時親近、思惟、修習、若受持、若讀誦、若書寫、若教書寫、若教讀誦受持、若少開發。若為解說、若能廣宣,彼雖少時勤苦疲勞,然其所作終不虛棄,必獲果報,得大義利。
[0857c02] 「不空見!彼菩薩摩訶薩以為他受持法故,速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當來世決定作佛。
[0857c04] 「不空見!當知如是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是故非彼聲聞、緣覺二乘境界。若人暫聞說此法者,是人當來決定成佛,無有疑也。」
[0857c07] 爾時,世尊為重宣此義,以偈頌曰:
「若人欲修此三昧, 能念一切諸如來,
彼既思惟是法門, 諸非法處當遠離,
亦當遠離無慚愧, 破除斷見及與常,
復應安住三空門, 當念勤修解脫智。
既拔三種不善根, 即亦思惟三善本,
若知觀察三受處, 得斯妙定良非難。
若人欲求勝三昧, 先應持戒後修智,
自然遠離諸邪見, 亦無戲論及語言;
次第觀受斯皆苦, 然後觀察生滅心。
若人思惟三昧時, 當應深念出世事,
諸法有疑咸悉除, 得此三昧甚為易。
亦應善通四念處, 先當觀身不暫住,
恒求解脫及禪定, 不愛壽命豈惜身?
弗以多聞陵侮人, 寧當誹謗於正法?
聞正法已能思惟, 晝夜受持身所誦,
尊重諸佛深敬法, 承事僧眾不敢輕。
善知識所常念恩, 遠離一切諸惡友,
不與惡人同坐起, 除彼為眾說法處。
為求最上菩提故, 終勿捨離阿蘭若,
一切眾生皆平等, 於諸法中莫分別。
欲求彼法真實際, 諸法相中無著心,
彼輕慢意悉能除, 不久必得此三昧。
明識我見及疑心, 亦當覺察諸調戲,
不得起於惡欲意, 應滅諍競與睡眠。
若不學彼外道法, 諸是戲論自然除,
但能隨順佛法言, 求此三昧須臾獲。
常行布施、及戒、忍, 勇猛精進無倦時,
恒處禪思及智慧, 自然得斯三昧行。
能施頭、目無愛畏, 捨餘諸物終不疑,
彼趣菩提無艱難, 亦速獲斯凝靜定。
若能持心如大地, 又同水、火、及與風,
更等虛空無邊崖, 彼人速得此禪定。
若有精誠身、口、意, 彼不貪食、及衣、財,
其於眾具既無求, 能如是修證三昧。
應常專念四正勤, 亦當成彼諸神足,
速須遠離顛倒想, 煩惱棘刺先斷除,
當念杜絕四流河, 亦思乾消諸渴愛。
具足五根及五力, 分裂破壞五蓋衣,
五種欲事不俱懷, 內心幻偽亦宜捨。
復當願求五解脫, 思惟五身三摩提,
應速觀知五陰處。 正心和敬於六緣,
彼不恭慎應遠離, 亦當減損六觸身,
於六受處心正觀, 常念斷除六種愛,
復以六通成就世, 亦修六念及智明。
勤求七覺、七聖財, 必須捨彼疑惑處,
欲得三昧恒若斯, 漸當散滅諸煩惱,
彼常遠離七識住。 斯八顛倒亦拔除,
若能住於八正道, 自當速證此深定。
恒住八大丈夫行, 復以八解自娛心,
不染八法離世間, 獲最勝智當不遠。
於他人所無瞋心, 先應除此九種慢,
思九歡喜根本法, 得彼次第九種禪。
絕此十惡不善因, 應修智人十種善,
若能修行十種力, 得是三昧終無難。
當念攝持諸善法, 放捨不善眾惡緣,
前後勤求彼正念, 證此三昧豈能久?
