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yānopadeśa (Bao Nu Suo Wen Jing) 寶女所問經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寶女所問經卷第四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三十二相品第九
[0468c24] 於是寶女問世尊曰:「唯然,大聖!今所可謂如來至真三十有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在體?」
[0468c27] 佛告寶女:「吾往古世行無量德合集眾行,如來由是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于體。今粗舉要。如來之相足安平立大人之相者,乃往古世堅固勸助而不退轉,未曾覆蔽他人功故。如來手足而有法輪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興設若干種種施故。如來至真指纖長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則說經義救護眾生令無患故。如來手足生網幔理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未曾破壞他人眷屬故。如來手足柔軟微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而以惠施,若干種衣細軟服故。如來而有七合充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廣設眾施,供諸乏故。如來之膝平正無節,[蹲-酋+(十/田/ㄙ)]腸如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受經典不違失故。如來之身其陰馬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謹慎己身遠欲法故。如來之身頰車充滿,猶如師子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廣修淨業修行備故。如來至真常於胸前自然卍字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蠲除穢濁不善行故。如來肢體具足成就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施以無畏安慰人故。如來手臂長出於膝大人相者,乃往古世人有所作,佐助勸故。如來身淨而無瑕玼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行十善無厭足故。如來腦戶充滿弘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其有病者,若干種藥瞻視療故。如來師子步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殖眾德本具足備故。如來四十齒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志性等仁於眾生故。如來牙齒無有間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設人諍鬪令合和故。如來頷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則以微妙可意之物而興施故。如來清白美好髮眉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善自護己身口心故。如來廣長舌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所言至誠護口之過故。如來舋舋大人相者,以無量福供養究竟心行仁和,與眾生願使得覆蓋。如來梵聲哀鸞之音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言語柔和,與眾人言護口節辭,無央數人聞其所語無不悅故。如來瞳子紺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常以慈目察眾人故。如來之眼如月初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無麁暴志,心性和順故。如來眉間白毫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咨嗟歌誦閑居之德眾人行故。如來頂上肉髻自然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敬奉賢聖禮尊長故。如來肌體柔軟妙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心念念集法品藏故。如來身形紫磨金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多施衣服臥具床故。如來之體一一毛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離於集會眾閙之故。如來之毛上向右旋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尊敬於師,受善友教稽首從故。如來頭髮紺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愍傷群黎,不以刀杖而加害故。如來之身平正方圓,無有阿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己身眾生勸化安之令定意故。如來之脊如大鉤鎖,普有威曜巍巍之德大人相者,乃往古世為諸正覺,興立形像繕修壞寺,其離散者勸使和合施無畏懼,其諍訟者化令相順故。女欲知之吾往世時,行於無量不可計會眾德之本,如來宿世奉行如斯,乃能致此三十有二大人之相。」
[0469b27] 爾時,寶女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天!如來往古所造德本誠不可及,而分別說諸佛之法。」佛告寶女:「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如來則為分別解說諸佛之法。若有菩薩逮得聞此如來往古所殖德本諸佛所講,則獲善利無極之慶,即當歸趣於真諦行,咸能具足諸佛之法。」
[0469c04] 佛說於斯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及三十二大人之相法門品時,十方世界六反震動,甚大光明普照佛土,不可計量眾生之類,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二萬五千菩薩得不起法忍。天於虛空百千之眾而雨天華,皷天上樂琴笛簫瑟,舉聲歎曰:「其有眾人逮得聞此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三十二大人之相,功德具足無有罪咎,信樂不疑行如上教,則於大眾、天上世間、天人之前演師子吼,猶如今日如來至真等正覺矣,天人之前而師子吼。所以者何?斯正典者終不歸趣下劣少信,處於小乘眾人之首,當歸清淨遵修法者,其人得此經典之要,愛敬可意欣悅踊躍。」
法行品第十
[0469c19] 於是寶女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如來乃講往古去世一切德本諸佛正典。何謂,世尊!菩薩所行遵修經典為行法乎?善哉世尊!願說菩薩所行之法。」
[0469c22] 佛告寶女:「志性清淨則為菩薩所行法也。堅固親友則為行法;有反覆者則為行法;能修加恩則為行法;能忍罵詈則為行法;又歸命者而不棄捐則為行法;其羸劣者能為忍辱則為行法;所難致者而能施與則為行法;慈哀諸身則為行法;志性愍傷則為行法;護於犯戒則為行法;思惟經典則為行法;將順道教則為行法;好樂正典則為行法;將御諸經則為行法;而順寂然則為行法;而樂獨一則為行法;不厭閑居則為行法;等於屏處則為行法;捨於眾會則為行法;護於眾生則為行法;所覩無損則為行法;專修慈心則為行法;入于大哀則為行法;歡喜愛法則為行法;觀於禪思則為行法;興顯道心則為行法;嘆大乘法則為行法;棄捐重擔則為行法;心不怯弱則為行法;思惟止足則為行法;棄捐貪餘多欲之慳則為行法;知節賢聖有足之德,而少言辭則為行法;無有諍訟鬪亂怨恚,忍辱仁和則為行法;信知報應罪福之業則為行法;信、戒、聞、施、慚、恥、智惠,順此七財則為行法;奉敬尊長順從善友,恭禮受命則為行法;心常謙卑恭順自損,則為行法;不自毀身不呰他人、不歎己德不蔽他功,則為行法;蠲除塵欲棄捐瞋恚及愚戇冥,離於憍慢則為行法;威儀禮節所遵具足,則為行法;善聽經典歡喜悅豫,則為行法;不離於佛、篤信正典、敬從聖眾,則為行法;布施調意智慧出家淨修梵行,則為行法;得利無利,若譽若謗有名無名,若苦若樂不以動搖,以過世間之所有法,則為行法;若見親友及與怨敵、先人問訊,面色和悅而無愁悴,則為行法;無有調戲離於闇昧而無諛諂,不為邪性而無瑕玼,志性本末究竟清淨,則為行法;而行四恩惠施仁愛利仁等利,一切合集救濟眾生,則為行法;行堅固法則為行法;念佛、念法、念於聖眾,思念布施、念奉禁戒、思念諸天,則為行法;施度無極、戒、忍、精進、一心住慧,所度無極,則為行法;善權方便勸助一切眾德之本為諸菩薩,則為行法;身口意淨護於十善,則為行法;非常、苦、空、而無有身,無人、無我、無壽、無命,信解如此則為行法;分別空行建立無想,曉了無願,在於三界而無所著,則為行法;意止、意斷,遵修神足、根、力、覺意而入徑路觀乎寂寞,則為行法。」
[0470b08] 佛告寶女:「其行法者,謂無有眼亦無眼行、無色想行;無有耳行亦無聲行、不想響行;無有鼻行亦無香行、不想香行;無有舌行亦無味行、不想味行;無有身行無細滑行、不想細滑;而無意行亦無法行、不想法行、亦無色行則為法行。無色想行、無色苦想、無我色行、不寂色行,則為行法;不空色行,非色無想行,則為行法。非色無願行,非色無造行;亦復非色恬怕之行;亦復非色清淨之行;亦復非色如審之行;亦復非色無生之行;亦復非色無起之行;亦復非色無著之行;亦不究竟色之所行;亦非於色無本為行,是則行法。如是痛痒思想生死識行,則為行法。
[0470b21] 「非識無常行、非識苦行、非識無我行、非識寂行、非識空行、非識無想行、非識無願行、非識非無造行,亦復非識恬怕之行;亦復非識清淨之行;亦復非識如審之行;亦復非識無所生行;亦復非識無起之行;亦復非識無著之行;亦復非識究竟盡行;亦復非識無本之行;則為行法。亦復非識覩空之行;亦復非識無想之行;亦復非識無願之行,是則行法。亦非四種行;亦非諸入行;亦非欲色無色之行,是則行法。亦非有行亦非不行,亦復無行,是則行法。亦非往至亦非不行,亦無處所亦無所住,則為行法。無心意識之所行者,則為行法。是名曰為行法矣!