若住如是三昧已, 當轉智力不思議,
遍見諸佛金色身, 所生常得聞正法。
若欲見彼諸世尊, 或已滅度及現在、
當來一切愍世者, 應思惟此勝三昧。」
菩薩念佛三昧分思惟三昧品第十一之一
[0858b12] 爾時,不空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念欲成就諸佛所說念佛三昧者,云何思惟而得安住?」
[0858b14] 佛告不空見菩薩言:「不空見!若諸菩薩摩訶薩必欲成就是三昧者,先當正念過去所有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次念現在所有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次念未來所有諸如來、應供、等正覺。彼如是念一切三世十方世界中是等一切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天降成就、入胎成就、住胎成就、出胎成就、出家成就、諸功德成就、諸根成就、諸相成就、諸好成就、莊嚴成就、戒品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四無畏慈悲成就、喜捨成就、慚愧成就、威儀成就、諸行成就、奢摩他成就、毘婆舍那成就、明解脫成就、解脫門成就、四念處成就、四正勤成就、四如意足成就、五根成就、五力成就、覺分成就、正道成就、往昔因緣成就、雙教示成就、諸通教示成就、大通教示成就、戒品成就、一切三昧成就、無礙利益成就、為他利益無礙成就、一切善法成就、清淨色成就、清淨心成就、清淨智成就、諸入成就、金色百福成就。
[0858c05] 「時彼菩薩念諸如來如是相已,復應常念:『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心無動亂,亦當安住無所著心。』心無著已,彼復應作如是思惟:『是中何等名曰如來?為當即色是如來耶?為當離色是如來乎?若以色法為如來者,彼諸眾生皆有色陰,一切眾生應是如來;若以離色為如來者,離色則是無因緣法,無因緣法云何如來?』
[0858c12] 「菩薩如是觀知色已,次復觀受。彼時更作如是思惟:『為當即受是如來耶?為當離受是如來耶?若即受法為如來者,彼諸眾生皆有受陰,一切眾生應是如來;若離受法為如來者,離受則為無因緣法,彼無緣法云何如來?』
[0858c17] 「彼既如是觀色受已,乃至觀識亦如是。時彼菩薩復如斯念:『若此諸陰非如來者,豈彼諸根是如來乎?』如是念已,則先觀眼:『為當即眼是如來耶?為當離眼是如來乎?若即彼眼是如來者,一切眾生皆有是眼,一切眾生應是如來;若離彼眼是如來者,離眼則為非因緣法,彼非緣法云何如來?』
[0858c23] 「菩薩如是觀察眼已,觀耳、觀鼻,乃至觀意亦如是。時彼菩薩復如斯念:『若此諸根無如來者,豈彼諸大有如來乎?』
[0858c26] 「如是念已,則先觀地:『為即地界是如來耶?為離地界是如來乎?若即地界為如來者,彼內、外法皆屬於地,如是,地界應是如來;若離地界為如來者,離地即為無因緣法,彼無緣法云何如來?』
[0859a01] 「彼既如是觀察地界,乃至觀彼水、火、風界亦如是。而彼菩薩能作如是正思惟時,不以色觀察如來、不離色觀察如來;如是,不以受、不離受,不以想、不離想,乃至不以識、不離識觀察如來亦如是。
[0859a05] 「又,彼觀時,亦不以眼觀察如來、不離眼觀察如來;如是,不以耳、不離耳,不以鼻、不離鼻,乃至不以身、意、不離身、意觀察如來亦如是。
[0859a08] 「又,彼觀時,不以色觀察如來、不離色觀察如來;如是,不以色、不離色,不以聲、不離聲,乃至不以觸、法、不離觸、法觀察如來亦如是。
[0859a11] 「又,彼觀時,不以地觀察如來、亦不離地觀察如來;如是,不以水、不離水,乃至不以風、不離風觀察如來亦如是。
[0859a14] 「彼菩薩如是觀時,即能於彼一切法中善通達知,明了無礙。
[0859a15] 「爾時,彼菩薩復應當作如是思惟:『是中更以何等真法而能得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以身得菩提耶?為用心得菩提乎?若身得者,而今此身無覺、無識、頑癡無知——譬如草木、若石、若壁——然彼菩提非色、非身,非行、非得,不可見聞、不可觸證。此身如是,云何能得成就菩提?若心得者,而即此心本自無形、無有相貌,不可見聞、不可觸證、不可執持,猶如幻化;菩提如是,亦無有心、無有觸對,不可見聞、不可知證。此心如是,云何能得成就菩提?』
[0859a25] 「不空見!是為菩薩正念思惟不以身心亦不離身心而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0859a27] 佛言:「不空見!然彼菩薩常應如是觀察思惟。若能如是觀諸法時,即得安住於正法中,心無遷變、不可移動。當知爾時具足菩薩摩訶薩法,自然遠離不善思惟,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覺平等真實法界。」
[0859b03]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過去、未來諸世尊、 現在一切遍見者,
冥心空寂行慈愛, 欲覩諸佛無艱難。
往昔諸佛大威光, 憐愍世間等與樂,
彼念人中分陀利, 調御丈夫功德滿。
更念下生及入胎、 住胎、尊母皆具足,
思彼生家眾妙相, 當見等覺弗為難。
亦念諸好勝莊嚴, 及彼本願先所行,
微言妙義初中後, 彼皆善逝解脫身。
住解脫門及供養、 正勤與彼四神足、
應念諸根具滿者, 力菩提分亦復然。
若念諸佛解脫尊, 不久當到勝寂地,
一切世間利益念, 善法功德難思量。
妙色及與清淨心, 復思世尊眾好分,
金剛身體百福相, 當知如來諸念滿。
何得法中名如來? 正當觀察無邊處。
諸佛非色、復非受, 非彼想行、非識心,
如是等法非如來, 正見智人亦應體。
亦非離彼是諸佛, 應供、善逝但有名;
諸佛非眼、非耳、鼻、 非舌、身、意、及法等,
亦非離彼,為如來, 正覺莊嚴惟名耳。
唯有大名無真佛, 離名何處有實者?
智人若知盡和合, 當取等覺實非難。
若以諸陰為如來, 彼諸眾生皆有陰,
眾生即應是諸佛, 以陰平等斯共有。
不以色等為諸佛, 亦不離陰名如來,
無量數劫正思惟, 不思議智乃成就。
身如草木及石壁, 菩提無色寂無生,
亦無頑身及草木, 云何說身證菩提?
是心無相復無形, 菩提非心亦無狀。
非身、非心能得證, 亦非無證難思議,
是為最勝寂靜地, 外道於中皆荒迷。
若於此法求正勤, 必當速得是三昧。」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卷第七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13 冊 No. 0415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