[0470c05] 「其無有見,不聞不知之所行者,是為行法。若使無身口心之行,是為行法。其不行法不行非法,是為行法。若無二行無若干行,是為行法。無過去行、無當來行、無現在行,是為行法。其無陰行、無諸種行、無眾入行,是為行法。無欲塵行、無有結恨、無所念行,是為行法。若無合行、無財業行,無我人壽命行,無有含血,若有所受同像之行,是為行法。其無發起分數之行,是為行法。其無吾我無己所行,是為行法。無斷滅行不計常行,不得諸見崖底之行,不倚中行,是為行法。諸法若住若無所住,吾我之法處所自然,其處非處清淨法處,一切法處皆無有處、空無之處、究本末處至竟無處,一切諸法無動無著不可盡極,亦無所有亦無所行、亦無輕戲亦無所依、亦無不依亦無所住亦無所受,其於是法曉了慧者,慧無所念,是曰諦。真諦無本則法之慧。
[0470c23] 「設使,寶女!菩薩如是曉了諸法,遊在生死開化眾生,亦不違失滅度之法,斯為菩薩等造法行。」世尊說此行法之時,八千菩薩逮得法忍。
不退轉品第十一
[0470c28] 於時寶女!即以十億百千貴價珠瓔,貢上大聖,口宣斯言:「唯然,世尊!其有菩薩遵修奉順此法行者,則具佛法悉能普備。如茲受決,處佛道場,降伏眾魔怨敵之讎,以不退轉印而印之,當造斯觀。」
[0471a03] 時,舍利弗謂寶女曰:「汝豈能知諸菩薩行不退轉印所可印乎?」
[0471a04] 於時寶女答舍利弗以偈頌曰:
「人界及法界, 審諦解平等;
了斯無二際, 則不退轉印。
其過去諸佛, 當來并現在;
法界皆平等, 逮成不退轉。
諸所有境界, 并無為之界;
寂寞轉空議, 覺成不退轉。
本際無崖底, 不得及邊畔;
一時等能解, 覺了不退轉。
其有方俗法, 如行之所趣;
智慧觀平夷, 覺了不退轉。
如魔之境界, 佛界則平等;
相應為一類, 以是印見印。
其婬怒癡者, 欲塵不可限;
覺了諸想著, 達解不退轉。
生死及無為, 道教則寂然;
等解於滅度, 覺了不退轉。
五陰道如之, 有二分別慧;
猶如幻貌像, 明哲無思想。
計於四種者, 猶如虛空界;
曉了無可取, 真印而見印。
覺眼則為道, 解空無所著;
若眼道如之, 以等上平等。
諸入皆如是, 道空常平均;
當作是了知, 以此印見印。
眾生之所念, 一心悉知之;
則無所罣礙, 斯故不退轉。
一切群萌根, 卑劣妙中間;
于彼度無極, 逮成不退轉。
辯才無罣礙, 無逝無所住;
億劫中誦說, 其法不可盡。
虛空尚可盡, 風可尚執持;
彼明辯才慧, 則不可盡極。
總持行如斯, 攬攝一切法;
名德不違心, 不失于博聞。
其十方諸佛, 導師所說法;
皆得于總持, 慧心念不忘。
於過去千劫, 所聞大聖法;
諮問真諦教, 善學於總持。
斯等總持然, 辯才亦如之;
智惠及諸根, 逮成不退轉。
以空印諸法, 無著無所拔;
以印印於空, 故曰不退轉。
虛空印諸法, 清淨無所有;
曉了此本際, 以印不退轉。
諸因緣法無, 因緣其惟行;
因緣則非真, 諦相一切法。
諸法相猶幻, 猶如虛空相;
以是相印之, 印於不退轉。
一切眾生行, 色聲之禮節;
一時普能現, 覺了不退轉。
於施捨無量, 功德常無盡;
供養虛空界, 至誠命為一。
禁戒高無極, 懷來致佛戒;
無限無有量, 等遊若虛空。
一切眾生禁, 學不學緣覺;
及不退轉戒, 十六分無倫。
忍辱悉盡極, 遵修無所生;
成就此忍辱, 逮成不退轉。
精進無限量, 方便不可極;
悅可群萌類, 精進為大仙。
常為專志定, 無亂善謹慎;
普見一切法, 無諍定三昧。
逮無礙智惠, 淨除所覩處;
得佛之尊行, 淨土令成就。
慧飛度無極, 善學於善權;
以佛印見印, 遵修于道行。
其行不可知, 志性何所療?
積行無邊際, 開化于眾生。
諸聲聞緣覺, 一切魔異學;
緣不能及知, 大人之所行。
彼不著諸行, 感動神足定;
解空無所有, 皆讀逮所興。
來過而出生, 示現佛形像;
坐於佛樹下, 則轉于法輪。
普現諸國土, 面見十方佛;
譬若如日月, 等遊于虛空。
示現取滅度, 隨大信樂乘;
不違示斯印, 其印不退轉。
無限如虛空, 智慧普若斯!
不退轉之法, 曉了道如斯!」
[0471c28] 於是寶女說此頌已不退轉印時,三千大千世界為大震動,五千菩薩得不退轉受別之印。世尊則讚彼寶女曰:「善哉善哉!快說斯言,能演菩薩不退轉印」。
大乘品第十二
[0472a04] 於是賢者須菩提白世尊曰:「唯然,大聖!如今斯女,不退轉印而見印矣,不復疑也,乃能有斯如此像類上妙辯才也。設不爾者,無緣講說若茲深法。」
[0472a07] 佛言:「如是,須菩提!誠如所云。如斯寶女,不退轉印而見印矣!以逮法忍,乃得入斯大乘之行。」
[0472a09] 於時寶女前問佛言:「所云大乘為何謂乎?」
[0472a10] 佛告寶女:「所謂大乘,弘廣之乘,慰撫一切眾生之類故;無有陰蓋,示現一切眾德異惠故;離垢之乘,捨諸塵勞窈冥事故;普照之乘,一切所解脫門相故;顯曜之乘,無欲著故;隨因緣乘,脫所罣礙故;清淨之乘,護戒品故;等善住乘;而諦慎護定品之故;無漏之乘,選惠品故;解脫乘者,照解品故;等現一切諸法乘者,曉了度知見品之故;不進退乘者,攝十力故;無懼乘者,四無所畏師子吼故;無所往至離處乘者,攝受諸佛十八不共殊勝法故;普平乘者,等行慈心加眾生故;無害乘者,則以正法抑制一切諸外學故;消除乘者,降伏一切魔官屬故;寂滅乘者,壞塵勞故;降化乘者,伏陰魔故;離限乘者,越死魔故;殊勝乘者,棄天魔故;豪富乘者,則能具足施度無極故;無熱乘者,戒度無極則具足故;棄怨乘者,忍度無極則具足故;堅無壞乘者,進度無極則具足故;斷除一切諸所自在瑕玼之乘者,心離陰蓋故;所修乘者,寂度無極則具足故;一切善德一切智惠世俗之事度世之法所遭乘者,智度無極則具足故;普御隨行一切乘者,權度無極則具足故;至無至乘,趣滅度故;歸安乘者,建八路故;其所至到無處乘者,遵修奉行觀寂之故;根力覺意具志乘者,一切諸魔及諸異學無瞻顏故;四神足乘,則能普現諸佛國故;等能超度正諦住乘,蠲除一切諸不善法、遵修眾行德善法故;善修謹慎意止乘者,無內怨故;假使不著三界乘者,奉無漏故;不著有為諸界乘者,逮得無為顯曜界故;不捨道心御善住乘,不樂一切聲聞緣覺所行惠故;超越乘者,則能施以無見頂故;莊嚴乘者,功德成故;選擇眾生志性乘者,究竟慧故;闡門乘者,所可祠祀無所逆故;一味乘者,等佛惠故;洪音乘者,十方聞故;一切諸天普禮乘者,善修業故;釋梵四王所歎乘者,德無量故;其有慳貪能施乘者,為元首故。若有犯禁施惠戒乘者,謂大乘故;志懷瞋怒施忍乘者,不加害心於眾生故;其懈怠者施精進乘,被堅固鎧未曾捨故;其亂心者施禪定乘,令心調定業仁賢故;其邪智者施正惠乘,博聞解故;惠施眾安除苦患乘,不造一切眾惡之故。佛之聖道無罣礙智,無等倫惠所示現者,皆處一切諸乘頂故。以是之故為大乘也。」
[0472b24] 佛講說此大乘議時,萬二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口說斯言:「吾等亦當乘斯大乘,令無數人眾生之類,皆使得立於此大乘。」
[0472b28] 於是寶女白世尊曰:「唯然,大聖!其大乘者有何塹路,而不疾歸諸通之惠?」
[0472b29] 佛告寶女:「行大乘者,有三十二罣礙塹路,以此塹故不疾得成諸通之慧。何謂三十二?樂聲聞乘(一)。志緣覺乘(二)。求釋梵處(三)。倚著所生淨修梵行(四)。專一德本言是我所(五)。若得財寶慳貪愛悋(六)。以偏黨心而施眾生(七)。輕易戒禁(八)。不念道心專精之行(九)。瞋恚之事以為名聞(十)。其心廢逸(十一)。而心馳騁(十二)。不求博聞(十三)。不察所造(十四)。貢高自大(十五)。不能清淨身口心行(十六)。不護正法(十七)。背捨師恩(十八)。棄捨四恩(十九)。離堅要法(二十)。習諸惡友(二十一)。隨諸陰種(二十二)。不勸助道(二十三)。念不善本(二十四)。所發道意無權方便(二十五)。不以慇懃咨嗟三寶(二十六)。憎諸菩薩(二十七)。所未聞法聞之誹謗(二十八)。不覺魔事(二十九)。習恃俗典(三十)。不肯勸化於眾生類(三十一)。厭於生死(三十二)。是為三十二事,違失大乘墮于塹路,其墮塹路不能疾成諸通之惠。
[0472c15] 「又復寶女!其學大乘之威神德,以此之乘墮于塹路。所以者何?其於斯乘有為之穢,不如所乘為大乘者,則墮塹路。若以於彼無為之德,如斯行乘為大乘者,名聞之德計於彼乘,於如來心即為塵勞一切不順,於斯大乘悉墮塹路。其於斯乘著如來覺,德稱之故,如是乘者大乘之德故墮塹路。是故寶女!菩薩大乘當棄塵勞所慕法乘,以斯之法致淨大乘,當習此法思惟奉行令斯恢弘。
[0472c24] 「何所是法淨致大乘?有三十二法致淨大乘。何謂三十二?於諸眾生無請之友故;真諦究竟為他人故;志性堅強遵修眾德,行不以厭至德成故;心無憒亂志性淨故;其身清淨威儀禮節無想念故;口言清淨言行相副故;其心清淨不捨道心故;布施清淨不望報故;戒行鮮潔護犯禁故;忍清淨者不惜身命故;精進清淨十力、無畏具足故;禪定清淨一切塵勞無雜錯故;智惠清淨蠲除一切罣礙之故;清淨心者降伏一切眾魔之故;堅固行者度諸願故;習諸四恩不捨眾生故;於佛反覆護正法故;以不懈惓則能具足道品法故;所聞無厭具聖智故;其歡喜者轉加勝故;無慢善聖以能致到無見頂故;於一切法無諍訟者,因緣報應所見和故;無貧匱者獲七財故;所以不僕由自在故;德慧成就不失通故;滅除眾生之塵勞者,定於寂然成就之故;如來惠解所變化者具足觀故;覩三脫門所示覩者,遵修於空無想願故;澹泊內者,令諸眾生覺了分別寂然惠故;興盡惠者不起法忍故;修行一切諸法要者,致受別故。」佛言寶女:「是為三十二法淨致大乘。」
[0473a17] 說此三十二事法品典時,七萬二千天與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萬二千菩薩得不起法忍。天於虛空百萬之眾諮嗟歎吒,雨於天華鼓諸伎樂,各各舉聲而歌頌曰:「其有逮聞於此大乘名德之稱,斯等眾生振救建立諸佛之德,其聞信樂篤信以後,若執持者審諦奉行,復超此功。」
囑累品第十三
[0473a25] 於是天帝釋、梵、忍跡天王、四大天王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乃能善說深奧應議,講斯經典多所導利,滅諸陰蓋及眾塵勞,化不順議示導正義,以降魔怨,棄捐一切諸外異學,總攝一切諸佛之法。是故世尊!吾當受持於斯法典諷誦講說。若諸法師,攬受奉持此經卷,歸身手執若在其舍,書著竹帛宣布遠近。諸天、龍、神及揵沓惒,若信是經欲奉持者,當令斯袖寬弘無役,其不悅樂而察陰蓋者當令諦受,而使斯等不犯法師不有所嬈。」
[0473b06] 於是世尊告天帝釋、梵、忍跡天、四大天王:「善哉善哉!諸仁者等!汝等乃欲將護法師,曉了志願。已能將護於法師者,諸仁者等則為擁護於正法矣。已能擁護於正法者,則為擁護一切群萌。」
[0473b11] 爾時,世尊告賢者阿難:「汝當受此經卷之品,寶女所問正法之典,受持諷誦為他人說。假使菩薩於百千劫,而行布施忍辱者;設有菩薩取是經法,受則上口而諷誦者、為他人說,建立大哀欲度眾生,具足大慈思惟經法立於忍辱,斯之獲德出彼福上,速疾得歸於此大乘。」
[0473b17] 賢者阿難白世尊曰:「吾尋奉受斯法典已。唯然,大聖!斯之經法名曰何等?云何奉行?」
[0473b19] 佛告阿難:「斯之經法,名曰『真諦曉了義律達門之品』當持。又名『無量之德發意所說』當持。『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分別諸相菩薩應時遵修法行』,『說不退轉輪印講演大乘』當奉持之。『聚會之品寶女所問』當奉持之。阿難!汝若能持此法門品為他人說,便獲無量名德諸法法之光曜,則為眾生建立佛事。所以者何?是為去來今現諸佛世尊究竟之法。」
[0473b27] 佛說如是!寶女、阿難,一切眾會諸天人民、阿須倫、世間人,聞經莫不歡喜。
寶女所問經卷第四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13 冊 No. 0399 寶女所問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黃金愛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